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現代漢語】27

序言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七 (SA.27)

SA.27.724-759


SA.27.724

七二四【經旨】本經敘說無畏王子以沙門、婆羅門持說眾生智、見有無皆無因無緣問佛,佛告以正見。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耆闍崛山中。就如前面經文所說一樣,差別的是:「有沙門、婆羅門做這樣的見解、持這樣的說法:『是無因、無緣而眾生無智、無見,是無因、無緣而眾生有智、有見。』」

就像這樣地廣為解說,乃至無畏王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離去。


SA.27.725

七二五【經旨】本經敘說有眾比丘訪外道精舍,諸外道自謂所說斷五蓋、修七覺支之法與世尊同,比丘聞後不喜,具白世尊,世尊則答以所說五蓋之十、七覺支之十四,非外道所知,並詳說其內容。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眾多的比丘在早晨時穿著法衣,手拿著缽盂,進入舍衛城裡乞食。此時,這些比丘這樣的想著:今天時間還早,乞食的時間未到,我們且先去那些外道的精舍拜訪。

這些比丘就走進外道的精舍里,和那些外道彼此相問訊慰勞,問訊慰勞後,就坐於一邊。那些外道就問比丘說:「沙門瞿曇為眾弟子說法,要人斷除會覆蔽心性的五蓋,因為它會使人慧力減弱,是障礙之法,使人不能轉趨涅槃之境,所以要人依住於四念處,修習七覺支。我們也是為眾弟子講說要斷除覆蔽心性的五蓋,因為它會使人慧力減弱,也要善住於四念處,修習七覺支。我們和沙門瞿曇有什麼差異呢?同樣都是善能說法的人。」

當時,這些比丘聽聞了外道的說詞,心裡很不高興,對外道呵責後,就從座席起來離去。他們進入舍衛城乞食後,回到精舍,收好了衣缽,洗完腳,就去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就把那些外道所說的話,詳細的告訴世尊。

這時,世尊告訴這些比丘說:「那些外道說這種話的時候,你們應當反問說:『眾外道們!所謂五蓋,應有十類;所謂七覺支,應有十四類。什麼是五蓋的十類、七覺支的十四類呢?』如此問他們的話,那些外道自會感到駭異迷惑,講說各種外道之法,生起瞋恚、驕慢、詆毀呵責、嫌恨、無忍之心,或者默默地低著頭,失去了辯才,而暗自沉思。為什麼呢?因為我不曾看見諸天、魔王、梵天、沙門、婆羅門等天、人大眾中,聽聞我的說法,能歡喜隨順的,只除了如來及在此聽聞的聲聞大眾外。

眾比丘啊!什麼是五蓋的十類呢?就是有對自身的貪慾,也有對外界的貪慾。那對自身的貪慾就是蓋,是非智也非等覺之法,不能轉趨於涅槃之境。那對外界的貪慾也是蓋,是非智也非等覺之法,不能轉趨於涅槃之境。所謂的瞋恚,有瞋恚之相,這瞋恚及瞋恚之相即是蓋,是非智非等覺之法,不能轉趨於涅槃之境。有睡也有眠,那睡與眠就是蓋,是非智也非等覺之法,不能轉趨於涅槃之境。有掉也有悔,那掉與悔就是蓋,是非智也非等覺之法,不能轉趨於涅槃之境。有疑惑於善法,有疑惑於不善法,那種對於善法的疑惑與對不善法的疑惑就是蓋,是非智非等覺之法,不能轉趨於涅槃,這樣就叫做五蓋說為十類。

什麼是七覺分說為十四類呢?有將心念住於內法(自身),也有將心念住於外法(外境),將心念住於內法就是念覺分,是智也是等覺之法,能轉趨於涅槃之境。將心念住於外法也是念覺分,是智也是等覺之法,能轉趨於涅槃之境。

有簡擇善法與簡擇不善之法。那種對善法的簡擇,就是擇法覺分,是智也是等覺之法,能轉趨於涅槃之境。那種對不善法的簡擇,也是擇法覺分,是智也是等覺之法,能轉趨於涅槃之境。

有精進斷除不善法,也有精進長養善法。那種為斷除不善法的精進,就是精進覺分,是智也是等覺之法,能轉趨於涅槃之境。那種為長養善法的精進,也是精進覺分,是智也是等覺之法,能轉趨於涅槃之境。

有喜,也有所喜之處。那喜悅,就是喜覺分,是智也是等覺之法,能轉趨於涅槃之境。那所喜之處,也是喜覺分,是智也是等覺之法,能轉趨於涅槃之境。

有身體的輕安,也有心靈的安止。那身體的輕安,就是猗覺分,是智也是等覺之法,能轉趨於涅槃之境。那心靈的輕安,也是猗覺分,是智也是等覺之法,能轉趨於涅槃之境。

有專心於一境之定,也有專心於一境之定相。那種專心於一境之定,就是定覺分,是智也是等覺之法,能轉趨於涅槃之境。那種專心於一境之定相,也是定覺分,是智也是等覺之法,能轉趨於涅槃之境。

有對於善法而內心保持平穩,也有對於不善法而內心仍保持平穩。那種對善法而內心保持平穩,就是舍覺分,是智也是等覺之法,能轉趨於涅槃之境。那種對於不善法而內心仍保持平穩,也是舍覺分,是智也是等覺之法,能轉趨於涅槃之境,這樣就叫做七覺分說為十四類。」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七二五經注釋:

1、七覺意:即七覺分、七覺支。

2、五蓋之十:南傳與北傳說法有所不同,下表所示,前為北傳說法,後為南傳說法。

一、貪慾蓋:內貪慾——內之貪慾;外貪慾——外之貪慾

二、瞋恚蓋:瞋恚——內之瞋恚;瞋恚相——外之瞋恚

三、睡眠蓋:睡——惛沉;眠——睡眠

四、掉悔蓋:掉——掉舉;悔——追悔

五、疑蓋:疑善法——內法之疑惑;疑不善法——外法之疑惑

註:內,指自身;外,指外境。

3、七覺分說十四:南傳與北傳說法有所不同,下表所示,前為北傳說法,後為南傳說法。

一、念覺分:內法念住——內法之念;外法念住——外法之念

二、擇法覺分:擇善法——於內法以慧抉擇、伺察、思慮;擇不善法——於外法以慧抉擇、伺察、思慮

三、精進覺分:精進斷不善法——身之精進;精進長養善法——心之精進

四、喜覺分:有喜——有尋、有伺之喜;有喜處——無尋、無伺之喜

五、猗覺分:身猗息——身之輕安;心猗息——心之輕安

六、定覺分:有定——有尋、有伺之定;有定相——無尋、無伺之定

七、舍覺分:有舍善法——內法之舍;有舍不善法——外法之舍

註:內法,指自身;外法,指外境。


SA.27.726

七二六【經旨】本經敘說若心微劣猶豫,則不應修習猗、定、舍覺分,而應修習擇法、精進、喜覺分;若掉心猶豫,則不應修習擇法、精進、喜覺分,而應修習猗、定、舍覺分。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眾多的比丘,就如前面經文所說一樣,差別的是:「有各種外道出家人持如此說法的話,就應該再問他:『如果內心萎靡退縮,遲疑不決的話,這時應該修習那些覺分呢?而那些覺分此時不宜修習呢?如果是內心掉舉散亂,或掉舉散亂而遲疑不決的話,這時又當修習那些覺分呢?而那些覺分此時不宜修習呢?』這樣問他的話,那些外道就會內心感到駭異迷惑,講說各種外道之法,生起瞋恚、驕慢、詆毀呵責、嫌恨、無忍之心,或者默默地低著頭,失去了辯才而暗自沉思。為什麼呢?因為我不曾看見諸天、魔王、梵天、沙門、婆羅門等天、人大眾中,聽聞我的說法後而歡喜不已的人,只除了如來以及在此聽聞的聲聞大眾。

眾比丘啊!如果那時內心萎靡退縮,遲疑不決的話,就不應修習猗覺分、定覺分、舍覺分。為什麼呢?因為內心萎靡退縮,遲疑不決之時,這些覺分會增長他內心萎靡的緣故。譬如小火,要使它燃起,卻增放很多的炭灰。怎樣呢?比丘啊!不就會因增放太多的炭灰而致小火息滅了嗎?」

比丘回答佛陀說:「是的,世尊!」

「同樣地,比丘啊!當內心萎靡退縮遲疑不決之時,如果修習猗覺分、定覺分、舍覺分的話,這樣是不合宜的,因為會增長懈怠的緣故。如果是內心掉舉散亂,掉舉散亂而遲疑不決的話,這時就不應修習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為什麼呢?因為內心掉舉散亂,掉舉散亂而遲疑不決之時,這些覺分會使他增長掉舉之心的緣故。譬如熾烈的大火,想要將它撲滅,卻用乾柴去充足它。你們意見怎樣呢?這樣做法豈不是會使大火更加熾烈地燃燒么?」

比丘回答佛陀說:「是的,世尊!」

佛陀告訴比丘說:「同樣地,當內心掉舉散亂,掉舉散亂而遲疑不決時,如果修習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的話,就會增長他的掉舉散亂之心了。眾比丘啊!如果內心萎靡退縮,萎靡退縮而遲疑不決的話,這時就應該修習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為什麼呢?因為他的內心萎靡退縮,萎靡退縮而遲疑不決的話,就要用這些覺分來給予示教照喜(講說佛法)。譬如小火,想要使它熾烈燃燒的話,就要用乾柴去充足它。怎樣呢?比丘啊!這樣做法是否能使小火熾烈燃燒起來呢?」

比丘回答佛陀說:「是的,世尊!」

佛陀告訴比丘說:「同樣地,當內心萎靡退縮,萎靡退縮而遲疑不決時,就應當在這個時候修習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用這些覺分來給予示教照喜。如果是內心掉舉散亂,掉舉散亂而遲疑不決時,就應修習猗覺分、定覺分、舍覺分。為什麼呢?因為當內心掉舉散亂,掉舉散亂而遲疑不決時,這些覺分能使他攝持內心而住於一處。譬如燃燒的火,想要將它撲滅的話,投以充足的炭灰,就能把火撲滅。就像這樣,比丘啊!當內心掉舉散亂而遲疑不決時,如果修習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這樣修習是不合宜的;如果是修習猗覺分、定覺分、舍覺分的話,這樣才是適時合宜的,因為修習這些覺分,能使他攝持內心而住於一處。而修習念覺分,則能兼助一切。」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七二六經注釋:

1、心微劣猶豫:心微劣,言心退縮、沉滯、萎靡不振。猶豫,遲疑不決。

2、掉心:心掉舉散亂,搖動不定。

3、增以燋炭:燋,宋、元、明本均作「焦」。焦炭,依經意應指已燃燒完的炭灰,與今所言由煤炭化而得到之燃料不同。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投以牛草,投以濕牛糞,投以濕薪,加水、風,撒塵介」,文意較清楚明白。

4、足其燋炭:注同前。


SA.27.727

七二七【經旨】本經敘說五蓋與七覺分之食與不食。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有五蓋與七覺分之法,也有食與無食的因素,我現在即將宣說,你們要仔細聽!好好地思考!我將會為你們解說。譬如身體要依靠食才能生長,不是不用依食;同樣地,五蓋也是要依靠食(喻能長養的因緣)才能生長,不是不用依食。貪慾蓋是以什麼為食呢(即貪慾蓋生起的因緣是什麼呢)?就是所觸之事物,由於對所觸之事物不能作正確的思惟,以致還未生起的貪慾就會生起,已生起的貪慾能使它更為增廣,這就是貪慾蓋之食。

什麼是瞋恚蓋之食呢?就是會障礙身心的各種事物,由於對會引起障礙的各種事物不能作正確的思惟,以致還未生起的瞋恚蓋就會生起,已生起瞋恚蓋能使它更為增廣,這就是瞋恚蓋之食。

什麼是睡眠蓋之食呢?有五種現象。是哪五種呢?就是心退縮、不欣喜、呵欠、飽食、懈怠,由於對這五種現象不能作正確的思惟,以致還未生起的睡眠蓋就會生起,已生起的睡眠蓋能使它更為增廣,這就是睡眠蓋之食。

什麼是掉悔蓋之食呢?有四種覺受,是哪四種呢?就是對親屬的覺受、對人眾的覺受、對天的覺受、對自己所經歷娛樂的覺受。這些都是由自己憶念,或由他人使己憶念而生起的覺受,由於對這些覺受不能作正確的思惟,以致還未生起的掉悔蓋就會生起,已生起的掉悔蓋能使它更為增廣,這就是掉悔蓋之食。

什麼是疑蓋之食呢?有三種世代。是哪三種呢?就是過去世、未來世、現在世。對過去世迷惑、對未來世迷惑、對現在世迷惑,由於對這三世生起不正確的思惟,以致還未生起的疑蓋就會生起,已生起的疑蓋能使它更為增廣,這就是疑蓋之食。

譬如身體要依靠食才能長養,不是不用依食;同樣地,七覺分也是要依靠食而維持,依靠食而長養,不是不用依食。

什麼是念覺分之不食(念覺分不能生起的因緣)呢?就是不思惟四念處,以致於未生起的念覺分不能生起,已生起的念覺分又使它退失,這就是念覺分之不食。

什麼是擇法覺分之不食呢?有對於善法的簡擇,或對於不善法的簡擇,由於對這二法的簡擇不作思惟,以致於未生起的擇法覺分不能生起,已生起的擇法覺分又使它退失,這就是擇法覺分之不食。

什麼是精進覺分之不食呢?就是對於四正斷不作思惟,以致於未生起的精進覺分不能生起,已生起的精進覺分又使它退失,這就是精進覺分之不食。

什麼是喜覺分之不食呢?有喜悅,也有喜悅之處,由於對這二者不作思惟,以致於未生起的喜覺分不能生起,已生起的喜覺分又使它退失,這就是喜覺分之不食。

什麼是猗覺分之不食呢?有身體的輕安與心靈的輕安,由於對這二者不作思惟,以致於未生起的猗覺分不能生起,已生起的猗覺分又使它退失,這就是猗覺分之不食。

什麼是定覺分之不食呢?有四種禪定,由於對這四種禪定不作思惟,以致於未生起的定覺分不能生起,已生起的定覺分又使它退失,這就是定覺分之不食。

什麼是舍覺分之不食呢?有三種境界,就是斷界、無欲界、滅界,由於對這三種境界不作思惟,以致於未生起的舍覺分不能生起,已生起的舍覺分又使它退失,這就是舍覺分之不食。

什麼是貪慾蓋之不食呢?就是對於不凈觀能作思惟,使未生起的貪慾蓋不會生起,已生起的貪慾蓋又使它斷滅,這就是貪慾蓋之不食。

什麼是瞋恚蓋之不食呢?就是能思惟慈心,使未生起的瞋恚蓋不會生起,已生起的瞋恚蓋又使它息滅,這就是瞋恚蓋之不食。

什麼是睡眠蓋之不食呢?就是能思惟光明照耀,使未生起的睡眠蓋不會生起,已生的睡眠蓋又使它息滅,這就是睡眠蓋之不食。

什麼是掉悔蓋之不食呢?就是能思惟寂止,使未生起的掉悔蓋不會生起,已生起的掉悔蓋又使它息滅,這就是掉悔蓋之不食。

什麼是疑蓋之不食呢?就是能思惟緣起法,使未生起的疑蓋不會生起,已生起的疑蓋又使它息滅,這就是疑蓋之不食。譬如身體要依靠食而維持,依靠食而成長;同樣地,七覺分也是要依靠食而維持,依靠食而成立。

什麼是念覺分之食呢?就是對四念處思惟後,未生起的念覺分就能使它生起,已生起的念覺分轉而使它更為增廣,這就是念覺分之食。

什麼是擇法覺分之食呢?有對善法的簡擇,也有對不善法的簡擇,對這二者思惟後,未生起的擇法覺分就能使它生起,已生起的擇法覺分就又能使它更為增廣,這就是擇法覺分之食。

什麼是精進覺分之食呢?就是能思惟四正斷,未生起的精進覺分就能使它生起,已生起的精進覺分就又能使它更為增廣,這就是精進覺分之食。

什麼是喜覺分之食呢?有喜悅,也有喜悅之處,能對這二者思惟,未生起的喜覺分就能使它生起,已生起的喜覺分就又能使它更為增廣,這就是喜覺分之食。

什麼是猗覺分之食呢?有身體的輕安,也有心靈的輕安,能對這二者思惟,未生起的猗覺分就能使它生起,已生起的猗覺分就又能使它更為增廣,這就是猗覺分之食。

什麼是定覺分之食呢?就是能思惟四種禪定,未生起的定覺分就能使它生起,已生起的定覺分就又能使它更為增廣,這就是定覺分之食。

什麼是舍覺分之食呢?有三種境界。是哪三種呢?就是斷界(見道所斷)、無欲界(修道所斷)、滅界(一切依滅),能思惟這三種境界,未生起的舍覺分就能使它生起,已生起的舍覺分就又能使它更為增廣,這就是舍覺分之食。」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七二七經注釋:

1、食:梵文中「食」有牽引、長養、任持等義,已不僅是中文之飲食意義之所指,而是能長養、維持、培育有情身心及聖者法身之精神或物質條件。


SA.27.728

七二八【經旨】本經敘說若不正思惟,則不起四正勤,會增長五蓋,退失七覺分;若正思惟,則能斷除五蓋,生起七覺分。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在自身諸法中,我不曾看見有一種法,能使還未生起的邪惡不善法生起,已生起的邪惡不善法又再生長而使它更為增廣;未生起的善法使它不會生起,已生起的善法就會使它退失,這一種法就是所謂的不正思惟。眾比丘啊!不能正確思惟的話,就會使未生起的貪慾蓋生起;已生起的話,就又再生長而使它更為增廣。也會使未生起的瞋恚蓋、睡眠蓋、掉悔蓋、疑蓋生起;已生起的話,就又再生長而使它更為增廣。使未生起的念覺分不能生起;已生起的話,就會使它退失。也會使未生起的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猗覺分、定覺分、舍覺分不能生起;已生起的話就會使它退失。

我也不曾看見有一種法,能使未生起的邪惡不善法不會生起;已生起的話,就能使它斷除。未生起的善法能使它生起;已生起的話,就又再生長而使它更為增廣。這一種法就是所謂的正思惟。比丘啊!能正確思惟的話,未生起的貪慾蓋就能使它不生起,已生起的話就能使它斷除;未生起的瞋恚蓋、睡眠蓋、掉悔蓋、疑蓋也能使它不生起,已生起的話也能使它斷除。未生起的念覺分能使它生起,已生起的話就又再生長而使它更為增廣;未生起的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猗覺分、定覺分、舍覺分也能使它生起,已生起的話就又再生長而使它更為增廣。」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SA.27.7229

七二九【經旨】本經敘說惡知識、惡伴黨會使人生起五蓋,退失七覺分;善知識、善伴黨則會使人生起七覺分,斷除五蓋。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在外境諸法中,我不曾看見有一種法,能使未生起的邪惡不善法生起,已生起的話就又再生長而使它更為增廣;未生起的善法使它不能生起,已生起的話就使它退失,這一種法就是惡知識、惡伴黨。惡知識、惡伴黨會使未生起的貪慾蓋生起,已生起的話就又再生長而使它更為增廣;也會使未生起的瞋恚蓋、睡眠蓋、掉悔蓋、疑蓋生起,已生起的話就又再生長而使它更為增廣。未生起的念覺分使它不能生起,已生起的話就會使它退失;未生起的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猗覺分、定覺分、舍覺分也會使它不能生起,已生起的話就會使它退失。

眾比丘啊!我也不曾看見有一種法,能使未生起的邪惡不善法不會生起,已生起的話就能使它斷除;未生起的善法能使它生起,已生起的話就又再生長而使它更為增廣,這一種法就是所謂的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如果是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的話,就能使未生起的貪慾蓋不會生起,已生起的話就能使它斷除;也能使未生起的瞋恚蓋、睡眠蓋、掉悔蓋、疑蓋不會生起,已生起的話就能使它斷除。未生起的念覺分就能使它生起,已生起的話又再生長而使它更為增廣;未生起的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猗覺分、定覺分、舍覺分也能使它生起,已生起的話就又再生長而使它更為增廣。」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SA.27.730

七三○【經旨】本經敘說舍利弗對於七覺分可隨欲自在,入於覺分正受。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舍利弗尊者告訴眾比丘說:「有七種覺分。是哪七種呢?就是念覺分、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猗覺分、定覺分、舍覺分。對於這七種覺分,我決定任一覺分,就能得到;不必費力,就能得到,我可隨心所欲地得到覺分的正受。無論是早晨之時,或日中之時,或日暮之時,如果我想要正受的話,都能隨心所欲地入於正受中。譬如國王與大臣,有各種的衣服,放置於箱篋中,隨他所需——日中所需、日暮所需,都能隨心所欲,自在取得。就像這樣,比丘啊!對於這七種覺分,我決定任一覺分,就能得到,不必費力,就能得到,可隨意地入於覺分正受中。我這念覺分,很清凈純白,它生起時,就知道它的生起;它息滅時,就知道它的息滅;它隱沒時,就知道它的隱沒。已生起時,知道它已生起;已息滅時,知道它已息滅。像這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猗覺分、定覺分、舍覺分,也是同樣的說法。」

舍利弗尊者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尊者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SA.27.731

七三一【經旨】本經敘說修習七覺分時,若能善調伏五蓋,則能得平等正覺。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巴連弗邑這兒。那時,優波摩尊者與阿提目多尊者也住在巴連弗邑的雞林精舍中。

當時,阿提目多尊者下午時分從禪定中出定,他去到優波摩尊者的住處,彼此相問訊慰勞後,退坐一邊,向優波摩尊者問說:「尊者啊!您能知道對七覺分運用方法修習,就能如是而樂住於覺分正受,如是而苦住於覺分正受嗎?」

優波摩答說:「阿提目多尊者啊!如果比丘善於知道運用方法修習七覺分的話,就能如是而樂住於覺分正受,如是而苦住於覺分正受了。」

又問:「怎樣叫做比丘善於知道運用方法修習七覺分呢?」

優波摩答說:「如果比丘運用方法修習念覺分時,知道思惟而明白:他的心並不善於解脫,睡眠蓋沒有減損,也不善於調伏掉悔蓋。如此的話,就是依照我念覺分的方法去做思惟,運用方法,精進修習,也是不能得到平等的正覺。像這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猗覺分、定覺分、舍覺分,也是同樣地說法。如果比丘運用方法修習念覺分時,能先思惟明白:他的心善於解脫,正確地減損了睡眠蓋、也調伏了掉悔蓋。如此的話,依照我這念覺分的方法思惟後,就是不運用方法精勤修習,仍可得到平等的正覺。就像這樣,阿提目多啊!比丘知道運用方法修習七覺分,就能如是而樂住於覺分正受,如是而不樂住於覺分正受。」

當時,這二位正士一起論議後,就各自從座席起來離去。


SA.27.732

七三二【經旨】本經敘說修習七覺分,若能善調伏五蓋,則能一心正受,意與前經同。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那時,阿那律尊者也住在舍衛國的杉林精舍中。

當時,有眾多的比丘去到阿那律住處,彼此見面,互相問訊慰勞,問訊慰勞後,退坐一邊,向阿那律尊者問說:「尊者您知道運用方法修習七覺分時,會生起安樂嗎?」

阿那律尊者告訴眾比丘說:「我知道比丘運用方法修習七覺分時,會生起安樂。」

眾比丘又問阿那律尊者說:「您如何知道比丘運用方法修習七覺分時,會生起安樂呢?」

阿那律尊者告訴眾比丘說:「因為比丘運用方法修習念覺分時,如能善知思惟而明白:我心善於解脫,善於減損睡眠蓋、也善於調伏掉悔蓋。那麼依照這念覺分的方法思惟後,就能運用方法,精勤修習,精神不懈怠,身得安止不亂動,繫心使安住,不起雜念,一心於正受中。像這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猗覺分、定覺分、舍覺分,也是同樣地說法,這樣就叫做知道比丘運用方法修習七覺分時,會生起安樂。」

當時,眾多的比丘聽聞阿那律尊者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就從座席起來離去。


SA.27.733

七三三【經旨】本經敘說譬如轉輪聖王出世時,有七寶現於世間;如是,如來出世,也有七覺分寶現於世間。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當轉輪聖王出世的時候,會有七種珍寶出現於世間,就是——金輪寶、象寶、馬寶、神珠寶、玉女寶、主藏臣寶、主兵臣寶。同樣地,當如來出現於世間的時候,也會有七種覺分寶的出現。

聖王齋戒沐浴,敬慎地處於樓觀之上,大臣圍繞著他,自會有金輪寶從東方出現,金輪有千支輻,齊整的車轂,渾圓輪輞,具足輪相。聖王想著:『有如此吉瑞的兆應,我一定是位轉輪聖王,我現在就決定成為轉輪聖王。』於是就以兩手承接金輪寶,交左手拿著,以右手旋轉金輪,然後如此道:『如果這是轉輪聖王的金輪寶,就應當回復轉輪聖王的古道而去。』於是金輪寶立即發動,聖王與隨從向前跟隨,而於東方乘空而逝,奔向東方,遊走於古聖王正直之道。聖王跟隨著輪寶,四種軍隊,象兵、馬兵、車兵、步兵也追隨著,凡所到之處,輪寶停住之時,那麼聖王就在那兒停住,四種軍隊也跟著停住。東方各國各處的小王,看見聖王來到,全都歸服。

如來出現於世間的時候,也有七覺分顯現於世間,就是所謂的念覺分、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猗覺分、定覺分、舍覺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SA.27.734

七三四【經旨】本經詳細說明轉輪聖王之七寶盛況。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轉輪聖王出現於世間時,會有七種珍寶顯現於世間。轉輪聖王出現於世間時,金輪寶顯現的情況怎樣呢?這時,剎帝利灌頂聖王,在當月的十五日,沐浴清凈,受持齋戒,居處於樓閣之上,眾大臣圍繞在旁。自有金輪寶從東方出現,金輪有千支輻,齊整的車轂,渾圓的輪輞,具足輪相,是天上神祗的金寶。聖王這樣地想著:古代曾有傳聞,當剎帝利灌頂聖王於月十五日行布薩(說戒懺過)時,沐浴清凈,受持福善,會有輪寶出現,今天既然如同古代傳說一樣,有這樣吉瑞的兆應,當知我必是轉輪聖王了。於是就以兩手承接金輪寶,然後交付左手拿著,用右手來旋轉金輪,這樣地說著:『如果這是轉輪聖王的金輪寶,就應當要回復到轉輪聖王的古道去。』說完這樣的話後,於是金輪寶立即從聖王之前乘空而逝,奔向東方,遊走於古聖王正直之道上,聖王及他的四種軍隊就隨著輪寶行走或停住。東方各國各處的小王看見聖王來到,都稱讚著說:『真好啊!歡迎您!大王!這是一個王國,這個國家很安穩,人民豐樂,希望聖王能住在這兒,教化國人,我們都是聖王您的部屬。』聖王就答說:『眾聚落主們!你們現在要好好地教化國人,如有不順從的人,就應當來告訴我。你們應當依照正法來教化,莫作非法之事,也要使國人善化非法之事;如能遵照這樣去做,就是歸從我的教化了。』於是聖王就從東海度越,循著古聖王的大道,到達南海;又循著古聖王的大道,度越南海,到達西海;再循著古聖王的大道,度越西海,到達北海。南、西、北方各個小國王都來奉迎啟請,詳細情形也像東方一樣。於是金輪寶,及聖王的隨從,便度越北海,回到王宮的正治殿上,止住於虛空之中。這就是轉輪聖王出現於世間時,金輪寶顯現於世間的情況。

轉輪聖王出現於世間時,白象寶顯現於世間的情況怎樣呢?如果是剎帝利灌頂聖王的純白大象,它的色澤鮮好,七處肢體(四腳、兩牙、鼻)拄著地上,聖王見後,內心欣悅地說:『現在這隻寶象,來應現我前,我應告訴優秀的調象師,要他趕快調伏這隻寶象,調伏好後再送來。』調象師受命之後,不到一天,寶象就已調伏,一切調伏之相全都具足,就有如其它經過一年調伏過的大象一樣,現在這隻寶象一日被調伏的相狀,也像這樣。寶象調伏好後,送到聖王處,稟告聖王說:『這隻寶象已經調伏好了,唯願大王自知時宜。』這時,聖王觀察這隻寶象,調伏之相皆已具備,立即乘坐寶象,於晨朝時遍行四海之處,到了日中時分,便又還歸王宮來。這就是轉輪聖王出現於世間時,如此象寶顯現於世間的情況。

轉輪聖王出現於世間時,馬寶顯現於世間的情況怎樣呢?轉輪聖王所有的寶馬馬身都是純一的青色,頭部黑色,尾部朱紅,聖王見馬後,內心欣悅地說:『現在這匹神馬來應現於我前,我應交付給調馬師,要他趕快調伏這匹神馬,調伏好後再送來。』調馬師奉命,不到一天,就調好這匹神馬,就有如其它經一年調伏過的馬一樣,現在這匹馬寶被調伏的相狀,也是像這樣。知道馬已經調伏好後,就送回給聖王,稟告說:『大王啊!這匹馬已經調伏好了。』這時,聖王觀察這匹寶馬所有調伏之相皆已具備,於是就在晨朝時乘騎這匹寶馬遍行四海之處,到了日中時分,便又還歸王宮來。這就是轉輪聖王出現於世間時,馬寶顯現於世間的情況。

轉輪聖王出現於世間時,摩尼珠寶顯現於世間的情況怎樣呢?轉輪聖王所有的寶珠,它的形狀有八個稜角,光澤明照,沒有各種瑕疵,置於王宮內,常如燈光一樣的明亮。轉輪聖王察試寶珠,在陰雨的夜晚,率領四種軍隊進入園林中,聖王拿著寶珠前導,光明照耀,有一由旬之廣。這就是轉輪聖王出現於世間時,摩尼寶珠顯現於世間的情況。

轉輪聖王出現於世間時,賢淑玉女寶顯現於世間的情況怎樣呢?轉輪聖王所有的玉女,膚色不黑不白,身材不高不矮,膚質不粗不細,體態不肥不瘦,肢體端正。天氣寒冷時,她的身體會溫暖;天氣炎熱時,她的身體會清涼。身體柔軟,有如迦陵伽衣(細滑衣),身上一切毛孔,會散發出栴檀的芳香,從口鼻呼出的氣息,會散發出優缽羅(青蓮花)的香氣。做事勤勞,都是後卧睡而先起床,能迎合聖王的心意,觀察他的臉色,而隨順合宜地行事,聲音柔軟,常出愛語,端心正念,以啟導聖王的道意,她的心都能不違越,更何況是她的身與口呢?這就是轉輪聖王的寶女顯現於世間的情況。

轉輪聖王的主藏臣寶顯現於世間的情況怎樣呢?轉輪聖王的主藏大臣,由於他宿世行布施的緣故,所以生得天眼。他能看見潛藏的寶藏,無論是有主或無主的,無論在水中或陸地上,無論是在遠處或近處,他都能看見。轉輪聖王如果要珍寶,便即告訴他,他就隨王所需,隨時奉上。聖王有時要試驗那位大臣,觀察他的能力,就乘船游海,告訴那位大臣說:『我現在需要寶物。』大臣就稟告聖王說:『稍停岸邊一會兒,我將會奉上寶物。』聖王又告訴那位大臣說:『我現在不要岸邊的寶物,而要現在就給我。』於是那位大臣就自水中取出四個金瓮,裡頭裝滿了金寶,就奉給聖王,聖王就取用他所需要的,如果取足了,其餘的就又把它放回水中。當聖王出世時,那麼就有如此主藏的大臣顯現於世間。

聖王出現於世間時,主兵之臣顯現於世間的情況怎樣呢?就是說有主兵的大臣,聰明睿智,有辯才,就比如世間已有成就而善思量的人一樣。聖王所宜之事,他都能隨從,無論是宜去或宜住,宜出或宜入。聖王的四種軍隊,行經一定里程,就立即停軍休息,不使軍士太過疲倦。他詳知聖王所應做之事,會以現世及後世功德之事,向聖王稟告。轉輪聖王出現於世間時,就會有如此的主兵大臣顯現。

同樣地,當如來、應供、等正覺出現於世間時,也會有七種覺分顯現於世間。是哪七種呢?就是念覺分、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猗覺分、定覺分、舍覺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SA.27.735

七三五【經旨】本經敘說年少比丘奉事長老,則能時聞妙法,成就身正及心正,並得隨修七覺分滿足。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要努力啊!比丘要依人而得聞法,所以眾年少比丘應供養奉事諸位尊貴的長老。為什麼呢?因為年少比丘供養奉事長老比丘的話,就時時能聽聞到深妙的佛法。聽聞深妙的佛法後,就能成就二種正事——身正及心正。這時就要修習念覺分,修習念覺分後念覺分就得滿足;念覺分滿足後,就能對法做選擇,分別於法,思量於法;這時,就要運用方法修習擇法覺分,……乃至舍覺分修習滿足。」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SA.27.736

七三六【經旨】本經敘說若親近奉事成就真實法之比丘則能成就身正、心正,乃至七覺分修習滿足。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如果比丘能夠持戒、修德、有慚、有愧,而成就真實之法的話,那麼來參見這位比丘的人,就能多得果報。如果又能聽聞他說法,或隨時憶念其法,或跟隨他出家的話,就能得到很大的功德,更何況是去親近恭敬奉事他!為什麼呢?因為親近奉事如此成就真實之法的人,時時都能聽聞到深妙的正法;能聽聞到深妙的正法後,就能成就二種正事——身正及心正,知道運用方法去修習定覺分;定覺分修習後,就得到修習滿足,……乃至舍覺分修習滿足。」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SA.27.737

七三七【經旨】本經敘說五蓋為不善積聚;七覺分為善積聚。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說由不善所積聚之法,就是五蓋,這是正確的說法。為什麼呢?因為純粹是不善所聚之法,就是五蓋的緣故。是哪五種呢?就是貪慾蓋、瞋恚蓋、睡眠蓋、掉悔蓋、疑蓋。說由善所積聚之法,就是七覺分,這是正確的說法。為什麼呢?因為純一圓滿清凈之法,就是七覺分的緣故。是哪七種呢?就是念覺分、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猗覺分、定覺分、舍覺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SA.27.738

七三八【經旨】本經敘說阿難以為半梵行者是善知識,佛告之半梵者非善知識;純一滿凈,梵行清白者,乃為善知識。而佛即為善知識,眾生於佛處所取之七覺分,得依遠離、依滅,而向於舍。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夾谷精舍里。那時,阿難尊者也住在那兒。

當時,阿難尊者獨自在僻靜之處禪思思惟,他這樣地想著;受持一半梵行的人,就是所謂的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而非惡知識、惡伴黨、惡隨從了。

這時,阿難尊者從禪定中出定,就去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告訴佛陀說:「世尊啊!我獨自在僻靜之處禪思思惟的時候,這樣地想著:受持一半梵行的人,就是所謂的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而非惡知識、惡伴黨、惡隨從了。」

佛陀告訴阿難說:「你不要這樣說:『受持一半梵行的人,就是所謂的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而非惡知識、惡伴黨、惡隨從。』為什麼呢?因為修行純一圓滿清凈,梵行清白的人,才是真正所謂的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而非惡知識、惡伴黨、惡隨從。由於我就是善知識的緣故,所以有眾生在我這兒攝取念覺分修習的話,就能依止於遠離,依止於無欲,依止於寂滅,而向於舍。同樣地,如有眾生在我這兒攝取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猗覺分、定覺分、舍覺分修習的話,也都能依止於遠離,依止於無欲,依止於寂滅,而向於舍。因此,阿難啊!當知修行純一圓滿清凈,梵行清白的人,才是真正所謂的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而非惡知識、惡伴黨、惡隨從。」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七三八經注釋:

1、舍:佛光阿含藏注云:「向最完全的舍,意即至於涅槃。」有關舍的意義,大、小乘論書有些差異,但能綜合其說,而深得旨意的是「維摩經義記卷三本」的「七種舍」——一、心性平等,情無存著。二、於眾生舍離一切怨親等礙。三、舍一切貪瞋等過。四、見生得脫,不復憂念。五、證空平等離相。六、自舍己樂,施與他人。七、益眾生無所希望。


SA.27.739

七三九【經旨】本經敘說佛陀卧病中,令阿難說七覺分,並告阿難多修習七覺分,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有一比丘即說偈勉人應多聞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在力士聚落的人間遊行教化,就住在拘夷那竭城與希連河之間。他就在這聚落之旁告訴阿難尊者說:「你就將我的郁多羅僧(上衣)褶迭成四重,然後鋪好,我現在背部正病痛,想要小卧休息一下。」

阿難尊者立即接受教示,把郁多羅褶迭成四重鋪好後,稟告佛陀說:「世尊啊!我已經把您的郁多羅僧褶迭成四重,並且鋪好了,是世尊您躺卧休息的時候了。」

這時,世尊把僧伽梨(大衣)褶成厚厚的當作枕頭,向右脅側卧,兩腳相迭,繫念於光明之相,有正念正智,常作起床之想。他告訴阿難尊者說:「你就說說七覺分吧!」

當時,阿難尊者就回答佛陀說:「世尊啊!有所謂的念覺分,這是世尊您自己覺悟成等正覺所說之法,依它能遠離,依它得無欲,依它能寂滅,而向於舍。還有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猗覺分、定覺分、舍覺分,這些也都是世尊您自己覺悟成等正覺所說之法,依它能遠離,依它能無欲,依它能寂滅,而向於舍。」

佛陀問阿難說:「對於所說的這七種覺分,你說要精進修習嗎?」

阿難回答佛陀說:「我說要精進修習,世尊!我說應精進修習,善逝!」

佛陀告訴阿難說:「只要精進努力,修習多修習七覺分,就能得到無上的正等正覺。」說完這段話後,世尊就端身正坐,專心繫念。

這時,有一位比丘即唱誦詩偈說:

「世尊歡喜聽聞自己曾說過的美妙之法,忍著疾痛叫人為他講說;

比丘阿難聽令就為他說法,轉起七覺分的法輪。

真妙啊!阿難尊者!能以方便善巧作詳明的解說,

他說有一種殊勝白凈之法,是遠離煩惱塵垢的微妙善說。

就是:念、擇法、精進、喜、猗、定、舍七種覺分,

這就是七覺分,是微妙的善說。

佛陀聽聞阿難講說七覺分,深達於正覺的法味,

此時雖身遭大病苦,仍忍著病痛端坐傾聽。

看身為正法王的佛陀,雖常為人演說正法,

可是卻仍然樂於聽聞自己已說過的法,更何況其餘未曾聞法的人呢?

第一大智慧,具有大力,為人所禮敬的佛陀,

他也順應其疾病,來聽說正法。

而那些博學多聞,能通達契經、阿毘曇(論典),

善通解正法、戒律的人,也都來聽法,更何況是其餘的人呢?

聞說如實之法,專心黠慧的聽聞,

於佛陀所說的正法,自己就能離欲而得歡喜。

由於歡喜而身體得到了輕安,內心自會如此安樂;

內心安樂就能得到正受(禪定),可正確觀察一切果報之事的業行。

厭惡三惡道的話,就會離欲而心得解脫,

厭惡六道果報的話,就不會再結聚因緣而生於人天了;

就猶如燈滅一樣地寂滅無餘,徹底地入於般涅槃。

聞法有很大的福利,這是最勝者的說法;

所以應當專一心思,聽聞大師的說法。」

這一位比丘說完此段詩偈後,就從座席起離來去。

  第七三九經注釋:

1、「世尊!所謂念覺分,世尊自覺成等正覺說,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舍」: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大德!修習多修習世尊所正說之七覺支,則資助於證知、等覺、涅槃」。

2、十力:佛陀所成就是十種智力,見第六九六經。

3、契經、阿毘曇:契經,即經文。阿毘曇,新譯曰阿毘達磨,論部之總名。

4、有事行:有,果報。意謂一切果報之事的業行。

5、三趣:指地獄、餓鬼、畜牲三惡道。

6、諸有趣:指六道而言。


SA.27.740

  七四○【經旨】本經略說有七覺分。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有七種覺分。是哪七種呢?就是念覺分,……乃至舍覺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SA.27.741

七四一【經旨】本經敘說修七覺分,則能依遠離,依無欲,而向於舍。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 「你們應當修習七覺分。什麼是所應修習的七覺分呢?就是念覺分,……乃至舍覺分。如果比丘修習念覺分,就能依於遠離,依於無欲,依於寂滅,而趨向於舍;同 樣地,如果修習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猗覺分、定覺分、舍覺分,也都能依於遠離、依於無欲、依於寂滅,而趨向於舍。」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SA.27.742

七四二【經旨】本經敘說三世皆應修習七覺分。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的話,就如前經的內容一樣,差別的是:「眾比丘啊!過去已經如此地修習七覺分,未來也應該如此地修習七覺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SA.27.743

七四三【經旨】本經敘說修習七覺分清凈鮮白,則能離諸煩惱,不起惡法而生善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如果比丘修習念覺分而至清凈鮮白的話,就不會有其它支節,遠離一切的煩惱,未生起的不善法不會生起,除了佛所調伏教授的善法之外,……乃至舍覺分,也是這樣地說法。眾比丘啊!修習念覺分而至清凈鮮白的話,就不會有其它支節,遠離一切的煩惱,使未生起的善法生起,這都是由佛陀所調伏教授,而非其餘之人。……乃至舍覺分,也是這樣的說法。」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SA.27.744

七四四【經旨】本經意同前經。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的話,就如前經的內容一樣,差別的是:「未生起的不善法不會生起,除了善逝所調伏教授的善法之外;未生起的善法能使它生起,這是善逝所調伏教授,而非其餘之人,……。」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SA.27.745

七四五【經旨】本經敘說七覺分乃依四念住而漸次生起,修習滿足。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比丘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向佛陀問說:「世尊說有覺分之法。世尊啊!什麼是覺分之法呢?」

佛陀告訴比丘說:「所說的覺分,就是七種道品之法。然而諸比丘們!這七種覺分乃是漸次而生起,修習至於滿足。」

這一位比丘又問佛陀說:「世尊啊!這覺分是怎樣漸次生起,修習而至滿足的呢?」

佛陀告訴比丘說:「如果比 丘能繫心於對自身的觀察,當他繫心於對自身的觀察時,就能攝心繫念而不忘失,正當這個時候,他就可運用方法修習念覺分;運用方法修習念覺分後,就可修習滿 足。念覺分修習滿足後,就能對法做選擇,去分別思量,正當這個時候,就可運用方法修習擇法覺分;運用方法修習後,就可修習滿足。……就像這樣地修習,乃至 舍覺分修習滿足。就如要繫心於對自身的觀察所述說的一樣,像這對外身、內外身,乃至是繫心於對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的觀察,當他繫心於對各念處觀察時, 就能專心繫念而不忘失,……乃至修習舍覺分,也是同樣地說法。如此保持修習的話,就能使覺分漸次生起;漸次生起後,就能修習而至滿足。」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SA.27.746

七四六【經旨】本經敘說修七覺分者得二種果報——現法涅槃或阿那含果。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的話,就如前經的內容一樣,差別的是:「如果比丘如此地修習七覺分後,將會得到二種果報——在現世中得到煩惱盡除的無餘涅槃,或者得到阿那含果(三果)。」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SA.27.747

七四七【經旨】本經敘說修習七覺分者有四種果報——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所說的話,就如前經內容一樣,差別的是:「就像這樣,比丘已修習七覺分,又重複多修習之後,可得到四種果報,四種褔利。是哪四種呢?就是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這一位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願遵奉修行。


SA.27.748

七四八【經旨】本經敘說修習七覺分可得七種果報。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所說的話就如前經的內容一樣,差別的是:「如果比丘修習七覺分,多多地修習後,將可得到七種果報,七種褔利。是哪七種呢?就是比丘在現世中可得到覺證智慧的安樂;如果不能在現世中得到覺證智慧的安樂,在命終之時就可以得到;等到命終之時,能滅盡五下分結(貪結、瞋結、身見結、戒取結、疑結),就可得到中般涅槃;如果不能得到中般涅槃,也可得到生般涅槃;如果不能得到生般涅槃,也可得到無行般涅槃;如果不能得到無行般涅槃,也可得到有行般涅槃;如果不能得到有行般涅槃,也可得到上流般涅槃。」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七四八經注釋:

1、「若命終時,若不得現法智證樂」:此二句文意不完足,必有遺漏。根據前後經文此處應作「若不得現法智證樂,及命終時,必得現法智證樂。」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若於現法中,未得開悟者,則於命終時亦得開悟。」

2、中般涅槃:本經各種涅槃內容請查閱第五八一經注釋。


SA.27.749

七四九【經旨】本經敘說若修習四念處已,當方便漸次修習七覺分。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所謂覺分,到底什麼是覺分?」

眾比丘告訴佛陀說:「世尊您是正法的根本,正法眼目,正法的憑依,希望您能為我們解說,眾比丘聞法之後,將會接受奉行。」

佛陀告訴眾比丘及比丘尼說:「所謂七覺分,就是七種道品之法。眾比丘啊!這七覺分是漸次而生起的;漸次生起後,就能修習而至滿足。」

眾比丘向佛陀問說:「七覺分是怎樣漸次生起;漸次生起後,修習而至滿足的呢?」

「如果比丘繫心於對自身的觀察,當他繫心於對自身的觀察後,就能專心繫念而不忘失,當於此時,運用方法修習念覺分;運用方法修習念覺分後,就能修習而至滿足。修習念覺分後,就能對法做選擇,當於此時,運用方法修習擇法覺分;運用方法修習擇法覺分後,就能修習而至滿足。像這精進覺分、喜覺分、猗覺分、定覺分、舍覺分,也是同樣的說法。就如繫心於對自身的觀察所說的一樣,像這繫心於觀察外身、內外身,乃至繫心於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之後,也都是能夠專心繫念而不忘失,當於此時,運用方法修習念覺分;運用方法修習念覺分後,就能修習而至滿足。……乃至修習舍覺分,也是同樣地說法。這樣就叫做比丘漸次生起七覺分;漸次生起之後,就能修習而至滿足。」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SA.27.750

七五○【經旨】本經敘說修習七覺分可得二種果報。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的話,就如前經的內容一樣,差別的是:「對這七覺分修習又多重複修習後,將可得到二種果報——得到現世智慧的有餘涅槃,以及阿那含果。」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SA.27.751

七五一【經旨】本經敘說修習七覺分可得四種果報。經文與第七四七經同,請參閱,譯文略。


SA.27.752

七五二【經旨】本經敘說修習七覺分可得七種果報。經文與第七四八經同,請參閱,譯文略。


SA.27.753

七五三【經旨】本經敘說修習不凈觀,可得大果、大褔利。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你們應當修習不凈觀,不斷重複地修習後,將可得到大果報、大褔利。為什麼修習不凈觀,不斷重複地修習後,就可得到大果報、大褔利呢?因為這位比丘修習不凈觀也會一同修習念覺分,就能依於遠離,依於無欲、依於寂滅,而趨向於舍。如果也一同修習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猗覺分、定覺分、舍覺分,也是都能依於遠離,依於無欲,依於寂滅,而趨向於舍。」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七五三經注釋:

1、不凈觀:四念處第一即觀身不凈。貪慾盛者,當多修習此觀,觀通身內外不凈,使之減少貪慾之生起。


SA.27.754

七五四【經旨】本經敘說若修習隨死念,可得大果、大褔利。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如果比丘修習隨死念,重複多修習後,將可得到大果報、大褔利。為什麼比丘修習隨死念,重複多修習後,就可得到大果報、大褔利呢?因為這位比丘修習隨死念也會一同修習念覺分,就能依於遠離,依於無欲,依於寂滅,而趨向於舍,……乃至俱修舍覺分,也是同樣的說法。」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七五四經注釋:

1、隨死念:根據增一阿含第三品第十經說法:「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繫念在前,無有他想,專精念死。所謂死者,此沒生彼,往來諸趣,命逝不停,諸根散壞如腐敗木,命根斷絕,宗族分離,無形無響,亦無相貌,如是諸比丘,名曰念死。」


SA.27.755

七五五【經旨】本經敘說外道出家告諸比丘,其與世尊俱能說法,諸比丘聽後不悅,告之於世尊,世尊乃教之以反問之法,並告知解答。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釋氏的黃枕邑里。那時,有眾多的比丘於晨朝穿上法衣,拿著缽盂,進入黃枕邑中乞食。

當時,這些比丘如此地想著:今天為時還早,乞食時間未到,我們可到外道的精捨去拜訪。此時,這些比丘就進入外道精舍里,和那些外道出家人互相問訊慰勞後,坐於一邊。

那時外道出家人說:「沙門瞿曇為眾弟子們講說這樣的法:『如果不斷除惱心的五蓋,就會使人慧力衰弱,成為障礙,使人不得趨向涅槃。要完善地攝護內心,安住於四念處,心地仁慈,沒有怨恨,不生嫉妒,也沒有瞋恚,廣大無量,完善地修習慈心使它充滿;無論四方、四維、上、下,十方一切世間,都能心懷仁慈,沒有怨恨,不生嫉妒,也沒有瞋恚,廣大無量,完善地修習慈心,使它充滿。就像這樣,要同時修習悲心、喜心、舍心,也是同樣地說法。』我們對眾弟子也是這樣地說法,我們和沙門瞿曇又有什麼差異呢?都是所謂善能說法的人。」

當時,這些比丘聽聞外道出家人的說法,心不歡喜,保持靜默,也不呵責,就從座席起來離去。進入黃枕邑中乞食後,返回精舍,收好衣缽,洗完了腳,就去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就將那些外道出家人所說的話,詳細地說給世尊聽。

當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那些外道出家人如果是那樣說的話,你們就應該問他:『修習慈心,有什麼勝處呢?修習悲心、喜心、舍心,又有什麼勝處呢?』如此問他的話,那些外道出家人,內心就會駭異迷惑,或者說些外道的奇異之事;或者生起瞋恚、驕慢、詆毀呵責、違背、不能安忍;或者就靜默喪氣,低著頭不能言辯,暗自沉思著。為什麼呢?因為我不曾看見諸天、魔王、梵天、沙門、婆羅門等天、人大眾中,聽聞我的說法後而能隨順喜樂的人,只除了如來以及他的聲聞弟子之外。比丘啊!多修習慈心,舍念清凈地是他的最勝處;修習悲心,又重複多修習,空無邊處地是他的最勝處;修習喜心,又重複多修習,識無邊處地是他的最勝處;修習舍心,又重複多修習,無所有處地是他的最勝處。」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七五五經注釋:

1、凈:指色界禪天「舍念清凈地。」

2、空入處:指無色界第一天「空無邊處地」。

3、識入處:指無色界第二天「識無邊處地」。

4、無所有入處:指無色界第三天「無所有處地」。


SA.27.756

七五六【經旨】本經敘說心與慈俱,修習七覺分,則能得大果、大褔利。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如果比丘修習慈心,重複多修習後,就能得到大果報,大褔利。為什麼修習慈心,能得到大果報、大褔利呢?因為這位比丘心懷仁慈,修習念覺分,就能依於遠離,依於無欲,依於寂滅,而趨向於舍,……乃至修習舍覺分,也都能依於遠離,依於無欲,依於寂滅,而趨向於舍。」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SA.27.757

七五七【經旨】本經敘說心與空入處俱,修習七覺分,則能得大果、大褔利。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如果比丘修習空無邊處地定,重複多修習後,就能得到大果報、大褔利。為什麼比丘修習虛空處的禪定,重複多修習後,能得到大果報、大褔利呢?因為這位比丘心入於虛空處的禪定中,修習念覺分,就能依於遠離,依於無欲,依於寂滅,而趨向於舍,……乃至修習舍覺分,也都能依於遠離,依於無欲,依於寂滅,而趨向於舍。」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七五七經注釋:

1、空入處:指虛空處禪定,是入於無色界第一層天的禪定。


SA.27.758

七五八【經旨】本經敘說心與安那般那念俱,修習七覺分,則能得大果、大褔利。

我聽到這樣的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如果比丘修習安那般那念(出入息觀),重複多修習後,就能得到大果報、大褔利。為什麼修習安那般那念,重複多修習後,能得到大果報、大褔利呢?因為這位比丘的心住於安那般那念中,修習念覺分,就能依於遠離,依於無欲,依於寂滅,而趨向於舍,……乃至修習舍覺分,也都能依於遠離,依於無欲,依於寂滅,而趨向於舍。」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七五八經注釋:

1、安那般那念:又作「出入息念」。以心念入、出息(呼吸),對治散亂,安止行者之心,以便入定。


SA.27.759

七五九【經旨】本經敘說若心與無常想俱,修習七覺分,則能得大果、大褔利。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如果比丘修習諸行皆無常的觀想,重複多修習後,就能得到大果報、大褔利。為什麼比丘修習無常的觀想,重複多修習後,能得到大果報、大褔利呢?因為這位比丘的心常做無常的觀想,修習念覺分,就能依於遠離,依於無欲,依於寂滅,而趨向於舍,……乃至修習舍覺分,也都能依於遠離,依於無欲,依於寂滅,而趨向於舍。」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如本篇「無常想」經文的敘述,像這無常苦想、苦無我想、觀食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盡想、斷想、無欲想、滅想、患想、不凈想、青瘀想、膿潰想、膖脹想、壞想、食不盡想、血想、分離想、骨想、空想等經文,每一經都如前面經文的內容一樣。


第二十七卷終。


序言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


【Chanworld.org收集整理】2018.06.09-2018.09.23-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