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現代漢語】50

序言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


雜阿含經卷第五十 (SA.50)

SA.50.1322-1359


SA.50.1322

一三二二【經旨】本經敘一優婆夷之子受持八支齋而犯戒,為鬼所持,其母求鬼放人,鬼乃以持戒告誡。後其子感悟而出家,不久卻又回來。其母悲而勸誡之,其子乃還去勤修,終證得阿羅漢。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裡。

那時,有位優婆夷的兒子,受持八關齋戒,可是不久就犯了戒,被鬼神所迷惑控制。

當時,優婆夷就誦偈說:

「在每月的十四日、十五日,以及每月的初八日,

或者在正月、五月、九月三個神通瑞應月,應善能正確受持八關齋戒。

由於受持齋戒的緣故,就不會被鬼神所迷惑控制。

我往昔曾多次請教世尊,世尊都是這樣說。」

那時,那位鬼神就誦偈說:

「在每月的十四日、十五日,以及每月的初八日,

或者在正月、五月、九月三個神通瑞應月,應正確受持修習八關齋戒。

由於齋戒肅敬,保持清凈,善能守護戒德的緣故,

就不會被鬼神擾亂戲弄,真好啊!你能從佛陀處聽聞到如此的教言。

如你說應放回你的孩子,我當會放回你的孩子。

眾生如偷懶不精進,或以染污心修行苦行,

梵行不清凈的話,終究是不能得到大果報的!

譬如拔取菅草,把執太鬆緩,就會傷到手;

沙門如果行作惡觸,當會墮入地獄中。

譬如拔取菅草,急緊捉取,就不會傷到手;

沙門如果善於攝持,就能證得般涅槃。」

這時,那位鬼神就放回了優婆夷的兒子。那時,優婆夷就誦偈告誡兒子說:

「兒子啊!你現在聽我來講說那位鬼神的說法:

如果有人偷懶不精進,以穢污的心去修習苦行,

梵行不清凈的話,他是不能得到大果報的!

譬如拔取菅草,把執太鬆緩,就會傷到手;

沙門如果行作惡觸,當會墮入地獄中。

如能急緊把執菅草,就不會傷到手;

沙門能善於攝護,就能證得般涅槃。」

當時,那位優婆夷的兒子如此覺悟後,就剔除了鬚髮,穿著袈裟法衣,正信佛法,以俗家為非究竟歸處而出家學道。可是心裡卻不能得到安樂,便又回到自己俗家。母親遙見兒子回來了,就誦偈說:

「你已邁步跨出世俗而出家去了,為什麼還回到聚落來呢?

房子著火時,急著搬出財物來了,那裡會把它還投入火中去燒的呢?」

她那當了比丘的兒子就誦偈答說:

「我只因想到母親如果命終了,那麼存亡便不能再相見,

所以才回來探視您,為什麼您看見了兒子卻不歡喜呢?」

這時,這位優婆夷母親就誦偈答說:

「既已捨棄愛欲而出家,卻還想享受這愛欲;

所以我才感到憂悲,擔心你會隨順魔王的自在使喚了。」

當時,優婆夷如此這樣地開導他的兒子;因此,他的兒子就又回到空閑僻靜處,精勤禪思,終於斷除一切的煩惱結縛,證得阿羅漢果。

  第一三二二經注釋:

1、優婆夷:譯作近事女、清信女,七眾弟子之一,指皈依三寶、受持五戒之在家女子。

2、八支齋:又叫做八齋戒、八關齋、八戒齋,簡稱八戒。一不殺生,二不與取,三不非梵行、不行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六不塗飾鬘舞歌觀聽,七不眠坐高廣嚴麗床上,八不非時食。

3、「十四十五日,及月分八日」:佛陀時代,印度一般宗教都有於每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舉行布薩集會的習慣。佛陀也因應此一宗教活動而成立布薩制。

4、神通瑞應月:又稱神變月、神足月,為正、五、九月等三個長齋月之異名,在此三個月中,諸天以神足巡行天下,故得名。

5、諸有慢緩業:別譯雜阿舍經卷十五第二七經此處作「諸有遲緩業」。

6、葌:為一種香草名。葌,麗本作「菅」,菅草葉細長,葉緣銳利,把握不緊,容易傷人,其花穗晒乾,可為掃帚。


SA.50.1323

一三二三【經旨】本經敘說佛陀夜宿阿臈鬼住處,為鬼講說種種法,鬼皈依佛陀後,常隨侍聞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在摩竭提國的人間遊行教化,夜裡到阿臈鬼的住處歇宿。

那時,阿臈鬼外出與眾鬼神集會。當時,有位竭曇鬼看見世尊在阿臈鬼的住處夜宿。看見後,就去到阿臈鬼處,告訴阿臈鬼說:「聚落主啊!你將要獲得大利益了,因為如來就住宿在你的住處。」

阿臈鬼說:「有陌生人今天在我家歇宿嗎?我現在應當了解一下,看他真的是如來呢?或者不是如來呢?」

這時,阿臈鬼和眾鬼神聚會結束,便回到自己家裡,告訴世尊說:「出去!沙門!」

那時,世尊因為知道這是該鬼之家的緣故,就依令走出房子。

阿臈鬼又說:「沙門!進來!」佛就聽令而又進入,那是因為佛陀已斷滅了我慢的緣故。就這樣地再三命令佛陀出入。

這時,阿臈鬼又第四次告訴世尊說:「沙門!出去!」

那時,世尊告訴阿臈鬼說:「聚落主啊!你已經三次邀請我,我現在決定不再出去了。」

阿臈鬼說:「我現在要問沙門你,你就回答我,如果能使我感到歡喜就好,要是不能使我歡喜的話,我將會破壞你的心,撕裂你的胸口,使你的熱血從顏面流出來,然後抓著你的兩手,把你丟到恆河的對岸去!」

世尊告訴他說:「聚落主啊!我還不曾看見諸天界、魔界、梵界,和這沙門、婆羅門,天神與世人之中,有人能破壞我心,撕裂我胸口,令我熱血從顏面流出,還又抓著我雙手,然後把我丟到恆河對岸去的。然而,聚落主啊!你現在只管問,我將會為你解說,使你內心歡喜。」

當時,阿臈鬼就誦偈問佛陀說:

「你說什麼是世人最為寶貴的事物呢?

遵行什麼法,可得到安樂的果報呢?

什麼味兒最美?什麼是最殊勝的壽命呢?」

那時,世尊誦偈答說:

「清凈的信仰是世人最為寶貴的事物;

遵行正法,可得安樂的果報;解脫的味兒最美;

智慧能除去老死的煩惱,是最殊勝的壽命。」

當時,阿臈鬼又誦偈問說:

「怎樣才能得到如上所誦偈的名稱呢?」

那時,世尊誦偈答說:

「持戒才能使名稱流布,就如上面所誦偈一樣。」

當時,阿臈鬼又誦偈問說:

「世間是由那些法生起的呢?與那些法相順和合呢?

世間取受那些法呢?有那些法會使世間損減而生苦呢?」

那時,世尊就誦偈答說:

「世間是由六內處一同生起的,與六內處相順和合,

世間取受六內處法,六內處會使世間損減而生苦。」

阿臈鬼又誦偈問佛陀說:

「誰能度過生死的激流,晝夜精勤努力呢?

沒有攀援,也沒有依住處,什麼人卻能不沉沒呢?」

那時,世尊誦偈答說:

「能具足一切戒,有智慧而善住於正受(禪定),

具正念而內心能思惟過患,這樣的人就能渡過那難渡的生死激流。

如不愛樂色聲等五欲,也超越過對色(物質)的貪愛,

這樣的人沒有攀援,也沒有依住處,但是卻能不沉沒。」

當時,阿臈鬼又誦偈問佛陀說:

「要用什麼法去渡過河流呢?用什麼法去渡越大海呢?

用什麼法去舍離苦惱呢?用什麼法去得到清凈呢?」

那時世尊誦偈答說:

「應用信仰去渡過河流,不放逸去渡越大海,

精進能去除苦惱,以智慧去得到清凈。

你應當更去請問其餘沙門、梵志的法門,

他們的法門是不會有超過誠實、布施、調伏等法的。」

當時,阿臈鬼又誦偈問佛陀說:

「為什麼還要麻煩更去請問其餘沙門、梵志的法門呢?

你就是所謂最殊勝的賢士,用以顯揚大法炬。

對於竭曇摩,我應當常報答您的恩惠,

我要告訴您這位等正覺,無上的導師、調御的大師:

我從即日起當隨行雲遊,從這村落到那一村落,

親自服侍等正覺,聽受您所說的教法。」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阿臈鬼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行禮後離去。

  第一三二三經注釋:

1、阿臈鬼:又譯阿吒婆拘鬼,及曠野夜叉。

2、取受:卷四十六第一二二一經作「取愛」。

3、真諦施調伏:漢譯南傳大藏經小部經集相對經文此處作「實語、調御、舍、忍辱」。可見真諦乃指實語、誠實而言;施,即布施、施捨;調伏,即調御、自製之意。

4、竭曇摩:喬達摩的異譯,釋迦牟尼出家前的姓,簡稱瞿曇。


SA.50.1324

一三二四【經旨】本經敘說王舍城受人恭敬的叔迦羅比丘尼,因吉星日人民歡集大會而斷供,時有一鬼神乃挨家誦偈勸人供養。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裡。

那時,有位叔迦羅比丘尼住在王園精舍比丘尼眾中。她被王舍城人民恭敬供養,有如阿羅漢一樣。

有一次,王舍城人民在於吉星日歡集大會,就在於那一天,沒有人去供養她。有一位鬼神,由於平時很敬重那位比丘尼的緣故,就到王舍城的里巷中,挨家誦偈說:

「王舍城的人民,都醉酒而卧睡不醒,

不知勤供養那位叔迦羅比丘尼。

由於她善於修持諸根的緣故,所以名叫叔迦羅(白凈);

她善於演說遠離塵垢的法門,使人證入涅槃清涼處。

隨順聽她的說法,終日就能安樂不厭煩,

乘著聽法的智慧,就可渡過生死的激流;

就像四處經商的商人,需依附於有力的馬王一樣。」

當時,便有一位優婆塞拿衣服布施給叔迦羅比丘尼;又有一位優婆塞拿食物來供養她。

這時,那位鬼神就誦偈說:

「有智慧的優婆塞,將可獲得豐富的福利,

那是因為布施衣服給叔迦羅比丘尼,得以遠離一切煩惱的緣故。

有智慧的優婆塞,將可獲得豐富的福利,

那是因為布施食物給叔迦羅比丘尼,得以遠離一切積聚的緣故。」

當時,那位鬼神誦完這首偈後,便隱沒不見。

  第一三二四經注釋:

1、吉星日:別譯雜阿含經作「俱蜜頭星會」。為古印度的一種節日慶典活動,節慶期間,人民七日七夜歡娛聚集,熱鬧異常。

2、「善說離垢法,涅槃清涼處」:別譯雜阿含經卷十五第三十經此處作「比丘尼善定,永離於塵垢,寂滅到涅槃」。


SA.50.1325

一三二五【經旨】本經敘王舍城人民因吉星日歡集聚會,無人供養毘羅比丘尼,時有一鬼神乃到各處里巷道頭誦偈勸人供養。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裡。

那時,毘羅比丘尼住在王舍城王園精舍比丘尼眾中。因為王舍城人民于吉星日都在歡集大會,就在於這一天,毘羅比丘尼沒有人去供養她。

當時,有位鬼神非常敬重毘羅比丘尼,就進入王舍城中,到各處里巷四衢道頭唱誦詩偈說:

「王舍城的人民,都醉酒而卧睡不醒;

毘羅比丘尼,沒有人去供養她。

毘羅比丘尼,他勇猛修持諸根,

善於演說遠離塵垢,證入涅槃清涼的法門。

如果大家都能隨順聽她說法,就能終日安樂不厭煩,

乘著聽法的智慧,就可渡過生死的激流」

那時,便有一位優婆塞拿衣服布施給毘羅比丘尼,又有一位優婆塞拿飯食去供養她。

這時,那位鬼神就又誦偈說:

「智慧的優婆塞,將可獲得很多的福利,

那是因為你以衣服布施給已斷除一切結縛煩惱的毘羅比丘尼之故。

智慧的優婆塞,你現在將獲得很多的福利,

那是因為你以飯食布施給已遠離各種和合的毘羅比丘尼之故。」

當時,那位鬼神誦偈後,便隱沒不見。


SA.50.1326

一三二六【經旨】本經敘說娑多耆利與醯魔波低二位天神共詣佛所問法,聽法後俱歡喜皈依佛。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裡。

那時,有娑多耆利天神與醯魔波低天神共作誓約說:「如果自己的宮中有寶物出現的話,一定要告訴對方;如果不告訴對方的話,就犯違約罪。」

當時,醯魔波低天神的宮中有未曾有的寶物——波曇摩花(紅蓮花)出現,這花瓣有千片,大如車輪,為金色的寶莖。

這時,醯魔波低天神就派人告訴娑多耆利說:「聚落主啊!現在我宮中忽然生出未曾有的寶物——波曇摩花,這華瓣有千片,大如車輪,金色寶莖,可來觀看!」

娑多耆利天神就派人到醯魔波低宮中,告訴他說:「聚落主啊!你有這百千的波曇摩花又有什麼用呢?現在我宮中也有未曾有的寶物——大波曇摩出現,那就是所謂的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你便可以來我這兒奉事供養他!」

當時,醯魔波低天神就和五百個眷屬前往娑多耆利天神宮中,誦偈問說:

「在此十五日的良辰,天上的夜晚,我們彼此會面歡聚,

應當說要受持什麼齋戒呢?又應隨從那位阿羅漢受戒呢?」

那時,娑多耆利天神誦偈答說:

「今天佛世尊正在摩竭提國,

就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裡,

演說微妙的佛法,能滅除眾生的苦惱;

所謂人世是苦及苦生起原因的真理,滅盡苦而自己能作證的真理,

還有那出離苦的八聖道,能使人安穩地趨向涅槃。

我們應當施設供養,前往供養我阿羅漢世尊!」

醯魔波低天神誦偈問說:

「那位尊者是否具有妙心,而願樂慈濟眾生呢?

那位尊者對於受與不受,心想是否平等呢?」

娑多耆利天神誦偈答說:

「他有微妙願樂的慈心,能濟度一切眾生。

對於一切的受與不受,他的心想常保持平等。」

當時,醯魔波低又誦偈問說:

「他是否具足明達一切法,已經成就正行了呢?

他的一切煩惱都已永遠滅盡,不再受未來生死的果報了嗎?」

娑多耆利天神誦偈答說:

「他已完善地具足明達一切法,也已成就一切正行。

他的一切煩惱都已永遠滅盡,不再受未來生死的果報了。」

醯魔波低天神又誦偈問說:

「這位牟尼(寂靜聖者)的意業,以及身業、口業都已修行圓滿了嗎?

對於三明與正行他都已具足,能夠以法而讚歎他嗎?」

娑多耆利天神誦偈答說:

「這位牟尼的心業,以及身業、口業都已具足圓滿,

對於三明與正行也都已具足,能以法而讚歎他!」

醯魔波低又誦偈問說:

「他是否已遠離殺害眾生,別人沒給與的,他就不會妄取呢?

是否已遠離放蕩,而不離於禪思了呢?」

娑多耆利天神誦偈答說:

「他能常不害眾生,別人沒給與的,他就不會妄取;

已遠離放蕩,日夜都常在禪思里。」

醯魔波低又誦偈問說:

「他是否能不喜樂色聲等五欲,內心不會濁亂了呢?

是否已具有清凈的法眼,滅盡愚痴了呢?」

娑多耆利天神誦偈答說:

「他的心常不喜樂於色聲等五欲,也不會有濁亂的心。

具有佛陀清凈的法眼,愚痴已滅盡無餘。」

醯魔波低又誦偈問說:

「他是否極為誠實不妄語,不說粗惡的話了呢?

是否不說挑撥離間的話,也沒有不誠實的綺語了呢?」

娑多耆利天神誦偈答說:

「他極為誠實不說妄語,也不會說粗惡的話。

不會挑撥離間別人的親厚情誼,常說如法的言語。」

醯魔波低又誦偈問說:

「他是否受持清凈戒,以正念而得到寂滅了呢?

是否已具足了平等解脫,得到如來大智了呢?」

娑多耆利天神誦偈答說:

「他已具足一切凈戒,以正念而常得寂靜。

成就了平等解脫,得到如來的大智。」

醯魔波低又誦偈問說:

「他已具足明達一切法,正行也已清凈,

所有一切煩惱都滅盡,不再受未來生死的果報了嗎?」

娑多耆利天神誦偈答說:

「他已具足明達一切法,正行也已清凈,

所有一切煩惱都滅盡,不會再受未來生死的果報了。」

醯魔波低天神又誦偈問說:

「這位牟尼已具足善心業,以及善身、口業,

三明與正行也都已成就,所以才讚歎他的道法嗎?」

娑多耆利天神誦偈答說:

「這位牟尼已具足善心業,以及善身、口業,

三明與正行也都已成就,所以才讚歎他的道法。」

醯魔波低天神又誦偈說:

「有如伊尼延鹿王纖圓美好的大腿,這是仙人的勝相,

他少食而捨棄身心的貪慾,這位牟尼在於林中修禪。

你現在應該跟我同行,一起去禮敬那位得道的瞿曇。」

這時,有百千個鬼神眷屬圍繞著娑多耆利和醯魔波低,他們很快地來到佛陀面前禮拜供養,整理好衣服,偏裸著右肩,合掌敬禮,然後誦偈說:

「有如伊尼延鹿王纖圓美好的大腿,這是仙人的勝相,

少食而沒有貪愛,您這位牟尼喜樂於林中修禪。

所以我們今天來到這裡,要請問瞿曇您。

您有如獅子能獨自自在地四處遊走,又如大象不會有恐畏,

所以我們今天來請問,希望您這位牟尼能解決我們的疑問。

究竟要怎樣,才能出離苦惱?要怎樣苦惱才能得到解脫?

希望您為我們講說解脫法,苦惱將於何處息滅呢?」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對於世間色、聲等五欲,以及所說第六個心意,

如果對這六欲都沒有貪慾的話,就能解脫一切的苦惱。

如此才能從苦惱出離,如此才能解脫苦惱。

現在回答你的問題,苦惱就從此而息滅了。」

娑多耆利和醯魔波低又誦偈問說:

「泉水要從何處轉還呢?在何處惡道就不會再輾轉了呢?

世間的一切苦樂,要於何處才能滅盡呢?」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如果眼、耳、鼻、舌、身,以及意入處,

對那名(精神)及色(物質),都已永遠滅盡無餘。

泉水就從那裡轉還;在那裡,惡道也不再輾轉;

在那裡,世間的一切苦樂,就能滅盡無餘。」

娑多耆利和醯魔波低又誦偈問佛陀說:

「世間是由那些法生起的呢?世間與那些法和合呢?

世間取受那些法呢?那些法會使世間損減而生苦呢?」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世間是由六內處生起,世間與六內處和合,

世間取受六內處法,六內處會使世間損減生苦。」

娑多耆利和醯魔波低又誦偈問佛陀說:

「怎樣才能渡過生死的激流,日夜精勤努力,

沒有攀援也沒有依住處,然而卻不會沉溺於深淵中呢?」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應具足一切戒,有智慧而善住於正受(禪定),

如理思惟眾過患,繫心正念,這樣就能渡過深淵。

不喜樂各種愛欲之想,也超越過色(物質)的一切結縛,

如此雖沒有攀援也沒有依住處,還是不會沉溺於深淵中。」

娑多耆利和醯魔波低又誦偈問佛陀說:

「什麼法能渡過河流呢?用什麼去渡越大海呢?

怎樣才能舍離苦惱呢?怎樣才能得到清凈呢?」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正信能渡過河流,以不放逸去渡越大海,

精進能斷除苦惱,智慧能使人得到清凈。」

這時,世尊又誦偈說:

「你們可以再去詢問其它沙門、梵志的法門;

除了這真實(誠實)、布施、調伏(自製)等法外,是不會再有它法的。」

醯魔波低又誦偈說:

「何須再去詢問其它沙門、梵志的法門呢?

您這位大精進的聖者,今天已具足開導的善巧。

我現在應當報答這位娑多耆利的恩德,

因為他能把您這位無上的導御師告訴我們。

我將追隨佛陀從一村到另一村,從一家到另一家,

承事禮敬供養您,隨從佛陀聽聞正法。

這百千位鬼神,全都合掌恭敬,

一切都願皈依於佛陀,您這位牟尼大師。

您獲得無上的名聲,一定已徹見真實的義理,

成就大智慧,對於各種愛欲都不染著。

有智慧的人應當觀察,能救護這世間,

得到賢聖的道路(法門),就是這位大仙人!」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娑多耆利和醯魔波低,以及眾眷屬五百名鬼神,聽聞佛陀的說法,都感到很歡喜,隨喜禮佛後離去。

  第一三二六經注釋:

1、波曇摩華:即紅蓮花。

2、十五日良時:古印度宗教習俗,十五日為齋戒布薩日。

3、「彼妙心愿樂……心想平等否」:別譯雜阿含經卷十五第三一經此偈作「普於群生類,若有慈等心,於愛不愛覺,為得自在不?」

4、明行悉具足:指具足一切三明與正行。明行足,為世尊十號之一。三明,即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正行,即身、口、意凈行;或指戒、定、慧等。

5、伊尼延鹿:為佛三十二相之一。伊尼延,為鹿王之名。,一般作,股肉之意,此作大腿解。此句喻佛陀大腿漸次纖圓,如彼鹿王之腿,纖好第一。

6、大龍:即大龍象,高大雄壯的象。

7、「泉從何轉還……於何而滅盡」:別譯雜阿含經此偈作「云何池流回?何處無安立?苦樂於何處,滅盡無有餘?」

8、「眼耳鼻舌身……得無餘滅盡」:別譯雜阿含經此偈作「眼耳鼻舌身,意根為第六,此處池流回,此無安立處,名色不起轉,此處得盡滅。」


SA.50.1327

一三二七【經旨】本經敘說舍利弗具大德大力,遭鬼擊頭而不苦痛,佛陀誦偈讚歎他。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裡。

那時,舍利弗尊者和大目揵連尊者住在耆闍崛山中。

當時,舍利弗尊者剛剃除了鬚髮。那時,有伽吒鬼及優波伽吒鬼。那位優波伽吒鬼看見舍利弗尊者剛剃除鬚髮,就告訴伽吒鬼說:「我現在將去擊打那位沙門的頭。」

伽吒鬼說:「優波伽吒啊!你不要這樣說。這位沙門具有大德大力,你不可因此而長夜得到極不利益的苦惱!」如此地再三勸說。

當時,優波伽吒鬼再三地不聽伽吒鬼的勸告,就出手去擊打舍利弗尊者的頭。打了頭後,不久自己就叫喊著說:「燒燙著我啊!伽吒!滾煮著我啊!伽吒!」再三呼叫後,就陷入地下,墮於阿毘(無間)地獄中。

大目揵連尊者聽到舍利弗尊者被鬼所打的聲音後,就去到舍利弗尊者住處,問候舍利弗尊者說:「怎樣呢?尊者啊!你的苦痛尚可忍受嗎?」

舍利弗尊者答說:「大目揵連尊者啊!雖然還會苦痛,但我心裡尚能忍受,不至於太苦。」

大目揵連尊者告訴舍利弗尊者說:「真奇妙!舍利弗尊者啊!你真是有大德大力,那個鬼要是出手擊打耆闍崛山的話,也能打破此山,使它碎如糠糟,更何況是打著人的頭,竟然會不苦痛呢?」

那時,舍利弗尊者告訴大目揵連尊者說:「我真的不會感到很苦痛。」

這時,舍利弗尊者和大目揵連尊者便相慰勞著。

當時,世尊就以他的天耳聽到了他們說話的聲音,聽到後,就誦偈說:

「他的心如剛硬的石塊,堅固屹立不動搖,

已經遠離了染著心,也不會還報瞋恚的眾生;

像他如此的修養其心,如何會有苦痛的煩憂呢?」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一三二七經注釋:

1、糠糟:糠是穀皮;糟是酒渣。比喻其碎細。


SA.50.1328

一三二八【經旨】本經敘說眾比丘於一林中結夏安居竟,即將離去,林中有一天神因而愁憂苦惱。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眾多比丘在拘薩羅國的人間遊行,住在一樹林中結夏安居。那樹林中住有天神,知道到了十五日,眾比丘受歲增一戒臘後,就將分散離去,所以內心極為憂傷。

其它的天神就告訴那位天神說:「你為什麼突然生起愁憂苦惱呢?你應當歡喜眾比丘持戒清凈,今天受歲後就增一戒臘了。」

林中天神答說:「我也知道比丘們今天受歲增一戒臘,不同於那些沒有羞恥的外道受歲;可是這些精進修行的比丘受歲後,明天就將拿著衣缽,走到其它地方去,這樹林就會變的空虛了。」

等比丘離去後,林中天神就誦偈說:

「現在我心裡很不安樂,只看見空虛的林樹;

這些能以清凈心說法,多聞的眾比丘們,

都是瞿曇的弟子,現在他們到底都到哪裡去了呢?」

當時,有一位天子就誦偈答說:

「他們有的去摩伽陀國,有的去拘薩羅國,

也有到達金剛地這地方的,他們在各處修習遠離之法;

有如曠野的禽獸那樣,隨心所樂而遊行。」

  第一三二八經注釋:

1、受歲:於夏安居竟時增一戒臘。


SA.50.1329

一三二九【經旨】本經敘說有一比丘貪著睡眠,天神乃誦偈醒悟他。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比丘在拘薩羅國人間,居住在一樹林中。他於白晝進入正受(禪定),可是身體極為疲憊,到了夜晚就在那裡睡覺。

當時,居住在那樹林中的天神這樣想著:這樣並不合於比丘之法——在這空曠林中白天入於正受,夜晚卻貪著睡眠。我現在應當前往覺悟他。

這時,那位天神就去到比丘前誦偈說:

「比丘啊!你快起來吧!為什麼貪著於睡眠呢?

睡眠有什麼利益?生病時為什麼睡不著呢?

當被利刺刺到身體時,如何能安眠呢?

比丘你原本舍俗家,不執著於家,出家學道是你的欲願,

那麼就應該依照你本來的願望,日夜求增進才對,

不可貪著於睡眠,而使心靈不能得到自在。

無常而不恆久的欲,會迷醉著愚夫,

其它的人都被它所系縛,而你現在已解脫了這個系縛,

正信佛法而出家了,為什麼還貪著於睡眠呢?

你已調伏了貪慾,內心解脫了貪慾,

為了具足勝妙的智慧而出家,為什麼還貪著於睡眠呢?

你應該要勤勉精進,安住正受,常修習堅固之力,

專心求得般涅槃,為什麼還貪著睡眠呢?

想要生起智明,斷除無明,滅盡一切的煩惱,

調伏那最後邊身體的人,為什麼還貪著睡眠呢?」

當那位天神唱誦這首詩偈時,那位比丘聽聞他的說法,就專心思惟,終於證得阿羅漢果。

  第一三二九經注釋:

1、入晝正受:別譯雜阿含經卷十六第二三經此處作「晝日睡眠」。


SA.50.1330

一三三〇【經旨】本經敘說有一比丘住林中,入晝正受,卻心起不善覺,依於惡貪,林中天神乃誦偈開悟他。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比丘住在拘薩羅國的樹林中,進入白晝的正受(禪定),心裡卻生起不善的覺想,依止於惡的貪慾。

當時,住在那樹林中的天神這樣想著:這樣並不合於比丘之法——居住樹林中,入於白晝的正受,卻心生不善的覺想,依止於惡的貪慾。我現在應當前往開悟他。

這時,那位天神就誦偈說:

「你的心想要遠離塵勞,才止住於空閑的林中,

可是你卻放縱此心隨逐外緣,紛亂的思緒到處賓士。

要調伏喜樂塵世的心,常樂於心靈的解脫,

就應當捨棄不樂的心,執受此遠離之法而保持安樂。

不可思非正念,不可執著有我與我所有的邪見,

就如用塵土染污頭一樣,這種執著是很難遣除的,

不可使自己深染樂著,被欲心所濁亂。

如國君所釋放賓士的大象,要奮迅除去塵穢一樣,

比丘對於自身,也應以正念除去塵垢。

所謂塵垢,就是貪慾,不是指世間的塵土,

聰慧明智的人,應當了悟那些塵垢,

對於如來的正法、戒律,攝持此心不放逸!

所謂塵垢,就是瞋恚,不是指世間的塵土,

聰慧明智的人,應當了悟那些塵垢,

對於如來的正法、戒律,攝持此心不放逸!

所謂塵垢,就是愚痴,不是指世間的塵土,

聰慧明智的人,應當捨棄那些塵垢,

對於如來的正法、戒律,攝持此心不放逸!」

當時,那位天神唱誦這首詩偈後,那位比丘聽聞他的說法,就專心思惟,終於斷除一切煩惱心,證得阿羅漢果。

  第一三三〇經注釋:

1、入晝正受:別譯雜阿含經此處作「晝入房坐」。

2、「如釋君馳象……正念除塵垢」:別譯雜阿含經卷十六第二四經此處作「如鳥為塵坌,奮翮證塵穢,比丘亦如是,禪思去塵勞」。


SA.50.1331

一三三一【經旨】本經敘說有一比丘住林中,入晝正受,卻起不正思惟,林中天神乃誦偈覺悟他。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比丘在拘薩羅國人間,就住在一樹林中,入於白晝的正受,卻生起不正的思惟。

當時,住在那樹林中的天神這樣想著:這樣並不合於比丘之法——居住樹林中,入於白晝的正受,然而卻生起不正的思惟。我現在應當去到他那兒,運用方便好好地覺悟他。

這時,那位天神就誦偈說:

「你為什麼不正思惟,覺察觀照自己的睡卧、飲食呢?

你應當捨棄不正的心念,專心修習正受(禪定),

尊崇佛、法、僧三寶,並且自己能攝持凈戒,

常生隨喜的心,使喜樂更為增進,

因為內心歡喜的緣故,就能很快地脫離苦惱的邊際!」

當時,那位天神唱誦這首詩偈勸告啟發他後,那位比丘便專心思惟,終於滅盡一切煩惱,證得阿羅漢果。

  第一三三一經注釋:

1、入晝正受:別譯雜阿含經卷十六第二五經此處作「晝入房坐」。


SA.50.1332

一三三二【經旨】本經敘說有一比丘住林中,入晝正受,日中時,心生不樂,林中天神乃誦偈覺悟他。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比丘在拘薩羅國人間,就住在一樹林中,入於白晝的正受。當時,那位比丘到了日中時分,心生不樂,就誦偈說:

「在這日中時分,眾鳥都很靜默,

空野忽然響起聲音,使我心生恐怖!」

那時,居住在那樹林中的天神就誦偈說:

「在這日中時分,眾鳥都很靜默,

空野忽然響起聲音,當然你會生起不樂之心。

然而你應該捨棄內心的不樂,專心樂於修習正受。」

當時,這位天子誦偈覺悟那位比丘後,這時,那位比丘便專心思惟,終於舍除了煩惱,證得阿羅漢果。

  第一三三二經注釋:

1、「於此日中時……令我心恐怖」:別譯雜阿含經卷十六第二六經此偈作「日中既盛熱,林木甚鬱蒸;眾禽以熱故,各自停不飛;布穀厲其聲,我聞生驚懼。」


SA.50.1333

一三三三【經旨】本經敘說闍鄰尼天神以三十三天的欲樂引誘阿那律陀,但彼不為所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阿那律陀尊者在拘薩羅國人間,住在一樹林中。

當時,有位天神名叫闍鄰尼,是阿那律陀尊者前世的善知識。他前往阿那律陀尊者住處,到了阿那律陀住處後,就誦偈說:

「你現在可以發願,願還生於前世的生處——

三十三天上。那裡五欲的妙樂都齊備,

有各種的音樂,常可提供自己作歡娛;

每到睡眠時,又有音樂來喚醒,

諸天的玉女眾,日夜都常侍候於左右。」

阿那律陀尊者誦偈答說:

「諸天的玉女眾,這些都是大苦的結聚,

因為他們有顛倒的幻想,系著於有身的邪見之故;

而那些想求生到那個地方的人,這也都是大苦的結聚。

闍鄰尼你應當知道:我是不願往生那兒的,

因為我生死已永盡,不再受未來生死果報的緣故!」

阿那律陀尊者唱誦這首詩偈時,闍鄰尼天子聽聞阿那律陀尊者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便隱沒不見。

  第一三三三經注釋:

1、闍鄰尼:三十三天之天神名。別譯雜阿含經卷十六第二七經作「阿那律天上本妻」;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作「尊者阿那律俗家之妻,為三十三天天神之闍利仁」。可見闍鄰尼乃阿那律的前生妻子。


SA.50.1334

一三三四【經旨】本經敘說有一比丘住林中,精勤誦習,證得阿羅漢後,不再誦習,唯靜默行道。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位比丘在拘薩羅國人間,就住在樹林中。他勤於誦經,勤於講說,精勤思惟,終於證得阿羅漢果。證果後,他就不再精勤誦經講說了。

當時,有位住於那座樹林的天神,就誦偈說:

「比丘你先前日夜勤於誦習佛法,

經常為眾比丘,和他們一同討論決定法義。

可是你現在對於法句,卻寂然地不予講說,

也不和眾比丘們一同討論,決定法義了。」

那時,那位比丘誦偈答說:

「我本來還未能與離欲相應時,心裡常喜樂於法句,

現在我既然與離欲相應了,那麼誦經講說之事便已完畢。

首先要知曉的道都已具備了,還須見道、聞道做什麼?

世間的各種聞見,不如全部把他放舍掉。」

當時,那位天神聽聞比丘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便隱沒不見。

  第一三三四經注釋:

1、法句:佛陀所說法的法義文句。


SA.50.1335

一三三五【經旨】本經敘說有一比丘因患眼疾,受其師教導而至池邊聞花香。天神責其不求不舍而取,是為盜香,謂求清凈遠離者,雖小惡亦不可輕視。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比丘在拘薩羅國人間,就住在一樹林中。當時,那位比丘患有眼疾,受他老師的教導,教他應去聞嗅缽曇摩花(紅蓮花)。這時,那位比丘接受老師的教導後,就去到缽曇摩花池邊,就在池岸邊,迎風坐下,隨著吹來的風而聞嗅花香。

那時,有位主掌這池塘的天神告訴比丘說:「你為什麼來盜花呢?你現在便是一個盜香賊了!」

當時,比丘誦偈答說:

「我沒有去破壞,也沒有去奪取花,

我只在遠處隨風而聞嗅它的香氣罷了。

你現在為什麼說,我是一位盜香賊呢?」

那時,天神又誦偈說:

「沒有向主人求取,主人也沒有說要施捨與你,世間就叫他為盜賊。

現在他人並沒說要給你,而你自己卻向它聞取,

這樣就叫做世間真實的盜香賊。」

這時,有一個人去拿取那藕根,很重地背負著離去。

當時,比丘就向那位天神誦偈說:

「像現在那個人,砍斷了分陀利花(白蓮花),

拔取藕根很重地背著離去,這便是個奸狡之徒,

你為什麼不去遮止他,卻反而說我是偷盜花香呢?」

那時,那位天神就誦偈答說:

「那狂亂奸狡的人,就如乳母喂兒時所穿的黑衣沾滿污漬,

何必再跟他多費唇舌,況且他哪裡能跟你相提並論呢?

袈裟沾污看不見,黑衣沾墨不覺污,

奸狡兇惡的人,世人也不願跟他說話。

就像蒼蠅的腳污染了白絲綢一樣, 賢明的人即使是小小的過錯,也會顯現;

又如同墨汁點染白色的珂貝,即使很小也都會被發現。

應常從那些道理中去尋求清凈,沒有結使而遠離煩惱;

否則如同毛髮一樣的小過錯,別人也會看得像泰山一樣的重!」

當時,那位比丘又誦偈說:

「真好啊!說得真好!你用義理來安慰我;

你可常為我,而頻頻唱誦這首偈!」

這時,那位天神又誦偈說:

「我不是你所買來的奴僕,也不是送給你的人,

為什麼要常隨著你,頻頻用這些話告訴你呢?

你現在自己應當知道,那每一件有利益的事。」

當時,那位天子誦完這首偈後,這位比丘聽聞他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就從座席起來離去,獨自在僻靜之處,專心思惟,終於斷除一切煩惱,證得阿羅漢果。

  第一三三五經注釋:

1、不求而不舍:別譯雜阿含經卷十六第二九經此處作「不問其主取,檀越不施與」。

2、乳母衣:別譯雜阿含經此處作「譬如乳兒母,而著於黑衣。」乳母衣,因乳母餵食嬰兒,恐易著污漬,故常著黑衣。此乳母衣,即指黑色之衣服。

3、「蠅腳污素帛,明者小過現」:別譯雜阿含經此處作「鮮白上有點,猶如蠅腳等,世人皆共見;設諸賢智人,有少微細過,其諭亦如是。」


SA.50.1336

一三三六【經旨】本經敘說十力迦葉尊者為獵師說法,獵師卻不能悟解。天神乃告其為少智無德者說法無益。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藍陀竹園裡。

那時,十力迦葉尊者住在王舍城的仙人窟中。當時,有位獵師名叫尺只,他於距十力迦葉不遠的地方張網捕鹿。那時,十力迦葉哀憫那位獵師而為他說法。當時,那位獵師並不了解他所說的法義。此時,十力迦葉就運用神通力,使指端燃起火來,然而那位獵師還是不能覺悟。

那時,住在仙人窟中的天神就誦偈說:

「深山中的這位獵師,缺少智慧有如沒有眼睛的盲人,

為何要為他非時而說法呢?他德薄又沒有辨別的智慧,

聽聞了也不能了解,就是處於光明中他也是無所見。

對於各種善勝之法,愚痴而不能了解,

即使燃燒了十隻手指頭,他也是不能見到真諦的。」

當時,那位天神誦完這首詩偈後,十力迦葉尊者就靜默不語了。


SA.50.1337

一三三七【經旨】本經敘說金剛子尊者聞世間大會而生不樂心,天中天神乃誦偈勸慰他。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藍陀竹園裡。

那時,有位金剛子尊者,住在巴連弗邑的一處樹林中。當時,巴連弗邑的人民於夏季四個月過後,就會舉行憍牟尼(終夜祭)大會。

這時,金剛子尊者聽到世間在舉辦大會,心生不樂,就誦偈說:

「獨自一人住在空林中,猶如被棄置的枯木,

夏季四個月已滿,世間的人快樂地莊嚴大會祭典,

遍觀一切世間,沒有人會比我更痛苦!」

那時住在林中的天神就誦偈說:

「獨自一人住在空林中,猶如被棄置的枯木,

這是三十三天的天神心中所願樂的事,

就像地獄中痛苦的眾生,仰望著轉生為人道一樣!」

當時,金剛子尊者被那位天神所勸慰後,便專心思惟,終於斷除一切煩惱,證得阿羅漢果。

  第一三三七經注釋:

1、憍牟尼:即迦底迦月(陰曆八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滿月日。該日終夜行祭。


SA.50.1338

一三三八【經旨】本經敘說有一比丘住林中,只樂持戒,而不能追求更殊勝功德,林中天神乃誦偈啟悟他。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比丘在拘薩羅國人間,住在一樹林中。他只喜好持戒為足,而不能向上追求更殊勝的功德。

當時,住在那樹林中的天神這樣想著:這樣並不合於比丘之法——住在樹林中,只喜好持戒為足,而不能向上追求更殊勝的功德。現在我應當運用方法去啟悟他,於是就誦偈說:

「並不是一向只持戒,及修習多聞,

或獨自於靜處禪思三昧,閑居而修習遠離;

比丘如果只偏於身心輕安的話,終究不能滅盡煩惱。

平等正覺的安樂,是遠離凡夫之法!」

當時,那位比丘被天神勸進後,就專心思惟,終於斷除一切煩惱,證得阿羅漢果。

  第一三三八經注釋:

1、「唯好樂持戒,不能增長上進功德」:別譯雜阿含經卷十六第三十二經此處作「修持禁戒,已為滿足,更不求勝」。

2、「非一向持戒……遠非凡夫輩」:別譯雜阿含經此偈作「不應以持戒,多聞及禪定,住於空靜處,未盡諸漏結。不應作是事,用智自損減。遠離凡夫法,逮得菩提樂。」


SA.50.1339

一三三九【經旨】本經敘說那迦達多尊者住林中,卻常與在家、出家常相親近,林中天神乃誦偈啟悟他。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有一位那迦達多尊者在拘薩羅國人間,住在一樹林中,卻經常和在家眾、出家眾應酬親近。

當時,那居住在樹林中的天神這樣想著:這樣並不合於比丘之法——住在樹林中,卻經常和在家眾、出家眾應酬親近。我現在應當去到他那兒,方便啟悟他,於是就誦偈說:

「比丘一大早外出,到了傍晚才回到樹林來,

學道之人和俗人相習近,苦樂就一定會同享,

恐怕就會生起居家之念,放逸於修行,而隨順魔王的自在役使了!」

當時,那迦達多比丘被那位天神如此這樣地開覺後,他也如此這樣地專心思惟,終於斷除一切煩惱,證得阿羅漢果。


SA.50.1340

一三四〇【經旨】本經敘說有眾多比丘住林中,卻言語嬉戲,不攝威儀,林中天神乃誦偈勸諭他們。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眾多的比丘在拘薩羅國人間,住在一樹林中。他們彼此言語嬉戲,終日散亂,心不得定,放縱六根,逐求於六境。

當時,住在那樹林中的天神看見這些比丘不能攝持威儀,心裡覺得不欣悅,於是就誦偈說:

「這裡以前住有瞿曇的正命弟子大眾,

他們都是以無常的心理去乞食,無常的心理而受床卧;

由於他們能觀察世間無常的緣故,所以能徹底地脫離生死的苦海。

現在這裡住有很難奉養的沙門大眾,

他們到處去尋求飲食,遍游於他人之家。

如此望求財物而出家,沒有沙門真正的理想,

雖穿著僧伽梨(大衣),卻有如老牛拖著尾巴一樣!」

這時,比丘們問天神說:「你是在討厭我們嗎?」

那時,那位天神又誦偈說:

「我並未指名道姓,也不譏稱某個人,

而總向那些群眾當中的不善者說。

有顯現鄙漏之相的人,我就方便舉說他的過錯;

對勤修精進的人,我就皈依恭敬禮拜他!」

那些比丘們被天神勸諭後,於是就專心思惟,終於斷除一切煩惱,證得阿羅漢果。


SA.50.1341

一三四一【經旨】本經敘說有一比丘住林中,因與長者婦女嬉戲,起惡名聲,自己追悔而欲自殺,林中天神便誦偈使他開悟。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比丘在拘薩羅國人間,住在一樹林中。當時,那位比丘因和長者的婦女言語嬉戲,而有壞名聲(風評很壞)。

這時,那位比丘這樣想著:都是我不好,和他人的婦女言語嬉戲而有壞名聲,我現在想在這樹林中自殺。

就在這時,住在那樹林中的天神這樣想著:這樣不對也不好,這位比丘並不壞,也沒有犯過,然而卻想在樹林中自殺,我現在應當以方便來開悟他。

當時,那位天神就變化作長者的婦女模樣,然後告訴比丘說:「在所有巷路四衢通道中,世間的人都認為我和你有壞名聲,說我和你彼此相習近,做出不正當的事。既然有這壞名聲,現在可以還俗了,一起相娛樂吧!」

比丘答說:「因為那裡巷四衢通道中,人們都認為我和你有關係而起壞名聲,說我們互相習近,做了不正當的事。我現在只好自殺了!」

這時,那為天神就又變回天人之身,然後誦偈說:

「雖然聽到了很多惡名聲,但是修習苦行的人應該要能忍耐;

不應因痛苦而想殺害自己,也不應生起煩惱。

如果一聽到聲音就會恐怖的,那是樹林中的獸類,

那是輕躁的眾生,不能成就出家之法。

仁者你應當要忍耐,不要執著於惡聲,

能夠堅固持心,這才是出家之法。

不可由於他人的誹語,而使你成為搶劫的惡賊;

也不可由於他人的贊語,而使你成為阿羅漢;

如果你自省知道無過後,諸天也會知道你是無過的。」

當時,這位比丘被那位天神所開悟後,就專心思惟,終於斷除煩惱,證得阿羅漢果。

  第一三四一經注釋:

1、「彼比丘與長者婦女嬉戲,起惡名聲」:別譯雜阿含經卷十六第三五經此處作「憍薩羅國有一比丘,林中住,與一長者共為親友。是時,長者有一兒婦,年少端正。時,此比丘少共語言,眾人皆謗謂為非法。」

2、「如汝自知已,諸天亦復知」:別譯雜阿含經此處作「汝今自審己,既無諸過咎;賢聖及諸天,亦知汝無過。」


SA.50.1342

一三四二【經旨】本經敘說見多比丘能寂靜諸根,梵天王及七百梵天都來禮敬,林中天神見後,乃誦偈讚歎。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位尊者見多比丘在拘薩羅國人間,住在一樹林中,穿著糞掃衣。當時,大梵天王與七百位梵天,乘著宮殿,來到尊者見多比丘處,恭敬禮拜奉事。

那時,有位住在那樹林中的天神就誦偈說:

「觀察他已寂靜諸根,所以能感動梵天而得到善的供養,

他已具足三種神通智慧,得到不傾動之法,

以方便度一切眾生,少有雜事,只穿著糞掃衣。

七百位梵天子,都乘著宮殿來奉事,

拜見您這位最後生的阿羅漢,我現在也要禮敬您這位已度過生死果報邊岸的聖者!」

當時,那位天神誦偈讚歎見多比丘後,便隱沒不見。

  第一三四二經注釋:

1、三明達:即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這三種神通智慧在阿羅漢叫做三明,在佛就叫做三達。

2、少事:指頭陀行之阿蘭若閑林住者,少作事務。

3、生死有邊:生死果報的邊際,此指最後生之阿羅漢。

4、度有岸:有,是苦果的別名,依因而有果,故果名為有,如稱三界為三有、九有等是,是有生死煩惱的意思。度有岸,即度過生死果報的岸邊。


SA.50.1343

一三四三【經旨】本經敘說一比丘貪著睡眠,林中天神乃誦偈覺悟他。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比丘在拘薩羅國人間,住在一樹林中。當時,那位比丘因身體極為疲累,便在夜裡貪著睡眠。

那時,有位住在那樹林中的天神,為了覺悟他,就誦偈說:

「比丘啊!可以醒來了!可以醒來了!為什麼還貪著睡眠呢?

睡眠有什麼意義呢?趕快修禪不要貪著睡眠!」

當時,那位比丘誦偈答說:

「我不肯起來,又將如何呢?我偷懶不努力,

是因為精力耗盡,四肢疲累,所以夜裡就要多睡眠休息。」

那時,那位天神又誦偈說:

「你也應當要執守著,不要出聲大叫;

你已經能夠修習寂靜,不要使它再退沒了!」

這時,那位比丘誦偈答說:

「我應當聽你的教誨,努力精勤修習,

不被那睡眠,常常蓋覆著心。」

當時,那位天神就如此這樣地覺悟那位比丘。那時,那位比丘便專心努力,終於斷除一切煩惱,證得阿羅漢果。這時,那位天神又誦偈說:

「你哪裡已能自己起來,專心勤勉努力,

不被眾魔軍控制,而使你疲睏貪著睡眠了呢?」

那時,那位比丘誦偈答說:

「我從現在起將連續七個夜晚,常坐著正確思惟,

使身心生起喜樂,沒有一處不滿足的。

在初夜時,即能觀察宿命;中夜時,得到清凈的天眼;

後夜時,便除去無明,徹見眾生的苦樂。

眾生上等、中等、下等的形類,是善色或惡色等事,

都能知道是由於造了什麼業的因緣,而受到這樣的果報。

像一個人他造了什麼業,那麼他所造作的業,定會自己看見果報,

為善的話,就看見善報;為惡的話,自己就會看見惡報。」

當時,那位天神又誦偈說:

「我能知道過去的一切事,有比丘十四個人,

都是證得須陀洹,全都得到禪定正受。

來到這樹林中修行,當會證得阿羅漢果。

然而卻看見你一人怠惰偷懶,貪著睡眠仰卧著;

為了不使你做個凡夫,所以才方便覺悟你。」

那時,比丘又誦偈說:

「真好啊!你這位天神!以真義來安慰我,

以至誠來開悟我,使我能滅盡一切煩惱。」

這時,那位天神又誦偈說:

「比丘應該要這樣,正信佛法,不執著於家而出家,

抱愚而出家學道,以獲得正見清凈。

我現在攝受正法,應當盡己壽命之期作思惟。

如果你生病的時候,我當會給與你良藥。」

當時,那位天神誦完這首詩偈後,便隱沒不見。


SA.50.1344

一三四四【經旨】本經敘說狂醉尼揵子盛讚酒味,而舍利弗則讚歎空三昧法味。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舍利弗尊者在拘薩羅國人間,依止於一聚落,居住在田邊。當時,舍利弗尊者於早晨穿著法衣,手拿著缽盂,進入村中乞食。

這時,有一尼揵子(裸形外道門徒),飲酒狂醉,從聚落里走出來,遇見舍利弗尊者,就誦偈說:

「米酒醉熏著我的身體,我拿著一瓶米酒;

山地雜草樹木,看起來全都是金色。」

那時,舍利弗尊者這樣想著:會說出這樣的惡聲,是這惡邪的米酒而使他唱誦這首偈,我難道就不能誦偈回答他嗎?這時,舍利弗尊者就誦偈說:

「我被無想之味所熏習,執持空三昧的法瓶;

山地雜草樹木,看起來都如涕唾一樣的輕賤!」

  第一三四四經注釋:

1、米膏:用米釀造的酒,即米酒。

2、空三味:為三三昧之一。乃觀察世間一切法都是緣生,虛妄不實,畢竟是空的三昧。

3、涕唾:喻輕賤之物。


SA.50.1345

一三四五【經旨】本經敘說有一比丘雖得他心智,但煩惱未盡,後見一被罐鉤鉤頸野干,知其急於求脫,心念而大悟。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比丘在拘薩羅國人間,住在一樹林中,已得到他心智,但是還有一些煩惱未盡。在距樹林不遠的地方有一口井,有一隻飲水的野干被罐子的鉤子鉤到了脖子。

當時,那隻野干運用各種方法求脫,而自己這樣想著說:天色快要明亮了,農夫如果出來,當會使我心生恐怖。你這汲水罐已經恐怖我很久了,可讓我脫離了吧!

這時,那位比丘已知那隻野干心裡的想法,就誦偈說:

「如來的智慧就如晨出的太陽,離開叢林說空法;

此心長久地恐怖著我,現在可放舍而使它離去!」

當時,那位比丘教授自己後,便滅盡一切結縛煩惱,證得阿羅漢果。

  第一三四五經注釋:

1、他心智:能知他人心想的神通智慧。

2、野干:似狐而小,形色青黃,如狗群行,夜鳴如狼。


SA.50.1346

一三四六【經旨】本經敘說有一林中天神見佛足跡而修念佛法門。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拘薩羅國的人間遊行教化,住在一樹林中。

那時,有位依住於那座樹林的天神,看見了佛陀行走的腳印,就低頭仔細觀察,並修習念佛之法。當時,有一隻優樓鳥(梟)在於道路中,想要踐踏佛陀的腳印。

這時,天神就誦偈說:

「現在你這隻優樓鳥啊!你應該張大眼睛棲息在樹上,

不可亂毀如來的腳印,破壞我念佛的心境!」

當時,那位天神唱誦這首詩偈後,便靜默的憶念佛陀。

  第一三四六經注釋:

1、團目:團,圓也。圓睜著眼睛。


SA.50.1347

一三四七【經旨】本經敘說一天神因林中落花而誦偈贊佛。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在拘薩羅國人間,住在一樹林中,依止於波吒利樹下。

當時,有位依住於那座樹林的天神誦偈說:

「今天忽然起了一陣風,吹向波吒利樹來,

將波吒利花吹落,供養於如來!」

當時那位天神唱誦詩偈後,便靜默不語。

  第一三四七經注釋:

1、波吒利樹:又作波吒羅樹、波羅羅樹、波羅利樹、波羅樹。意譯作重葉樹、重生華、青桐。類似楸樹、紫葳之喬木,春季開紫花,富有香氣。


SA.50.1348

一三四八【經旨】本經敘說山神誦偈謂修諸頭陀行比丘,應隨時以孔雀妙聲而得開悟。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裡。

那時,有很多的比丘住在支提山邊,他們都是修習頭陀行(苦行)的阿練若比丘,穿著糞掃衣,常行乞食之法。

當時,依住於那座山的山神,唱誦詩偈說:

「身體羽毛絢麗的孔雀鳥,棲息在鞞提醯山,

隨時叫出美妙的聲音,覺悟那些乞食的比丘。

身體羽毛絢麗的孔雀鳥,棲息在鞞提醯山,

隨時叫出美妙的聲音,覺悟那些穿著糞掃衣的比丘。

身體羽毛絢麗的孔雀鳥,棲息在鞞提醯山,

隨時叫出美妙的聲音,覺悟那些依樹下而坐的比丘。」

當時,那位天神唱誦詩偈後,便靜默不語。

  第一三四八經注釋:

1、鞞提醯山:山名,位於王舍城東方。


SA.50.1349

一三四九【經旨】本經敘說那娑佉多河岸崩,壓殺三個營事比丘,天神乃誦偈勸誡諸頭陀行比丘,莫營事造立。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裡。

那時,有眾多比丘住在支提山,他們都在修持阿練若行,穿著糞掃衣,常行乞食。當時,那娑佉多河岸崩毀了,因而壓死了三個正在做事的比丘。

這時,住在支提山的天神就誦偈說:

「行乞食、住阿蘭若的比丘們,千萬不要營造事業,

難道沒有看見那娑佉多河的旁岸忽然崩倒了,

因而壓死哪三個正在營造事業的比丘嗎?

穿著糞掃衣的比丘們,千萬不要營造事業,

難道沒有看見那娑佉多河的堤岸忽然崩倒了,

因而壓死哪三個正在營造事業的比丘嗎?

依止於樹下而修行的比丘們,千萬不要營造事業,

難道沒有看見那娑佉多河的旁岸忽然崩倒了,

因而壓死哪三個正在營造事業的比丘嗎?」

當時,那位天神誦完這首詩偈後,便靜默不語。


SA.50.1350

一三五〇【經旨】本經敘說火燒頻陀山,一俗人見後誦偈感嘆火燒竹林;一比丘則誦偈說:如為燒滅諸受欲,則此焚燒不為苦。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裡。

那時,有一位比丘住在頻陀山中。

當時,山林忽然燒起了大火,火焰照徹全山。這時,有位俗人見了誦偈說:

「現在這座頻陀山,大火熾烈,光焰照徹全山,

焚燒著那片竹林,也燒毀那竹子的花實。」

那時,那位比丘這樣想著:現在那位俗人能誦出這詩偈,我現在為何不也誦首詩偈答和他呢?於是就誦偈說:

「一切的有(存在)都會熾烈的燃燒,並沒有智慧能去救滅它!

如果是焚燒掉那一切感受愛欲的話,雖然也是燃燒著,但是並不會令人痛苦。」

當時,那位比丘誦完這首詩偈後,便靜默不語。


SA.50.1351

一三五一【經旨】本經敘說有一良家女常被公婆責備,到恆河邊誦偈表示欲投恆河。比丘聞之,乃誦偈勸諭她。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迦蘭陀竹園裡。

那時,有一位比丘住在恆河邊的一座樹林中。

當時,有一位良家婦女常被公婆責備,到了恆河岸邊,她誦偈說:

「恆河啊!我現在想要投入河中,隨那水流慢慢流入大海,

不再使公公和婆婆一再地厭嫌責備我了!」

那時,那位比丘看見這位良家婦女,聽她唱誦詩偈,這樣想著:那位良家婦女還能誦偈,我現在為什麼不也誦偈答和她呢?於是就誦偈說:

「凈信啊!我現在想要隨那八聖道的流水,

慢慢地流入涅槃之境中,不再看見惡魔的自在捉弄了。」

當時,那位比丘誦完這首詩偈後,便靜默不語。

  第一三五一經注釋:

1、族姓女:指良家婦女。

2、舅姑:丈夫的父母,即公公、婆婆。


SA.50.1352

一三五二【經旨】本經敘說一盜瓜者,見月欲出而誦偈求願,比丘聞之,乃誦偈答和他。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比丘在拘薩羅國人間,住在一樹林中,距樹林不遠的地方,有一塊種瓜的田地。

當時,有位小偷在夜裡要來偷摘瓜果,看到月亮快出來了,就誦偈說:

「明月啊!你不要出來吧!等我截斷了瓜蒂,

拿著瓜果離去後,再隨便你要不要出現。」

那時,那位比丘這樣想著:那位盜採瓜果的小偷還能誦偈,我難道不能誦偈答和他嗎?於是就誦偈說:

「惡魔啊!你不要出現吧!等我斷除了煩惱,

斷除了那煩惱後,再隨便你要不要出現。」

當時,那位比丘誦完這首詩偈後,便靜默不語。


SA.50.1353

一三五三【經旨】本經敘說有位沙彌誦偈解說常、無常、直、曲,比丘聞之,乃誦偈答和他。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比丘在拘薩羅國人間,住在一樹林中。

當時,有位沙彌誦偈說:

「怎樣叫做常呢?乞食就是常。

怎樣叫做無常呢?僧食就是無常。

怎樣叫做直呢?只有帝釋天的幢是直的。

怎樣叫做曲呢?彎曲的只見是那鉤子。」

那時,那位比丘這樣想著:那位沙彌能唱誦這首詩偈,我現在為何不也誦偈答和他呢?於是就誦偈說:

「怎樣叫做常呢?能恆常就只有涅槃。

怎樣叫做無常呢?就是那一切因緣和合的有為法。

怎樣叫做直呢?就是神聖的八正道。

怎樣叫做曲呢?只有惡道才叫曲。」

當時,那位比丘誦完這首詩偈後,便靜默不語。

  第一三五三經注釋:

1、因陀羅:釋迦提婆因陀羅的簡稱,華譯天帝。


SA.50.1354

一三五四【經旨】本經敘說舍利弗尊者為生病的弟子去向瓦師乞瓦甌〈陶杯〉,瓦師初不與,聞法後才欲布施,舍利弗以說法故不受施。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當時,有位舍利弗的弟子,生病服藥後,不久就要食粥。

那時,舍利弗尊者就到瓦師〈陶師〉家,向他求乞陶杯。當時,那位瓦師就誦偈說:

「怎樣得到好名聲,但卻不用施捨一文錢呢?

怎樣能獲有美好的實德,但卻不用減損財物呢?」

那時,舍利弗就誦偈答說:

「如果對於不吃肉類的人,而用肉類去布施給他;

對於不坐高床的人,用高廣的豪床去布施他;

對於那即將遠行的人,布施他休止處;

像這樣去布施給人,就不會減損自己的財物。

這樣就能擁有好名聲,而不必施捨一文錢,

實德的名聲到處流布,但對於財物卻能無所損減。」

這時,那位瓦師又誦偈說:

「舍利弗你現在說得實在很好,

我現在就布施給你一百個杯子,而其餘的也不是不能得到〈意即其餘你要的話,也可以再給你〉。」

舍利弗尊者誦偈答說:

「那三十三天,和炎摩天、兜率陀天,

還有化樂天,以及他化自在天等天人們,

如要布施缽,也必須具備虔信,我才會納受,然而你並未生信敬之心!」

舍利弗尊者誦完這首詩偈後,就從瓦師家靜默地離去。


SA.50.1355

一三五五【經旨】本經敘說一貧士誦偈說其所欲;一比丘聞之,亦誦偈說其所願。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比丘在拘薩羅國人間,住在一樹林中。

當時,有位窮人在樹林邊做這樣的希望思惟,而誦偈說:

「如能得到一頭豬,美酒滿一瓶,

盛酒的杯一個,人們常常持與你;

如能如此的話,還有什麼好憂慮的呢?」

那時,那位比丘這樣想著:這位窮人能唱誦詩偈,我現在為何不也誦偈一首呢?於是就誦偈說:

「如能得到佛、法、僧三寶,以及比丘善能說法,

而我也不病常得聞法,那麼就不會畏怖眾魔怨了!」

當時,那位比丘誦完這首詩偈後,便靜默不語。


SA.50.1356

一三五六【經旨】本經敘說一比丘思得劫貝衣,天神乃化成骷髏,並誦偈警誡他。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比丘在拘薩羅國人間,住在一樹林中。

當時,那位比丘如此思惟著:如能得到一疋好質料的劫貝棉布,長七肘,廣二肘,裁製成衣後,我就會高高興興地修習善法了。

那時,依住於那座樹林的天神這樣想著:這樣並不合於比丘之法——住在樹林中,竟做這樣的思惟,希望獲得這樣好衣服。

當時,天神就變化成全身是骷髏,然後在那比丘前跳舞,並誦偈說:

「比丘想要得到劫貝棉布,長七肘廣六尺,

白天這樣想著,可知你晚上都是在想什麼了!」

這時,那位比丘便心生恐怖,身體怕得發抖,便誦偈說:

「算了!算了!我不需要什麼好毛衣了,現在穿著糞掃衣就好了;

白天看骷髏跳舞,也就知道夜間又會看到什麼了!」

當時,那位比丘心裡受到驚怖後,就正確思惟,專心修習,終於斷除一切煩惱,證得阿羅漢果。

  第一三五六經注釋:

1、劫貝:又作劫貝娑,樹名,屬於棉之一種,可製成布衣,質細軟。

2、全身骨鎖:全身骨骼如鏈鎖,即骷髏。


SA.50.1357

一三五七【經旨】本經敘說一女人跌到深泥中,弄亂頭髮,斷環釧而感到懊惱;比丘則以斷煩惱為喜。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比丘在拘薩羅國人間,住在一樹林中。他已證得阿羅漢果,一切煩惱都已滅盡,所應做的事都已做好,已舍離了重擔,斷除一切結縛,具有正智而心靈得到完善的解脫。

當時,有一位女人在暗夜中,天空正下著毛毛雨,電光不斷閃照著。她從林中走過,想去到她的丈夫處,卻跌倒於深泥中,手臂上的環釧斷壞了,花鬘、瓔珞也散落於泥中。這時,那位女人就誦偈說:

「我的頭髮都散開來了,花鬘、瓔珞掉落深泥中,

手臂上的環釧也都毀壞了,這可要如何到丈夫那兒呢?」

那時,那位比丘這樣想著:這位女人還能誦偈,我難道不能誦偈答和她嗎?(於是就誦偈說:)

「我的煩惱都已斷壞,已渡過生死的淤泥,

執著纏縛都散落了,十方尊(世尊)能見證我。」

當時,那位比丘誦完這首詩偈後,便靜默不語。

  第一三五七經注釋:

1、丈夫何所著:著,到也,如沉佺期?雜詩:「妾家臨渭北,春夢著遼西。」

2、十方尊:為十方所尊崇,指世尊而言。


SA.50.1358

一三五八【經旨】本經敘說有夫婦以縱情嬉戲為樂;一比丘則以持戒修學為樂。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比丘在拘薩羅國人間,住在河邊一處樹林中。

當時,有一位丈夫和他的婦人相隨渡河。他們停在河岸邊,彈琴嬉戲著,然後誦偈說:

「由於愛念而縱情奔放,彼此逍遙於青樹間,

流水清澈,琴聲極為和美,

在這春氣調適的季節里出遊,這種快樂還有什麼能勝過的呢?」

那時,那位比丘這樣想著:那個人還能唱誦詩偈,我難道就不能誦偈答和他嗎?(於是就誦偈說:)

「受持清凈的戒律,愛念真正平等的覺悟。

沐浴於三解脫,美善而又極清涼,

入於正道,具足莊嚴,這種快樂哪裡還有勝過它的呢?」

當時,那位比丘誦完這首詩偈後,便靜默不語。

  第一三五八經注釋:

1、等正覺:真正平等的覺悟,即佛的覺悟。

2、三解脫:即空解脫,由觀諸法無我而入;無相解脫,由證涅槃而得;無作解脫,由觀諸行無常而入。又也可指心解脫、慧解脫、俱解脫。


SA.50.1359

一三五九【經旨】本經敘說鴿鳥應積糧結巢以備雨;凡夫則應積善、恭敬三寶,以備命終。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比丘在拘薩羅國人間,住在一處樹林中。

當時,有位天神看見很多鴿鳥,就誦偈說:

「鴿鳥啊!你們應積聚胡麻、米、粟等穀物,

在山頂的大樹上,高顯之處築巢窟;

當天空下雨時,你們才能極安穩地飲食、歇宿。」

那時,那位比丘這樣想著:那也是在覺悟我!於是就誦偈說:

「凡夫能積聚善法,恭敬佛、法、僧三寶;

那麼身壞命終之時,就能資助心神得安樂!」

當時,那位比丘誦完這首詩偈後,便即覺悟,於是專心思惟,終於斷除一切煩惱,證得阿羅漢果。


第五十卷終。


《雜阿含經》終。返回經典(現代漢語)


序言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


【Chanworld.org收集整理】2018.06.09-2018.09.23-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