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世界论坛

<- 社交登陆。【论坛使用帮助】
Notifications
Clear all

罗店鱼圆

3
1 Users
0 Likes
28 查看
Many
 Many
(@many)
Illustrious Member Admin Registered
已加入: 6年 前
帖子: 10256
Topic starter  

罗店鱼圆

可燃

罗店有一款美食,老少皆宜,家喻户晓,那就是罗店鱼圆。冬日里,如果来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罗店鱼圆,可谓幸福满满!

我的祖籍是宝山区罗店。罗店镇位于宝山境的西北,冲积成陆地于唐前,宋代起就有人从事渔、盐业。明代前期罗店已成大镇,清朝康熙年间,罗店更是富饶,有“金罗店”之称。史载“比闾殷富”“徽商辏集”,又因周边十里没有邻镇,聚众益多,居民达五万,有“三湾九街十八弄”之说。至今,罗店还保留着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有一道就是“罗店鱼圆”。

鱼圆制作起源于楚文王时代,据说文王一次食鱼时被刺卡住了喉,当即怒斩厨师。此后,文王食鱼,厨师必先斩鱼头,剥鱼皮,剔鱼刺,剁细制成鱼丸。罗店鱼圆在制作鱼丸的基础上作了调整。五斤以上的青鱼做原料为最佳,以其真材实料、口感细腻、滋味鲜美而闻名。根据本土方圆十多里的习俗,婚丧嫁娶、年节喜庆,鱼圆是饭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佳肴,这也是衡量主厨水平的一道汤类主菜,罗店鱼圆要从“色”“香”“味”“形”“质”五个方面来看。在青鱼肉中加入一些猪油,这是罗店特有的做法,能让鱼圆洁白如玉,伴有肉香,还要加入一定比例的蛋清,增加松软度和凝固度。大小形状也有标准,一斤鱼肉要正好做成70个鱼圆,表面不能凹凸不平,质感滑嫩又有弹性。要达成这样的要求,就必须精准控制猪油、调料和鱼肉的比例。

罗店鱼圆的制作技艺一直延续至今,其口碑名扬四方,连许多生活在上海市区的食客,也会特地来罗店带一份鱼圆回家享用。晚上回到家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鱼圆汤,洗去一天的疲劳之余,顿感神清气爽,那种鲜美无法用文字来表达,有人夸张地讲:“鲜得眉毛也要落掉!”

我家太太是罗店鱼圆的忠实爱好者,只要我有机会去宝山,出门时她一定会吩咐我:“买几斤鱼圆回来!”鱼圆买回后,她就在灶间忙开了,锅里烧开水后,放进鱼圆、蛋饺、肉皮、菠菜,烧熟后再浇上一点橄榄油,一锅香味四溢的鱼圆汤就完成了。这鱼圆还可以放进馄饨、面汤里吊鲜头,味道也很不错!


   
引用
Many
 Many
(@many)
Illustrious Member Admin Registered
已加入: 6年 前
帖子: 10256
Topic starter  

自由市场

雨溟

小时候到浏河外婆家时,会跟着外婆娘舅暗触触不声张地到自由市场赶集。天刚蒙蒙亮,外婆会轻轻把我叫醒,宝宝啊,伲要到街浪去哉。我睡眼惺忪爬起来,搭好凉鞋的搭襻,站在外婆跟前,外婆会把打满补丁、跟大人的手臂膊差不多粗细的布袋,捡轻的、短的挂在我脖颈上,随后一老一少便融入清晨的氤氲薄雾之中。

现在想想“自由市场”这个名称在当时能被允许存在就令人惊奇。“市场”意味着交易,意味着商品和资本的流通,再冠以“自由”两字,在那个年代真是格格不入。可能是当时贫穷的农村和农民实在离不开它吧。

记得当时浏河镇的自由市场在公家菜场旁边一块空地上,周围还包括几条相对封闭街路。外婆挤在一排包着头巾的老太婆中间,把要卖的东西码放在油纸袋上(塑料袋),一堆沾着露水的玉米,几只翠绿的香瓜和艳红的番茄,新鲜的鸡蛋鸭蛋一尘不染像玲珑剔透工艺品,与(咅+攴)开的布袋里的赤豆、黄豆、黑芝麻、白扁豆、青蚕豆,在霞光中,勾画成一幅五彩斑斓的彩绘图案,与水凼倒映的蓝天白云相映成辉,让人觉得很美。

外婆会给我几只角子买早点。早点摊集中在一个街路的拐角,在这里我第一次吃到了在上海只听说过的米饭饼、老虎脚爪。而只有一面之缘的老虎脚爪仅在浏河自由市场吃过一次后,便匆匆消失在人生的街角,从此杳无音信,再无相见。

娘舅去市场时,会带我到羊肉店喝羊汤,说是羊肉店,但难得有羊肉供应,早上只有用羊杂碎熬的羊汤。印象最深的是在娘舅连哄带骗下,我第一次将信将疑地喝了一口汤浓汁白、鲜香醇滑的羊汤,竟然没有一点羊臊气。我大为惊奇的同时,也惴惴不安,摸着滚圆的小肚皮,琢磨着羊臊气迓到啥地方去了呢,突然一个回肠荡气的饱嗝喷薄而出,嗝出来的膻味依然会让五十多年后的自己闭下眼睛,浑身一激灵。

天大亮后,市场笼罩着低沉的“嗡嗡”声。我开始流连于猪羊兔狗、往返在鱼虾虫鸟的摊位之间。有段时间公社规定每家农户只允许养两只鸡,市场挤满了厄运当头的公鸡们,当他们身处缧绁还在为母鸡争风吃醋、飞羽搏击时,我在为清晨公鸡次第报晓的消失而忧伤。以前上海小囡亲近动物机会少之又少,除了天上鸽子、地上麻雀,再有看到吓你一跳的老鼠,菜场供应的鸡鸭鱼肉全是冰冻的。朋友和我说过,当年静安、徐汇等市中心的中小学生郊游时,车子沿沪太路经过余庆桥、大场等郊野之地,看到河里游的鸭子,竟不知何物,会惊呼雀跃。我有个大学同学住在中百一店楼上,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母亲让他趁去外地实习的机会,到蚌埠、徐州的自由市场,买两只雌鸡回沪过年,他却因不辨鸡的公母而犯愁,我戏谑道,你寻女朋友要找漂亮的,买雌鸡么就要拣难看的。这就不难想象当时能与各种小动物亲密接触,那种优越感和幸福感是多么爆棚。如果这天恰巧能碰到眼镜蛇昂头吐芯子、发出“丝丝”声音的蛇药摊,那就相当于今天小孙子在大马戏城看了场精彩绝伦激动人心的老虎狮子的表演一样!

歌德说得好:人之幸福,全在于心之幸福。每当回忆起当年自由市场,内心满是温情温馨、宁静安然的同时有一种幸福的感觉,就像冬日里云开雾散,一缕温暖的阳光照进了心田。它闪烁着人道人性的光芒,有着普通人的生活和人生的希望,有已故去的外婆娘舅让人唏嘘泪目的音容笑貌,也让人更感今日河清海晏、时和岁丰的可贵。


   
回复引用
Many
 Many
(@many)
Illustrious Member Admin Registered
已加入: 6年 前
帖子: 10256
Topic starter  

春鲜有莴笋

程志忠

春回大地,进入尝鲜季。民间流传的蔬菜“春八鲜”中,莴笋当仁不让占据一席。

莴笋,又称之为莴苣。唐代诗人杜甫留有诗句:苣兮蔬之常,随事艺其子。南宋文人王之道曾以诗赞赏莴苣形色之美、风味之佳。“菁菁何所有,莴苣独牛耳。从苦可自珍,供盘况潇洒。”传说古人为求得这一舶来品菜种,酬之甚厚,故名“千金菜”。

春鲜有莴笋,颜色逼近春色,长得修长清秀颇有颜值。叶绿茎绿,剥去叶子、削去外皮,通体翠绿。握之观之,有手上观春之喜。并有独特的清香味,民间俗称为香莴笋。医学营养文献有记载:莴笋利五脏、通经脉,有清热利尿等功效。

莴笋有尖叶、圆叶之分。通常人们爱买圆叶莴笋,圆叶莴笋粗壮肉头厚,丰硕叶子也可充分食用,要比尖叶味道好。无论选购尖叶和圆叶莴笋,都要挑新鲜清润、长短适中、皮薄质脆,免挑表皮黄老、里面空心的莴笋,做成的菜品味道差异大。

袁枚在《随园食单》写道:“食莴苣有二法,新酱者松脆可爱。或腌之为脯,切片者甚鲜。”记得早年看到隔壁无锡舅婆,买来新鲜粗壮的莴笋,剥去叶子,削皮后切成薄片,撒盐腌制小半天后逼去盐水。在莴笋上加糖、醋、葱花,油热后浇至葱花莴笋上,拌和一下。顿时葱香味和莴笋的清香味在灶间弥漫开来。后来我也如法炮制,颇受家人欢迎,葱油拌莴笋成了餐桌上的常客。

莴笋凉拌外,我也爱做莴笋炒菜。洗净后切成片的莴笋放上白豆干、胡萝卜、黑木耳来个多彩炒素,起锅后淋上麻油,好看又好吃。把莴笋切成丝,与肉丝、榨菜丝,做成“三丝蛋汤”,鲜香而爽口。春日里的重头戏“腌笃鲜”里,除鲜、咸五花肉、竹笋外,再放上两根切成块的莴笋慢炖,可谓锦上添花,春鲜俱会,不仅颜值加分,而且鲜度递增。尝上一口,鲜脱眉毛,齿颊留香,不愧为春鲜的神来之笔。

莴笋叶做菜也毫不逊色。洗后放盐捏一下洗去微苦之味。然后挤干切碎,放油、盐、糖清炒片刻,起锅淋上麻油,一盘春意盎然的莴笋叶勾人食欲。莴笋叶的另一妙用,则是做菜饭。油热后,放入咸肉、香肠丁、料酒、姜丝煸炒片刻,放入莴笋叶,加入盐和鸡精炒后,盛入电饭煲内,把半熟的菜和米拌匀,20分钟后打开锅盖香味扑鼻,盛上一碗油光锃亮的菜饭,加上两块锅底积成薄薄的微黄饭糍,实在难挡诱惑,不吃到撑是不会停手的。


   
回复引用
Share:

【声明】:禅世界论坛尊重言论自由,任何人可讨论佛学、政经、生活和科技等话题。在言论发表前请根据常识和法规自审。论坛管理员和版主有权删除任何不当内容。使用本论坛即表示接受【禅世界论坛规则】【论坛使用帮助】。 【禅世界免责声明】


【Chanworld.org】2017.06.06-2021.04.30-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