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現代漢語】48

序言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


雜阿含經卷第四十八 (SA.48)

SA.48.1264-1290


SA.48.1264

一二六四【經旨】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應精進直前度駛流。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問佛陀說:「世尊啊!做為一位比丘,您這位比丘能渡過激流嗎?」

佛陀說:「是的,天子!」

天子又問:「是無所攀緣,也無所依住,而渡過激流的嗎?」

佛陀說:「是的,天子!」

天子又問:「無所攀緣,也無所依住而渡過激流,這是什麼意思呢?」

佛陀說:「天子啊!我是如此這樣地保持著,如此這樣地一直前進,那麼就不會被水流所漂沒了。如果我不如此這樣地保持著,不如此這樣地一直前進,那麼就會被水流所漂沒了。就像這樣,天子啊!這就叫做無所攀緣,也無所依住而渡過激流。」

那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當時,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第一二六四經注釋:

1、「彼天子白佛言:世尊!比丘,比丘度駛流耶?」:別譯雜阿含卷九第二十經此處作「(天子)問佛言:瞿曇!汝為能度瀑駛流耶?」駛流,指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等四流,為分別存在於三界中之各種疑惑,有情為此四法所漂流而不息,故名為流。

2、「天子復問……度駛流耶」:別譯雜阿含經此處作「天復問曰:瞿曇!汝今云何於此駛流,無可攀挽,無安足處,而能得度?」

3、「我如是如是抱……則為水所漂」:別譯雜阿含經此處作「若我懈怠,必為沉沒;若為沉沒,必為所漂。若我精進,必不沉沒;若不沉沒,不為所漂。」


SA.48.1265

一二六五【經旨】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因自己滅盡愛喜得解脫,故知眾生之縛著,及其是否得解脫等問題。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問佛陀說:「您這位比丘能知道一切眾生的所著、所集,也確實知道他們得到解脫、廣解脫、極廣解脫嗎?」

佛陀告訴天子說:「我完全知道一切眾生的所著、所集,也確實知道他們得到解脫、廣解脫、極廣解脫。」

天子問佛陀說:「比丘您是如何知道一切眾生的所著、所集,也確實知道他們得到解脫、廣解脫、極廣解脫的呢?」

佛陀告訴天子說:「由於愛喜滅盡,我的心靈已得到解脫;心靈得到解脫後,所以就能知道一切眾生的所著、所集,也確實知道他們得到解脫、廣解脫、極廣解脫。」

那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當時,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第一二六五經注釋:

1、「比丘知一切眾生……極廣解脫耶」:別譯雜阿含經卷九第十九經此處作「瞿曇!汝今能知一切眾生所著、所縛,及知一切眾生得解脫者並凈解脫不?」

2、「我悉知一切眾生……極廣解脫」:別譯雜阿含經此處作「我實盡知一切之所縛著,及得解脫、盡解脫、凈解脫者。」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我知眾生之解脫,令解脫、遠離。」並對此處注釋云:解脫是道;令解脫是果;遠離是涅槃。


SA.48.1266

一二六六【經旨】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具足戒定慧,便能度諸流;不樂欲想,超越色結縛,則能不染著。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問佛陀說:

「誰能不攀緣也無所依住,晝夜勤精進,

而度越一切的激流呢?何人能處穢污而不被染著呢?」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能具足一切戒法,有智慧而善修禪定,

繫念而內自思惟的人,就能渡過一切難渡的激流。

不喜樂貪慾之想,超越色(物質)的結縛。

不系縛也不依住的人,那麼處於穢污也不會被染著。」

那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當時,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第一二六六經注釋:

1、「誰度於諸流……何染而不著」:別譯雜阿含經卷九第十八經此偈作「都無所緣攀,又無安足處,甚深洪流中,誰能不沉沒?誰有勤精進,能度瀑駛流?」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偈作「日夜不惰怠,無有立足基,亦無攀著處,以何超瀑流?何人不深沉?」


SA.48.1267

一二六七【經旨】本經敘說佛陀認可拘迦尼天女的見解。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山谷精舍。

那時,有一位名叫拘迦尼的光明天女,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她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山谷。

當時,拘迦尼天女誦偈說:

「內心及身、口,不應於世間造作各種惡業,

色聲等五欲都是空虛不實的,要以正智正確地系住心念,

不可習近與非義和合的各種苦惱之業。」

佛陀告訴天女說:「是的,是的。

『內心及身、口,不應於世間造作各種惡業,

色聲等五欲都是空虛不實的,要以正智正確地系住心念,

不可習近與非義和合的各種苦惱之業。』」

當時,拘迦那娑(即拘迦尼)天女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那時,過了夜晚,到了次日早晨,世尊走入僧眾中,鋪好坐具,於大眾前坐下,告訴眾比丘說:「昨天后夜,有一位拘迦尼天女,容色非常美妙,來到我住處,向我頂禮後,退坐一邊,唱誦詩偈說:

『內心及身、口,不應於世間造作各種惡業,

色聲等五欲都是空虛不實的,要以正智正確地系住心念,

不可習近與非義和合的各種苦惱之業。』

我就回答她說:『是的,天女!是的,天女!

內心及身、口,不應於世間造作各種惡業,

色聲等五欲都是空虛不實的,要以正智正確地系住心念,

不可習近與非義和合的各種苦惱之業。』

我講說這話語時,那拘迦尼天女聽聞我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我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一二六七經注釋:

1、「其心不為惡……非義和合者」:別譯雜阿含經卷十四第一經此偈作「口意宜修善,不應作諸惡;身不以小惡,加害於世間。觀欲空無實,修於念覺意;設自不樂苦,莫作損減業。」漢譯南傳大藏經相應部第一諸天相應第四品之第十經作「即使身口意,而在於此世,不作一切惡。以離於愛欲,於正心正念,不受無利益,之一切苦惱。」


SA.48.1268

一二六八【經旨】本經敘說阿難說四句法經,有一婆羅門聽後,認為是非人所說,佛告其為拘迦尼天女所說。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山谷精舍。

那時,阿難尊者告訴眾比丘說:「我現在將講說四句法經。你們要仔細聽!好好地思考!我將為你們講說什麼是四句法經。」

當時,阿難尊者就誦偈說:

「『內心及身、口,不應於世間造作各種惡業,

色聲等五欲都是空虛不實的,要以正智正確地系住心念,

不可習進與非義和合的各種苦惱之業。』

眾比丘啊!這就叫做四句法經了。」

當時,有一位婆羅門,離阿難尊者不遠,他正為眾年少婆羅門教誦經典。這時,那位婆羅門這樣想著:沙門阿難所念誦的詩偈,在我附近所說的經,便是非人所說的。

那時,那位婆羅門便去到佛陀住處,和世尊見面互相問訊慰勞後,退坐一邊,告訴佛陀說:「瞿曇啊!沙門阿難所唱誦的詩偈說:

『內心及身、口,不應於世間造作各種惡業,

色聲等五欲都是空虛不實的,要以正智正確地系住心念,

不可習近與非義和合的各種苦惱之業。』

像這樣的詩偈,應是非人所說,而非世人所說。」

佛陀告訴婆羅門說:「是的,是的,婆羅門啊!這詩偈是非人所說,不是世人所說。當時,有一位名叫拘迦尼的天女來到我住處,向我頂禮後,退坐一邊,誦偈說:

『內心及身、口,不應於世間造作各種惡業,

色聲等五欲都是空虛不實的,要以正智正確地系住心念,

不可習近與非義和合的各種苦惱之業。』

我那時答說:『是的,是的,就如天女你所說:

內心及身、口,不應於世間造作各種惡業,

色聲等五欲都是空虛不實的,要以正智正確地系住心念,

不可習近與非義和合的各種苦惱之業。』

所以,婆羅門啊!應當知道這首詩偈,是非人所說,不是世人所說。」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那位婆羅門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離去。

  第一二六八經注釋:

1、「有一異婆羅門……便是非人所說」:別譯雜阿含經卷十四第二經此處作「有一婆羅門,去阿難不遠,聞說斯偈即便思惟:如此偈義,義味深遠,非是人作,必是非人之所宣說,當往問佛。」別譯經句較為簡潔明白。


SA.48.1269

一二六九【經旨】本經經旨與一二六七經相同。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山谷精舍。

那時,有位名叫拘迦那娑的天女,這位光明的天女生起熾烈的大電光,來皈依佛、皈依法、皈依比丘僧。她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她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山谷,就在佛前唱誦詩偈說:

「內心及身、口,不應於世間造作各種惡業,

色聲等五欲都是空虛不實的,要以正智正確地系住心念,

不可習近與非義和合的各種苦惱之業。」

那時,世尊告訴天女說:「是的,是的,天女啊!就如你所說:

『內心及身、口,不應於世間造作各種惡業,

色聲等五欲都是空虛不實的,要以正智正確地系住心念,

不可習近與非義和合的各種苦惱之業。』」

當時,那位拘迦那娑天女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這時,過了夜晚,到了次日的早晨,世尊走入僧眾中,鋪好坐具,在於大眾前坐下,告訴眾比丘說:「在昨晚後夜之時,有位拘迦那娑天女,她是位光明的天女,來到我的住處,向我頂禮後,退坐一邊,唱誦詩偈說:

『內心及身、口,不應於世間造作各種惡業,

色聲等五欲都是空虛不實的,要以正智正確地系住心念,

不可習近與非義和合的各種苦惱之業。』

我當時回答說:『是的,天女!是的,天女!就如你所說的:

內心及身、口,不應於世間造作各種惡業,

色聲等五欲都是空虛不實的,要以正智正確地系住心念,

不可習近與非義和合的各種苦惱之業。』

這位拘迦那娑天女,以熾烈的電光炎焰,

來禮敬佛、法、僧,並唱誦詩偈來利益眾生。」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SA.48.1270

一二七○【經旨】本經敘說天女向佛陀表述法要,為佛陀所印可,經旨與前經同。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山谷精舍。

那時,有位名叫拘迦那娑的天女,是一位光明的天女,能放出明曜的電光,光焰照耀極為熾烈。後夜時分,她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她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山谷,就在佛陀前唱誦詩偈說:

「我能詳細地分別如來的正法、戒律,

現在我且只做簡略地述說,也足以表明我的心意。

內心及身、口,不應於世間造作各種惡業,

色聲等五欲都是空虛不實的,要以正智正確地系住心念,

不可習近與非義和合的各種苦惱之業。」

佛陀告訴天女說:「是的,天女!是的,天女!就如你所說:

『內心及身、口,不應於世間造作各種惡業,

色聲等五欲都是空虛不實的,要以正智正確地系住心念,

不可習近與非義和合的各種苦惱之業。』」

當時,拘迦那娑天女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這時,過了夜晚,到了次日早晨,世尊走到僧眾前,在大眾中鋪好座位坐下,告訴眾比丘說:「昨晚後夜之時,拘迦那娑天女來到我住處,向我恭敬行禮後,退坐一邊,唱誦詩偈說:

『我能詳細地分別如來的正法、戒律,

現在我且只做簡略地述說,也足以表明我的心意。

內心及身、口,不應於世間造作各種惡業,

色聲等五欲都是空虛不實的,要以正智正確地系住心念,

不可習近與非義和合的各種苦惱之業。』

我當時回答她說:『是的,天女!就如你所說:

內心及身、口,不應於世間造作各種惡業,

色聲等五欲都是空虛不實的,要以正智正確地系住心念,

不可習近與非義和合的各種苦惱之業。』

當時,那位天女聽聞我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我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SA.48.1271

一二七一【經旨】本經敘說朱盧陀天女與拘迦那娑天女各自表述如來正法、戒律,為佛陀所印可。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毗舍離獼猴池邊的重閣講堂里。

那時,有拘迦那娑天女和朱盧陀天女,她們的容色都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她們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一切獼猴池邊。

當時,朱盧陀天女誦偈告訴佛陀說:

「您這位成等正覺的大師,住在毗舍離國里,

拘迦那與朱盧陀,在此向您稽首恭敬作禮!

我往昔未曾聽聞過牟尼的正法、戒律,

現在才得以親見佛陀您於現前說正法。

假如對於神聖的正法、戒律,生起邪慧而對它厭惡的話,

將來一定會墮於惡道,長夜遭受各種的苦楚!

假如對於神聖的正法、戒律,生起正念,具備律儀的話,

他就會往生天上,長夜享受安樂!」

拘迦那娑天女也誦偈說:

「內心及身、口,不應於世間造作各種惡業,

色聲等五欲都是空虛不實的,要以正智正確地系住心念,

不可習近與非義和合的各種苦惱之業。」

佛陀告訴天女說:「是的,是的,就如你所說:

『內心及身、口,不應於世間造作各種惡業,

色聲等五欲都是空虛不實的,要以正智正確地系住心念,

不可習近與非義和合的各種苦惱之業。』」

當時,那二位天女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便隱沒不見。

這時,過了夜晚,到了次日的早晨,世尊走進僧眾中,鋪好座位坐下,告訴眾比丘說:「昨晚後夜時,有二位天女,她們的容色都非常美妙,來到我的住處,向我行禮後,退坐一邊。朱盧陀天女就誦偈說:

『您這位成等正覺的大師,住在毗舍離國里,

我們是拘迦那娑和朱盧陀,

我們二位天女,在此頂禮佛陀您!

我往昔未曾聽聞過牟尼的正法、戒律,

現在才得以親見佛陀您演說微妙的佛法。

假如對於正法、戒律,生起邪慧而對它厭惡的話,

將來一定會墮於惡道,長夜遭受很大的痛苦!

假如對於正法、戒律,生起正念,具備律儀的話,

就會受生於善道的天上,長夜享受安樂!』

拘迦那娑天女又唱誦詩偈說:

『內心及身、口,不應於世間造作各種惡業,

色聲等五欲都是空虛不實的,要以正智正確地系住心念,

不可習近與非義和合的各種苦惱之業。』

我當時回答說:『是的,是的,就如你所說:

內心及身、口,不應為惡於世間,

色聲等五欲都是空虛不實的,要以正智正確地系住心念,

不可習近與非義和合的各種苦惱之業。』」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SA.48.1272

一二七二【經旨】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不應以瞋報瞋,否則自招其禍。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唱誦詩偈說:

「不去感觸的話,就不會有感觸的回報;去感觸的話,就會有感觸的回報。

由於有去感觸才會有感觸的回報,所以不瞋恚的話,就不會招致瞋恚的果報。」

當時,世尊誦偈回答說:

「不可對於無瞋恚的人,妄加以瞋恚,

一位清凈的正士,他已遠離一切煩惱的結縛。

如果對於他起噁心的話,那噁心一定會還回自身中,

就像逆風而揚起塵沙一樣,還是會落在自己身上。」

那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當時,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一二七三【經旨】本經敘說佛告訴一天子,造惡業則受苦報;造善業則受善報。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說:

「愚痴人所行作的,都不合於智慧;

自己所行作的惡行,將會成為自己的惡知識;

所造作的眾多惡行,終究會獲得痛苦的果報!」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既然已造作了不善業,最後一定會遭受各種苦惱的果報;

在造惡業時雖然很歡喜,可是卻會啼泣悲慘地遭受苦報。

行作各種善業的人,最後一定不會遭受熱惱的苦報;

內心歡喜地造善業,必定會安樂地受到善報。」

那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當時,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SA.48.1274

一二七四【經旨】本經敘說有一天子嫌責佛陀的說法,後於佛前悔過,佛陀告之空言悔過無益,應內息其心。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說:

「不可只是經常言說,也不是一向只顧聽聞,

就能於正道堅固踐行而得到正確超度。

應深修禪思,得到完善的寂滅,才能解脫諸魔的系縛。

能夠實行的話,講說出來是可以的;不能實行的話,就不應說出來。

不能實行卻說出,有智慧的人知道那樣是不對的,

不做自己所應做的事,或沒有做而卻說已做了,

這樣就是同於盜賊的過惡,名為不善之業。」

當時,世尊告訴天子說:「你現在是(對我)有所責備嗎?」

天子告訴佛陀說:「我悔過,世尊!我悔過,善逝!」

當時,世尊只和悅地微笑著。

這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我現在已懺悔過錯,可是世尊您卻不接受,

使我仍懷著噁心,抱著怨嫌不舍。」

那時,世尊誦偈答說:

「你但說悔過的言辭,可是並未息止你的內心,

這樣怎能息止你的怨嫌呢?怎能叫做修習善業呢?」

當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誰能沒有過錯呢?什麼人沒有罪業呢?

又有誰能不愚痴呢?哪一個人能常固持正念的呢?」

那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當時,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第一二七四經注釋:

1、「誰不有其過……孰能常堅固」:別譯雜阿含經卷十四第七經此偈作「人誰無愆過?人誰無誤失?何誰離愚痴?何誰常具念?」本偈之後,又另加一段「爾時,世尊以偈答曰:如來婆伽婆,正智得解脫,彼無諸愆過,亦復無得失,彼已離愚痴,能具於正念。」經意顯得較完足,求那跋陀羅譯本應是把這小段遺漏了,別譯適可補足其缺漏。婆伽波,又譯作薄伽梵,華譯為世尊,具有六義:一、自在——無煩惱,二、熾盛——智火洞達無際,三、端嚴——具三十二相,四、名稱——十方世界無不聞知,五、吉祥——讚歎供養者能獲福,六、尊貴——如來證極果位,方便利益眾生。


SA.48.1275

一二七五【經旨】本經敘說瞿迦梨比丘因誹謗舍利弗、目揵連之故,命終後墮入大缽曇摩地獄中。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裡。

那時,有位瞿迦梨比丘,是提婆達多的同黨,他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

當時,世尊告訴瞿迦梨比丘說:「瞿迦梨啊!你為什麼對舍利弗和目揵連的清凈梵行,生起不清凈的心呢?這樣將會得到長夜沒有利益的痛苦。」

瞿迦梨比丘告訴佛陀說:「世尊啊!我現在相信世尊的話,您的說法沒有錯,但是那舍利弗和大目揵連二人心中卻懷有惡欲。」如此第二、第三次,都是同樣說法,這位提婆達多的同黨——瞿迦梨比丘,在世尊對他的再三勸說中,他都違逆而不接受,就從座席起來離去。離去後,他的全身長滿了皰瘡,像栗子那麼大,漸漸增長,大得像桃李一樣。

這時,瞿迦梨比丘因患苦痛,口裡即說:「熱極了!熱極了!」全身都流出膿血,身死命終之後,便墮入於大缽曇摩地獄中。

那時,有三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這時,有一位天子告訴佛陀說:「那位提婆達多的同黨——瞿迦梨比丘,現在已經命終了。」這時,第二位天子這樣說:「世尊您應當知道:瞿迦梨比丘命終後墮入於地獄中。」第三位天子就誦偈說:

「人生於世間,刀斧也會生在口中,

這刀斧還會砍向自身,這都是由於惡言而招來的。

應該要毀廢的,卻反而稱譽;應該稱譽的,卻反而毀謗。

他的罪業便生於口,死後將會墮入惡道中!

賭博而亡失了錢財,這還不算是大過咎;

但是毀謗佛陀和他的聲聞弟子,這樣就是大罪過了!」

那第三位天子誦完這首偈後,他們便隱沒不見了。

這時,過了夜晚,到了次日的早晨,世尊走入僧眾中,在大眾前鋪好座位坐下,告訴眾比丘說:「昨晚後夜之時,有三位天子來到我的住處,向我頂禮後,退坐一邊。第一位天子告訴我說:『世尊啊!那位提婆達多的同黨——瞿迦梨比丘,現在已經命終了。』第二位天子告訴其餘天子說:『瞿迦梨比丘命終後墮入地獄中。』第三位天子就誦偈說:

『人生於世間,刀斧也會生在口中,

這刀斧還會砍向自身,這都是由於惡言而招來的。

應該要毀廢的,卻反而稱譽;應該稱譽的,卻反而毀謗。

他的罪業便生於口,死後將會墮入惡道中!』

誦完這首偈後,便隱沒不見了。眾比丘啊!你們想聽聽生於阿浮陀地獄的眾生,他們壽命的期限嗎?」

眾比丘答佛陀說:「現在正是時候,希望世尊能為大眾們解說阿浮陀地獄眾生壽命的期限。眾比丘們聽聞後,當會信受奉行。」

佛陀告訴比丘們說:「你們要仔細聽!好好地思考!我將為你們解說。譬如在拘薩羅國里,每四斗為一阿羅,每四阿羅為獨籠那,每十六獨籠那為一闍摩那,每十六闍摩那為一摩尼,每二十摩尼為一佉梨,每二十佉梨為一倉,用芥子充滿其中。假使有人每一百年便去拿取一粒芥子,如此乃至滿倉的芥子都被取盡了,然而阿浮陀地獄的眾生,他們的壽命,仍然未盡。就像這樣,二十個阿浮陀地獄眾生的壽命,等於一個尼羅浮陀地獄眾生的壽命,二十個尼羅浮陀地獄眾生的壽命,等於一個阿吒吒地獄眾生的壽命,二十個阿吒吒地獄眾生的壽命,等於一個阿波波地獄眾生的壽命,二十個阿波波地獄眾生的壽命,等於一個阿休休地獄眾生的壽命,二十個阿休休地獄眾生的壽命,等於一個優缽羅地獄眾生的壽命,二十個優缽羅地獄眾生的壽命,等於一個缽曇摩地獄眾生的壽命,二十個缽曇摩地獄眾生的壽命,等於一個摩訶缽曇摩地獄眾生的壽命。

眾比丘啊!那位瞿迦梨比丘命終後會墮入摩訶缽曇摩地獄中,那是因為他對於舍利弗尊者與大目揵連比丘生起噁心誹謗的緣故。所以,眾比丘啊!你們應當這樣修學:對於那已被燒焦的柱子,尚且不願毀壞它,更何況是毀壞那有情識的眾生呢?」佛陀又告訴眾比丘說:「你們應當如此修學!」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一二七五經注釋:

1、瞿迦梨:比丘名,先依佛出家,後隨提婆達多叛佛離開佛陀僧團。

2、大缽曇摩地獄:地獄名。生此地獄中,因極寒身裂如大紅蓮花。

3、阿浮陀:意為「皰」,八寒地獄之一,因極寒故身生皰。

4、尼羅浮陀:意為「無水皰」。因極寒而使所生之水皰破裂。

5、阿吒吒:生此地獄中不耐苦而發「阿吒吒」聲。

6、阿波波:生此地獄中不耐苦而發「阿波波」聲。

7、阿休休:又作「虎虎婆」。生此地獄中,因極寒身裂如白蓮花,又因不耐苦而發「虎虎婆」聲。

8、優缽羅:青蓮花。生此地獄中,因極寒身破裂如青蓮花。

9、缽曇摩:紅蓮花。生此地獄中,因極寒身破裂如紅蓮花。


SA.48.1276

一二七六【經旨】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怎樣叫墮於負處門。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問佛陀說:

「退落而墮於負處(敗亡),怎樣能夠知道呢?

希望世尊您解說,怎麼叫負處門(敗亡的因素)呢?」

當時世尊就誦偈答說:

「勝處容易得知,負處(敗亡)也容易知道;

愛樂正法就是勝處,毀壞正法就是負處。

愛樂惡知識,不敬愛善知識;

對於善友又生怨結,這樣就叫做墮於負處門。

愛樂不善的人,對於善人反而憎惡他;

貪慾於惡業而不欲行善業,這樣就叫做負處門。

用斗秤去欺詐人,這樣就叫做墮於負處門。

沉迷賭博嗜好飲酒,好逸閒遊,貪著女色,

耗費財物,這樣就叫做墮於負處門。

女人不能自守婦道,舍夫主而跟隨他人私奔;

男子心放蕩,捨棄妻室而追逐外面的女色,

如此持家的人,這樣都是墮於負處門。

老婦嫁得年少夫婿,心裡常懷著嫉妒,

心懷嫉妒而坐卧不安,這樣都是墮於負處門;

老夫娶得年輕少婦,墮於負處也是如此。

經常樂著於睡眠,喜與知友同遊戲,

怠惰又好瞋恨,這樣都是墮於負處門。

多財而廣結朋友,酒食奢華而不知節制,

多耗費以喪其財物,這樣都是墮於負處門。

少財而多貪愛,出生在剎帝利家,

經常渴求成為王者,這樣就是墮於負處門。

常求珠璫、瓔珞、皮鞋、傘蓋以莊嚴自己,

然而卻慳吝不施,這樣就是墮於負處門。

接受他人豐盛的美食,自己卻慳惜財物,

只貪食他人食物而不欲回報,這樣就是墮於負處門。

沙門、婆羅門,委屈請求進入他家裡,

然而他卻慳吝而不及時布施,這樣就是墮於負處門。

沙門、婆羅門,依次第行乞食時,

卻呵責不欲布施給他們,這樣就是墮於負處門。

如果父母已年老,但卻不知及時奉養他們,

有財物而不願布施奉養,這樣就是墮於負處門。

佛陀和他的弟子大眾,無論在家或出家,

毀呰而不恭敬他們,這樣就是墮於負處門。

實在不是阿羅漢,而自稱已證得阿羅漢,

這樣就是世間的盜賊,將會墮於負處門。

這世間的負處,我已如實知見,所以將它說出來,

這些負處就好比危險可怖的道路一樣,有智慧的人應當遠避它。」

那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當時,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第一二七六經注釋:

1、「退落墮負處……云何負處門」:漢譯南傳大藏經小部經集相對經文此處作「我等向瞿曇世尊,欲請問敗亡者人,如何為敗亡者門?為此我等前來問。」另郭良鋆譯南傳經集此處作「我們請教喬達摩關於人的毀滅。我們前來詢問世尊:毀滅的原因是什麼?」可見「負處」在此是指敗亡、毀滅之意。門,即指原因、因素而言。

2、「勝處易得知,負處知亦易」: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了知勝存者容易,了知敗亡者容易」;郭良鋆譯南傳小部經集此處作「生存容易明白,毀滅也容易明白」。

3、生於剎利家:家,原作「心」,現根據南傳及別譯改正。元、明、聖三本亦作「家」。

4、羅漢過自稱:別譯雜阿含經作「自稱是羅漢」。


SA.48.1277

一二七七【經旨】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愚夫隨愛而逐,如此愛戲有如無知孩童以土塊相擲一樣。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說:

「是什麼屈下時就會跟隨著屈下?是什麼高舉時就會跟隨著高舉?

究竟是什麼童子戲,如無知孩童以土塊相丟擲一樣呢?」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是愛屈下時就會跟隨著屈下,是愛高舉時就會跟隨著高舉,

是愚夫的愛戲,如無知孩童以土塊相丟擲一樣。」

當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當時,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第一二七七經注釋:

1、「誰屈下隨下……如童塊相擲」:別譯雜阿含經卷十四第十經此偈作「誰名為敬順?誰名為陵邈?誰為孾愚戲,如小兒弄土?」陵邈,傲慢無禮、輕慢之意。

2、「愛下則隨下……如童塊相擲」:別譯雜阿含經此偈作「男子若敬順,女人必陵邈;男子若陵邈,女人必敬順。女人孾愚戲,如小兒弄土。」與本偈有所差異。


SA.48.1278

一二七八【經旨】本經敘說一天子言應遮止一切意;佛陀則言不必一切遮,但遮其惡意即可。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說:

「當意念妄想來時,就應決定予以遮止,

如果人能遮止一切的意念妄想,就不會受到它的逼迫之苦。」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當意念妄想來時,就應決定予以遮止,

但不一定一切都要遮止,只須要遮止那些惡的意念;

能遮止那些惡的意念後,就不會受到它的逼迫之苦了。」

那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當時,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第一二七八經注釋:

1、「決定以遮遮……不令其逼迫」: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偈作「心所制止者,不行心苦事;若總制止心,心脫一切苦。」別譯雜阿含經卷十四第十一經此偈作「覺觀意欲來,遮止應遮止;一切盡遮止,不造生死塵。」

2、「決定以遮遮……不令其逼迫」: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偈作「非總制止心,非制自製心;正於起惡處,應制此之心。」別譯雜阿含經此偈作「覺觀意欲來,遮止應遮止;不應一切遮,但遮惡覺觀。惡惡應遮止,遮止能遮止;若能如是者,不為生死遮。」


SA.48.1279

一二七九【經旨】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持戒、布施、真實、恩惠之功德。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問佛陀說:

「怎樣才能得到好名稱呢?怎樣才能得大財呢?

怎樣才能使德聲流布令人聽聞呢?怎樣才能得到善友呢?」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持戒才能得到好名稱,布施才能得大財,

言行真實才能使德聲流布令人聽聞,恩惠於人就能得到善友。」

那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當時,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第一二七九經注釋:

1、「真實德流聞,恩惠得善友」:別譯雜阿含經卷十四第十二經此處作「實語得稱譽,普施眾皆親」。


SA.48.1280

一二八○【經旨】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集財及用財之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問佛陀說:

「究竟人應怎樣去做,才能有智慧地去求取財物,

且無論財物的勝劣(多少),都能做正確地處理呢?」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首先應學習各種的工巧技藝,方便於集聚財物,

得到那些財物後,應當把它分作四分。

一分留作自己飲食之用,二分作營生投資事業用,

其餘一分應儲存起來,以便於貧乏不時之需。

所謂營生的事業,有的種田,有的做生意,

有的放牧牛羊,使其蕃殖,有的開旅館以求財利,

有的建造房屋,有的製做床卧傢具,這是六種助於營生的事業,

要努力去修作各種營生的事業,安樂地生存於世間。

如此善於修作事業,以智慧去求取財寶,

財寶就會隨順而生,就如眾流歸趨於大海一樣。

如此財寶就會增益,就像蜜蜂採集各種的花味一樣,

財寶日夜地增長,也好比螞蟻的堆積蟻巢一樣。

不可把財物交付給老朽的人,也不可交付給邊遠的人,

不可相信那些奸狡之徒,以及慳吝的人。

應親附那些能成就事業的人,遠離不能成就事業的人,

那些能成就事業的人,就好像熾盛的火焰一樣光明。

良善貴重的朋友,勤勉修善之士,

要如同氣的親兄弟一樣,善能與他們和睦相處。

居於親朋眷屬中,有如牛王一樣的明顯,

應隨著他們各自所應得的,分給他們財物和飲食,

這樣於壽盡命終後,就能往生天上享受安樂!」

那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當時,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第一二八○經注釋:

1、「云何人所作…:若勝若復劣」:別譯雜阿含經卷十四第十三經此偈作「云何生為人,知見極明了?集諸財寶利,多少義云何?」

2、「不付老子財……及諸慳悋者」:別譯雜阿含經此處作「財不寄老朽,不與邊遠人,惡人作鄙業,勢力勝己者,終不以財寶,與如是等人。」


SA.48.1281

一二八一【經旨】本經敘說六天女於彈琴人所自說生天因緣。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在過去世時,拘薩羅國有位彈琴的人,名叫粗牛,他在拘薩羅國的人間遊行,止息於野外里。當時,有六位廣大天宮的天女,她們來到拘薩羅國這位粗牛彈琴人處,告訴粗牛彈琴人說:『先生!先生!請您為我們彈琴,我們當會歌舞。』粗牛彈琴說:『好的,姊妹啊!我將會為你們彈琴,但是你們應當告訴我你們是什麼人?為什麼會生於天上呢?』天女答說:『先生啊!您且彈琴,我們將會歌舞,就在歌頌中,各自說出為什麼會受生於天上的因緣。』那位拘薩羅國名叫粗牛的彈琴人於是便彈起琴來,而那六位天女也隨即歌舞著。

第一位天女誦偈歌唱著說:

『如果男子或女人,用勝妙衣服去惠施他人,

由於這施衣的因緣,所受生的地方定會得到殊勝之處。

如將自己所愛念之物布施給人,就會往生天上,隨意受快樂。

你看我居住在宮殿,乘空自在地遊行,

我這天身有如真金所聚,是百位天女中最殊勝的一位。

觀察我的這些福德,可說是所有迴向中最殊勝的迴向!』

第二位天女又誦偈說:

『如果男子或女人,用勝妙之香去惠施他人,

把自己所愛念喜歡的香拿去布施,就會往生天上,隨意受快樂。

你看我居住在宮殿,乘空自在地遊行,

我這天身有如真金所聚,是百位天女中最殊勝的一位。

觀察我的這些福德,可說是所有迴向中最殊勝的迴向!』

第三位天女又誦偈說:

『如果男子或女人,用食物去惠施他人,

把自己所愛念喜歡的食物拿去布施,就會往生天上,隨意受快樂。

你看我居住在宮殿,乘空自在地遊行,

我這天身有如真金所聚,是百位天女中最殊勝的一位。

觀察我的這些福德,可說是所有迴向中最殊勝的迴向!』

第四位天女又誦偈說:

『我憶念起過去世時,我曾經做他人的奴婢,

我不偷盜也不貪嗜,努力工作不懈怠,

衡量己腹,節制自身,分餐食去救助貧人。

現在你看我居住在宮殿,乘空自在地遊行,

我這天身有如真金所聚,是百位天女中最殊勝的一位。

觀察我的這些福德,可說是所有迴向中最殊勝的迴向!』

第五位天女又誦偈說:

『我憶念起過去世時,我曾經做他人的媳婦,

嫜姑(公婆)個性狂暴,常以粗惡的話罵我,

但我仍持節奉修媳婦之禮,卑遜柔順地奉侍他們。

現在你看我居住在宮殿,乘空自在地遊行,

我這天身有如真金所聚,是百位天女中最殊勝的一位。

觀察我的這些福德,可說是所有迴向中最殊勝的迴向!』

第六位天女又誦偈說:

『我先世時曾經看見比丘、比丘尼的行跡,

我就跟從他們聽聞正法,住宿一夜受持齋戒。

現在你看我居住在宮殿,乘空自在地遊行,

我這天身有如真金所聚,是百位天女中最殊勝的一位。

觀察我的這些福德,可說是所有迴向中最殊勝的迴向!』

當時,拘薩羅國名叫粗牛的彈琴人就誦偈說:

『我今天來到這拘薩羅國的林園中真好,

得以拜見你們這些具足美妙天身的天女,

既拜見你們又聽聞說法,我將會增修各種善業,

由於現在修善的功德,將來也應當會往生天上!』

說完這些話後,這些天女便隱沒不見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一二八一經注釋:

1、粗牛:別譯雜阿含經作「俱絻羅」,為彈琴人之名。

2、阿舅:為對人之尊稱,猶「您」、「先生」之意。

3、「施所愛念物,生天隨所欲」:別譯雜阿含經卷十四第十四經此處作「以舍所愛故,隨意受快樂」。

4、嫜姑:古稱丈夫的父母,猶今稱公公、婆婆。


SA.48.1282

一二八二【經旨】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應滅瞋恚,防護貪起,舍離無明,等觀真諦。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問佛陀說:

「應當息滅什麼法的生起呢?應當防護什麼法的產生呢?

應當舍離什麼法呢?應當正確觀察什麼才能得到快樂呢?」

當時,世尊誦偈回答說:

「應當息滅瞋恚的生起,預先防護貪慾的產生,

應當舍離愚痴無明,正確觀察真諦就能得到快樂。

欲會生起各種的煩惱,欲是產生苦的根本,

調伏煩惱的話,眾苦就會被調伏;

調伏眾苦的話,煩惱也會被調伏。」

那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於是,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後,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SA.48.1283

一二八三【經旨】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應以智慧修禪,斷各種愛欲。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問佛陀說:

「如果一個人行為放逸,愚痴而住於惡慧,

只要精進禪思不再放逸的話,就能很快地滅盡一切煩惱。」

當時,世尊誦偈回答說:

「並非世間的種種事,這些就是愛欲;

內心賓士於各種的覺想,這些才叫做人的愛欲。

世間的種種事,常存在於世間;

以智慧修禪思的話,愛欲就會永遠潛伏。

信仰是人們的伴侶,沒有信仰就不能得度;

信仰能增美他的名聲,命終後就會受生於天上。

對於身體,應作虛空不實之想,名(精神)與色(物質)都是不堅固的;

不執著於名色的話,就能遠離純苦的五陰積聚。

觀察如此真實之義,就能如實解脫,而哀憫群生;

由於具有這智慧的緣故,世人就會稱嘆供養你!

能夠斷滅各種的雜相,超絕生死之流;

超度一切生死之流後,就叫做比丘!」

那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於是,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第一二八三經注釋:

1、愚痴離惡慧:此句中「離」字,參考第一二七一經:「若於正法、律,厭惡住惡慧」句,疑作「住」字。

2、「非世間眾事……是名士夫欲」: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世之諸對象,乃非是愛欲,於貪之思念,此人之愛欲」。


SA.48.1284

一二八四【經旨】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應與正士同處、共事,解知正士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問佛陀說:

「應與什麼人同處?又應與什麼人共事呢?

應解知什麼人之法,才叫做殊勝而非鄙惡呢?」

當時,世尊誦偈回答說:

「應與正士同游,與正士共事;

解知正士之法,這樣才叫殊勝而非鄙惡。」

那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於是,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SA.48.1285

一二八五【經旨】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慳吝會常得恐怖;如法布施,則會常獲福報。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說:

「慳吝產生於心中,就不能行布施;

只有具有明智的求福人,才能行惠施予人。」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怖畏貧乏而不行布施,就會常得不布施的怖畏,

怖畏於饑渴,那麼慳吝就會從怖畏生起。

這一世以及其它世,就會常愚痴而受饑渴的怖畏,

即使人死了,這業報並不會跟隨死去,仍會獨往而沒有資糧。

少財能行布施,多財難捨也能舍,

如此難捨而能舍,這樣就叫做難施。

愚痴無知的人不能覺知,只有有智慧的人才能知道這難以知道的道理,

應依法養育妻子,雖少財也能凈心施與。

舉行百千次的供牲祭祀大會,所獲得的福利,

比起前面的如法布施,也不及它的十六分之一。

鞭打捆縛惱害眾生,所得到的一切財物,

用來惠施而安定國土,這樣就叫做有罪施,

拿來與平等的布施相比較,無論怎麼稱量,都是比不上的。

如法而行,不造作惡業,所得的財物用來布施與人,

雖難施而能行布施,這樣就是與賢聖者的布施相應,

那麼無論前往何處都會經常得到福報,壽終後也會往生天上。」

那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當時,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SA.48.1286

一二八六【經旨】本經敘說佛陀被金鎗刺傷腳,仍安忍修道,八位山神天子乃誦偈讚歎之。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金婆羅山金婆羅鬼神住處的石室中。

那時,世尊被金鎗刺傷了腳,過沒多久,身體就生起苦痛。然而他卻能得到不苦不樂的平等舍心,具有正智正念,自己能夠安忍,並無退減的想法。

那個地方有八位山神天子,他們這樣想著:今日世尊住在王舍城金婆羅山金婆羅鬼神住處的石室中,被金鎗刺傷了腳,雖然身體生起了苦痛,然而卻能得到不苦不樂的舍心,具有正念正智,自己能夠安忍,無所退減,我們應當去到他面前讚歎他。如此思惟後,就去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

第一位天神誦偈讚歎說:

「沙門瞿曇,您是世人中的獅子!

身體雖然遭受苦痛,但是您自己還是能夠安忍,

具有正智正念,不會有所退減。」

第二位天神又誦偈讚歎說:

「這位大士是大龍象,這位大士是牛王,

這位大士最為勇力,這位大士是良馬,

這位大士最為上首,這位大士最殊勝!」

第三位天子又誦偈讚歎說:

「這位沙門瞿曇,是人們中的白蓮花!

身體雖然生起各種的苦痛,然而他卻能行舍心,

保持正智正念,自己能夠安忍,

而不會有所退減。」

第四位天子又讚歎說:「如有人對於沙門瞿曇——這位人中之白蓮花——的說法,違逆怨責的話,應知這些人長夜將會得到沒有利益的痛苦,只有那些不知真實情況的人除外。」

第五位天子又誦偈讚歎說:

「觀察他入於三昧的正定,善住於正受中,

解脫而遠離一切塵垢,不踴躍也不沉沒,

他的內心常保持安穩,而得到心靈的解脫。」

第六位天子又誦偈說:

「經歷五百年,讀誦婆羅門經典,

精勤修習苦行,也不能解脫遠離塵垢,

因為這是屬於卑下的種類,不能度達彼岸。」

第七位天子又誦偈說:

「被慾念所逼迫,持戒所系縛,

勇猛地修習苦行,雖經歷百年,

他的心靈仍然不得解脫,不能遠離塵垢,

因為這是屬於卑下的種類,不能度達彼岸。」

第八位天子又誦偈說:

「內心充滿驕慢、愛欲,不能調伏自己的心,

不能得到三昧的正定,以及牟尼(寂靜)的正受,

雖獨自居處山林中,他的心卻經常放逸懈怠,

面對那死亡的魔軍,就不能度達彼岸了。」

當時,那八位山神天子各自讚歎後,向佛陀頂禮,便隱沒不見。

  第一二八六經注釋:

1、金鎗: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岩石碎片」。

2、舍心:即不苦不樂,平等之心。

3、分陀利:白蓮花。


SA.48.1287

一二八七【經旨】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愛欲最廣,口腹最深,驕慢最高,佛陀最殊勝。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說:

「最廣沒有勝過於大地的,最深沒有超越過大海的,

最高沒有超過須彌山的,大士中沒有比天神毗紐殊勝的!」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最廣沒有勝過於愛欲的,最深沒有越過口腹的,

最高沒有超過驕慢的,大士中沒有比佛陀殊勝的!」

那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於是,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第一二八七經注釋:

1、毗紐:天神名。又作毗瑟笯、毗濕奴。為印度教毗瑟笯派所奉之宇宙創造的最高神。


SA.48.1288

一二八八【經旨】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福聚為火、風、水所不能壞,惡王盜賊所不能奪,樂報終究不亡失。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問佛陀說:

「什麼東西不會被火燒毀?什麼東西不會被風吹走?

當水災破壞大地時,什麼東西不會被流散呢?

暴王及盜賊,強取劫掠人民財物時,

怎樣的男子或女人,不會被他們搶奪呢?

是什麼珍貴的寶藏,終究不會亡失掉呢?」

當時,世尊誦偈回答說:

「福德不會被火燒毀,福德不會被風吹走,

水災破壞大地時,福德不會被水流散。

暴王及盜賊,強奪人民財寶時,

如果男子或女人有福德,就不會被劫奪。

樂報的寶藏,終究不會亡失掉的!」

那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於是,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第一二八八經注釋:

1、福火所不燒:別譯雜阿含經卷十四第二一經此處作「福聚火不燒」。


SA.48.1289

一二八九【經旨】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信為應持資糧,福德不會被劫奪,沙門常來詣,則智慧者欣樂。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問佛陀說:

「什麼是所應當執持的資糧呢?什麼東西是盜賊所不能劫奪呢?

什麼人劫奪時應當阻止呢?什麼人劫奪時不必阻止呢?

什麼人常來探訪,有智慧的人會感到喜樂呢?」

當時,世尊誦偈回答說:

「信仰是所應執持的資糧,福德不會被劫奪,

盜賊劫奪就應加以阻止,沙門劫奪應心生歡喜,

沙門常來探訪,有智慧的人會感到欣樂。」

那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於是,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第一二八九經注釋:

1、「信者持資糧……智慧者欣樂」:別譯雜阿含經卷十四第二二經此偈作「信為遠資糧,福聚非賊劫,賊劫戒遮殺,沙門劫生喜,數親近沙門,智者生欣悅。」


SA.48.1290

一二九〇【經旨】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世間難得的四件事。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問佛陀說:

「您能遮障世間的一切事物,知道一切的世間法,

樂於安慰一切眾生,希望世尊您能為我解說,

究竟什麼是世間最為難得的事呢?」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身為人主而能踐行忍辱,貧窮無財而能想布施與人,

遭遇厄難仍能依法而行,身處富貴而能修習遠離,

如此四件事情,就是最為難得的事!」

那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於是,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第一二九〇經注釋:

1、「一切相映障……最為難得者」:此偈別譯雜阿含經卷十四第二四經作「佛為天人師,於諸物中勝,能知一切法,利益諸世間。一切諸難中,何物最為難?唯願大仙尊,為我分別說。」映障,即蔽障。


第四十八卷終。


序言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


【Chanworld.org收集整理】2018.06.09-2018.09.23-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