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世界论坛

<- 社交登陆。【论坛使用帮助】
河边:谈谈科学与艺术(一)
 
Notifications
Clear all

河边:谈谈科学与艺术(一)

2
1 Users
0 Likes
1,719 查看
Many
 Many
(@many)
Illustrious Member Admin Registered
已加入: 7 年 前
帖子: 11016
Topic starter  

河边:谈谈科学与艺术(一)

科学与艺术这个话题很重要,因为整个人类文明的基础其实就是科学与艺术,其他的都是在此基础上派生的,没有一种人类文明可以没有科学与艺术却还有政治、经济、哲学等等其他内容的,因此理解这两门知识的发展过程是理解整个人类文明的入口,也是我们理解今天的世界的窗口。

尽管科学与艺术是现代生活里人们挂在口上的两个词,若要问这两个词究竟说的是什么,我们恐怕很少去想。这本不奇怪,因为日常生活里面人们天天用着但从不去问它们究竟是个什么意思的词汇多了去,日子不是过得好好的,有必要问吗?事事都要叫个真,那这个日子还有个啥意思。不过在我看来,就算您用的所有词汇都不要弄清楚它们的确切含义,科学与艺术这两个词的含义却需要弄清楚,因为这是作为现代人生活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诸位或不信,因为我们自小受的教育里面就没有关于这两个词的特意分辨,大家不也活得好好的?鄙人以为这恰恰是我们的遗憾,因为早先一步进入现代化的国家的国民教育里,就我所知,教育中都有关于科学与艺术的区别的内容。

为什么我们自小受的教育里没有关于科学与艺术的分辨?回答这个问题前,请问诸君是否记得我们的历史上曾有过“新文化运动”,包括著名的“五四运动”,那时间的一个重大社会吁求就是请进“德先生”与“赛先生”,前者说的是Democracy,后者说的是Science,也就是民主与科学这两个词。何以当初不用民主与科学而要绕个圈子用什么”先生”之类?因为当年的汉语里面没有民主与科学这两个词,所以用的是音译,因此有“德莫克拉西”与“赛因斯”两个词,各取两词的头一个字加上“先生”就是民主与科学的意思,大概比说“德莫克拉西”与“赛因斯” 要容易记忆一些。后来托东洋人的创制,我们从日语汉字词汇里直接引进科学与民主这两个词,这才有了今天这两个出口(汉字)转内销(日语词)的词汇。绕了一大圈,我不过是要说明:中国传统文化里本来没有科学这个词,当然也就没有科学的概念。但这不等于说传统文化里面丝毫没有与科学有关的东西,这个话题留待后叙。话到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我们通常说的科学有“现代科学”与“古代科学”的区别。古代的地域文明中,如希腊文明,已经有科学一词。但是,那说的是古代科学,它虽然和今天的现代科学有联系,但却和现代科学有本质的区别。

读者或许会说,就算科学有古代科学与现代科学的区别,但那不过是科学的进步而已,说它们之间有本质的区别是不是太夸张了?!答曰一点都不夸张。人类现代社会与古代社会的差别实在是大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之上,是古代社会没有的。且不说如今人类可以遨游太空之类的成就,就说现代人因为吃得太多太好而丢命的远多过营养不够而死亡的这个事实,就是古人从来没有想象过的。世界各地的古代文明里有过关于天上人间的想象,最好的美景也不过是吃穿不愁,有谁曾想到过有一天社会竟然会发展到普通人会吃得太多太好要短命的?

广告就此打住,下面请诸君随我一通来看看科学与艺术倒底都有什么区别,现代科学究竟又是个什么东东,以及如何以现代科学的观点来认识今天的世界。

一、两种创造

人类的创造千奇百怪,无所不有,合在一起统称为“人类文明”。随着时间文明发生演进,有的创造消失了,新的创造发生了。例如汉文明里的裹小脚自发明后延续了一千多年最后消失了。而有的发明却一直在用着,甚至还随着时间在演进着。例如汉字的使用,前人造出的各种汉字曾经达到近十万个,而如今一个人只要掌握3000个汉字,加上汉语拼音的帮助,就可以在计算机上读写各种文章了。所以文明的发达程度是变化的;不仅是变化的,其先进程度还是可以度量的,度量的尺度就组成该文明的创造发明之优劣。而发明创造的优劣又当如何评定?公认的标准是该发明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程度。研究人类文明的著名学者查尔斯-默里认为,人类最为重大的发明创造莫过于认知方法。新的认知方法的出现,会极大地改变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从而影响到人的创造能力,使得新的产品得以出现而彻底改变人类社会生活。在他的“人类成就”(Human Accomplishment,汉译本名为《文明的解析》)一书里,默里将自公元前800年到公元1950年人类的超级重大的认知方法发明归结为下面四个领域共十四项:

艺术领域6项:现实主义艺术、直线透视法、抽象艺术、复调音乐、戏剧、小说;
哲学领域3项:禅定、逻辑推理、伦理方法;
数学领域3项:阿拉伯数字(最重要的是印度人发明零)、数学证明、不确定性测算;
科学领域2项:经验观测法、现代科学方法。

默里的研究的跨度是公元前800年到公元1950年的2350年,所以没有包括如同文字的发明这样的早期的超级创造;在艺术领域里也没有包括电影,因为到1950年为止有声电影的历史不过才23年。而上面的所有四个领域的十四项发明里,默里认为现代科学方法的发明又是最为重要的发明。默里的研究里也没有包括政治经济领域,为什么?因为政治经济领域里的发明,其结果究竟该判断为好还是坏,人们难以有统一的看法,所以也不选入。

敝人以为默里的认识有一个误区,那就是没有分清楚“原初创造”与“二次创造”的区别。像哲学、数学、政治经济学等领域,其实都是属于“二次创造”领域,它们必须是在“原初创造”发达到一定程度后才会发生。那么什么是“原初创造”?答曰艺术领域与科学领域里的创造才属于“原初创造”。下面把究竟“原初创造”是咋回事展开来说一说。

二、为自由而创造

本人在不同场合多次论证过,因为人的智慧能力与活动能力的客观存在,结果必然导致“追求自由是人的属性”;也就是“让人在有思想自由与身体自由的条件下生活不过是使人按人的意义来生活”。换言之,没有自由的生活,不论是没有思想自由还是没有身体自由,人都不是按人本来的意义生活。因为如此,正常生活的人就一定会追求自由,在这一过程中人的认知能力就会表现为各种发明创造,结果就是艺术与科学的出现。例如下面的两例:

Image_01 Image_02

上左图据介绍为旧石器时代(距今250000年)的石刀,右图为三岁孩子的“涂鸦”。如上面这样的创造都属于人类的原始创造,但是不论多么原始,再聪明的动物也不可能达到这样的成就。石刀可以提高人的劳动效率,也就是增加了对抗自然压迫的能力;“涂鸦”则是人的自我意识(思想与情感)的自由表达。人通过训练掌握专门的技能以后,就可能将其拥有的认知能力转化为艺术创作。

再看下面两幅照片,右边的是一幅如今生活在亚马孙雨林里的原始人(手持长棍者)的茅屋,左边的是一幅发现于西班牙山洞的洞顶上的距今一万三千年以上的野牛壁画。

Image_03 Image_04

先说右边的茅屋图。图上的茅屋是那些原始部落人的居所,是他们的遮风挡雨之处;茅屋周围的几个人手里的长棍是武器,是防身打猎用的,意义与前面介绍的石刀类似。要建造茅屋与制作长枪,人便要首先要学会观察世界,发现什么样的东西可以遮风挡雨,什么样的东西可以防身打猎,这就是最早的如默里说介绍的科学的“经验观测法”。我们的远祖一定也经历过类似的生活。后来经过不断改进,手里的棍子变成了长矛,茅屋变成了瓦屋,人口增加了,还与外族发生了争夺资源的战争,于是要有政府,然后便有了政治方面的创造。再后来有了文字,积累了更多的知识,这才有可能研究人生的目的,于是便有了哲学伦理,有了逻辑学的研究,然后才有数学的发明,等等。可见除了最早的长棍与茅屋属于原初创造,其他的是二次创造。当原初创造的程度很低时,如上面这幅照片里的原始部落所处的状态,二次创造也就不可能发生,文明的整体水平当然也就很低了。

再来看左上的野牛图。我们虽然知道这幅图画是头野牛,可我们不知道作者当时究竟要表达的是什么。是爱?是恨?是恐惧?还是崇拜?还是都有?但我们知道,作者一定掌握了一种认知方法,他能够用这种方法观察野牛,还掌握了用来作画的工具以及颜色的配置的技能,因此可以将自己对野牛的观察经过思考后进行创造,于是产生了这幅图。我们知道这幅图是作者的主观表达,但我们不能知道作者的确切思想,所以没法对作者的主观表达的思想与情感进行准确的描述。我们还可以推论,一个与作者一起生活过的人与一个外来人对于这幅图的感受一定也是不同的。这幅图是作者的思想的自由表达,而这幅作品却不能在不同的人群里得到同样的认识。一万三千年前我们的祖先的生活方式还是处在“采集-狩猎”水平,离农业文明的产生还有三千年之遥,那时不要说没有哲学与数学,连文字都还没有。所以这幅野牛图也是属于二次创造产生前的人类原初创造,是艺术作品。

远古时代的科学创造还包括前面介绍的石刀,以及泥碗、木筏等;艺术创造则除了粗燥的“涂鸦”外,还有饰品、纹身等。若比较科学创造与艺术创造的差异,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科学创造的成果是物质产品,其作用要么是为了提高劳动效率,要么是直接帮助人类躲避风寒雨露,总之,都是为了直接抵抗自然的压迫。而艺术创造的成果有的虽然是物质产品(例如雕塑),但却不能直接用来像科学创造物那样用来抵抗自然的压迫,而是为了思想(包括情感)的自由表述,表现的是人的喜怒哀乐。非物质形式的创造如音乐与诗歌更是如此。

这些就是科学和艺术都是与“为自由而创造”的内在逻辑。

三、发展多重认知能力

“为自由而创造”的基础是如前面第一节里默里所说的:人的认知能力,它是人类特有的。这种认知能力配以适当的创作技能就产生了艺术与科学创造。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两种或数种认知方法与技能,这个人就可能既是艺术家,又是科学家,甚至可以将艺术方法与科学方法用到同一个创造上,得到同时具有科学性与艺术性的产品。这样的人在古代通常被称为“能工巧匠”。例如,一个工匠制作了一把锋利的猎刀,在制作刀柄时特意选择黑色的玉石为镶嵌,又在玉石上雕花,这样一来,工匠最后制成的猎刀就同时具有了科学制品与艺术制品的两重性,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就发生了。再比如古代中国工匠在建造的拱桥上的护栏上雕花等,也是艺术与科学的融合的例子。这样的例子古今中外多了去了,不胜枚举。

不过上面所说的艺术与科学的融合是最后在创造物身上的体现,而不是说艺术与科学从此不分、艺术认知方法就等于科学认知方法了。艺术认知方法与科学认知方法分属不同的方法,各有自己的特点。

1、艺术认知的主观性

从上面的关于“野牛图”的分析中,读者或许已经认识到:艺术认知的核心内容是它的主观性。这话的意思是说,艺术作品的创造与欣赏都是主观的。例如前面介绍的“镶嵌了玉石刀柄的猎刀”一例,只有当制作这把刀的人对玉石以及玉石做刀柄的认知具有了艺术性后,他做出的镶嵌了玉石刀柄的猎刀才被赋予了艺术性。对于欣赏者来说,要能对这刀的艺术性得以认识,也必须有类似的艺术认知。如果做刀的人不过是把玉石当作刀柄材料来用,那他就没有进行艺术创造,但若恰好碰上了对于玉石刀柄的认知带有艺术性的欣赏者,这刀也就仍然具有艺术性。这就是艺术认知的主观性。这种主观性同时又是受主体的经验所限制。例如,不识字的人与识字的人对于书法艺术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

主观性的主要特点是它具有任意性,即不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例如现代艺术馆里,我们会看到一些作者的寓意难以理解的创作,道理就在于艺术认知的主观性(见下图,作者Richard Serra,2008年)。

Image_05

2、科学认知的客观性

与艺术认知相反主观性相反,科学认知的特点是客观性。我们再举上面的“镶嵌了玉石刀柄的猎刀”为例来谈这个问题。作为猎刀,它的功能是切割,对于这个功能的认识不论对于谁都是一样的,而这个功能必须通过具体的物质形式(坚硬锋利的刀体)得以体现,也是对谁都是一样的,所以一定是客观的。因此,一把“镶嵌了玉石刀柄的猎刀”是否是艺术品会因人而异,但是否是刀具却不会因人而异。前者体现了艺术的主观性,后者则体现了科学的客观性。

再比如人生产的食品,是否可以食用也是有着客观的评判标准。但是食品(例如一快生日蛋糕)也可以加上可食用的艺术装饰而具有艺术性。再如前面介绍的原始部落人建的茅屋,遮阳挡雨是它的功能,这个功能是靠建筑方式与材料来提供的,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是可以对其做出客观判断的。从文明的演进的角度来观察,我们可以想见今天我们居住的即便是所谓的“智能寓所”其实也就是远古的原始茅屋的后代。

四、人是艺术的

从上面关于“艺术的主观性”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人的艺术认知能力无处不在,“人是感情动物”其实在很大程度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人类理智的发育过程中,情感的刺激总是来的最早最多,感性因此总是发育在前。所以,不论走到世界哪个地方,不论该地的经济有多落后,只要那里的人是自由的,那里就有活跃的艺术创造。各地所不同的是艺术创造的形式不同、风格不同。

五、人不是科学的

科学是对于客观存在的认知,也就是对于“真”的认知,它依赖的是理性,而理性在人类理智的发育中不仅发育在感性之后,而且理性的发育需要理性的刺激,也就是需要有相应的教育。所以科学认知的发展不仅缓慢,当缺乏适当的教育时,人便难以发育出强大的理性认知能力。因此与人的感性认知能力相比,人的理智中的理性认知能力就弱的多。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生来是艺术的,但不是科学的。

所以几乎人人都具有艺术创造力,歌唱、剪纸、绘画、写字、跳舞、摄影、养花、写小说、等等,以及相应的欣赏能力,都属于艺术认知能力。所以要成为出类拔萃,众口称赞的艺术家很难,因为这个世界上几乎人人都具有艺术认知能力。

成为科学家就要容易很多,这是因为人一般都不具备科学认知能力,需要通过专门的教育和训练才有可能。所以当科学家需要面对的竞争对手就少了太多,受过专门训练的人成功的机会也就大了很多。不过要真正做出科学发现却不容易,这个问题留待后述。

说到这里,还没有触及什么是现代科学。这个话题留到下一篇来谈。

(未完待续)


   
引用
Many
 Many
(@many)
Illustrious Member Admin Registered
已加入: 7 年 前
帖子: 11016
Topic starter  

河边:谈谈科学与艺术(二)

 

发表于 2017 年 08 月 24 日辰思

 

拙文前面在原初创造基础上对科学与艺术做了分析比较,提出的结论简单来说就是:艺术创造是通过人的艺术认知能力在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基础上的思想感情的自由表述,它的特点是主观的、感性的;科学创造依靠的是科学认知能力(即经验观测方法)在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基础上的物质创造,这种创造的用途是获得更多的对于自然的自由,它的特点是客观的、理性的。所以科学与艺术都是人特有的“为了自由的发明创造”,不过艺术有更多 “自发的创造”的特征,依赖感性;而科学则是“学习的创造”,更多地依赖理性。例如人和聪明的动物可以有感性的交流,甚至可以教会动物参与人的艺术表演(例如马戏),但不可能教会动物参与人的科学活动。以上算是对于前面一篇的概括。

 

今天接着上面的话题,主要说说科学与艺术在古代与现代的区别,现代科学究竟是咋回事,为什么理解现代科学是理解现代化的入口。

 

一、古代与现代

我把古代、现代捣腾了半天,却还没有说过古代与现代的区别到底在哪里。这个问题也不容易回答—-尽管我们都能从电影里、小说里、绘画里、历史记录里清楚地判断其描述的对象是古代还是现代。西方有“一图抵千言”(A picture is worth a thousand words.)一说,我就借用这个主意用下图来回答“古代与现代的区别到底在哪里?”这个问题。

Image_01

或有读者对此图有似曾相识之感不奇怪,因为鄙人确实在不同场合讨论现代化问题时都贴出过这个图,可见这个图是笔者的宝贝。这图的上下两部属于同一图,说的是全世界的GDP总值的变化,上图是以过去一万年为尺度,下图以过去300年为尺度。这图的特点一目了然:就是从一万年的历史来看,以GDP度量的历史曲线有一个拐点将历史分作截然不同的两期;而如果放到短短的300年历史中来看,这个拐点大约始于1750年,200年后到了1950年代陡然“起飞”,世界GDP总量从此飞速增长。(读者可以看到曲线有两条,那是因为数据来自两个独立的研究,两者间有些微细差别。)

所以,如果以全世界的GDP总量来区分的话世界历史就只有两个不同时期,我们或可将这两个时期称为“古代”与“现代”。按这个思路,所谓古代就是世界的GDP增长极为缓慢的时代;所谓现代就是世界的GDP快速增长的时代。那么,这GDP增长的快与慢的区别是什么造成的?答曰是现代科学方法的出现造成的。在此基础上再来回到“古代与现代的区别究竟在哪里?”这个问题,答案当然就是:古代没有如现代科学这样的认知方式,现代是建立在这个认知方式基础上的。这样一来,自然不难理解弄清楚古代科学与现代科学的区别也就是了解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差别的入口了。

 

二、古代科学vs. 现代科学

前面关于科学认知方法的分析说明,科学认知方法—-不管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就是以自然为对象的研究方法,目的在于揭示自然现象,也就是对于自然现象作出正确的解释,这样的正确解释就叫做科学真理。真理是语言的陈述,我们习惯了“实践出真知”的说法,是不是实践一番写下心得就算是真理?究竟什么样的陈述才称得上真理?

 

1、真理问题

早先人们认为“真理必须同时具备普遍性与必然性”,就是不论在空间坐标上来检验还是在时间坐标上来检验真理性陈述,这个陈述都是成立的。例如,“树有根”就是这样的真理,它在此时此地为真,在彼时彼地也为真。但有的陈述则不是这样简单。例如“人有两条腿两只手”这个陈述,我们因为学过遗传生物学,所以知道人可能因为基因缺陷生来就没有手,可是我们却不能说这样的人不是人。因此,普遍性与必然性对于现代人来说是一个相对性概念,或者说真理都是相对的。但在古代却不同,人们因为没有今人的知识,便会将基因缺陷现象解释为“怪”,把有着这种“怪”的人打入异类,同时也就不可能建立真理的相对性概念。

 

由此我们知道,古代科学的经验观测认知方法受限于个人经验,产生的认识带有太多的客观局限性(例如盲人摸象),结果就是解决不了“人言人殊”的问题,也就是满足不了“普遍性”与“必然性”的要求,也就是缺乏真理性。古代科学的这种经验性特征使得它虽然可以通过不断试错、改进来创造物质产品,但其理论却受限于经验性,有很多主观断言,缺乏客观性,因而更像艺术认知的产物,所以古代科学产生不了统一的科学理论。

 

下面再就古代科学与现代科学的具体不同,以及为什么现代科学可以产生系统理论来解释自然做进一步的讨论。

 

2、古代科学

古代科学与现代科学究竟有什么不同?类似于这样的问题,人们多半容易顺理成章地想到现代科学就是古代科学的延续,不过是经历了一个从简单走向复杂的过程,犹如从幼年走向成年的过程。这个想法是否符合事实,我们暂且放下,先来看一看古代工程与现代工程的比较。

 

一幢现代化的大楼完工后,即便是一座摩天大楼,居民也可以马上搬进去住。而古代一幢宏大建筑完工后,一定要空置一段时间才能入住。为什么要空置一段时间?因为新盖好的大房子可能会倒塌,空置一段时间就是做安全试验。为什么会倒塌?因为古人的建筑技术是经验性的,如果一栋房子里用了新的材料或新的形状设计,没人能够知道建成后的强度是否有保证。而现代的建筑是工程力学的结果,不论是材料的选用、尺寸的选择、形式的设计,都有一套完整的通过实验得出并由实验验证过理论依据,可以事先通过计算得到,再留出安全系数,结果就是保险的。工程力学是现代科学的创造,古代科学里没有这个东西。

 

所以,经验得出的理论与实验支持的理论便是古、今科学的不同之处。于是,古代科学与现代科学的不同问题就变成了弄清楚经验与实验的不同究竟在哪里。

 

敝人在《谈谈科学与艺术(一)》里介绍了默里给出的关于科学的两大认知方法,一个是“经验观测方法”,一个是“现代科学方法”,古代的科学方法就是“经验观测方法”。(不过古代希腊人用的“科学”这个词却不是这个意思。)例如我在(一)里介绍的人类在新石器时代创造的石刀,这个创造过程所用的方法就离不开首先通过日常生活里获得的“有尖锐的边缘的石头会割伤人”经验,再进一步观察用有锋利的边缘的石头砍断树枝的过程,然后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尖锐”与“切割”的关系,进而发明创造出石刀。这样的经验观测过程可以进一步发展,甚至总结出来硬度、锋利、重量等概念,还可以分化出刀体与刀柄,等等。再到后来又发展出金属刀具,甚至通过锻打金属摸索出淬火来增加硬度等。中国古代出现过“削铁如泥”的说法来形容刀具的锋利(或是锋利的刀具),但理论的深度也就到此为止,并没有关于切割过程里的重力、压力、压强这样的现代物理概念,更谈不上通过量化表达来度量与区分刀具的锋利程度,也就是前面介绍的经验方法的局限性使得古代科学难以形成正确的理论。

 

经验观测方法直到今天仍然是人们常用的认识方法。所谓的“实践出真知”其实就是说的这样的认知方法,在中国古代归结为“格物致知”。格物—-对事物(现象)进行观察、试验;致知—-思考总结形成理论,包括对于现象进行解释以及对于创造进行指导。改进的过程就是“试错”,不行再来,直到成功为止。这样的方法曾经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过重大的贡献。汉文明里的都江堰、大运河、造纸、巢丝等都是这样的例子,所有的成就都是建立在经验上,并没有系统理论的指导。如今我们看到的是古人的科学创造所留下的成功范例,失败的当然都看不到了。所以尽管有都江堰,但是古代的河水泛滥仍然是常有的事,因为没有形成正确理论的科学创造是难以复制的。

再比如中医中药,一部《本草纲目》里收集的草药、动物药、矿物药几乎90%以上都是毒药。我们知道依靠经验的中医的确治好过很多病人,但我们没有数字知道被治死有多少。不过我们可以肯定,如果明天把所有的真正的传统中医院都关掉,中国的医疗体系照样运转。但若把所有的现代医院(即所谓的西医院)都关掉,中国的医疗体系就没了。

 

上面的几个例子都说明了“经验观测认知方法”的局限。

 

3、现代科学

说起现代科学,人们通常认为它是包括各样如物理、化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等等在内的一大门类理论。本人以为此一认识过于狭窄。现代科学其实包括了(3.1)科学认知方法,(3.2)用科学认知方法获得的知识,(3.3)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剔学习(unlearn)”而建立的一种生活态度。下面对上述三个方面逐一讨论。

 

(3.1)现代科学认知方法

 

现代科学首先是一个认知方法。在谈认知方法之前,先说说“认知”是咋回事。打个比方:两台硬件完全相同的计算机A与B,如果A的图像处理软件只能产生黑白图像,B的软件能产生彩色图像,那么两机在接有相同的数码摄像机的条件下,A机必然输出黑白图像,B机输出彩色图像。在这个过程中,照相机看到的世界便是“感知”,计算机输出的图像则是“知识”,图像分析处理软件就是“认知方法”(或者叫“认知能力”),整个由摄像到成像的过程就是“认知过程”。这样的过程恐怕大家都容易明白。

 

用上述例子来近似地类比人的大脑的话,人眼就是摄像机,大脑就是计算机,人对于观察到的事件的描述就是计算机的输出(可以存在脑子里也可以输给外界)。脑子里的神经元及神经元间的联系犹如计算机的硬件,而脑子里已有的认知方法则犹如计算机的软件。认知方法的不同,决定了人如何解释观察到的世界,也就是决定了人会创造出什么样的知识。这就是人的“认知过程”。

认知方法在人脑里的形成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不是如同给计算机安装软件那样从一个大脑拷贝到另一个大脑就成。例如一个人的脑细胞总数是出生时就决定了,但刚出生的孩子的认知能力是极为有限的。到了两三岁或许学会了“猜测”,再大一点学会了“因为-所以”的演绎,再大些学会了数数,等等,一直到完成中学教育。如果要学会做科研,还需要专门的训练;如果要成为艺术家,也需要专门的训练。这期间人要学习记忆前人创造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认知方法,也就是给大脑“安装软件”,两者是联系在一起的,缺一不可。可以肯定,没有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一个人的大脑长大后虽然有足够数量的脑细胞,但不会有正常的认知过程,因此不会产生知识。所以不仅教育的机会(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次数)是极为关键的,并且教育的内容(互动的方式与交流的内容)也是极为重要的,甚至是具有决定意义的。

 

那么,这个“现代科学”作为认知方法,究竟包含了什么内容?简言之,它包括了质疑、猜想、假设(模型)、实验、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结论等步骤。其中用到的分析方法主要是数理(包括逻辑)方法。上面说的那些步骤并不一定是顺序发展的,并且也不是单一的。最重要的是它的每一步对于不同的个体都是一样的,可重复的,因此极大地减少了前面介绍的“经验观测方法”的客观偏差,从而得以形成“普遍性”与“必然性”程度很高的知识。这就给知识的积累与持续发展提供了条件。

 

例如,古代科学方法对于“如何飞上天”这样的复杂问题是没法通过经验观测方法来找到解决办法的,道理如前所述。而上述现代科学认知方法的实验过程是一个严格控制的观测过程,对于复杂问题的研究所进行的实验,都要把无关的干扰对象去掉,把变量-因变量的关系尽量调整到一对一的线性范围内,尽一切努力保证获得的知识具有较高的普遍性与必然性。

 

(3.2)现代科学知识

从上一节的分析,我们因此知道,所谓的“现代科学知识”靠得就是科学认知方法获得的知识,其特点是普遍性与必然性都比较高。通过这个方法积累起来的系统的各类知识,合起来就是我们今天通常说的“科学”。正是因为现代科学知识的真理性高,所以在可能通过各种横向与纵向的持续性与合作性的研究来加快生成与积累新的知识。

 

到了这里,要回到这一贴开头的问题:“古代与现代的区别到底在哪里?”的问题,再顺着这个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问下面的问题:现代科学究竟为什么能够极大地提高GDP?—或者问:现代科学是如何实现提高人类生产力的大突破的?

 

我们知道,人类在发明现代科学方法前虽然有大量的发明创造,但是从来没有解决过“如何获得并利用大量的能量”这个问题。面对自然世界的制约时,人除了通过自己的肌肉来获得能量,最大的成就就是通过畜力来获得能量,所以古人的经济是“肌肉经济”,效率难以提高。科学认知方法发明后,人类首先积累起物理学知识解决了新能源—-燃煤—-的利用,开始大量使用机器,人类文明从农业文明转化成工业文明,人类的经济活动模式从“肌肉经济”转为“机器经济”,也就是前面的那幅“世界GDP总量变化图”下面一幅从1750年到1950年间的工业化过程。自那以后,又出现了计算机出现,“机器经济”又转为“智能经济”,特点是效率越来越高,物质财富越来越来越丰富,人能够使用的能量越来越大,活动的空间因此越来越广远,运动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于是就表现为世界GDP重量变化的两大截然不同的时期,这个过程就是现代科学如何把人类文明分为古代与现代的秘密。

 

现有的科学知识其特点不仅是种类繁多,而且各门知识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同时科学认知方法本身也是不断发展,除了定性的确定量的分析,还包括定性的模糊量分析;不仅有近距离的信息采集,还有光年距离上的信息采集;不仅有对于自然世界的认识,还有对生命的认识;不仅有对于无意识生命的认识,还进入了对于人类意识的研究。认识世界的工作不仅人类自己在做,还教给人工智能做,甚至在发展具有比人类的某些认知能力更为强大的人工智能。

 

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宇宙所得到的结果是“多宇宙”概念,即我们所生活的宇宙不过是无数宇宙所组成的大海里的一个泡泡,没有人知道未来人类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

 

(3.3)科学的生活态度

所谓“科学的生活态度”,说到底我以为就是科学认识方法不仅第一次让人揭开了无数奥秘,还同时让人第一次对于人类思维能力的不完备性有了清楚的认识,从而充分理解科学认识方法是人类掌握的一个开放性的认知方法,它是迄今人类发明的最有力的认知方法,但仍然是不完备的认识方法。结果就是用科学认知方法所获得的科学知识必然有下面的特点:

 

前提事实:科学知识都是通过实证逻辑方法(即现代科学认知方法)获得的,因为人的认知能力的不完备性,这样的知识的真理性(所谓的普遍性与必然性)永远是相对的,因此必须永远接受新发现的事实与数据的检验。一旦发现与事实不符,现有的认识的真理性就失去了。在这个事实面前,现代人必须有下面的三个认识。

 

认识1:用科学认知方法认识世界的人因此也必须始终对于真理性的知识保持质疑的态度。但是这种质疑不等于随意否定现有的科学知识,而是只能同样用科学认知方法来证伪已有的科学知识。

 

认识2:现代人的学习过程因此包括了学习、再学习、剔学习(learn、relearn、unlearn)。这最后的“剔学习”(unlearn)指的是将大脑里形成的错误的认识剔除掉,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但又是不可缺少的学习步骤,这个“剔学习”概念是我们传统文化里没有的。或许可借用我在前面(3.1)节中的比喻:

学习认知方法就是给大脑安装软件,那么“剔学习”就是给大脑“卸载软件”, 即剔除过去学到的有误的认知方法。我们常说的“先入为主”若是指先前学入的主观认知方法,因会误导目前的客观判断,从而应予剔除。那是“剔学习”(unlearn)的应用了。

 

认识3:凡是不能通过实证逻辑方法证实或证伪的问题都不是科学方法研究的对象。例如,科学认知方法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上帝的存在”,因为没法设计出相应的实验。换言之,科学方法反对任何将信仰称之为科学的做法,它承认信仰是人的不受质疑的认识,属于个体的主观选择。

所以,科学的生活态度简单说就是不断的质疑,用事实与数据来支持或否定质疑,永无止境。在通过现代科学方法建立的现代社会中,这种生活态度不是只属于从事科学创造的人,而是理应属于全社会成员。

 

拉杂地说了不少,开头计划谈的东西还没谈完,希望读者或许已经能看到一点“现代科学是如何影响现代化”的。至于现代化是如何影响现代艺术认知,现代科学认知方法究竟是如何出现的,它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是西方的还是东方的还是谁的,等等,都留待后叙。

 

(未完待续)

 


   
回复引用
Share:

【声明】:禅世界论坛尊重言论自由,任何人可讨论佛学、政经、生活和科技等话题。在言论发表前请根据常识和法规自审。论坛管理员和版主有权删除任何不当内容。使用本论坛即表示接受【禅世界论坛规则】【论坛使用帮助】。 【禅世界免责声明】


【Chanworld.org】2017.06.06-2021.04.30-2023.04.10-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