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現代漢語】9

序言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


雜阿含經卷第九  (SA.9)

SA.9.232-257


SA.9.232

二三二【經旨】本經敘說六根、六境、六識、六觸、六受是名世間。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名叫三彌離提的比丘,他去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稟告佛陀說:「世尊啊!我們所說的世間,到底怎樣叫世間呢?」

佛陀告訴三彌離提說:「就是這眼根、色境、眼識、眼觸,以及眼觸因緣而生起的感受——內心覺得或痛苦、或快樂、或不苦也不樂的感受;同樣地,這耳、鼻、舌、身諸根,乃至意根、法境、意識、意觸、以及意觸因緣而生起的感受——內心覺得或痛苦、或快樂、或不苦也不樂的感受,這些就叫世間。為什麼呢?因為六根一生起,那麼六觸也就跟著生起,……像這樣乃至純粹大苦結聚的產生。

三彌離提啊!如果沒有那眼根、沒有色境、沒有眼識、沒有眼觸、也沒有因眼觸因緣而生起的感受——內心覺得或痛苦、或快樂、或不苦也不樂的感受;同樣地,如果沒有耳、鼻、舌、身諸根,乃至沒有意根、法境、意識、意觸、也沒有因意觸因緣而生起的感受——內心覺得或痛苦、或快樂、或不苦也不樂的感受的話,那麼就沒有世間的存在,也不用在世間有所施設了。為什麼呢?因為六根一息滅,那六觸便跟著息滅,……像這樣乃至純粹大苦的結聚也就息滅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如「世間」的經文所說,像這「眾生」、像這「魔」的經文,也是這樣的說法。

  第二三二經注釋:

1、世間:世是遷流轉變的意思,雖分有情自身與自身外的器世間,但專指有情世間,佛法總是從有情去說明世間。


SA.9.233

二三三【經旨】本經敘說六根乃至三受都是危脆敗壞,此危脆敗壞法,名為世間。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名叫三彌離提的比丘,去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稟告佛陀說:「世尊啊!我們所說的世間,到底怎樣叫世間呢?」

佛陀告訴三彌離提說:「脆弱不堅實,容易敗壞,這就叫世間。到底怎樣叫脆弱不堅實,容易敗壞的呢?三彌離提啊!像眼根就是脆弱不堅實,容易敗壞的事物了,像這眼根所接觸的色境,眼根接觸色境產生的眼識,以及眼根、色境、眼識三事和合而生起的眼觸,又由眼觸因緣而生起的感受——內心覺得或痛苦、或快樂、或不苦也不樂的感受,那一切都是脆弱不堅實,容易敗壞的;耳、鼻、舌、身、意等五根,也是像這樣子。這些所說脆弱不堅實,容易敗壞的事物,就叫做世間。」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SA.9.234

二三四【經旨】本經敘說六根是空,常、恆、不變易法空,我所空,是名空世間。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名叫三彌離提的比丘,去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稟告佛陀說:「世尊啊!所說的世間空,到底怎樣叫世間空呢?」

佛陀告訴三彌離提說:「好比眼根非我,也非我所有,所以是空;常住、永恆、不變易之法是不存在的,所以是空;我所有的事物也是虛妄不實的,所以是空。為什麼呢?因為法性自然如此的緣故。像這眼根所接觸的色境,眼根接觸色境生起的眼識,以及眼根、色境、眼識和合而生的眼觸,又由於眼觸因緣而生起的感受——內心覺得或痛苦、或快樂、或不苦也不樂的感受,那一切都是隨緣生滅之法,也都是空的;沒有常住、永恆、不變易之法,所以是空的;也不是我所有,所以也是空的。為什麼呢?因為這法性自然如此的緣故;耳、鼻、舌、身、意等五根,也是像這樣子,這就叫空世間。」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三彌離提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願遵奉修行。


SA.9.235

二三五【經旨】本經敘說六內入處為世間,愛、喜、貪俱為世間集,愛、喜、貪滅為世間滅,八聖道為世間滅道跡。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我現在將為大家解說世間、世間的集起、世間的寂滅、世間寂滅的途徑。要仔細聽!好好地思考!

什麼是世間呢?是指六內入處(六根)。是那六種呢?就是眼內入處,以及耳、鼻、舌、身、意等內入處。

世間是怎樣生起的呢?就是有渴求未來永存的自體愛,對現在已得境界的貪喜俱行愛,對未來欲得每一境界的愛,而招感世間的生起。

世間是怎樣寂滅的呢?就是要把這渴求未永來存的自體愛,對現在已得境界的貪喜俱行愛,對未來欲得每一境界的愛,斷滅無餘,舍離、唾棄、滅盡、出離貪慾,這樣就能使世間(六內入處)息滅、靜止、永不生起。

什麼是世間寂滅的途徑呢?就是指八聖道——正見(正確的知見)、正志(正確的思考)、正語(純正的言語)、正業(正當的行為)、正命(正當的職業)、正方便(正確的努力)、正念(正確的觀念)、正定(正確的禪定)。」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二三五經注釋:

1、彼彼集著:疑應作「彼彼樂著」,因本經明言世間是指六內入處(六根)而言,既指有情世間,則其生起應與第六十一、六十二經所述「有身邊集」的道理一樣。巴利本相對經文則從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的緣起道理來論說,與北傳敘述不同。


SA.9.236

二三六【經旨】本經敘說世尊為諸比丘略說世界邊後,入室坐禪,而由阿難廣說其義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我不講說有用步行而能到達世界邊際的人,我也不講說不走到世界的邊際而有能徹底解脫生死苦海的人。」這樣地講說完後,就走入室內靜坐修禪去了。

當時,眾多的比丘就在世尊離開後,互相談論著說:「世尊剛才只簡略地說法:『我不講說有用步行而能到達世界邊際的人,我也不講說不走到世界的邊際而有能徹底解脫生死苦海的人。』他這樣地講說完後,就走入室內靜坐修禪去了。我們今天對世尊簡略的說法仍不了解它的妙義,在座各位尊者,誰有能力對世尊簡略的說法,再廣為我們演說它的妙義呢?」

比丘們又這樣說道:「只有阿難尊者聰明又具智慧,總持一切法義,而且又經常奉侍在世尊左右,世尊讚歎他知識廣博,修行清凈,對世尊簡略的說法,他應當能夠為我們廣說其中的妙義。現在我們應當前往阿難尊者處拜訪他,請求他再解說。」

這時,有很多的比丘就一齊到阿難尊者處拜訪,見面彼此互相問訊後,就在一邊坐下,然後詳細地把上面世尊所講說的事理向阿難一一請教。

當時,阿難告訴眾比丘說:「你們要仔細聽!好好地思考!我現在將為你們解說。像世間、世間的名稱、世間的覺知、世間的言辭、世間的語說等,這些都是屬於世間的名數。各位尊者!我說眼睛就是世間、世間的名稱、世間的覺知、世間的言辭、世間的語說了,這些全部都屬於世間的名數;耳、鼻、舌、身、意等五根,也是這樣。多聞的聖弟子對這六入處(六根)如果能夠如實地察知它的集起、息滅、愛樂、禍患、出離,這就叫聖弟子已到了世界的邊際、知道世間、被世間所尊重、度脫了世間。」

這時,阿難尊者又唱頌偈言:

「並不是說游步而行的人,他就能走到世界的邊際;

但是不能走到世界邊際的人,便不能免除一切的苦惱。

所以世尊就叫做能覺知世間一切的人;

因為他能行到世界的邊際,一切清凈的梵行都已建立。

世界的邊際,也只有具正智的覺者才能詳細的了解;

因為他的覺慧能通達世間的一切,所以說他能夠度脫此世而到達涅盤的彼岸。」

「就是這樣,各位尊者啊!所以剛才世尊簡略的說法後,就進入室內靜坐修禪去了。我現在已為你們再分別廣說了。」

阿難尊者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他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SA.9.237

二三七【經旨】本經敘說比丘若緣六根、六塵而生惡不善覺,是名有師,又依此惡不善法師而住者,是名近住弟子。有師、有近住弟子,則苦獨住;反之,則樂獨住。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弟子說:「如果有師、有近住弟子的話,那麼就會和苦惱獨住;如果無師、無近住弟子的話,那麼就會和快樂獨住。」

怎樣叫有師、有近住弟子,就會和苦惱獨住呢?比如眼根與色境的接觸,就會生起各種邪惡不善的覺受,於是貪慾、瞋恚、愚痴也跟著生起。如果比丘施行此法的話,就叫有師;依循這種邪惡不善之法的人,就叫近住弟子。耳、鼻、舌、身、意諸根與境的接觸,也是這樣。像這樣有師、有近住弟子的話,那麼就會經常與苦惱獨住。

怎樣叫無師、無近住弟子,就會經常和快樂獨住呢?比如眼根與色境的接觸,就會生起各種邪惡不善的覺受,於是貪慾、瞋恚、愚痴也跟著生起。如果比丘不去施行此法的話,就叫無師;不依循那種邪惡不善法的人,就叫無近住弟子。這就叫無師、無近住弟子的人,那麼就會經常和快樂獨住。如果比丘能夠無師、無近住弟子的話,我說他就能獲得清凈梵行的福報。為什麼呢?因為無師、無近住弟子的比丘,自我已樹立了清凈的梵行,所以能夠正確地滅盡苦惱,從各種苦惱的結聚中得到徹底的解脫。」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SA.9.238
  二三八【經旨】本經敘說佛告舍利弗,於行乞時,不應眼見色而起愛欲,要滅除行、住、坐、卧時對於眼、色的欲情。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舍利弗尊者在早上穿上法衣拿著缽盂,走進舍衛城乞食,乞食完後,回到精舍,收好了衣缽,洗完腳後,拿著坐具走進林中,就在大白天里靜坐修禪。等舍利弗從禪定中出定後,去到世尊處拜訪,他向佛陀頂禮後,就退坐一邊。

當時,佛陀問舍利弗說:「你從那兒來的呢?」

舍利弗回答說:「世尊啊!我大白天在樹林里靜坐修禪後才來的。」

佛陀問舍利弗說:「你今天已進入到何等禪境了呢?」

舍利弗回答佛陀說:「世尊啊!我今天在林中坐禪,已進入到觀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且虛妄不實的空三昧境界。」

佛陀告訴舍利弗說:「真妙啊!真妙!舍利弗啊!你現在已能進入上座的禪境而坐禪了;如果其它比丘想要進入上座禪境的話,也應該像這樣地去學習。

比丘無論走進城時,或行乞時,或出城時,應該作這樣地思考:我現在眼睛看見了各種色境,是否生起了貪慾、恩愛、愛念、執著了呢?

舍利弗啊!比丘作這樣觀察的時候,如果眼睛見色境曾有愛念染著的話,那麼那位比丘為了斷除邪惡不善心念的緣故,應當要運用各種方法,努力精進,繫念修學。譬如有人已被火燒到了頭上的帽子,為了完全把火撲滅的緣故,應當運用最好的方法,努力把火撲滅;那位比丘也像這樣子,應當要運用最好的方法,努力精進,繫念修學。

如果比丘在觀察的時候,發現無論在道路上,或村落中乞食,或是走出村落,在這過程中,眼睛見色境並沒有愛念染著的情況,而且那位比丘也願以這樣的喜樂善根,日夜精勤努力,修習繫念於一處,這就叫比丘能在行、住、坐、卧的日常生活中凈除不正的乞食了。所以這篇經文就取名叫『清凈乞食住』。」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舍利弗尊者聽完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願遵奉修行。


SA.9.239

二三九【經旨】本經敘說若比丘對六入處愛念染著,則不得涅槃;反之則可。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毘舍離國獼猴池側的重閣講堂里。

那時,有位名叫郁瞿婁的長者,他去到佛陀住處拜訪,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稟告佛陀說:「世尊啊!為什麼有的比丘能夠在現世中獲得涅槃解脫?為什麼有的比丘不能在現世中獲得涅槃解脫呢?」

佛陀告訴長者說:「如果有比丘眼根識見色境,就對它愛念貪著;因為愛念貪著之故,所以就經常依住於這識見中;因被它所束縛的緣故,對它執取的緣故,所以就不能在現世中獲得涅槃解脫。像這耳、鼻、舌、身四根,乃至意根識見法境,也是這樣子。

如果比丘眼根識見色境,不去愛念貪著;能不愛念貪著的話,就不會依住於這識見之中;因為不覺觸、不貪著、不執取之故,這比丘就能在現世中獲得涅槃解脫。像這耳、鼻、舌、身四根,乃至意根識見法境,也是這樣子。

所以,長者啊!有的比丘能在現世中獲得涅槃解脫,有的不能在現世中獲得涅槃解脫。」

就如「長者所問經」的經文一樣,像這「阿難所問經」以及「佛自為諸比丘所說經」的經文,也如同上面所說一樣。

  第二三九經注釋:

1、郁瞿婁:又譯作郁迦羅越,舍衛國長者名。譯曰功德,又曰威德。長者詣佛所出家,見「郁迦羅越問菩薩行經」。

2、見法:見,同現。現法,即現世之意。

3、比丘眼識於色,愛念染著:漢譯南傳大藏經此處作「眼所識之色快意、可愛、樂、喜愛,生慾念。」


SA.9.240

二四○【經旨】本經敘說六根緣六境(塵),故生六識。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毘舍離國獼猴池側的重閣講堂里。

那時,有一位比丘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稟告佛陀說:「世尊啊!到底是什麼原因而生起眼識的呢?是什麼原因而生起耳、鼻、舌、身、意識的呢?」

佛陀告訴比丘說:「是由於眼根接觸色境的因緣,所以才會生起眼識。為什麼呢?因為那眼識的生起,一切都是由於眼根與色境接觸的緣故。同樣地,由於耳與聲的因緣就會生起耳識;鼻與香的因緣,就會生起鼻識;舌與味的因緣,就會生起舌識;身與觸的因緣,就會生起身識;乃至意與法的因緣就會生起意識。為什麼呢?因為所有一切的意識,那一切都是意根接觸法境的因緣所生之故。比丘啊!這就叫眼識是因緣而生……乃至意識也是因緣而生。」

當時,那位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後,歡喜不已,向佛陀行禮後,告辭離去。


SA.9.241

二四一【經旨】本經敘說六根緣六塵為結所系法;欲貪是結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毘舍離國獼猴池側的重閣講堂里。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我現在將為大家解說結所系法及結法。什麼叫結所系法呢?就是眼緣色、耳緣聲、鼻緣香、舌緣味、身緣觸、意緣法,這就叫結所系法。什麼叫結法呢?就是欲貪,這就叫結法。」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二四一經注釋:

1、結所系法及結法:結為結纏,係為系縛。結,系同為染污煩惱之異名。本經謂六根攀緣逐求六境,叫結所系法,而欲貪則為結法。


SA.9.242

二四二【經旨】本經敘說六根緣六塵是所取法;欲貪是取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毘舍離國獼猴池側的重閣講堂里。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我現在將為大家解說所取法及取法。什麼叫所取法呢?就是眼緣色、耳緣聲、鼻緣香、舌緣味、身緣觸、意緣法,這就叫所取法。什麼叫取法呢?就是欲貪,這就叫取法。」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二四二經注釋:

1、所取法及取法:取著所對之境界謂之取,是愛之異名,又為煩惱之總名。本經謂六根緣六塵為所取法;欲貪為取法。


SA.9.243

二四三【經旨】本經敘說若以六識取於六塵相及取隨於六塵之美好者,身壞命終,則墮惡趣中,故不應於六入處生取著。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毘舍離國獼猴池側的重閣講堂里。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比丘啊!即使是愚痴無聞的凡夫,他寧可拿被火燒熱的銅籌來燙燒自己的眼睛,使它熾熱燃燒,也不願以眼識去執取色相,隨順各種美好的形色而執取。為什麼呢?因為執取色相,隨順各種美好的形色而執取的緣故,命終後會墮入惡道之中,就如沉鐵丸一樣,永不復出了。

愚痴無聞的凡夫,寧願以燒熱的鐵錐來鑽穿自己的耳朵,也不願以耳識去執取聲相,隨順各種美好的聲音而執取。為什麼呢?因為耳識執取聲相,隨順各種美好的聲音而執取的人,身死命終後,就會墮入惡道之中,就如沉鐵丸一樣,永不復出了。

愚痴無聞的凡夫,寧願以利刀削斷自己的鼻子,也不願以鼻識去執取香相,隨順各種美好的香氣而執取。為什麼呢?因為鼻識執取香相,隨順各種美好的香氣而執取的緣故,身死命終之後,就會墮入惡道之中,就如沉鐵丸一樣,永不復出了。

愚痴無聞的凡夫,寧願以利刀割斷自己的舌頭,也不願以舌識去執取味相,隨順各種美好的滋味而執取。為什麼呢?因為舌識執取味相,隨順各種美好的滋味而執取的緣故,身死命終之後,就會墮入惡道之中,就如沉鐵丸一樣,永不復出了。

愚痴無聞的凡夫,寧願拿剛鐵利槍來刺擊自己的身體,也不願以身識去執取觸相,隨順各種柔軟細滑美好的觸境而執取。為什麼呢?因為執取觸相,以及隨順各種柔軟細滑美好觸境的緣故,身死命終之後,就會墮入惡道之中,就如沉鐵丸一樣,永不復出了。

眾比丘啊!睡眠是愚痴的過活、是生命的愚迷,沒有利益,也沒有福報。然而眾比丘寧願睡眠,也不可對那色相等六塵而生起覺想;如果生起覺想的話,一定會生起各種煩惱纏縛,爭辯是非,就會使很多的眾生生起不合義理的作為,不能饒益安樂天人了。

那些多聞的聖弟子要作這樣的學習:我今天寧可拿熾熱的鐵槍來貫穿自己的眼睛,也不可以眼識去執取色相,而墮入三惡道之中,長夜受苦。我從今日起應當正確的思惟:觀察眼根是無常法、是因緣造作的有為法、是緣於心而生之法;像這眼根所接觸的色境,眼根接觸色境生起的眼識,以及由眼根、色境、眼識三事和合生起的眼觸,又由眼觸因緣而生起的感受——內心覺得或痛苦、或快樂、或不苦也不樂的感受,那些也都是無常法、因緣造作的有為法、緣於心而生起之法。對耳、鼻、舌等三入處,乃至對身入處應當作這樣的學習:我寧可拿鐵槍貫穿自己的身體,也不可以身識去執取觸相,以及隨順各種柔軟細滑美好觸境的緣故,而墮入三惡道之中。我從今日起應當正確思惟:觀察身體是無常法、因緣造作的有為法、是緣於心而生之法。像這身體所接觸的觸境,身體接觸觸境生起的身識,以及由身根、觸境、身識三事和合生起的身觸,又由於身觸因緣而生起的感受——內心覺得或痛苦、或快樂、或不苦也不樂的感受,那些也都是無常法、因緣造作的有為法、緣於心而生起之法。

多聞的聖弟子要作這樣的學習:睡眠是愚痴過活、是生命的愚迷、不能得到生命的成果、沒有利益、沒有福報。我應該不可睡眠,也不可生起各種覺想;生起覺想的話,就會引起各種煩惱纏縛,爭辯是非,使很多人增長不合義理的作為,不得安樂。

多聞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就會對眼根產生厭嫌,像這眼根所接觸的色境,眼根接觸色境生起的眼識,以及由眼根、色境、眼識三事和合而生起的眼觸,又由於眼觸因緣而生起的感受——內心覺得或痛苦、或快樂、或不苦也不樂的感受,對那些也都會產生厭嫌,因為厭嫌的緣故,所以就不會去愛樂;由於不愛樂的緣故,就可獲得自在解脫,解脫知見:我再生的因素已滅盡,清凈的梵行已建立,所應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後身,不再流轉於生死輪迴中了。對耳、鼻、舌、身、意等五根,也是要這樣地去觀察。」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二四三經注釋:

1、「睡眠者是愚痴活、是痴命,無利、無福」: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余言睡眠是生命之不生產、睡眠是生命之不結實、睡眠是生命之愚迷」。


SA.9.244

二四四【經旨】本經敘說於眼若知、若識、若斷、若離欲,則堪能正盡苦。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毘舍離國獼猴池側的重閣講堂里。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如果對眼根不知道、不了解、不斷舍、不離欲的話,就不能正確的滅盡苦惱;如果對眼根能夠知道、了解、斷舍、離欲的話,就能正確的滅盡苦惱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如「眼」有四篇經文,像這樣,乃至於「意」等,計有二十四篇經文,也如上面所說一樣。


SA.9.245

二四五【經旨】本經敘說若於眼等味著,則入於魔系;反之則否。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毘舍離國獼猴池側的重閣講堂里。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如果眾比丘對眼根愛樂的話,應該知道這位沙門、婆羅門就不能自在地脫離魔手,被魔王的繩縛所束縛,入於魔王的系縛中了;對耳、鼻、舌、身、意的愛樂,也是像這樣。如果沙門、婆羅門對眼根不愛樂的話,應該知道這位沙門、婆羅門就不會隨順魔王,脫離魔王手掌,不被魔王所系縛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如「味」的經文一樣,像這歡喜、讚歎、染著、堅住、愛樂、憎嫉等的經文,也是同樣地說法。

如「內入處」的七篇經文一樣,「外入處」的七篇經文,也是同樣地說法。


SA.9.246
  二四六【經旨】本經敘說六根味著六境是魔鉤。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毘舍離國獼猴池側的重閣講堂里。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有六種魔鉤。是那六種呢?就是眼根愛樂貪著色境,這就是魔鉤;耳根愛樂貪著聲境,這就是魔鉤;鼻根愛樂貪著香境,這就是魔鉤;舌根愛樂貪著味境,這就是魔鉤;身根愛樂貪著觸境,這就是魔鉤;意根愛樂貪著法境,這就是魔鉤。如果沙門、婆羅門眼根愛樂貪著色境的話,當知這沙門、婆羅門就會被魔王的鉤子鉤住他的咽喉,對著魔王而不能得到自在了。」

穢說、凈說的經文,也如上面一樣地廣為解說。


SA.9.247

二四七【經旨】本經敘說比丘若貪著六入處,則不得解脫魔系;反之則得解脫。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拘留搜國的調伏駁牛村落里。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我現在將為你們說法,所說的法語,從開始、中段到後段都很殊勝,有完善的義理、美好的法味,純一、圓滿、潔凈,有清白的梵行,那就是這四品法經。要仔細聽啊!好好地思考!我將為你們解說。

怎樣叫四品法經呢?就如有比丘眼睛識見可愛、可念、可樂、可著的色境,這比丘見後,心生歡喜、讚歎、愛樂貪著、固持不舍;又如有比丘眼睛識見不可愛、不可念、不可樂著、苦厭的色境,這比丘見後,心生瞋恨、鄙嫌。像這樣的比丘,對著魔王就不能得到自在,乃至不能解脫魔王的系縛了。耳、鼻、舌、身、意,也是像這樣。

如果有比丘眼睛識見可愛、可念、可樂、可著的色境,然而這比丘見後,雖知喜而不讚歎,也不愛樂貪著固持不舍;又如有比丘眼睛識見不可愛、念、樂、著的色境,這比丘見後,心不生瞋恨,也不鄙嫌。像這樣的比丘,就不會隨順魔王的自在役使,乃至能解脫魔王的束縛。耳、鼻、舌、身、意,也是像這樣。這就叫比丘四品法經了。」

  第二四七經注釋:

1、拘留搜:國名,又作居樓、俱盧,為佛世印度十六大國之一。位於恆何上游西岸,正當現今德里之地。

2、調伏駁牛聚落:村落名。

3、純一滿凈:即純一、圓滿、清凈。


SA.9.248

二四八【經旨】本經敘說魔王波旬欲亂佛道意,卻反被說服。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耆闍崛山中。

那時,世尊在早晨穿好法衣拿著缽盂,走進王舍城乞食。

這時,天魔波旬這樣地想著:沙門瞿曇在早晨穿好了法衣拿著缽盂,要走進王舍城乞食,我現在應當前往擾亂他的道心。

當時,天魔波旬就化作一位像駕車之類的車夫,手拿著木杖在找尋牛隻,他穿著破舊的衣服,蓬頭亂髮,手腳都剝裂,手中拿著牛杖,來到世尊面前問說:「瞿曇啊!你有沒有看見我的牛隻呢?」

世尊這樣地想著:這是惡魔,他想要來擾亂我。於是就告訴魔王說:「惡魔啊!何處有牛呢?你要牛做什麼?」

魔王也這樣地想著:沙門瞿曇他已經知道我是魔王了。於是就回答佛陀說:「瞿曇啊!眼觸入處,就是我的駕乘(坐騎);耳、鼻、舌、身、意等觸入處,也是我的駕乘。」

魔王又問:「瞿曇啊!你想去那裡啊!」

佛陀告訴惡魔說:「你說你有眼觸入處,有耳、鼻、舌、身、意等觸入處;然而如果那裡沒有眼觸入處,也沒有耳、鼻、舌、身、意等觸入處的話,那麼你就不能到達那裡了,而我就是要前往那裡。」

當時,天魔波旬就朗誦詩偈說:

「如果認為有一常住而實體的我存在的話,那麼那一切便都是我波洵所擁有的了。(意即有我見的人,便受天魔所控制)一切既然都屬於我的,那麼瞿曇您要往那裡去呢?」

這時,世尊也說偈回答說:

「如果說有我見的話,那麼他用來說我就錯誤了。(意即世尊並無我見的偏執,故用此假設來說他,是錯誤的。)所以可知,波旬你與我的辯說是輸了。」

天魔又說偈言道:「如果說您已知見了正道,可安穩的趨向涅槃;你就獨自遊行前往好了,為何還費神教他人也去呢?」

世尊又說偈言道:「如果有人想要出離魔王束縛的話,他就會請問安渡彼岸的方法。我會為他平等解說真實永遠無餘的方法,時常修習而不放逸的話,就可永遠脫離魔王的束縛而得到自在。」

魔王又說偈言道:「有一塊石頭形狀像段肉,引得飢餓的烏鴉飛來要啄食。那烏鴉把那塊石頭想像成又軟又美的肉食,想要吃它來填飽飢餓的肚子。沒想到竟然感覺不到肉的滋味,反而折斷了烏嘴而騰空飛去。我波旬今天就像那隻烏鴉一樣,而世尊您就像那塊石頭所生似地堅實。我不能擊破您的說法慚愧而去,就好像那隻烏鴉凌空飛去一樣。內心感到非常愁苦,就在那兒隱沒消失。」


SA.9.249

二四九【經旨】本經敘說若習近於六入處,則不得解脫魔縛;反之則得解脫。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耆闍崛山中。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如果沙門、婆羅門眼根習近於色境的話,就會隨順魔王自在的役使了。……乃至不能解脫魔王的束縛;耳、鼻、舌、身、意諸根若習近於外境,也是像這樣子。

如果沙門、婆羅門眼根不習近於色境的話,那麼就不會隨順魔王的自在役使,……乃至可解脫魔王的束縛;耳、鼻、舌、身、意諸根若不習近於外境,也是像這樣子。」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SA.9.250

二五○【經旨】本經敘說四大所造之色無常、無我;六識也是無常、無我。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波吒利弗多羅國的雞林園裡。

那時,阿難尊者去到大純陀尊者處拜訪,彼此互相問訊後,在一邊坐著。

當時,阿難尊者告訴純陀尊者說:「我想向您請教,不知您是否有空閑回答我的問題?」

純陀尊者告訴阿難尊者說:「隨您所問,知道的話,我當會回答您。」

阿難尊者問純陀尊者說:「就如世尊、如來、應供、等正覺所了知、所察見的,他說地、水、火、風這四大元素造成了物質現象,他這樣講說的目的是為了顯露這四大元素並不是我。又如來、應供、等正覺他所了知、所察見到的,也有說六識並不是我嗎?」

純陀尊者告訴阿難尊者說:「仁者您最多聞了,我之所以從遠處來到這裡見您,就是為了請問這件法義。今天,尊者啊!希望您能為我解說這法義。」

阿難尊者告訴純陀說:「我現在問尊者您,您請隨意回答我。純陀尊者啊!您認為有眼根、有色境、有眼識嗎?」

純陀尊者答說:「有的。」

阿難尊者又問:「是由於眼根觸及色境,而生起眼識的嗎?」

純陀尊者答說:「是這樣。」

阿難尊者又問:「是由於眼根觸及色境,而生起眼識,那麼,那個生起眼識的因和緣是常還是無常呢?」

純陀尊者答說:「是無常。」

阿難尊者又問:「如果是由那個因、那個緣而生起了眼識,那麼,那個因和緣是無常變易時,那個眼識還能常住不變嗎?」

純陀答說:「不能,阿難尊者!」

阿難尊者又問:「您意見怎樣?如果那個法是生起或息滅是可了知的,那麼多聞聖弟子在那個法當中還可察見有我、我所有、我在那個法之中、或那個法在我之中的情況嗎?」

純陀尊者答說:「不可,阿難尊者!」

「對耳、鼻、舌、身諸根,乃至意根與法境,您的意見怎樣?有意根、有法境、有意識存在嗎?」

純陀尊者答說:「有的,阿難尊者!」

又問:「是因為意根觸及法境,而生起意識的嗎?」

純陀尊者答說:「是這樣,阿難尊者!」

又問:「如果因意根攀緣法境而生起意識的話,那麼,那個產生意識的因和緣是常還是無常呢?」

純陀尊者答說:「是無常,阿難尊者!」

又問:「如果是由因和緣生起意識的話,那麼,那個因和緣無常變易時,意識還能常住嗎?」

純陀尊者答說:「不能,阿難尊者!」

又問:「您意見怎樣?如果那個法是生起或息滅是可了知的,那麼多聞聖弟子在那個法當中還可察見有我、我所有、我在那個法當中、或那個法在我當中的情況嗎?」

純陀尊者答說:「不可,阿難尊者!」

阿難尊者告訴純陀說:「所以,尊者啊!如來、應供、等正覺的所知所見,才說六識也是無常的。譬如有一個人拿著斧頭走進山裡,他看見了芭蕉樹,以為能做木材用,於是砍斷它的根、截斷它的葉、斬斷它的枝幹、剝去它的皮,想要尋找它堅實的材質,可是把芭蕉剝盡了,卻都找不到堅實之處。同樣地,多聞聖弟子要正確地觀察眼識,以及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等;當做正確觀察的時候,就能察覺都無可取;因為無可取,所以就能無所貪著;因為無所貪著,所以就能自覺涅槃的境地:我再生的因素已滅盡,清凈的梵行已建立,所應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後身,不再流轉於生死輪迴中了。」

那二位正士說這段經文之時,彼此歡喜不已,然後各自返回自己的住所。

  第二五○經注釋:

1、波吒利弗多羅國:又作波吒厘子城、華氏城,為中印度摩揭陀國之都城名,位於恆河左岸。

2、雞林園:即雞園僧加藍、雞林精舍,為佛陀說法處。

3、大純陀:又譯作「摩訶周那」,為舍利弗之弟。


SA.9.251

二五一【經旨】本經敘說若言六觸入處盡有餘,是虛言;說無餘也是虛言。若言六觸入處盡而般涅槃,是為佛說。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阿難尊者去到舍利弗尊者處拜訪,告訴舍利弗尊者說:「我想向您請教,不知您是否有空閑為我解說?」

舍利弗說:「隨仁者您發問,我知道的話當會為您解答。」

阿難尊者問舍利弗尊者說:「如果斷盡六觸入處,出離貪慾、寂滅、息止、不生後,那麼還再有殘餘嗎?」

舍利弗尊者告訴阿難說:「你不應這樣問說:『如果斷盡六觸入處,出離貪慾、寂滅、息止、不生後,那麼還再有殘餘嗎?』」

阿難又問舍利弗尊者說:「如果斷盡六觸入處,出離貪慾、寂滅、息止、不生後,那麼就不再有殘餘了嗎?」

舍利弗尊者回答阿難說:「你也不應又這樣的問說:『如果斷盡六觸入處,出離貪慾、寂滅、息止、不生後,那麼就不再有殘餘了嗎?』」

阿難又問舍利弗尊者說:「如果斷盡六觸入處,出離貪慾、寂滅、息止、不生後,那麼是既有殘餘也有不殘餘呢?還是既不是有殘餘也不是無殘餘呢?」

舍利弗尊者答阿難說:「也不應該有這樣的問說:『如果斷盡六觸入處,出離貪慾、寂滅、息止、不生後,那麼是既有殘餘也有不殘餘呢?還是既不是有殘餘也不是無殘餘呢?』」

阿難又問舍利弗尊者說:「就如尊者所說,如果斷盡六觸入處,出離貪慾、寂滅、息止、不生後,有也不應說,無也不應說,既是有也是無也不應說,既不是有也不是無也不應說,您這話是什麼道理呢?」

舍利弗尊者告訴阿難尊者說:「如果斷盡六觸入處,出離貪慾、寂滅、息止、不生後,問說還有殘餘嗎?這就是虛言戲論;問說沒有殘餘嗎?這就是虛言戲論;問說是既有殘餘也不殘餘嗎?這就是虛言戲論;問說既不是有殘餘也不是不殘餘嗎?這就是虛言戲論。如果說斷盡六觸入處,出離貪慾、寂滅、息止、不生後,遠離各種虛假不實,獲得般涅槃的話,這就是佛陀的說法了。」

當時,這二位正士彼此歡喜不已,便各自返回自己的住處去了。


SA.9.252

二五二【經旨】本經敘說非六根系縛六境,也非六境系縛六根,欲貪才是其系縛,故能斷欲貪,則能獲解脫。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裡。

那時,舍利弗尊者、摩訶拘絺羅尊者都住在耆闍崛山中。

一天下午,摩訶拘絺羅尊者從禪定中出定,然後到舍利弗處拜訪,彼此互相問訊後,退坐一邊,告訴舍利弗說:「想要向您請教問題,不知您是否有空閑為我解答么?」

舍利弗尊者告訴摩訶拘絺羅尊者說:「隨仁者您發問,我知道的話當會為您解答。」

摩訶拘絺羅尊者問舍利弗尊者說:「您覺得怎樣呢?舍利弗尊者啊!是眼根系著色境呢?還是色境系著眼根呢?像這耳根與聲境、鼻根與香境、舌根與味境、身根與觸境、意根與法境等,是意根系著法境呢?還是法境系著意根呢?」

舍利弗尊者答摩訶拘絺羅尊者說:「不是眼根系著色境,也不是色境系著眼根。……乃至不是意根系著法境,也不是法境系著意根。摩訶拘絺羅尊者啊!在這根與境之間,如果那人有貪慾的話,這就是二者間的繫繩了。摩訶拘絺羅尊者啊!譬如有二條牛,一隻黑、一隻白,它們同被一個車軛與鞅繩系縛著,如果有人問說:『是黑牛系著白牛呢?還是白牛系著黑牛呢?』這樣地問法正確嗎?」

摩訶拘絺羅尊者答說:「不正確,舍利弗尊者啊!不是黑牛系著白牛,也不是白牛系著黑牛,然而這二隻牛中間,這牛軛和系頸的革帶,就是他們的系縛了。」

「同樣地,摩訶拘絺羅尊者啊!不是眼根系著色境,也不是色境系著眼根。……乃至不是意根系著法境,也不是法境系著意根;這中間的欲貪,才是它們的系縛。

摩訶拘絺羅尊者啊!如果是眼根系著色境,或者是色境系著眼根。……乃至如果是意根系著法境,或者是法境系著意根的話,世尊就不必教人要建立清凈的梵行,才能斷盡生死輪迴之苦了。

摩訶拘絺羅尊者啊!世尊眼見色境,無論美好或醜惡,內心都不會起貪慾;其餘眾生如眼見色境,無論美好或醜惡,內心就會生起貪慾。所以世尊說應當要斷滅欲貪,心靈就可獲得解脫。……乃至意根接觸法境,也是像這樣子。」

當時,這二位正士彼此歡喜不已,便各自返回自己的住處去了。

  第二五二經注釋:

1、軛鞅:軛,在車衡兩端扼住牛馬頸項的東西。鞅,套在馬頸上,用以駕車的皮帶。


SA.9.253

二五三【經旨】本經敘說對六入處是生滅法、無常不如實知,則為無知、無明;反之則為知、為明。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裡。

那時,舍利弗尊者、摩訶拘絺羅尊者都住在耆闍崛山中。

一天下午,摩訶拘絺羅尊者從禪定中出定,然後到舍利弗處拜訪,彼此互相問訊後,退坐一邊,告訴舍利弗尊者說:「想要向您請教問題,不知您是否有空閑為我解答么?」

舍利弗尊者說:「隨仁者您發問,我知道的話當會為您解答。」

摩訶拘絺羅尊者問舍利弗尊者說:「所謂無明,怎樣叫無明呢?」

舍利弗尊者說:「就是所謂的無知,無知就叫無明。怎樣叫無知呢?就是說不能如實地知道眼根的無常,這就叫無知;不能如實地知道眼根是生滅之法,這就叫無知;耳、鼻、舌、身、意等五根,也是像這樣子。同樣地,摩訶拘絺羅尊者啊!對這六觸入處如實地不知、不見、不證悟、愚昧、無明、大冥(暗),這就叫無明。」

摩訶拘絺羅尊者又問舍利弗尊者說:「所謂的明,怎樣叫明呢?」

舍利弗說:「所謂的知就是了,能知就是明。所知的是什麼呢?就是說眼根是無常,對眼根是無常能夠如實地知道;眼根是生滅法,眼根是生滅法也能夠如實地知道。對耳、鼻、舌、身、意諸根,也是像這樣子。摩訶拘絺羅尊者啊!對這六觸入處能夠如實地了知、洞見、明白、覺知、徹悟、慧解、得證的話,這就叫明。」

當時,這二位正士各聞所說之法彼此歡喜不已,便各自返回自己的住處去了。


SA.9.254

二五四【經旨】本經敘說優波先那於坐禪中遭毒蛇侵襲,因其已如實知蘊、處、界無我、我所,故從容而死。舍利弗將事情告知佛,佛示以避毒蛇之偈。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裡。

那時,有位名叫優波先那的比丘,他住在王舍城寒林中墳場間蛇頭岩下的迦陵伽行處。當時,優波先那尊者獨自一人在裡面靜坐修禪。

這時,有一條長一尺余的惡毒蛇,從上面石頭間掉下在優波先那比丘的身上。優波先那叫喚舍利弗,請他告訴眾比丘說:「毒蛇掉在我身上,我身體已中了蛇毒。請你們趕快過來,扶持我的身體,出去放置在窟外,不要使我身體壞碎在窟內,有如積聚的糠糟散失一樣。」

當時,舍利弗尊者住於附近一棵樹下,聽到優波先那所說的話後,就前去探望優波先那,告訴優波先那說:「我現在看你的氣色容貌,一切根身與平常無異,然而你卻說:『我已中蛇毒了,把我扶持到窟外,不要使我的身體壞散,有如積聚的糠糟散失一樣。』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優波先那告訴舍利弗說:「如果有這樣的說法:『我的眼根就是我、是我所有;乃至耳、鼻、舌、身、意諸根,這耳、鼻、舌、身、意諸根就是我、是我所有;色、聲、香、味、觸、法六境,這色、聲、香、味、觸、法六境就是我、是我所有;地界,地界就是我、是我所有;乃至水、火、風、空、識界,這水、火、風、空、識界就是我、是我所有;色蘊,色蘊就是我、是我所有;乃至受、想、行、識蘊,這受、想、行、識蘊就是我、是我所有。』的話,那麼氣色面貌及一切根身就應會有所變異了,但我現在並沒有這樣說法,而是說眼根不是我、也不是我所有;……乃至識陰不是我、也不是我所有,所以我的面貌氣色及一切根身都沒有變異。」

舍利弗說:「就像這樣,優波先那啊!你如果能長夜的出離我見(妄執有我)、我所有(妄執萬物是我所有)、我慢(傲慢自大)、系著(貪取的煩惱束縛)、使(潛伏的煩惱種子)等煩惱,斷除它的根本,就像砍斷多羅樹頭一樣,到未來世也永不再生起,那麼面貌氣色及一切根身又如何會有變異呢?」

當時,舍利弗就環護扶持優波先那的身體,抬出岩窟外,優波先那身中蛇毒碎壞死去,就如積聚的糠糟散失一樣。

這時,舍利弗就唱誦偈言道:

「長久的建立一切清凈梵行,完善的修習八聖道,

心懷歡喜的捨棄壽命,就好像要丟棄有毒的缽盂一樣。

長久的建立一切清凈梵行,完善的修習八聖道,

心懷歡喜的捨棄壽命,就好像人生重病而痊癒一樣。

長久的建立一切清凈梵行,完善的修習八聖道,

就像逃離火燒的住宅一樣,面對著死亡毫不憂悔。

長久的建立一切清凈梵行,完善的修習八聖道,

用智慧觀照這世間,自身就好像穢亂的草木一樣,

不再更求其餘的凡身,其餘的凡身也不會再相續。」

當時,舍利弗尊者以詩偈讚頌供養了優波先那的屍體後,去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稟告佛陀說:「世尊啊!優波先那尊者被一條如治療眼疾的小竹片那麼小的惡毒蛇掉在他身上,他的身體中毒即刻壞死,就像積聚的糠糟散失一樣。」

佛陀告訴舍利弗說:「如果優波先那曾念誦這個偈頌的話,就不會中蛇毒,身體也不會壞死,就如積聚的糠糟一樣地散去了。」

舍利弗請問佛陀說:「世尊啊!是誦念什麼偈頌?什麼辭句呢?」

佛陀於是就為舍利弗唱誦偈言道:

「要常慈念那堅固的賴吒羅,

慈念伊羅盤那、屍婆弗多羅、欽婆羅上馬,

也要慈念迦拘吒,以及那些黑瞿曇、難徒跋難陀。

要以慈悲對待那些無足的,以及有二足的眾生,

對於有四足和多足的眾生,也都要生起慈悲心。

要慈悲對待那一切依住於水陸的龍蛇;

也要慈悲對待一切眾生,包括那些令人恐畏的和不會令人恐畏的眾生。

使一切眾生獲得安樂,也能脫離生起的煩惱;

只願使一切眾生都賢好,對一切眾生不生起惡念。

常住於蛇頭岩中,各種惡毒也不會來集;

那凶害的惡毒蛇,是會傷害眾生生命的。

如此真諦的話語,是無上的大師所說,

我現在誦習這大師所說的真實語句,

所有的一切惡毒,都不能加害我身體。

貪慾、瞋怒和愚痴,是世間所謂的三毒,

對這邪惡的三毒能永遠的斷除,就叫做佛寶。

真理的法能滅除一切惡毒,世間的僧寶也一樣能滅除惡毒無餘,

破壞兇惡的毒害,攝受保護良善的人,

佛能破除一切惡毒,你的蛇毒現在已破除。

因此,我說這咒術的章句,所謂:

塢耽婆隸 耽婆隸 耽陸 波婆耽陸 奈渧 肅奈渧 枳跋渧 文那移 三摩移 檀諦 尼羅枳施 婆羅拘閉塢隸 塢娛隸 悉波呵」

「舍利弗啊!如果優波先那善男子那時能唱說這首偈言,念說這段章句的話,毒蛇就不能傷害他的身體,他的身體也就不會壞死,如積聚的糠糟一樣的散失了。」

舍利弗稟告佛陀說:「世尊啊!優波先那並未曾聽聞這首偈頌,也未曾聽聞這段咒術的章句,世尊今天講說這段偈頌咒語,是為未來的世人而說的。」

舍利弗尊者聽聞了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向佛陀行禮後就辭去。

  第二五四經注釋:

1、優波先那:為舍利弗與純陀之弟。舍利弗兄弟四人皆出家學佛,兄弟排行次第是舍利弗、純陀、優婆先那、離婆多。

2、莫令於內身壞碎,如糠糟聚:糠,穀物之外皮;糟,酒渣。意謂不使蛇毒發作,而死於岩窟之內,如結聚的糠糟一樣地散失。「如糠糟聚」,「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作「恰如一握之糠,立即散失」。

3、久殖諸梵行:殖,或作「植」,建立之意。梵行,清凈的宗教行為。

4、八聖道:即八正道——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5、如治眼籌:眼籌,治療眼疾之小竹片。此指小蛇蛇體如治眼疾之竹籌一般。

6、堅固賴吒羅……難徒跋難陀:此七句皆為諸龍(蛇)之名。

7、咒術章句:南傳巴利本並沒有這首咒語,佛陀也沒有為舍利弗頌偈。


SA.9.255  MGQUE

SA.9.256

二五六【經旨】本經敘說二十億耳比丘,雖用功精進,但仍無法覺悟,心生悔意,想要還俗。佛陀因此以琴弦的急緩作喻,令他覺悟,終得解脫,成阿羅漢。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裡。

那時,二十億耳尊者住在耆闍崛山中,經常精勤地修習菩提分法。

二十億耳尊者獨靜禪思時,他這樣地想著:在世尊的弟子里,精勤修習的聲聞當中,我也是在其中可數的比丘;然而我今天卻還不能滅盡一切的煩惱。我是上流階層出身的男子,又擁有很多財物珍寶,我現在寧可還俗享受五欲的樂趣,去廣行布施造福。

這時,世尊已知道了二十億耳內心所想的事情,就告訴一位比丘說:「請你現在前往二十億耳住處,告訴他:『世尊叫你!』」

這一位比丘接受佛陀的教示後,就前往二十億耳的住處,告訴他說:「世尊在叫你!」

二十億耳聽聞那位比丘說這是大師的吩咐,就立刻去到世尊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立一邊。

這時,世尊告訴二十億耳說:「你在獨自靜坐禪思時,果真有這樣的想法:『在世尊這兒精勤修學的聲聞弟子當中,我也是其中可數的比丘;然而到今天,我卻仍無法盡除煩惱,獲得解脫。我是上流階層出身的男子,又擁有很多錢財,我寧願還俗,享受五欲的樂趣,去廣行布施造福。』嗎?」

那時,二十億耳這樣地想著:世尊已經知道了我的心念。不禁驚嚇得毛骨悚然,他稟告佛陀說:「是真有這樣的想法,世尊!」

佛陀告訴二十億耳說:「現在問你,你就隨己意回答我。二十億耳啊!你在俗家時,善於彈琴嗎?」

答說:「是的,世尊!」

佛陀又問:「你意見怎樣?當你彈琴時,如果把琴弦調得太緊急的話,那麼還能夠彈出微妙和雅的聲音來嗎?」

答說:「不能,世尊!」

佛陀又問:「怎樣呢?如果把琴弦調得太鬆緩的話,那麼還能夠彈出微妙和雅的聲音嗎?」

答說:「不能,世尊!」

佛陀又問:「怎樣呢?善調琴弦,是否就應把琴弦調得適中,不過於鬆緩也不過於緊急,然後才能彈出微妙和雅的聲音來呢?」

答說:「是的,世尊!」

佛陀告訴二十億耳說:「學道如果太過急切精進的話,就會增加修道人內心的不安和煩惱;如果太過緩慢而不精進的話,就會使修道人偷懶怠惰。所以你應當平等地去修習攝受各種道法,不著急、不懈怠、不執取表相。」

當時,二十億耳尊者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行禮後,告辭而去。

當二十億耳尊者此後經常憶念世尊以彈琴譬喻的說法,獨自靜坐禪思,就依照上面世尊所說的方法去修行,乃至能盡滅一切煩惱,心靈得到解脫,成為阿羅漢。

這時,二十億耳尊者證成阿羅漢後,內心感覺到解脫後的喜樂,他這樣地想著:我現在應前往世尊那兒,向他問訊。

於是,二十億耳尊者就前去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稟告佛陀說:「世尊啊!我在世尊所說法中得證阿羅漢,盡滅一切煩惱,所應做的事都已做好,舍離了重擔,獲得了自己的利樂,盡除一切的系縛,以正智觀照,心靈得到解脫。當在這個時候,就能解脫六處。是那六處呢?就是離欲解脫、離恚解脫、遠離解脫、愛盡解脫、諸取解脫、心不忘念解脫。

世尊啊!如果有人只依靠少許的信心竟然就說我得到了「離欲解脫」,這是不適宜的;要把貪慾、瞋怒、愚痴滅盡了,這才叫真實的離欲解脫。

如果又有人只依靠少數的持戒,竟然就說我得到了「離恚解脫」,這也是不適宜的;要把貪慾、瞋怒、愚痴滅盡了,這才叫真實的離恚解脫。

如果又有人只依靠修習遠離利養,竟然就說我得到了「遠離解脫」,這也是不適宜的;要把貪慾、瞋怒、愚痴滅盡了,這才叫真實的遠離解脫。

把貪慾、瞋怒、愚痴滅盡了,也叫做離愛,也叫做離取,也叫做離忘念解脫。就像這樣,世尊啊!如果眾比丘還未能證得阿羅漢,還未滅盡一切煩惱的話,那麼對這六處就不能得到解脫了。

如果又有比丘仍處於修學聖道的學地,還未達到增上安樂的涅槃境地,但他內心能依住於所修習的正向,那時他就能成就修學聖道的戒律,成就修學聖道的根器,以後當可獲得滅盡煩惱及無煩惱心解脫。……乃至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後身,不再流轉於生死輪迴中了。當那個時候,就能得到阿羅漢的無學戒,得到阿羅漢的一切根器;譬如無知幼小的嬰孩仰卧著,那時雖只能成就兒童的一切根身,但他以後逐漸增長,等所有根身都長成了,當那個時候,自然會成就成人的一切根身。仍然處於修學聖道階地的人,也是像這樣子,雖然現在還未得到增上安樂的涅槃境地,但是後來一定會成就阿羅漢的無學戒,以及阿羅漢的一切根器。

這時,如果眼根即使經常識見色境,但終不能妨礙他心靈的解脫與智慧的解脫;因為他的意念能堅定固持的緣故,自己修習了無量的完善解脫,已能如實地觀察到諸法的生滅,乃至它的無常。所以當耳識聲、鼻識香、舌識味、身識觸、意識法時,也不能妨礙他心靈的解脫與智慧解脫;因為他的意念能堅定固持的緣故,自己修習了無量的完善解脫,已能如實地觀察到諸法的生滅。比如村邑附近的大石山一樣,不會截斷、不會傾壞、不能穿透,一向堅厚緊密,假使四方的風吹來,也不能動搖它、不能穿透它。那些處於無學地的阿羅漢也就是像這樣子,他們的眼根即使經常識見色境,……乃至意根常認識法境,也不能妨礙他們心靈的解脫與智慧的解脫;因為他們的意念能堅定固持的緣故,自己修習了無量的完善解脫,已能如實地觀察到諸法的生滅。」

當時,二十億耳又以偈頌重說:

「離欲則心得解脫,無恚的解脫也是一樣;

遠離則心得解脫,貪愛便可永滅無餘。

各種執取心的解脫,以及意不忘念解脫,

只要明了六入處生滅的道理,從那兒他的心靈就可得到解脫。

他的心靈如果得到解脫的話,那麼比丘的意念就可止息;

所有一切應做的事都已做好,便不再去做所做的事了。

就好像一座大石山,四方的風也不能吹動它一樣;

對色、聲、香、味、觸,以及法的美好或醜惡,

這六入處雖然經常觸對著它,但都不能動搖他的心;

因為他的心常堅定固持的緣故,已能詳細地觀察到諸法的生滅。」

當二十億耳尊者講說這段經文的時候,世尊感到很欣悅。眾多聞的梵行者聽到了二十億耳尊者的說法,也都極為歡喜。而二十億耳尊者那時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也是歡喜不已,向佛陀行禮後,就告辭離去。

這時,世尊知道二十億耳已離去,不久,就告訴眾比丘說:「一個得到完善的心靈解脫的人,應該要像這樣地記說,就像二十億耳以智慧記說,能不驕傲自舉,也不輕視別人,正確地記說它的義理;不要像那些增上慢(極傲慢)的人,還未能證得真正的法義,卻自稱嘆說已得到了超過別人的道法,而自取損減。」

  第二五六經注釋:

1、二十億耳:又譯「輸屢那」,為中印度伊爛拏缽伐多國長者之子,善彈琴,聲聞四威儀中具大精進比丘。

2、族姓子:指上流階級出身之男子。又譯作「善男子」。

3、五欲:有二義,一指色、聲、香、味、觸之五境,是為起人之欲心者,故名欲;又一指財欲、色慾、飲食慾、名欲、睡眠欲。原始經典都指前者而言。

4、掉悔:掉舉與追悔。掉舉,一種令心高舉而不得安寧的煩惱。掉悔這二種心理,都能使人的心不得安寧和煩惱。

5、學地:研究真理以斷妄惑謂之學;真理究,妄惑盡,無更可修學者,謂之無學。聲聞乘之學、無學,以前三果為學,阿羅漢果為無學。大乘之學無學,以菩薩之十地為學,佛果為無學。

6、記說:原為「問答體的解說文章」,後又進一步解為「對簡單的做詳細解說」的意思。

7、自舉:即驕傲自大之意。


SA.9.257

二五七【經旨】本經敘說魯醯遮婆羅門承事摩訶迦旃延尊者,而被眾年少弟子取笑。迦旃延於是為他講說門、不守護門及善守護門等法,使其歡悅。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摩訶迦旃延尊者住在阿盤提國的濕摩陀江邊。在獼猴室村的阿練若窟里,有一位名叫魯醯遮的婆羅門,他很恭敬地承事著摩訶迦旃延,一切都如奉事阿羅漢之法。

當時,摩訶迦旃延尊者,在於早晨,穿好法衣,拿著缽盂,走進獼猴室村落去次第乞食,乞食後回到住處,收好了衣缽,洗足後,就進入室內靜坐修禪。

那時,魯醯遮婆羅門有許多年輕的弟子,在遊行採薪時,經過了摩訶迦旃延尊者所住的窟邊,他們一起戲笑著說:「這窟裡頭住著一位剃髮的沙門,他是屬於黑皮膚的賤民,並不是出身高貴的階層,然而魯醯遮婆羅門竟尊重供養他,就如奉事阿羅漢之法一樣。」

這時,摩訶迦旃延尊者就告訴眾年輕人說:「年輕人!年輕人!不要出聲!」

眾年輕人答說:「我們終不敢再說話了。」可是經過這樣地再三勸止,雜語卻仍是不停。

於是摩訶迦旃延尊者走出戶外,告訴眾年輕人說:「年輕人!年輕人!你們不要說話了。我現在將為你們說法,你們且聽吧!」

眾年輕人答說:「好的!希望您能說法,我們當會聽受。」

這時,摩訶迦旃延尊者就唱誦詩偈說:

「古時的婆羅門,都修習勝妙的戒律,

因而得到了通曉宿命的智慧,娛樂於真諦的禪定里;

經常持著慈悲心,關閉了諸根的門戶,

調伏了口業的罪過,古時的修行人就是這樣子。

如果捨棄了本來的真實修行,而心存虛偽之事,

自視出身高貴而行為放逸,就會順從六根去逐取六境了;

而那些斷食自餓居住於墳場的外道,雖三浴其身而念誦三典,

但是不能守護住根門的話,這樣地修行,也是像夢裡得寶一樣地不實際。

又有留著長發,穿著皮衣,持行戒禁取的邪戒,用灰垢塗抹身體,

用粗衣來遮蔽身體,手執手杖拿著水瓶,

這都是假扮成婆羅門形狀,而求取別人的利養。

如果能好好地攝護自己的行為,使心靈澄凈,遠離煩惱的塵垢,

不惱害眾生,才是真正的婆羅門。」

這時,那些年輕的婆羅門們聽後感到憤怒不喜,就告訴摩訶迦旃延尊者說:「你誹謗我們的經典,毀壞我教的說法,罵辱我們婆羅門。」於是就拿著所采捆好的薪柴,回到魯醯遮婆羅門處,告訴魯醯遮婆羅門說:「老師您知道嗎?那個摩訶迦旃延誹謗我教的經典,毀壞我教的言說,罵辱我們婆羅門。」

魯醯遮婆羅門告訴眾年輕弟子說:「眾年輕弟子們!不要這樣子說。為什麼呢?因為摩訶迦旃延是一位宿重戒德的比丘,是不應該會謗毀我教的經典,毀壞我教的言說,罵辱我們婆羅門的。」

眾年輕弟子答說:「老師您如果不相信我們的話,可自己前往察看。」

那時,魯醯遮婆羅門並不相信眾年輕弟子的話,於是就前去拜訪摩訶迦旃延,彼此互相問訊關懷後,退坐一邊。然後告訴摩訶迦旃延說:「我那些年輕弟子們有來這裡嗎?」

答說:「到過這裡。」

「多少有跟他們說話嗎?」

答說:「是有跟他們說話。」

魯醯遮婆羅門說:「您跟我那些年輕弟子們所說的話,現在請您再為我詳說吧。」

於是摩訶迦旃就為他詳細地解說。這時,魯醯遮婆羅門聽後也是很憤怒,心中不喜,就告訴摩訶迦旃延說:「我先前還不相信那些年輕弟子的話語,可是現在聽到摩訶迦旃延您是真實地在誹謗我教的經典,毀壞我教的言說,罵辱我們婆羅門。」說這樣的話後,靜默不語片刻。一會兒,又告訴摩訶迦旃延說:「仁者您所說的門(指前面偈語「守護根門」的「門」),到底是什麼門呢?」

摩訶迦旃延答說:「真好啊!真好!婆羅門啊!你所問的問題是如法而問,我現在就將為你解說門的意義。婆羅門啊!比如眼睛就是門了,因為由此可以看見各種色境的緣故;耳、鼻、舌、身、意也是門,因為由此可以認識一切法的緣故。」

婆羅門說:「真是奇異!摩訶迦旃延這位尊者!我向他請問門的意義,他就為我解說門的意義。然而就如摩訶迦旃延您所說的不守護門,到底什麼叫不守護門呢?」

摩訶迦旃延說:「問得好啊!問得真好!婆羅門啊!你請問不守護門的意義,這問題是如法而問,我現在將為你解說不守護門的意義。

婆羅門啊!愚痴無聞的凡夫,他的眼睛看見色境後,那麼對適意可念的色境,就會生起攀緣執著;對不適意不可念的色境,就會生起憤怒之心。由於他不能把心安住在『身念處』的道法上,所以對心靈的解脫與智慧的解脫都不能如實地知道,於是他就會生起種種邪惡不善之法,無法將它滅盡無餘了。這樣對心靈的解脫與智慧的解脫,都會有所妨礙,而得不到滿足;由於心靈的解脫與智慧的解脫,得不到滿足的緣故,那麼自身便會充滿邪惡的行為,不得休息,心靈不能寂靜下來;因為心靈不能寂靜的緣故,所以對他的根門就不能調伏、不能守護、不能修習了。就如眼見色一樣,像這耳聽聲、鼻嗅香、舌嘗味、身感觸、意識法等,也是像這樣子。」

魯醯遮婆羅門說:「奇異啊!真奇異!摩訶迦旃延這位尊者!我請問他不守護門的意義,他就為我解說不守護門的意義。摩訶迦旃延啊!那麼怎樣又叫做善守護門呢?」

摩訶迦旃延告訴婆羅門說:「問得好啊!問得真好!你能問我善守護門的意義。要仔細聽啊!好好地思考!我將為你解說守護門的意義。

就如多聞的聖弟子,他的眼睛看見色境後,對於適意的色境不會生起攀緣執著;對不適意的色境也不會生起憤怒的心裡。他經常收攝自己的心,把它安住在『身念處』的道法上,對無量的心靈解脫與智慧解脫,都能如實地知道,在他所生起的邪惡不善之法都已寂滅無餘,對心靈的解脫與智慧的解脫,都能得到完全的滿足;解脫得到滿足後,那麼自身接觸惡行的情況,便可全部息止,內心得到正念,這就叫對眼睛這個根門善於調伏守護修習了。就如同眼睛看見色境一樣,像這耳聽聲、鼻嗅香、舌嘗味、身感觸、意識法等,也要像這樣去調伏守護。」

魯醯遮婆羅門說:「真是奇異啊!摩訶迦旃延這位尊者!我向他請問守護門的意義,他就為我解說守護門的意義,就好比一個人在尋找有毒的藥草時,卻反而得到甘露的靈藥一樣。現在的我就是這樣子,我憤怒的來到這個座位坐著,然而摩訶迦旃延卻以大法雨,降灑在我的身上,就像降下甘露那樣。摩訶迦旃延啊!我家裡事情很多,現在就請告辭回家。」

摩訶迦旃延說:「婆羅門啊!應知現在是該離去的時候了。」

當時,魯醯遮婆羅門聽聞摩訶迦旃延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就從座席起來離去。

  第二五七經注釋:

1、摩訶迦旃延:佛陀十大弟子之一,能分別深義,敷演道法,稱論議第一。

2、阿盤提:佛世十六大國之一,為迦旃延的祖國。其地大致相當於中印度和中央邦的相鄰部分。其都邑鄔闍衍那,即現在那馬達河岸上的曼達塔。

3、獼猴室:聚落名。

4、阿練若:又作阿蘭若,空閑林野,即寂靜處,引申其義為「靜修處」,十二頭陀行之一。

5、魯醯遮:婆羅門名。

6、剃髮沙門:外道對於佛門出家者的稱謂。

7、黑闇人:指迦旃延是出身黑皮膚之賤民。

8、非世勝人:不像出身高貴之耆那教徒被尊稱為勝者。

9、宿命者:指能通曉宿命的智慧,即宿命通,為六通之一。

10、守族姓放逸:言自視出身高貴而行為放逸。

11、自餓:指自餓外道之斷食。

12、三典:即梨俱、耶柔、差摩等三吠陀,為印度古老之典籍。

13、戒盜灰坌身:為外道苦行之一,指為戒盜行而以灰垢塗身之行持。

14、假形婆羅門:外形婆羅門而非真實的婆羅門。

15、是道婆羅門:指和「假形婆羅門」相對的「真實婆羅門」。

16、身念處:為四念處之一。身念處,即觀身不凈諸道法。

第九卷終。


序言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


【Chanworld.org收集整理】2018.06.09-2018.06.09-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