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現代漢語】40

序言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


雜阿含經卷第四十 (SA.40)

SA.40.1092-1108


SA.40.1092

一〇九二【經旨】本經敘說行持七法,可受生三十三天。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如果能受持七種誓戒的話,以這樣的因緣,就能受生到天帝釋處。那天帝釋原本為人之時,曾供養父母;以及家族中的尊長;和顏悅色,語音輕柔;不罵惡毒的話;不搬弄是非;常說真實話;在此慳吝的世間里,雖然居住在家,然而並不會吝惜,能行解脫的布施,勤於布施,常樂於行施,也設布施大會供養人,平等地普施一切眾生。」當時,世尊就唱誦詩偈說:

「供養父母,以及家族中的尊長,

言辭柔和恭遜,遠離粗暴惡毒與搬弄是非的話語,

調伏慳吝的心,常修習說真實話。

那三十三天的天人,看見有行持這七法的人,

他們各個都會這樣說:你將來會轉生到此三十三天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一〇九二經注釋:

1、七種受:巴利本作「七條誓戒」。別譯雜阿含經卷二第十一經作「七行」。


SA.40.1093

一〇九三【經旨】本經敘說天帝釋由於受持七法而得受生為帝釋。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鞞舍離國獼猴池邊的重閣講堂里。

那時,有位離車族人,名叫摩訶利,他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向佛陀問說:「世尊啊!您是否見過天帝釋呢?」

佛陀答說:「見過。」

離車又問:「世尊!您是否見過有一種鬼,他的形體是像帝釋的呢?」

佛陀告訴離車說:「我知道天帝釋,也知道有一種鬼,他的形體好像天帝釋,同時也知道那天帝釋之法,由於受持那些法的緣故,所以才得以受生到天帝釋之處。離車啊!帝釋原本為人之時,他曾供養父母;……乃至能行平等的施捨。」當時,世尊就唱誦詩偈說:

「供養父母,以及家族中的尊長,

言辭柔和恭遜,遠離粗暴惡毒與搬弄是非的話語,

調伏慳吝的心,常修習說真實話。

那三十三天的天人,看見有行持這七法的人,

他們各個都會這樣說:你將來會轉生到此三十三天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當時,摩訶利離車聽聞了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行禮後離去。


SA.40.1094

一〇九四【經旨】本經敘說釋提桓因種種異名之由來。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鞞舍離國獼猴池邊的重閣講堂里。

那時,有一位比丘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向佛陀問說:「世尊啊!是什麼因緣,釋提桓因名叫釋提桓因呢?」

佛陀告訴比丘說:「是因為釋提桓因原本為人的時候,能夠行作布施。無論沙門、婆羅門、或貧窮、困苦的人,或者為求生而行路乞食的人,他都能施予飲食、錢財、穀物、布帛、華香、器皿、床卧、燈火等物。因為他具有如此大力的緣故,所以叫釋提桓因。」

比丘又問佛陀說:「世尊啊!究竟是什麼因緣,所以釋提桓因又叫做富蘭陀羅呢?」

佛陀告訴比丘說:「是因為釋提桓因原本為人時,經常布施衣服、飲食……乃至燈火。由於這樣的因緣,所以就叫做富蘭陀羅。」

比丘又問佛陀說:「是什麼因緣,所以他又叫摩伽婆呢?」

佛陀告訴比丘說:「是因為那釋提桓因原本為人時,名字就叫摩伽婆的緣故,所以釋提桓因就以他的本名,而名叫摩伽婆。」

比丘又問佛陀說:「是什麼因緣,他又叫做婆娑婆呢?」

佛陀告訴比丘說:「是因為那釋提桓因原本為人時,經常以自己住處和衣服,布施供養他人。由於這樣的因緣,所以釋提桓因又叫做婆娑婆。」

比丘又問佛陀說:「世尊啊!是什麼因緣,釋提桓因又叫做憍屍迦呢?」

佛陀告訴比丘說:「是因為那釋提桓因原本為人時,是憍屍族姓的人。由於這樣的因緣,所以釋提桓因又叫做憍屍迦。」

比丘又問佛陀說:「世尊啊!是什麼因緣,那釋提桓因名叫舍脂缽低呢?」

佛陀告訴比丘說:「是因為那阿修羅女名叫舍脂,她是天帝釋的第一天後,所以帝釋名叫舍脂缽低。」

比丘又問佛陀說:「世尊啊!是什麼因緣,釋提桓因又叫做千眼呢?」

佛陀告訴比丘說:「因為那釋提桓因原本為人時,具有聰明智慧,能在須臾間,思惟千種事理,對它觀察衡量。由於這樣的因緣,所以那天帝釋又叫做千眼。」

比丘又問佛陀說:「是什麼因緣,那釋提桓因又叫做因提利呢?」

佛陀告訴比丘說:「因為那天帝釋在所有三十三天中,做為王,做為主。由於這樣的因緣,所以天帝釋名叫因提利。」

佛陀告訴比丘說:「而且那釋提桓因原本為人時,曾受持七種誓戒。由於這樣的因緣,得受生為天帝釋。是哪七種呢?就是釋提桓因原本為人時,能供養父母,……乃至能平等地行作惠施,受持這七種誓戒。由於這樣的因緣,所以才受生為天帝釋。」

當時,世尊就唱誦詩偈,內容如前經(一〇九三經)所詳述的一樣。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一〇九四經注釋:

1、頓施:即布施。頓,舍也。

2、堪能:巴利語sakka,可能者,有大力的。

3、婆娑婆:漢譯南傳大藏經注作「擁有住處者」。

4、婆詵: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住處」

5、全脂缽低:舍脂,為阿修羅王之女。缽低,夫。合譯為「舍脂之夫」,乃因天帝釋娶舍脂為天后,故有此名。

6、一坐間:即一瞬間,須臾間。

7、因提利:意即「天之帝」。


SA.40.1095

一〇九五【經旨】本經敘說應讚歎不瞋恚,修習不瞋恚。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鞞舍離國獼猴池邊的重閣講堂里。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在過去世的時候,有一位夜叉鬼,長得非常的醜陋難看,他在帝釋的空座位上坐下來。三十三天的天神們看見這夜叉鬼長得這麼醜陋難看,竟在帝釋的空座上坐著。看見後,大家都很憤怒生氣。諸天神如此極憤怒生氣後,而那夜叉鬼卻如此這樣地跟隨著天神的憤怒,而漸漸地端正起來。

當時,三十三天的天神們就去到天帝釋處,稟告帝釋說:『憍屍迦啊!您應當知道,有一個奇異的鬼,長得非常醜陋難看,就在天王您的空座上坐著,我們諸天神看見那個鬼長得如此醜陋難看,竟敢坐在天王您的座位上,大家內心都很憤怒生氣,可是隨著諸天神的憤怒生氣,那個鬼卻隨著漸漸端正起來。』釋提桓因告訴眾三十三天的天神說:『那是個專門對治瞋恚的鬼。』

當時,天帝釋自己就前往那個鬼所在的地方,整理好衣服,偏露著右肩,恭敬合掌三稱自己名字說:『仁者啊!我是釋提桓因。』隨著釋提桓因對他如此地恭敬謙遜,那個鬼也如此這樣地隨著逐漸變成醜陋,便即隱沒不見了。

這時,釋提桓因自己坐下來後,就唱誦詩偈說:

『人們應當不可瞋怒,看見他人瞋怒時,不可以用瞋怒去報復他;

對於兇惡的人,也不可以對他生起兇惡之心,應當要破除驕慢之心。

不瞋怒,也不害人,就叫做住於賢聖的大眾。

一切的罪惡都是起於瞋怒,會如石山一樣地堅住著。

對於盛怒能夠控持,就如控制奔逸的馬車一樣;

我所說善於駕御的人,不是指那執著韁繩的人。』」

佛陀告訴眾比丘說:「釋提桓因於三十三天,當一位自在之王,都嘆說不瞋怒的好處。你們如此地正信佛法,以俗家為非究竟歸處,而出家學道,也應該要讚歎不瞋怒,應當如此去修習!」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一〇九五經注釋:

1、「惡罪起瞋恚,堅住如石山」:別譯雜阿含經卷二第十四經此處作「諸有瞋恚者,為瞋山所障」。

2、「我說善御士,非謂執繩者」:我說善於駕馭的人,不是指那手執著韁繩的人。意謂善於攝控瞋恚的人,才是善御之人。


SA.40.1096

一〇九六【經旨】本經敘說有二比丘起諍,後來罵人比丘向另一比丘懺悔,但不被接受,致引起僧眾喧擾勸諫。世尊天耳聞知,乃舉釋提桓因行忍辱事告誡大眾。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於早晨穿著法衣,拿著缽盂,進入舍衛城裡乞食。乞食後,回到精舍,收好衣缽,洗完了腳,就拿著坐具,置於右肩上,走到安陀林,鋪好坐具,坐在一棵樹下,進入白天的禪定中。

當時,祇桓精舍中有兩位比丘起爭執,一位在大聲責罵,另一位則靜默不語。那位罵人的比丘隨即後悔,便向另外那位比丘懺悔道歉,然而那位比丘並不願接受他的懺悔。因為不接受懺悔的緣故,當時,精舍中眾多的比丘便一起來勸諫,以致大聲嘈雜,又鬧又亂。

這時,世尊以過於常人之耳的清凈天耳,聽到祇桓精舍大聲嘈雜,又鬧又亂。聽聞後,便從禪定中出定,回到精舍,在大眾之前鋪座而坐,然後告訴眾比丘說:「我今天早上乞食回來,到安陀林坐禪,進入白天的禪定中,聽聞到精舍中大聲喧吵,嘈雜不休,極為鬧亂,到底是為了誰呢?」

比丘答佛陀說:「在這精舍中有二位比丘起爭執,其中一位比丘詈罵人,另一位比丘靜默不語。不久,那位罵人比丘便向另一位比丘懺悔道歉,然而並不被接受。由於不被接受,所以眾人便都來勸諫,以致大聲喧吵,又鬧又亂。」

佛陀告訴比丘說:「為什麼這比丘是如此的愚痴,別人向他懺悔道歉,竟不接受他人的懺悔呢?如果他人向他懺悔而不接受的話,這位愚痴的人,他將長夜得到沒有利益的痛苦。眾比丘啊!過去世時,釋提桓因曾遇到三十三天的天人互相爭吵,他就唱誦詩偈教誡他們說:

『對於他人沒有傷害之心,也不會被瞋怒所纏結,

心有懷恨也不長久,不依止於瞋心,

雖然是極為瞋怒,也不說出粗暴的話語。

不尋求他人的過錯,舉發他人的缺失,

應當要常防護自己,以義理來內自省察。

不瞋怒也不害人,常能安住於賢聖中;

如果與惡人等同行徑,自己就會剛強粗暴如山石一樣。

自己能控制盛怒,就如制御著奔逸的馬車,

我所說善於駕御的人,不是指那執著韁繩的人。』」

佛陀告訴眾比丘說:「那位釋提桓因在三十三天為自在之王,他常行忍辱,而且也讚歎能行忍辱的人。你們比丘正信佛法,以俗家為非究竟歸處,而出家學道,也應當行忍辱,讚歎忍辱的人,這是你們所應當修習的!」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一〇九六經注釋:

1、「若與惡人俱,剛強猶山石」:別譯雜阿含經卷二第十五經此處作「諸有瞋恚者,重障猶如山」。


SA.40.1097

一〇九七【經旨】本經敘說昔天神與阿修羅對陣欲戰,天帝釋以善論議折伏阿修羅王。佛以此事勸告諸比丘亦應立善論,讚歎善論。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在過去世時,天神與阿修羅雙方對陣想開戰,釋提桓因告訴阿修羅王毘摩質多羅說:『我們不要各個互相殺害,只應當彼此來辯論,理屈的人就應服輸。』阿修羅王毘摩質多羅說:『假如我們互相辯論,有誰能證知道理的通不通達呢?』天帝釋說:『諸天眾中,自有具有智慧明於記識的人,阿修羅眾中,也自有明於記識的人。』阿修羅王毘摩質多羅說:『好的。』釋提桓因說:『你可以先立論,我當會隨後立論,這是不難的。』

當時,阿修羅王毘摩質多羅就誦偈立論說:

『我如果行忍辱的話,對於事情就會有欠缺;

愚痴的人當會說:是由於害怕,所以才行忍辱的。』

釋提桓因誦偈答說:

『即使愚痴的人,說你因為害怕所以行忍辱,

或者他並不是這樣說,但是對於義理又有什麼傷害呢?

只要觀察自己的義理,也觀察他人的義理,

他人與我都能獲得安穩,這種忍辱才是最上等的。』

阿修羅王毘摩質多羅又誦偈答說:

『如果不制伏愚痴的人,愚痴的人就會傷害他人;

就好比兇惡的牛,逃跑而追觸人一樣。

持拿著刀杖去強制他,他就會害怕而調伏;

所以要穩固地拿著刀杖,去折伏那些愚痴人。』

帝釋聽了又誦偈答說:

『我經常觀察那些制伏愚夫的人,

當見到那愚夫很瞋怒時,有智慧的人就會以靜默折伏他。

不起瞋怒,也不傷害人,常安住於賢聖中;

一切罪惡都是起於瞋怒,會如石山一樣地堅住不動。

要能控持自己的盛怒,就如制御奔逸的馬車一樣,

我所說善於駕御的人,不是指那執著韁繩的人。』

當時,天眾中有具有智慧的天神,阿修羅眾中,也有具有智慧的阿修羅,他們都對這些偈頌思惟比較觀察,然後這樣想著:阿修羅王毘摩質多羅所說的偈頌,終究會長夜地生起斗訟戰爭,應知那阿修羅王毘摩質多羅是教人要長夜斗訟戰爭;釋提桓因所說的偈頌,終究會長夜地息滅斗訟戰爭,應知天帝釋是長夜地教人要息滅斗訟戰爭。可知帝釋的善論當得勝。」

佛陀告訴眾比丘說:「釋提桓因是以善的論辯折伏阿修羅。眾比丘啊!釋提桓因在三十三天做為自在之王,尚且能建立善論,讚歎善論;你們比丘也應像這樣,正信佛法,以俗家為非究竟歸處,而出家學道,也應當建立善論,讚歎善論,這是所應當修習的!」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一〇九七經注釋:

1、「我常觀察彼……智以靜默伏」:別譯雜阿含經卷二第十六經作「我觀止制愚,嘿忍最為勝,極大瞋恚忿,能忍彼自息」。

2、「惡罪起瞋恚,堅住如石山」:別譯雜阿含經此處作「諸有瞋恚者,瞋重障如山」。


SA.40.1098

一〇九八【經旨】本經敘說釋提桓因戰勝阿修羅王,然猶能忍受阿修羅王辱罵。佛陀以此事勉諸比丘應行忍辱,讚歎忍辱。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在過去世時,有帝釋天和阿修羅對陣欲戰。釋提桓因告訴三十三天的天眾說:『今天諸天神和阿修羅軍作戰,如果諸天神得勝,阿修羅輸了的話,就應當生擒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將他五花大綁,帶回天宮來。』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也告訴阿修羅眾說:『今天諸天神和我們阿修羅作戰,如果阿修羅得勝,諸天神輸了的話,就應當生擒釋提桓因,將他五花大綁,帶回阿修羅宮來。』他們這一場戰爭,由諸天神得勝,阿修羅打輸了。

當時,那些天神們捉到了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就將他五花大綁著,帶回了天宮,捆綁在帝釋斷法殿前的門下。帝釋從這道門出入的時候,被綁在門邊的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就會瞋怒的責罵著。

那時,帝釋的御者(車夫)看見阿修羅王被五花大綁地捆綁在門邊,每當帝釋出入這裡時,他就瞋怒地對著帝釋惡罵。看見之後,御者就唱誦詩偈稟告帝釋說:

『帝釋您今天是害怕他,還是力量不足夠呢?

竟能忍受那阿修羅王在面前辱罵您。』

帝釋就答說:

『我並不是因為怕他所以才忍辱,也不是我力量不足;

而是有智慧的人,為何要去和那愚夫相對罵呢?』

御者又唱說:

『如果只行忍辱的話,對於此事就會有所欠缺,

那愚痴的人將會說,是因為你害怕所以才行忍辱;

所以應當嚴厲刑罰他,以智慧制伏愚痴。』

帝釋答說:

『我經常觀察那些制伏愚夫的人,

當見到那愚夫很瞋怒時,有智慧的人就會以靜默制伏他。

自己無力而認為有力,這是愚痴之力,

愚痴會遠違正法,不能具有正道。

假使具有大力,而又能忍受愚劣的人,

這樣就是最上忍,要是沒有力量如何能忍呢?

對於他人嚴厲的辱罵,有大力的人能容忍,

這樣就是最上忍,要是沒有力量如何能忍呢?

對於自己與他人,都要善護大恐怖,

知道對方極為瞋怒,自己還是要守住靜默,

對於這二種道理都具備了,就能利益自己也利益他人。

所謂愚夫的人,就是由於不見正法之故,

愚夫認為他勝過忍辱的人,而更增長他的惡口,

不知能忍受他的惡罵,便能經常勝過他。

對於勝過自己的人行忍辱,這就叫做恐怖忍;

對於相等的人行忍辱,這就叫做忍諍忍;

對劣於自己的人行忍辱,這樣則是最上忍。』」

佛陀告訴眾比丘說:「釋提桓因於三十三天為自在之王,然而他仍常行忍辱,讚歎忍辱。你們比丘正信佛法,以俗家為非究竟歸處,而出家學道,也應如此地踐行忍辱,讚歎忍辱,這是你們所應當修習的!」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一〇九八經注釋:

1、「是故當苦治,以智制愚痴」: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是故重刑罰,智者止愚人」。

2、「我常觀察彼……智以靜默伏」:別譯雜阿含經卷二第十七經作「我觀制禁愚,莫過於忍嘿,瞋恚熾盛時,唯忍最能制」。


SA.40.1099

一〇九九【經旨】本經敘說以天帝釋之尊猶恭敬禮佛,故佛陀勸勉諸比丘亦應恭敬於佛,讚歎恭敬佛者。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過去世時,釋提桓因想進入園中觀賞。當時,他指示他的御者(車夫),教他準備千馬的車駕,將到園觀里去。御者奉令,立即準備好千馬的車駕,然後往告帝釋說:『是的!俱屍迦(帝釋名)啊!車駕已準備好了,大王應知是起程的時候了。』天帝釋便即走下常勝殿,向著東方,恭敬合掌禮佛。當時,御者看見帝釋的舉動,心裡驚懼,毛髮為之豎立,嚇得連馬鞭都掉落在地上。

這時,天帝釋看見御者心驚毛豎,馬鞭掉落地上,就唱誦詩偈說:

『你是看見了什麼可憂怖的事情,所以馬鞭掉落到地上呢?』

御者唱誦詩偈答說:

『我是看見天王帝釋您,乃是舍脂之夫婿,

我所以心生恐怖,馬鞭掉落於地:

就是我常見天帝釋您,是一切所有的大地,

一切人天的大小之王,以及護世的四大天王,

並三十三天的天眾們,他們都要恭敬禮敬您的,

那裡會有比帝釋您更尊貴的人呢?

然而您現在卻正向著東方,恭敬合掌行敬禮之儀!』

這時,帝釋就唱誦詩偈答說:

『我真實於一切世間的大小之王,

以及護世的四大天王,並三十三天的天眾中,

是最為尊貴的天主,所以他們都會來恭敬我;

然而還更有於世間里,隨順成就等正覺的人,

他的名號叫做滿天師(指佛陀),所以我要稽首禮拜他!』

御者又唱誦詩偈說:

『這位一定是世間里最殊勝的人,所以才使天王帝釋您,

恭敬合掌,向著東方稽首禮拜他;

我現在也應當禮敬天王您所禮拜的人。』

當時,天帝釋——舍脂之夫,唱誦如此詩偈,禮拜佛陀後,便駕乘千馬的車子,前往園觀。」

佛陀告訴眾比丘說:「那天帝釋於三十三天為自在之王,尚且如此恭敬佛,也讚歎恭敬佛。你們比丘正信佛法,以俗家為非究竟歸處,而出家學道,也應如此恭敬於佛,也應當讚歎恭敬佛陀的人,這是你們所應當修習的!」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一〇九九經注釋:

1、舍脂之夫:舍脂,為帝釋夫人之名。故帝釋為舍脂之夫,梵語叫舍脂缽低。


SA.40.1100

一一〇〇【經旨】本經敘說帝釋為自在之王,猶敬禮法、僧,故世尊勸諸比丘亦應如是敬禮法、僧,讚歎敬禮法、僧者。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廣說如前經一樣。差別的是:「當時,帝釋走下常勝殿,向著東方合掌敬禮尊法……。」乃至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就如前經一樣地廣為解說。差別的是:「當時,帝釋誦偈答御者說:

『我真實被大地世間一切的大小王,

以及護世的四天王,並三十三天的天眾,

如此一切的天人等,所尊重恭敬;

然而更有修持凈戒,長夜入於禪定,

由於正信而出家,完成一切梵行的人,

所以我對於他們所在之處,尊重恭敬地禮拜。

又有調伏貪慾、瞋恚,超越了愚痴之境,

修學不放逸的人,我也恭敬禮拜他。

對於貪慾、瞋恚、愚痴三毒,都已永遠不染著,

盡除一切煩惱的阿羅漢,又應敬禮他。

如果是居住在家,能奉持凈戒,

如法修布薩(誦戒懺過)的人,也是應當敬禮他!』

御者誦偈告訴帝釋說:

『這些一定是世間最殊勝的人,所以天王才禮敬他;

我也應當如此,隨著天王恭敬他。』

眾比丘啊!那天帝釋——舍脂之夫,尚且敬禮法、僧,也讚歎禮敬法、僧的人;你們已能正信佛法,以俗家為非究竟歸處,而出家學道,也應當要如此地敬禮法、僧,也應當讚歎禮敬法、僧的人。」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一一〇〇經注釋:

1、據佛光阿含藏注云:「本段位例應另數一經,因大正本欠數,故依之。」


SA.40.1101

一一〇一【經旨】本經敘說天帝釋為自在之王,猶常恭敬眾僧,常讚歎恭敬僧功德。故佛勸諸比丘亦當如是恭敬眾僧,讚歎敬僧功德。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在過去世時,有天帝釋想進入園觀里,天王指示御者,叫他準備千馬的車駕。御者接受教示,立即準備好車駕,回報帝釋說:『所乘車駕已準備好,天王應知是啟程的時候了。』

當時,帝釋就從常勝殿走下來,向著四周各個方向,合掌恭敬禮拜。

這時,那御者看見天帝釋從宮殿下來,立於中庭,向著四周各個方向,合掌恭敬禮拜。見後感到很驚怖,嚇得連馬鞭都掉落到地上,而唱誦詩偈問說:

『各個方向就只有人在,他們都由臭穢的胞胎所生,

人的神識就處在污穢的死屍中,常被饑渴所燋燃;

為什麼憍屍迦您,要尊重這些不執著於家的僧人呢?

請您為我解說其中的道理,我迫切如饑渴般地希望聽聞!』

當時,天帝釋就唱誦詩偈答說:

『我正是恭敬那些能出家而不執著於家的人,

他們自在地遊行諸方,而不計執他的行止。

城邑國土的形態,都不能牽累他的心;

不積蓄資生的器具,一往直前而安住於無欲中。

前往各方並無所求,只有無為最為快樂;

所說的話一定是善言,不說話時就是在寂定里。

諸天與阿修羅,各個都互相違逆;

人間自相鬥爭,彼此相違也是如此。

只有出家的人,對於各種鬥爭都無所爭鬥;

對於一切的眾生,捨棄以刀杖去砍打傷害。

對於錢財能遠離財色,不醉酒也不荒淫;

遠離一切的罪惡,所以我敬禮他們。』

這時,御者又誦偈答說:

『天王所尊敬的人,這一定是世間最殊勝的人;

所以我從今日起,應當禮敬出家人。』

如此誦偈講說之後,天帝釋敬禮諸方一切僧畢,便登上馬車,游觀園林去了。」

佛陀告訴比丘說:「那天帝釋於三十三天為自在之王,然而他仍常恭敬於眾僧,也常讚歎恭敬僧的功德。你們比丘正信佛法,以俗家為非究竟歸處,而出家學道,也應當如此地恭敬眾僧,也應當讚歎敬僧的功德。」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SA.40.1102

一一〇二【經旨】本經敘說阿修羅興兵攻打三十三天,帝釋令宿毘梨天子興兵應戰,並以精勤方便勸勉他,終於摧伏阿修羅眾。世尊乃以此事勸勉比丘應勤精進,讚歎精進。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在過去世時,阿修羅王發動四種兵——象兵、馬兵、車兵、步兵,想去和三十三天的天眾戰鬥。當時,天帝釋聽聞阿修羅王發動四種兵——象兵、馬兵、車兵、步兵,想要來作戰。聽到這件消息後,立即告訴宿毘梨天子說:『阿公你知道了嗎?阿修羅發動了四種兵——象兵、馬兵、車兵、步兵,想要和我們三十三天眾作戰。阿公可敕令三十三天眾發動四種兵——象兵、馬兵、車兵、步兵,來和那阿修羅作戰。』當時,宿毘梨天子接受帝釋的教示,回到自己的天宮,卻怠慢放縱,不知積極努力興兵。

阿修羅軍隊已出發在道路上,帝釋聞知後,又告訴宿毘梨天子說:『阿公!阿修羅的軍隊已經在道路上了,阿公可迅速敕令發動四種兵與阿修羅作戰。』宿毘梨天子接受帝釋的教示後,立即又回到了天宮,可是卻仍懈怠放縱。

這時,阿修羅王的軍隊已快到了,釋提桓因聽聞阿修羅的軍隊已在近路,又告訴宿毘梨天子說:『阿公知道嗎?阿修羅軍隊已在近路了,阿公!你應迅速通告諸天發動四種兵!』

這時,宿毘梨天子就唱誦詩偈答說:

『如果有清閑無事的地方,無所作為而又安穩快樂,

得到這樣地方的話,不用行作也沒有憂慮;

你應當給我這樣的地方,使我得到安穩的快樂。』

當時,帝釋誦偈答說:

『如果有清閑無事的地方,無所作為而又安穩快樂,

假如得到這地方的話,不用行作也沒有憂慮,

你能得到這種地方時,也應帶我去那兒!』

宿毘梨天子又誦偈說:

『如果所處不用方便努力,清閑無事而又安穩快樂,

如果得到那種地方的話,不用行作也沒有憂慮,

你應當給我這樣的地方,使我得到安穩快樂。』

當時,天帝釋又誦偈答說:

『如果所處不用方便努力,清閑無事而又安穩快樂,

人們如能得到這種地方,不用行作也沒有憂慮,

你能得到這種地方時,也應帶我去那兒!』

宿毘梨天子又誦偈說:

『如果所處雖不放逸,但清閑無事而又安穩快樂,

人們如能得到這種地方,不用行作也沒憂慮,

你應當給我這樣的地方,使我得到安穩快樂。』

當時,天帝釋又誦偈答說:

『如果所處雖不放逸,但清閑無事而又安穩快樂,

人們如能得到這種地方,不用行作也沒有憂慮,

你能得到這種地方時,也應帶我去那兒!』

宿毘梨又誦偈說:

『懶惰而清閑無事,不知所應做的事都已做好,

行作五欲都能領會,你應當給我這樣的地方。』

當時,天帝釋又誦偈答說:

『懶惰而清閑無事,就能得到究竟的安樂,

你能得到那種地方時,也應帶我到那兒!』

宿毘梨天子又誦偈說:

『沒有事也能得到快樂,不用行作也沒有憂慮,

假如給我這樣的地方,就能使我得到安樂。』

天帝釋又誦偈答說:

『如果看到或聽到,眾生不需行作事業就可得安樂,

你能得到這種地方的話,也應帶我去那兒!

你如果畏懼所行作的事,不思念有為的造作,

就應當迅速將它去除凈盡,只向涅槃之路邁進。』

當時,宿毘梨天子便整飭四種兵——象兵、馬兵、車兵、步兵,與阿修羅作戰,摧伏阿修羅眾,諸天得勝而回歸天宮。」

佛陀告訴眾比丘說:「釋提桓因發動四種兵,與阿修羅作戰,是由於精勤而得勝。眾比丘啊!釋提桓因於三十三天為自在之王,還常精勤方便,也常讚歎精勤的美德。你們比丘正信佛法,以俗家為非究竟歸處,而出家學道,也應當勤於精進,讚歎精勤。」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一一〇二經注釋:

1、宿毘梨天子: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作「須毘羅天子」,是天帝釋之子。北傳則天帝釋呼其為「阿公」,派阿公出兵,似欠妥當。

2、若有不起處:不起處,指不生起一切雜事之處,即清閑無事的意思。別譯雜阿含經卷三第一經相對類句作「若有清閑無事處」。


SA.40.1103

一一〇三【經旨】本經敘說帝釋與阿修羅對陣戰鬥,帝釋以能恭敬仙人而得增長;阿修羅則傲視仙人而損減,終至敗走。佛陀以此事勸勉比丘應恭敬梵行者,並讚歎恭敬之德。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在過去世時,有一個聚落,有許多仙人就住在這聚落邊空曠幽靜的地方。

當時,有諸天和阿修羅在距聚落不遠的地方,雙方對陣戰鬥。

當時,阿修羅王毘摩質多羅除去五種裝飾,即脫去天冠,收起傘蓋,解下刀劍,摒去寶拂,脫下皮鞋,去到那些仙人住處,進入門內,向四周察看,他不顧視眾仙人,也不向他們問訊。察看完後,便走了出來。

這時,有一位仙人遙見阿修羅王毘摩質多羅除去了五飾進入園林中,察看之後,便又離去。他看了後,告訴眾仙人說:『這是什麼人呢?有不調伏的容色,也不像人的形態,不具威儀之法,好像是個農夫,不是有德長者之子,他除去了五種裝飾,進入園門,高傲地四處觀看,也不顧視問訊眾仙人。』其中有一位仙人答說:『這位是阿修羅王毘摩質多羅,他除去五種裝飾,進來觀看後就離去。』那位仙人聽了說:『這阿修羅王不是賢士,他不好也不善,既不賢明也不如法,除去了五種裝飾,進入園門,察看後便離去,也不顧視問訊眾仙人。以此之故,應知天眾將會不斷增長,而阿修羅則會逐漸損減。』

當時,釋提桓因也除去了五種裝飾,進入仙人住處,和眾仙人見面相問訊慰勞,然後再出來。

其時又有一位仙人看見天帝釋除去了五種裝飾,進入園門,普遍地向眾仙人問訊。看到之後,他就問眾仙人說:『這是什麼人?進入園林,有調伏的容色,有令人喜歡的容色,也有威儀的容色,並不是個農夫。好像是貴族子弟,他除去五種裝飾,進入園門,普遍向大家問訊了,然後再離去。』有位仙人答說:『這位是天帝釋,他除去五種裝飾,進入園門,普遍向大家問訊了,然後才回去。』那位仙人說:『這天帝釋是位賢士,是真實善好,具有威儀之法。他除去五種裝飾,進入園門,普遍向大家問訊了,然後再回去。由此當知天眾們將會不斷增長,阿修羅眾則會不斷損減。』

當時,阿修羅王毘摩質多羅聽到仙人們在稱嘆諸天,聽見後,內心極為瞋怒。

此時,那些住於空曠處的仙人們聽到阿修羅王內心極為瞋怒,就去到阿修羅王毘摩質多羅處,對他唱誦詩偈說:

『我們仙人因有事故而到這裡,就是想乞求你布施無畏的精神;

希望你能布施無畏的精神,賜恩教給我們這些守寂靜的仙人。』

毘摩質多羅誦偈答說:

『對於你們這些仙人,我不會布施無畏給你們;

因為你們違背了阿修羅,去習近帝釋的緣故,

在此所有無畏中,我將以恐怖施予你們。』

仙人又誦偈說:

『隨著自己行作而種下的種子,將會隨類而生果報,

我們來向你乞求無畏,你卻以恐怖施予我們,

你將會獲得無盡的怖畏,那是由於你施下怖畏種子的緣故。』

當時,眾仙人於阿修羅王毘摩質多羅面前如此咒說後,便凌空而逝去。

就在當夜,阿修羅王毘摩質多羅內心再三地生起驚怖,於睡眠中聽到惡聲說:『釋提桓因發動四種兵,來和阿修羅作戰了!』驚醒後內心恐怖,憂慮作戰必敗,於是退走軍隊,回到阿修羅宮。

那時,天帝釋於敵退得勝後,去到那空曠幽靜的仙人住處,頂禮眾仙人後,退到西面眾仙人前,向著東方坐下。

此時,一陣東風吹起,有位仙人就誦偈說:

『現在這些守寂靜的仙人,出家的日子已很久了,

腋下流著汗臭味,你不要順坐於下風處,

具足千眼的帝釋啊!你可移坐他處,因為這臭氣是很難忍受的!』

當時,天帝釋就誦偈答說:

『把各種的香花,編結成為花鬘,

而我現在所聞到的香氣,這種香氣又勝過花鬘的香,

我寧願長久地聞嗅這種香氣,也不會生起厭患。』」

佛陀告訴眾比丘說:「那天帝釋於三十三天為自在之王,然而仍恭敬出家人,也常讚歎出家人,也常讚歎恭敬的功德,你們比丘正信佛法,以俗家為非究竟歸處,而出家學道,也常應恭敬那些梵行人,也應當讚歎恭敬的功德。」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一一〇三經注釋:

1、牟尼:寂靜之意,原指佛陀,此則指那些修道仙人而言。


SA.40.1104

一一〇四【經旨】本經敘說釋提桓因向佛陀請問安穩眠、無憂畏之法,佛陀告以應滅瞋恚。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天帝釋於早晨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以他天帝釋的神力,全身普放光明遍照整個只洹精舍。

當時,釋提桓因誦偈問佛陀說:

「到底要滅除什麼,才能得到安穩的眠睡呢?

到底要滅除什麼,才能得到沒有憂愁怖畏呢?

到底要滅除什麼,才是瞿曇所讚歎的呢?」

那時,世尊誦偈答說:

「要滅除兇惡的瞋恚,才能得到安穩的眠睡。

要滅除兇惡的瞋恚,內心才能得到沒有憂愁怖畏。

瞋恚是一切苦毒的根本,所以要滅除那苦毒的種子;

滅除了那苦毒的種子,就能得到沒有憂愁怖畏。

那些苦毒的種子滅除,這才是為賢聖所稱嘆的事!」

當時,釋提桓因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行禮後離去。


SA.40.1105

一一〇五【經旨】本經敘說天帝釋所說八支齋法仍非善說,阿羅漢所說八支齋法乃為善說。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在於每月的八日,四大天王會派遣大臣,到世間巡行考察;有那些人能供養父母、沙門、婆羅門,尊重宗親,行作各種福德呢?有那些人看見今世的作惡,會害怕後世的罪罰,而能行施作福,受持齋戒的呢?又有那些人於每月的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以及在正月、五月、九月三個神變月里,能受戒布薩(誦戒懺過)的呢?到了每月的十四日,會派遣太子下凡,觀察世間:有那些人供養父母,……乃至受戒布薩的呢?到了每月的十五日,四大天王自己會降臨世間,觀察眾生:有那些人供養父母,……乃至受戒布薩的呢?眾比丘啊!此時,世間並沒有很多的人在供養父母,……乃至有受戒布薩的人。

當時,四天王就會前往三十三天的集法講堂,稟告天帝釋說:『天王您當知道:現今一切世間,並沒有很多人在供養父母,……乃至有受戒布薩的人。』這時,三十三天眾們聽了會不歡喜,就轉相告訴說:『現今世間人,不賢、不善,不好、不良,沒有真實的行為,不供養父母,……乃至不受戒布薩。由於這樣的罪過,所以諸天眾會減少,而阿修羅眾將會逐漸地增多。』

諸比丘啊!當時,世間如果有多人供養父母,……乃至受戒布薩的話,那麼四天王到三十三天的集法講堂,就會稟告天帝釋說:『天王您應知道:現今一切世間,有很多人民供養父母,……乃至受戒布薩。』這時,三十三天天眾們都會心生歡喜,轉相告訴說:『現今一切世間人都很賢聖、真實、如法,有很多人民供養父母,……乃至受戒布薩。由於這樣的福德,阿修羅眾就會減少,而諸天眾就會逐漸增多。』

此時,天帝釋知道諸天眾都很歡喜後,就唱誦詩偈說:

『如果人們在每月的八日、十四日、十五日,

以及正月、五月、九月三個神變月,能受持八關齋戒的話,

就會如我修行而得的功德一樣,他也能修得如此的功德。』」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那天帝釋所誦的詩偈說:

『如果人們在每月的八日、十四日、十五日,

以及正月、五月、九月三個神變月,能受持八關齋戒的話,

就會如我修行所得的功德一樣,他也能修得如此的功德。』」

應知這並非完善的說法。為什麼呢?因為那天帝釋自己仍有貪、瞋、痴三毒的禍患,還不能脫離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的緣故。

如果是阿羅漢比丘,他的一切煩惱都已滅盡,所應做的事都已做好,遠離了所有的重擔,斷除了三界的結縛,心靈得到了完善的解脫,而唱誦這詩偈說:

『如果人們在每月的八日、十四日、十五日,

以及正月、五月、九月三個神變月,能受持八關齋戒的話,

就會如我修行所得的功德一樣,他也能修得如此的功德。』

如此說法的話,這才是完善的說法。為什麼呢?因為阿羅漢比丘已遠離了貪、瞋、痴三毒,已脫離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的緣故,所以這首詩偈才是完善的說法。」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一一〇五經注釋:

1、神變月:即正月、五月、九月,此三長齋月是四天王等以神足下界視察人間善惡之月。

2、八支齋:即八關齋——一、不殺生,二、不與取,三、不非梵行,四、不虛誑語,五、不飲酒,六、不塗飾鬘舞歌觀聽,七、不眠坐高廣嚴麗床上,八、不非時食。

3、「如我所修行,彼亦如是修」:別譯雜阿含經卷三第四經此處作「是人得生天,功德如我身」。漢譯南傳大藏經增支部相對經文此處作「守持齋戒人,與我同等樣」。

4、「如我所修行,彼亦如是修」:別譯雜阿含經此處作「斯人獲勝利,功德如我身」。南傳增支部相對經文此處仍作「守持齋戒人,與我同等樣」。


SA.40.1106

一一〇六【經旨】本經敘說帝釋賢善質直,不學惡法。佛陀勸勉比丘亦應如是修習。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在過去世時,阿修羅王毘摩質多羅因患重病,前往釋提桓因住處,乞求釋提桓因說:『憍屍迦啊!應知我現在患了重病,請你為我治療,使我能得到安穩!』釋提桓因告訴阿修羅王毘摩質多羅說:『你傳授我幻術,我就治療你的疾病,使你得到安穩。』阿修羅王毘摩質多羅告訴帝釋說:『我將回去問所有阿修羅眾的意見,如果他們聽許我這樣做的話,我就會傳授帝釋你阿修羅的幻術。』

當時,阿修羅王毘摩質多羅立即回到阿修羅眾中,告訴眾阿修羅說:『各位當知:我現在患了嚴重的疾病,前往釋提桓因處,求他幫我治病。他告訴我說:你能傳授我阿修羅幻術的話,我當會治好你的病,使你得到安穩。我現在就將前往為他解說阿修羅的幻術。』

此時,有一位狡詐的阿修羅告訴阿修羅王毘摩質多羅說:『那位天帝釋本性正直誠信,而不虛偽,只要告訴他說:天王啊!這種阿修羅幻術,如果學習的話,會使人墮入地獄,受罪無量百千歲。那天帝釋聽了一定會息止心意,不再求學幻術。他當會說:你回去吧!會使你的病痊癒,得到安穩的!』

當時,阿修羅王毘摩質多羅便又前往帝釋住處,唱誦詩偈說:

『具足千眼的尊貴天王啊!阿修羅的幻術,

都是虛誑不實之法,會使人墮入地獄中,

經過無量百千歲,受到無休止的苦報。』

那時,天帝釋告訴阿修羅王毘摩質多羅說:『算了!算了!如此幻術,不是我所需要,你且回去,會使你的疾病寂滅休止,恢復體力而得安穩的!』」

佛陀告訴眾比丘說:「釋提桓因於三十三天為自在之王,猶能長夜真實,不幻不偽,賢善質直。你們比丘正信佛法,以俗家為非究竟歸處,而出家學道,也應如此不幻不偽,賢善質直,應當如此去修習!」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SA.40.1107

一一〇七【經旨】本經敘說佛陀告訴帝釋及阿修羅王修忍為最上,並勸勉比丘應學帝釋修行於忍,讚歎於忍。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昔時,有天帝釋及鞞盧闍那子婆稚阿修羅王,他們都有絕妙的容貌。在早晨之時,他們一起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當時,天帝釋及鞞盧闍那子婆稚阿修羅王,全身遍放光明,普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鞞盧闍那阿修羅王誦偈告訴佛陀說:

『人們應當勤於方便努力,一定會使他利益得到滿足;

這利益既得滿足後,何須一再地方便努力呢?』

這時,天帝釋又唱誦詩偈說:

『如果人們勤於方便努力,一定會使他利益得到滿足;

這利益既得滿足後,修習忍辱最殊勝,無有能過其上的!』

說完這些詩偈後,他們一起問佛陀說:『世尊啊!我們所誦,哪一首才是善說呢?』世尊告訴他們說:『你們二人所說,二種說法都是很好的。』

然而現在你們又應聽我說:

『一切眾生之類,全都是在追求自己的利益,

每個眾生,都各自追求所相應的利益。

有由眾緣和合而成的世間法,以及無上深妙的第一義,

應知世間既為眾緣和合而成,那就是無常之法。

如果人們勤於方便努力,一定會使利益得到滿足,

這利益既得滿足後,修習忍辱最殊勝,無有能過其上的!』

當時,天帝釋及鞞盧闍那子婆稚阿修羅王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行禮後離去。」

這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釋提桓因於三十三天為自在之王,他仍然修行忍辱,讚歎忍辱。你們比丘正信佛法,以俗家為非究竟歸處,而出家學道,也應如此地修行忍辱,讚歎忍辱!」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一一〇七經注釋:

1、「一切眾生類……修忍無過上」:別譯雜阿含經卷三第八經,此詩偈作「一切眾生皆為利,各各隨心之所欲,等同利慾適願樂。夫人精勤求必得,既得事業忍最勝,是故應當修行忍。」由此相對詩偈來看,本偈中「世間諸和合,及與第一義;當知世和合,則為非常法」四句為別譯本所無,且此四句與前後偈意連接不順,疑為衍文,白話譯解僅作參考。


SA.40.1108

一一〇八【經旨】本經敘說阿修羅欲擾亂帝釋之誓戒,為帝釋所縛,後約誓不再作亂,帝釋始放走他。佛陀乃以此事勸勉比丘行不嬈亂,亦當讚歎不嬈亂。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在過去世時,有天帝釋稟告佛陀說:『世尊啊!我現在願受持如此誓戒:乃至佛法住世,我願盡形壽,如有惱害我的人,我絕對不會反報而加惱於他。』當時,阿修羅王毘摩質多羅聽到天帝釋受持如此的誓戒:乃至佛法住世,我願盡形壽,如有惱害我的人,我絕對不會反報而加惱於他。聽到之後,就拿著利劍,迎路而來。

那時,天帝釋遙見阿修羅王毘摩質多羅手拿著利劍,迎道而來,就遙告他說:『阿修羅啊!你站住!你已被縛,不要動!』

阿修羅王毘摩質多羅便即不得動彈,他告訴帝釋說:『你現在難道不是受持如此戒:如果佛法住世,願盡形壽,如有惱害我的人,一定不會還報嗎?』天帝釋答說:『我真實有受持這樣的誓戒,但你是自己站住受縛的。』阿修羅說:『你現在且放了我!』帝釋答說:『你如果立下誓約不再作亂的話,我就放你走。』阿修羅說:『你放我走,我當會依法而作。』帝釋答說:『你先依法而作,我再放你走!』

當時,阿修羅王毘摩質多羅就誦偈說:

『貪慾所趣的惡報,與瞋恚所趣的惡報,

還有妄語所趣的惡報,謗毀賢聖所趣的惡報;

我如果還作亂的話,就會趣同於那些惡趣一樣。』

釋提桓因於是告訴他說:『現在就放你,隨你所安地離去吧!』

這時,天帝釋叫阿修羅王立下誓約後,就去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告訴佛陀說:『世尊啊!我曾於佛前受持這樣的誓戒:乃至佛法住世,願盡形壽,如有惱害我的人,我絕對不會反報他。阿修羅王毘摩質多羅聽到我受此誓戒,便手拿著利劍,隨路而來。我遙見他後,跟他說:阿修羅!你站住!你已被縛,不要動!他便向我乞求脫縛,我告訴他說:你如果立下誓約不再作亂的話,我當會使你脫縛。阿修羅說:你且先將我放了,我就會立下誓約。我即告訴他說:你應先立下誓約,然後我再放你走。他就誦偈立下誓約說:

貪慾所趣的惡報,與瞋恚所趣的惡報,

還有妄語所趣的惡報,謗毀賢聖所趣的惡報;

我如果還作亂的話,就會趣同於那些惡趣一樣。

就像這樣,世尊啊!我要那阿修羅王立下誓約,這樣做是否如法呢?而那阿修羅又會來作亂嗎?』

佛陀告訴天帝釋說:『真好啊!真妙!你要他立下誓約,這樣做是如法不違背,他也不敢再作亂了。』當時,天帝釋聽聞了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行禮後離去。」

這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那天帝釋於三十三天為自在之王,他不作擾亂之行,也常讚歎不擾亂之法。你們比丘正信佛法,以俗家為非究竟歸處,而出家學道,也應如此不作擾亂之行,也應當讚歎不擾亂之法。」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四十卷終。


序言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


【Chanworld.org收集整理】2018.06.09-2018.09.23-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