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現代漢語】37

序言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


雜阿含經卷第三十七 (SA.37)

SA.37.1011-1049


SA.37.1011

一〇一一【經旨】本經敘說叵求那尊者於病中聞佛說法後,尋即命終,諸根欣悅。阿難問佛叵求那所得果報,佛開示病時聞、思、修或得斷五下分結,或得離欲解脫之六種狀況。最後佛並為叵求那受阿那含記。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位叵求那尊者住在東園的鹿母講堂里,患了重病,極為痛苦。

阿難尊者去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稟告佛陀說:「世尊啊!叵求那尊者住在東園的鹿母講堂里,患了重病,極為痛苦,生這種病的比丘大多會死去的。慈悲的世尊啊!希望您能到東園鹿母講堂叵求那尊者的住處探視他,也是因為哀憫他的緣故!」

當時,世尊靜默的應允了。到了下午時分,世尊從禪定中出定,就前往東園鹿母講堂,去到叵求那尊者的房中,鋪座而坐,為叵求那尊者講說種種的佛法,給予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後,就從座席起來離去。

世尊離去後,叵求那尊者不久就命終了。當他命終之時,所有根身都顯露喜悅,顏貌很清凈,膚色也很鮮白。

這時,阿難尊者供養叵求那尊者的舍利後,就去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畢,退坐一邊,問佛陀說:「世尊啊!那位叵求那尊者,在世尊回來後,不久便命終了。臨命終時,他的所有根身都顯露着喜悅,膚色很清凈,鮮白而光澤。不知世尊是否知道他將往生哪一道?如何受生?後世又是怎樣呢?」

佛陀告訴阿難說:「如有比丘原來還未生病時,並未斷除五下分結(貪結、瞋結、身見結、戒取結、疑結),等生起病後,身體覺得痛苦,精神也不調適,生命微弱時,因聽聞大師教授、教誡種種的說法,他聞法之後,便能斷除五下分結。阿難啊!這是聞大師教授說法而得到的福利。

其次,阿難啊!如有比丘原來還未生病時,並未斷除五下分結,等後來生了病,身體遭受痛苦,生命變得微弱,雖不能蒙受大師教授、教誡說法,但是他遇到了其餘一些修習梵行的多聞大德來為他教授、教誡說法,聽聞正法後,而斷除了五下分結。阿難啊!這樣就叫做聽聞教授、教誡說法的福利。

其次,阿難啊!如有比丘原來還未生病時,並未斷除五下分結,乃至等生命變得微弱了,不但沒有聽聞大師為他教授、教誡說法,又沒有聽聞其餘修習梵行的多聞大德們為他教授、教誡說法。然而他對於原來受持的正法,能獨自靜默思惟,稱量觀察,因而斷除了五下分結。阿難啊!這樣就叫做思惟觀察原來所聞之法而得到的福利。

其次,阿難啊!如有比丘原來還未生病時,雖已斷除了五下分結,可是並未得到無上的愛盡解脫,以及不生起一切煩惱,而心得完善的解脫等事,等到後來生了病,身體遭受痛苦,生命微弱時,因聽聞到大師為他教授、教誡說法,終於得到了無上的愛盡解脫,不再生起各種煩惱,離欲解脫。阿難啊!這樣就叫做聽聞大師說法的福利。

其次,阿難啊!如有比丘原來還未生病時,雖已斷除了五下分結,可是並未得到無上的愛盡解脫,以及不生起一切煩惱,和離欲解脫等事。等到身體生了病,遭受極大的痛苦,也不能得到大師為他教授、教誡說法,然而他有得到其餘修習梵行多聞大德們的教授、教誡說法,終於得到了無上的愛盡解脫,不再生起各種煩惱,離欲解脫。阿難啊!這樣就叫做聽聞教授、教誡說法的福利。

其次,阿難啊!如有比丘原來還未生病時,雖已斷除了五下分結,可是並未得到無上的愛盡解脫,以及不生起一切煩惱,和離欲解脫等事。等到身體生了病,遭受很大的痛苦,不但不能得到大師為他教授、教誡說法,也不能得到其餘多聞大德們的教授、教誡說法。然而他對於原來所聽聞的正法,能獨自於僻靜之處,思惟稱量觀察,終於得到了無上的愛盡解脫,不再生起各種煩惱,離欲解脫。阿難啊!這樣就叫做思惟原來所聽聞的正法而得到的福利。

叵求那比丘如之何會不能得到諸根欣悅,色貌清凈,膚體鮮澤呢?叵求那比丘原來還未生病時,雖然並未斷除五下分結,可是當他親從大師聽聞教授、教誡說法後,就斷除了五下分結,世尊當為那位叵求那尊者受記得阿那含果。」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阿難尊者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禮佛後離去。


SA.37.1012

一〇一二【經旨】本經敘說阿濕波誓病中怕梵行退減而不安。佛為講說解脫知見,彼聞後因歡悅而病癒。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阿濕波誓尊者住在東園的鹿母講堂里,身患重病,極為痛苦。富鄰尼尊者照顧供養他,就如前面跋迦梨經(見第一〇〇九經)所詳述的一樣,就是說有三種病苦的感受,……乃至病苦是轉增不減。

佛陀告訴阿濕波誓說:「你不要追悔啊!」

阿濕波誓答佛陀說:「世尊啊!我真的追悔了。」

佛陀問阿濕波誓說:「你沒有破戒嗎?」

阿濕波誓答佛陀說:「世尊啊!我沒有破戒。」

佛陀問阿濕波誓說:「你如果沒有破戒,為什麼要追悔呢?」

阿濕波誓答佛陀說:「世尊啊!我原來還未生病時,常修習禪定而得到身心息止的安樂;可是我今日卻不再能進入那種禪定之中,所以我如此想着:我是否退失了這種禪定了呢?」

佛陀告訴阿濕波誓說:「我現在且問你,你就隨己意回答我。阿濕波誓啊!你是否認為物質現象就是我、我所有、我在物質現象中、或物質現象在我之中呢?」

阿濕波誓答說:「不認為,世尊!」

又問:「你是否認為感受、想象、意志行為、心識等精神現象就是我、我所有、我在這些精神現象中、或這些精神現象在我之中呢?」

阿濕波誓答說:「不認為,世尊!」

佛陀告訴阿濕波誓說:「你既然不認見物質現象就是我、我所有、我在物質現象中、或物質現象在我之中,也不認見感受、想象、意志行為、心識等精神現象就是我、我所有、我在這些精神現象中、或這些精神現象在我之中,為什麼要追悔呢?」

阿濕波誓答說:「世尊啊!我是因為不能正確思惟的緣故。」

佛陀告訴阿濕波誓說:「如果沙門、婆羅門的禪定堅固,禪定平等,可是卻不能再入於那種禪定中的話,也不應有這樣的想法:我於禪定已退減了。如又有聖弟子不認見物質現象就是我、我所有、我在物質現象中、或物質現象在我之中,也不認見感受、想象、意志行為、心識等精神現象就是我、我所有、我在這些精神現象中、或這些精神現象在我之中的話,就只應作此覺知:要把貪慾永遠滅盡無餘,瞋恚、愚痴永遠滅盡無餘。貪慾、瞋恚、愚痴永遠滅盡無餘後,一切煩惱就會息滅,得到沒有煩惱的清凈心解脫與智慧解脫,於現世中自己知道作證:我再生的因素已滅盡,清凈的梵行已建立,所應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後身,不再流轉於生死輪迴中了。」

佛陀講說這段經文時,阿濕波誓就能不生起各種煩惱,心靈得到解脫,歡喜雀躍。由於歡喜雀躍的緣故,他身上的疾病就痊癒了。

佛陀說完此經,使阿濕波誓尊者內心歡喜不已後,就從座席起來離去。

差摩迦經(見第一〇五經)里所說的,也如五受陰處說法一樣。

  第一〇一二經注釋:

1、阿濕波誓:又作阿說示、馬勝、馬師。比丘名。佛陀初轉法輪時,所度五比丘之一。佛譽為威容端正,行步庠序第一比丘。


SA.37.1013

一〇一三【經旨】本經敘說佛為一位染病年少新學比丘說法,彼比丘聞法後,尋命終,諸根喜悅,顏貌清凈,佛為其授第一記。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年少新學比丘,在此正法、戒律中出家不久,知識淺薄,獨自客旅於外,無人供養他,就住在邊遠聚落的客僧房中,身染重病,非常痛苦。

當時,有眾多比丘去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退坐一邊,稟告佛陀說:「世尊啊!有一位年少新學比丘,……乃至身染重病,非常痛苦,就住在邊遠聚落的客僧房中。患有這種疾病的比丘大多會死去,無法活命,慈悲的世尊啊!希望您能去到他的住處探視,也是因為哀憫他的緣故!」

那時,世尊靜默地應允了。當天下午,世尊從禪定中出定,就去到那位染病的年少比丘處探視。

那位染病的比丘遙見世尊過來,就扶着床想要起來。

佛陀告訴比丘說:「你卧着休息,不要起床!怎樣呢?比丘啊!生病的痛苦還能忍受嗎?」就如前面差摩迦經(見第一〇五經)所詳述的一樣,有如此三種病苦的感受,……乃至病苦是只增而不減。

佛陀告訴染病比丘說:「我現在問你,你就隨己意回答我。你是否有追悔呢?」

染病比丘答佛陀說:「我真的是有所追悔,世尊!」

佛陀問染病比丘說:「你是否犯戒了呢?」

染病比丘答說:「世尊啊!我真的沒有犯戒。」

佛陀問染病比丘說:「你如果沒有犯戒的話,為什麼要追悔呢?」

染病比丘答佛陀說:「世尊啊!我年紀幼小,出家不久,對於過人法(指佛法)的勝妙知見未有所得,我這樣想着:命終之時,那知會往生何處呢?所以我才心生追悔。」

佛陀告訴染病比丘說:「我現在問你,你就隨己意回答我。怎樣呢?比丘啊!是有眼根所以才有眼識的嗎?」

染病的比丘答佛陀說:「是的,世尊!」

又問:「比丘啊!你意見怎樣呢?是因有眼識,所以才會有眼觸,以及由眼觸的因緣而生起內心的感受——或苦、或樂、或不苦不樂嗎?」

染病比丘答佛陀說:「是的,世尊!」耳、鼻、舌、身、意諸根,也是同樣地問答。

「怎樣呢?比丘啊!如果沒有眼根的話,就不會有眼識嗎?」

染病比丘答佛陀說:「是的,世尊!」

又問:「比丘啊!如果沒有眼識就不會有眼觸嗎?如果沒有眼觸,那麼就不會有由眼觸的因緣而生起的內心感受——或苦、或樂、或不苦也不樂嗎?」

比丘答佛陀說:「是的,世尊!」耳、鼻、舌、身、意諸根也是同樣地問答。

「所以,比丘啊!你應當好好地思惟如此之法,就能得到善的命終,也有善的後世。」當時,世尊為染病比丘做種種說法,給予示教照喜後,才從座席起來離去。

那時,染病比丘在世尊離去後不久,就命終了。臨命終時,所有根身都顯露着喜悅,顏貌清凈,膚色也很鮮白。

當時,有眾多比丘去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向佛陀問說:「世尊啊!那位年少比丘身染重病極為痛苦,如今這位尊者已經命終了。當他臨命終時,所有根身都顯露着喜悅,顏貌清凈,膚色也很鮮白。怎樣呢?世尊啊!像這樣的比丘將會往生何處呢?如何受生呢?後世又是如何呢?」

佛陀告訴眾比丘說:「那位命已過世的比丘是真實的寶物,他聽聞我的說法,分明了解,對於正法,無所畏懼,得入於般涅槃,你們只當供養他的舍利。」

世尊當時就為那一位比丘受記得阿羅漢果。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SA.37.1014

  一〇一四【經旨】本經反覆說明若比丘於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系著、使,即能於現世自知作證,究竟苦邊。其經意內容大多同於第九七四經,請參閱,譯文略。


SA.37.1015

一〇一五【經旨】本經敘說佛告病比丘應離貪、瞋、痴三毒,若離三毒,則能究竟苦邊。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余文跟前經所說一樣,差別的是:乃至佛陀告訴染病比丘說:「你自己沒有犯戒嗎?」

比丘答佛陀說:「世尊啊!我不是為了持凈戒的緣故,所以才在世尊處修習梵行。」

佛陀又問比丘說:「你是為了什麼緣故,所以在我處修習梵行的呢?」

比丘答佛陀說:「我是為了遠離貪慾的緣故,所以才在世尊處修習梵行;也是為了遠離瞋恚、愚痴的緣故,所以才在世尊處修習梵行。」

佛陀告訴比丘說:「是的! 是的!你正是為了遠離貪慾的緣故,所以在我這兒修習梵行;也是為了遠離瞋恚、愚痴的緣故,所以在我這兒修習梵行。比丘啊!由於被貪慾所纏縛,因此不得出離 貪慾;由於被無明所纏縛,因此不能得到清凈的智慧。所以,比丘啊!出離貪慾,就能得到心靈的解脫;出離無明,就能得到智慧的解脫。如果比丘出離貪慾,心得 解脫,能以自身作證,且出離無明,得到了智慧解脫,這樣就叫做比丘斷除了各種愛欲,轉去一切的結縛,息止我慢,得到覺悟,徹底地脫離了生死苦海。所以,比 丘啊!你們對於此法應好好地思惟。」余如前經所詳述的一樣,……乃至為染病比丘受記得阿羅漢果。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行禮後離去。


SA.37.1016

一〇一六【經旨】本經敘說佛見多有比丘疾病,乃告訴彼等當正念正智以待時。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眾多的比丘集聚在伽梨隸講堂里。此時,有很多的比丘都生了病。

當時,世尊於下午從禪定中 出定,就去到伽梨隸講堂,在大眾之前鋪座而坐。坐好後,告訴眾比丘說:「你們應當以正念正智而度時日,這是我對你們的教誡。比丘啊!怎樣叫正念呢?就是比 丘能繫念於對內身的觀察,運用方法精勤努力,有正念正智,以調伏世間的貪憂;也能繫念於對外身的觀察、繫念於對內身與外身的觀察,以及繫念於對內受、外 受、內外受,內心、外心、內外心,內法、外法、內外法的觀察,運用方法,精勤努力,有正念正智,以調伏世間的貪憂,這樣就叫做比丘的正念。

怎樣叫正智呢?就是比丘的來往進退,都能保持正智,他對四周的瞻視觀察,四肢的屈伸,身體的俯仰,執持衣缽,行、住、坐、卧、眠、覺,乃至大、小便利,或語或默,也都依正智而行,比丘啊!這樣就叫做正智。

如此具足正念正智的比丘, 如果還會生起快樂的感受,這是有因緣的,不是沒有因緣的。是什麼因緣呢?就是緣於此色身,他會做這樣的思惟:我這個色身是由無常所造作,是緣於心而生;快 樂的感受也是由無常所造作,是緣於心而生。對於此色身及快樂的感受當觀察它的無常,觀察它的生滅,觀察對它離欲,觀察它的滅盡,觀察舍離它;能觀察此色身 及快樂感受的無常,……乃至能舍離它後,那麼對於此色身及快樂感受的貪慾結使(隨眠,潛伏的煩惱種子),便永遠不會再生起。

同樣地,具足正念正智而會 生起苦受,那也是有因緣的,不是沒有因緣的。是以什麼為因緣呢?就是緣於此色身,他會做這樣的思惟:我這個色身是由無常所造作,是緣於心而生;苦受也是由 無常所造作,是緣於心而生。對於此色身及苦受當觀察它的無常,……乃至舍離它,那麼對於此色身及苦受的瞋恚結使,便永遠不會再生起。

同樣地,具足正念正智而會 生起不苦不樂的感受,那也是有因緣的,不是沒有因緣的。是什麼因緣呢?就是以此色身因緣,他會做這樣的思惟:我這個色身是由無常所造作,是緣於心而生;那 不苦也不樂的感受也是由無常所造作,是緣於心而生。對於那色身及不苦不樂的感受當觀察它的無常,……乃至舍離它,那麼所有色身及不苦不樂感受的無明結使, 就能使它永遠不會再生起。多聞聖弟子如此觀察的話,就會厭離物質的色蘊,也會厭離受、想、行、識諸蘊,厭離後就會離欲,離欲後就能得解脫,解脫知見:我再 生的因素已滅盡,清凈的梵行已建立,所應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後身,不再流轉於生死輪迴中了。」

當時,世尊就唱誦詩偈說:

「被快樂的感受所覺觸時,卻不能知道那快樂的感受;

這是因被貪慾的結使所役使,以致不能見到出離道。

被痛苦的感受所覺觸時,卻不能知道那痛苦的感受;

這是因被瞋恚的結使所役使,以致不能見到出離道。

至於不苦不樂的感受,這是等正覺所說;

他也是不能了知,終究無法度達彼岸。

如果比丘能精勤努力,具足正智而不傾動;

對於一切的感受,能以智慧而詳知,

能了知各種感受後,在現世中就可滅盡一切煩惱;

會依智慧而命終,入於涅槃不再墮於眾生道中。」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一〇一六經注釋:

1、「當正念正智以待時,是則為我隨順之教」: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比丘應以正念正知而度時日。此乃我為汝等之教誡。」

2、「乃至五十、六十」:巴利本無此語,而作「大、小便利之事,亦以正知而為。」

3、 「謂比丘若來若去……依語默正智行」: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此有比丘,於進於退,皆以正知而為;視前方、視四周,亦以正知而為;四肢之屈伸,亦 以正知而為;持僧伽梨衣、缽、衣,亦以正知而為;或食、或飲、或嚙、或味,亦以正知而為,乃至大、小便利之事,亦以正知而為;行住坐卧語默,亦以正知而 為。」

4、「如是比丘正念正智住者,能起樂受,有因緣,非無因緣」: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此比丘如是住於正念、正知、不放逸、精進專心,若起樂受者,彼則如是知:『我起此樂受,此樂受為由緣而起,無緣則不起。……』」

5、「我此身無常有為,心因緣生」: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然而此身為無常所造作,為由緣而起者」。「心因緣生」,南傳則只作「為由緣而起者」。

6、「若於身及樂受貪慾使者,永不復使」: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於身與樂受之染欲隨眠,皆所捨棄」。

7、不墮數:數,即數取趣,梵語叫補特伽羅。有情流轉,數數取諸趣者,舊譯曰人。不墮數,指不再墮於眾生道中。


SA.37.1017

一〇一七【經旨】本經敘說佛為諸病比丘說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余如前經所說的一樣。那時,有眾多的比丘集會於迦梨隸講堂,有很多比丘生了病,也如前經所說的內容一樣。差別的是:「乃至聖弟子如此觀察的話,就能自物質的色蘊中解脫,自精神的受、想、行、識諸蘊中解脫,我說這樣就是等於解脫了生、老、病、死苦。」

當時,世尊就唱誦詩偈道:

「有智慧多聞的人,並非不能覺知各種感受,

如果對於苦受或樂受,都能分別詳細地了知實相,

當會知道堅固心念之事,凡夫是有升有降的。

應對於樂受不染著,對於苦受也不傾動他的心,

知道生起感受或不生起感受,都是依於貪、恚的心理;

斷除這些貪、恚的心理,他的心靈就會得到完善的解脫,

要繫於正念而緣於妙境,正向聖道以待臨終之期。

如果比丘精勤努力,具足正智而不傾動他的心,

對這一切的感受,即能依智慧而覺知;

了知各種感受後,就能在現世中盡除一切煩惱,

依智慧而命終,得進入涅槃而不再墮於眾生道中。」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內心充滿歡喜,向佛陀行禮後離去。


SA.37.1018

 一〇一八【經旨】本經敘說給孤獨長者得病,佛陀勸彼當學四不壞凈,長者言已成就,佛陀即記說其得阿那含果。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給孤獨長者生病,身體極為痛苦。世尊聞知後,於早晨穿着法衣,手拿着缽盂,進入舍衛城中乞食,他次第乞食,就走到了給孤獨長者的家前。

長者遙見世尊,就扶着床想起來。

世尊看見後,就告訴他說:「長者不要起來!這樣會增加痛苦的。」世尊坐了下來,告訴長者說:「怎樣呢?長者啊!你的病痛還可忍受嗎?身體的苦患,是轉劇?還是減輕了呢?」

長者答佛陀說:「非常的苦啊!世尊!很難忍受啊!」乃至講說三種病苦的感受,就如差摩經(見第一〇五經)所詳述的一樣,……乃至痛苦的感受是只增不減。

佛陀告訴長者說:「你應當如此修習:要對於佛陀有堅定不移的凈信,對於法、僧有堅定不移的凈信,成就聖戒。」

長者告訴佛陀說:「就如世尊您所說四種堅定不移的凈信,我已具足這些法,這些法中也有我的分。世尊啊!我現在對於佛陀已有堅定不移的凈信,對於法、僧也有堅定不移的凈信,成就聖戒。」

佛陀告訴長者說:「真好啊!真妙!」就為長者記說得到阿那含果。

長者請求佛陀說:「希望世尊今天在這兒接受我的供養。」當時,世尊靜默地應允了。

長者立即吩咐備辦各種潔凈甘美的飲食,供養世尊。世尊食後,又為長者講說種種佛法,給予示教照喜後,就從座席起來離去。


SA.37.1019

一〇一九【經旨】本經敘說給孤獨長者得病,阿難尊者為其說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阿難尊者聽說給孤獨長者身遭病苦,就前往他家探視。長者遙見阿難,就扶着床想起來。……乃至講說三種病苦的感受,就如前面叉摩經(即差摩經)所詳述的一樣,……乃至痛苦是只增不減。

當時,阿難尊者告訴長者說:「你不要恐怖!愚痴無聞凡夫不信佛,也不信法、僧,聖戒不具,所以會有恐怖,也害怕命終及後世的苦患。而你現在不信已斷、已知,對於佛陀具足凈信,對於法、僧也具足凈信,成就了聖戒。」

長者告訴阿難尊者說:「我現在要恐怖什麼呢?我當初在王舍城寒林中的丘冢間遇見世尊時,就已得到對於佛陀堅定不移的凈信,對於法、僧堅定不移的凈信,成就了聖戒。從此以後,家中的錢財全都和佛陀及弟子——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共享。」

阿難尊者說:「真好啊!長者!你已自己記說是得須陀洹果了。」

長者請求阿難尊者說:「請您今天在這兒接受我的供養。」

阿難尊者靜默地應允了。

長者立即備辦各種潔凈甘美的飲食,供養阿難尊者。阿難尊者食後,又為長者說種種的佛法,給予示教照喜後,就從座席起來離去。


SA.37.1020

一〇二〇【經旨】本經敘說給孤獨長者得病,舍利弗勸其當修習不著六根、六境、六界、五蘊等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舍利弗尊者聽說給孤獨長者身患病苦。聞知後,他告訴阿難尊者說:「你知道嗎?給孤獨長者身患病苦,我們應該同往探視。」阿難尊者靜默地應允了。

當時,舍利弗尊者和阿難尊者就同往給孤獨長者家。長者遙見舍利弗尊者,就扶着床想起來。……乃至講說三種病苦的感受,就如叉摩經所詳述的一樣,身上的病苦是變得更嚴重而沒有減輕。

舍利弗尊者告訴長者說:「你應該如此修習:不執著於眼根,不依眼界而生貪慾之識;不執著於耳、鼻、舌、身根,也不執著於意根,不依意界而生貪慾之識。不執著於色境,不依色界而生貪慾之識;不執著於聲、香、味、觸、法境,乃至不依法界而生貪慾之識。不執著於地界,不依地界而生貪慾之識;不執著於水、火、風、空、識界,乃至不依識界而生貪慾之識。不執著於色蘊,不依色蘊而生貪慾之識;不執著受、想、行、識蘊,乃至不依識蘊而生貪慾之識。」

這時,給孤獨長者聽得悲嘆流淚。阿難尊者問長者說:「你現在感到畏怯了嗎?」

長者告訴阿難說:「我不畏怯。我是因自己回想,奉佛二十餘年以來,從未曾聽聞舍利弗尊者講說如今所聞這麼深妙之法的緣故。」

舍利弗尊者告訴長者說:「我也是很久以來,未曾為諸位長者們講說如此的佛法了。」

長者請求舍利弗尊者說:「有一些居家的白衣(平民)居士,雖有勝信、勝念、勝樂,可是卻不曾聽過深妙之法,而生退沒之心。慈悲的舍利弗尊者啊!您應當為居家的白衣居士們講說深妙之法,也是因為哀憫他們的緣故!舍利弗尊者啊!今天就請您們在這兒接受我的供養。」舍利弗尊者等二人靜默地接受供養的邀請。

長者立即備辦各種潔凈甘美的飲食,恭敬地供養。舍利弗尊者食後,又為長者講說種種的佛法,給予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後,就從座席起來離去。


SA.37.102`

一〇二一【經旨】本經敘說達磨提離長者得病,世尊勸其應修習四不壞凈,並六隨念處。

達磨提離長者經,也像世尊為給孤獨長者初次說法的經文所詳述的一樣,第二經也是同樣的說法。差別的是:「如果長者能依此四種堅定不移的凈信後,應向上更修習六隨念處,就是念如來之事,……乃至念天之事。」

長者稟告佛陀說:「世尊啊!依此四種堅定不移的凈信,向上更修習六隨念處,我現在都已經成就,我經常修習念如來之事,……乃至念天之事。」

佛陀告訴長者說:「真好啊!真妙!你現在自己已記說得阿那含果了。」

長者請求佛陀說:「希望世尊您接受我供養的邀請。」當時,世尊靜默地接受邀請。

長者知道佛陀接受邀請後,立即備辦各種潔凈甘美的食物,恭敬地供養。世尊食畢,又為長者做種種的說法,給予示教照喜後,就從座席起來離去。

  第一〇二一經注釋:

1、六念:即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SA.37.1022

一〇二二【經旨】本經敘說長壽童子得病,佛陀勸其當依四不壞凈,於上修習六明分想。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裡。

那時,有位叫長壽的童子,是樹提長者的孫子,身染重病。

當時,世尊聽說長壽童子身染重病,便於晨朝穿着法衣,手拿着缽盂,進入王舍城中乞食,依次走到長壽童子家。長壽童子遙見世尊,扶着床想起來。……乃至講說三種病苦的感受,就如叉摩經所述的一樣,……乃至病苦是只增不減。

世尊說:「所以,童子啊!你應當如此修習:對於佛陀有堅定不移的凈信,對於法、僧有堅定不移的凈信,成就聖戒。」

童子告訴佛陀說:「世尊啊!您所說的四種堅定不移的凈信,我現在都已具足,我經常對於佛陀具有堅定不移的凈信,對於法、僧具有堅定不移的凈信,成就聖戒。」

佛陀告訴童子說:「你應依這四種堅定不移的凈信,更向上修習六種明分之想。是哪六種呢?就是諸行(指世間一切的物質與精神現象,無常想、無常是苦想、苦即無我想、觀食(指因緣)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死(滅)想。」

童子告訴佛陀說:「就如世尊所說,要依這種堅定不移的凈信,更向上修習六種明分(智慧的因素)之想,我如今也都具備了,然而我仍會這樣想着:我命終之後,不知我的祖父樹提長者將會怎樣?」

當時,樹提長者告訴長壽童子說:「你不要顧念我,你現在且聽世尊說法,要思惟憶念,就可得到長夜的福利,有安樂的利益。」

此時,長壽童子說:「我對於一切諸行,都當作無常想、無常是苦想、苦即無我想、觀食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死滅想,這些想,都常現在我前。」

佛陀告訴童子說:「你現在已自己記說得斯陀含果了。」

長壽童子請求佛陀說:「世尊啊!希望您今天就在我家接受供養。」當時,世尊靜默地應允了。

長壽童子立即備辦各種潔凈甘美的食物,恭敬供養。世尊食畢,又為童子說種種的佛法,給予示教照喜後,就從座席起來離去。

  第一〇二二經注釋:

1、「一切行無常想……死想」: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汝於此一切諸行,當作無常觀,無常即苦想,苦即無我想,斷想、離貪想、滅想而住」。


SA.37.1023

一〇二三【經旨】本經敘說婆藪長者得病,世尊為長者說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波羅奈國仙人住處的鹿野苑中。

那時,婆藪長者身遭病苦。

當時,世尊聽說婆藪長者身遭病苦,就如前面達摩提那長者經文所詳述的一樣,記說已得到阿那含果,……乃至世尊從座席起來離去。


SA.37.1024

一〇二四【經旨】本經敘說釋氏沙羅得病,世尊勸其修習四不壞凈,又於上修習五喜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迦毘羅衛國的尼拘律園中。

那時,有位釋氏沙羅患了嚴重的病。

當時,世尊聽說釋氏沙羅患了嚴重的病,就於晨朝穿着法衣,手拿着缽盂,進入迦毘羅衛國乞食,依次走到釋氏沙羅的家。釋氏沙羅遙見世尊,就扶着床想起來。……乃至講說三種病苦的感受,就如差摩經所詳述的一樣,……乃至病苦是只增不減。

世尊說:「所以,釋氏沙羅啊!你應當如此修習:對於佛陀有堅定不移的凈信,對於法、僧有堅定不移的凈信,成就聖戒。」

釋氏沙羅告訴佛陀說:「世尊您所說,應於佛陀有堅定不移的凈信,對於法、僧有堅定不移的凈信,成就聖戒,我都已具足,我經常對於佛陀具有堅定不移的凈信,對於法、僧具有堅定不移的凈信,成就聖戒。」

佛陀告訴釋氏沙羅說:「所以,你應當依此對佛陀堅定不移的凈信,對法、僧堅定不移的凈信,成就聖戒,向上更修習五種喜處(念佛、法、僧、戒、施)。是哪五種呢?就是念如來之事,……乃至自己布施之法。」

釋氏沙羅告訴佛陀說:「就如世尊所說,要依此四種堅定不移的凈信,向上更修習五種喜處,我也都具備了,我經常憶念如來之事,……乃至自己布施之法。」

佛陀說:「真好啊!真妙!你現在自己已記說得斯陀含果了。」

沙羅請求世尊說:「希望世尊今天能在我家接受供養。」當時,世尊靜默地應允了。

沙羅長者立即備辦各種潔凈甘美的飲食,恭敬供養。世尊食畢,又為沙羅長者作種種說法,給予示教照喜後,就從座席起來離去。


SA.37.1025

 一〇二五【經旨】本經敘說耶輸長者得病,佛陀為其說法。

我聽到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那梨聚落的曲谷精舍里。

那時,耶輸長者患了重病,極為痛苦。如是,……乃至記說得到阿那含果,就如達摩提那經所詳述的一樣。


SA.37.1026

一〇二六【經旨】本經敘說摩那提那長者告訴阿那律尊者,彼以專修繫念四念住故,身諸苦患時得休息。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瞻婆國的竭伽池邊。那時,有位摩那提那長者疾病初愈。

當時,摩那提那長者告訴一男子說:「善男子啊!請你前往阿那律尊者處,為我頂禮阿那律,向他問訊是否起居輕利,安樂而住?明日希望全部有四人來接受我供養的邀請。如接受我邀請的話,你就又為我稟報說:『我是俗人,有好多王家的事要做,不能親自前往奉迎,希望尊者到了供養之時,全部四人來赴我的邀請,也是因哀憫我的緣故!』」

這時,那位男子接受長者的指示,就去到阿那律尊者處,向尊者頂禮後,稟告尊者說:「摩那提那長者敬禮問訊:『尊者是否少病少惱,起居輕利,安樂而住?希望尊者全部四人,明天中午,哀憫接受我的邀請!』」當時,阿那律尊者靜默地接受邀請。

那時,那位男子又把摩那提那長者交代的話轉告阿那律尊者說:「我是個俗人,有好多王家的事要做,不能親自前往奉迎,希望尊者全部四人,明天中午,哀憫接受我的邀請,也是憐憫我的緣故!」

阿那律尊者說:「你且自安心!我自會知道時間,明天全部四人,一定會去到他家的。」

這時,那位男子接受阿那律尊者的教示,回去稟報長者說:「阿梨(師父、長者)啊!應知我已拜見阿那律尊者,詳細地把你的意思告訴他。阿那律尊者聽後答說:『你且安心!我自會知道時間的。』」

那位摩那提那長者在夜裡就備辦好潔凈甘美的飲食。到了早晨又吩咐那位男子:「請你去到阿那律尊者處,稟告他:『赴供的時間到了。』」

當時,那位男子就遵照指示,去到阿那律尊者住處,向尊者頂禮後,稟告說:「供具都已辦好了,希望現在前往受供!」

當時,阿那律尊者就穿着法衣,手拿着缽盂,全部四人到長者家受供。

那時,摩那提那長者被婇女環繞着,立於門內左邊,他見了阿那律尊者,就向尊者頂禮,然後引導他們入內就座,各別頂禮其它比丘,並問訊起居後,退坐一邊。

阿那律尊者問訊長者說:「你是否能夠安忍,快樂而住呢?」

長者答說:「是的,尊者!我已能安忍,快樂而住。我先前患病,當時病得嚴重,如今托您福已痊癒了。」

阿那律尊者問長者說:「你是安住於什麼法,而能使你於疾病痛苦時得到痊癒呢?」

長者答說:「阿那律尊者啊!我是安住於四念處,由於專心修習繫念的緣故,身上有各種痛苦時,便得以休止。是哪四種呢?就是繫心於對自身的觀察,運用方法,精勤努力,有正念正智,以調伏世間的貪憂;以及視察外身、內外身的身念處,觀察內受、外受、內外受的受念處,觀察內心、外心、內外心的心念處,觀察內法、外法、內外法的法念處,運用方法,精勤努力,有正念正智,以調伏世間的貪憂。就像這樣,阿那律尊者啊!我因為繫心於四念處的緣故,當身上有各種痛苦時,便得以休止。阿那律尊者啊!我是因為有所安住的緣故,所以身上有各種痛苦時,便得以休止。」

阿那律尊者告訴長者說:「你現在自己已記說得阿那含果了。」

當時,摩那提那長者就親自拿各種潔凈甘美的飲食來供養尊者,順任各自吃得飽滿。食後,澡漱畢,摩那提那長者又坐於低床,聽尊者講說妙法。阿那律尊者為他作種種說法,給予示教照喜後,就從座席起來離去。


SA.37.1027

一〇二七【經旨】本經敘說佛陀告訴淳陀,十惡業為黑法,使人不得清凈;十善業為白法,可使人得到清凈。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金師精舍里。那時,有位淳陀長者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

當時,世尊問淳陀長者說:「你現在愛樂哪一種沙門、婆羅門的凈行呢?」

淳陀告訴佛陀說:「有一類沙門、婆羅門,奉事於水,祭祀毘濕波天,手拿着木杖澡罐,經常洗凈他的手。像這樣的正士善能說法:『善男子啊!每月十五日,可以胡麻屑和庵摩羅果屑來洗髮,修行齋戒,披着新凈的長鬘白【疊*毛】,把牛糞塗於地,而卧在其上。善男子啊!晨朝早起,要以手觸地,這樣說:此地清凈,我也如此清凈。手拿着牛糞團,並握着生草,口裡這樣說:這些都是清凈的,我也是如此的清凈。像這樣的話,知見才是清凈;不這樣的話,永不得清凈。』世尊啊!像這一類的沙門、婆羅門,如果是清凈的話,就是我所宗仰的了。」

佛陀告訴淳陀說:「有黑法(惡法)、黑報(惡報),不凈因、不凈果,背着重擔而趨向於下處。成就如此諸惡法的話,即使晨朝早起,以手觸地,高聲唱說清凈,還是不能得清凈;就是不去碰觸,也一樣是不清凈。手拿牛糞團,並握着生草,高聲唱說清凈,也是不能得清凈;就是不去碰觸它,也一樣是不清凈。

淳陀啊!什麼是黑法、黑報,不凈因、不凈果,背着重擔而趨向於下處,乃至無論碰觸或不碰觸,都是不清凈的呢?淳陀啊!就是有殺生的惡業,手常沾滿血腥,心常思惟撾捶殺害他物,無慚無愧,慳吝貪惜,對於一切眾生乃至昆蟲,都不離開殺害之事。又有對於他人財物,無論在聚落、空地,都不離開偷盜。又有行作邪淫,對於有父母、兄弟、姐妹、夫主、親族所監護,乃至是授予花鬘的女人(指訂過婚的女人),像這些為父母等監護的女人,卻仍努力去強求,不能離開邪淫。又有講說不真實的妄語,或在王家、或在誠信人家、或在眾人聚集時,被要求說真實話,卻作不實之說:沒有看見卻說看見,有看見卻說不曾看見,不曾聽聞卻說有聽聞,有聽聞卻說不曾聽聞,知道卻說不知道,不知道卻說知道,為自己、為他人,或為財利,明知而不能舍離虛誑,這樣就叫做妄語。又有搬弄是非,離間他人者,把話由此處傳向他處,或由他處而傳向此處,更相破壞,使和合的人因之離異,離異的人感到歡喜,這樣就叫做兩舌。又有不離開惡口漫罵的,如果是與人柔和的話語,能令人悅耳心喜,所說的道理方正易知,是眾人所樂聞、隨機開導的無依之說,能令眾人聽了愛念、適意,隨順於三昧;如果捨棄這樣的話語,而講說剛強粗暴,令眾人聽了厭惡,不喜愛、不適意,不能隨順於三昧的話語。像這類的話語,不離於粗暴,這樣就叫做惡口。又有巧言修飾的壞語,不能適時而言、不能真實而言、說無意義之言、說不如法之言、不思惟而言,像這些言語,就叫做壞語。又有不舍離於貪,對他人財物而生起貪慾,這樣說:『這東西是我所擁有的才好。』又有不舍瞋恚、暴惡的人,心裡思惟着說:那些眾生應該系縛、應該鞭打、應該杖擊、應該被殺,只想為難眾生。又有不舍顛倒的邪見,持這樣的見解、這樣的說法:『沒有什麼布施,沒有什麼果報,沒有什麼福利;沒有什麼善行、惡行,沒有什麼善惡業的果報;沒有此世,沒有他世;沒有父母,沒有眾生的生於世間;世間並沒有阿羅漢的等趣、等向,能在於此世或他世,而自知作證說:我再生的因素已滅盡,清凈的梵行已建立,所應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後身,不再流轉於生死輪迴中了。』淳陀啊!這樣就叫做黑法、黑報,不凈因、不凈果,……乃至無論碰觸或不碰觸,都是不清凈的。

淳陀啊!有白法(善法)、白報,有凈因、有凈果,能使人上升為輕仙。成就此法後,如果在於早晨以手觸地,唱說:『此地清凈,我也清凈。』的話,也是會得到清凈;如果不去以手觸地唱說的話,也一樣會得到清凈。手握着牛糞團,或持拿着生草,如果是凈因凈果的話,無論是拿或不拿,也是會得到清凈的。

淳陀啊!怎樣叫白法、白報,……乃至拿或不拿,也是會得到清凈的呢?就是有人能不殺生,遠離殺生,舍掉刀杖,知道慚愧,悲念一切眾生。又能不偷盜,遠離偷盜,他人給予才拿取,不給予就不去拿取,凈心不貪。又能遠離邪淫,如父母等人所監護,……乃至授予一花鬘的女人,都不會強行求取,而生起邪淫。又能遠離妄語,講說正確真實的話。又能遠離兩舌,不把話傳此向彼,或傳彼向此的搬弄是非,共相破壞;分離的人使他們和好,和好的人使他們歡喜。又能遠離惡口漫罵,不說剛強橫暴的話,眾人都樂於聽聞他的話語。又能遠離巧飾的壞語,依諦理而說、適時而說、如實而說、為有意義之說、如法而說、知見之說。又能遠離貪慾,不對他人財物、他人器具作是自己所有之想,而生起貪著之心。又能遠離瞋恚,不作如此想法:要撾打縛殺眾生,為眾生造作各種災難。又能成就正見,不起顛倒邪見,認為有布施、有果報、有福利,有善、惡行的果報,有此世,有父母、有眾生的生起,世間有阿羅漢在於此世或他世的現世中自知作證:我再生的因素已滅盡,清凈的梵行已建立,所應做的事都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後身,不再流轉於生死輪迴中了。淳陀啊!這樣就叫做白法、白報,……乃至無論碰觸或不去碰觸,都會是清凈的。」

當時,淳陀長者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行禮後離去。

  第一〇二七經注釋:

1、凈行:諸清凈行,指身清凈、語清凈、意清凈。

2、「有沙門、婆羅門,奉事於水,……常凈其手」: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西方之婆羅門等持罐,以苔草為花環,事火,水浴而修凈行」。

3、「善男子!晨朝早起……我所宗仰」: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大德!此處,有西方之婆羅門等持罐,以苔草為花環,事火,水浴,彼等即勸導其弟子曰:『男子!晨早從卧處而起,觸地!若不能觸地,則觸濕牛糞!若不能觸濕牛糞,則觸生草!若不能觸生草,則事火!若不能事火,則合掌而歸命於日輪!若不能歸命於日輪,則於日暮時,三度水浴!』大德!如是,西方之婆羅門等持罐,以苔草為花環,事火,水浴而修凈行,我即喜樂彼等之凈行。」

4、「行諸邪淫,……不離邪淫」:此處漢譯南傳相對經文翻譯欠順暢;巴利英譯本此處作insexual desires he is a wrong-doer;he has intercourse with girls in ward of mother or father,brother,sister or relatives(or clan);with girls lawfully guarded,already pledged to a husband and protected by the rod,even with girls crowned with the flower–garland(of betrothal)。(大意是:有一類欲邪淫的人,他與有父母、兄弟、姐妹、或者有親戚(或家族)監護的女人行淫,或者和受合法防護的女人、有夫之婦、乃至是授與花鬘(指訂婚)的女人行淫。)

5、「不實妄語……求當言處」:漢譯南傳相對經文此處作「有一類者為虛誑語,在公會之中、或在集會之中、或在親屬之中、或在團體之中、或在王家之中,作證人,被喚問。」

6、樂聞、無依說:樂聞說,即樂聞語,謂說法能稱適機宜,語音宣暢,事理賅明,當機之眾,無不喜樂聽聞。無依說,即無依語,謂說法能隨機開導,無所依着,亦不希望他人信己而後為說。


SA.37.1028

一〇二八【經旨】本經敘說婆羅門告訴佛陀其所修學之舍法,佛則告其賢聖法、律所行舍法為十善行。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金師精舍里。

那時,有一位婆羅門在月的十五日,洗頭後,受持齋法,披着新凈的長毛白【疊*毛】,手拿着生草,來到佛陀住處,與世尊見面彼此問訊慰勞後,退坐一邊。

當時,佛陀問婆羅門說:「你洗頭披着新凈長鬘白【疊*毛】,這是哪一門派之法呢?」

婆羅門答佛陀說:「瞿曇啊!我是學婆羅門的舍離之法。」

佛陀問婆羅門說:「怎樣叫婆羅門的舍離之法呢?」

婆羅門告訴佛陀說:「瞿曇啊!就是在每月的十五日,洗頭後受持齋法,披着新凈長鬘白【疊*毛】,手拿着生草,隨自己的能力所及,布施作福。瞿曇啊!這樣就叫做婆羅門所修持的舍行。」

佛陀告訴婆羅門說:「賢聖者的正法、戒律所修持的舍行與此不同。」

婆羅門問佛陀說:「瞿曇啊!賢聖者的正法、戒律所修持的舍行是怎樣的呢?」

佛陀告訴婆羅門說:「就是要遠離殺生,不樂於殺生,就如前面清凈法的經文所詳述的一樣。依於不殺,舍離殺生,……乃至也如前面清凈法的經文所詳述的一樣。要遠離偷盜,不樂於偷盜,依於不偷盜,舍離不予而取的行為。要遠離邪淫,不樂於邪淫,依於不邪淫,舍離非梵行(不清凈的行為)。要離於妄語,不樂於妄語,依於不妄語,舍離不實的言語。要遠離兩舌(搬弄是非,挑撥離間),不樂於兩舌,捨棄離間他人的言行。要離於惡口漫罵,不樂於惡口,依於不惡口,舍離粗暴的言語。要遠離綺語(無禮義不正經的話),不樂於綺語,依不綺語,舍離說無意義的話。要斷除貪慾,遠離貪慾之苦,依於無貪之心,舍離貪愛染著。要斷除瞋恚,不生忿恨,依於無恚,舍離瞋恨。要修習正見,不起顛倒邪見,依於正見,舍離邪見。婆羅門啊!這樣就是賢聖者的正法、戒律所修持的舍行。」

婆羅門告訴佛陀說:「真是奇妙啊!瞿曇您這賢聖者的正法、戒律所修持的舍行!」

當時,婆羅門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就從座席起來離去。


SA.37.1029

一〇二九【經旨】本經敘說佛陀答生聞婆羅門所問,唯入處餓鬼道眾生可受親族施食,其餘皆於各道受食。而布施者其後亦將得其所施之福報。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裡。

那時,有位名叫生聞的梵志(婆羅門)來到佛陀住處,與世尊見面相問訊慰勞後,退坐一邊,問佛陀說:「瞿曇啊!我有非常愛念的親人,忽然命終了,我為了他的緣故,信心布施。怎樣呢?世尊啊!他能受用我的布施嗎?」

佛陀告訴婆羅門說:「這並非一定可以獲得。如果你的親人是墮生於地獄中的話,他就只能得到地獄眾生的食物,以養活他的命,他是無法獲得你所信施給他的飲食;如果他是受生於畜生道、餓鬼道、或者人道中的話,他就只能得到那些道或人道中的飲食,而不能得到你所布施的飲食。婆羅門啊!在餓鬼道中有一處,名叫入處餓鬼,如果你的親人墮生於入處餓鬼中的話,就能得到你所布施的食物。」

婆羅門問佛陀說:「如果我那位親人不生於入處餓鬼道中的話,那麼我所信施的食物,誰應來受食呢?」

佛陀告訴婆羅門說:「如果你所為信施的親人並未生於入處餓鬼道中的話,要是有其餘認識的親人生於入處餓鬼道中,便能來受食。」

婆羅門問佛陀說:「瞿曇啊!如果我所為信施的親人並未生於入處餓鬼道中,也沒有其餘認識的親人生於入處餓鬼道中的話,那麼我所信施的食物,誰當會來受食呢?」

佛陀告訴婆羅門說:「假使你所為布施的認識親人不生於入處餓鬼道中,又沒有其餘認識的親人生於入處餓鬼道中的話,那麼所作信施就會自得其福。那位布施的人所做的信施,布施者本身也不會失去相對福報的。」

婆羅門問佛陀說:「怎樣叫布施的人行施,布施者自己也會得到福報呢?」

佛陀告訴婆羅門說:「有人殺生行惡,手常血腥,乃至造了十不善的惡業,就如淳陀經(見一〇二七經)所詳述的一樣,然而他又曾布施給沙門、婆羅門,乃至窮人、乞士,都布施予錢財、衣服、飲食、明燈、以及各種莊嚴(裝飾)的器具。婆羅門啊!如果這位行惠施的人有犯了戒,而轉生於象群中的話,由於他曾經布施沙門、婆羅門錢財、衣服、飲食,乃至各種莊嚴器具的緣故,雖然是受生在象群中,也是會得到他前世布施的福報——具有衣服、飲食……乃至各種莊嚴的器具。

如果他是轉生於牛、馬、驢、騾等各種畜生道中的話,也會由於他前世惠施的功德,而受用一切的福報,隨他受生之處所應受用,全部都能獲得。婆羅門啊!如果這位布施的人能夠持戒,不殺生、不偷盜……乃至具有正見,布施眾沙門、婆羅門,乃至布施乞士錢財、衣服、飲食,乃至明燈;由於這樣的功德,受生於人道中,就能安享他的福報——具有衣服、飲食,乃至明燈等各種器具。

其次,婆羅門啊!如果布施的人又能持戒而得受生於天上的話,那麼他前世所有惠施的功德,就會於天上受福報——具有天上的財寶、衣服、飲食,乃至各種莊嚴的器具。婆羅門啊!這樣就叫做布施的人行施,布施者自己也會得到福報,因緣果報是不會失去的。」

當時,生聞婆羅門聽聞了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就從座席起來離去。

  第一〇二九經注釋:

1、達嚫:原為齋食之後,施僧以財物之謂。而僧對其施物為報之而說法,亦曰達嚫。此處乃指布施所得福報而言。


SA.37.1030

一〇三〇【經旨】本經敘說若行十不善業,則會墮生於地獄中;若具足十善業,則可受生於人、天,乃至得四果。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在拘薩羅國的人間遊行教化,就住在鞞羅磨聚落北邊的身恕林中。

鞞羅磨聚落的婆羅門、長者們聽到世尊住在聚落北邊的身恕林中,知道後,就彼此相招集,一同去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問佛陀說:「世尊啊!是什麼因緣而使眾生身壞命終後,墮生於地獄中呢?」

佛陀告訴眾婆羅門、長者說:「是由於行不如法之行、行危險之行的緣故,所以身壞命終後,墮生於地獄中。」

眾婆羅門、長者問佛陀說:「是行作什麼不如法之行、或危險之行,以致身壞命終後,而墮生於地獄中呢?」

佛陀告訴婆羅門、長者說:「就是行作殺生……乃至有邪見,具足十不善業行的緣故。婆羅門啊!如此不如法之行、危險之行,會使人身壞命終後,墮生於地獄中。」

婆羅門問佛陀說:「是什麼因緣使所有眾生於身壞命終後,得生於天上呢?」

佛陀告訴婆羅門長者說:「那是因為行如法之行、行正確之行,以此因緣,所以身壞命終後,得生於天上。」

又問:「世尊啊!是行作什麼如法之行、什麼正確之行,以致身壞命終後,得生於天上呢?」

佛陀告訴婆羅門、長者說:「就是能遠離殺生……乃至具有正見,有此十善業行的緣故,所以身壞命終後,得生於天上。婆羅門、長者啊!如果有人行此如法之行、行此正確之行的話,那麼他想受生於剎利大姓家、婆羅門大姓家、或居士大姓家,都能如意而往生。為什麼呢?因為他能如法而行、行正確之行的緣故。

如果他又想受生於四王天、三十三天,……乃至他化自在天的話,也都能如意往生。為什麼呢?因為他能如法而行、行正確之行的緣故。一個修持凈戒的人,他心裡的願望,自然全可獲得。

像這樣如法而行、行正確之行的人,如果想要受生於梵天的話,也是能如意而往生。為什麼呢?因為他能行正確之行、如法而行的緣故。一個持戒清凈,心離愛欲的人,他的願望所求,必能獲得。

如果他又想往生到光音天(色界二禪第三天)、遍凈天(色界三禪第三天),乃至阿伽尼吒天(色究竟天,色界四禪第九天,也是色界最高天)的話,也是同樣能往生。為什麼呢?因為他能持戒清凈,心離貪慾的緣故。

如果他又想要遠離五欲、五蓋邪惡不善法,有覺、有觀,……乃至具足安住於第四禪,也都能成就。為什麼呢?因為他能如法而行、行正確之行的緣故。一個持戒清凈,心離愛欲的人,他的願望所求,必能獲得。

如果他想要求得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或入於無色界的空入處、識入處、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的話,他也都能獲得。為什麼呢?因為他能如法而行、行正確之行的緣故。一個持戒清凈,心離愛欲的人,他的願望所求,必能獲得。

如果他想要斷除三結(身見結、戒取結、疑結),得到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或具有無量神通,天耳智證通、他心智證通、宿命智證通、生死智證通、漏盡智證通,也都能獲得。為什麼呢?因為他能如法而行,行正確之行的緣故。一個持戒清凈,也離愛欲的人,他的願望所求,必能獲得。」

當時,婆羅門、長者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行禮後離去。


SA.37.1031

一〇三一【經旨】本經敘說鞞羅磨聚落之婆羅門、長者來向佛陀請教生地獄與生天之因緣。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在拘薩羅國的人間遊行教化,就住在鞞羅磨聚落北邊的身恕林中。

當時,鞞羅磨聚落中,有婆羅門、長者聽聞世尊住在鞞羅磨聚落的身恕林中,知道後,就乘着白馬車,帶了眾多的隨從,持着金柄傘蓋、金澡瓶,走出鞞羅磨聚落,去到身恕林中。到了路口,下車步行,進入園門,到世尊之前,見面彼此問訊慰勞後,退坐一邊,問佛陀說:「瞿曇啊!究竟是什麼因緣,以致有人命終後生於地獄中,乃至於天上呢?」余如前經所詳述的經文一樣。

當時,鞞羅磨婆羅門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就從座席起來離去。


SA.37.1032

 一〇三二【經旨】本經敘說佛陀為婆羅門、長者講說自通之法,應修持七種聖戒,並成就四不壞凈,則能究竟苦邊。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在拘薩羅國的人間遊行教化,就住在鞞紐多羅聚落北邊的身恕林中。鞞紐多羅聚落的婆羅門、長者們聽聞世尊住在聚落北邊的身恕林中,知道後,就彼此相招引,一同前往身恕林,到世尊住處,見面相慰勞後,退坐一邊。

當時,世尊告訴婆羅門、長者說:「我將為你們講說自通之法。你們要仔細地聽!好好地思考!怎樣叫自通之法呢?就是聖弟子要如此修習:我這樣想着——如果有人想殺害我的話,這是我所不喜歡的事;如果是我所不喜歡的事,別人當也會同我一樣的不喜歡,那麼我為何要去殺害他呢?有這樣的覺悟後,就會受持不殺生戒,不樂於殺生,就如前面所說的一樣。又我若不喜歡別人對我偷盜,別人也當不喜歡被偷盜,那麼我為何要對別人偷盜呢?所以就會受持不偷盜戒,就如前面所說的一樣。又我既然不喜歡別人侵犯我的妻子,別人也應不喜歡自己的妻子被人侵犯,那麼我現在為何要侵犯別人的妻子呢?所以就會受持不邪淫戒,就如前面所說的一樣。又我也不喜歡被別人欺騙,別人也是不願被人欺騙,那麼我為何要欺騙他呢?所以就會受持不妄語戒,就如前面所說的一樣。又我也不喜歡別人離間我與親友的關係,別人也是不願被人如此離間,那麼我現在為何要離間他與親友的關係呢?所以就不會去行作兩舌(挑撥離間)之事。我也不喜歡別人以粗暴的話加之於我,別人也是不喜歡這樣,那麼我為何要對他辱罵呢?所以對於他人就不會去惡口漫罵了,就如前面所說的一樣。我也不喜歡別人講說不合禮義、不正經的綺語,別人也是不喜歡聽聞這樣的話語,那麼我為何要對他講說綺語呢?所以就不會對於別人講說綺語了,就如前面所說的一樣。如此七種行作,就叫做聖戒。

又聖弟子如能成就對佛陀堅定不移的凈信,成就對於法、僧堅定不移的凈信,(成就聖戒),這樣就叫做聖弟子成就了四種堅定不移的凈信。自己能於現前觀察而自記說:我地獄之緣已盡,畜生、餓鬼之緣已盡,一切惡道之緣都已盡,我已得到須陀洹果,不再墮於惡道中,決定正向於正覺,最多只在天上、人間各別七次往返受生,就能徹底地脫離生死的苦海了。」

當時,鞞紐多羅聚落的婆羅門、長者們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就從座席起來離去。

  第一〇三二經注釋:

1、自通之法: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自利之法門」;巴利英譯本此處作:anorm–method which brings profit to oneself.與漢譯相當。


SA.37.1033

一〇三三【經旨】本經敘說相習近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有彼此相習近之法。你們要仔細地聽!好好地思考!我將為你們解說。怎樣叫彼此相習近之法呢?就是殺生的人會和殺生的人相習近,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慾、瞋恚、邪見的人,各自也都會隨類而相習近,譬如不潔凈的東西就會和不潔凈的東西互相和合一樣。同樣地,殺生的人就會和殺生的人,……乃至邪見的人就會和邪見的人互相習近。就像這樣,比丘啊!不殺生的人就會和不殺生的人相習近,……乃至有正見的人就會和有正見的人相習近,譬如潔凈的東西就會和潔凈的東西互相和合一樣。由乳會生酪,由酪會生酥,由酥會生醍醐,而醍醐又會自相和合。同樣地,不殺生的人就會和不殺生的人相習近,……乃至有正見的人就會和有正見的人相習近,這樣就叫做比丘相習近之法。」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SA.37.1034

一〇三四【經旨】本經敘說十惡業是蛇行法,十善業是非蛇行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有蛇行之法。你們要仔細地聽!好好地思考!我將為你們解說。怎樣叫蛇行之法呢?就是殺生的邪惡行為,手常血腥,……乃至造作十不善業行,就如前面淳陀經所詳述的那樣。當他造惡之時,就是有身的蛇行、口的蛇行、意的蛇行;他造作了如此身的蛇行、口的蛇行、意的蛇行後,就會在二種惡道中趨向任何一道——或地獄道、或畜生道。所謂蛇行的眾生,就是指蛇、鼠、貓、狸等以腹伏行的眾生,這樣就叫做蛇行法。

怎樣叫非蛇行法呢?就是不殺生,……乃至有正見,就如前面淳陀經所詳述的十善業行那樣,這樣就叫做非蛇行法。身不造作蛇行、口不造作蛇行、意不造作蛇行,那麼在二種善道中,就會受生於任何一道——或是天上、或是人間。這樣就叫做非蛇行法。」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SA.37.1035

一〇三五【經旨】本經敘說有三種惡因,必墮生地獄;三種善因,則受生於天上。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有惡業的因、噁心的因、惡見的因,造作這樣惡因的眾生身壞命終後,一定會墮生於地獄惡道中。譬如圓珠,丟到空中,落地後各處流轉,不住於一處。同樣地,有惡業的因、噁心的因、惡見的因,身壞命終後,一定會墮生地獄中,而無安住之處。

什麼是惡業呢?就是殺生……乃至綺語,就如前面已詳述過的一樣,這就是惡業。什麼是噁心呢?就是貪心、恚心,就如前面已詳述過的一樣,這就是噁心。什麼是惡見呢?就是顛倒的邪見,就如前面已詳述過的一樣,這就是惡見。這些就叫做惡業的因、噁心的因、惡見的因,身壞命終之後,一定會墮生於地獄惡道中。

有善業的因、善心的因、善見的因,造作這樣善因的眾生身壞命終後,一定會受生於天上善道中。婆羅門啊!什麼是善業呢?就是遠離殺生、不樂於殺生,……乃至不綺語,這就是善業。什麼是善心呢?就是不貪、不恚,這就是善心。什麼是善見呢?就是有正見,不錯亂顛倒,……乃至自己能知見不再有後世生死的果報了,這就是善見。這些就叫做善業的因、善心的因、善見的因,身壞命終之後,一定能受生於天上。譬如四方的摩尼珠,丟到空中,會隨其墮處而安止;同樣地,那三種善因,相應受生之處,也都能隨處而安住。」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SA.37.1036

一〇三六【經旨】本經敘說行十不善業,會墮生於地獄,若生人中,必得相應苦報;行十善業,則受生於天上,若生人中,必得相應善報。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如果人多習行殺生的話,就會墮生於地獄中;如生於人中,也會得到短壽的苦報。多習行不予而取的偷盜行為,就會墮生於地獄中;如生於人中,也會受到錢財多難的苦報。多習行邪淫,就會墮生於地獄中;如生於人中,所有妻室也會有被人企圖侵犯的苦報。多習行妄語,就會墮生於地獄中;如生於人中,也會有常遭他人譏論的苦報。多習行挑撥離間的兩舌,就會墮生於地獄中;如生於人中,也會有親友乖離的苦報。多習行惡口漫罵,就會墮生於地獄中;如生於人中,也會有常聞惡聲的苦報。多習行綺語,就會墮生於地獄中;如生於人中,也會有說話不守信用的苦報。多習行貪慾,就會墮生於地獄中;如生於人中,也會有增長貪慾的苦報。多習行瞋恚,就會墮生於地獄中;如生於人中,也會有增長瞋恚的苦報。多習行邪見,就會墮生於地獄中;如生於人中,也會有增長愚痴的苦報。

如果修習又多修習遠離殺生的話,就會受生天上;如生於人中,也一定會得到長壽的善報。修習又多修習不偷盜,就會受生於天上;如生於人中,也會得到錢財不喪失的善報。修習又多修習不邪淫,就會受生於天上;如生於人中,也會得到妻室循良的善報。修習又多修習不妄語,就會受生於天上;如生於人中,也會得到不被人譏論的善報。修習又多修習不兩舌,就會受生於天上;如生於人中,也會得到親友和合、感情堅固的善報。修習又多修習不惡口,就會受生於天上;如生於人中,也會得到常聞妙音的善報。修習又多修習不綺語,就會受生於天上;如生於人中,就會得到說話信用的善報。修習又多修習不貪,就會受生於天上;如生於人中,也會得到不增愛欲的善報。修習又多修習不瞋恚,就會受生於天上;如生於人中,也會得到不增長瞋恚的善報。修習又多修習正見,就會受生於天上;如生於人中,也會得到不增愚痴的善報。」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SA.37.1037

一〇三七【經旨】本經敘說十惡業皆由貪、瞋、痴所生,十善業則由不貪、不瞋、不痴而生。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殺生有三種因素,就是從貪而生、從恚而生、從痴而生。……乃至邪見也有三種因素,即從貪而生、從恚而生、從痴而生。遠離殺生也有三種因素,由不貪而生、由不恚而生、由不痴而生。……乃至遠離邪見也有三種因素,即由不貪而生、由不恚而生、由不痴而生。」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SA.37.1038

一〇三八【經旨】本經敘說有十善業之出法,能出離於十惡業之不出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有所謂的出法(指十善業),能出離於不出法(指十惡業)。怎樣叫出法出離於不出法呢?就是不殺生能出離於殺生,……乃至有正見能出離於邪見。」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SA.37.1039

一〇三九【經旨】本經敘說十惡業為此岸,十善業為彼岸。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裡。

那時,有位名叫生聞的婆羅門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問佛陀說:「瞿曇啊!您所說的此岸、彼岸。究竟什麼是此岸?什麼是彼岸呢?」

佛陀告訴婆羅門說:「殺生,就是此岸;不殺生,就是彼岸。有邪見,就是此岸;有正見,就是彼岸。」當時,世尊就唱誦詩偈說:

「稍有修習善業的人,才能度達彼岸;

一切的眾生之類,都是驅馳奔走於此岸。

如能於此正法、戒律中,觀察各種法相的話,

這些人就能度達彼岸,摧伏死魔的軍隊。」

當時,生聞婆羅門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就從座席起來離去。

就像這樣,有異比丘所問、尊者阿難所問、佛問諸比丘三經,經文內容也如前面所述一樣。


SA.37.1040

一〇四〇【經旨】本經敘說十惡業為惡法,十善業為真實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有惡法(邪法),也有真實法(正法、善法)。你們要仔細地聽!好好地思考!我將為你們解說。什麼是惡法呢?就是殺生、不與取(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慾、瞋恚、邪見,這些就是惡法。什麼是真實法呢?就是遠離殺生……乃至有正見,這些就是真實法。」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SA.37.1041

一〇四一【經旨】本經說明惡法、惡惡法,真實法、真實真實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有惡法、有比惡法更惡之法,有真實法、有比真實法更真實之法。你們要仔細地聽!好好地思考!我將為你們解說。什麼是惡法呢?就是殺生……乃至邪見,這些就是惡法。什麼是比惡法更惡之法呢?就是自己殺生,也教人殺生;……乃至自己起邪見,又教人行邪見,這些就是比惡法更惡之法。什麼是真實法呢?就是不殺生……乃至有正見,這些就是真實法。什麼是比真實法更真實之法呢?就是自己不殺生,也教人不要殺生;……乃至自己行正見,又能教人行正見,這些就是比真實法更真實之法。」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SA.37.1042

一〇四二【經旨】本經敘說行十惡業為不善男子,行十善業為善男子。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有不善男子和善男子。你們要仔細地聽!好好地思考!現在我將為你們解說。什麼是不善男子呢?就是殺生……乃至有邪見的人,這樣就叫做不善男子。什麼是善男子呢?就是能不殺生……乃至具有正見的人,這樣就叫做善男子。」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SA.37.1043

一〇四三【經旨】本經說明不善男子、比不善男子更不善男子,善男子、比善男子更善男子。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有不善男子、也有比不善男子更不善的男子,有善男子、也有比善男子更善的男子。你們要仔細地聽!好好地思考!我將為你們解說。

怎樣叫不善男子呢?就是行作殺生……乃至有邪見的人,這樣就叫做不善男子。怎樣叫比不善男子更不善的男子呢?就是他不但親自殺生,也教人去殺生;……乃至自己行邪見,還教人行邪見,這樣就叫做比不善男子更不善的男子。

怎樣叫善男子呢?就是能不殺生……乃至具有正見的人,這樣就叫做善男子。怎樣叫比善男子更善的男子呢?就是自己不但不殺生,還教人也不殺生;……乃至自己不但行正見,又能教人行正見,這樣就叫做比善男子更善的男子。」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SA.37.1044

一〇四四【經旨】本經敘說行十不善業必墮地獄,行十善業必生天上。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如果成就十種惡法的話,就會如鐵槍鑽入水底一樣,身壞命終後,必會向下墮入地獄惡道中。是哪十種呢?就是殺生……乃至有邪見。如果成就十種善法的話,就譬如鐵槍仰鑽虛空一樣,身壞命終後,就會上生於天上。是哪十種呢?就是不殺生……乃至具有正見。」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一〇四四經注釋:

1、鐵鉾:鉾,劍端。鐵鉾,即鐵槍。


SA.37.1045

一〇四五【經旨】本經敘說自行、教人行十不善業者,必下生於地獄;自行、教人行十善業者,則得上生天上。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如果成就二十種惡法的話,就會如鐵槍鑽入水底一樣,身壞命終後必會向下墮生於地獄惡道中。是哪二十種呢?就是親自殺生,也教人殺生;……乃至自己行邪見,又教人行邪見。成就這二十種惡法,就會如鐵槍鑽入水底一樣,身壞命終後,向下墮生於地獄惡道中。如果有成就二十種善法的話,就會如鐵槍仰鑽虛空一樣,身壞命終後,上生於天上。是哪二十種法呢?就是自己能不殺生,也教人不殺生;……乃至自己行正見,又能教人行正見。成就這二十種善法,就會如鐵槍仰鑽虛空一樣,身壞命終後,上生於天上。」

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SA.37.1046

一〇四六【經旨】本經敘說自行、教人、讚歎十不善業者,必墮地獄;若自行、教人、讚歎十善業者,必生天上。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如果成就三十種惡法的話,就會如鐵槍鑽入水底一樣,身壞命終後,必會向下墮生於地獄惡道中。是哪三十法呢?就是親自殺生,教人殺生,又常讚歎殺生;……乃至自己行邪見,且教人行邪見,又常讚歎行作邪見的人。成就這三十種惡法,就會如鐵槍鑽入水底一樣,身壞命終後,必會向下墮生於地獄惡道中。如果有成就三十種善法的話,就會如鐵槍仰鑽虛空一樣,身壞命終後,上生於天上。是哪三十種善法呢?就是自己不殺生,也教人不殺生,又常讚歎不殺生的功德;……乃至自己行正見,且教人行正見,又常讚歎正見的功德。成就這三十種善法,就譬如鐵槍仰鑽虛空一樣,身壞命終後,上生於天上。」

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SA.37.1047

一〇四七【經旨】本經敘說若自行、教人、讚歎、隨喜十不善法者,必墮生地獄;若自行、教人、讚歎、隨喜十善業者,必生天上。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如果有成就四十種惡法的話,就會如鐵槍投入水底一樣,身壞命終後,向下墮生於地獄惡道中。是哪四十種法呢?就是親自殺生、教人殺生、讚歎殺生、見人殺生而心隨歡喜;……乃至自己行邪見,也教人行邪見,讚歎邪見,見人行邪見而心隨歡喜。成就這四十種惡法,就會如鐵槍投入水底一樣,身壞命終後,必會向下墮生於地獄惡道中。如果有成就四十種善法的話,就會如鐵槍仰鑽虛空,身壞命終後,上生於天上。是哪四十種法呢?就是自己不殺生,也教人不殺生,口常讚歎不殺的功德,見人不殺則心隨歡喜;……乃至自己行正見,也教人行正見,常讚歎正見的功德,見人行正見則心隨歡喜。成就這四十種善法,就會如鐵槍仰鑽虛空一樣,身壞命終後,上生於天上。」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SA.37.1048

一〇四八【經旨】本經敘說十不善業為非法,十善業為正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有非法(不正法、惡法),有正法(善法)。你們要仔細地聽!好好地思考!我將為你們解說。什麼是非法呢?就是殺生……乃至邪見,這些就是非法。什麼是正法呢?就是不殺生……乃至正見,這些就是正法。」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SA.37.1049

一〇四九【經旨】本經敘說十不善業為非律,十善業為正律。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有錯誤的戒律,有正確的戒律。你們要仔細地聽!好好地思考!我將為你們解說。什麼是錯誤的戒律呢?就是殺生……乃至邪見,這些就是錯誤的戒律。什麼是正確的戒律呢?就是不殺生……乃至正見,這些就是正確的戒律。」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就如本篇「非律、正律」的經文所述,像這非聖及聖,不善及善,非親近、親近,非善哉、善哉,黑法、白法,非義、正義,卑法、勝法,有罪法、無罪法,棄法、不棄法等九篇經文,每一經都與前面經文內容一樣。


第三十七卷終。


序言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


【Chanworld.org收集整理】2018.06.09-2018.09.23-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