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现代汉语】25

序言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五 (SA.25)

SA.25.637-653


SA.25.637

六三七【经旨】本经叙说若使士夫手持油钵从世间美女及观众中过,若漏失一滴油则将被杀,其必不敢顾眄此世间美女。如是沙门、婆罗门亦应一其心念,不顾声色,善摄心法,住于四念处。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波罗奈国仙人住处的鹿野苑中。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世人常谈论美女,所谓世间的美女,她能引起众人集聚围观吗?」

众比丘回答佛陀说:「是的,世尊!」

佛陀又问比丘说:「如果有世间的美女,而这世间的美女,她又能歌善舞,表演种种的歌舞,那么她会引起更多观众的围观吗?」

比丘回答说:「是的,世尊!」

佛陀告诉比丘说:「如果有世间的美女,而这世间的美女,她在一个地方表演着令人欢乐的种种歌舞节目,又有很多的群众云集围观。这时,如果有一位不愚不痴的人,他喜欢快乐,逃避痛苦,贪生怕死。有人对他说:『汉子!你应该端着装满油的钵盂,从美女及观众中走过,又派一位杀手,拔刀跟随你,如果有一滴油漏失的话,他就会取你的性命。』怎样呢?比丘啊!那位端着油钵的汉子,他能不关注着油钵,不关注杀手,而去观赏那表演歌舞的美女及观众吗?」

比丘回答佛陀说:「不能的,世尊!为什么呢?世尊啊!因为那位汉子看见自己身后跟着拔刀的杀手,就会一直想着:我如果漏掉一滴油,那位拔刀的杀手就会砍断我的脑袋。我只有一心一意,关注着油钵,从世间美女及观众中慢步通过,不敢东张西望。」

「就像这样,比丘啊!如果沙门、婆罗门能正身自重,专一心念,不顾声色,善于摄持一切的心法,系心于身念处的话,那么他就是我的弟子,是遵循我教法的人。怎样叫做比丘能正身自重,专一心念,不顾声色,善于摄持一切的心法,系心于身念处呢?比丘啊!就是这样,要系心于对色身的观察,运用方法,精勤修行,有正智正念,以调伏世间的贪忧;对感受、心念、诸法等,也是要如此地去做观察。这样就叫做比丘能正身自重,专一心念,不顾声色,善于摄持心法,系心于四念处了。」

这时,世尊又唱诵一首诗偈说:

「要专心致志地护持油钵,

对于随护自心,如还未能达其道,

就很难超越那胜妙微细的淫欲贪缠。

诸佛的言教说法,就如利剑,

应要一心一意,专精地护持。

这不是那些凡愚之人苟且随便,

就能入于此不放逸的教法中的。」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六三七经注释:

1、美色:巴利本作「美人」。

2、顾眄:回顾环视。

3、住身念处:此「身」字,依前后经文之意,或应作「四」。

4、说偈言:巴利本相对经文并无此偈文。本诗偈文句简略,白话译解仅作参考。

5、胜妙微细:根样「瑜伽师地论」对本经的解说:「复有三法(指精进力、不放逸力、对治力),尚能断余一切胜妙淫欲贪缠,况乎鄙劣诸欲贪缠!」胜妙微细,或即指「一切胜妙淫欲贪缠」而言。


SA.25.638

六三八【经旨】本经叙说世尊告诉郁低迦,应先净其戒,直其见,具足三业,而后修习四念处。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郁低迦尊者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慈悲的世尊啊!请您为我说法,我听法后,将独自在一僻静之处,专心思惟,不放逸懈怠,思考着:一位善男子之所以要剃除须发,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就如前面已经详说过的,……乃至不受未来的生死轮回果报。」

佛陀告诉郁低迦说:「是的!是的!就如你所说的。但是对于我所说的法,如不能被我认可喜悦的话,那么他所作的胜业也不能成就,虽然是跟随在我的后面,也不能得到法利,反而会生起障碍来。」

郁低迦告诉佛陀说:「对于世尊所说,我一定能令世尊认可心悦,成就自己的胜业,不会生起障碍。希望世尊您能为我说法,我将会独自在一僻静之处,专心思惟,不放逸懈怠。就如前面已经详说过的,……乃至不受未来的生死轮回果报。」他就这样地向世尊又做第二次、第三次的请求。

当时,世尊告诉郁低迦说:「你应该先清净善法的初业,然后再修习梵行(清净的宗教行持)。」

郁低迦请问佛陀说:「我现在要如何清净善法的初业,而后修习梵行呢?」

佛陀告诉郁低迦说:「你应该要先清净戒律,正直己见,具足身、口、意三胜业,然后再修习四念处。是那四念处呢?就是系心对内身的观察,要运用方法,专精修习,有正智正念,以调伏世间的贪忧;也同样地对外身、内外身去做观察。对于受、心、法念处等,也是要如此地去做观察。」

当时,郁低迦听闻了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就从座席起来离去。

这时,郁低迦听闻佛陀的教授后,独自在一僻静之处,专心思惟,不放逸懈怠,思考着:一位善男子之所以要剃除须发,穿着袈裟法衣,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乃至不受未来的生死轮回果报。

就如本篇「郁低迦所问」经文的叙述,像这异比丘所问的经文,也是如同前面的说法一样。

  第六三八经注释:

1、汝当先净其初业:南传相对经文此处作「汝应清净于善法之初」。


SA.25.639

六三九【经旨】本经叙说若修习四念处,则能超越诸魔。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名叫婆酰迦的比丘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慈悲的世尊啊!请您为我说法。」

世尊就如前面「郁低迦经」一样地详为解说,差别的是:「就像这样,婆酰迦比丘啊!能使善法的初业清净,系心对色身观察的话,就能超越诸魔缚;能系心对感受、心念、诸法做观察的话,也都能超越诸魔缚。」

当时,婆酰迦比丘听闻了佛陀的说法教诫后,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行礼后离去。他独自在于僻静之处,专心思惟,不放逸懈怠,……乃至不受未来的生死轮回果报。


SA.25.640

六四〇【经旨】本经叙说内容与前经相同,差别处为能超越生死。

第二经内容也是跟前篇经文一样,差别的是:「就像这样,比丘啊!……就能超越生死烦恼。」


SA.25.641

 六四一【经旨】本经叙说住于学地之比丘,欲得上进安稳涅槃,则当修习四念处。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阿那律陀尊者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啊!如果有住于学地修习的比丘,他还未能上进到安稳的涅槃境地,而想方便去求取,这位圣弟子应该如何于正法、戒律中修习多修习,才能灭尽一切烦恼,……乃至自己知道不再受到未来的生死轮回果报呢?」

佛陀告诉阿那律陀说:「如果圣弟子仍住于学地修习,还未能上进到安稳的涅槃境地,而想方便去求取,当这时候,他就应当系心于对色身的观察,运用方法,精勤修习,有正智正念,以调伏世间的贪忧;同样地,也应当系心对感受、心念、诸法等去做观察,运用方法,精勤修习,有正智正念,以调伏世间的贪忧。圣弟子能如此地多修习后,就能灭尽一切烦恼,……乃至自己知道不再受到未来的生死轮回果报。」

当时,阿那律陀尊者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行礼后离去。


SA.25.642

六四二【经旨】本经叙说佛陀为使比丘修习四念处故,为诸比丘说圣戒。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巴连弗邑的鸡林精舍里。

那时,优陀夷尊者与阿难陀尊者也是住在巴连弗邑的鸡林精舍中。

当时,优陀夷尊者去到阿难尊者住处,彼此互相问讯慰劳后,退坐一边,向阿难尊者问说:「如来、应供、等正觉以他的所知所见,为众比丘讲说神圣的戒法,使他们不断圣戒、不缺圣戒、不简择圣戒、不离圣戒、不会有戒禁取见(以不如理之戒为戒),得究竟之善,也善于受持,被有智慧的人所赞叹,所不憎恶。为什么如来、应供、等正觉要以他的所知所见,为众比丘讲说神圣的戒法,使他们不断圣戒、不缺圣戒……乃至被有智慧的人所赞叹、所不憎恶呢?」

阿难尊者告诉优陀夷说:「是为了修习四念处的缘故。是那四念处呢?就是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

当时,二位正士互相论议后,就各自回到住处。

  第六四二经注释:

1、巴连弗邑:即华氏城,为摩揭陀国之首都,位于恒河中流南岸,即今巴特那。

2、鸡林精舍:又作鸡园僧伽蓝,位于中印度摩揭陀国华氏城。


SA.25.643

六四三【经旨】本经叙说修习多修习四念处,能令行者不退转。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巴连弗邑的鸡林精舍里。那时阿难尊者与跋陀罗尊者也住在这儿。

当时,跋陀罗尊者问阿难尊者说:「可有一种法修习多修习后,能得不退转吗?」

阿难尊者告诉跋陀罗尊者说:「有一种法修习多修习后,能使修行人得到不退转,就是所谓的四念处。是那四念处呢?即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

当时,二位正士互相论说后,就各自回到住处。

  第六四三经注释:

1、跋陀罗:辩才卒发,解人疑滞第一比丘。


SA.25.644

六四四【经旨】本经叙说多修习四念处,能令不净众生而得清净,转增光泽。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巴连弗邑的鸡林精舍里。那时,阿难尊者与跋陀罗尊者也住在这儿。

当时,跋陀罗尊者问阿难尊者说:「可有一种法修习多修习后,能使不清净的众生而得到清净,且转增光泽吗?」

阿难尊者告诉跋陀罗尊者说:「有一种法修习后多修习,能使不清净的众生得到清净,而且转增光泽,就是所谓的四念处,即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

当时,二位正士互相论说后,就各自回到住处。


SA.25.645

六四五【经旨】本经叙说多修习四念处,能令未度彼岸众生得度彼岸。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巴连弗邑的鸡林精舍里。那时,阿难尊者与跋陀罗尊者也住在这儿。

当时,跋陀罗尊者问阿难尊者说:「可有一种法修习多修习后,能使未渡彼岸(喻涅槃)的众生得渡彼岸吗?」阿难尊者告诉跋陀罗尊者说:「有一种法修习多修习后,就能使未渡彼岸的众生得渡彼岸,就是所谓的四念处。是那四念处呢?即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

当时,二位正士互相论说后,就各自回到住处。


SA.25.646

六四六【经旨】本经叙说多修习四念处,可得阿罗汉。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巴连弗邑的鸡林精舍里。那时,阿难尊者与跋陀罗尊者也住在这儿。

跋陀罗尊者问阿难尊者说:「可有一种法修习多修习后,就可证得阿罗汉吗?」

阿难尊者告诉跋陀罗尊者说:「有一种法修习多修习后,就能证得阿罗汉,就是所谓的四念处。是那四念处呢?即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

当时,二位正士互相论说后,就各自回到住处。


SA.25.647

六四七【经旨】本经叙说一切法即四念处。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巴连弗邑的鸡林精舍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我所说一切法,所谓一切法,就是指四念处,这就是正说。是那四念处呢?即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SA.25.648

六四八【经旨】本经叙说比丘于四念处多修习,名贤圣出离。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巴连弗邑的鸡林精舍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如果比丘对四念处修习又多修习的话,就叫做贤圣出离。是那四念处呢?即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就如本篇「出离」的经文所述,像这正尽苦、究竟苦边、得大果、得大福利、得甘露法、究竟甘露、甘露法作证等经文,也都如上文一样地广为解说。

  第六四八经注释:

1、贤圣出离:「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则此圣道导于出离,而修此者,是正至灭尽于苦。」


SA.25.649

六四九【经旨】本经叙说若多修习四念处,能令未净众生得净,已净众生令增光泽。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巴连弗邑的鸡林精舍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如果比丘对四念处修习又多修习的话,那么未得清净的众生就能使他得到清净,已得清净的众生能使他更增光泽。是那四念处呢?就是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就如本篇「净众生」的经文所述,像这未度彼岸者令度、得阿罗汉、得辟支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等经文,也是如同上文的说法一样。


SA.25.650

六五〇【经旨】本经叙说圣弟子从佛闻法,应正身习戒,善摄根门,住于四念处,以调伏世间之贪忧。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巴连弗邑的的鸡林精舍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我将为你们讲说修习四念处。怎样叫做修习四念处呢?比丘们!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的出现而兴起于世间,他演说正法,最初的法语是善的,中间的法语也是善的,最后的法语一样是善的,是善的法义、善的法味,纯一圆满清净,能显示梵行。如果善男子、善女人从佛闻法,得到了清净的信心,就应如此去修学:观察在家和合欲乐的过咎,乃是烦恼的结缚;要乐于处在空旷幽静之处,出家学道,不乐于居家,过着舍离家法的出家生活,欲愿一向清净,一生尽形寿,都是纯一圆满清净,有鲜白洁净的梵行,我应当要剃除须发,穿着袈裟法衣,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做这样地思惟后,便即放舍钱财亲属,剃除须发,穿着袈裟法衣,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端正自身的行为,防护由口而出的四种罪过(恶口、妄言、绮语、两舌)。有清净的正命(如理的谋生方法),修习贤圣的戒法。守护六根的门户,摄护内心,保持正念。当眼见色境时,不会执取形相;如果眼根住于不正确的律仪,那么世间的贪忧及邪恶不善法,就会常烦扰此心;而今对于眼,已生起正确的律仪;对于耳、鼻、舌、身、意等也是已生起正确的律仪。

他因成就了贤圣的戒律,善于摄护六根的门户,与人周旋交往,瞻视屈伸,或坐、或卧,或眠、或觉,或语、或默,都能保持正确的智慧。他成就了如此的圣戒,能守护根门,有正智正念,乐于寂静远离,在空处、树下、幽静的房里独坐,正身正念,系心安住,断除了世间的贪忧,远离贪欲,净除贪欲;也断除了世间瞋恚、睡眠、掉悔、疑惑的覆障,远离了瞋恚、睡眠、掉悔、疑惑的覆障,净除了瞋恚、睡眠、掉悔、疑惑的覆障。为了断除使心力与慧力羸弱的五盖烦恼,以及一切会障碍趋向涅槃之法,所以,要系心于对内身的观察,运用方法,精勤修习,有正智正念,以调伏世间的贪忧;对于外身或内外身,也同样要系心做观察。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也是同样的说法,这样就叫做比丘修习四念处。」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SA.25.651

六五一【经旨】本经叙说内容与前经相同,所差别者,言学戒成就与修习四念处,如鸟之双翼。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你们应该修习四念处。」余如前经所详说的一样,差别的是:「……乃至如此地出家后,住于僻静之处,摄受波罗提木叉(戒律),防护戒行,具足戒行,对于细微的小罪生起大怖畏,受持学戒,离杀、断杀、不乐于杀生,……乃至一切的业行,都如前面所说。比丘衣钵随身,要像鸟的双翼一样,这样地去成就学戒,修习四念处。」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SA.25.652

六五二【经旨】本经叙说舍利弗因病涅槃,阿难为此愁忧苦恼,佛陀告以生者必灭之理,勿徒悲伤。当修习四念处,自洲自依,法洲法依。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那时,舍利弗尊者住在摩竭提国的那罗聚落中,为重病所苦,由纯陀沙弥侍候照顾他。

那时,舍利弗尊者因病而入于涅槃了。

这时,纯陀沙弥供养舍利弗尊者后,取火葬遗余的舍利,担持着舍利弗生前的衣钵,来到王舍城。他收好了衣钵,洗完脚,就去到阿难尊者住处。向阿难尊者顶礼后,退坐一边,禀告阿难尊者说:「尊者您该知道:我的和尚(老师)舍利弗尊者已入涅槃了,现在我拿他所遗留的舍利及衣钵来了。」

阿难尊者听闻纯陀沙弥的话后,就去到佛陀住处,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现在全身就如离散一样的酸软无力,对于四方也无法分辨,失去了平日的辩才,因为纯陀沙弥来告诉我说:『和尚舍利弗尊者已入于涅槃,就拿着他所遗留的舍利及衣钵来了。』」

佛陀说:「怎样呢?阿难啊!舍利弗是持所受的戒身入于涅槃的呢?还是以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入于涅槃的呢?」

阿难答说:「不是的,世尊!」

佛陀又告诉阿难说:「如果是持所受的法,那是我自己所知道,因为这是已成等正觉的我所说,舍利弗是依所谓的四念处、四正断、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道支等道品而入于涅槃的吗?」

阿难告诉佛陀说:「不是的,世尊!虽然他不是持所受的戒身,乃至持三十七道品法而入于涅槃,然而舍利弗尊者他持戒多闻,少欲知足,常行远离之道,运用方法,精勤修习,摄念安住,一心于正受禅定之境;他有敏捷的智慧、深利的智慧、超出的智慧、分别的智慧、大智慧、广智慧、甚深的智慧、无等的智慧,成就了如此的宝贵智慧;他能视、能杀、能照、能喜舍、能赞叹,为大众说法。所以,世尊啊!我是为了法的缘故,为了受法者的缘故,而愁忧苦恼!」

佛陀告诉阿难说:「你不要愁忧苦恼。为什么呢?因为所有或产生、或现起、或造作的事物,都属有为会败坏之法,那能不坏灭呢?想要使它不坏灭,那是不可能的!我以前已经说过,一切所爱念的各种东西,以及适意的事情,一切都是乖离之法,不可能常保的。譬如大树,它的根、茎、枝、叶、花、果都长得很茂盛,大的枝干必会先断折;又如大宝山,它那高大的山岩也一定会先崩坏。同样地,如来的大众弟子中,大声闻弟子也会先入于般涅槃。如果那地方有舍利弗驻锡的话,在那儿我就比较没有事;而在于那地方,我就不会觉得空虚,也是因为有舍利弗的缘故,我先前已说过其原因了。阿难啊!你现在应依照我先前所说的,所有可爱念的各种适意的事物,都是别离之法,所以你现在就不要太过愁苦了。阿难啊!你应该知道:如来不久之后也将逝去。所以,阿难啊!你应当以自己为洲渚而依止自己,以法为洲渚而依止于法;不以他人为洲渚,不依止于他人。」

阿难问佛陀说:「世尊啊!怎样叫自己的洲渚而依止于自己呢?怎样叫法的洲渚而依止于法呢?怎样叫不以他人为洲渚,不依止于他人呢?」

佛陀告诉阿难说:「就是比丘能系心于对内身的观察,运用方法,精勤修习,有正智正念,以调伏世间的贪忧;也同样地能系心于对外身、内外身而去做观察。对于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也是同样的说法。阿难啊!像这样就叫做自己的洲渚而依止于自己;法的洲渚而依止于法;不以他人为洲渚,不依止于他人的洲渚。」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六五二经注释:

1、疾病涅槃:「汉译南传大藏经」想对经文此处作「因患重疾病而困苦」。

2、举体离解:全身就如离解一样,比喻由于过度悲伤而使全身失去平衡之意。「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我身惶惧」。

3、四方易韵:「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四面不明」。

4、持辩闭塞:言失去了平日之辩才。「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不辨诸法」。

5、自洲:他经或作「自灯」,都是以自己为依凭的意思。


SA.25.653

六五三【经旨】本经叙说舍利弗、大目揵连涅槃后,众会空虚,佛陀乃为大众讲说生者必灭的道理、并劝大众应自洲自依,法洲法依,修习四念处。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摩偷罗国跋陀罗河边的伞盖庵罗树林中,舍利弗尊者与目揵连尊者刚入于涅槃不久。那时,世尊在于月的十五日布萨(说戒忏过)时,在于大众前铺座而坐。

这时,世尊观察众会后,告诉众比丘说:「我观察大众,看后觉得众会很空虚,因为舍利弗和大目揵连已入于般涅槃的缘故。我声闻弟子中,只有这二人善能说法,能教诫律,教授正法,具足圆满的辩才。有二种财,就是钱财和法财。钱财就要从世人中去求取;法财则要从舍利弗与目揵连处求得,至于如来,则已离开世财和法财了。

你们不要因为舍利弗和目揵连已入于涅槃,所以就愁忧苦恼。譬如大树,它的根、茎、叶、花、果都长得很茂盛,那大的枝干一定会先断折;又譬如大宝山,它那高大的山岩也一定会先崩坏。同样地,如来的大众之中,舍利弗和目揵连二位大声闻弟子也一定会先入于涅槃。所以,比丘们!你们不要再生起愁忧苦恼了。这世上有什么缘生法、现起法、造作法、有为法、坏败之法是不会磨灭的呢?想要使它不坏灭,那是不可能的事!我先前就已经说过了,一切可爱的事物都会归于离散,我在不久的未来,也将逝去。所以你们应该知道:要以自己为洲渚而依于自己;以法为洲渚而依于法;不以他人为洲渚,不依止于他人。就是要系心于对内身的观察,运用方法,精勤修习,有正智正念,以调伏世间的贪忧;同样地,也要系心于对外身与内外身的观察。对于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也都能运用方法,精勤修习,有正智正念,以调伏世间的贪忧。这样就叫做以自己为洲渚而依止于自己;以法为洲渚而依止于法;不以他人为洲渚,不依止于他人。」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二十五卷终。


序言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


【Chanworld.org收集整理】2018.06.09-2018.06.09-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