禪世界論壇

<- 社交登陸。【論壇使用幫助】
佛教修行人B與基督教朋友Y的對談 1 ...
 
Notifications
Clear all

佛教修行人B與基督教朋友Y的對談 1 (2020.3.5)

2
1 Users
0 Likes
2,897 查看
Many
 Many
(@many)
Illustrious Member Admin Registered
已加入: 6年 前
帖子: 10409
Topic starter  

佛教修行人B與基督教朋友Y的對談 1

2020.3.5

短鏈接 http://bit.ly/2WdUs9M


【禪世界作者文章】在此點擊

B: 上面鏈接是禪世界作者們關於佛教現代化和宗教的態度和討論,可能與你認為的佛教很不相同。

B: 基督教經歷過去宗教改革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而傳統佛教在南北朝和唐以後沒有過啟蒙運動等的洗禮和衝擊。

B: 佛教滲透在中國傳統文化里,所謂儒釋道三合一,中國文化的弊端也反映在傳統佛教中。

Y: 佛教滲透在中國傳統文化里,所謂儒釋道三合一,中國文化的弊端也反映在傳統佛教中==== 佛教不但在中國沒有促進社會大發展,在其他國家也沒有,這可能就是佛教的本質問題了,而不只是中國的問題

B: 佛陀的核心教義沒有那些神神鬼鬼、宗教繁冗思辨的東西。

Y: 佛陀的核心教義沒有那些神神鬼鬼、宗教繁冗思辨的東西。===== 如果必要,即使再複雜,也不叫“繁冗”。如果不必要,即使沒有神鬼,也不是“簡明”。

B: 核心教義試圖解決人自己和面對世界的問題,佛陀只是一個覺悟者, 不是神,也不是什麼超驗的。不信仰他力,也不依賴他力,只以自己為島洲,超越痛苦和煩惱,走在覺悟之道上,體會覺知的喜悅,並關懷自己、親屬並推及他人。目的就是覺悟、喜悅和關懷。

Y: 佛陀只是一個覺悟者===== 關鍵是他覺悟了什麼。就像你如果告訴我,“牛頓是一個懂物理的人”,但不告訴我牛頓到底懂了什麼,那是沒有用的。

B: 社會的大發展,往什麼地方發展,值得警惕。人類社會歷史上的倒退比比皆是。

Y: 我自己在64時頓悟,也算覺悟者。我頓悟到真理與正義的絕對崇高性,就是神性。

B: (佛陀)覺悟了所謂科學的基本精神因果關係、一切現象的空性(voidness)、一切現象的生滅起伏遷流(Becoming)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性質。佛陀覺悟了可以通過八正道即道德、專註和智慧的修行,能夠超越善與惡等一切二元對立而至彼岸。

Y: 覺悟了所謂科學的基本精神因果關係、一切現象的空性(voidness)、一切現象的生滅起伏遷流(Becoming)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性質。佛陀覺悟了可以通過八正道即道德、專註和智慧的修行,能夠超越善與惡等一切二元對立而至彼岸==== 這套說辭才是“繁冗”[Grin]

B: 很簡單,切實可行,不需先驗的假設,不繁冗[Smile]。

B: 對宗教的批判,需要着力點。我自己經過思考,不把傳統佛教里的東西作為重點,而回到佛陀的初始教義,研究佛教歷史和南傳經典。

Y: 佛教的“因果”很多是基於“業力”。業力,既不可觀察,也不可實驗驗證,哪有什麼科學?我見過好幾個交大同學,總是用“科學”來在說理時支撐佛教,簡直糊塗到可笑!宗教是人精神的信仰,只能心證,不能實證,不可能是科學。實際上,現代科學之所以有堅實的基礎,是因為它紮根於基督教精神。

B: 業,就是行為。業力是一種翻譯,指的其實是因果性。業力和其它現象一樣,本身是空性的。舉個例子,前沿物理學得超弦理論,說這些粒子或場不過是高維的弦的振動模態(patterns)。 你如何認為patterns是實有的呢?

B: 還有一隻二維的螞蟻如何能了解三維的東西呢?

Y: 佛教講究業,就是行為,其實就是它落後的重要表現之一。就像我在文中談到,宗教直接關注人的行為,實際上就是繞過、漠視了人的靈魂的自主性。

【梅塔:佛學和作為工具的理性】在此點擊

B: 上面是梅塔寫的一篇文章的鏈接。

B: 落後是一種價值判斷,是用某個標尺來衡量。佛陀本身只在乎對世界的清晰認識和覺知(awareness),不在乎每個人的價值判斷,你盡可以認為這個好那個不好這種充滿對立的判斷。

Y: 還有一隻二維的螞蟻如何能了解三維的東西呢?===== 你文章中的這種心態,就是作為人的根本自卑心理,覺得人從根本上永遠不能做到很多事情,隱含着讓人安於現狀,放棄努力。基督教也讓人自謙,從而敬神。但基督教認為,人是神按自己的樣子造的,所以你要努力向神學習,雖然永遠達不到。

Y: 落後是一種價值判斷,是用某個標尺來衡量的。佛陀本身只在乎對世界的清晰認識和覺知(awareness),不在乎每個人的價值判斷,你盡可以認為這個好那個不好這種充滿對立的判斷。===== 關鍵不是“落後”,而是你是否希望自己的靈魂被忽視,被奪去自主權,而讓自己完全基於自己的外在行為被判斷?比如,你父母,太太,孩子撇下你的內心感情,而只依據你給他們具體多少幫助,多少錢來判斷你是否對他們好?

B: 沒有自卑,只是超越了人為的陷阱。人的理性告訴我們,我們可以憑自己超越一切現象界,這種超越不需要藉助一切先驗。

B: 佛陀提倡精進(energetic), 提倡正念(mindfulness), 提倡慈愛(loving-kindness),  哪有你說的考慮來考慮去?[Smile]

Y: 對宗教的批判,需要着力點。我自己經過思考,不把傳統佛教里的東西作為重點,而回到佛陀的初始教義,研究佛教歷史和南傳經典。====== “現代”佛教,從“現代”文化中汲取很多新因素改造佛教。他們沒有注意到,或故意忽視,所謂“現代因素”實際上是基於西方基督教文化,本質上基於基督教精神。這就像很多“現代”中醫,簡稱中醫可以與西醫抗衡,但實際上他們用中醫抗衡西醫的具體辦法就是,在中藥里添加西醫成分。

B: 佛陀從來不願意討論靈魂的有無,不願意討論人死後到什麼地方去。他只希望人們看清和了知自己,就是哲學上的認識你自己。

B: 佛教認為人相對其它眾生,有某種願意覺知自己的優勢。其它眾生包括所謂的神。

Y: 佛陀提倡精進(energetic), 提倡正念(mindfulness), 提倡慈愛(loving-kindness), 哪有你說的考慮來考慮去?===== 這就是佛教添加“現代”因素的例子。“愛”很時髦,所以佛教也往自己臉上貼。他們不懂,基督教是崇尚愛的始作俑者。幾千年前,基督教就說“神就是愛”。

B: 那些不(僅)是傳統佛教的內容,而(且早就存在於佛教)原始經典里。那些是佛陀親口在公元前五、六世紀所說,那時耶穌基督還沒有誕生。

Y: 佛陀從來不願意討論靈魂的有無,不願意討論人死後到什麼地方去。他只希望人們看清和了知自己,就是哲學上的認識你自己。==== 靈魂,不是死後才有,而是你我每天的精神。不談、不懂、不重視每個人生時的靈魂,所以佛教就像中國的儒家思想一樣,不會產生現代文明,所以說它落後

Y: 那些不(僅)是傳統佛教的內容,而(且早就存在於佛教)原始經典里。那些是佛陀親口在公元前五、六世紀所說,那時耶穌基督還沒有誕生。====== 基督教以愛為神。佛陀真的在公元前就說以愛為神嗎?

B: 歷史上公元前後,在北印度周圍有很多希臘王國。耶穌基督相傳曾經訪問過那些國家甚至與當時蓬勃的佛教有接觸。

Y: 那些不是傳統佛教的內容,而原始經典里 那些是佛陀親口在公元前五、六世紀所說,那時耶穌基督還沒有誕生====== 證據?

B: 你可以看出舊約和新約的用語的不同。佛陀作為一個人的存在,以及公元前佛教在印度阿育王時期的發展,是有考古石柱的佐證。

B: (這是)實證而不是傳說。

B: 有一本書《The Silk Road》可以看看,會讓人了解歷史和文化。

Y: 你說的,你要提供證據。我不要求非常嚴格的證據,就是你憑什麼相信這種說法的。[Grin]

B: 可以谷歌去搜索。[Smile]

B: 基督在年輕時有十年時間的歷史闕如,而當時印度和小亞細亞的商貿和文化交流十分活躍。

Y: 有一本書《The Silk Road》 可以看看,會讓人了解歷史和文化==== 你說的,你引用一下書中的原文[Grin]

B:【引用】《The Silk Road》(ISBN 978-1-101-91237-9; 2016; Peter Frankopan)第28頁:“After Alexander the Great's campaigns had dragged Greek ideas east, it was not long before ideas flowed in the other direction. Buddhist concepts made rapid headway across Asia, especially after they had been championed by the Emperor Ashoka (Asoka), who purportedly converted to Buddhism after reflecting on the horrific cost of military campaigns that had created a great empire in India in the third century B.C. Inscriptions from this time bear testimony to the many people now following Buddhist principles as far as Syria and perhaps beyond. The beliefs of a sect known as the Therapeutai that flourished in Alexandria in Egypt for centuries bear unmistakable similarities to Buddhism, including the use of allegorical scriptures, the devotion to enlightenment through prayer and detachment from the sense of the self in order to find inner calm.”

B: 買一本看(看)嘛。關於基督的早期歷史可以看很多書。

Y: 基督在年輕時有十年時間的歷史闕如,而當時印度和小亞細亞的商貿和文化交流十分活躍==== 耶穌只是一個小木匠。他小時候為了避災,父親把他弄到埃及。沒有記載說他去過印度

B: 甚至當時佛教流傳到埃及!建議讀那些歷史書[Smile]。

Y: 我最在乎你說的,佛陀公元前就崇尚愛,你有證據嗎?

Y: 另外,你在乎我在文中談到你嗎?這篇文章會被很多交大85級同學看到。

B: 證據就在禪世界版翻譯的早期佛經里。(在)禪世界裡搜loving-kindness和compassion,(它們會出現) 在《中部》里。我的(一些)文章里(有)引用。

Y: 如果你不在乎,我就用“老*”,如果你不習慣,我就用“老*”。[Grin]

B: 佛陀是孔子時代前後的人,而印度文明可能比中華文明提前500到1000年。

B: 而埃及文明更早。

B: 不在乎[Smile]。

Y: [Salute][Grin]。

B: 禪世界提倡佛教現代化,將佛陀核心教義作現代闡釋, 而翻譯早期南傳佛經是我們的基礎工作。 我自己受益非淺。

Y: [ThumbsUp]。


 下面張貼了基督教朋友Y的質疑佛教的文章。

短鏈接 http://bit.ly/2WdUs9M

 

 


   
引用
Topic Tags
Many
 Many
(@many)
Illustrious Member Admin Registered
已加入: 6年 前
帖子: 10409
Topic starter  

Original account


對佛教的簡單質疑

2020年3月5日 

老諶和我是老朋友。我們在學校時就很熟,經常談心。可惜的是,當時沒有多少機會深入交流關於信仰的問題。很多年過去了,我們又重新聯繫上。他已變成了虔誠的佛教徒,並且對佛經有深入研究,於是我們就有了思想的碰撞。這篇文章是基於我寫給他的一封信,討論我對佛教的粗淺認識與疑問。

老諶,你好!

你信佛教,我信基督教。有一種說法,不同宗教的信徒之間不要討論,因為“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討論只能引發衝突與對立,最後誰也說服不了誰。我不同意。你我都在追求關於世界和人生的真理。我們選擇某個宗教,是因為在自己的探索過程中,發現它最真、最對。在這個意義上,我們並不是、或至少不應該是,“恆信”或“恆不信”任何宗教。這就像我們都是工科出身,都相信牛頓物理學,但我們並不是“恆信”或“恆不信”牛頓理論,而是在每次解決具體的工程問題時,我們都發現牛頓的理論反應了真相、並能幫助我們解決問題,所以我們才繼續相信它。本質上,每次解決一個工程問題,我們就又檢驗了一遍牛頓的思想。我們對宗教的態度也應該類似,要在每一個具體問題中檢驗自己的信仰。唯一不同的是,物理學只討論物理世界,只需要實證;而宗教更多地關注人的社會和人的內心,有時需要實證,有時需要心證。所謂心證某個教義,就是要看它是否符合自己的心靈感受,比如是否真實地描述了自己嚮往、思考、以及愛恨情仇等。

在1989年六四運動期間,我開始嚴肅地思考自己的信仰問題。當時我二十幾歲,被眼前的社會風浪觸動。我看清楚了,人生可以有多種根本不同的選擇,並且每個人都必須做出自己的選擇,即使他並不自知。我在心裡感到了一種精神的召喚,要我站在真理與正義的一邊,即使因此損害自己的利益並違逆社會的權威。但當時我並不了解任何宗教,更不是任何宗教的信徒。之後,為了追隨自己心裡的召喚,我開始在多種信仰體系里尋求知音,其中有基督教、也有佛教。在懂得了它們的一些基本信條之後,我選擇了基督教,因為它與我的心靈體驗相共鳴,也最符合我對人與社會的觀察。這麼多年以來,耶穌的精神一直給予我精神滋養,在具體的人生問題中指引我。同時,這個過程也是我不斷驗證自己的信仰、加深理解基督教思想的過程。

在成為基督徒之前和之後,我都誠懇地考慮過佛教。我沒有選擇佛教,是因為它的基本教義不符合我對世界與心靈的觀察和體驗。信仰對你和對我都非常重要。真正的朋友應該關心彼此的信仰,並且誠實地講出自己看到的問題,這樣做才能互相幫助。在這裡我開誠布公,也非常歡迎你批評指正。

1. 基督教認為所有人在靈魂層次上平等,但人比其他動植物的地位高。而佛教講“眾生平等”,就是人與人、人與其他動植物都平等。佛教“眾生平等”的教義,因為包含人與人平等的意思,曾經是先進的觀念。在歷史上,在東亞和印度等地,佛教都曾幫助過很多被壓迫的人。但是,這種“眾生平等”也包含着人與動物沒有根本區別的含義,因此淡化、甚至抹煞了人獨有的精神追求。只有人,並且是所有人,都可能理解並追求真實、正義與愛,雖然並不是所有人都真的那麼做,而其他動植物都不能。我認為這是不言而喻的,基督教鮮明地承認這一點,但佛教卻不這樣認為。根據基督教的《聖經》,只有人是按神的模樣造出來的。神也造了其他動植物,但是讓人統管它們,所以人與其他動植物不一樣,人高於其他動植物。我覺得基督教對人與其它動植物之間的關係的定位是對的,而佛教對人與動植物之間的關係的定位是不對的,也不現實。比如我有靈魂,而螻蟻沒有,草木也沒有。我和它們不可能平等,也不應該平等。

人與人的平等,看似簡單,實際上複雜精巧。我們都懂得,極端的不平等,比如歷史上的奴隸制,很殘忍,不好。同樣,人與人完全一樣的制度,比如太平天國、蘇聯早期和文革時期曾聲稱和追求的平均主義,也不現實,曾讓生靈塗炭、文明凋零。基督教和佛教都有人人平等的總體觀念,但都不追求人人一樣。佛教認為,人出生時就從前世帶來不同的業力,所以生而不同。基督教認為,人都是神的孩子,所以所有人在靈魂層次上平等。但人與人並不完全一樣,就像一個家庭里的孩子們,各有不一樣的特點。佛教與基督教的關鍵區別在於,哪一個能讓更多的人享有更好的精神與物質生活、更好地促進個人與社會的進步。我認為,在這點上基督教明顯更勝一籌。幾千年來,基督徒一直在不斷探索“所有人靈魂平等”的具體含義,並因此發展出了基本人權的觀念,包括人人都有言論自由、一人一票的政治制度、財富重新分配的稅收制度等。但是基督教社會依然保持着很多讓人與人不一樣的制度,比如財產私有制、遺產制度、資本主義的競爭經濟制度等。 而佛教沒有促成類似的社會進步。

2. 佛教講究“善惡因果”,包括“冥冥之中有因果報應”。佛經里講殺生就會造成短命與多病;佛教出版物中充斥着“吝嗇鬼被偷竊”、“拾金不昧者躲過天災”之類的故事。學習過現代科學和概率數學的人應該懂得,拾金不昧與躲過天災之間、或吝嗇與被偷竊之間,並沒有必然聯繫。佛教的因果觀念經常不符合真實與邏輯。而基督教明確認為,神的所有道理都體現在真實之中,也就是說,神並沒有在真實世界之外另闢渠道來獎善懲惡。我非常喜歡《聖經 新約》里的一段相關經文,“自從造天地以來,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所以基督徒認為,善戰勝惡的關鍵是“事在人為”。我們自己要堅定地站在善的一邊,奮力地揚善除惡,善才可能戰勝惡,而不是自己躲在世外,等待“冥冥之中“的不可知力來替我們揚善除惡。在1989年六四運動期間,我看到抗議群眾被殘忍鎮壓,就鮮明地領會到,真實與正義的背後並沒有什麼神秘的力量。只有人們主動捍衛真實與正義,真實與正義才可能戰勝虛假與邪惡。如果好人都躲起來,真理與正義就會敗北。總之,我的經歷告訴我,基督教在這點上講得對,而佛教思想不符合我遭遇的現實。

3. 佛教相信輪迴,講究“今世受苦,為來世修善”。通俗地說,佛教的輪迴就是人死後還會重生,既可能還是人、也可能變成豬狗等動物。現在很多佛教徒,包括一些佛教大師,自己很懂“輪迴不符合現代科學”。其實“不符合現代科學”就是“不符合事實”。他們明知輪迴不真實,卻不好意思直說,並且依然相信,因為這個概念對佛教太關鍵了。佛教徒認為,沒有輪迴,人就沒有未來,生命就沒有希望,佛教信仰就會失去意義,所以他們只能死守這個信條。基督教承認人的生命有限,轉而讓人們追求精神的永生。基督徒把自己的精神融入真實、正義與愛的事業里,也就是神的事業里,依靠神的永存而實現自己精神的永生,從而在短暫的生命里保持希望。想想看,今天我們已經知道人死後不能重生,佛教還讓人依靠未來重生來保持信心,這種信心在現實中就會脆弱,當真的面對壓力與考驗時,佛教徒就會發現自己一直在騙自己,就很可能支撐不住。再者,佛教徒把生命的希望建立在自己一人的重生,相對自私。這樣的人組成的社會也會相對鬆散,缺乏凝聚力。基督徒努力把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入到永恆的真實、正義與愛之中,讓整個世界更美好,比佛教徒更利他、更團結。至於佛教徒常有的“今世受苦,為來世修善”的觀念,其實與“冥冥之中善有善報”類似,都是讓自己逃避現實,把獎善懲惡的責任推給別人。

4. 佛教認為“萬事皆空,萬念皆空”,意思就是,佛教徒修行深了就應該覺得,所有的事情都是空的。現實中的佛教徒經常相信“功名利祿、愛恨情仇,都只是塵世一夢,與我何干”。從小處講,個人努力工作攢錢、提升自己的技能和在社會中的影響力,可以讓家人和孩子過上好日子,幫助自己的客戶、老闆和同事等更成功,讓自己的下屬有工作做,讓他們和他們的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這些東西都是實實在在的,怎麼是空呢?從大處講,在這個世界上,“真理、正義與愛”經常抵不過“虛假、邪惡與壓迫”,我們怎麼可以坐視不管,而認為“與我何干”呢?我們小時候家庭生活都很艱苦,通過自己的努力和社會的發展,現在的生活明顯改善,我們才能享受今天相對富裕的物質生活,並追求自己的精神信仰。這樣的經歷告訴我們,現實生活並不“空”。想想看,父母之愛那麼深沉、愛情那麼沁人心扉、朋友之愛也可以非常真摯,我們怎麼可以把這一切都看成空、漠視他們呢?“萬事皆空,萬念皆空”的觀念不符合現實,它本質上與前面講到的“為來世修善” 、“冥冥之中善有善報”等觀念類似,都是逃避現實、把責任推給其他人的借口。總之,人思考得多、思考得深之後,應該更愛人、更愛這個世界,而不應該逃避和放棄。

5. 佛教關注人的業力與功德。業力就是人在過去、現在和將來的所有行為造成的結果。功德就是功業與德行,也就是念佛、誦經、布施、放生等善事。在佛教里,業力與功德決定人將獲得的終極獎懲。而基督教認為”因信稱義“,就是神只重視人心,看人是否堅信神。簡單地說,佛教相對更重視人的行為,而基督教專註人的精神。比如藏傳佛教流行轉經輪。那裡的佛教徒認為,不經過思想地手搖經輪就能增加人在佛教里的功業。基督教當然也懂得人的行為很重要,但認為行為是精神的延伸。神只在乎人的精神是否跟隨神,但不直接管控人怎麼做,而讓人自己決定自己的行為。比如基督教堂的捐款都應該是保密的。你捐與不捐、捐多還是捐少,都是你自己決定,教堂或其他人不干涉、無權評價、甚至根本不知道。由此可理解基督教與佛教的關鍵區別。基督教尊重人的自主權,讓人的靈魂自己控制自己的作為。而佛教越過人的靈魂直接管控和評價人的作為,相對不尊重人的自主性。撇開人的靈魂而直接管控人的作為,等同把人當作工具。

6. 現實里的很多人,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覺得生活是不可承受之重。他們身心疲憊,因而喪失信心,不想讓自己的精神管控自己的行為,而想藉助於宗教里的超自然力量來替自己做主。佛教與基督教都對這樣的人伸出援手,但辦法很不一樣。佛教鼓勵他們逃離世事,遁入空門,成為現實世界的旁觀者。而基督教讓他們把困苦從心中卸下,交託給神,以此減輕他們的負重,恢復他們的信心和對未來的希望。基督教從來不鼓勵人逃離現實,而讓人從神那裡得到精神力量,繼續戰鬥。說到底,基督徒自認是被神揀選出來的精兵,每個人都是神的孩子,都是耶穌的兄弟,是世界的主人,是自己的主宰。所以基督徒就必須對自己要求高,不應該逃避,要藉助神的力量,勇敢地戰鬥到底。

以上就是我作為基督徒對佛教的一些簡單質疑,其中每一點都圍繞佛教的核心教義,表達的意見也都是一般人可以切身體會到的。這些並不是我對佛教的全部疑問,比如我沒有談及佛教廟宇體系的整體性腐敗現象。不同的佛教徒對佛教肯定有不同的理解,就像不同的基督徒對基督教有不同的理解一樣。我在對比這兩個宗教時,只能採用自己對它們的理解,這就造成了我的質疑有局限性。所以即使我的語言有時顯得尖銳,其目的也只是啟發大家思考,讓跨宗教的討論深入一步,而從來不是要把任何佛教徒轉變成基督徒。我只是一個普通基督徒,非佛教徒,對佛教沒有深入的研究,所以我對佛教的質疑肯定粗淺,不過我的態度是認真的。基督教和佛教都旨在救贖普羅眾生,所以應該回應一個普通人的真誠問題。一個信仰系統無論多麼深刻或精細,都應該首先回答人們的粗淺問題。如果粗淺的問題都不能解決,還怎麼解決高深的問題?就像牛頓理論很精細高深,但它也必須能夠解釋一個普通蘋果落地的原因。所以我在這裡斗膽發表意見,不怕貽笑大方。

幾個佛教徒朋友在多個場合、在不同情況下對我描述過他們當初為什麼皈依佛教。讓我驚訝的是,他們不約而同地講到類似的原因,比如有的說自己被高僧玄妙的講經折服,有的說浩如煙海、面面俱到的佛經震撼了自己,有的對佛教的歷史悠久、信徒眾多印象深刻等。其實我們中國人曾經也有過這樣思想精深、文獻浩如煙海、歷史悠久、信眾數量巨大的信仰,那就是儒家思想體系。但是在大約一個半世紀以前,中國人作為整體,不得不主動放棄它。當時西方列強踢開了中國的大門,讓整個精英階層,包括皇室、文武高官、學者和思想敏銳的平民百姓,集體性地意識到“五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已經到來,儒家思想落後了,必須拋棄。基於這樣的認知,我們的爺爺輩、太爺爺輩們奮起革命,建立新式學堂,讓後代不再被儒家思想誤導,甚至徹底忘記儒家傳統。他們這樣決絕之後,中華民族才得到一定程度的思想解放,才可能部分融入世界文明的主流。但是先輩們沒有時間和機會建立新的信仰,於是這個責任就自然落在了我們這代人的肩上。

佛教在中國大規模流傳了幾千年,但並沒有幫助中國保持文明領先的地位,也沒有幫助中國融入新的文明大潮。一個半世紀以前,在我們的先輩們上下求索民族現代化之路時,他們就很了解佛教,也可以選擇佛教作為新的立國思想,但他們沒有這樣做,因為他們非常懂得,佛教沒有讓中國現代化的能力。不但中國如此,亞洲其他國家,比如韓國、日本、泰國等等,也都有深厚的佛教歷史,佛教也不能救他們的民族、不能幫助他們的文化實現現代化。如果我們現在因為佛教歷史悠久、體系龐大、教義玄妙等原因而信仰它,豈不是忘記了為什麼先輩們在一百多年前拋棄儒家思想嗎?我們不應該剛被先人救出醬缸又自己跳進泥潭。

最後,我們這些受過幾十年現代科學教育的人,本應該處處捍衛“真實”的大原則,但是很多人在面對具體思想問題時就忘了這一點。其實中國在近現代歷史裡飽受虛假思想的禍害,比如毛時代著名的“畝產萬斤”、“趕英超美“等。大約四十年前,在經歷了各種悲慘的人禍以後,痛定思痛,全國開展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大討論,意思就是要在思想上樹立”真實“的原則。我們的父輩們通過自己的經驗認識到,違反這個原則,民族就會受到嚴懲。但是現在很多非常聰明的人,明明知道像“輪迴”、“冥冥之中善有善報”等觀念不真實,還要選擇相信,豈不是好了傷疤忘了疼,甚至是傷疤還沒有癒合就忘了疼嗎?

敬禮

駱遠志

二零二零年三月三日於美國家中

電郵:yuanzhiluo@yahoo.com 博客: https://www.lyz.com

 


   
回復引用
Share:

【聲明】:禪世界論壇尊重言論自由,任何人可討論佛學、政經、生活和科技等話題。在言論發表前請根據常識和法規自審。論壇管理員和版主有權刪除任何不當內容。使用本論壇即表示接受【禪世界論壇規則】【論壇使用幫助】。 【禪世界免責聲明】


【Chanworld.org】2017.06.06-2021.04.30-2023.04.10-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