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現代漢語】26

序言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六 (SA.26)

SA.26.654-723


SA.26.654

六五四【經旨】本經敘說有三根——未知當知根、知根具知根。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有三種根——未知當知根、知根、具知根。」這時,世尊就唱誦詩偈說:

「到了覺知學地時,就會隨順直道而邁進,

運用方法精進勤修習,完善地攝護自心。

如果自己知道生死已盡,也已知道了無礙道;

由於知根而得解脫後,最後能得具知根,

獲無煩惱的清凈心解脫,一切生死的輪迴果報也能滅盡。

三根都已修習具足,就會喜樂於六根寂靜,

唯持此最後之身,以降伏一切的魔怨。」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六五四經注釋:

1、佛光阿含藏注云:「現存雜阿含經卷次參差雜亂,又原卷二十五佚失『念處』(下)『正勤』、『如意足』、『根』(上)等經文,為保存雜阿含經原有之五十卷數,故今從缺」。

2、未知當知根:行者初見道時,欲知所未曾知道的四諦法,而生起之意、樂、善、舍、信、勤、念、定、慧等九根。

3、知根:由修道預流果至阿羅漢等六階段的聖者,已知道四諦之法,為欲斷惑而生之九根。

4、具知根:或作「無知根」,為無學道阿羅漢所生之九根。

5、學地:指行者未證四果阿羅漢,仍在三果以前修學之階段。

6、無礙道:新譯曰「無間道」,二道(無間道、解脫道)之一,即方斷惑而不為惑間隔之無漏智。俱舍論二十五曰:「無間道者,謂此能斷所應斷障」。


SA.26.655

六五五【經旨】本經敘說有五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有(能生一切善法的)五種根。是那五種呢?就是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六五五經注釋:

1、五根:「根」在巴利語中為「因陀羅」的形容詞,即「因陀羅的」「有力的」之名詞化。俱舍論第二說「根者是我義,最勝自在光顯名根,由此總成根增義。」綜言之,能生、有增上力者名曰根。今信等五根能生一切善法,故名曰根。五根詳細內容見第六五九經。


SA.26.656

六五六【經旨】本經敘說若能於五根如實善觀察,則能斷三結,得須陀洹果,乃至究竟苦邊。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有五種根。是那五種呢?就是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如果比丘對這五根能夠如實完善地觀察,能如實完善地觀察的話,就能知道對於三結的斷除,三結就是所謂的身見結(執身體為實有邪見)、戒取結(執行邪戒而以為正戒)、疑結(懷疑不信正法)。這樣就叫做證得須陀洹果(預流果),是不再墮於惡道之法,決定會正確地向正覺之道邁進,只要在人天最多轉生七次,一定可以徹底地盡除一切苦惱。」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SA.26.657

六五七【經旨】本經敘說如實觀察五根,心得離欲解脫,是名阿羅漢。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如果對這五根如實做觀察的話,就能不生起一切的煩惱,內心也遠離貪慾而得到解脫,這樣就叫做阿羅漢:已盡除所有的煩惱,所應做的事都已做好,遠離一切的重擔,自己得到了利樂,盡除一切招致生死果報的結縛煩惱,有正智而心靈得到完善的解脫。」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六五七經注釋:

1、有結:有,乃指生死的果報,其可招致果報的煩惱謂之結。貪、瞋、痴之煩惱,束縛人而使住在生死中,故名結。


SA.26.658

六五八【經旨】本經略說五根之內容。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有五種根。是哪五根呢?就是信根、精進根、念根、慧根。所謂信根,當知就是四不壞凈(對佛、法、僧、戒四者,生不壞的凈信)。所謂精進根,當知就是四正斷。所謂念根,當知就是四念處。所謂定根,當知就是四種禪定。所謂慧根,當知就是四聖諦。」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SA.26.659

六五九【經旨】本經詳細說明五根內容。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有五種根。是哪五種呢?就是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怎樣叫信根呢?就是比丘對於如來生起清凈的信心,根本堅固,其餘的沙門、婆羅門、諸天、魔王、梵天,以及其它世間的人們,都不能破壞他的信仰之心,這樣就叫做信根。(此解說四不壞凈,唯舉佛耳。)

怎樣叫精進根呢?就是對已生起的邪惡不善法,要使它斷絕,生起欲願,方便修習,攝護心念,不斷增進;對還未生起的邪惡不善法,要防止不使它生起,生起欲願,方便修習,攝護心念,不斷增進;對於還未生起的善法,要使它生起,生起欲願,方便修習,攝護自心,不斷增進;對於已生起的善法,要能保持不使它忘失,修習增廣,生起欲願,方便修習,攝護心念,不斷增進,這樣就叫做精進根。(此說明四正勤、四正斷。)

怎樣叫念根呢?就是比丘能繫心於對內身的觀察,運用方法,精勤修習,有正念正智,以調伏世間的貪憂;繫心於對外身、內外身、乃至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等處的觀察,也是這樣的說法,這樣就叫做念根。(此說明四念處)

怎樣叫做定根呢?就是比丘(初禪定)出離五欲、五蓋邪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遠離了欲界邪惡而生起身心的喜樂,……乃至圓滿地安住於第四禪,這樣就叫做定根。(此說明四禪定。)

怎樣叫慧根呢?就是比丘能如實了知苦的真理,對於苦生起的真理、苦息滅的真理、滅除苦的途徑的真理,也都能如實了知,這樣就叫做慧根。」(此說明四聖諦。)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SA.26.660

六六〇【經旨】本經敘說如實觀察五根已,若斷三結,則得須陀洹果,不斷修習,乃至究竟苦邊。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的話,就如前經的內容一樣,差別的是:「如果比丘對這五根如實觀察後,就能知道對於三結的斷除。是哪三結呢?就是身見(執此身為實有)、戒取(執邪戒以為正戒)、疑(懷疑不信正法)。這樣就叫做須陀洹,他將不再墮於惡道中,決定會正確地向無上的覺道邁進,只要於人天最多轉生七次後,一定可以徹底地脫離苦惱。」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SA.26.661

六六一【經旨】本經敘說若能如實觀察五根,則可證得阿羅漢。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的話,就如前經的內容一樣,差別的是:「如果比丘對這五根如實觀察後,就能盡除一切的煩惱,遠離貪慾而得解脫,這樣就叫做阿羅漢:一切煩惱已滅盡,所應做的事已經做好,遠離所有的重擔,得到了自己的利益,盡除一切招致生死果報的結縛煩惱,有正智而心靈得到完善的解脫。」

佛陀說文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SA.26.662

六六二【經旨】本經敘說世尊能如實觀察五根及其集、滅、滅道跡,故成等正覺。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的話,就如前經的內容一樣,差別的是:「眾比丘啊!如果我對這信根、信根的集起、信根的息滅、信根息滅的方法不能如實知道的話,終究我不能於諸天、魔王、梵天、沙門、婆羅門中,成為一位超出、脫離,心離顛倒的聖者,也不能成就無上的正等正覺。就如對信根的敘述一樣,對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等,也是同樣的說法。

眾比丘啊!因為我對這信根以正智如實觀察的緣故,對這信根的集起、信根的息滅、信根息滅的方法,也都能以正智如實觀察的緣故,所以我能在諸天、魔王、梵天、沙門、婆羅門眾中,成為超出、脫離,心離顛倒的聖者,成就了無上的正等正覺。就如對信根的敘述一樣,對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等,也是同樣的說法。」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SA.26.663

六六三【經旨】本經敘說世尊以如實知此五根之集、沒、味、患、離故,得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的話,就如前經的內容一樣,差別的是:「眾比丘啊!如果我對這信根的集起、信根的息滅、信根的愛樂、信根的過患、出離信根等情況,不能如實知道的話,我就不能在諸天、魔王、梵天、沙門、婆羅門等眾中,成為解脫,成為超出、脫離,心離顛倒的聖者,成就了無上的正等正覺。同樣地,對這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等,也是如此的說法。

眾比丘啊!由於我對信根、信根的集起、信根的息滅、信根的愛樂、信根的過患、出離信根等情況,能夠如實知道的緣故,所以我能在諸天、魔王、梵天、沙門、婆羅門等眾中,成為解脫,成為超出、脫離,心離顛倒的聖者,成就了無上的正等正覺。」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SA.26.664

六六四【經旨】本經敘說依比丘對五根之明利、滿足程度不同,分別而得阿羅漢、阿那含、斯陀含、須陀洹,或為凡夫。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的話,就如前經的內容一樣,差別的是:「如果比丘對這五根的受持,能夠明利、滿足的話,就可得證阿羅漢果;如果較此軟弱、差一些的話,就得阿那含果(不還果);如果較此軟弱,差一些的話,就得斯陀含果(一來果);如果較此軟弱、差一些的話,就得須陀洹果(預流果)。受持滿足的人,就成就滿足的事;受持不滿足的人,就成就不滿足的事。對於這五根的受持,不會是空無果報的。如果對這五根,一切皆沒有受持的人,我說他就是屬於外道凡夫之類。」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六六四經注釋:

1、「若比丘於此五根若利、若滿足,得阿羅漢」:巴利英譯本相對經文此處作(by the completion and fulfilment,monks,of these five controlling powers,one is arahant.)(大意是:諸比丘!對此五根受持圓滿者,則為阿羅漢)。


SA.26.665

六六五【經旨】本經為第六六四經之詳細說明。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的話,就如前經的內容一樣,差別的是:「如果比丘對於哪五根的受持,能向上增進,明利滿足的話,就能證得阿羅漢的俱分解脫(指智慧與禪定兼備之阿羅漢);如果較此軟弱、差一些的話,就成為『身證』的聖者;如果較此軟弱、差一些的話,就成為『見到』的聖者;如果較此軟弱、差一些的話,就成為『信解脫』的聖者;如果較此軟弱、差一些的話,就成為『一種』的聖者;如果較此軟弱、差一些的話,就成為『斯陀含』的聖者;如果較此軟弱、差一些的話,就成為『家家』的聖者;如果較此軟弱、差一些的話,就成為『七有』的聖者;如果較此軟弱、差一些的話,就成為『法行』的聖者;如果較此軟弱、差一些的話,就成為『信行』的聖者。這樣就叫做由於比丘受持五根的因緣,而知其所受果報;由於所得果報的因緣,而知其人所得到的果位。就像這樣,受持滿足的人,就做成滿足之事;受持較減少的人,就做成較減少的事。對於這五根的受持,不會是空無果報的。如果都沒有受持這五根的人,我說他是屬於凡夫之數。」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六六五經注釋:

1、俱分解脫:為九種無學位之一。鈍根之羅漢,唯離煩惱之障,謂之慧解脫;若利根之羅漢,與之俱離一切禪定之障,至於得所謂滅盡定之至極定,是為俱解脫,也即是離慧與定之二障而得自在也。

2、身證:又作身證那含、身證不還。即不還果中,利根之人依滅盡定,得似涅槃法,身得寂靜樂之聖者。

3、見到:十八有學之一。聲聞乘見道之利根聖者,自思惟法而入此位者之稱,是以自己的智見證得法理之聖者。

4、信解脫:十八有學之一。聲聞乘見道之鈍根聖者,隨信他人言教而入此位者之稱。

5、一種:又作「一間」,十八有學之一。即不還向(阿那含向)中的一類,斷欲界七、八品之惑,命終後受生為欲界的人,或天界一次之後始證入涅槃者。因與般涅槃間隔一生,故云「一間」。

6、斯陀含:十八有學之一。即斷欲界六品之惑,往來欲界人天各一次就能般涅槃者。

7、家家:十八有學之一。是一來向(斯陀含向)中的一類,即斷欲界的修惑三品或四品者。斷三品者,命絕後在人天各受三生;斷四品者,在人天各受二生,因重複受生於人天,故云家家。

8、七有:即須陀洹——預流果,也是十八有學之一。得此果者至多人間天上受生七次,必證阿羅漢果,故稱七有。

9、法行:十八有學之一。指聲聞乘見道之利根聖者,於法能自作思惟,如理修行。

10、信行:十八有學之一。指從他人處聽聞佛說之教法而生信仰,隨此法修行者。

11、「根波羅蜜因緣知果波羅蜜」:巴利本相對經文此處作「由根之差別有果之差別」。


SA.26.666

六六六【經旨】本經敘說五根以慧根為首,而攝受其餘四根。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有五種根。是哪五種呢?就是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這五根,一切都為慧根所攝受。譬如堂閣的眾材料,以屋棟為首一樣,都依倚於棟,因它能攝持眾材之故。同樣地,這五根也是以慧根為首,因它能攝持其餘四根之故。」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SA.26.667

六六七【經旨】本經敘說與前經相同,唯多舉五根之內容。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有五種根。是哪五種呢?就是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所謂信根當知就是四不壞凈。所謂精進根,當知就是四正斷。所謂念根,當知就是四念處。所謂定根,當知就是四禪定。所謂慧根,當知就是四聖諦。這些功德,一切都是以慧根為首,因它能攝持其餘四根之故。」

乃至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SA.26.668

六六八【經旨】本經敘說成就慧根者能成就其它四根。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有五種根。是哪五種呢?就是信根、精進根、定根、念根、慧根。如果聖弟子成就慧根的話,就能修習信根,依於遠離,依於無欲,依於寂滅,而向於舍(身心平衡的寂靜狀態),這樣就叫做信根成就;信根成就,就是慧根。就如對信根的敘述,像這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等,也是同樣的說法。所以這五根中,是以慧根為首,因它能攝持其餘四根之故。譬如堂閣,是以屋棟為首,被所有材料所依倚,因它能攝持其它材料之故。同樣地,這五根也是以慧根為首,因它能攝持其餘四根之故。」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SA.26.669

六六九【經旨】本經敘說欲成就五根者,當知眾生由於無明所著,愛所系,故長夜流轉生死。而此五根中,以慧根為首。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有五種根。是哪五種呢?就是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如果聖弟子想要成就信根的話,應這樣去修學:聖弟子無始以來的生死,都是由於被愚痴無明所蔽障,貪愛所系著,所以眾生才會在無明長夜裡不斷受生死的輪迴果報,來來往往地流轉受生各界,不知根本所在。應知是有因緣所以才會有生死的現象,如果因緣永盡的話,那麼就不再有生死的現象了。眾生都是被無明大闇的結聚所障礙,有誰能入於般涅槃了呢?只有苦滅、苦息、清涼、沒(寂滅不生)才能達此境地。就如對信根的敘述,像這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等,也是同樣的說法。這五根之中,是以慧根為首,為慧根所攝持。譬如堂閣,是以屋棟為首,為屋棟所攝持一樣。」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SA.26.670

六七〇【經旨】本經略說五根內容、並以慧根為其首。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有五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什麼是信根呢?就是聖弟子對於如來生起信仰之心,根本堅固,諸天、魔王、梵天、沙門、婆羅門,以及一切世間之法,都不能破壞他的信心,這樣就叫做信根。什麼是精進根?就是四正斷。什麼是念根呢?就是四念處。什麼是定根呢?就是四禪定。什麼是慧根呢?就是四聖諦。這些功德都是以慧根為首;譬如堂閣,是以屋棟為首一樣。」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SA.26.671

六七一【經旨】本經敘說五根內容,可與六五九經參閱比較。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有五種根。是哪五種呢?就是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什麼是信根呢?就是聖弟子於如來處初發菩提心所得到的清凈信心,這就叫做信根。什麼是精進根呢?就是於如來處初發菩提心所生起的精進方便,這就叫做精進根。什麼是念根呢?就是於如來處初發菩提心所生起的念處,這就叫做念根。什麼是定根呢?就是於如來處初發菩提心所生起的三昧(禪定),這就叫做定根。什麼是慧根呢?就是於如來處初發菩提心所生起的智慧,這就叫做慧根。譬如堂閣,……余如前面經文所說一樣。」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六七一經注釋:

1、菩提心:菩提舊譯為道、新譯為覺。求正覺之心曰菩提心。


SA.26.672

六七二【經旨】本經敘說若多修習五根,則可斷除三世一切苦。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有五種根。是哪五種呢?就是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對這五根能修習又多修習的話,就可斷除過去、未來、現在的一切苦惱。」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就如本篇「苦斷」的經文所述,像這究竟苦邊、苦盡、苦息、苦沒、度苦流、於縛得解、害諸色、過去未來現在一切漏盡等經文,也是同樣的說法。


SA.26.673

六七三【經旨】本經敘說數力及修力,並解說其義。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有二種力。是那二種呢?就是數力(思擇力、思考力)及修力(實行力)。怎樣叫數力呢?就是聖弟子坐於幽靜的林間樹下,做這樣的思惟:自身的惡行,將會在現世或後世受到惡報。我如果造作了身惡行的話,我應該自己悔過,他人也要教我悔過,大師也應當教我悔過,有大德的梵行者也應當教我悔過,依法來責備我:惡名四處流布,身壞命終後,將會墮生於惡道地獄中。就像這樣,於現世或後世都會有果報。應該斷除自身的惡行,修養自身的善行。就如對身惡行的敘述,對口、意的惡行,也是同樣的說法,這樣就叫做數力。怎樣叫修力呢?如果比丘已修學了數力,聖弟子也已成就了數力,隨後便會得到修力;得到修力後,修力就會滿足。」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六七三經注釋:

1、惡趣:眾生以惡業之因而趣之所,即地獄、畜生等。趣、所往。

2、泥犁:梵語,地獄也。為十界中最劣境界。


SA.26.674

六七四【經旨】本經敘說數力成就,即能斷貪、瞋、痴,修力滿足。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的話,就如前經的內容一樣,差別的是:「聖弟子修學數力(思考力)成就後,貪、瞋、痴就會截斷、滅盡。像這樣的聖弟子依於數力,完全成就數力,隨後就能得到修力(實行力);得到修力後,修力就會滿足。」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SA.26.675

六七五【經旨】 本經敘說修力即修四念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的話,就如前經的內容一樣,差別的是:「什麼是修力呢?就是修習四念處。」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就如本篇「四念處」的經文所述,像這修四正斷、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四道、四法句、止觀等經文,也是同樣的說法。

  第六七五經注釋:

1、四道:見雜阿含卷七第一八六經。

2、四法句:見雜阿含卷七第一八七經。


SA.26.676

  六七六【經旨】本經敘說有三種的三力,詳細內容見第六八七經。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有三種力。是哪三種呢?就是信力、精進力、慧力。其次,又有三種力。是哪三種呢?就是信力、念力、慧力。其次,又有三種力。是哪三種呢?就是信力、定力、慧力。」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SA.26.677

六七七【經旨】本經敘說當成就信力、精進力、慧力。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有三種力,就是信力、精進力、慧力。對這三力,比丘啊!應當如此地去修學:我應該成就這信力、精進力、慧力。」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像「精進力」的經文所述,念力、定力的經文,也是同樣的說法。


SA.26.678

六七八【經旨】本經敘說信力、念力、慧力的內容。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有三種力——信力、念力、慧力。什麼是信力呢?就是聖弟子對於如來有清凈的信仰,根本堅固,是諸天、魔王、梵天、沙門、婆羅門,以及其餘等類所不能毀壞,這樣就叫做信力。什麼是精進力呢?就是修習四正斷。什麼是慧力呢?就是四聖諦。」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其餘二力的經文,都如上說。


SA.26.679

六七九【經旨】本經敘說有三種四力,並詳說覺力、精進力、無罪力、攝力的內容。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有四種力。是哪四力呢?就是信力、精進力、念力、慧力。其次,又有四種力——信力、念力、定力、慧力。其次,又有四種力——覺力、精進力、無罪力、攝力。」

這些經就如前面三力經里所說的一樣,差別的是:「怎樣叫覺力呢?就是能如實知道善與不善法,也能如實知道有罪、無罪,習近、不習近,卑法、勝法,黑法(惡法)、白法(善法),有分別法、無分別法,緣起法、非緣起法,這樣就叫做覺力。怎樣叫精進力呢?就是四正斷,內容就如前面所廣說過的。怎樣叫無罪力呢?就是身、口、意皆清凈無罪,這樣就叫無罪力。怎樣叫攝力呢?就是四攝法——惠施、愛語、行利、同利。」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六七九經注釋:

1、無罪力:即清凈力,過惡不善法令不生。

2、「四攝事——惠施、愛語、行利、同利」:四攝事。即四攝法。四攝法內容新譯作「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布施,是用財施或法施,以達度化人的目的;愛語,以溫言慈愛的言語待人,以達度化人的目的;利行,以身、口、意諸行利人,以達度化人的目的;同事,與人接近,與其同事,以達度化人的目的。


SA.26.680

 六八〇【經旨】本經詳說四攝事之最勝行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的話,就如前經的內容一樣,差別的是:「最殊勝的布施,就是法施。最殊勝的愛語,就是善男子樂聽聞時,能應時地為他說法。最殊勝的行利,就是使不信正法的人,能導他入於正信,建立正信;要成就戒行的人,使之有清凈的戒行;慳吝的人,使之能布施;有惡智的人,以正智導他成就智慧。最殊勝的同利,就是對阿羅漢就以阿羅漢道、對阿那含就以阿那含道、對斯陀含就以斯陀含道、對持凈戒者就以清凈的戒法,而教授於他。」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SA.26.681

六八一【經旨】本經敘說無論過去、未來、現在。眾生有所取者,皆為四攝事。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的話,就如前經的內容一樣,差別的是:「所有的法,凡是被大眾所攝取的,一切都是四攝事法。有人惟取布施,有人惟取愛語,有人惟取行利,有人惟取同利。在過去世時,那些過去世的大眾,他們有所攝取的話,也都是這四攝事法;未來世的大眾,他們若將有所攝取的話,也是這四攝事法。有人惟取布施,有人惟取愛語,有人惟取行利,有人惟取同利。」

當時,世尊便唱誦詩偈說:

「布施與愛語,或者有踐行利行,

以及同利諸行為的生起,都是各自隨其所應而行;

用這四攝事來攝持世間,就如車子借著釭才能運行一樣。

世間如果沒有四攝事,母親的慈恩,子女也會忘了奉養,

也不再對父親尊崇,以及謙下奉養服侍他。

因為有這四攝事隨順之法的緣故,

所以才有大德之士,把他的德澤流佈於世間。」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六八一經注釋:

1、釭:車轂中心的鐵圈叫釭;車轂納軸的鐵圈,常要塗膏潤滑,減低磨損,以利車輪的運轉。


SA.26.682

六八二【經旨】本經敘說如成就覺力、精進力、無罪力、攝力,則得離不活、惡名、眾中、死、惡趣等五種恐怖。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有四種力。是哪四種呢?就是覺力、精進力、無罪力、攝力,就如前經(見第六七九經)所說。如果比丘成就此四力的話,就能遠離五種恐怖。是哪五種呢?就是不活的恐怖、惡名的恐怖、眾中的恐怖、死的恐怖、惡道的恐怖,這樣就叫做五種恐怖。」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六八二經注釋:

1、「有四力。何等為四?謂覺力、精進力、無罪力、攝力」:據瑜伽師地論云:「由自利行及利他行為增上故,當知建立有四種力——一、覺慧力,二、精進力,三、無罪力,四、攝受力。能往現法涅槃,名為自義;能往人、天善趣,亦名自義。當知此中,依第一自義,建立覺慧、精進二力,由是二力,能有方便發起正勤。依第二自義,立無罪力;由此三力,一切自義皆得究竟。樂利他者,他義有餘,由此增上立攝受力」。


SA.26.683

六八三【經旨】本經敘說聖弟子若成就四力,則不應畏不活。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的話,就如前經的內容一樣,差別的是:「聖弟子要成就這四力的話,應當做如此地修學:我並不怖畏不能活,我為什麼要怖畏不能活呢?如果是身行不清凈之行、口出不清凈之行、意生不清凈之行,造作各種邪貪、不信、懈怠、不精進、失念、不定、惡慧、慳吝而不攝護的話,那麼他就應該怖畏不能活。然而我有四力,即所謂覺力、精進力、無罪力、攝力,由於已成就這四力的緣故,我不應怖畏得有如不能活那樣的怖畏。像這惡名怖畏、眾中怖畏、死怖畏、惡趣怖畏,也是如上所說一樣。」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SA.26.684

六八四【經旨】本經詳說覺、精進、無罪、攝等四力的內容。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有四種力——覺力、精進力、無罪力、攝力。怎樣叫覺力呢?就是智慧、大智慧、深智慧、無上難勝的智慧等,這些就叫做覺力。怎樣叫精進力呢?就是對於不善法或不善法之類,黑法(喻不如理之法)或黑法之類,有罪法或有罪法之類,不應親近法或不應親近法之類,遠離這些法之後,對於其餘善法或善法之類,白法(喻如理之法)或白法之類,無罪法或無罪法之類,應親近法或應親近法之類,對這些法要生起欲願,能夠運用方法增強精勤修習,以正念正知而修學,這樣就叫做精進力。至於無罪力與攝力,就如上所提示之修多羅(契經)的說法一樣。」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SA.26.685

六八五【經旨】本經略說有五力。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有五種力。是哪五種呢?就是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SA.26.686

六八六【經旨】本經敘說當勤加精進,成就五力。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的話,就如前經的內容一樣,差別的是:「眾比丘應該這樣修學:我應當更加勤勞精進,以成就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SA.26.687

六八七【經旨】本經分別說明五力的內容。

我聽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的話,就如前經的內容一樣,差別的是:「所謂信力,當知就是四不壞凈。所謂精進力,當知就是四正斷。所謂念力,當知就是四念處。所謂定力,當知就是四禪定。所謂慧力,當知就是四聖諦。」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SA.26.688

六八八【經旨】本經敘說當成就五力。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的話,就如前經的內容一樣,差別的是:「所以,眾比丘啊!你們應這樣修學:我當成就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SA.26.689

六八九【經旨】本經敘說有五學力。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修學者有五力。是哪五種呢?就是修學者的信力、修學者的精進力、修學者的慚力、修學者的愧力、修學者的慧力。」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六八九經注釋:

1、「有五學力。何等為五?謂信力是學力……慧力是學力」:南傳相對經文英譯本此處作these are the five powers of a learner.what five?the power of faith,of conscientiousness,of fear of blame,of energy and of insight.(有修學者的五力。是哪五力呢?就是信力、慚力、愧力、精進力、和慧力)。

2、慚力:於惡自厭名慚,即自己反省而恥作諸惡。

3、愧力:於過羞他為愧,即愧懼他人而怖畏諸惡。


SA.26.690

六九〇【經旨】本經敘說當成就五學力。巴利本本經與前經合為一經。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的話,就如前經的內容一樣,差別的是:「眾比丘啊!你們應這樣修學:我當成就修學者的信力、成就修學者的精進力、成就修學者的慚力、成就修學者的愧力、成就修學者的慧力。」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六九〇經注釋:

1、「諸比丘!當作是學:我當成就信力是學力……成就慧力是學力」:南傳相對經文英譯本此處作wherefore,monks,train yourselves thus:we will become possessed of the learner』s power called the power of faith;we will become possessed of thelearner』s power called the power of conscientiousness;we will become possessed of the learner』s power called the power of fear of blame;we will become possessed of the learner』s power called the power of energy;we will become possessed of the learner』s power called the power of insight.(比丘們!當作是學:我們應成就修學者的信力;我們應成就修學者的慚力;我們應成就修學者的愧力;我們應成就修學者的精進力;我應成就修學者的慧力)。檢視英譯本,可見北傳之「信力是學力」即英譯本之the learner』s power called the power of faith.(一種叫信力的修學者之力——修學者的信力);其餘四力可類推。


SA.26.691

六九一【經旨】本經詳說五學力的內容。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的話,就如前經的內容一樣,差別的是:「什麼是修學者的信力呢?就是對於如來有完善地信仰,根本堅固,一切諸天、魔王、梵天、沙門、婆羅門,以及其餘同類之法所不能毀壞。什麼是修學者的精進力呢?就是四正斷,內容就如前面已詳細解說過的一樣。什麼是修學者的慚力呢?就是羞恥,恥於生起邪惡不善法等所有煩惱之類,受到一切因果的熾然苦報,於未來世而有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這就叫修學者的慚力。什麼是修學者的愧力呢?就是對一切可愧的事而感到愧悔,愧悔生起各種邪惡不善法等煩惱之類,受到因果的熾然苦報,於未來世而有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這就叫修學者的愧力。什麼是修學者的慧力呢?就是聖弟子運用智慧,成就通達世間生滅的智慧,賢聖超出、厭離、決定思擇、正確滅盡苦惱,這就叫修學者的慧力。」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六九一經注釋:

1、「謂聖弟子住於智慧……是名慧力是學力」:佛光阿含藏注引巴利本相對經文此處作「比丘們!此有具慧聖弟子,以通達生死(或五蘊生滅)、神聖、抉擇、真正通達苦盡之慧而成就者,此稱為慧力」。


SA.26.692

六九二【經旨】本經敘說當成就信等五力,意同六九〇經。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的話,就如前經的內容一樣,差別的是:「所以,比丘們!應這樣修學:我當成就修學者的信力,成就修學者的精進力、慚力、愧力、慧力。」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SA.26.693

六九三【經旨】本經敘說若對善法有所變易退減、不能久住的話,他人當以五種白法呵責你;反之,則會慶慰你。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如果比丘對於善法有所變易、退減、或不能常久攝持的話,他人就應當用五種白法(清凈之法)來呵責你。是哪五種呢?就是說因你不能依正信而入於善法,如果能依正信的話,就能遠離不善法,而修習一切善法了;也告訴你不知精進、無慚、無愧、無慧以便入於善法;如果能依智慧等善法的話,就能遠離各種不善法,而修習一切善法了。

如果比丘對於正法不變易、不退減、常久攝持的話,他人就應當以五種白法來慶慰你。是哪五種呢?就是慰勉你能依正信而入於善法;如果能依於正信的話,就會遠離不善法,而修習一切善法;也慰勉你能依精進、慚、愧、智慧而入於善法;如果能依於智慧等善法的話,就能遠離各種不善法,而修習一切善法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SA.26.694

六九四【經旨】本經敘說若比丘還戒、退戒,他人當以五種白法來呵責;反之則會慶慰。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如果比丘棄學還戒或退戒的話,他人就應當以五種白法(清凈之法)來呵責你。是哪五種呢?就是告訴比丘因不能依正信而入於善法;如果能依於正信的話,就能遠離不善法,而修習一切善法。也告訴他不能依於精進、慚、愧、智慧而入於善法;如果能依於智慧等善法的話,就能遠離不善法,而修習一切善法了。如果比丘盡其壽命,修持得純一圓滿清凈,梵行清白的話,他人就應當以五種白法來慶慰你,就如前經所說的一樣。」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SA.26.695

六九五【經旨】本經敘說若欲令惡不善法不生,則唯有依於五力等善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如果比丘不想使邪惡不善法生起的話,就只有正信於善法;如果正信退減的話,便會永遠住於邪信,各種不善法就會生起。乃至想要使那些邪惡不善法不生起的話,就只有依於精進、慚、愧、智慧等善法;如果精進力、慚力、愧力、慧力退減,惡慧等不善法永住的話,邪惡不善法就會生起。如果比丘能依於正信的話,就能遠離不善法,而修習一切善法;能依於精進、慚、愧、智、慧等善法的話,就能遠離不善法,而修習一切善法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SA.26.696

六九六【經旨】本經先敘說佛陀與阿羅漢之不同,然後再詳說佛有十力。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如果比丘對於物質的色蘊能產生厭嫌,遠離對它的貪慾,使之滅盡,不再生起,而得解脫的話,這樣就叫做應供、等正覺的聖者了;對於受、想、行、識等精神現象,也是同樣的說法。如果又有比丘對於物質的色蘊能產生厭嫌,遠離對它的貪慾,使之不再生起,而得解脫的話,這樣就叫做得智慧解脫的阿羅漢;對於受、想、行、識等精神現象,也是同樣的說法。眾比丘啊!如來、應供、等正覺的聖者與智慧解脫的阿羅漢,有什麼種種的差異呢?」

眾比丘稟告佛陀說:「世尊您是正法的根本,正法的眼目,正法的憑依,希望您能為我們解說,眾比丘聞法後,將會信受奉行!」

佛陀告訴比丘們說:「你們要仔細地聽!好好地思考!我將為你們解說。如來、應供、等正覺的聖者,他先前雖未曾聽聞正法,但自己卻能覺知,於現世中親自證知,而得到正覺;於未來世又能演說正法,覺悟眾聲聞弟子,就是所謂的四念處、四正斷、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等道法(即三十七道品),這樣就叫做如來、應供、等正覺的聖者。他對於所未獲得的法都能得到,未制定的梵行也能制定,能完善地證知道,完善地說明道,引導大眾,然後聲聞弟子們才能成就隨法、隨道之行,樂於奉行大師的教誡與教授,完善地入於正法之中。這樣就叫做如來、應供、等正覺的聖者和得智慧解脫的阿羅漢彼此種種的差異處了。

其次,有修學者的五力與如來的十力。什麼是修學者的五力呢?就是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什麼是如來的十力呢?就是如來能如實知道一切事物的道理和非道理,這樣就叫做如來的第一種智力。如果成就這第一種智力的話,就是如來、應供、等正覺的聖者得到了先佛最勝處的智慧,能轉動清凈的梵輪,於大眾中像獅子作吼一樣地演說正法。

其次,如來對於過去、未來、現在業報現象,能如實知道它的受因與事報,這樣就叫做如來的第二種智力。如來、應供、等正覺的聖者成就這第二種智力,就是得到了先佛最勝處的智慧,能轉動清凈的梵輪,於大眾中像獅子作吼一樣地演說正法。

其次,如來、應供、等正覺的聖者,對於禪定、解脫、三昧、正受等境界。都能如實知道它的染惡或清凈,這樣就叫做如來的第三種智力。如果成就這第三種智力的話,就是如來、應供、等正覺的聖者得到了先佛最勝處的智慧,能轉動清凈的梵輪,於大眾中像獅子作吼一樣地演說正法。

其次,如來能夠如實知道眾生各種根性的差別,這樣就叫做如來的第四種智力。如果成就這第四種智力,就是如來、應供、等正覺的聖者得到了先佛最勝處的智慧,能轉動清凈的梵輪,於大眾中像獅子作吼一樣地演說正法。

其次,如來能夠如實知道眾生的各種知解,這樣就叫做如來的第五種智力。如果成就這第五種智力,就是如來、應供、等正覺的聖者得到了先佛最勝處的智慧,能轉動清凈的梵輪,於大眾中像獅子作吼一樣地演說正法。

其次,如來能夠如實知道世間眾生各種境界,這樣就叫做如來的第六種智力。如果成就這第六種智力,就是如來、應供、等正覺的聖者得到了先佛最勝處的智慧,能轉動清凈的梵輪,於大眾中像獅子作吼一樣地演說正法。

其次,如來能夠如實知道一切眾生行道之因所招致之果報處,這樣就叫做如來的第七種智力。如果成就這第七種智力,就是如來、應供、等正覺的聖者得到了先佛最勝處的智慧,能轉動清凈的梵輪,於大眾中像獅子作吼一樣地演說正法。

其次,如來憶念過去世生命種種事時,能從一生至百千生,從一劫至百千劫,我當時在彼處受生為這個族類,姓這樣,名這樣,吃這樣,這樣苦樂的感受,這樣的長壽,這樣的久住,這樣的壽命。我在那裡死後,就在這裡受生;在這裡死後,又在那裡受生。有這樣的行為造作,有如是的因緣,就有如是業報之處,過去世生命的流轉變動,都能如實知道,這樣就叫做如來的第八種智力。如果成就這第八種智力,就是如來、應供、等正覺的聖者得到了先佛最勝處的智慧,能轉動清凈的梵輪,於大眾中像獅子作吼一樣地演說正法。

其次,如來能以清凈的天眼超過凡人之眼,觀見眾生死時與生時,是妙色或惡色,是下色或上色,是向於惡道或向於善道,隨著所造業而受報的情況,都能如實知道。像這個眾生由於成就身的惡業,成就了口、意的惡業,毀謗賢聖,領受邪見之業,由於這樣的因緣,所以身壞命終之後,墮於惡道,受生在地獄中;而這個眾生有身的善行,有口、意的善行,不會毀謗賢聖,領受正見的業法,由於這樣的因緣,所以身壞命終之後,受生於天上善道中,像這些情況都能如實知道,這樣就叫做如來的第九種智力。如果成就這第九種智力,就是如來、應供、等正覺的聖者得到了先佛最勝處的智慧,能轉動清凈的梵輪,於大眾中像獅子作吼一樣地演說正法。

其次,如來已盡除一切煩惱,得到無煩惱的清凈心解脫與智慧解脫,在現世中自己知道以身做證:我再生的因果已滅盡,清凈的梵行已建立,所應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後身,不再流轉於生死輪迴中了,這樣就叫做如來的第十種智力。如果成就這第十種智力,就是如來、應供、等正覺的聖者得到了先佛最勝處的智慧,能轉動清凈的梵輪,於大眾中像獅子作吼一樣地演說正法。如此十種智力,只有如來已經成就,這就是如來與聲聞弟子的種種差異處。」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六九六經注釋:

1、阿羅訶三藐三佛陀:阿羅訶,意為應供;三藐三佛陀,意為正遍知者、正等覺者。

2、如來初力:又稱「處非處智力」。即能知一切事物的道理和非道理的智力。

3、第二如來力:舊稱「知業報力」,新稱「業異熟智力」。即能知一切眾生三世因果業報的智力。

4、如來第三力:舊稱「知一切諸禪三昧力」,新稱「一切靜慮解脫三摩地三摩缽底出離雜染清凈智力」。即能知各種禪定及解脫三昧等的智力。

5、如來第四力:舊稱「知他眾生諸根上下力」,新稱「根上下智力」。即能知眾生根性的勝劣與得果大小的智力。

6、第五如來力:舊稱「知他眾生種種欲樂力」,新稱「種種勝解智力」。即能知一切眾生種種知解的智力。

7、第六如來力:舊稱「知世間種性力」,新稱「種種界智力」。即能普知眾生種種境界不同的智力。

8、第七如來力:舊稱「知一切道智處相力」,新稱「遍趣行智力」。即能知一切眾生行道因果的智力

9、第八如來力:舊稱「知宿命力」,新稱「宿住隨念智力」。即能知眾生宿命及知無漏涅槃的智力。

10、第九如來力:舊稱「知天眼力」,新稱「死生智力」。即能以天眼見眾生生死及善惡業緣而無障礙的智力。

11、第十如來力:舊稱「漏儘力」,新稱「漏盡智力」。即能於一切妄惑餘氣,永斷不生,能如實知之的智力。


SA.26.697

  六九七【經旨】本經敘說嬰兒小時,乳母隨時照顧,及其長大,便即放舍。同樣地,諸聲聞始學時,智慧不足,如來以法隨時教授,若久學智慧深固則放舍。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譬如嬰兒,父母生下來後,將他託付給乳母。乳母隨時撫摸,隨時洗浴,隨時餵乳,隨時照拂他。如果乳母沒謹慎看顧的話,這嬰兒就會拿著雜草或泥土等各種不幹凈的東西塞在口中,乳母就應當趕緊教他把這些東西除去;能及時除去口中雜物則更好,如果嬰兒不能自己除去的話,乳母就應當用左手扶著他的頭,用右手去探取哽在喉中的雜物,嬰兒當時雖然痛苦,乳母還是要不顧他的痛苦,用手去探取哽在喉中的雜物,那也是為了要使這嬰兒得到長夜安樂的緣故。」

佛陀告訴眾比丘說:「如果嬰兒長大後,對各種事物有所認識辨別了,他還會拿起雜草或泥土等各種不凈的東西塞在口中嗎?」

比丘答佛陀說:「不會的,世尊!嬰兒長大後,他有所認識辨別了,尚且不願以腳去踏觸各種不凈的東西,何況是將它塞在口中!」

佛陀告訴比丘說:「嬰兒還小時,乳母會隨時料理照拂,等到他長大後,成就智慧了,乳母便會放任不管,不再勤於照拂他,因為他已經長大,自己不會任意而為的緣故。同樣地,比丘啊!如果是剛開始學習的聲聞弟子,由於他的智慧還未具足,所以如來就會依法隨時教授而照拂他;如果是已經長久學習,智慧深固的的弟子,如來便會放任不管,不再隨時殷勤教授他了,因為他已成就了智慧,不會任意而為的緣故。所以,聲聞弟子有五種學力,而如來已成就十種智力,就如前經所詳細說明的一樣。」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SA.26.698

六九八【經旨】本經略說如來六種力。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如來有六種智力,如果成就這六種智力,就是如來、應供、等正覺的聖者得到了先佛最勝處的智慧,能轉動清凈的梵輪,於大眾中像獅子作吼一樣地演說正法。首先就是能夠如實知道一切事物的道理和非道理,這樣就叫做如來的第一種智力。

其次,如來對於過去、未來、現在,皆依業法受報的情況,都能如實知道,就如前面已詳述過的一樣,這樣就叫做如來的第二種智力。

其次,如來對於禪定、解脫、三昧、正受都能如實知道,就如前面已詳述過的一樣,這樣就叫做如來的第三種智力。

其次,如來對於過去世生命中的各種事情,都能如實知道,就如前面所詳述過的一樣,這樣就叫做如來的第四種智力。

其次,如來清凈的天眼超過於人眼,他能觀見所有眾生於此死後而受生於別處的情況,就如前面所詳述過的一樣,這樣就叫做如來的第五種智力。

其次,如來的結縛煩惱已滅盡,得到了無煩惱的清凈心解脫與智慧解脫,就如前面所詳述過的一樣,這樣就叫做如來的第六種智力。」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六九八經注釋:

1、以業法受:原作「心樂法受」,今依雜阿含經論會編改正。


SA.26.699

 六九九【經旨】本經敘說若有來問六力者,則世尊將依六力之知見為其解說。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的話,就如前經的內容一樣,差別的是:「如果有人來問我有關如來處與非處智力的話,我就會依如來處與非處的智力所知、所見、所覺,而成等正覺等事,來為他解說。

如果又來問我有關如來自己依業受報的智力等事,我就會依如來自己依業受報的智力所知、所見、所覺,而成等正覺等事,來為他解說。

如果有人來問我有關如來禪定、解脫、三昧、正受的智力等事,我就會依如來禪定、解脫、三昧、正受的智力,來為他解說。

如果有人來問我有關如來宿命更替的智力等事,我就會依如來宿命更替的智力所知、所見、所覺,來為他解說。

如果有人來問我有關如來天眼的智力等事,我就會依如來的天眼智力所見,來為他解說。

如果有人來問我有關如來漏盡的智力等事,我就會依如來漏盡的智力所知、所見、所覺,來為他解說。」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六九九經注釋:

1、業受:原作「樂受」,下同,今依雜阿含經論會編改正。


SA.26.700

七〇〇【經旨】本經略說七力,並言成就七力,則能盡諸有漏。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有七種力。是那七種呢?就是信力、精進力、慚力、愧力,念力、定力、慧力。」

當時,世尊就唱誦詩偈說:

「信力與精進力,慚力及愧力,

還有正念力、正定力、正慧力,這些就叫做七力;

成就這七力的人,就能盡除一切的煩惱。」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SA.26.701

七〇一【經旨】本經敘說當成就七力。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有七種力。」就如前經的內容一樣,差別的是:「所以,比丘啊!你們應當這樣修學:我當成就信力,像這精進力、慚力、愧力、念力、定力、慧力等,也應當要修學成就。」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SA.26.702

七〇二【經旨】本經敘說若成就七力者,疾斷諸有漏。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有七種力。」就如前經的內容一樣,差別的是,當時,世尊唱誦詩偈說:

「信力、精進力,以及慚力與愧力,

還有念力、定力和慧力,這些就叫做七力;

成就七力的人,就能很快地斷除一切的煩惱。」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SA.26.703

七〇三【經旨】本經詳說七力的內容。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有七種力。是那七種呢?就是信力、精進力、慚力、愧力、念力、定力、慧力。什麼是信力呢?就是對於如來所生起的信心,深入堅固,是諸天、魔王、梵天、沙門、婆羅門,以及其餘同類之法所不能毀壞,這樣就叫做信力。什麼是精進力呢?就是四正斷,就如前面經文已詳說過的一樣。什麼是慚力呢?就是對邪惡不善之法感到羞恥,就如前面經文已詳說過的一樣。什是愧力呢?就是對於可愧的事情感到愧悔,愧悔生起邪惡不善之法,就如前面經文已詳說過的一樣。什麼是念力呢?就是四念處,就如前面經文已詳說過的一樣。什麼是定力呢?就是四禪定,就如前面經文已詳說過的一樣。什麼是慧力呢?就是四聖諦,就如前面經文已詳說過的一樣。」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SA.26.704

七〇四【經旨】本經敘說有八力。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有八種力。是那八種呢?就是王者的自在力、大臣的斷事力、女人的結恨力、嬰兒的啼泣力、愚人的毀呰力、黠慧人的審諦力、出家人的忍辱力、多聞人的計數力。」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七〇四經注釋:

1、斷事:裁定事情。

2、毀呰:詆毀惡罵。

3、黠慧:聰敏。

4、計數:思量、策畫。


SA.26.705

七〇五【經旨】本經解說八力的內容。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的話,就如前經的內容一樣,差別的是:「所謂王者的自在力,就是王者常顯現自在的威力。所謂大臣的斷事力,就是大臣常顯現判斷事情的功力。所謂女人的結恨力,就是女人的特性,常顯現結恨的力量。所謂嬰兒的啼泣力,就是嬰兒的特性,常顯現啼泣的氣力。所謂愚人的毀呰力,就是愚人特性,常遇事則顯現詆毀訶責人之力。所謂黠慧人的審諦力,就是有智慧的人,常顯現出對真理了解的能力。所謂出家人的忍辱力,就是出家人常顯現忍辱的耐力。所謂多聞人的計數力,就是多聞之人,常顯現思惟策畫的能力。」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SA.26.706

七〇六【經旨】本經敘說漏盡比丘有八力——離欲及修習四念處、四正斷、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舍利弗尊者去到世尊住處,向世尊頂禮後,退坐一邊,問佛陀說:「世尊啊!盡除煩惱的比丘有幾種力呢?」

佛陀告訴舍利弗說:「盡除煩惱的比丘有八種力。是那八種呢?就是盡除煩惱的比丘,他的心會順趨於遠離、流注於遠離、輸向於遠離,順趨於出離、流注於出離、輸向於出離,順趨於涅槃、流注於涅槃、輸向於涅槃。如果見到五欲(色、聲、香、味、觸),就會像見到火坑一樣;有這樣的知見後,對於貪慾的意念、貪慾的感受、貪慾的染著等,內心就不會永遠依止它,而會修習四念處、四正斷、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等法。」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七〇六經注釋:

1、漏盡比丘有八力:南傳相對經文為增支部八集第三居士品之第二十八經「力」,但說法稍異。其所述八力為:一、漏盡比丘以如實正慧善觀一切諸行是無常。二、漏盡比丘以如實正慧善觀諸欲如火坑。三、漏盡比丘其心趣向於離、傾向於離、臨入於離、住於離,歡喜出盡一切漏所生之法。四、漏盡比丘修習、善修四念處。五、漏盡比丘修習、善修四神足。六、漏盡比丘修習、善修五根。七、漏盡比丘修習、善修七覺支。八、漏盡比丘修習、善修八聖道。


SA.26.707

  七〇七【經旨】本經內容參閱第七〇六經。

就如「尊者舍利弗問經」的內容所述,有「異比丘問佛」的經文,也是同樣說法。


SA.26.708

  七〇八【經旨】本經內容參閱第七〇六經。

有「問諸比丘經」,也是同前經一樣的說法。


SA.26.709

  七〇九【經旨】本經敘說有九力。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有九種力。是那九種呢?就是信力、精進力、慚力、愧力、念力、定力、慧力、數力(思考力)、修力。」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SA.26.710

 七一〇【經旨】本經詳說九力的內容。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有九種力。是那九種呢?就是信力、精進力、慚力、愧力、念力、定力、慧力、數力、修力。什麼是信力呢?就是對於如來所生起的正信之心,深入堅固,就如前面經文所說過的一樣。什麼是精進力呢?就是四正斷,就如前面經文所說過的一樣。什麼是慚力呢?就如前面經文所說過的一樣。什麼是愧力呢?就如前面經文所說過的一樣。什麼是念力呢?就是繫心於對內身的觀察,就如前面經文所說過的一樣。什麼是定力呢?就是四禪定。什麼是慧力呢?就是四聖諦。什麼是數力呢?就是聖弟子在幽靜的房內或樹下,做這樣的修學:如果造作身、口惡行的話,在現世或後世將會受到惡報,就如前面經文所說過的一樣。什麼是修力呢?就是修習四念處,就如前面經文所說過的一樣。」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SA.26.711

七一一【經旨】本經略說十力。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有十種力。是哪十種呢?就是王者的自在力、大臣的斷事力、造機關人的工巧力、盜賊的刀劍力、女人的怨恨力、嬰兒的啼泣力、愚人的毀呰力、黠慧人的審諦力、出家人的忍辱力、多聞人的計數力。」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SA.26.712

七一二【經旨】本經詳說十力。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的話,就如前經的內容一樣,差別的是:「所謂王者的自在力,就是王者常顯現自在的威力。所謂大臣的斷事力,就是大臣常顯現斷事的功力。所謂造機關人的工巧力,就是製造機關的人,常顯現他的工巧力。所謂盜賊的刀劍力,就是盜賊一定會顯現刀劍之力。所謂女人的結恨力,就是女人的特性,常會顯現結恨之力。所謂嬰兒的啼泣力,就是嬰兒的特性,常會顯現啼泣之力。所謂愚人的毀呰力,就是愚人的特性,遇事則會顯現詆毀訶責人之力。所謂黠慧人的審諦力,就是有智慧的人,常會顯現了解真理之力。所謂出家人的忍辱力,就是出家之人常顯現忍辱之力。所謂多聞人的計數力,就是多聞之人常會顯現思惟策劃之力。」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SA.26.713

七一三【經旨】本經敘說如來有十力,參閱第六九六經。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有十種如來的智力,如果成就這十種智力的話,就是如來、應供、等正覺的聖者得到了先佛最勝處的智慧,能轉動清凈的法輪,於大眾中像獅子作吼一樣的演說正法。是哪十種呢?就是如來能如實知道一切事物的道理和非道理,這樣就叫做如來的第一種智力,……乃至盡除一切煩惱,就如前面經文已說過的一樣。」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SA.26.714

七一四【經旨】本經敘說若有問如來之力者,則如來將依所知、所見、所覺,為彼解說,參閱六九九經。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的話,就如前經的內容一樣,差別的是:「如果有人來問我有關如來處與非處(知道一切事物的道理與非道理)的智力的話,我就會依如來處與非處的智力所知、所見、所覺,而成等正覺等事,來為他解說。……就像這樣,乃至問有關如來漏盡的智力等事,就如前面經文已詳說過的一樣。」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SA.26.715

七一五【經旨】本經敘說一切法皆由如來無畏智所生,如來已成就五學力及十種如來力,故教誡比丘,皆可使之得到勝進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如果對於所有一切法,各個都能意解作證,這都是由如來的無畏智所生的。如果比丘來聽聞我的言教,不諂曲也不虛偽,心地質直,那麼我就會教誡、教授他,為他說法。在早晨為他教誡、教授說法,到了中午時,他就能得到勝進之處;如果是在日暮之時,為他教誡、教授說法,那麼到了翌日早晨,他就可得到勝進之處。如此地教授後,他就會生起正直之心,真實時,就知道是真實;不真實時,就知道是不真實。上則知道是上;是無上就知道是無上,凡是當知、當見、當得、當覺之法,他都能了知,這樣才是正確的。

有所謂五種修學者之力與十種如來之智力。什麼是五種修學者之力呢?就是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如來有十種智力,是哪十種呢?就是如實知道處與非處(一切事物的道理與非道理)的智力,……就如前面經文對十力所詳說過的一樣。如果有人來問我關於如來處與非處智力的話,我就會依如來處與非處的智力成等正覺的所知、所見、所覺,來為他解說。……乃至來問我關於如來漏盡的智力等事,我也會這樣地為他解說。眾比丘啊!如來處與非處的智力,我說是定,而不是不定,……乃至如來漏盡的智力,我也說是定,而不是不定。定就是正道,不定就是邪道。」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七一五經注釋:

1、上則知上:瑜伽師地論云:「乃至有頂,皆是有上,能正了知是為有上。」有頂,一指色界之第四處色究竟天,此在有形世界之最頂,故稱有頂;二指無色界之第四處非想非非想天,是位於世界之最頂,故稱有頂。此應指無色界之非想非非想天。

2、無上則知無上:瑜伽師地論雲「涅槃無上,如實了知是為無上。」可知「無上」即指涅槃而言。


SA.26.716

七一六【經旨】本經敘說若不正思惟,則會生起五蓋,乃至增廣;也不能生起七覺支,乃至會退失。若正思惟,則不起五蓋,而起七覺支。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如果不能正確思惟的話,那麼未生起的貪慾煩惱就會生起,已生起的貪慾煩惱會使它更為增廣;未生起的瞋恚、睡眠、掉悔、疑等煩惱也會生起,已生起的瞋恚、睡眠、掉悔、疑等煩惱也會使它更為增廣。未生起的念覺支就不會生起,已生起的念覺支就會退失;未生起的擇法、精進、猗、喜、定、舍覺支也不會生起,已生起的擇法、精進、猗、喜、定、舍覺支也就會退失。

如果比丘能正確思惟的話,那麼未生起的貪慾煩惱就不會生起,已生起的貪慾煩惱就能使它息滅;未生起的瞋恚、睡眠、掉悔、疑等煩惱也不會生起,已生起的瞋恚、睡眠、掉悔、疑等煩惱也就能使它斷滅。未生起的念覺支就會生起,已生起的念覺支,就會使它更為增廣;未生起的擇法、精進、猗、喜、定、舍覺支也會生起,已生起的也會使它更為增廣。」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七一六經注釋:

1、貪慾蓋:即貪慾煩惱。蓋,為煩惱之異名,覆蓋之義。謂貪慾能覆蓋行者清凈的善心,使善心不得開發,故叫貪慾蓋。瞋恚、睡眠、掉悔、疑等四蓋亦同,合為五蓋。

2、掉悔:掉是掉舉,指浮動不安之心理狀態,悔是追悔。掉舉與追悔,都會散動心志,共為不使心安定之煩惱。

3、念覺支:七覺支之一,七覺支為五根五力所顯發的七種覺悟。一、念覺支,即時刻觀念正法,而令定慧均等。二、擇法覺支,即以智慧簡擇法的真偽。三、精進覺支,即以勇猛心,力行正法。四、猗(輕安)覺支,即除去身心粗重煩惱,而得輕快安樂。五、喜覺支,即心得善法,而生歡喜。六、定覺支,即心惟一境,而不散亂。七、舍覺支,即舍離一切分別,以佛法觀點平等待物,心無偏頗。


SA.26.717

七一七【經旨】本經敘說五蓋為五退法,七覺支則為不退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有五種退減之法。是哪五種呢?就是貪慾、瞋恚、睡眠、掉悔、疑等五蓋煩惱,這些就是退減之法。如果修習七種覺支,多多地去修習,使它增廣,這就是不退減法。是那七種呢?就是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猗覺支、喜覺支、定覺支、舍覺支,這些就叫做不退減法。」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SA.26.718

七一八【經旨】本經敘說貪慾等五蓋能為黑闇,不能轉趨涅槃;七覺支則能作大明,能轉趨涅槃。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有五種法,能產生黑闇,能使人見解不明,能使人愚痴沒有智慧,或使人智慧減弱,使人無明,不能成為等正覺,不能轉趨於涅槃之境。是哪五種呢?就是貪慾、瞋恚、睡眠、掉悔、疑等五蓋煩惱。這五種煩惱能產生黑闇,能使人見解不明,能使人愚痴沒有智慧,使人無明,不能成為等正覺,不能轉趨於涅槃之境。

有七種覺支,能產生大光明,能使人見解正確,增長智慧,成為智慧明達,成為等正覺,而轉趨於涅槃之境。是那七種呢?就是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猗覺支、喜覺支、定覺支、舍覺支。這七種覺支能產生大光明,使人見解正確,增長智慧,成為智慧明達,成為等正覺,而轉趨於涅槃之境。」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SA.26.719

七一九【經旨】本經敘說五蓋會煩惱於心,令智慧羸弱,不能轉趨涅槃;七覺支則能增長智能,轉趨涅槃。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有五種障蓋,會使人內心產生煩惱,智慧減弱,是障礙智慧生長之法,使人無明,不能成為等正覺,不能轉趨於涅槃之境。是哪五種呢?就是貪慾蓋、瞋恚蓋、睡眠蓋、掉悔蓋、疑蓋。這五種障蓋,皆能蓋覆智慧,使人內心產生煩惱,智慧減弱,是障礙智慧生長之法,使人無明,不能成為等正覺,不能轉趨於涅槃之境。

至於七覺支則不會覆蓋智慧,也不會使人心生煩惱,它能增長智慧,使人智慧明達,成為等正覺,而轉趨於涅槃之境。是哪七種呢?就是念覺支等,就如前面經文已說過的,……乃至舍覺支。這七覺支,不會障礙智慧,不會覆蓋智慧,也不會使人心生煩惱,它會增長智慧,使人智慧明達,成為等正覺,而轉趨於涅槃之境。」當時,世尊就又唱誦詩偈說:

「貪慾蓋與瞋恚蓋,還有睡眠蓋、掉悔蓋和疑蓋,

如此五種蓋,會增長一切的煩惱。

這五蓋會覆蓋世間,染著太深就難以度脫,

障蔽了眾生的智慧,使眾生不能看見正道。

如果得到七覺支,就能為我們照明正道,

只有這樣的說法才是真理之言,是等正覺的佛陀所說。

這七覺支是以念覺支為首,擇法覺支是正思惟法義,

還有精進覺支、猗覺支、喜覺支、定覺支、舍覺支。

這七種覺支,乃是佛陀的正道,

如果隨順這位大仙人(指佛陀)的正道,就能脫離生死的怖畏。」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七一九經釋:

1、有五障、五蓋: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障蓋有五種」。障,障礙,言煩惱能障蔽智慧的生長。蓋,蓋覆,也是煩惱之異名,煩惱能蓋覆人的智慧。


SA.26.720

七二〇【經旨】本經敘說五蓋如五種大樹,以增長故,能令善心蔭覆墮卧;若修習七覺支,則能轉成不退。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善男子舍離了一切世俗事務,出家學道,剃除了鬚髮,穿著袈裟,正信佛法,以俗家為非究竟歸處,而出家學道。這樣出家後,而這其中卻有一種愚痴的人,他依住於聚落城邑,早晨就穿著法衣拿著缽,進入村中乞食。可是他卻不善於護身,不能守住六根的門戶,不能攝住心念,一看到年輕美麗的婦女,就心生染著,不能正確思惟,心馳於所取著的外相,趨向色慾之想,被熾盛的慾火,燒心燒身,於是返俗還戒,而退失了道心。像這樣原本厭離俗務,出家學道,然而卻反被染著,增加許多的罪業而破壞了自己的道心,沉淪沒溺於慾海之中。

有五種長得高大的樹木,它的種子很小,然而它的樹身卻能生長得很高大,把其它的叢雜小樹障蔽住,在大樹的蔭蔽下,小樹因此枯萎而無法生長。是哪五種樹呢?就是揵遮耶樹、迦捭多羅樹、阿濕波他樹、優曇缽羅樹、尼拘留他樹。同樣地,我們也有五種心樹,種子極微小,然而漸漸長大後,卻能蔭覆一切的枝節(指人的行為操守)使一切枝節在它的蔭覆下而隳倒。是哪五種呢?就是貪慾蓋漸漸增長,瞋恚蓋、睡眠蓋、掉悔蓋、疑蓋漸漸增長,因為這五蓋增長的緣故,使善心因被蔭蔽而隳墮。

如果修習七覺支,多多修習後,就能轉成不退轉的道心。是哪七種呢?就是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猗覺支、喜覺支、定覺支、舍覺支。這七種覺支,修習多修習後,就能轉成不退轉的道心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SA.26.721

七二一【經旨】本經敘說聽聞正法可斷五蓋;修習七覺支,則能轉進滿足。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佛陀說:「如果比丘能專一心意,仔細聽聞正法,就能斷除五種煩惱之法;修習七種覺法,就能使它向上轉進而得滿足。是要斷除哪五種煩惱之法呢?就是貪慾蓋、瞋恚蓋、睡眠蓋、掉悔蓋、疑蓋,這些是要斷除的五種煩惱之法。什麼是應修習的七種覺法呢?就是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猗覺支、喜覺支、定覺支、舍覺支。修習這七種覺法,會使人向上轉進而得滿足。」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SA.26.722

七二二【經旨】本經敘說能專精聽法者,則能斷五蓋,修七覺支,得心解脫與慧解脫。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聖弟子如果能以清凈的信心,專心聽法的話,就能斷除五種煩惱之法,修習七種覺法,使他得到滿足。什麼是五種煩惱之法呢?就是貪慾蓋、瞋恚蓋、睡眠蓋、掉悔蓋、疑蓋,這五蓋就會斷除。什麼是七種覺法呢?就是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猗覺支、喜覺支、定覺支、舍覺支。這七種覺法修習滿足而有凈信的話,就叫做得到心靈的解脫;如果是有智慧的話,就叫做得到智慧的解脫。要是被貪慾染著內心的話,就不能得到心靈的解脫,也不能得到安樂;被無明染著內心的話,智慧就不能得到清凈。所以,比丘啊!能遠離貪慾的話,就能得到心靈的解脫,能遠離無明的話,就能得到智慧的解脫。如果比丘遠離貪慾,心靈得到解脫的話,就能以自身作證;如果也遠離無明,得到智慧解脫的話,這樣就叫做比丘斷除了愛縛、結使、我慢的煩惱,而得到覺證,徹底地脫離苦海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SA.26.723

七二三【經旨】本經敘說無畏王子請佛陀評斷無因論,佛答以眾生清凈或煩惱皆有因緣,五蓋即煩惱之因緣,七覺支即清凈之因緣。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耆闍崛山中。

那時,有位無畏王子,天天外出,四處悠遊參學。有一天,他來到佛陀住處,與世尊見面,彼此問訊慰勞後,退坐一邊,向佛陀問說:「世尊啊!有些沙門和婆羅門他們持這樣的見解,這樣的說法:『是無因、無緣而眾生有煩惱,是無因、無緣而眾生得清凈。』世尊您又是持什麼看法呢?」

佛陀告訴無畏王子說:「沙門、婆羅門他們這種說法,是缺乏思惟的說法,是愚痴、不加辨別、不善的說法。他們不知思惟,不知衡量,持這樣的說法:『是無因無緣而眾生有煩惱,是無因無緣而眾生得清凈。』為什麼呢?因為是有因、有緣,眾生才會有煩惱,有因、有緣,眾生才能得清凈的緣故。是什麼因、什麼緣,眾生而有煩惱呢?(是什麼因、什麼緣,眾生而得到清凈呢?)就是眾生有強烈的貪慾,對於他人的財物,或對於他人的各種器物生起貪慾,說這件東西是我所有才好,不能遠離對它的愛樂。至於對其他的眾生生起瞋恨心、兇惡心,用心計較如何去打人、綁人、制伏人,以不合理的事加之於人,造成各種災難,這是不能捨棄瞋恚;身嗜睡眠,精神懈怠;內心浮動,不得寂靜;心常疑惑,對過去疑惑、對未來疑惑、對現在也疑惑。無畏啊!就是這樣的因、就是這樣的緣,所以眾生才會有煩惱。」

無畏告訴佛陀說:「瞿曇啊!只要有一分的障蓋,就足以煩惱此心了,何況是一切的障蓋!」無畏又問佛陀說:「瞿曇啊!是什麼因、是什麼緣,眾生而得清凈呢?」

佛陀告訴無畏說:「如果婆羅門有了一個勝念,決定使它成就,經過長久的行作,長久的宣說,而能隨時憶念的話,就應該在這個時候修習念覺支;修習念覺支後,念覺支就會滿足。念覺支修習滿足後,就要對於法選擇分別思惟,這時就應修習擇法覺支;修習擇法覺支後,擇法覺支就會滿足。能選擇分別思量法後,就應運用方法,精進努力,這時就應修習精進覺支;修習精進覺支後,精進覺支就會滿足。能運用方法,精進修習後,內心就會生起歡喜,遠離攝取各種事物之想,這時就應修習喜覺支;修習喜覺支後,喜覺支就會滿足。喜覺支修習滿足後,身心就會感到輕安,這時就應修習猗覺支;修習猗覺支後,猗覺支就會滿足。身心得輕安後,就會愛樂它,愛樂之後,心就能定(專心一境),這時就應修習定覺支;修習定覺支後,定覺支就會滿足。定覺支修習滿足後,就能滅除人世的貪憂,而生起舍心(身心平衡的寂靜狀態),這時就應修習舍覺支;修習舍覺支後,舍覺支就會滿足。就像這樣,無畏啊!由於有如此的因、如此的緣,所以眾生得到了清凈。」

無畏告訴瞿曇說:「如果有一分的覺支修習滿足了,就足可使眾生得到清凈,更何況是修習一切的覺支!」無畏又問佛陀說:「瞿曇啊!這一段經文應該取什麼名稱呢?又應如何奉持呢?」

佛陀告訴無畏王子說:「應當把這段經文叫做覺支經。」

無畏告訴佛陀說:「瞿曇啊!您所說這些是最為殊勝的覺悟之因。瞿曇啊!我是一位王子,雖身處安樂,但還是常去追求安樂之道,我很少出入這裡,今天上山來,身體感到很疲憊,能聽聞到瞿曇您講說覺支經,我已忘去了一切的疲勞。」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無畏王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就從座席起來,向佛陀頂禮後離去。

  第七二三經注釋:

1、無畏王子:是摩揭陀國,頻婆娑羅王之子,阿闍世之弟,初歸依尼乾子,後歸依佛。

2、(何因、何緣眾生清凈?):依前後文意,此句疑為衍文。

3、如是因、如是緣眾生煩惱:此句下原有「如是因、如是緣眾生清凈」的句子,今依雜阿含經論會編予以刪除。


第二十六卷終。


序言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


【Chanworld.org收集整理】2018.06.09-2018.06.09-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