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世界論壇

<- 社交登陸。【論壇使用幫助】
胡中柱 中國古代的廣告
 
Notifications
Clear all

胡中柱 中國古代的廣告

1
1 Users
0 Likes
812 查看
Many
 Many
(@many)
Illustrious Member Admin Registered
已加入: 7 年 前
帖子: 11012
Topic starter  
中國古代的廣告
 
胡中柱
■ 古代廣告之一種:《清明上河圖》中,已出現了大量招牌
  ◆ 胡中柱

  廣告的概念,大約產生於公元15世紀以前的歐洲。最初是拉丁詞adrerture,意為誘導、吸引人。到了18世紀,由於英國大規模的商業活動開展,現代意義的廣告才開始流行。而中國,要到20世紀初才開始傳入。但有個現象不容忽視,廣告作為宣傳商品、推銷商品的功能,是遠遠早於概念而存在的,無論東西方均是如此。我大中華在尚未開國的神農氏時,因為沒有貨幣,只能依靠實物來完成交換。《周易·繫辭》中記載,當時就有“日中為市,集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的場面。這該是最早的實物廣告了。《詩經》中“氓之蚩蚩,抱布貿絲”,是用成品交換原料——都是實物。《晏子春秋》中,對於“懸牛首於門,而賣馬肉於內”表示不滿,認為實物廣告必須誠實。後人的“掛羊頭賣狗肉”便是出於此典。唐宋以後貨物更豐富,類似的描寫更多。今天百貨公司大賣場的櫥窗,通過多彩的陳列以吸引購買,是實物廣告的發展延續。

  中國自古以來,一直是一個輕商的國度,但也是產生了陶朱公、寡婦清這樣的大商人和《貨殖列傳》這種名作的國度。歷史上用詩文對聯這種國粹形式來宣傳商品的,可謂數不勝數。當然也有口頭、招牌、幌子這種較為低端的形式。雖無整部記載之書,但散見於各種典籍之中的描寫,差不多各朝各代俱有之。

  口頭廣告·招牌·幌子

  口頭廣告最早的出處,有記載的是姜太公。他在未遇文王時,曾做屠夫賣過肉,屈原在《天問》中說其在市場上“鼓刀揚聲”。《韓非子·難一》中的那個兼賣矛與盾的楚國人也不晚,賣矛時誇耀自己貨色的鋒利,“無物不陷”,賣盾時則吹噓其堅固,“物莫能陷也”。大概其時太早,還不懂得把握分寸。由於口頭廣告便於使用,古代的行商走販,多用高聲吆喝來招徠顧客。馮夢龍所編的《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難尋夫》中,寫有個小伙在集市上叫,“本京瓜子,一分一桶;高郵鹹蛋,半分一個”;《水滸傳》中,楊志賣刀,說自己的寶刀,“一是砍銅剁鐵,刀口不卷,二是吹毛得過,三是殺人不見血”,功能齊全,特點形象,不用畫面,如見其景,實為口頭廣告的佳作。為了更好地吸引注意,且省力又減少方言隔閡,賣主還往往使用撥浪鼓、小銅鑼等擴大影響。有趣的是,這種叫賣聲落入詩人耳中,居然化為筆下的佳句,陸遊的“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便是其在春雨淅瀝之時,一夜無眠,聽到叫賣杏花之聲,始覺天亮了,真是把口頭廣告詩化了。

  如果說走街串巷的小行商多用聲音招徠生意,那麼佔地開店的坐賈則用招牌和幌子來吸引眼球。招牌歷史短一些,何時出現,無法稽之明文,估計唐代應已有之,而在兩宋已大行於世了。但見那畫汴梁開封的長卷《清明上河圖》中,已出現了大量招牌,粗略一觀,已有藥鋪、香店、木行、絲綢業諸家,俱有名色。有家酒肆還在入口處掛有“正店”二字,頗具生活氣息。當時開封城裡有名的酒店菜館,確有正店分號之別。這個細節,甚至被穿越小說所用。另外,宋代的話本《京本通俗小說》中的鬼故事《碾玉觀音》中,寫玉匠崔待詔攜女鬼到潭州(今長沙)開了家雕琢玉器的店鋪,“出面招牌,寫着行在崔待詔碾玉生活”。同集故事《白娘子永鎮雷峰塔》生髮出去的《義妖傳》等小說,寫白娘子幫許仙在杭州開了家藥鋪,也有類似的情節。後來為了擴大知名度,還請了名人寫店招。野史傳聞中就有嚴嵩、乾隆為店家寫招牌的故事。且把招牌視同名譽,商譽高的稱為“金字招牌”,如有欺瞞顧客不講誠信之事,叫做“砸招牌”。

  至於幌子廣告,資格要老得多。前文提及的韓非子集子中,還有篇《外儲說右上》,說有個宋國人開了家賣酒的店,不但量具很公道,酒的質量不錯,待客的態度也好,而且“懸幟甚高”,這個幟便是作為幌子的酒旗。幌子的使用有多種形式,有的用文字,如“米”、“酒”、“茶”、“書”,當鋪則是一個大大的“當”字。用隱語作暗示的招幌亦有,如《水滸》中景陽崗下的酒肆是“三碗不過崗”。蔣門神搶來的快活林則是“醉里乾坤大,壺中日月長”。有的是實物,一般是賣什麼掛什麼,如帽、麻。易壞的鮮物則用木製,如魚、蝦。也有借代的,如葫蘆代酒,盛油的油瓶代油,等等。

  有個有意味的現象,幌子招客本是文人雅士以為俗的商業之舉,但卻喜將其化入風雅的詩畫之中。韋應物有“碧疏玲瓏含春風,銀題彩幟邀上客”之句,辛棄疾則描寫了“山遠近,路橫斜,青旗沽酒有人家”。杜牧不但發現了“水村山郭酒旗風”,還在清明時節思飲尋酒家而問及牧童,“牧童遙指杏花村”,定是指酒旗。

  說到畫,《宣和畫譜》載,宋徽宗最喜招民間畫士入宮比試,要求以詩句入畫。一次以“竹鎖橋邊賣酒家”為題。得魁首者之畫,只有小橋流水,茂密竹林,綠葉林梢高處,懸一寫着“酒”字的招簾,並無酒家實體出現,深得“鎖”字之妙。此畫不但入畫史,亦成了如今高校藝術專業的教材。可見中國文化中酒、詩、畫廣告結合的強大。

  詩文與對聯

  中國的商人一旦做大了,多喜以儒自居,與文人雅士相交往,當然也會用詩文、對聯這種風雅的形式來點綴自己的商業行為。南朝梁代的吳均給朋友寫了一信,描繪了富春江沿岸的風光,被認為是中國山水之作的始祖文章。如今,自富陽到桐廬這“一百許里”之中大大小小的賓館飯店,都懸掛張貼着用各種字體書寫這篇文章的作品。吳均先生大概不會想到,他的這篇文章會成為後世的廣告用品。

  詩歌自唐以後,詠物之作甚多,但一般均為托物言志或是言情,主體是人而非物,唯有李白的“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主角純是作為商品的美酒。詩仙酒詩之作可謂車載斗量。《將進酒》、《月下獨酌》等膾炙人口千餘年,但唯獨這首《客中作》最為酒商所重,現在有不少酒廠在產品包裝盒印上此詩作。

  還有現在的茶葉盒上,多印着盧仝的七碗茶詩。晚唐詩人盧仝得到朋友送的新茶,欣喜地寫了一首長歌寄友,內中有一段是喝茶後的感受,從第一碗的“喉吻潤”,“二碗破孤悶”。直到“六碗通仙靈”,七碗喝下後是“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直接登仙飛升而去也。此處所述詩文,作者原意不為筆下之物廣而告之,不過是為後人所“利用”。

  只有蘇東坡倒是確確實實寫了首廣告詩。子瞻先生一生不肯仰俯由人,卻又善於詩化生活。儘管仕途坎坷,貶謫之廣、之遠、之長,無人能出其右,然而從來隨遇而安,反而因走遍天下更增閱歷。所到之處,寫的風光詩文,俱成後代重要的旅遊資源。而且,他不但琴棋書畫詩酒花樣樣精通,還是美食家,多樣美食入其吟謳,不過多屬賞鑒,只有一詩是推薦。相傳,東坡先生謫居海南時,有個老太太制餅甚佳。然因地僻人稀,生意清淡。老太慕蘇東坡之名求上門來。蘇學士欣然題曰:“縴手搓來玉色勻,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睡知輕重,壓扁佳人纏臂金。”該店頓時名聲大振。直至今日,多有餅家用此詩徠客。

  風雅的廣告載體,還有對聯。對聯始於五代末期。由於中國文化素重對仗,早在《易經》中已有“水流濕,火就燥”之句。魏晉駢體更重儷偶,唐代格律詩,對偶已然大成。故對聯一取得獨立的地位,立刻大行於世,幾乎深入到了生活的各個方面。有一種介紹行業特點,張貼於店門或店堂的對聯,可做廣告之用。說行行出狀元未必,行行有對聯倒是真的。無論從何角度來看都是佳作的,不在少數。如杭州西湖邊有家兼作茶館的酒店,有聯曰,“為名忙,為利忙,忙裡偷閒,且喝一杯茶去;勞心苦,勞力苦,苦中作樂,再倒二兩酒來。”對仗工穩,文淺意深,雅俗共賞。從廣告的角度而言,還對不同層次的消費者做了暗示。而且,“喝了茶去”還是佛教機鋒。車馬店多習用“未晚先投宿,雞鳴早看天。”卻見有家旅館用的是溫庭筠名句,“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頓覺老闆不俗。理髮業是滿人入關後才興於漢地的,其聯,“雖是毫末技藝,卻是頂上功夫”;“操天下頭等大事,做人間頂上功夫”。頗具自信。

  鴉片戰爭後,西方文明進入中國,增加了許多行業,隨之也出現了新的行業聯:“五湖四海,無遠弗及;九州萬國,有線皆通”是電話業。“仁者不以人為力,列子乃御風而行”,據說是張謇為南通汽車行所撰。張之洞還為紡織業題聯“經綸天下,衣被蒼生”。在現代金融未進入中國時,我國只有錢莊,用聯“常將有日思無日,每到取時想存時”。給銀行儲蓄所用亦可。另有一聯可令人捧腹,“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所傳是朱元璋為一兼作閹匠的屠戶所作。

  字畫:觀念的革命

  作為藝術品的字畫,何時能夠進入商品之列而自由買賣,實在無從稽考。自古以來,文人雅士的詩文字畫是逸品,而錢是俗物,兩者豈可並列。中唐時,尊長謝世要請人寫墓志銘。寫的人官位文名越高則越有面子,當然付出的代價也越大。韓愈因此賺了不少錢,卻一直被人譏諷為“諛墓”。他的弟子皇甫湜為宰相裴度寫了福佑寺碑,已經得到了不菲的報酬,還不滿意,說自己的文章有三千字,每字要三匹絹,裴度只得又增加了一批財物。不過,從未有人說皇甫湜是為了維護自己的知識產權,只有人稱讚裴宰相的大度。在《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中,已經是風氣大開,買賣字畫成常態的晚清時期,依舊嘲笑要錢認真、不見潤筆不動筆的畫家胡公壽。可見積習之深。

  中國的書法可以說是最早的藝術品了,魏晉時期的宗教畫、唐代的人物畫、宋朝的山水畫均臻大成,產生的大師級人物可謂多矣,然在《辭海》中,只有找到元末自號飯牛翁的王冕,說他“賣畫為生”。《儒林外史》也有描寫他從小為人放牛,自學畫荷,後以此為生的故事。不過買他畫的都是慕名而來,包括官府,卻不曾見其為自己的作品廣而告之。連經手人扣克了一半,也不知“維權”。

  到了城市成熟,商業繁榮,市民階層壯大的明代中葉以後,對字畫的需求量大增。文人固然如同宋人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所描寫的那樣,既想生活在城市裡享受繁華,又嚮往山林田野的自由,於是,山水畫變成其不可或缺的生活補充;而富商巨賈要附庸風雅,也需要用字畫來裝點豪宅。這就讓書畫作者的地位鵲起,著名的唐伯虎便自豪地宣稱,“閑來畫幅青山賣,不使人間造孽錢”。為了賣字畫而“維權”之舉不但不被看成世俗,還當成了美談。那位與唐伯虎並稱江南才子的祝枝山,對外開出的潤格是長歌一首,紋銀三百兩。杭州太守何晉賢,有幅《柳堤送別圖》,畫的是岸邊系舟正解纜,艙中坐一書生。岸上四圍楊柳,幾個鳴禽,當中一美人相送,有依依惜別之情形。請允明先生題詩一首,但只送了一百兩銀子。祝枝山便寫了“東邊一棵大柳樹,西邊一棵大柳樹,南邊一棵大柳樹,北邊一棵大柳樹”,便遣人送還。這四句直白歌謠誰都能謅,豈非塗壞了一幅畫?交涉之下,江南第二才子回答,只給了潤例的三分之一,詩也只有這幾句,若補足,自然讓太守滿意。均以為這四句俚歌之下如何接續?何長官一口答應,二百兩紋銀乃小事,只要能化堆垛為煙雲,還另備宴席請客。見面寒暄之後,提筆揮毫道,“任憑你南北東西,千絲萬縷,總系不得郎舟住。這邊啼鷓鴣,那邊喚杜宇,一聲聲行不得也哥哥,一聲聲不如歸去。”才子之筆,果然不同,不但何太守拍案叫絕,民間也傳為佳話。

  註定要上中國廣告史的,是鄭板橋。揚州八怪中以其藝術成就最高,影響最大。61歲時從濰縣縣令任上返鄉,孑然一身,賣書畫為生。67歲時(公元1759年),一反傳統潤例只是口耳相傳、約定成習的慣例,公開打出“大幅六兩,中幅四兩,小幅二兩。書條、對聯一兩。扇子、斗方五錢。凡送禮物、食物,總不如白銀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現銀則心中喜樂,書畫皆佳。禮物既屬糾纏,賒欠尤為賴賬。年老神倦,亦不能陪諸君子作無益語言也。畫竹多於買竹錢,紙高六尺價三千。任渠話舊論交接,只當秋風過耳邊。乾隆己卯,拙公和尚屬書謝客”的告示。態度決絕,意思清楚,告之以情,曉之以理,顯得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差不多同時成書的《紅樓夢》中,劉姥姥聽聞大觀園中一次消遣性的東道——螃蟹宴要花費二十二兩銀子時,感慨道,“阿彌陀佛,這頓銀子夠我們庄稼人過一年了”。書中交代,劉姥姥沒兒子,跟着女兒女婿過活,還有兩個孩子,有房子有地,約是中農。鄭板橋四張大幅便超過這等人家一年開銷,可見其主要的“客戶”,應是官僚富商、鄉紳地主和上層的城市平民。而且,還學了先輩的機智。當時,龍虎山上張真人,頗得乾隆垂青。入京後路過揚州,當地的富商欲逢迎奉承,特製了長有丈余,寬達數尺的大紙,請鄭板橋書一對聯並撰句。因其遠超大幅的標準且需撰句,開價一千,來人只付五百。板橋先生不假思索,揮筆在紙上立成上聯,“龍虎山上真宰相”,來人稱善並請教下聯,笑答曰,潤筆只有一半,自然聯語亦然。來人只得如數奉上,這才成就了下聯,“麒麟閣內活神仙”。

  鄭板橋的廣告,是確立了書畫作品的經濟價值的獨立性。對於文人口不言錢的傳統觀念,是個革命性的改變,開創了一代新風。可以想象,當時有多少人對此鄙夷甚或詆毀,然而讚許者更多,在微笑中接受了新的觀念。不過現在有人把書畫當成雅賄的工具和斂財的手段,大約是板橋先生沒有想到的。


   
引用
Share:

【聲明】:禪世界論壇尊重言論自由,任何人可討論佛學、政經、生活和科技等話題。在言論發表前請根據常識和法規自審。論壇管理員和版主有權刪除任何不當內容。使用本論壇即表示接受【禪世界論壇規則】【論壇使用幫助】。 【禪世界免責聲明】


【Chanworld.org】2017.06.06-2021.04.30-2023.04.10-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