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現代漢語】4

序言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


雜阿含經卷第四  (SA.4)

SA.4.79-104


SA.4.79

七九、本經敘說五陰非我、非我所,不應執取貪着。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物質現象不是我。如果物質現象就是我的話,就不應在物質現象中會有疾病、苦惱產生,也不應對這物質現象要使它像這樣,或不使它像這樣。因為物質現象中沒有我的緣故,所以才有疾病、苦惱在物質現象中產生,也才得對這物質現象要使它像這樣,或不使它像這樣。感受、想象、意志行為、心識等精神現象,也是像這樣的情況。比丘啊!你意見怎樣呢?物質現象是常住不變,還是變化無常的呢?」

比丘回答佛陀說:「是變化無常,世尊!」

佛陀說:「比丘啊!如果是變化無常的話,應是令人苦惱的么?」

比丘回答佛陀說:「是令人苦惱,世尊!」

佛陀說:「如果物質現象是變化無常、令人苦惱的話,就是變易之法,多聞聖弟子在這當中可察見有一真實的我、為我所有、我在物質現象中、物質現象在我之中的情況嗎?」

比丘回答佛陀說:「不可,世尊!」

佛陀說:「感受、想象、意志行為、心識等精神現象,也是像這樣。所以,比丘啊!所有一切物質現象,無論過去、未來或現在,無論在內或在外,無論粗糙或細緻,無論美好或醜惡,無論遠處或近處,那一切都不是我、也不是我所有、我不在物質現象中、物質現象也不在我之中,要像這樣地去觀察;感受、想象、意志行為、心識等精神現象,也要像這樣地去觀察。

比丘啊!多聞聖弟子對這令人貪着煩惱的五蘊,知它不是我,也非我所有,要正確如實地去觀察。能夠正確如實地觀察後,對世間所有一切事物便都能無所執取;因為無所執取,所以就不去貪着;因為不貪着,所以自己就能覺證涅槃寂靜:我再生的因素已滅盡,清凈的梵行已建立,所應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 最後身,不再流轉於生死輪迴中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SA.4.80

八○、本經敘說佛陀在鹿野苑為五比丘論說五蘊非我、無常、苦。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波羅 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那時,世尊告訴五位比丘說:「物質現象中沒有一實體的我。如果物質現象中有一實體的我存在的話,這物質現象便不應有疾病、苦惱的產生,也不得對這物質現象要使它像這樣,或不使它像這樣。就因為物質現象中沒有一實體的我存在的緣故,所以這物質現象才有疾病、苦惱的產生,也才得對這物質現象要使它像這樣,或不使它像這樣;感受、想象、意志行為、心識等精神現象,也是像這樣的情況。比丘啊!你覺得怎樣?物質現象是常住不變,還是變化無常的呢?」

比丘回答佛陀說:「是變化無常,世尊!」

佛陀說:「比丘啊!如果是變化無常的話,應是令人苦惱的么?」

比丘回答佛陀說:「是令人苦惱,世尊!」

佛陀說:「如果物質現象是變化無常、令人苦惱,就是變易之法,多聞聖弟子可在這當中察見是我、為我所有、我在物質現象中、物質現象在我之中的情況么?」

比丘回答佛陀說:「不可,世尊!」

佛陀說:「感受、想象、意志行為、心識等精神現象,也要像這樣地去觀察。所以,比丘啊!所有一切物質現象,無論是過去、未來或現在,無論在內或在外,無論粗糙或細緻,無論美好或醜惡,無論遠處或近處,那一切都不是我,也非我所有,要這樣正確如實地去觀察;感受、想象、意志行為、心識等精神現象,也要像這樣地去觀察。

比丘啊!多聞聖弟子對這令人貪着煩惱的五蘊,察見它不是我,也不是我所擁有,像這樣地去觀察,那麼對世間的一切事物便都能無所執取;因為無所執取,所以便能無所貪着;因為無所貪着,所以就能自己覺證涅槃寂靜:我再生的因素已滅盡,清凈的梵行已建立,所應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後身,不再流轉於生死輪迴中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這五位比丘便能不生起各種煩惱,心靈獲得自在解脫。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八○經注釋:

1波羅 :國名,原意為「江繞」,因在恆河流域而得名。近世稱為貝那拉斯,即今之瓦拉那西。

2鹿野苑:地名,在中印度的波羅 國,是佛最初說四諦法度五比丘的地方。

3五比丘:指佛陀最初所度的五比丘,即憍陳如、額鞞、跋提、十力迦葉、摩訶俱男。


SA.4.81

八一、本經敘說佛陀為三正士論說五陰是無常、苦、變易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支提竹園精舍里。

那時,有三位修習佛法的正士出家不久,他們是阿 律陀尊者、難提尊者、金毗羅尊者。

那時,世尊知道他們心中所想的,就教導他們說:「比丘啊!我們的『心』,我們的『意』,及我們的『識』,應當要思考這(五蘊是無常、變易之法,要厭離它,以達成涅槃寂靜);不要想說這(五蘊是常住不變易之法,可以長久安住)。要斷除貪慾,斷除這物質現象,以自身具足作證,依住於完美的涅槃境界。比丘啊!可有一種物質現象是常住不會變易,能永遠保持的么?」

比丘稟告佛陀說:「沒有,世尊!」

佛陀告訴比丘說:「答得好啊!答得真好!物質現象是變化無常、會變易之法,要厭惡它,離棄貪慾,使它息滅,寂靜不起。像這物質現象從初始以來,一切都是變化無常,令人苦惱,變易不定之法。能有這樣的認知後,那麼由這物質現象所生起的各種煩惱禍害,迫於劇苦的身熱心惱等,便都能予以斷滅。斷滅各種煩惱後,便能無所貪着;無所貪着後,身心便能保持安樂;能保持安樂後,就可獲得涅槃寂靜。感受、想象、意志行為、心識等精神現象,也是像這樣子。」

佛陀說這段經文的時候,這三位修習佛法的正士便不生起各種煩惱,心中獲得解脫。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八一經注釋:

1、阿 律陀:又譯阿那律,佛陀十大弟子中天眼第一。

2、難提:佛弟子,為乞食耐辱,不避寒暑第一比丘。

3、金毗羅:佛弟子,為獨處靜坐,專意念道第一比丘。

4、此心、此意、此識:心,是梵語「質多」(citta)的意譯,為集起之義。意,是梵語「末那」(manas )的意譯,為思量之義。識,是梵語「毗若南」(vijnana)的意譯,為了別之義。亦即「心」為精神作用之中心,「意」指思考作用,而「識」則系認識作用。但在原始佛教里,這三者是可不分的。


SA.4.82

八二、本經敘說宜正觀憂、悲、惱苦的生起之因,了知五蘊是無常、苦、變易之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摩偷羅國跋提河邊的傘蓋庵羅樹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要以自己做為洲渚,以自己做為歸依處;要以正法做為洲渚,以正法做為歸依處;不以他人他法做為洲渚,不以他人他法做為歸依處。比丘啊!應當做正確地觀察,要以自己做為洲渚,以自己做為歸依處;要以正法做為洲渚,以正法做為歸依處;不以他人他法做為洲渚,不以他人他法做為歸依處。是什麼原因而生起憂、悲、惱苦的呢?為何會有這種煩惱呢?是什麼緣故被什麼所系著了呢?自己要怎樣觀察還沒生起的憂、悲、惱苦隨而生起,已生起的憂、悲、惱苦逐漸生長擴大呢?」

眾比丘稟告佛陀說:「世尊!您是正法的根本,正法的眼目,正法的憑依,希望您能為大家解說!眾比丘聽聞後,當會依您所教示,遵奉修行。」

佛陀告訴比丘說:「要仔細聽啊!好好地思考!我將為你們解說。比丘啊!有了物質現象的生起,因有這物質現象,所以就被這物質現象所系縛,自己就可觀察到未生起的憂、悲、惱苦隨而生起,已生起後隨而又逐漸增長擴大;感受、想象、意志行為、心識等精神現象,也是像這樣子。比丘啊!可真有一種物質現象是恆常不會變易,能永久保持的么?」

比丘回答說:「沒有,世尊!」

佛陀告訴比丘說:「答得好啊!答得真好!比丘啊!物質現象都是變化無常的。如果善男子能察知物質現象是變化無常、令人苦惱、會變易之法,便能離棄貪慾,把它息滅,使寂靜不生。從初始以來,一切物質現象是變化無常,令人苦惱,變易不定之法知道後,那麼就能斷除由物質現象的因緣所生起的憂、悲、惱苦了;能斷除那些苦惱後,便能無所貪着;因無所貪着,所以就能保持安穩快樂;能保持安穩快樂,就叫做涅槃。感受、想象、意志行為、心識等精神現象,也要像這樣地去察知。」

佛陀講說這段經文時,有十六比丘便不生起各種煩惱,心中獲得自在解脫。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八二經注釋:

1、摩偷羅:國名,又作秣菟羅。為佛世印度十六大國之一。其地在今朱木那河西南一帶。


SA.4.83

八三、本經敘說佛陀告諸比丘,其所言說,皆如法而說,而凡愚不知,不可歸罪於佛陀。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佛陀告訴眾比丘說:「我不和世人爭論,而世人卻與我爭論。為什麼這樣呢?比丘啊!如果是契合正法的言論,我是不會和世人爭論的,世間有智慧的人說有,我也一樣說有。怎樣叫做世間有智慧的人說有,我也一樣說有呢?比丘啊!(比如說:)物質現象是變化無常,令人苦惱,變易不定之法,世間有智慧的人說有這種情況,我也說有這種情況。像這感受、想象、意志行為、心識等精神現象,是變化無常,令人苦惱,會變易之法,世間有智慧的人說有這種情況,我也說有這種情況。世間有智慧的人說沒有,我也一樣說沒有。(比如說:)認為物質現象是常住不會變易,可長久保持的,世間有智慧的人說沒有這種情況,我也說沒有這種情況。這就叫世間有智慧的人說沒有,我也一樣說沒有。比丘啊!在世間有世間法,我自己也都能了知覺悟,為人們分別演說顯示出來,只是世間凡愚有如失明的盲人,不知不見,這不是我的過錯。

眾比丘啊!什麼是在世間的世間法,我自己了知,我自己察覺,為人們演說,分別顯示出來,而有如盲目的凡愚卻不知不見呢?比丘啊!物質現象變化無常,令人苦惱,是會變易之法,這就叫在世間的世間法;像這感受、想象、意志行為、心識等精神現象,是變化無常,令人苦惱,也都是在世間的世間法。比丘啊!這世間的世間法,我自己了知,自己覺悟,為人分別演說顯示出來,然而盲目的凡愚卻不知不見。我對那些盲目不知不見的凡愚,又能對他奈何呢!」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八三經注釋:

1、世間:時間和空間之謂,說明過去、現在、未來等三世的時間叫做世;指出東、西、南、北、上、下等十方的空間叫做間。所謂世間,也就是宇宙的意思。但佛教所謂世間是統合宇宙與人生,眾生所依存的宇宙與國土叫器世間;眾生由惑造業所感的有生死存亡的色身叫有情間。

2、世間法:指凡夫眾生一切生滅有漏(煩惱)之法。

3、是比丘:印順導師「雜阿含經論會編」認為此「是」字為衍文,應予以刪除。


SA.4.84

八四、本經敘說世尊告諸比丘,言其說法皆依世人所知而言,然世間凡愚卻仍不知不見,亦是莫可奈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世人做卑賤的工作,以各種方法求取財物,來維持身體的性命,以致於成為大富翁,這是世人都知道的道理。像這世人都知道的道理,我也是像這樣地說法。為什麼要這樣呢?就是為了不使我的說法跟世人不同。

眾比丘啊!比如有一種器具,有一地方的人叫它揵茨,但有人稱為缽,有人叫匕匕羅,有人叫遮留,有人叫毗悉多,有人叫婆闍那,有人叫薩牢,就如各地方人他們所認知的器具名字,我也像這樣地去稱說。為什麼要這樣呢?就是為了不使我的說法跟世人不同的緣故。就像這樣,比丘啊!有這世間法,我自己所了知,自己所察覺,並且為人分別演說,將它顯示出來,是真知灼見的說法,可是世間那些盲目的凡愚,卻仍不知不見;世間盲目的凡愚不知不見,我對他們又能奈何!

比丘啊!什麼是在世間的世間法,是我自己所了知,自己所察覺,……乃至盲目凡愚卻仍不知不見的呢?我說物質現象是變化無常,令人苦惱,是變易不定之法,這就是在世間的世間法,也是我自己所了知、自己所察見,……乃至世間盲目的凡愚卻仍不知不見,我對他們又能奈何!」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SA.4.85

八五、本經敘說五陰如種子,四識住如大地,貪喜如水,三類相緣,生長增廣;若貪喜盡又無識住處,則取陰俱識無生長增廣。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有五種能生長的種子。是那五種呢?就是根生的種子,莖生的種子,節生的種子,自落生的種子,果實生的種子。這五類種子即使不折斷,不毀壞、不腐爛、不傷於風熱,新長成熟很堅實,但要是只有土地而沒有水的滋潤,那些能生的種子一樣不能萌芽長大。如果那些種子新長成熟很堅實,不折斷、不毀壞、不傷於風熱,但是只有水而沒有土地可着根,那些能生的種子也是無法萌芽長大。如果那些種子新長成熟很堅實,不折斷、不毀壞、不腐爛、不傷於風熱,有土地着根,有水來滋潤,那些能生的種子便能萌芽長大了。

比丘啊!那五類種子就好比是色、受、想、行四蘊與識蘊;那土地就好比是為識蘊所依住的色、受、想、行四蘊;那水就好比是我們的貪喜心。四蘊便被這識蘊所攀緣而依住着。是那四蘊呢?就是在色蘊中有識蘊依住着,這識蘊攀緣着色蘊,我們的貪喜心又加以滋潤沾溉,於是識蘊便不斷生長擴大;還有在受、想、行三蘊中也有識蘊依住着,這識蘊攀緣着受、想、行三蘊,我們的貪喜心又加以滋潤沾溉,於是識蘊便不斷生長擴大。比丘啊!這識蘊就在色、受、想、行四蘊中,或來、或去、或長住、或隱沒、或生長擴大着。

比丘啊!如果離棄了色、受、想、行四蘊,而說識蘊仍有或來、或去、或長住、或生長的情況,雖有那樣的言論,但經過多次的質問後,卻無法察知,徒增長愚昧,那是因為並無這樣情境的緣故。對色蘊要遠離對它的貪慾,遠離貪慾後,那麼對色蘊執取的意念所生起的結縛就可斷除;對色蘊執取的意念所生起的結縛斷除後,對色蘊的攀緣也就斷除了;攀緣斷除後,這識蘊就沒有可依住之處,也就不再生長擴大了。(同樣地)對受、想、行三蘊,也要遠離對它的貪慾,遠離貪慾後,那麼意識對受、想、行三蘊執取的感觸就可斷除,意識對受、想、行三蘊執取的感觸斷除後,對這三蘊的攀緣也就斷除了;攀緣斷除後,那識蘊就沒有可依住之處,也就不再生長擴大了。因識蘊不再生長的緣故,就不會造作身、口、意三業;不造作身、口、意三業後,內心便能安住不動;內心能安住不動後,就能知足;心能知足後,就能獲得自在解脫;獲得自在解脫後,對世間所有一切事物便都能無所執取,無所貪着;無所執取,無所貪着後,便能自己覺證涅槃境界:我再生的因素已滅盡,清凈的梵行已建立,所應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後身,不再流轉於生死輪迴中了。我說這時那識蘊將不再到東、西、南、北、四維、上、下十方去。無處可趨往,只見到正法,要趨入涅槃、寂滅、清涼、清凈、真實的境地。」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八五經注釋:

1、不中風:中,傷也。言不傷於風熱。

2、四識住:即「令識起,為識所依」的有漏身之色、受、想、行四蘊。

3四取攀緣識住:即「四識住」。色、受、想、行四蘊為識所攀緣,識取而住之。

4、封滯:即執取之意。


SA.4.86

八六、本經敘說封滯(執取)故不解脫;不封滯故解脫,是前經之省文,宜參照閱讀。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執取的話就不能獲得自在解脫,不執取的話就可獲得自在解脫。為什麼執取就不能獲得自在解脫呢?比丘啊!因為識蘊會攀緣依住於四種取蘊,是那四種呢?就是識蘊執取依住於色蘊,識蘊執取依住於受、想、行三蘊……乃至於無這樣境界的緣故,這就叫執取,所以不能獲得自在解脫。為什麼不執取就可獲得自在解脫呢?因為對色蘊遠離貪慾,對受、想、行、識四蘊也遠離貪慾,……乃至於達到清凈真實的境地,這就是不執取而獲得自在解脫。」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SA.4.87

八七、本經敘說佛如實知五受陰,若沙門、婆羅門亦如實知五受陰,則能得解脫。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有那令人貪着煩惱的五蘊:就是物質現象及感受、想象、意志行為、心識等精神現象。我對這令人貪着煩惱的五蘊,有五種情況都能如實地察知:就是對物質現象能如實察知,以及物質現象的集起、對物質現象的愛樂、物質現象所造成的禍患、從物質現象中出離等情況,也都能如實地察知。同樣地,對感受、想象、意志行為、心識等精神現象,都能如實地察知,以及這精神現象的生起、對精神現象的愛樂、精神現象所造成的禍患、從精神現象中出離等情況,也都能如實地察知。

怎樣叫對物質現象能夠如實地察知呢?就是說所有的物質現象,一切都由地、水、火、風四種元素及這四種元素所造成的物質共同組成,這就叫物質現象,像這樣的物質現象都能夠如實地察知。怎樣叫物質現象生起的因素能夠如實地察知呢?就是對物質現象生起喜愛心理,這就叫物質現象的生起因素,像這物質現象的生起因素,都能夠如實地察知。怎樣叫對物質現象的愛樂能夠如實地察知呢?就是說由於物質現象的因緣而生起喜樂的心理,這就叫對物質現象的愛樂,像這樣對物質現象的愛樂都能夠如實地察知。怎樣叫物質現象所造成的禍患能夠如實地察知呢?就是說如果物質現象是變化無常,令人苦惱,變易之法,這就叫物質現象所造成的禍患,像這物質現象所造成的禍患,都能夠如實地察知。怎樣叫自物質現象中出離能夠如實地察知呢?就是對這物質現象,如果內心能夠調伏對它的貪慾、斷除貪慾、超越貪慾,這就叫自物質現象中出離,像這樣自物質現象中出離都能夠如實地察知。

怎樣叫對感受能夠如實地察知呢?就是說有六種感受:就是由眼觸而生起感受,以及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而生起感受,這些就叫感受,像這些感受都能夠如實地察知。怎樣叫對感受的生起能夠如實地察知呢?就是說當六根有了各種覺觸,於是便生起各種感受,像這感受的生起都能夠如實地察知。怎樣叫對感受的愛樂能夠如實地察知呢?就是說因為六種感受而生起喜樂之心,這就叫對感受的愛樂,像這樣對感受的愛樂都能夠如實地察知。怎樣叫對感受的禍患能夠如實地察知呢?就是說如果感受是變化無常,令人苦惱,變易之法的話,這就叫感受的禍患,像這樣對感受的禍患都能夠如實地察知。怎樣叫自感受中出離能夠如實地察知呢?就是說對於感受,內心能夠調伏對它的貪慾、斷除貪慾、超越貪慾,這就叫自感受中出離,像這樣自感受中出離都能夠如實地察知。

怎樣叫對想象能夠如實地察知呢?就是說有六種想象。是那六種呢?就是由眼觸而生起想象,以及由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而生起想象,這些就叫想象,像這些想象都能夠如實地察知。怎樣叫對想象的生起能夠如實地察知呢?就是說當六根有了各種覺觸,於是便生起各種想象,像這想象的生起都能夠如實地察知。怎樣叫對想象的愛樂能夠如實地察知呢?就是說由於想象的因緣而生起喜樂之心,這就叫對想象的愛樂;像這樣對想象的愛樂都能夠如實地察知。怎樣叫對想象的禍患能夠如實地察知呢?就是說想象變化無常,令人苦惱,是變易之法,這就叫想象的禍患,像這想象的禍患都能夠如實地察知。怎樣叫自想象中出離能夠如實地察知呢?就是說對於想象,如果內心能夠調伏對它的貪慾、斷除貪慾、超越貪慾的話,這就叫自想象中出離,像這樣自想象中出離都能夠如實地察知。

怎樣叫對意志行為能夠如實地察知呢?就是說有六種意志行為:就是由眼觸而生起意志行為,以及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而生起意志行為,這些就叫意志行為,像這些意志行為都能夠如實察知。怎樣叫對意志行為的生起能夠如實地察知呢?就是說當六根一有了覺觸,於是便生起各種意志行為,像這意志行為的生起都能夠如實地察知。怎樣叫對意志行為的愛樂能夠如實地察知呢?就是說由於意志行為的因緣而生起喜樂之心,這就叫對意志行為的愛樂,像這樣對意志行為的愛樂都能夠如實地察知。怎樣叫意志行為的禍患能夠如實地察知呢?就是說如果意志行為是變化無常、令人苦惱、變易之法的話,這就叫意志行為的禍患,像這意志行為的禍患都能夠如實地察知。怎樣叫自意志行為中出離能夠如實地察知呢?就是說對於意志行為,如果內心能夠調伏對它的貪慾、斷除貪慾、超越貪慾的話,這就叫自意志行為中出離,像這樣自意志行為中出離都能夠如實地察知。

怎樣叫對心識能夠如實地察知呢?就是說有六種心識:眼識,以及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些就叫心識,像這些心識都能夠如實地察知。怎樣叫心識的生起能夠如實地察知呢?就是說當名色一生起,於是便有心識的生起,像這心識的生起都能夠如實地察知。怎樣叫對心識的愛樂能夠如實地察知呢?就是說由於心識的因緣而生起喜樂之心,這就叫對心識的愛樂,像這樣對心識的愛樂都能如實地察知。怎樣叫對心識的禍患能夠如實地察知呢?就是說如果心識是變化無常、令人苦惱、變易之法的話,這就叫心識的禍患,像這心識的禍患都能夠如實地察知。

比丘啊!如果出家學道的沙門、婆羅門,對於物質現象能夠像這樣地去認知,像這樣地去察見;能像這樣地去認知,像這樣地去察見之後,就會使內心趨向離棄貪慾,這就叫正確的趨向。如果有正確趨向的話,我說那沙門、婆羅門就能進入正法之中了。感受、想象、意志行為、心識等精神現象,也是像這樣子。如果出家學道的沙門、婆羅門對於物質現象能夠如實地認知,如實地察見,對於物質現象就會產生厭惡,離棄對它的貪慾,不生起各種煩惱,心中獲得自在解脫;如果心中獲得自在解脫的話,那麼心靈就能純一不雜;心靈純一不雜的話,那麼就已建立了清凈的梵行;清凈的梵行建立的話,那麼就能厭離他物,獲得心靈的自在,這就叫苦的盡處了。感受、想象、意志行為、心識等精神現象,也是像這樣子。」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八七經注釋:

1、四大及四大造色:四大,指地、水、火、風四種元素。四大造色,指由四種元素所造成的各種物質現象。

2、於色喜愛,是名色集:從十二因緣的順序來看,是由愛生取,由取生有,由有生生。故對物質現象的喜愛,則會對其產生追求執取;追求執取便會產生相應的果報(有),由有便又招感來世的再生。故於色喜愛,就叫色集。

3、眼觸:觸是一種精神的覺觸作用。由根、境、識三事和合而成。然後再由觸而有受、想、思等精神現象。

4、謂名色集,是名識集:名,指受、想、行、識等心法,即精神。下第二「名」字比照前面諸段中「觸集是受集」、「謂觸集是想集」、「觸集是行集」的句法,此「名」字,亦應指精神而言。色,是色法,即指物質而言。佛教認為人身即由色法(生理的)和心法(心理的)組合而成。

5、離欲向:即趨向離欲之意。

6、正向:正確的趨向。

7、我說彼入:入,佛光版阿含藏註解引巴利本解為「入法及律」。全句意謂:「我說彼沙門、婆羅門就能進入正法之中。」


SA.4.88

八八、本經敘說有七處善、三種觀義,盡於此法則得解脫。七處善,指如實知五陰及五陰之集、滅、滅道跡、味、患、離;三種觀義,指觀察五陰、十八界、十二入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佛陀告訴眾比丘說:「有七處善巧,三種觀察。能完全明白這個道理就可盡除一切煩惱,獲得無煩惱的清凈心解脫、智慧解脫,在現世今生中,自己知道以身具足作證:我再生的因素已滅盡,清凈的梵行已建立,所應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後身,不再流轉於生死輪迴中了。什麼是比丘的七處善巧呢?比丘啊!就是要如實地去察知物質現象、物質現象的集起、物質現象的息滅、物質現象息滅的方法、對物質現象的愛樂、物質現象造成的禍患、從物質現象中出離等情況,都要如實地去察知;像這感受、想象、意志行為、心識等精神現象,以及這精神現象的集起、精神現象的息滅、精神現象息滅的方法、對精神現象的愛樂、精神現象造成的禍患、從精神現象中出離等情況,也都要如實地去察知。

怎樣叫對物質現象能夠如實地察知呢?就是說所有的物質現象,一切都是由地、水、火、風四種元素,或由這四種元素的組合所造成的,這就叫物質現象,像這物質現象都能如實地察知。怎樣叫對物質現象的生起原因能夠如實地察知呢?就是說內心對事物的愛喜,這就叫物質現象的生起原因,像這物質現象的生起原因都能夠如實地察知。怎樣叫對物質現象的息滅能夠如實地察知呢?就是說內心對事物的愛喜息滅了,這就叫物質現象的息滅,像這物質現象的息滅,都能如實地察知。怎樣叫對物質現象息滅的方法能夠如實地察知呢?就是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這就叫物質現象息滅的方法,像這物質現象息滅的方法都能夠如實地察知。怎樣叫對物質現象的愛樂能夠如實地察知呢?就是說由於物質現象的因緣,而生起喜樂之心,這就叫對物質現象的愛樂;像這樣對物質現象的愛樂都能夠如實地察知。怎樣叫對物質現象的禍患能夠如實地察知呢?如果物質現象是變化無常、令人苦惱、變易之法,這就叫物質現象的禍患,像這物質現象的禍患都能夠如實察知。怎樣叫自物質現象中出離能夠如實地察知呢?就是說對物質現象,能夠調伏內心的貪慾,斷除貪慾、超越貪慾,這樣就叫自物質現象中出離,像這樣自物質現象中出離都能夠如實地察知。

怎樣叫對感受能夠如實地察知呢?就是說有六種感受:由眼觸生起的感受,以及由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所生起的感受,這些就叫感受,像這些感受都能夠如實地察知。怎樣叫對感受的生起原因能夠如實地察知呢?就是說當六根有了覺觸,於是便生起各種感受,像這感受的生起原因都能夠如實地察知。怎樣叫對感受的息滅能夠如實地察知呢?就是說六根不起覺觸,於是感受也就息滅了,像這感受的息滅都能夠如實地察知。怎樣叫對感受息滅的方法能夠如實地察知呢。就是指八聖道:正見……乃至於正定等,這就叫感受息滅的方法,像這感受息滅的方法都能夠如實地察知。怎樣叫對感受的愛樂能夠如實地察知呢?就是說由於感受的因緣而生起喜樂之心,這就叫對感受的愛樂,像這對感受的愛樂都能夠如實地察知。怎樣叫對感受的禍患能夠如實地察知呢?就是說如果這感受是變化無常、令人苦惱、變易之法,這就叫感受的禍患,像這感受的禍患都能夠如實地察知。怎樣叫自感受中出離能夠如實地察知呢?就是說對於感受,如果能夠調伏內心的貪慾、斷除貪慾、超越貪慾,這就叫自感受中出離,像這自感受中出離都能夠如實地察知。

怎樣叫對想象能夠如實地察知呢?就是說有六種想象:由眼觸生起想象,以及由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所生起的想象,這些就叫想象,像這些想象都能夠如實地察知。怎樣叫對想象的生起原因能夠如實地察知呢?就是說當六根有了覺觸,於是便生起各種想象,像這想象的生起都能夠如實地察知。怎樣叫對想象的息滅能夠如實地察知呢?就是說六根不起覺觸,於是想象也就息滅了,像這想象的息滅都能夠如實地察知。怎樣叫對想象息滅的方法能夠如實地察知呢?就是說有八聖道:正見……乃至於正定等,這就叫想象息滅的方法,像這想象息滅的方法都能夠如實地察知。怎樣叫對想象的愛樂能夠如實地察知呢?就是說由於想象的因緣而生起喜樂之心,這就叫對想象的愛樂,像這想象的愛樂都能夠如實地察知。怎樣叫對想象的禍患能夠如實地察知呢?就是說想象如果是變化無常、令人苦惱、變易之法,這就叫想象的禍患,像這想象的禍患都能夠如實地察知。怎樣叫自想象中出離能夠如實地察知呢?就是說對於想象,如果能夠調伏內心的貪慾、斷除貪慾、超越貪慾,這就叫自想象中出離,像這自想象中出離都能夠如實地察知。

怎樣叫對意志行為能夠如實地察知呢?就是說有六種意志行為:由眼觸生起意志行為,以及由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而生起意志行為,這些就叫意志行為,像這些意志行為都能夠如實地察知。怎樣叫對意志行為的生起原因能夠如實地察知呢?就是說當六根有了覺觸,於是便生起各種意志行為,像這意志行為的生起原因都能夠如實地察知。怎樣叫對意志行為的息滅能夠如實地察知呢?就是說六根不起覺觸,於是意志行為也就息滅了,像這意志行為的息滅都能夠如實地察知。怎樣叫對意志行為息滅的方法能夠如實地察知呢?就是說有八聖道:正見……乃至於正定等,這就叫意志行為息滅的方法,像這意志行為息滅的方法都能夠正確如實地察知。怎樣叫對意志行為的愛樂能夠如實地察知呢?就是說由於意志行為的因緣,而生起喜樂之心,這就叫對意志行為的愛樂,像這對意志行為的愛樂都能夠如實地察知。怎樣叫對意志行為的禍患能如實地察知呢?就是說這意志行為如果是變化無常、令人苦惱、變易之法,這就叫意志行為的禍患,像這意志行為的禍患都能夠如實地察知。怎樣叫自意志行為中出離能夠如實地察知呢?就是說對這意志行為,如果內心能調伏貪慾、斷除貪慾、超越貪慾,這就叫自意志行為中出離,像這自意志行為中出離都能夠如實地察知。

怎樣叫對心識能夠如實地察知呢?就是說有六種心識:眼識,以及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些就叫心識,像這些心識都能夠如實地察知。怎樣叫對心識的生起原因能夠如實地察知呢?就是說當名色(身心)一生起,於是便有心識的生起,像這心識的生起原因都能夠如實地察知。怎樣叫對心識的息滅能夠如實地察知呢?就是說當身心一息滅,於是心識便息滅,像這心識的息滅都能夠如實地察知。怎樣叫對心識息滅的方法能夠如實地察知呢?就是說有八聖道:正見……乃至於正定等,這就叫心識息滅的方法,像這心識息滅的方法都能夠如實地察知。怎樣叫對心識的愛樂能夠如實地察知呢?就是說由於心識的因緣而生起喜樂之心,這就叫對心識的愛樂,像這樣對心識的愛樂都能夠如實地察知。怎樣叫對心識的禍患能夠如實察知呢?就是說這心識如果是變化無常、令人苦惱、變易之法,這就叫心識的禍患,像這心識的禍患都能夠如實地察知。怎樣叫自心識中出離能夠如實地察知呢?就是說對心識,如果能夠調伏內心的貪慾、斷除貪慾、超越貪慾,這就叫自心識中出離能夠如實地察知。比丘啊!這就叫七處善巧。

怎樣叫三種的觀察呢?比丘啊!就是說如果在遠離熱鬧的空閑處,樹下或露地里,能觀察五陰、十八界、十二入處三法,正確精勤地思惟它的義理,這就叫比丘對三種法觀察它的義理。(以上所說)就叫比丘善巧的察知七種現象和觀察三種法義。能夠完全明白這個道理就可盡除一切煩惱,獲得無煩惱的清凈心解脫、智慧解脫,在現世今生中,自己知道以身具足作證:我再生的因素已滅盡,清凈的梵行已建立,所應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後身,不再流轉於生死輪迴中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八八經注釋:

1、七處善:指如實知五陰及五陰之集、滅、滅道跡、味、患、離。佛光阿含藏註解引巴利本作七處善巧」。

2、三種觀義:指觀察五陰、六界、六入。佛光阿含藏註解引巴利本作「三種的觀察」。

3、陰:即五陰(色、受、想、行、識)。陰是障蔽的意思,以五陰能陰覆真如法性,起諸煩惱,故名。

4、界:有三界、六界、十八界,乃至無量界,但其中最重要的是十八界。

5、入:即入處,有十二入處,即六根與六境。

  八九、本經敘說若於五陰有取則生貪着,終於導致恐怖、障礙、心亂。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由於對事物的執取,所以就生起貪着;若不去執取的話,就不會生起貪着了。要仔細聽啊!好好地思考!我將為你們解說。」

比丘稟告佛陀說:「好的,我們願接受您的教導!」

佛陀告訴比丘說:「怎樣叫由於執取所以產生貪着呢?就是說愚痴無聞的凡夫對這物質現象認為那就是我、為我所有、我在物質現象中、或物質現象在我之中,因為認為物質現象就是我、是我所有,所以就去執取它;對它執取後,如果那物質現象改變或不同了,心理也就隨着它而轉變;心理隨着它而轉變後,也一樣是對它生起了執取貪着,內心攝受固持着它;由於內心攝受固持的緣故,那麼就會生起恐怖、障礙、心亂的現象,那都是因為內心對物質現象執取貪着的緣故而產生的。愚痴無聞凡夫對感受、想象、意志行為、心識等精神現象,也認為那就是我、是我所有、我在這些精神現象中、或這些精神現象在我之中。由於認為精神現象就是我、是我所有,所以就去執取它;對它執取後,那精神現象如果改變或不同了,他的心也就隨着轉變;由於心隨着轉變的緣故,也一樣是對它生起了執取貪着,內心攝受固持着它;內心攝受固持着它後,就會生起恐怖、障礙、心亂的現象,那都是因為內心對精神現象執取貪着的緣故而產生的,這就叫對事物的取着了。

怎樣叫對事物不取着呢?就是說多聞聖弟子對於物質現象不見有一實體的我、是我所有、我在物質現象中、或物質現象在我之中的情況,對於物質現象不見有一實體的我,或為我所有,而對它執取;能夠不見有一實體的我,或為我所有,而對它執取後,那物質現象如果改變或不同了,心就不會隨着轉變;因為心能不隨轉變的緣故,就不會產生取着而攝受固持着它;因為心不攝受固持着它,所以就不會生起恐怖、障礙、心亂的現象,這是因為心能不取着的緣故。像這感受、想象、意志行為、心識等精神現象,也是不見有一實體的我、是我所有、我在這些精神現象中、或這些精神現象在我之中的情況,對於精神現象不見有一實體的我,或為我所有,而對它執取,那麼那精神現象如果改變或不同了,心就不會隨着轉變;由於心不隨着轉變的緣故,就不會對它取着而攝受固持着它;由於心不攝受固持着它,所以就不會有恐怖、障礙、心亂的現象,那是因為心不取着於精神現象的緣故,這就叫心不取着了。(以上所說)就叫心取着與不取着。」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SA.4.90

九○、本經敘說對五陰有取着,就會被系著,而生恐怖、障礙、心亂。反之,則沒這些事。大意同於前經。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對事物如果產生執取的心理,就會被它所系縛;如果不產生執取的心理,就不會被它所系縛。要仔細聽啊!好好地思考!我將為你們解說。

為什麼對事物如果產生執取的心理,就會被它所系縛呢?就是說愚痴無聞凡夫對於物質現象的集起、物質現象的息滅、對物質現象的愛樂、物質現象造成的禍患、自物質現象中出離等情況,因為都不能如實察知的緣故,於是對物質現象愛喜、讚歎、執着,執取着物質現象,說這就是我、我所有;這樣的執取後,那物質現象如果改變或不同了,心理便隨着改變;因為心理也隨着改變的緣故,那麼內心便會攝受固持着它;由於內心攝受固持着它,所以就會生起恐怖、障礙、顧念的心理;這都是因為對物質現象產生執取的心而被它系縛的緣故。感受、想象、意志行為、心識等精神現象,也是像這樣子。這就叫對事物產生執取的心理而被它系縛。

為什麼對事物不產生執取的心理就不會被它所系縛呢?就是說多聞聖弟子對於物質現象的集起、物質現象的息滅、對物質現象的愛樂、物質現象造成的禍患、自物質現象中出離等情況,都能夠如實地察知。因為能夠如實察知的緣故,所以就不會愛喜它、讚歎它、執着它。對這物質現象,不被它系縛,說這就是我,或為我所有,而對它執取;因為內心對它不執取的緣故,那物質現象如果改變或不同了,心理就不會隨着它而轉變;因為內心不隨着它而轉變的緣故,就不會被它系縛而攝受固持着它;由於心理不攝受固持着它,所以內心就不會生起恐怖、障礙、顧念的現象,這都是因為對物質現象不執取不貪着的緣故。感受、想象、意志行為、心識等精神現象,也是像這樣子。這就叫對事物不產生執取的心理,就不會被它所系縛。」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SA.4.91

九一、本經敘說凡夫以無明故,於五受陰起我見、有覺乃至我知、我見覺。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有令人貪着煩惱的五蘊。是那五種呢?就是那令人貪着煩惱的物質現象,以及感受、想象、意志行為、心識等精神現象。如果眾沙門、婆羅門認見有一實體的我的話,那麼一切都是在這令人貪着煩惱的五蘊中認見到了我。眾沙門、婆羅門認見物質現象就是我、物質現象是我所有、我在物質現象中、物質現象在我之中;也認見感受、想象、意志行為、心識等精神現象就是我、是我所有、我在這些精神現象中、或這些精神現象在我之中。愚痴無聞的凡夫因為沒有智慧的緣故,也認見物質現象就是我、是我所有、我在物質現象中、物質現象在我之中,認為我是真實而不能捨棄;因為不能捨棄的緣故,六根便不斷的攀緣增長;六根不斷的攀緣增長後,便會增長各種覺觸;由於六觸所覺觸的緣故,愚痴無聞凡夫便生起了苦樂的感覺,這都是從六觸入處所引起的,是那六種呢?就是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

就像這樣,比丘啊!有能思量辨別的意界;有法爾圓融,具足一切諸法的法界;有愚昧不知事理的無明界。愚痴無聞的凡夫因為以無明觸對事物的緣故,就妄生存在的心理、不存在的心理、有存在也有不存在的心理;我最殊勝的心理、我與它相等的心理、我比它卑劣的心理;我知道、我看見的心理。像這樣認知、見識的心理,都是由這六觸所引起的緣故。多聞的聖弟子對這六觸,能舍離愚暗無明,而生起澄明的智慧,對事物不妄生存在的心理、不存在的心理、有存在也有不存在的心理;我最殊勝的心理、我與它相等的心理、我比它卑劣的心理;我知道、我看見的心理。能有這樣地認知、見識後,先前所生起的無明覺觸便會消滅,未來澄明的覺觸便會生起。」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九一經注釋:

1、諸根:指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等六根。

2、六觸入處:六觸,指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等六種作用。觸,即與一切心、心所法相應,能觸對境的精神作用,由根、境、識三事和合而產生,然後由觸而生起苦樂的感受。


SA.4.92

九二、本經敘說多聞聖弟子不為三世之五受陰所食,故不樂着色等,而能得涅槃。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有令人貪着煩惱的五蘊,是那五種呢?就是令人貪着煩惱的物質現象,以及感受、想象、意志行為、心識等精神現象。如果沙門、婆羅門自己能夠以宿命智去察知過去世生命的種種作為,無論是已知道、未來知道或現在知道的事,都是在這令人貪着煩惱的五蘊中去察知那些已知道、未來知道或現在知道的事。我過去所經歷的,像這物質現象、像這感受、像這想象、像這意志行為、像這心識等,如果是可以阻礙、可以分別的話,這就叫令人貪着煩惱的色蘊。所謂可以阻礙、分別的事物所指就是:像手臂、石頭、手杖、刀、或者是冷、或者是熱、或是口渴、或是飢餓、或是蚊蠅、或者是各種毒蟲、風雨等能感觸到的事物現象,這就叫觸礙,所以能觸礙的事物現象就是令人貪着煩惱的色蘊。又這令人貪着煩惱的色蘊是變化無常、令人苦惱、變易之法。各種感覺的現象就是令人貪着煩惱的受蘊,是感覺什麼呢?就是感覺痛苦、感覺快樂、感覺不痛苦也不快樂等現象,所以就叫感覺的現象就是令人貪着煩惱的受蘊。又這令人貪着煩惱的受蘊是變化無常、令人苦惱、變易之法。各種想象的現象就是令人貪着煩惱的想蘊,是想象什麼呢?就是少的想象、多的想象、無量的想象,都無所有的話就起無所有的想象,所以就叫令人貪着煩惱的想蘊。又這令人貪着煩惱的想蘊是變化無常、令人苦惱、變易之法。行為造作的現象,就是令人貪着煩惱的行蘊,是怎樣的行為造作呢?就是對物質現象的行為造作,以及對感受、想象、意志行為、心識等精神現象的行為造作,所以行為造作的現象,就是令人貪着煩惱的行蘊。又這令人貪着煩惱的行蘊是變化無常、令人苦惱、變易之法。能辨別認知的現象就是令人貪着煩惱的識蘊。是辨別認知什麼呢?就是辨認物質現象,以及辨認聲音、香氣、味道、粗滑細軟、一切事理等現象,所以就叫令人貪着煩惱的識蘊。又這令人貪着煩惱的識蘊是變化無常、令人苦惱、變易之法。

比丘們!那些多聞的聖弟子對這令人貪着煩惱的色蘊作這樣地修學:我今天被現在的物質現象所支配,在過去世就已曾被那物質現象所支配了,就如現在所受一樣。又作這樣的思考:我今天被現在的物質現象所支配,我如果又喜愛貪着未來物質現象的話,當又會被那物質現象所支配,就如現在一樣。作這樣的認知後,就不再顧念過去的物質現象,不喜愛貪着未來的物質現象,對現在的物質現象產生厭惡、離棄貪慾、滅除禍患、趨向於寂滅。多聞聖弟子對令人貪着煩惱的受、想、行、識四蘊也作這樣地修學:我今天被現在的精神現象所支配,在過去世就已曾被那精神現象所支配,就如現在一樣。我今天已經被現在的精神現象所支配了,如果又去喜愛貪着未來精神現象的話,也當又會被那精神現象所支配,就如現在一樣。像這樣地去認知後,就不再顧念過去的精神現象,不喜愛貪着未來的精神現象,對現在的精神現象產生厭惡、離棄貪慾、滅除禍患、趨向於寂滅,只滅除而不增益,後退而不前進,滅而不生起,捨棄而不執取。

是對什麼事物要滅除而不增益呢?就是對物質現象要滅除而不增益,以及對感受、想象、意志行為、心識等精神現象要滅除而不增益。是對什麼事物要後退而不前進呢?就是對物質現象要後退而不前進,以及對感受、想象、意志行為、心識等精神現象要後退而不前進。是對什麼事物要息滅而不生起呢?就是對物質現象要息滅而不生起,以及對感受、想象、意志行為、心識等精神現象要息滅而不生起。要對什麼事物捨棄而不執取呢?就是對物質現象要捨棄而不執取,以及對感受、想象、意志行為、心識等精神現象要捨棄不執取。

對五蘊要滅除而不增益,住於寂滅;要後退而不前進,住於寂退;要息滅而不生起,住於寂滅;只捨棄而不執取,使心靈不生起貪着;心靈能不貪着後,自己就能覺悟涅槃境地:我再生的因素已滅盡,清凈的梵行已建立,所應做的事已做好,自知此生是最後身,不再流轉於生死輪迴了。」

佛陀說這段經文的時候,有很多的比丘便能不生起各種煩惱,心中獲得了解脫。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九二經注釋:

1、宿命智:宿命,宿世的生命。佛說世人在過去世都有生命,或為天、或為人、或為餓鬼與畜牲,輾轉輪迴,能知宿命者,謂之宿命通。宿命智,即能通曉宿世生命的神通智慧。

2、閡:阻礙。

3、色所食:食,在此引申為支配之意。色所食,即被物質所支配之意。佛光阿含藏注引巴利本作「為物質所支配」。


SA.4.93

九三、本經敘說信心善男子隨順法,於五受陰修厭離住。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信心善男子應做這樣地思考:『我應當隨順正法,我應當對這物質現象多修習厭離心,對這感受、想象、意志行為、心識等精神現象,多修習厭離心。』信心善男子就對這物質現象多修習厭離心,對這感受、想象、意志行為、心識等精神現象,多修習厭離心,所以對這物質現象才得以厭離,對感受、想象、意志行為、心識等精神現象,才得以厭離。對五蘊厭離後,就能離棄貪慾,獲得解脫。解脫知見:我再生的因素已滅盡,清凈的梵行已建立,所應作的事已作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後身,不再流轉於生死輪迴中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SA.4.94

九四、本經敘說信心善男子隨法,於五受陰修厭離住,則能離生、老、病、死、憂、悲、惱苦。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信心善男子正信佛法,以俗家為非究竟歸處(或不執着於家),而出家學道,自己思考着:『我應隨順正法,對這物質現象應當多修習厭離心,對感受、想象、意志行為、心識等精神現象,也當多修習厭離心。』信心善男子正信佛法,以俗家為非究竟歸處,而出家學道,對物質現象能多修習厭離心,對感受、想象、意志行為、心識等精神現象,也能多修習厭離心後,對物質現象就得以厭離,對感受、想象、意志行為、心識等精神現象就得以厭離。我說這就是完全脫離了一切的生、老、病、死、憂、悲、惱苦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SA.4.90

九五、本經敘說五陰是生滅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阿難尊者說:「如果有信心的長者或者長者的兒子來問你說:『要從什麼事理中察知它是隨緣生滅的呢?』你應當怎樣去回答呢?」

阿難稟告佛陀說:「世尊啊!如果有長者、或長者的兒子來問我的話,我當會答說:『要察知物質現象是隨緣生滅法,要察知感受、想象、意志行為、心識等精神現象是隨緣生滅法。』世尊啊!如果長者或長者的兒子這樣發問的話,我當會這樣的回答。」

佛陀告訴阿難說:「答得好啊!答得真好!是應當這樣地回答。為什麼呢?因為物質現象是隨緣生滅法,感受、想象、意志行為、心識等精神現象也是隨緣生滅法。能察知物質現象是隨緣生滅法的話,就叫做了知物質現象;能察知感受、想象、意志行為、心識等精神現象是隨緣生滅法的話,就叫做了知精神現象。」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SA.4.96

九六、本經敘說為於五陰修厭、離欲、滅盡、解脫、不生故,世尊教人修諸梵行。

我聽到這樣旳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阿難尊者說:「如果有外道出家人來問你說:『阿難啊!世尊為什麼教人修習各種清凈的梵行呢?』像這樣問你的話,你要怎樣回答呢?」

阿難稟告佛陀說:「世尊啊!如果有外道出家人來問我說:『阿難啊!世尊為什麼教人修習各種清凈梵行呢?』的話,我當會回答說:『是為了對這物質現象修習厭離、離棄貪慾、將它滅盡、獲得解脫、寂滅不生的緣故,所以世尊教人修習各種清凈的梵行。也是為了對感受、想象、意志行為、心識等精神現象,修習厭離、離棄貪慾、將它滅盡、獲得解脫、寂滅不生的緣故,所以教人修習各種清凈的梵行。』世尊啊!如果有外道的出家人這樣問我的話,我當會做這樣地回答。」

佛陀告訴阿難說:「答得好啊!答得真好!是應當要這樣地回答。為什麼呢?我真的是為了對這物質現象修習厭離、離棄貪慾、將它滅盡、獲得解脫、寂滅不生的緣故,所以教人修習各種清凈梵行;也為了對感受、想象、意志行為、心識等精神現象,修習厭離、離棄貪慾、將它滅盡、獲得解脫、寂滅不生的緣故,所以教人修習各種清凈的梵行。」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阿難尊者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願遵奉修行。


SA.4.97

九七、本經敘說五陰是壞法,涅槃是不壞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我現在要為你們講說會毀壞與不會毀壞的事物。要仔細聽啊!好好地思考!我將為你們解說。比丘們!物質現象就是會毀壞的事物,而那物質現象如果寂滅不生、涅槃寂靜的話,就是不會毀壞的事物;感受、想象、意志行為、心識等精神現象就是會毀壞的事物;而那些精神現象如果寂滅不生、涅槃寂靜的話,就是不會毀壞的事物。」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SA.4.98

九八、本經只記下面幾句:如<<增一阿含經>>之四法中所說的。郁低迦經,內容就如<<增一阿含經>>之四法中所說的一樣。

  第九八經注釋:

1、印順導師「雜阿含經論會編」注云:別部所誦「增一阿含經」及「增支部」,均未見此經。

2、郁低迦修多羅:郁低迦,經名。修多羅,梵語,華譯契經,契是上契諸佛妙理,下契眾生根機;經是線的意思,貫穿法義,使不散失。

3、增一阿含經:經藏四阿含之一。

4、四法:有三義||(一)指法寶中的四法,即教法(佛所說的言教);理法(教中所詮的義理);行法(依理而起修的行持);果法(由行而證的覺果)。(二)指信、解、行、證。(三)指菩薩修行的四法,即不舍菩提心、不舍善知識、不舍堪忍愛樂、不舍阿練若(遠離熱鬧的空閑處)。因此經已佚失,不知所指為何。


SA.4.99

九九、本經敘說佛陀向婆羅門解說「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在拘薩羅國人間游化,住於薩羅部落村北的申恕林中。

那時,部落的村長是婆羅門豪族,他聽說:有一個出家學道沙門,是釋種子弟,屬釋迦豪族名門,他剃除了鬚髮,穿著袈裟僧服,正信佛法,以俗家為非究竟歸處,而出家學道,修成了無上正等正覺,就在這拘薩羅國人間游化,到薩羅部落村北,就住在申恕林中。又聽說那位原瞿曇族的沙門,有多麼美好的容貌與名聲,具有真實的功德,天、人同讚歎,聞名天下,成為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在一切世間、諸天、魔天、梵天、沙門、婆羅門中,以大智慧能夠自證知:我再生的因素已滅盡,清凈的梵行已建立,所應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後身,不再流轉於生死輪迴中。他為世人演說正法,從初始、中間到後段,始終都很殊勝,有完善的法義、完美的法味,純一圓滿清凈,梵行清白,演說這微妙的正法。真是完美啊!我應前去晉見!真是完美啊!我應前往拜訪!如此的完美!我應恭敬事奉他!做這樣的思考後,他就立刻準備車駕,帶了許多隨從,拿着金瓶、金杖、傘蓋,前往拜訪佛陀,要恭敬奉事他。到了園林的入口,婆羅門下車走了進去,走到世尊的住所,向世尊問訊平安否?退坐一邊,稟告世尊說:「沙門瞿曇啊!您是談論什麼?講說什麼呢?」

佛陀告訴婆羅門說:「我談論的是因,講說的也是因。」

婆羅門又請問佛陀說:「您怎樣談因?又怎樣講說因的呢?」

佛陀告訴婆羅門說:「我論說有自因和助緣的和合才能生起世間法,有自因和助緣的和合世間法才能生起;有自因與助緣的和合才能消滅世間法,有自因與助緣的和合世間法才能消滅。」

婆羅門稟告世尊說:「世尊啊!什麼是有自因和助緣的和合才能生起世間法,有自因和助緣的和合世間法才能生起呢?」

佛陀告訴婆羅門說:「愚痴無聞的凡夫對物質現象的生起、物質現象的息滅、對物質現象的愛樂、物質現象造成的禍患、自物質現象中出離等情況,都不能如實地察知。因為不能如實察知的緣故,所以就愛樂物質現象,讚歎物質現象,心裡執着於它;由於他對物質現象的愛樂,所以就會去追逐求取;由於追逐求取的行為,所以就招感後世相應的果報;由於招感後世相應的果報,所以就有來世的再生;由於有來世的再生,所以就有老、死、憂、悲、惱苦,這就是大苦結聚的集起。感受、想象、意志行為、心識等精神現象,也是像這樣子。婆羅門啊!這就叫有自因和助緣的和合才能生起世間法,有自因和助緣的和合世間法才能生起。」

婆羅門請問佛陀說:「什麼是有自因和助緣的和合才能息滅世間法,有自因和助緣的和合世間法才能息滅呢?」

佛陀告訴婆羅門說:「多聞聖弟子對物質現象的生起、物質現象的息滅、物質現象的愛樂、物質現象造成的禍患、自物質現象中出離等情況,都能如實地察知。都能如實地察知後,對那物質現象便不愛樂、不讚歎、心不系著它。由於內心不愛樂、不系著它的緣故,所以就能滅除對物質現象的貪愛;貪愛滅除後,那麼對它的追逐求取就能滅除;追逐求取滅除後,那麼就不會招感後世相應的果報;不招感後世相應的果報,就不會有來世的再生;沒有來世的再生,就不會有老、死、憂、悲、惱苦的生起。感受、想象、意志行為、心識等精神現象,也是像這樣子。婆羅門啊!這就叫有自因和助緣的和合才能息滅世間法,有自因和助緣的和合世間法才能息滅。婆羅門啊!這就叫談論因,這就叫講說因。」

婆羅門稟告佛陀說:「瞿曇啊!是要像這樣地去談論因,像這樣地去講說因的。世間有很多雜事(要處理),我現在就向您請辭了。」

佛陀告訴婆羅門說:「應當正是時候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婆羅門聽聞佛陀的說法,歡喜不已,禮謝佛陀後,就離去了。

  第九九經注釋:

1、拘薩羅國:佛世時印度十六大國之一,以舍衛城為首邑。

2、薩羅聚落:薩羅,聚落名。聚落,猶部落、村落。

3、申恕林:又作申瑟知林,園林名。釋迦方誌下曰:「申瑟知林,言杖林也,滿山谷,昔有人以丈六竹林量佛,而恆出杖表,因投杖去,遂生根被山。」

4、釋迦:是世尊俗家的姓,為剎帝利種之一。

5、瞿曇:是世尊俗家古代的族姓,後分族稱釋迦氏。

6、聞於八方:八方,四方與四維,此借代為天下之意。本句言名聞天下。

7、如來:言佛乘如實之道來成正覺。

8、應:即應供,言佛應受人天的供養。

9、等正覺:言佛的覺悟,平等如一。

10、明行足:言佛於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等三明與身、口之行業悉皆圓滿具足。或依北傳大般涅槃經卷十八之說,明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行足,即戒、定、慧等;佛依戒、定、慧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稱明行足。

嬰兒行、病行等五行 悉皆具足。

11、善逝:言佛自在好去入於涅槃。

12、世間解:言佛能了解一切世間的事理。

13、無上士:言佛為至高無上之士。

14調御丈夫:言佛為能調御修正道的大丈夫。

15天人師:言佛是一切天、人的導師。

16佛:梵語,佛陀的簡稱,華譯覺者。言佛為正覺和遍知的大覺大悟者。

17、世尊:言佛是一切世人所共同尊重的人。

18、嚴駕:整治車駕。即準備車駕。

19、多將翼從:將,帶的意思。翼從:即隨從之人。

20、宜知是時:猶言「恰是時候」。


SA.4.100

一○○、本經敘說佛陀告訴婆羅門||占相預言之不可信賴。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婆羅 國仙人住處的鹿野苑中。

那時,有位毗迦多魯迦部落的婆羅門來到佛陀住處拜訪,他向佛陀恭敬問訊後,退坐一邊,稟告佛陀說:「瞿曇啊!我有位年少的弟子,能知曉天文、族姓的事情,為大眾占卜吉凶,他斷言會有此事,就一定會有此事;斷言沒有,就一定沒有;斷言會成,就一定會成;斷言會變壞,就一定會變壞。瞿曇啊!您意見怎樣呢?」

佛陀告訴婆羅門說:「暫且擱置談論你那位年少弟子知曉天文、族姓的事。我現在問你,你就隨意回答。婆羅門啊!你意見怎樣?物質現象原本就沒有能自生的種子吧?」

答說:「是的,世尊!」

「感受、想象、意志行為、心識等精神現象,原本就沒有能自生的種子吧?」

答說:「是的,世尊!」

佛陀告訴婆羅門說:「你說我有位年少的弟子知曉天文、族姓的事情,為大眾們這樣地宣說:斷言有的話就一定會有,斷言沒有的話就一定沒有,他的知見無不真實么?」

婆羅門稟告佛陀說:「是的,世尊!」

佛陀告訴婆羅門說:「你意見怎樣?可有物質現象能夠常住百歲不變的嗎?還是不斷變異生滅的呢?感受、想象、意志行為、心識等精神現象能夠常住百歲不變嗎?還是不斷變異生滅的呢?」

婆羅門稟告佛陀說:「是不斷變異生滅,世尊!」

佛陀告訴婆羅門說:「你意見怎樣?你那位年少弟子知曉天文、族姓的事,為大眾占卜宣說,斷言會成就的話就一定不會敗壞,他的知見不就有差別了?」(言有錯誤之意)

婆羅門稟告佛陀說:「是的,世尊!」

佛陀告訴婆羅門說:「你意見怎樣?我的講法和你那位年少弟子的講法,我說的道理和你那年少弟子說的道理,那一人較殊勝呢?」

婆羅門稟告佛陀說:「世尊啊!您這是契合正法的說法,就如佛陀您所說的,把正法顯現揭示出來。比如有人溺於水中,能救護他,也能救助迷失方向的人而示以明路,給愚昧的人惠賜明燈。世尊您今日善說殊勝的妙法,也是像這樣的把它顯現揭示出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毗迦多魯迦婆羅門聽聞佛陀的說法,歡喜不已,就從座位起來,頂禮佛足後離去。


SA.4.101

一○一、本經敘說何者為陰,何者為受陰。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婆羅 國的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我現在將為大家解說陰及受陰的意義。什麼是陰呢?就這所有的物質現象來說,無論過去、未來或現在,無論在內或在外,無論粗糙或細緻,無論美好或醜惡,無論遠處或近處,那一切現象就總稱之為色陰。隨着的所有感受、想象、意志行為、心識等精神現象,也是如上所說,那一切現象也總稱之為受陰、想陰、行陰、識陰,這就叫做陰。什麼是受陰呢?假如物質現象是會令人生起煩惱,也會令人執取;假如那物質現象無論過去、未來或現在,會令人產生貪慾、瞋怒、愚痴,以及其它種種使人增長煩惱的心法;感受、想象、意志行為、心識等精神現象,也是同樣的情形,這些就叫受陰。」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所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一○一經注釋:

1、陰:有二義,一、蔭覆之義,指色、聲……等之有為法蔭覆真理。二、積聚之義,謂色、聲……等之有為法積聚生死之苦果。

2、受陰:即取蘊,取為煩惱之異名,由煩惱而生蘊,由五蘊而生煩惱,故曰取蘊。有五取蘊,即色、受、想、行、識等五取蘊。

3、有漏:即有煩惱之意。世間一切有為法,都是有煩惱的有漏法。


SA.4.102

一○二、本經敘說對五陰生愛恚是有漏法,反之則為無漏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婆羅 國的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我現在將為大家解說有漏法和無漏法。如果物質現象會令人生起煩惱,是令人執取的事物,那麼那物質現象就能使人生起喜愛或瞋恚的心理;像這感受、想象、意志行為、心識等精神現象,如果也是會令人生起煩惱,是令人執取的事物,那精神現象就能使人生起喜愛或瞋恚的心理,這就叫有煩惱的有漏法了。怎樣叫無漏法呢?就是說所有一切物質現象不會令人起煩惱,也不會去執取,那物質現象無論過去、未來或現在,那物質現象都不會使人生起喜愛或瞋恚的心理;像這感受、想象、意志行為、心識等精神現象,都不會令人起煩惱,也不會去執取,那精神現象無論過去、未來或現在,都不會使人生起喜愛或瞋恚的心理,這就叫清凈沒煩惱的無漏法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一○二經注釋:

1、有漏法:漏是煩惱的別名。有漏法,即有煩惱之法世間一切有為法,都是有煩惱的有漏法。

2、無漏法:清凈無煩惱之法。出世間的一切無為法,都是清凈無煩惱之法,如三乘聖人所證得的戒定慧和涅槃,就是出世間的無漏法。


SA.4.103

一○三、本經敘說若善觀察諸陰,則能疾得漏盡。

我聽到這樣旳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穿好法衣,手拿缽盂,走進舍衛城乞食回來住處後,又穿著法衣拿着缽盂,不告訴僧眾,也不告訴侍者,自己一個人,往西方國土游化人間乞食。

當時,安陀林中有一位比丘,他遙見世尊不告訴僧眾,也不告訴侍者,自己一個人的。他見到這樣情景後,就去見阿難尊者,稟告阿難說:「尊者啊!您應當知道世尊不告訴僧眾,也不告訴侍者,自己一個人外出遊化人間去了。」

當時,阿難告訴那位比丘說:「假使世尊不告訴僧眾,也不告訴侍者,自己一個人外出遊化人間的話,我們就不應該跟從他去。為什麼呢?因為今天世尊想要獨住於寂靜中,那是為了減少事務紛擾的緣故。」

這時,世尊游化人間,往北邊到了半闍國的波陀部落,在一處有人守護的園林中,就駐錫在一棵跋陀薩羅樹的樹下。當時有眾多的比丘來拜見阿難,稟告阿難說:「我們現在想請問您,世尊到底在甚麼地方?」

阿難回答說:「我聽說世尊往北游化,到了半闍國的波陀部落里,在一處有人守護的園林中,就駐鍚在一棵跋陀薩羅樹的樹下。」

這時,眾比丘稟告阿難說「尊者啊!你應該知道的,我們已經很久沒見世尊的面了,您如果不怕勞累的話,可否跟我們一同前往拜見世尊呢?」由於悲憫這些比丘的緣故,阿難尊者知道現在也是適當時候了,就靜默的答應了。

那時,阿難尊者和這些比丘過了夜,到了早晨,穿好了法衣,手拿着缽盂,走進舍衛城乞食。乞食畢,回到了精舍,大家收拾卧具,持着衣缽,走向西方,在人間游化,又向北到了半闍國波陀部落有人守護的園林中。那時,阿難尊者和眾多的比丘放置好了衣缽,洗完腳後,就來拜見世尊,頂禮佛足後,群坐一邊。

當時,世尊便為這些比丘們說法,啟示教導他們,使他們得到法益而歡喜。

這時,座中有一位比丘這樣地想着:要怎樣去認知,怎樣去觀察,才能快速地盡除各種煩惱呢?當時,世尊察知那位比丘心裡所想的事,於是就告訴眾比丘說:「如果有比丘在座位中做這樣地想法:『要怎樣去認知,怎樣去觀察,才能快速地盡除各種煩惱呢?』的話,我曾經說法闡述過:『應當要好好地去觀察五蘊,(就是要修習)所謂的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等。』我已經說過這些道法,去觀察五蘊。如今卻還有一些善男子不願勤做觀察、不勤樂修習、不勤思考、不勤信解、反而傲慢怠惰,不能增進道法,盡除各種煩惱。如果有善男子能把我所說的道法,用來觀察五蘊,勤做觀察,勤樂修習、勤于思考、勤於信解,那位善男子必能很快地盡除各種煩惱。愚痴無聞凡夫對物質現象妄見那就是我,如果妄見是我的話,這就叫行(妄行造業)。那個行是以什麼為因?從何處集起?從何處產生?從何處顯現的呢?就是由於無明(愚痴不明事理)觸境而生起愛欲,因有愛欲而引起各種的妄行。那愛欲又是以什麼為因?從何處集起?從何處產生?從何處顯現的呢?那愛欲就是以感受為因,從感受集起,從感受產生,從感受顯現而來的。那感受又是以什麼為因?從何處集起?從何處產生?從何處顯現的呢?那感受就是以覺觸為因,從覺觸集起,從覺觸產生,從覺觸顯現而來的。那覺觸又是以什麼為因?從何處集起?從何處產生?從何處顯現的呢?我說那覺觸是以六根為因,從六根處集起,從六根處產生,從六根處顯現而來的。而那六根都是無常的有為法,是由於心緣外境而生起的法;那覺觸、感受、愛欲、造作諸業,也都是無常的有為法,是由於心緣外境而生起的法。如果是像愚痴無聞凡夫那樣地去做觀察的話,就會認見物質現象就是我;不認見物質現象就是我的話,就會認見物質現象是我所擁有;不認見物質現象就是我所有的話,就會認見物質現象在我之中;不認見物質現象在我之中的話,就會認見我在物質現象之中;不認見我在物質現象之中的話,就會認見感受就是我;不認見感受就是我的話,就會認見感受就是我所有;不認見感受就是我所有的話,就會認見感受在我之中;不認見感受在我之中的話,就會認見我在感受之中;不認見我在感受之中的話,就會認見想象就是我;不認見想象就是我的話,就會認見想象是我所有;不認見想象是我所有的話,就會認見想象在我之中;不認見想象在我之中的話,就會認見我在想象之中;不認見我在想象之中的話,就會認見意志行為就是我;不認見意志行為就是我的話,就會認見意志行為是我所有;不認見意志行為是我所有的話,就會認見意志行為在我之中;不認見意志行為在我之中的話,就會認見我在意志行為之中;不認見我在意志行為之中的話,就會認見心識就是我;不認見心識就是我的話,就會認見心識是我所有;不認見心識是我所有的話,就會認見心識在我之中;不認見心識在我之中的話,就會認見我在心識之中;不認見我在心識之中的話,便又生起人死斷滅不復再生的斷見,和空無所有的壞有見;能不作斷見、壞有見的話,卻又不能舍離傲慢自大的習性;不能舍離傲慢自大習性的話,便又執持着一個自我;執持着一個自我的話,就是妄行造業了。那妄行造業是以什麼為因?從何處集起?從何處產生? 從何處顯現的呢?就是如前面所敘述的,……乃至於傲慢自大。能這樣地去認知,這樣地去觀察的話,就可快速地盡除煩惱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一○三經注釋:

1、獨一無二:即獨自一人,沒有他人之意。

2、寂滅:此為靜寂之意。

3、半闍國:佛世時印度十六大國之一,又作旁遮羅國。大致相當於現在的羅希爾坎德和北方邦的某些地區,恆河將它分為南北兩部。

4、波陀:聚落之名。

5、跋陀薩羅:一種樹名。

6、示教利喜:言指示教導之,使其獲得法益而歡喜。南傳巴利本此處則作:教示之、勸導之、贊助之、使之歡喜。

7、諸陰:即指五陰而言。

8、愚痴無聞凡夫於色見是我:此句以下這一段,敘說十二緣起之相互關係。

9、六入處:是六根的別名。入,涉入之義。謂根境互相涉入,即眼入色、耳入聲、鼻入香、舌入味、身入觸、意入法。

10、無常有為:無常,無有常住。有為,有因緣造作之法。

11、心緣起法:心緣,起心而攀緣外境。此句謂由心緣外境而生起之法。「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類句此處作「緣起所生」。

12、斷見:堅持人死之後身心斷滅不復再生的偏見,是五惡見之一。(五 惡見:身見、邊見、邪見、 見取見、戒禁取見。斷見即屬邊見。)

13、壞有見:有見,執着實有的邪見。壞有見,即空無所有的偏見。


SA.4.104

一○四、本經說明欲為五陰之根,由欲而生欲集、欲生、欲觸。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東園鹿母講堂里。

那天下午,世尊從禪定中出定,就在眾比丘前鋪好座墊坐下,他告訴眾比丘說:「有五種受陰。是那五種呢?就是指色受陰,以及受、想、行、識等受陰。」

這時,有一位比丘從座位起來,整肅儀容衣服,袒露着右肩,右膝跪地,合掌恭敬稟告佛陀說:「世尊啊!這五受陰就是指色受陰,以及受、想、行、識等受陰嗎?」

佛陀告訴比丘說:「請回座位再發問,我將會為你解說。」

當時,那位比丘就向佛陀行禮,便回到自己的座位,然後稟告佛陀說:「世尊啊!這五受陰,是用什麼做根本?從何處集起?從何處產生?用什麼去接觸的呢?」

佛陀告訴比丘說:「這五受陰就是用貪慾做根本,從貪慾而集起,從貪慾而產生,用貪慾去接觸的。」

當時,那位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稟告佛陀說:「世尊啊!您為我們解說五陰,我們即能領受,說得真好啊!我現在再向您請問。世尊啊!五陰就是受,或者五陰不同於受呢?」

佛陀告訴比丘說:「不是五陰就是受,也不是五陰不同於受;而是能對那五陰有所欲貪的話,就是五受陰。」

比丘稟告佛陀說:「說得真好啊!世尊啊!我內心十分歡喜,現在要再向您請問。世尊啊!二陰之間彼此有相關連嗎?」

佛陀告訴比丘說:「是的!是的!就像有一個人這樣地思考:我將來會獲得這樣的色(物質現象)、這樣的受(感受)、這樣的想(想象)、這樣的行(意志行為)、這樣的識(心識),這就叫比丘陰陰相關連了。」

比丘稟告佛陀說:「說得真好啊!我內心十分歡喜,再向您請問。世尊啊!什麼叫做陰呢?」

佛陀告訴比丘說:「所有一切的物質現象,無論過去、未來或現在,無論在內或在外,無論粗糙或細緻,無論美好或醜惡,無論遠處或近處,那一切總說為陰,這就叫做陰;感受、想象、意志行為、心識等精神現象,也是像這樣子。像這些物質與精神現象,比丘啊!都叫做陰。」

比丘稟告佛陀說:「說得真好啊!我內心十分歡喜,再向您請問。世尊啊!是以什麼為因緣而叫做色陰(物質現象)?以什麼為因緣而叫做受(感受)、想(想象)、行(意志行為)、識(心識)陰呢?」

佛陀告訴比丘說:「是以地、水、火、風四大元素為因,以這四大元素為緣的和合,這就叫色陰(物質現象)。為什麼這樣呢?因為所有一切的色陰,那一切都是地、水、火、風四大元素,由這四大元素所造成的緣故。再以覺觸為因,以覺觸為緣,而產生感受、想象、意志行為等精神現象,所以就叫受陰、想陰、行陰。為什麼這樣呢?是因所有的受陰、想陰、行陰,那一切精神現象都是以覺觸為因緣而生起的緣故。又再以名(指受、想、行陰三種精神現象)與色陰(物質現象)為因,以名與色陰為緣,所以就叫識陰(心識)。為什麼這樣呢?就是因為所有的識陰,都是以名色為因緣而生起的緣故。」

比丘稟告佛陀說:「說得真好啊!我內心十分歡喜,再向您請問。怎樣叫對物質現象的愛樂?怎樣叫物質現象造成的禍患?怎樣叫自物質現象中出離?怎樣叫對感受、想象、意志行為、心識等精神現象的愛樂?怎樣叫精神現象造成的禍患?怎樣叫自精神現象中出離呢?」

佛陀告訴比丘說:「如果攀緣物質現象而生起喜樂之心,這就叫對物質現象的愛樂;如果這物質現象是變化無常、令人苦惱、變易之法,這就叫物質現象所造成的禍患;如果對這物質現象,能夠調伏內心的貪慾,斷除貪慾,超越貪慾,這就叫自物質現象中出離。如果攀緣感受、想象、意志行為、心識等精神現象,而生起喜樂之心,這就叫對精神現象的愛樂;如果感受、想象、意志行為、心識等精神現象,是變化無常、令人苦惱、變易之法,這就叫精神現象所造成的禍患;如果對感受、想象、意志行為、心識等精神現象,能夠調伏內心對它的貪慾,斷除貪慾,超越貪慾,這就叫自精神現象中出離。」

比丘稟告佛陀說:「說得真好啊!我內心十分歡喜,再向您請問。世尊啊!為什麼會生起傲慢自大心理呢?」

佛陀告訴比丘說:「就是因為愚痴無聞凡夫對這物質現象妄見有一實體的我、為我所有、我在物質現象中、或物質現象在我之中等情況,對這感受、想象、意志行為、心識等精神現象,也妄見有一實體的我、為我所有、我在這些精神現象中、或這些精神現象在我之中等情況,就在這當中生起了傲慢自大的心理。」

比丘稟告佛陀說:「說得真好啊!我內心十分歡喜,再向您請問。世尊啊!怎樣才能不傲慢自大呢?」

佛陀告訴比丘說:「就是多聞聖弟子不可在物質現象中妄見有一實體的我、為我所有、我在物質現象中、或物質現象在我之中等情況;也不可在感受、想象、意志行為、心識等精神現象中,妄見有一實體的我、為我所有、我在這些精神現象中、或這些精神現象在我之中等情況。」

比丘稟告佛陀說:「說得真好啊!再向您請問。要怎樣去認知,怎樣去察見,才能盡除所有的煩惱呢?」

佛陀告訴比丘說:「所有一切物質現象,無論過去、未來或現在,無論在內或在外,無論粗糙或細緻,無論美好或醜惡,無論遠處或近處,那一切都沒有一個實體的我、非我所有、我不在物質現象中、物質現象也不在我之中;感受、想象、意志行為、心識等精神現象,也是像這樣子。比丘啊!這樣地認知,這樣地察見,就可快速地盡除煩惱了。」

當時,法會中另有一位比丘,根基愚鈍,沒有智慧,就在愚昧的心中生起壞邪見,他做這樣地想法:如果沒有實體的我存在的話,那麼所造作的一切都是無我的業了,在未來世時,還有誰會受到業報呢?這時,世尊已知道那位比丘心裡所想的問題了,於是就告訴眾比丘說:「在這法會大眾中,如果有愚痴的人,沒有智慧,不明事理,做這樣的想法:如果物質現象中沒有一實體的我,感受、想象、意志行為、心識等精神現象中,也沒有一實體的我,那麼所造作的一切都是無我業,還有誰會受到業報呢?像這樣的疑問,我且先為他解釋。比丘啊!你意見怎樣?物質現象是常住不變的呢?還是變化無常的呢?」

答說:「是變化無常,世尊!」

(佛陀問:)「如果是變化無常的話,應是會令人苦惱的么?」

答說:「是令人苦惱,世尊!」

(佛陀問:)「如果變化無常、令人苦惱、是變易之法的話,那麼多聞聖弟子在這當中可察見是我、為我所有、我在物質現象中、或物質現象在我之中的情況么?」

答說:「不可,世尊!」

(佛陀問:)「感受、想象、意志行為、心識等精神現象,也是像這樣子。所以,比丘啊!這所有的物質現象,無論過去、未來或現在,無論在內或在外,無論粗糙或細緻,無論美好或醜惡,無論遠處或近處,那一切都不是我,也不是我所擁有,能像這樣地去察見的話,就是正見;感受、想象、意志行為、心識等精神現象,也是像這樣子。多聞聖弟子能這樣去觀察的話,便會修習厭離;修習厭離後,就能遠離貪慾;能遠離貪慾後,就可獲得解脫,解脫知見:我再生的因素已滅盡,清凈的梵行已建立,所應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後身,不再流轉於生死輪迴中了。」

佛陀說這段經文的時候,眾多的比丘便能不起諸煩惱,心靈獲得解脫。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一○四經注釋:

1、東園鹿母講堂:為舍衛城外之精舍。

2、四大:指地、水、火、風四大元素。

3、若所有受、想、行:「若」字作「乃」解。

4、名色因:名,謂精神現象,此指受、想、行等三陰。色,謂物質現象。

5、我慢:自高自大,侮慢他人。

6、鈍根:愚鈍的根基,指領悟性不高的人。


《雜阿含經》卷第四終。


序言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


【Chanworld.org收集整理】2018.06.09-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