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世界論壇

<- 社交登陸。【論壇使用幫助】
把盲目排外稱為愛國,是近代中國的悲劇
 
Notifications
Clear all

把盲目排外稱為愛國,是近代中國的悲劇

1
1 Users
0 Likes
596 查看
(@3feae3443ca00bea4fbadd68917d193f)
會員 Registered
已加入: 4 年 前
帖子: 42
Topic starter  

把盲目排外稱為愛國,是近代中國的悲劇

 

晚清改革的失敗源於制度滯後,所有變革都非常被動,在外部力量的推動下,不得已一點點做出改變。這種滯後導致了最終的滅亡。

 


觀念和利益的問題導致清政府的改革滯後

改革滯後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觀念的原因,沒有認識到世界的變化和現代化對中國的挑戰。二是利益的原因,現代性的制度改革影響到皇家的利益。

最早在鴉片戰爭的時候,林則徐就認為英國的武器那麼好,我們應該向英國學習。但是道光皇帝給了一個批示:一派胡言。事實上當時人們就是這種觀念。

林則徐作為欽差大臣,做了件在當時犯忌的事,他組織翻譯了《四洲志》。魏源在這個基礎上搜集更多的資料,編寫了《海國圖志》。這本書中最重要的一個觀點就是師夷長技以制夷,認為中國還是在世界的中心,中國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就是武器不如狄夷,只要學習它的武器,就能把它打敗。

觀點出來,石破天驚,從朝廷到讀書人再到一般士紳,只要知道這本書的人,絕大多數都很憤怒,覺得所謂師夷長技以制夷就是潰夷夏之防,為亂階之倡。用今天的話說,你身為一個高級幹部,怎麼能主張全盤西化,所以《海國圖志》很快被禁了。

作為一個政府和狄夷打仗,它的武器比我好,把我打敗了,我要想辦法用他的武器,這才是一個正常的政府。但為什麼清政府就不允許?


華夏是世界的中心其他的國家都是狄夷

這裡我們要說到更深遠的一個傳統觀念,就是中國曆來所謂的國際關係,就是和東亞周邊國家的關係,而這些國家沒有一個比中國發達。無論是日本、朝鮮、越南,還是其他東南亞有些還不能稱之為國家的地方,都是在學中國。

所以中國從春秋時候起,就形成了一個觀念,叫做狄夷和華夏,把北邊的非華夏文化的稱為狄,把南邦稱為蠻,把西邊的非華夏文化稱為戎,把東邊稱為夷。

這種觀念在千百年里發展成一種很深厚的理論:只能用夏變夷,不能用夷變夏。只能我們去感染他們,改變他們,因為那些都談不上是文明。只有我們是文明的,不可能是我們向他們學習。


外交部一旦成立中國就不再是天朝上國


 

所以清政府是沒有平等外交這個觀念的。

直到1901年簽訂辛丑條約,在八國聯軍的強迫下,必須成立一個外交部,中國才有外交部。鴉片戰爭之後簽訂南京條約,開放南方五口通商,清政府用一個什麼機構和他們打交道?

清政府覺得自己還是天朝上國,不能用外交部,一旦成立外交部就標誌着自己不再是天朝上國了。但是英國的船炮又很厲害,必須得有一個機構來和他們打交道,怎麼辦?他們想了一個辦法,用地方官來跟他們打交道。

清政府覺得特別巧妙,自鳴得意,其實是被固有的觀念絆住手腳,非常缺乏遠見。

外交權應該是中央的,在近代中國這樣的環境下,哪個地方掌握了外交權,地方官的權力就會很大。所以袁世凱當了北洋大臣,北洋軍閥做大,而清政府毫無辦法。

所以究竟什麼是真正的愛國?什麼是真正的誤國?

是堅持中國有幾百年傳統,寧願打敗仗也不向狄夷學習,是真正的愛國;還是像林則徐師夷長技以制夷,承認東方有優長之處,是真正的愛國呢?

把盲目排外稱之為愛國,是中國近代的一個悲劇。


清政府的禁書成為明治維新的推動力

林則徐和魏源為啟蒙中國人編寫的《海國圖志》被清政府拒絕,卻無意中啟蒙了日本人,對日本的明治維新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被“天朝上國”的觀念所誤,清政府將這本書列為禁書,最後給自己挖了一個坑。

日本找了當時最了解漢語、學問最好的人來總編校訂《海國圖志》。這個叫岩谷宕陰的人翻譯完書,寫了一個序說:讀完這本書,我不禁為魏源感到悲哀,忠正之士,你寫的書,自己的君主不用,反而流落他邦,被我們日本人用了。

從1840年到1862年,22年時間,清政府什麼都沒有做,因循守舊、空度歲月。

所以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是兩個不同國家,一個現代國家和一個非現代的國家之間的戰爭。第一次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都沒有給中國帶來多大震動,真正帶來震動的是甲午戰爭。

正如梁啟超說,中國四千年迷夢是甲午一役而震驚。


革命和改革的賽跑最終以清政府立憲失敗落幕

到1905年8月同盟會成立的時候,中國社會出現三種力量,一是清政府,力量最大,二是立憲派,三是力量最弱小的革命派。三者的政策互動決定了中國的未來,是用改革延續清政府統治,還是革命。而在當時,支持清政府的社會基礎階層都認為立憲假的。

1910年春天,當堅決反對同盟會的上海商會領導人集體加入同盟會革命黨的時候,革命和改革的賽跑基本上已經結束。

這七十年來制度非常滯後,清政府的改革每一次都是非常被動,無論是用器物、用槍、用炮、架電線、修鐵路、建海軍司令部,都是非常被動。 

清政府一次次錯失了最好的窗口期,總是在下一個階段才做上一個階段應該做的事。就像一個企業負了大量的債務,不願意付利息,最後必然破產。


體制的變革和調整是維護社會穩定的關鍵

從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中國社會發生了重大變化。士紳開始投身現代企業,新聞記者、律師等職業出現。社會向現代化社會轉型,就必然要求更深層次的改革。

否則,社會矛盾就會越來越尖銳。矛盾積累到最後,整個社會情緒就是寧願魚死網破、玉石俱焚而不願意接受改革。這種情緒占社會主導地位的時候,就為社會邊緣的革命黨人提供了一個舞台。只要時機合適,這些人一下子就會站到歷史舞台的中央,暴力革命就成了不二之選。

借用梁啟超1907年寫的那一句話:“革命黨者,以撲滅現政府為目的者也。而現政府者,製造革命黨之一大工場也。”要真正的避免革命和暴力、維護社會穩定就需要不斷地進行體制的調整和變革。

 


   
引用
Share:

【聲明】:禪世界論壇尊重言論自由,任何人可討論佛學、政經、生活和科技等話題。在言論發表前請根據常識和法規自審。論壇管理員和版主有權刪除任何不當內容。使用本論壇即表示接受【禪世界論壇規則】【論壇使用幫助】。 【禪世界免責聲明】


【Chanworld.org】2017.06.06-2021.04.30-2023.04.10-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