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世界论坛

<- 社交登陆。【论坛使用帮助】
什么才是品质独唱音乐会 (等四篇)
 
Notifications
Clear all

什么才是品质独唱音乐会 (等四篇)

6
1 Users
0 Likes
716 查看
Many
 Many
(@many)
Illustrious Member Admin Registered
已加入: 7 年 前
帖子: 11016
Topic starter  
什么才是品质独唱音乐会
 
任海杰
 
 
  

  在美声领域,歌手的独唱音乐会,一般分两种。一种是以歌剧咏叹调为主,一种是以艺术歌曲为主。本文说的是前者。 

  挑选多首适合自己演唱风格和嗓音条件的咏叹调,再间隔几首歌剧中的序曲、前奏曲、间奏曲之类的,或者再请上演唱嘉宾助阵——既让主唱者适当休息调整,又丰富了音乐会的内容。一般独唱音乐会的形式套路都是这样的。只要歌手发挥出色,乐队相得益彰,观众就满意了。这似乎已成为一种常规常态。

  2015年,当今世界乐坛屈指可数的美国次女高音乔伊斯·迪多纳托,携手金苹果古乐团,在上海大剧院举办独唱音乐会。我当时是冲着她名气去的,但在现场,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这不是一场我们以往习以为常的独唱音乐会,迪多纳托将巴洛克歌剧中不同女王角色的咏叹调串连组合,名为“巴洛克女王”音乐会——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令人耳目一新。

  时隔数年,迪多纳托在2019年的一月再度来沪,在上交音乐厅举办两场音乐会,一场是常规的歌剧咏叹调音乐会,由上海交响乐团伴奏,中国著名男高音石倚洁担任嘉宾;另一场命名为“战争与和平”——迪多纳托与金苹果室内乐团。后一场几乎是四年前“巴洛克女王”的升级版,而且提升的级别和品质较高,充分展示了迪多纳托的不同凡响与卓尔不群。

  战争与和平,人类几千年来的大命题。大文豪托尔斯泰曾有同名巨著,普罗科菲耶夫据此改变成同名歌剧。迪多纳托最擅长的是巴洛克歌剧和清唱剧,她撷取其中与此相关的唱段组合成音乐会,上半场“战争”,下半场“和平”。

  演出还没开始,观众走进场内看到的是这样的场景:舞台上散落着近二十个演奏员的座椅,有几束灯光从不同角度投射。一位男性舞者赤裸上身伏倒在舞台前侧,与此相对应的舞台一角,一位女性如雕塑般纹丝不动地端坐着——原来她就是迪多纳托!显然她已在进入音乐会的情境。时间到,指挥叶梅利亚内切夫率众乐手上台,音乐会开始。

  上半场以亨德尔《耶弗他》中的“恐怖场景,悲叹场景”开篇,女主人公对即将发生的战争忧心忡忡、寝食难安。第二曲是莱奥《安德洛马科》的“拿起剑来,你这怪兽!”情绪陡然一变,表现了一位母亲集愤怒、恐惧、坚定、勇敢而又爱子心切的复杂情感的波动。迪多纳托的嗓音圆润饱满而又极具戏剧张力,塑造人物形象生动、惟妙惟肖。

  接着是两首器乐曲:卡瓦列里《灵魂与肉体的写照》序曲、普赛尔《为三把小提琴与低音提琴而作的g小调恰空》。在忧伤而又跌宕起伏的旋律渲染之后,迪多纳托深情演唱起普赛尔《黛朵与埃涅阿斯》中著名的“黛朵的哀歌”。随后是亨德尔《阿格里皮娜》中“我的思绪折磨我”,呈现出焦虑不安的灰暗色调,后又转变为剧中主人公实施密谋的决心。强烈的情绪起伏之后,是杰苏阿尔多的器乐曲《我的灵魂感到忧伤》,由此引出了亨德尔《里纳尔多》中的千古绝唱“让我哭泣吧”。迪多纳托的演唱声情并茂、一唱三叹,感人肺腑。

  如果说上半场的基调是痛苦激烈的,那么下半场就是祥和欢畅。普赛尔《印地安女王》中“他们告诉我你至高的力量”,表达了女主人公在困难面前相信爱情的力量能够拯救悲伤获得欢乐和自由。亨德尔《苏珊娜》中“晶莹溪流喃喃流过”和《里纳尔多》中“小鸟你在歌唱”,前者轻盈优雅,抒发对爱和大自然的由衷赞美;后者是主人公互诉衷肠时深情绵绵的咏叹调。其中在悠长的乐队前奏中,一位女乐手用竖笛模仿鸟类的鸣叫,与迪多纳托一唱一和,彼此呼应,非常精妙。在当代作曲家阿沃·帕特的器乐曲《主啊!请赐平安》后,音乐会的正式曲目以亨德尔《阿里奥丹特》中表达大团圆欢快欣喜之情的“今夜过后”收尾。这段唱需要大量跳跃性的花腔,在戏剧、抒情、花腔这三项“指标”中,相对而言,花腔是迪多纳托的弱项,但她很快以安可曲目“我心依旧”扳回一城。

  在整场音乐会中,编舞兼舞者曼努埃尔·帕拉佐也功不可没。他随歌起舞,随乐跳跃,赋予音乐内涵以形象化的表现。音乐会结束前,迪多纳托说,当今世界并不太平,战争动荡随处可见,因此她希望通过音乐的力量,呼唤人类和平与安宁美好的生活。她与同伴们制作的这台音乐会,已经在世界上四十多个城市巡演,此刻来到上海与大家分享。看到上海有这么多年轻观众,她感到非常高兴。情至深处,迪多纳托最后以深情委婉的理查·施特劳斯《明天》,与全场观众依依惜别:“明天,太阳将再次照耀……”


   
引用
Many
 Many
(@many)
Illustrious Member Admin Registered
已加入: 7 年 前
帖子: 11016
Topic starter  

以演员为中心

胡晓军
  
  “小剧场”的概念来自西方,但戏曲则是中国独有。当作为“非遗”的戏曲进了“小剧场”,有望从中西两种戏剧理念的更新、更高的交汇中获得创作内驱力,作出既坚持西方小剧场的理念和特点,又弘扬中国戏曲的性质与特征的转型与创造。上次小剧场戏曲节的8个剧目,系从全国报送的20多台戏中遴选而来,主创包括王仁杰、黄新德、曾静萍、余青峰、管燕草、忻雅琴等名家里手。剧种也很多样,除昆、京、越、淮和梨园戏外还有黄梅戏、瓯剧等首次尝试“小剧场”的剧种。回顾中国戏曲小剧场的历史,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时断时续,而今戏曲界对“小剧场”的理念更清晰,参与更广泛,剧目更多样,是令人欣慰的。

  从本次小剧场戏曲节的剧目看,当前小剧场戏曲的剧目主流还是“旧瓶新酒”,即依托骨子老戏的人物和故事,注入当代思想观念或新的艺术实验。小剧场淮剧《新乌盆记》通过老戏翻新,以当代人的眼光观照张别古、刘世昌二人殊形同质的困境、殊途同归的命运,以京淮两种唱腔演绎同一个人物和同一套剧情,藉此向观众展示出淮剧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即18世纪末19世纪初长达几十年的“京淮合演”。这种演出模式和历史阶段,对上海淮剧的成长、成熟以及反向影响原乡的母体,都是极关键的。进入“小剧场”的《新乌盆记》对此作了还原和进化,可视为某种再回首基础上的再发现,尽管有限却很可贵。小剧场黄梅戏《玉天仙》对“马前泼水”的人物和故事作了当代审视和价值评判,展现出当代人对基本生存条件的务实性看法。值得注意的是,该剧虽从根本上对传统老戏的主题作了解构,却以传统民俗和歌舞作为舞台语汇,经常出现的穿越语言和诙谐风格增强了观赏效果,在坚持当代性的同时增强了商业性。据悉《玉天仙》已商演近三十场,基本收回投资,开启了盈利模式。与西方小剧场“反商业”的目的不同,中国戏曲原本就是大众、商业的艺术,即使成了“非遗”,依然渴望回归。小剧场昆曲《长安雪》、小剧场越剧《再生·缘》广告贴出,票即售罄,同样表明小剧场戏曲的思想先锋性、艺术实验性与市场商业性并不矛盾,关键是如何调试,令其和谐。

  另外,从这些剧目中可见,要求小剧场戏曲在起步初期便同时在思想和艺术上作出创新和创造,是不切实际的。小剧场瓯剧《伤抉》、小剧场越剧《再生·缘》内容也很传统,但它们在形式上注重翻新,前者将舞台和观众席打通成T台状,后者取消了观众席,在一个封闭式平台中实现观演过程,给人以短暂而新奇的观剧感受。这些剧目都为当代戏曲的审美探索提供了某种可能性,虽不完全,但若将多种可能性汇聚起来,就有可能接近完全。

  大约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戏曲原创剧目很快地失去了折子戏这一重要的演出形式。究其原因,大致是思想性、文学性和戏剧艺术整体性的增强,导致了技艺性、观赏性和剧场观演互动性的降低。这是戏曲从传统农耕文化向现代城市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虽是一种进步,但代价极大。如果折子戏已不足以帮助戏曲实现当代的转化和转换,那么须有其他创演模式和审美形态取而代之,成为当代戏曲的主流品种,并与原创大戏实现互为补充和互相转化。看来这一任务,非“小剧场”莫属。小剧场戏曲是成熟、优秀的戏曲精英释放创意、施展才华、体现价值、追求理想的平台。这样的小剧场戏曲,还将为编、导、演平等参与,尤其是为演员主动和大量地介入编、导、音乐、舞美等提供机会,使戏曲得以在更高的层次上、在当代的语境中,向“以演员为中心”的传统回归和升华。


   
回复引用
Many
 Many
(@many)
Illustrious Member Admin Registered
已加入: 7 年 前
帖子: 11016
Topic starter  
香干水芹白嫩嫩
 
沈一珠
 
  图文 / 沈一珠

  我欢喜吃水芹,一到水芹上市,姆妈常常会帮我买好、汏好。碰着有辰光瞎忙,呒空去看伊,伊讲,哦,覅紧,不过,帮侬汏好个水芹要锈脱了……嗯,侬屋里是搿能样子嗰口伐?小人欢喜吃个物事,大人情愿摆坏脱,也勿肯去碰。

  小区里有只饭店,因为近,也因为味道好,有朋友来,就到伊面去炒两只菜,简简单单,侪是屋里向个味道,所以,阿拉就当伊是自家屋里灶披间了。有趟仔朋友来白相,辣“灶披间”点菜辰光,居然看到香干水芹,朋友老激动了。伊辣国外蹲了十几年了,吃到个芹菜侪壮得来像晾衣裳竹竿。眼门前一碗白白嫩嫩个水芹,让伊一嘴巴馋吐水汪进汪出。

  凭良心讲,辣饭店里可以吃到水芹,是老稀奇嗰,因为水芹长辣水塘里,空心根茎里会有交关烂泥,勿一根根捏过,勿肯出来;水里还有蚂蟥,又小又活络,勿仔仔细细拣过,老容易漏网。水芹又辣冬天上市,从前呒么热水器,汏起来老撒度。

  只不过,水芹好吃,有一种天然香气,是其他物事呒没办法替代嗰。水芹嫩,一炒一缩头,所以,要配点香干。香干切得习习薄,水芹切成段,一道摆到油镬里炒,摆一点点生抽、一点点糖,翻两翻就好盛出来了。

  味道当然覅去讲伊了,就讲颜色,白个香干镶咖啡颜色个边,配水绿个芹菜,端上来是一盆风景。

  【沪语解释】

  撒度:吃力,累。

  一缩头:一下子缩掉。

  习习薄:非常薄。


   
回复引用
Many
 Many
(@many)
Illustrious Member Admin Registered
已加入: 7 年 前
帖子: 11016
Topic starter  

定慧寺里的情义

北京晚报
2019年02月10日

庾向荣

突然想到定慧寺走一走。

定慧寺位于苏州古城的中心,与横贯东西的主干道干将路只有咫尺之遥,车水马龙因一街阻隔,定慧寺所在的定慧寺巷幽静怡然。

这座始建于唐朝的古寺曾几毁几建,历尽沧桑。但时间的流逝只能毁掉建筑,毁不掉其中的文化、传承与情义。如今,定慧寺后面仍是一片废墟,过去这里有座“苏公祠”;折回去,寺东侧有一条再平常不过的弄堂“苏公弄”。苏公,就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

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苏轼任职于杭州,他得以有机会到苏州访亲寻幽。在黄州时,他与当地定慧寺的海常禅师交好,听说苏州也有一座定慧寺,便前往探访,结果与主持守钦禅师一见如故,诗意相悦。守钦禅师甚至在寺内为苏轼修造居所,命名为“啸轩”,苏轼一到苏州就住在定慧寺里。这种情投意合的佳遇,只能用缘分来解释。

谁知两年后,苏轼又被贬到岭南的惠州,山高路远,音讯相隔,彼此都十分挂念。守钦禅师已然年老,有位姓卓的居士挺身而出,说他愿意代表大家去惠州探望苏轼。于是他带着禅师的信札、苏公的家书,一路跋山涉水、风餐露宿,靠一双脚板从苏州走到惠州。苏轼见到卓居士后,极为惊喜,便将这一过程详细地记录在自己的日记里。当卓居士返程时,他问卓居士有无需求,卓居士回答“惟无所求而后来惠州,若有所求,当走都下矣”。磊落如此,让苏轼大为感动。后来卓居士捱不过苏轼的苦问,求了一幅墨宝,苏轼当场写下陶渊明的《归去来辞》相赠。返程时,卓居士特意择道江西,把《归去来辞》留在了陶渊明的故居,他觉得此地才是这幅墨宝的最好归宿。

至明代,苏州知府况钟在重修定慧寺时,派人到江西将《归去来辞》的原文拓回,刻在定慧寺的寺壁上。又四百年后,寺壁上的碑文经不住风雨的侵蚀,开始模煳剥落。姑苏城内的官绅集资盖了一座“苏亭”,文人名士纷纷题咏,成就了一段段佳话。

定慧寺以及“苏亭”,全部损毁于太平天国的战火;如今定慧寺虽已重建,“苏亭”和苏公祠却湮没在尘土中。

有时候,我们感叹岁月变迁、世事无常,原本一些有特殊纪念意义的物什,会在突然之间湮灭、消失,但值得庆幸的是,有些东西并不会因为物质的消失而澹忘,反而会因为时光的流逝更让人记忆深刻——苏公祠不在了,苏公弄这个地名却不会轻易被抹掉。走在苏公弄里,一边是静默的寺院围墙,一边是生动的寻常人家。

虽说苏轼与苏州、与定慧寺以及禅师之间的情投意合,本就是一段佳话,但普通人身上体现出来的宝贵品质,更让人动容。卓居士不畏艰险远行千里送家书,更多是出于对苏轼的敬仰,如果将这些体力、精力和心思用在求取功名上,也必定会有所成。但他无欲无求,甚至连苏轼赠给他的墨宝,他也认为留在陶渊明故居更合适,他的澹然,他的情义,不值得后人肃然起敬吗?


   
回复引用
Many
 Many
(@many)
Illustrious Member Admin Registered
已加入: 7 年 前
帖子: 11016
Topic starter  

曹雪芹的园林基因

北京晚报     
2019年02月10日 

 

    李明新

    没吃过、没玩过、没经过、没见过、没过过富贵的日子,能写公子哥儿吗?

    没沉浸在优美的园林环境中、没有深厚的文化修养、没对园林进行过心灵的解读,能写园林吗?

    拿着大观园图纸写《红楼梦》的曹公,打小就是一位公子哥儿。他家祖孙三代中有四人做过江宁织造,从他太祖爷曹振彦算起,他可是含着金勺子出生的“富五代”。他生在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之地、温柔富贵之乡,睁开眼就是绿树繁花、锦衣玉食,和姐姐妹妹藏猫猫的假山是奇、瘦、透、漏的太湖石,读的书是他祖父曹寅的十万余册善本藏书……

    曹雪芹出生的江宁织造府西侧,有被曹雪芹的祖父曹寅称做“西园”的园林,这是典型的江南私家园林,格局虽小却清雅幽静。园中的楝树是曹雪芹的曾祖曹玺亲手所植,为纪念父亲,曹寅又在树旁建了楝亭。曹雪芹的曾祖曹玺、祖父曹寅、父亲曹顒、叔父曹頫在这里接待京城来的要员,与江南才子诗酒茶话。这里曾经因为一次雅集而留下一幅画,这幅画又让那次雅集成为千古佳话:纳兰容若过世十年之际,曹寅与来访的庐江郡守张纯修、江宁知府施世纶在楝亭内秉烛夜话,话题是缅怀大家共同的好友纳兰容若。张纯修把这个的难忘场景即时记录下来,是为《楝亭夜话图》。幼年的曹雪芹或许很多次面对那幅《楝亭夜话图》,心驰神往,读着三位前辈在画作上的题跋,他多想与楝亭的星月与微风相融,穿越时空,去参与这场雅集!

    关于曹雪芹的出生地还有苏州织造署一说。有学者认为曹雪芹出生在他舅爷李煦的苏州织造署,也就是现在的苏州第十中学,这里也是典型的江南园林。李煦在这里主持苏州织造工作三十年,织造署的西花园堆山凿池,曲尽自然人文之妙。

    就这样,出生在如诗似画的江南园林,从小在花园里读书、游戏,让曹雪芹对园中的建筑、匾额、山石、溪流、草木十分熟悉。曹雪芹在亭台楼阁间渐渐长大,南京的夫子庙、鬼脸城,苏州的拙政园、留园、阊门、虎丘,都留有少年雪芹的足迹。十三年的浸染,园中四时不同的景物变化,在曹雪芹心中留下抹不去的华丽底色。这些种在骨子里的园林审美,让他在描写《红楼梦》的园林时十分得心应手。

    还不止如此,北京流传着一句老话:“三辈子会吃,五辈子会穿。”在曹雪芹的血液里,园林的基因由来已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经监造过“三山五园” 之一的畅春园。畅春园即将建好之时,康熙帝又让李煦担任畅春园的总管。

    畅春园在海淀镇的西北侧,就是现在北京大学的西门外。当年这里水草丰美、万泉涌流、杨柳茂盛,是造园的首选之地。康熙二十三年(1684),康熙帝开始第一次南巡,就是在这一年,畅春园动工营造,历时十几年建成。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以内务府郎中的身份监造了畅春园西花园工程,直到康熙二十九年(1690)外放苏州织造一职。

    李煦也在营造畅春园的十几年中出了大力,康熙帝安排李煦做了畅春园的第一任总管。三年后,康熙帝让李煦接替曹寅做了苏州织造,而曹寅转任江宁(南京)织造。他像摆棋子一样使用自己的两个爱臣,让他们在职务上无缝衔接。

    康熙五十一年(1712)上元节,曹寅应召到畅春园赏灯、赐宴,这是举家南迁赴任二十年后,他最后一次故地重游。半年后,曹寅在扬州天宁寺病逝,彻底告别了畅春园。试想一下,回到京城后的曹雪芹怎么会不关注这座与祖父和舅爷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皇家园林呢?

    雍正六年(1728),十三岁的曹雪芹随家人回到京城,初居在崇文门蒜市口一带的十七间半房内。家庭的巨大变故,南北风貌的差异,都对这位早熟、聪颖、敏感的少年形成强烈的刺激。那个风花雪月的江南故园,成为他回不去的“秦淮旧梦”,这也使他在梦境中更加留恋那些故去的岁月。

    此时,曹家出了多位在皇帝身边供职、位高权重的富贵亲戚,曹雪芹的姑父老平郡王纳尔苏,是世袭铁帽子王礼亲王代善的六世孙,据说曹雪芹有过一段在小平郡王表哥福彭身边“行走”的经历。曹雪芹的表哥小平郡王福彭深受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的赏识,十八岁时袭平郡王爵。福彭早年被康熙帝召入宫中,陪皇子弘历、弘昼读书,雍正十一年(1733)四月,在军机处行走,是当时最年轻的军机大臣。曹雪芹与这位长自己七岁的表哥来往密切,跟随他多次进入皇家园林,这为他了解北方园林的宏阔、宫廷的礼仪制度以及王府的生活创造了条件。《红楼梦》第十八回《皇恩重元妃省父母 天伦乐宝玉呈才藻》写到元妃回家省亲的礼仪:太监拍着手跑过来说“来了来了”。庚辰本夹批写到“难得他写得出,是经过之人也”。这段描写非常精彩,头绪多但纹丝不乱,为什么?因为曹雪芹见过,懂得皇家的礼仪。所以他笔下的大观园有着生活存在的真实性,但又不是一个具象园子的缩影。

    乾隆帝酷爱园林,在他的主持下,北京最终形成了“三山五园”的皇家园林区。乾隆帝兴建清漪园时,曹雪芹就生活在西山,此时也正值他《红楼梦》创作的高峰期。大观园中稻香村、藕香榭、畅观楼、嘉荫堂、含芳阁这些耳熟能详的建筑名称,很多都在皇家园林中真实存在着,由此可见其相互借鉴的关系。

    曹雪芹是位“爷”,他的家族与园林的缘分,他睁眼看到的美好世界与十三年园林环境的浸染,他后来行走过的足迹,都让其园林审美进入到一个旁人无法比拟的崇高阶段。曹雪芹的血液里,流动着几代人形成的园林基因,这使他笔下的大观园优美而自然地体现出中国士人对自然与生命的阐释和理想寄托!


   
回复引用
Many
 Many
(@many)
Illustrious Member Admin Registered
已加入: 7 年 前
帖子: 11016
Topic starter  

人间有清福

北京晚报     
2019年02月10日        

    岳 强

    我酷爱火锅,小茶酷爱布丁。对这种西式美食,她不仅喜欢吃,而且喜欢做。她把自己做的布丁带到沙龙让大家品尝,人人都说好。“你做的?”诗人一叶知秋的语气里带着质疑,小茶笑而不答。

    小茶不仅会做布丁,还是煲汤高手。一回闲聊,她绘声绘色地向我传授一款牛肉羹的做法。“把牛肉洗净后切碎剁烂,”她说,“剁肉时注意节奏,不论多单调的声音,只要有了节奏感,就是音乐。”当上好的牛肉在案板与菜刀之间绽开红艳艳的笑脸,加入盐和胡椒粉,腌得有滋味了,再倒入沸水中。肉一下锅,颜色立马变得灰白,就像经历风霜的人生,少了血气,多了成熟;用淀粉勾芡,汤变得又稠又亮,犹如人生进入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阶段。接下来,加入豆腐、蛋花、香葱、香菜、香油、胡椒粉和盐,一锅养眼又养胃的牛肉羹便做好了。

    在上海时,小茶经常做这款牛肉羹,尤其是冬季。彻夜闪烁的霓虹灯改变不了上海的潮湿和阴冷,外面有多冷,屋里就有多冷。那种冷强悍而任性,眼睁睁地看着它渐渐侵入每个关节,僵硬了曲线,麻木了神经和表情。这时,一锅热乎乎的牛肉羹就显得格外珍贵。如果说弥漫在室内的热气只是一种象征的话,那么热羹进入肠胃后带来的温暖则是实实在在的。有了这锅羹,人变得舒展,手脚不再冰凉。

    来北京后,室内的温度使小茶不再害怕冬季,也激活了她的浪漫情怀。喜欢布丁的人,内心大抵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浪漫情愫,或者说,那是一种尚未被岁月磨灭的孩子气。小茶童心未泯,她把布丁读做“pudding”,语气发飘,带着一种俏皮的意味。尾音后面仿佛有一片青石板似的天空,上面写满五彩缤纷的童话,童话里点缀着亮晶晶的星星。“布丁本来就是英语译音呀,意译是奶冻。”小茶说。

    这楚楚可人的奶冻是英国的传统食品,用鸡蛋和奶黄制作而成,类似于果冻。布丁的种类很多,除了鲜奶布丁、咖啡布丁,还有鸡蛋布丁、面包布丁、水果布丁、圣诞布丁、约克郡布丁等。在欧洲中世纪的修道院,布丁是水果和燕麦粥的混合物,而在伊丽莎白一世时代,布丁由肉汁、果汁、水果干及面粉调制而成。作为一种深受孩子们喜爱的食品,布丁还被制作成腮鼠、葵鼠、搬仓鼠等有趣的形状。但不论是什么布丁,都有一种共同的味道,那就是甜;在英国,布丁可以是任何一种甜点的名字。随着“日不落帝国”的不断扩张,撒克逊人发明的布丁被带到世界各地,并且世世代代流传下来,在二十一世纪的北京,成全了小茶的口福。

    小茶是以一种游戏的心态来制作布丁的。她将牛奶、橙皮、柠檬、咖啡混合煮沸,冷却后加点红酒,放进冰箱,然后望着窗外的风景听歌。凝固成型的布丁质地润滑,用小勺切一块放进嘴里,就像泥鳅般一下子滑进喉咙。有时她也会将牛奶、蛋清、砂糖、咖啡混合搅拌,蒸熟冷却,放进冷冻室冻成冰块,盛在高脚杯里,撒上新鲜草莓或者几粒樱桃,好玩又好吃。布丁好,还要放对地方,最好是盛在晶莹剔透的玻璃器皿里,那样才显得娇柔可人。小茶说,她之所以迷恋布丁,是因为布丁里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文化韵味。

    英格兰坎姆顿的乡间有一家布丁俱乐部,每周都会推出几款不同风味的布丁,在富有节奏感的爵士乐中品尝口感极佳的布丁,无疑是一种美妙的享受。小茶在家里享用布丁时,也放爵士乐。布丁以外,还有盛在青花瓷碗里的牛肉羹。中西合璧,冷热搭配,妥妥的人间清福。


   
回复引用
Share:

【声明】:禅世界论坛尊重言论自由,任何人可讨论佛学、政经、生活和科技等话题。在言论发表前请根据常识和法规自审。论坛管理员和版主有权删除任何不当内容。使用本论坛即表示接受【禅世界论坛规则】【论坛使用帮助】。 【禅世界免责声明】


【Chanworld.org】2017.06.06-2021.04.30-2023.04.10-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