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現代漢語】20

序言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  (SA.20)

SA.20.536-557


SA.20.536

五三六【經旨】本經敘說阿那律尊者告訴舍利弗尊者,多修習四念處可得大德神力。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那時,大目揵連尊者和阿那律尊者就住在舍衛國的手成浴池河邊。

舍利弗尊者去到阿那律尊者住處,彼此互相問訊慰勞後,坐於一面。舍利弗尊者告訴阿那律尊者說:「真是奇妙!阿那律啊!您有如此的大德神力(即大神通),到底是修習什麼功德,多多修習後,而能得到這樣子呢?」

阿那律尊者告訴舍利弗尊者說:「我是於四念處修習多修習後,才成就如此大德神力的。什麼是四念處呢?就是觀察內身(自身)的身念處,要運用方法精勤修習,有正念、正知,而調伏世間的貪憂;同樣地,也有觀察外身、內外身,內受、外受、內外受,內心、外心、內外心,內法、外法、內外法等念處,要運用方法精勤修習,有正念、正知,如此地去調伏世間的貪憂。舍利弗尊者啊!這樣就叫做於四念處修習多修習,而成就如此的大德神力。

舍利弗尊者啊!由於我於四念處做完善修習的緣故,所以對於小千世界,只要稍作方便,就能遍觀清楚,就如一位眼力很好的人站在高樓之上,觀察下面平地的種種事物一樣明白;我要是稍作方便,觀察小千世界的種種事物,也就像這樣。我就是如此的於四念處修習多修習後,而成就此大德神力的。」

當時,這二位正士互相論議後,就各從座席起來離去了。

  第五三六經注釋:

1、手成浴池:為舍衛城一河川之名。


SA.20.537

五三七【經旨】本經敘說大目揵連尊者問阿那律尊者如何得大德神力。答以多修習四念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舍利弗尊者、大目揵連尊者、阿難尊者、阿那律尊者也住在舍衛國里。

那時,大目揵連尊者去到阿那律尊者住處,彼此互相問訊慰勞後,坐於一面。這時,大目揵連尊者問阿那律尊者說:「您是修習什麼功德,多多地修習後,而成就如此大德神力(大神通力)的呢?」

阿那律尊者告訴大目揵連尊者說:「我是於四念處修習多修習後,才成就如此大德神力的。是哪四念處呢?就是以心意去注視觀察自身的身念處,要運用方法精勤修習,有正念、正知,以去除世間的貪憂;還有以心意去注視觀察外身、內外身,內受、外受、內外受,內心、外心、內外心,內法、外法、內外法等念處,要運用方法精勤修習,以去除世間的貪憂。這樣就叫做於四念處修習多修習,而成就如此的大德神力。我於千個須彌山(即小千世界),只要作少許的方便,便全都能觀察得清楚,就好比一位眼力很好的人,他登上高山的頂端,觀察下面的多羅樹林那樣的明白;同樣地,我於四念處修習多修習後,即成就了如此的大德神力,只要作少許的方便,便能觀見千個須彌山。就像這樣,大目揵連尊者啊!我於四念處修習多修習後,而成就了如此的大德神力。」

當時,二位正士互相論議後,就各從座席起來離去。


SA.20.538

五三八【經旨】本經敘說阿那律尊者告訴阿難尊者,由於彼多修習四念處故,得大德大力(大神通力)。

我聽到這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舍利弗尊者、大目揵連尊者、阿難尊者、阿那律尊者也住在舍衛國的手成浴池河邊。

當時,阿難尊者去到阿那律尊者住處,彼此互相問訊慰勞後,坐於一面。阿難尊者問阿那律尊者說:「您是修習什麼功德,多多修習後,而成就了如此大德大力的大神通呢?」

阿那律尊者告訴阿難尊者說:「我是於四念處修習多修習後,而成就此大德大力的。是哪四念處呢?就是觀察自身的身念處,繫心住於此,要運用方法精勤修習,有正念、正知,以除去世間的貪憂;同樣地,也有觀察外身、內外身,內受、外受、內外受,內心、外心、內外心,內法、外法、內外法等念處,繫心住於此,要運用方法精勤修習,以除去世間的貪憂。就像這樣,阿難尊者啊!我對這四念處修習多修習後,只要作少許的方便,就能以超過天神與凡人的清凈天眼,觀見一切眾生他們死時、生時,好色、惡色,上色、下色,善趣、惡趣的情況,以及他們隨業受生的情形,也都能如實地觀見。像這些眾生犯下身的惡行,以及口、意的惡行,誹謗賢聖,因為邪見的因緣,身壞命終後,就會墮生於地獄中;另有些眾生由於身的善行,口、意的善行,不毀謗賢聖,成就正見,因為這樣的因緣,所以身壞命終後,得生於天上。

譬如眼力很好的人住於四條通道的要衝,能觀察到所有人民的來去或坐卧。我也是像這樣,由於對四念處修習多修習,所以成就如此大德大力的神通,而能觀見到一切眾生他們死時、生時,善趣、惡趣的情況;也能觀見到這些眾生由於犯下身的惡行,以及口、意的惡行,誹謗賢聖,因為邪見的因緣,而墮生於地獄中;而另有些眾生由於身的善行,以及口、意的善行,不毀謗賢聖,因為正見的因緣,所以身壞命終之後,得生於天上。就像這樣,阿難尊者啊!我於四念處修習多修習,所以成就了如此大德大力的神通。」

當時,二位正士互相論議後,就各從座席起來離去。


SA.20.538

五三九【經旨】本經敘說阿那律尊者由於修習四念處,故能安忍病苦。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那時,阿那律尊者住在舍衛國的松林精舍里,身體正遭受病痛之苦。

當時,有眾多的比丘去到阿那律尊者的住處,向他問訊慰勞後,坐於一邊,向阿那律尊者問說:「阿那律尊者啊!您患病所增加的痛苦尚可安忍嗎?病勢有漸減輕而不轉劇嗎?」

阿那律尊者答說:「我生病很不安適,難以安忍,身體的痛苦,只有轉增而不減損。」於是就講說了三種譬喻,就如前面「叉摩經」所說的一樣。

「雖然我身已遭受如此的苦痛,但我且當安忍,保持正念、正知。」

眾比丘問阿那律尊者說:「此心要住於何處,才能安忍如此的大痛苦,而保持有正念、正知呢?」

阿那律尊者告訴眾比丘說:「此心要住於四念處,所以我身體所生起的諸多痛苦才能獨自安忍,而保持正念、正知。是哪四念處呢?就是觀察自身的身念處,……乃至觀察受、心、法等念處,這樣就叫做住於四念處,身體的諸多痛苦就能獨自安忍,而保持正念、正知了。」

當時,這些正士們互相論議後,內心歡喜不已,就各從座席起來離去。

  第五三九經注釋:

1、松林精舍:又譯作石岩。為位於中印度憍薩羅國舍衛城祇園精舍之小屋。

2、所患增損:「增損」於此應是偏義複詞,指患病所增的痛苦而言。

3、即說三種譬,如上叉摩經說:叉摩經,見本經第五卷一〇五經。三種譬,即一、患病苦痛劇於瘦弱者被大力之人以繩縛頭用力急絞。二、患病苦痛劇於利刀生割牛腹。三、患病苦痛劇於懸於火上,火燒兩足。


SA.20.540

五四○【經旨】本經敘說阿那律尊者告訴眾比丘,彼因住四念處,故身患病苦得以止息。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那時,阿那律尊者住在舍衛國的松林精舍,生病剛愈不久。

當時,有眾多的比丘去到阿那律住處,向他問訊慰勞後,坐於一邊,向阿那律尊者問說:「您現在已經安穩樂住了嗎?」

阿那律答說:「我已能安穩地保持舒適了,身上的一些痛苦也已逐漸息止了。」

眾比丘又問阿那律尊者說:「您是把心安住於何處,而使身體的諸多苦痛逐漸得到安穩的呢?」

阿那律尊者說:「我是把心安住於四念處,才使身體的諸多苦痛逐漸得到安穩的。是哪四念處呢?就是觀察自身的身念處,……乃至觀察諸法的法念處,這就叫做四念處。由於我把心安住於此四念處的緣故,所以身體的諸多苦痛才逐漸得到止息。」

當時,這些正士們互相論議後,內心歡喜不已,便各從座席起來離去。

  第五四〇經注釋:

1、差:病痊癒。


SA.20.541

五四一【經旨】本經敘說阿那律尊者告訴眾比丘,若比丘在於學地,上求安隱涅槃住,則應修習四念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那時,阿那律尊者住在舍衛國的松林精舍里。

當時,有眾多的比丘去到阿那律尊者的住處,彼此互相問訊慰勞後,坐於一邊,向阿那律尊者問說:「如果比丘仍處於尚在修學的學地,而想向上求得安穩的涅槃寂靜而安住的話,那麼聖弟子應該如何去修習多修習,才得以在此正法與戒律中盡除一切煩惱,獲得沒有煩惱的清凈心解脫與智慧解脫,在現世中自己知道作證:我再生的因素己滅盡,清凈的梵行已建立,所應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後身,不再流轉於生死輪迴中了呢?」

阿那律尊者告訴眾比丘說:「你們是問說如果有比丘仍處於尚在修學的學地,而一心想向上、求得安穩的涅槃寂靜而安住的話,那麼聖弟子應該如何去修習多修習,才得以在此正法與戒律中盡除一切煩惱,獲得沒有煩惱的清凈心解脫與智慧解脫,在現世中自己知道作證:我再生的因素已滅盡,清凈的梵行已建立,所應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後身,不再流轉於生死輪迴中了嗎?我說應當把心安住於四念處!是哪四念處呢?就是觀察自身的身念處,……乃至觀察諸法的法念處。如此的對四念處修習多修習,就能在此正法與戒律中盡除一切的煩惱,得到無煩惱的清凈心解脫與智慧解脫,在現世中自己知道作證:我再生的因素已滅盡,清凈的梵行已建立,所應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後身,不再流轉於生死輪迴中了。」

當時,眾比丘共同聽聞阿那律尊者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便各從座席起來離去。

  第五四一經注釋:

1、學地:一譯「有學」,因尚有煩惱未斷,必須有待修行、學習。即尚有可修學之道,故稱「有學」。


SA.20.542

五四二【經旨】本經敘說阿那律尊者告訴眾比丘,漏盡阿羅漢亦應修習四念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那時,阿那律尊者住在舍衛國的松林精舍中。

當時,有眾多的比丘去到阿那律尊者的住處,和阿那律尊者彼此互相問訊慰勞後,坐於一邊,向阿那律尊者問說:「如果阿羅漢比丘一切煩惱已滅盡,所應做的事已做好,舍離了重擔,遠離了一切的結縛煩惱,有正智而心靈得到完善的解脫,也是要修習四念處嗎?」

阿那律尊者告訴比丘們說:「如果比丘一切的煩惱已滅盡,所應做的事也已做好,舍離了重擔,遠離了一切的結縛煩惱,有正智而心靈得到完善的解脫,他也是要修習四念處。為什麼呢?因為修習四念處可使未得者能得,未證者能證,也是為了在現世中能保持安樂的緣故。為什麼呢?因為我也是已遠離了一切的煩惱,證得阿羅漢,所應做的事皆已做好,心靈得到了完善的解脫,也是因為修習四念處的緣故,未得者已得,未到者已到,未證者已證,乃至在現世中能安樂而住。」

當時,這些正士們互相論議後,內心歡喜不已,便各從座席起來離去。


SA.20.543

  五四三【經旨】本經敘說阿那律尊者告訴眾外道出家人,言其為修習種種正法故,而在世尊處出家,並告訴眾外道有關四念處的修習。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那時,阿那律尊者住在舍衛國的松林精舍中。

當時,有眾多的外道出家人去到阿那律尊者的住處,彼此互相問訊慰勞後,坐於一邊,向阿那律尊者問說:「尊者您何故而在沙門瞿曇的正法中出家呢?」

阿那律尊者答說:「我是為了修習的緣故。」

又問:「是修習什麼法呢?」

答說:「就是修習五根、修習五力、修習七覺分、修習四念處,你們是要聽聞修習那一法呢?」

眾外道又說:「有關五根、五力、七覺分等法,我們連名字都未曾聽聞,更何況是要問它的意義,然而我們倒想聽聽四念處之法。」

阿那律尊者說:「你們要仔細地聽啊!好好地思考!我將為你們解說。如果比丘能把心安住於觀察自身的身念處,……乃至把心安住於觀察諸法的法念處。」

當時,眾多的外道出家人聽聞阿那律尊者的說法後,內心歡喜不已,就各從座席起來離去。


SA.20.544

  五四四【經旨】本經敘說阿那律尊者告諸比丘,譬如砍伐樹根,樹必隨順而倒;同樣地,修習四念處,亦可趨於遠離,趨於出離,趨於涅槃。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那時,阿那律尊者住在舍衛國的松林精舍中。

當時,阿那律尊者告訴眾比丘說:「譬如大樹,沿着底下而往上生長,隨時不斷地生長着,如果砍伐它的根,樹就一定會倒下,會隨順所處而倒下。同樣地,比丘如果修習四念處的話,就會長夜地順趨而入,向於遠離;順趨而入,向於出離;順趨而入,向於涅槃。」

阿那律尊者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他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SA.20.545

  五四五【經旨】本經敘說摩訶迦旃延告訴執澡罐杖梵志,王與王,婆羅門與婆羅門,出家人與出家人之相諍,皆因於貪慾及見欲故,唯世尊能離貪慾及見欲。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那時,摩訶迦旃延尊者住在跋蘭那村落的烏泥池邊。

當時,有位名叫執澡罐杖的梵志(外道出家人)去到摩訶迦旃延的住處,彼此互相問訊慰勞後,坐於一邊,向摩訶迦旃延問說:「是什麼原因,使國王與國王彼此相爭,婆羅門與婆羅門、居士與居士彼此相爭呢?」

摩訶迦旃延回答梵志說:「是因為被貪慾系著的緣故,所以國王與國王間才彼此相爭,婆羅門與婆羅門、居士與居士間彼此相爭。」

梵志又問:「那麼是什麼原因,而使出家人與出家人也彼此相爭呢?」

摩訶迦旃延答說:「那是被見欲系著的緣故,所以出家人與出家人之間也彼此相爭。」

梵志又問:「摩訶迦旃延啊!是否有人能遠離貪慾系著及見欲系著的呢?」

摩訶迦旃延尊者答說:「梵志啊!有的,我的大師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他能遠離這貪慾系著及見欲系著。」

梵志又問:「佛、世尊現在住於何處呢?」

答說:「佛、世尊現今就住在婆羅耆人中,拘薩羅國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這時,梵志即從座席起來,整理好衣服,偏露着右肩,右膝着地,向佛陀所住之處的方向合掌讚歎說:「南無佛、世尊、如來、應供、等正覺,能夠遠離一切貪慾系著;貪慾的系縛以及見欲的系縛都能遠離,而得到根本的清凈。」

當時,持澡罐杖梵志聽聞摩訶迦旃延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就從座席起來離去。

  第五四五經注釋:

1、婆羅門居士、婆羅門居士:根據「漢譯南傳大藏經」「增支部」二集第四等心品第六經,此處應作「婆羅門與婆羅門諍,居士與居士諍」。

2、貪慾:指感官的愛欲。巴利英譯本此處作the lust of sensuality。

3、見欲:指對意見、觀點的愛欲。巴利英譯本此處作the lust of opinion。

4、南無:譯為歸命、敬禮,為眾生向佛至心歸依信順之語。


SA.20.546

  五四六【經旨】本經敘說摩訶迦旃延尊者告訴梵志,所謂年耆宿士不是以年壽計,而是於五欲能離、貪、欲、愛、念、渴者之謂。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摩訶迦旃延尊者住在婆羅那的烏泥池邊,和眾多的比丘聚集於食堂,是為了討論持衣之事。

當時,有位執杖的梵志(外道出家人),年老根熟,去到食堂,拄着手杖立於一邊。靜默片刻後,告訴眾比丘說:「諸位長老啊!你們為什麼看見年老宿德的人而不和他說話,不來問訊,不恭敬地請他就座呢?」

那時,摩訶迦旃延尊者也在大眾中坐着。這時,摩訶迦旃延尊者告訴梵志說:「在我們佛法里有規定,要是有年老宿德的人來時,都應向他言語問訊,恭敬禮拜,請他就座。」

梵志說:「可是我看在這裡的大眾中沒有一個比我老的人,卻沒有人來恭敬禮拜,請我就座的,你如何還說:『在我們佛法里有規定,要是有年老宿德的人來時,都應向他言語問訊,恭敬禮拜,請他就座。』呢?」

摩訶迦旃延說:「梵志啊!雖有高年八十、九十歲,發白齒落了,可是卻只成就年少者道法的人,這不算是宿德之士;然而雖只是年少二十五歲,膚白髮黑,是正盛壯貌美之年,可是他已成就了老年人之道法的話,也可算是宿德之士。」

梵志問說:「怎樣叫做年壽八十、九十歲,發白齒落了,然而卻還成就年少者道法;年紀二十五歲,膚白髮黑,正盛壯貌美之年,卻為宿德之士呢?」

摩訶迦旃延尊者告訴梵志說:有五欲功德(指令人愛欲的色、聲、香、味、觸等五妙欲)。就是眼識色境而生起愛欲、喜樂、顧念,以及耳識聲境、鼻識香境、舌識味境、身識觸境而生起愛欲、喜樂、顧念。如此對這五欲功德不能離貪、不能離欲、不能離愛、不能離念、不能離渴。梵志啊!如果是像這樣的人,即使是活到八十、九十歲,發白齒落了,還是叫成就了少年者的道法。然而雖年紀只二十五歲,膚白髮黑,正盛壯貌美之年,可是他對於五欲功德卻能離貪、離欲、離愛、離念、離渴,如果是像這樣的人,雖然只是年少二十五歲,膚白髮黑,正盛壯貌美之年,可是他卻已成就了年老者的道法,就可算是宿德之士了。」

這時,梵志告訴摩訶迦旃延尊者說:「就如尊者您所說的道理,我省察自己,雖然年老,但只成就了年少者的道法;你們雖然年少,卻已經成就了年老者的道法。世間還有很多事情要做,我現在就請告退。」

摩訶迦旃延尊者答說:「梵志啊!你就請便吧!」

當時,梵志聽聞摩訶迦旃延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就回到自己的住處。

  第五四六經注釋:

1、為持衣事:比丘或比丘尼穿衣的種類、顏色及布質皆有規定,即或於街、巷、廁、冢間拾得棄衣,若不能肯定是否如法,也須先向佛陀請示,經佛陀准許,才可取用。所以為了持衣問題,往往會聚集一起,共同討論,那些適當,那些不適當;那些可取用,那些不可取用。


SA.20.547

  五四七【經旨】本經敘說摩訶迦旃延尊者就摩偷羅王所問,評破一般人對四姓中婆羅門最尊貴的說法,認為一切唯業真實。皆是依業而有,故四姓是平等的。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摩訶迦延尊者住在稠林之中。

那時,摩偷羅國王是西方的王子,他去到摩訶迦旃延尊者住處,向摩訶迦旃延頂禮後,退坐一邊,向摩訶迦旃延尊者問說;「那些婆羅門自己宣說:『我們婆羅門第一尊貴,其它人則是卑劣;我們是白的(善的),其餘的人是黑的(惡的);婆羅門是清凈的,非婆羅門則是不清凈的;婆羅門之子是從原人口所生,是婆羅門所化的,也是婆羅門所有的。』摩訶迦旃延尊者啊!這是什麼道理呢?」

摩訶迦旃延尊者告訴摩偷羅王說:「大王啊!這只是世間人的言論罷了。世間人言說:『婆羅門第一尊貴,其餘的人是卑劣;婆羅門是白的(善的),其餘的人是黑的(惡的);婆羅門是清凈的,非婆羅門則是不清凈的;婆羅門之子是從原人口所生,是婆羅門所化的,也是婆羅門所有的。』可是大王您應當知道,如果業報是真實的話,這就應依個人的業報而定了。」

國王告訴摩訶迦旃延尊者說:「您這只是簡略的說法,我還不能了解,希望您再加以詳說。」

摩訶迦旃延尊者說:「我現在將問你,你就隨我所問回答我。」於是尊者就問說:「大王啊!如果你今為婆羅門之王,在自己的國土裡,所有的婆羅門、剎帝利、居士、長者等,把這四種人全部都召集來,以你的財富,以你的勢力,使這四種人為你侍衛,要他們先你起床,後你而睡,以及聽你的使喚,他們是否都能如你意做到呢?」

答說:「都能如意。」

又問:「大王啊!如果是剎帝利為王、或居士為王、或長者為王的話,他們把自己國土裡所有的四姓(四種階層的人)全部召集過來,以他們的財富,以他們的勢力,使這四種人為他們侍衛,要這四種之人先他們起床,後他們而睡,以及使喚這四姓之人,這四姓之人是否能如意做到呢?」

答說:「都能如意。」

又說:「大王啊!如此的話這四姓就全都是平等的了,有什麼差別呢?應當知道,大王!這四種姓都是平等的,並沒有勝劣差別的不同。」

摩偷羅王告訴摩訶迦旃延尊者說:「真實如此,尊者啊!四姓都是平等的,並沒有種種勝劣的差別。」

「所以,大王啊!當知這四姓,只是世間人的言說有差別罷了!……乃至依業報的真實情況,他們是沒有差別的。其次,大王啊!如果這國土之中要是有婆羅門行偷盜之事,你將怎麼辦呢?」

國王答摩訶迦旃延尊者說:「婆羅門中如果有偷盜的人,將會受到或鞭打,或繩縛,或驅離出國,或罰金錢,或砍斷手足耳鼻的處分,要是犯重罪的話就會處死。至於偷盜的人,雖然他是個婆羅門,也是稱他為賊徒。」

又問:「大王啊!如果這剎帝利、居士、長者之中有犯偷盜的人,你將如何處置呢?」

國王告訴摩訶迦旃延尊者說:「也是將他鞭打,或繩縛,或驅離出國,或罰其金錢,或又砍斷他的手足耳鼻,乃至重罪則予以處死。」

「像這樣的話,大王啊!這四姓豈不就是都平等的嗎?還是仍有種種優劣的差別呢?」

國王告訴摩訶迦旃延尊者說:「像這樣的說法,四姓實在沒有種種優劣的差別。」

摩訶迦旃延尊者又告訴國王說:「應當知道,大王啊!這四種姓的人,世間人言說:『婆羅門第一尊貴,其餘都是卑劣;婆羅門是白的,其餘的人是黑的;婆羅門是清凈的,非婆羅門則是不清凈的。』不就應當要依照業報,真實地依照業報而說嗎?」

又問:「大王啊!如果婆羅門殺生、偷盜、邪淫、妄語、惡口、兩舌、綺語、貪慾、瞋恚、邪見,作十種不善的業跡後,他會是生於惡趣(惡道)呢?還是生於善趣(善道)呢?你在得道的阿羅漢處是聽到怎樣的說法呢?」

國王告訴摩訶迦旃延尊者說:「婆羅門要是做了十不善業的話,當會墮於惡趣。我在阿羅漢處,聽到這樣的說法。而剎帝利、居士、長者如做了十不善業的話,也都是這樣的說法。」

又問:「大王啊!如果婆羅門實踐十種善業,遠離殺生,……乃至有正見,那麼他將會受生何處?是善趣呢?還是惡趣呢?你在阿羅漢處,是聽到怎樣說的呢?」

國王答摩訶迦旃延尊者說:「如果婆羅門實踐十種善業的話,將會受生於善趣。我在阿羅漢處,聽到這樣的說法。同樣地,剎帝利、居士、長者們如果實踐十善業的話,也是這樣的說法。」

又問:「怎樣呢?大王啊!像這四姓是平等的呢?還是有種種勝劣的差別呢?」

國王答摩訶迦旃延尊者說:「像這樣的說法,他們應是平等,沒有種種勝劣差別的。」

所以,大王你當知道:四姓都是平等的,並沒有種種勝劣的差別。是因世間人的言說,所以才有:『婆羅門第一尊貴,(其餘的人卑劣);婆羅門是白的,其餘的人都是黑的;婆羅門清凈,非婆羅門不清凈;婆羅門出生,是從原人口出生;是婆羅門所作,婆羅門所化,婆羅門所有。』的說法。應當要知道,業才是真實的,一切都是要依於業的。」

國王告訴摩訶迦旃延尊者說:「實在如您所說的,都是由於世間人的言說,所以才有:『婆羅門最殊勝,其餘的人都卑劣;婆羅門是白的,其餘的人都是黑的;婆羅門是清凈的,非婆羅門是不清凈的;婆羅門的出生,是從原人口出生;為婆羅門所化,是婆羅門所有。』的說法。但這一切只有業才是真實,都要依於業而有的。」

當時,摩偷羅王聽聞了摩訶迦旃延尊者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尊者行禮後,告辭而去。

  第五四七經注釋:

1、婆羅門子從口生:根據婆羅門經典(犁具吠陀)的(原人歌)所載,古印度四種姓中,婆羅門主持祭祀,傳遞神旨,是知識的代表,所以生於原人之口,是最尊貴的階級。

2、四姓:印度民族之四種階級。即:一、婆羅門,司祀之僧侶。二、剎帝利,國王及武士階級。三、吠舍,一般農工商等平民階級。四、首陀羅,最下賤之奴隸階級。


SA.20.548

 五四八【經旨】本經敘說迦梨迦優婆夷以世尊答僧耆多童女所問的詩偈向摩訶迦旃延尊者請教,尊者為說修習十遍處的受用。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那時,摩訶迦旃延尊者住在阿盤提國的拘羅羅吒精舍中。

摩訶迦旃延尊者在早晨穿上法衣,手拿着缽盂,進入拘羅羅吒城,依次第而乞食,就到了迦梨迦優婆夷的家中來。

當時,優婆夷看見了摩訶迦旃延尊者,就立即鋪好床座,請尊者就座,向前頂禮摩訶迦旃延尊者後,退立一邊,稟告摩訶迦旃延尊者說:「就如世尊回答僧耆多童女所問的詩偈,如世尊所說,答僧耆多童女所問的詩偈是:

『真實的義理存在於心中,就會寂滅而不亂,

能降伏一切勇猛魔軍,不貪著可愛端正的色相。

專一心意獨自靜思,以享受美妙的禪樂。

這樣就叫做遠離了世間的伴侶,

世間的一切伴侶,沒有能熟悉而親近我的人。』

摩訶迦旃延尊者啊!世尊這首詩偈,它的意義怎樣呢?」

摩訶迦旃延尊者告訴優婆夷說:「姊妹啊!有沙門、或婆羅門說:『地一切入處的禪定,這是最高無上的禪定,我是為了求得此果。』姊妹啊!如果沙門、婆羅門對於地一切入處的禪定,修習極清凈鮮白的話,就能察見它的本源,察見修禪過程中的過患、察見每一過患的息滅、察見息滅它的方法;因為能察見它的本源、察見它過程中的過患、察見過患的息滅、察見過患息滅方法的緣故,所以心中就可得到真實的義理,能夠寂滅而不亂。姊妹啊!同樣地,水一切入處、火一切入處、風一切入處、青一切入處、黃一切入處、赤一切入處、白一切入處、空一切入處、識一切入處的禪定,也都是最高無上的禪定,我也是為了求得此果。」

姊妹啊!如果有沙門、婆羅門……乃至對於識一切入處的禪定,修習極清凈鮮白的話,就能察見它的本源、察見修禪過程中的過患、察見過患的息滅、察見過患息滅的方法;因為能察見它的本源、察見它過程中的過患、察見過患的息滅、察見過患息滅方法的緣故,所以心中就可得到真實的義理,能夠寂滅而不亂,完善地觀見、完善地趨入。所以世尊回答僧耆多童女所問而說這樣的詩偈:

『真實的義理存在於心中,就會寂滅而不亂,

能降伏一切勇猛魔軍,不貪著可愛端正的色相,

專一心意獨自靜思,以享受美妙的禪樂。

這樣就叫做遠離了世間的伴侶,

世間的一切伴侶,沒有能熟悉而親近我的人。』

就像這樣,姊妹啊!我知道世尊是因為這個道理的緣故,所以才宣說這首詩偈。」

優婆夷說:「真好啊!尊者您能把真實的道理說出來,希望尊者您能接受我供養飲食的邀請。」

當時,摩訶迦旃延尊者就靜默地接受邀請了。

這時,迦梨迦優婆夷知道摩訶迦旃延尊者接受了邀請後,立刻去備辦各種美好的飲食,自己非常恭敬尊重地奉上食物。

那時,優婆夷知道摩訶迦旃延尊者已吃食過了,等洗了缽盂,漱洗完畢,自己就鋪好一小座席,在摩訶迦旃延尊者之前,恭敬的聆聽說法。

摩訶迦旃延尊者就為迦梨迦優婆夷講說種種的佛法,給予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後,就從座席起來離去。

  第五四八經注釋:

1、阿盤提國:古印度十六大國之一。位於西印度頻闍耶山脈之北,憍賞彌國之西,秣菟羅國之南,首都鄔闍衍那,相當於現在的那馬達河岸上的曼達塔。相傳佛弟子迦旃延就出生於此國。

2、入拘羅羅吒:此句原作「入拘羅羅吒精舍」,衡量前後文義,「精舍」二字應是衍文,今根據「雜阿含經論會編」,予以刪除。

3、僧耆多童女所問:僧耆多童女,依所引詩偈,在南傳惡魔相應第五經「魔女」,作「渴愛、不快、貪慾之三魔女」;北傳第一〇八〇經則作愛欲、愛念、愛樂三魔女。

4、「實義存於心……無習近我者」:本詩偈亦重見於「雜阿含」卷三十九第一〇八〇經:「已得大財利,志足安寂滅;摧伏諸魔軍,不著於色欲。獨一而禪思,服食禪妙樂;是故不與人,周旋相習近。」詩偈長短、字句稍有差異,但詩意應是相同。

5、「地一切入處正受……識一切入處」:此即所謂的十遍處,是禪定的修持法之一,是一種可遠離三界煩惱的禪觀。此觀法是行者修八解脫、八勝處之後,於色等得凈相,於所觀之中轉變自在,但仍未周遍,故更修此定。修此定時,即觀六大及四顯色各遍滿一切處而無間隙。六大指地、水、火、風、空、識;四顯色是青、黃、赤、白。其中,觀「地大」周遍一切處無有間隙,稱為地遍處;觀「水大」周遍一切處無有間隙,稱為水遍處;准此而觀火、風,乃至空、識,稱為火遍處、風遍處,乃至識遍處。依南傳「清凈道論」所述,依十遍而修,皆能成就各種神通為解脫功德。

6、清凈鮮白:清凈至鮮白,極言其清凈無染之意。

7、「見其本,見患、見滅、見滅道跡」:此應是修地遍處定的過程中所觀見的現象。據「清凈道論」說,初修此定時,先生二相,取相生起時,可得知此遍的過失;而似相生起時,是摧破取相而出,即鎮伏行者的諸蓋及止息其煩惱。再進入地遍處初禪,欲入二禪時,也是從初禪出定,覺得此定是近於敵對的五蓋,禪支仍弱,見此過失後,便於第二禪寂靜作意,取消了對於初禪的希求,為證第二禪,而作瑜伽行。餘三禪、四禪也是如此層層增進修習而得。


SA.20.549

  五四九【經旨】本經敘說聖弟子能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六法,則可離苦惱,滅憂悲,得如實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那時,摩訶迦旃延尊者也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摩訶迦旃延尊者告訴眾比丘說:「佛陀、世尊、如來、應供、等正覺以他的所知所見,講說六種隨念之法,能使人出離苦處而升於安樂的勝處,講說至高無上的聖道,能清凈諸眾生,使他們遠離一切的惱苦,一切的憂悲都息滅,得到真實的正法。是哪六種隨念之法呢?就是聖弟子要隨念如來、應供、等正覺所行之法都很清凈,他是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因為聖弟子能隨念如來、應供所行之法的緣故,所以能遠離貪慾的心理,遠離瞋恚的心理,遠離害人的心理。就像這樣,聖弟子便能出離了染著之心。心是染著於何處呢?就是五欲功德(色、聲、香、味、觸五種妙欲)。聖弟子對這五欲功德都能遠離貪慾、瞋恚、愚痴,安穩地保持正念正知,遵行正直之道,修習隨念佛陀,正確地趨向涅槃。這就叫做如來、應供、等正覺以所知所見,講說的第一種使人出離苦處,升於安樂勝處,講說至高無上的聖道,清凈諸眾生,使他們遠離苦惱,息滅憂悲,而得到真實的正法。

其次,聖弟子要隨念正法,隨念世尊現今證得的正法與戒律,能遠離一切熱惱,不多時便能通達此法,就於現世中自己得到覺悟。當聖弟子隨念此正法時,就不會生起貪慾的心理、瞋恚的心理、害人的心理。就像這樣,聖弟子便能出離了染著之心。心是染著於何處呢?就是五欲功德。聖弟子對這五欲功德都能遠離貪慾、瞋恚、愚痴,安穩地保持正念正知,遵行正直之道,修習隨念正法,正確地趨向涅槃。這就叫做如來、應供、等正覺以所知所見,講說的第二種使人出離苦處,升於安樂勝處,講說至高無上的聖道,清凈諸眾生,使他們遠離苦惱,息滅憂悲,而得到真實的正法。

其次,聖弟子要隨念僧寶,僧寶妙行是善向、正向、直向、等向,他們能修習隨順之行,所謂向於須陀洹,則得到須陀洹果(預流、初果);向於斯陀含,則得到斯陀含果(一來,二果);向於阿那含,則得到阿那含果(不還,三果);向於阿羅漢,則得到阿羅漢果(應供、無生,四果)。如此的四雙八士(四向、四果合為八),就叫做世尊的弟子僧,他們都具足了戒,具足了定,具足了慧,具足了解脫,具足了解脫的知見,是應被供養、恭敬、禮拜之處,也是世間無上的福田。聖弟子能如此的去隨念僧寶,這時,聖弟子就不會生起貪慾的心理、瞋恚的心理、害人的心理。就像這樣,聖弟子便能出離了染著之心。心是染著於何處呢?就是五欲功德。聖弟子對這五欲功德都能遠離貪慾、瞋恚、愚痴,安穩地保持正念正知,遵行正直之道,修習隨念僧寶,正確地趨向涅槃。這就叫做如來、應供、等正覺以所知所見,講說的第三種使人出離苦處,升於安樂勝處,講說至高無上的聖道,清凈諸眾生,使他們遠離苦惱,息滅憂悲,而得到真實的正法。

其次,聖弟子要隨念戒德,隨念不缺戒行、不斷戒法、戒行純厚、不離戒法、無盜取戒、有完善究竟的戒行、可讚歎的戒行、對梵行不憎惡的戒德。如果聖弟子隨念這些戒德時,就會自念身中所成就的戒行,當於此時,也就不會生起貪慾的心理、瞋恚的心理、害人的心理。就像這樣,聖弟子便出離了染著之心。心是染著於何處呢?就是五欲功德。聖弟子對這五欲功德都能遠離貪慾、瞋恚、愚痴,安穩地保持正念正知,遵行正直之道,修習隨念戒德,正確地趨向涅槃。這就叫做如來、應供、等正覺以所知所見,講說的第四種使人出離苦處,升於安樂的勝處,講說至高無上的聖道,清凈諸眾生,使他們遠離苦惱,息滅憂悲,而得到真實的正法。

其次,聖弟子自己要隨念布施之法,自心要欣慶着:我現在已遠離了慳貪的垢穢,雖然居住在家,然而能以解脫之心法布施、常施、舍施、樂施、具足施、平等施。如果聖弟子能隨念自己所布施之法時,就不會生起貪慾的心理、瞋恚的心理、害人的心理。就像這樣,聖弟子便能出離了染著之心。是染著於何處呢?就是五欲功德。聖弟子對這五欲功德都能遠離貪慾、瞋恚、愚痴,安穩地保持正念正知,遵行正直之道,修習隨念布施,正確地趨向涅槃。這就叫做如來、應供、等正覺以所知所見,講說的第五種使人出離苦處,升於安樂的勝處,講說至高無上聖道,清凈諸眾生,使他們遠離苦惱,息滅憂悲,而得到真實的正法。

其次,聖弟子要隨念天德,隨念四王天、三十三天、炎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等天人,由於他們成就清凈的信心,所以在此命終之後,而轉生彼諸天。我也是這樣,成就了凈信、戒律、布施、多聞、智慧,在此命終之後,將轉生至諸天之中。就像這樣,當聖弟子隨念諸天功德之時,就不會生起貪慾的心理、瞋恚的心理、害人的心理。如此,聖弟子就出離了染著之心。是染著於何處呢?就是五欲功德。聖弟子對這五欲功德都能遠離貪慾、瞋恚、愚痴,安穩地保持正念正知,遵行正直之道,修習隨念天德,正確地趨向涅槃。這就叫做如來、應供、等正覺以所知所見,講說的第六種使人出離苦處,升於安樂的勝處,講說至高無上的聖道,清凈諸眾生,使他們遠離苦惱,息滅憂悲,而得到真實的正法。」

摩訶迦旃延尊者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他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五四九經注釋:

1、六法:巴利本作「六隨念處」。

2、何等為染著心:根據經文後部「念施法」、「念天德」段類句,應改作「於何染著」,文意較順。

3、五欲功德:佛光「阿含藏」注引巴利本作「五種欲」。


SA.20.550

  五五○【經旨】本經敘說訶梨聚落長者以經集摩揵提經中之一偈,向摩訶迦旃延尊者請教其意義。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那時,摩訶迦旃延尊者住在釋氏訶梨聚落的精舍中。

當時,訶梨聚落的長者去到摩訶迦旃延尊者住處,向尊者頂禮後,退坐一邊,請教摩訶迦旃延尊者說:「就如世尊在『說義品經』里回答摩揵提所問的詩偈:

『斷除一切六根之流,也堵塞了諸流的源頭,

對於聚落里的人互相習近,牟尼(寂靜,指佛)是不去稱嘆的。

空除對五欲的貪愛,永遠不再使它填滿心中,

也不再與世間人有言語上爭辯論訟了。』

摩訶迦旃延尊者啊!這首詩偈是什麼意思呢?」

摩訶迦旃延尊者答長者說:「比如有眼流,就是說由眼識而生起貪慾,它是依於眼界(眼根)而有貪慾流出,所以就叫做流;也有耳流、鼻流、舌流、身流,乃至意流,由意識而生起貪慾,它是依於意界(意根)而有貪識流出,所以就叫做流。」

長者又請問摩訶迦旃延尊者說:「怎樣叫做不流呢?」

迦旃延尊者告訴長者說:「就是說眼識及眼識所識取的色境相依,就會生起愛喜,那些現象如果滅盡、無欲、寂滅、息止、不生的話,這就叫做不流;耳、鼻、舌、身、意諸根,乃至意識及意識所識取的法境相依,就會生起貪慾,那些現象如果滅盡、無欲、寂滅、息止、不生,這就叫做不流。」

又問:「什麼是流源呢?」

摩訶迦旃延尊者答說:「就是由於眼根觸及色境,就會生起眼識,上三事和合便生起覺觸的作用,由於覺觸就又生起感受——快樂的感受、痛苦的感受、不苦也不樂的感受,就依此染著之流;同樣地,耳、鼻、舌、身諸根,乃至意根、意識,及意根所識取的法境,上三事和合便生起覺觸的作用,由於覺觸就又生起感受——快樂的感受、痛苦的感受、不苦也不樂的感受。就依此感受而生出愛喜之流,這就叫做流源。」

「怎樣叫也堵塞流源呢?」

「就是眼界執取心法(諸法)境界就會生起系著、結使的煩惱,那些現象如果滅盡、無欲、寂滅、息止、不生,這就叫做堵塞了流源;耳、鼻、舌、身、意諸根執取心法境界時,也會生起系著、結使的煩惱,那些現象如果滅盡、無欲、寂滅、息止、不生,這就叫做也堵塞了它的流源。」

又問:「怎樣叫彼此習近而相讚歎呢?」

摩訶迦旃延尊者答說:「就是在家人與出家人彼此互相習近,同喜、同憂、同樂、同苦,凡有所作為,都是共同去做,這就叫做彼此習近而相讚歎。」

又問:「怎樣叫不相讚歎呢?」

「就是在家人與出家人彼此不相習近,不同喜、不同憂、不同苦、不同樂,凡有所作為,都不會彼此歡悅認同,這就叫做不相讚歎。」

「怎樣叫做不能空去貪慾呢?」

「就是指這五欲功德,當眼根識取色境時,貪愛、喜樂、顧念不斷地長養,愛欲就深深地染著;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身感觸時,也是貪愛、喜樂、顧念不斷地長養,愛欲深深地染著,對這五欲(色、聲、香、味、觸)不能離貪、不能離愛、不能離念、不能離渴,這就叫做不能空去貪慾。」

「怎樣叫做空去了貪慾呢?」

「就是說對這五欲功德能夠離貪、離欲、離愛、離念、離渴了,這就叫做空去了貪慾。如果說我有系著、結使煩惱的話,這就叫做心法還又填滿了。當那阿羅漢比丘一切的煩惱都已滅盡,截斷了它的根本,就像截斷了多羅樹的樹頭一樣,到未來世還是不會再生起的,如何又會與他人言辯諍訟呢?所以世尊在『說義品經』答摩揵提所問的詩偈說:

『斷除一切六根之流,也堵塞了諸流的源頭,

對於聚落里的人互相習近,牟尼是不去稱嘆的。

空除對五欲的貪愛,永遠不再使它填滿心中,

也不再與世間人有言語上的爭辯論訟了。』

這就是如來所說詩偈意義的解說。」

當時,訶梨聚落的長者聽聞摩訶迦旃延尊者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作禮之後離去。

  第五五〇經注釋:

1、釋氏訶梨聚落精舍:「佛光阿含藏」注引巴利本作「阿盤提國歡喜山中拘羅羅吒精舍。」

2、訶梨聚落長者:「佛光阿含藏」注引巴利本作「訶梨題迦長者」。

3、世尊義品答摩揵提所問偈:此偈見南傳小部經集八四四偈。根據郭良鋆「經集」漢譯本,此偈內容是「出家雲遊,不在村中與人相識,擺脫愛欲,無所渴求,這樣的牟尼不會與人爭論。」此偈是附屬於本經第九章「摩根提耶經」中。「經集」漢譯本見博遠出版有限公司印行之「白話佛教經典(七)」


SA.20.551

  五五一【經旨】本經敘說訶梨聚落主長者以佛告訴帝釋的話問摩訶迦旃延尊者,請教如何能得到畢竟清凈。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那時,摩訶迦旃延尊者住在釋氏的訶梨聚落精舍中。

當時,訶梨聚落主長者去到摩訶迦旃延尊者住處,向尊者頂禮後,退坐一邊,向摩訶迦旃延尊者請問說:「就如世尊在界隔山天帝釋的石窟中所說:『憍屍迦(帝釋之姓)啊!如果沙門、婆羅門無上的愛欲已盡而得解脫,心靈得到正確完善地解脫的話,就能究竟邊際(盡苦際),究竟無垢(盡煩惱),究竟梵行,而畢竟清凈。』到底要如何在此正法、戒律中究竟邊際,究竟無垢,究竟梵行,而畢竟清凈呢?」

摩訶迦旃延尊者告訴長者說:「就是眼根、眼識,以及眼識所識取的色境,這三者彼此相依就會生起愛喜,那些現象如果滅盡、無欲、寂滅、息止、不生的話,就能在此正法、戒律中究竟邊際,究竟無垢,究竟梵行,而畢竟清凈了;耳、鼻、舌、身諸根,乃至意根、意識,以及意識所識取的法境,這三者彼此相依就會生起愛喜,那些現象如果滅盡、寂滅、息止、不生的話,比丘就能在此正法、戒律中究竟無垢,究竟梵行,而畢竟清凈了。」

當時,訶梨聚落主長者聽聞摩訶迦旃延尊者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尊者作禮之後離去。

  第五五一經注釋:

1、如世尊於界隔山天帝釋石窟說言:事見佛光「中阿含」卷三十三第一三四經「釋問經」。界隔山,「中阿含」作「鞞陀提山」,位於摩揭陀國王舍城東,林村北,是帝釋向佛問法處。天帝釋石窟,即因陀羅石室,又作帝釋岩、石室精舍。

2、憍屍迦:為帝釋生於人間時之族姓,故帝釋又名憍屍迦。


SA.20.552

  五五二【經旨】本經意同第五五一經,可相參閱。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那時,摩訶迦旃延尊者住在釋氏的訶梨聚落中。

當時,訶梨聚落主長者去到摩訶迦旃延尊者住處,向尊者頂禮後,退坐一邊,向摩訶迦旃延尊者請問說:「就如世尊在界隔山石窟中為天帝釋的說法:『憍屍迦啊!如果沙門、婆羅門無上愛欲已盡而得解脫,心靈得到完善地解脫的話,就能究竟邊際,究竟無垢,究竟梵行,而畢竟清凈。』到底要如何在此正法、戒律中究竟邊際,究竟無垢,究竟梵行,而畢竟清凈呢?」

摩訶迦旃延尊者告訴長者說:「如果比丘眼界執取心法(諸法,各種現象)境界就會生起系著、結使的煩惱,那些現象如果滅盡、無欲、寂滅、息止、不生的話,那麼就能在此正法、戒律中究竟邊際,究竟無垢,究竟梵行,究竟清凈了;耳、鼻、舌、身、意諸根,乃至意界執取心法境界也會生起系著、結使的煩惱,那些現象如果滅盡、離欲、寂滅、息止、不生的話,那麼就能在此正法、戒律中究竟邊際,究竟無垢,究竟梵行,而畢竟清凈了。」

當時,訶梨聚落主長者聽聞摩訶迦旃延尊者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尊者作禮之後離去。


SA.20.553

  五五三【經旨】本經敘說訶梨聚落主長者身遭病苦,摩訶迦旃延尊者前往探病,並為說依四不壞凈,修六念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那時,摩訶迦旃延尊者住在釋氏的訶梨聚落中。

當時,訶梨聚落主長者正身遭病苦。

摩訶迦旃延尊者聽說訶梨聚落主長者正身遭病苦,知道後,早晨穿上法衣,手拿着缽盂,就走進訶梨聚落乞食,依次走到了訶梨聚落主長者的住家。訶梨聚落主長者遙見摩訶迦旃延尊者到來,就想從座席起來讓座。

摩訶迦旃延尊者看見長者想起來讓坐,就告訴他說:「長者不必起來!喜幸還有其它座位,我自可坐在其它座位上。」然後他問長者說:「怎樣呢?長者啊!病痛還可忍受嗎?身上那些苦痛逐漸好轉了嗎?病況沒有變壞吧?」

長者答說:「尊者啊!我病痛得難以忍受,身上苦痛轉增而不減。」於是他就舉三種譬喻來說明他的病苦,就如前面「叉摩比丘經」的說法一樣。

摩訶迦旃延尊者告訴長者說:「所以,你現在應當修習對佛不變的凈信,對法不變的凈信,對僧不變的凈信,成就聖戒。你應當這樣地去修學!」

長者答說:「如佛所說四種不變凈信,我都成就了,我現在已成就了對佛不變的凈信,對法不變的凈信,對僧不變的凈信,成就了聖戒。」

摩訶迦旃延尊者告訴長者說:「你應當依此四種不變的凈信去修習六念處(即念佛、法、僧、戒、施、天)。長者啊!你應當隨念佛的功德,此為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要隨念法的功德,於世尊的正法、戒律中,在現世里遠離一切的熱惱,不多時就能通達於法,因而自己得到覺悟。要隨念僧的功德,僧寶妙行是善向、正向、直向、等向,他們修習隨順之行,所謂向於須陀洹,得須陀洹果;向於斯陀含,而得斯陀含果;向於阿那含,而得阿那含果;向於阿羅漢,而得阿羅漢果。如此四雙八士(四向合四果為八士),就叫做世尊的弟子僧,他們都已具足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他們所在是應被供養、恭敬、尊重之處,可說是世間無上的福田。要隨念戒的功德,自己修持正戒,不毀戒、不缺戒、不斷戒、不壞戒、非盜取戒、究竟戒、可讚歎戒、梵行戒、不憎惡戒。要隨念施的功德,自己隨念布施,內心感到欣慶,舍除了慳貪,雖然居住在家,但是能以解脫心行布施、常施、樂施、具足施、平等施。要隨念天的功德,隨念四王天、三十三天、炎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等天人,他們由於有清凈信仰與戒行,所以在此命終之後,得以受生於諸天之中。我也是以如此清凈的信、戒、施、聞、慧,而得以受生於諸天之中。長者啊!要如此地去依持四種不變的凈信,增習六念處。」

長者告訴摩訶迦旃延尊者說:「世尊說要依持四種不變的凈信,增習六念處,我都要予以成就,我現在應當修習念佛功德,以及念法、念僧、念施、念天功德。」

摩訶迦旃延尊者告訴長者說:「說得真好!長者啊!你能自己記說已得阿那含果(三果)了。」

這時,長者告訴摩訶迦旃延尊者說:「希望尊者能在這兒接受供食。」

摩訶迦旃延尊者就靜默地接受邀請了。

訶梨聚落主長者知道摩訶迦旃延尊者接受邀請後,就準備了各種美味的食物,親自奉持供養。吃完飯,清洗缽盂,漱洗完畢,摩訶迦旃延尊者就為長者講說種種的佛法,給予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後,就從座席起來離去。


SA.20.554

  五五四【經旨】本經敘說摩訶迦旃延尊者為患病的陀施長者說法,說法內容與前經一樣。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那時,摩訶迦旃延尊者住在釋氏的訶梨聚落中。

當時,有八城(都市名)的長者名叫陀施。身體正遭病苦。摩訶迦旃延尊者聽說陀施長者正身遭病苦,早晨時分,穿上法衣,手拿着缽盂,進入八城中乞食,依次走到陀施長者的住家,就如前面「訶梨長者經」一樣地廣為說法。


SA.20.555

  五五五【經旨】本經敘說眾比丘尼以無相心三昧的果報與功德先後去請問世尊及阿難尊者,二人所答都是同句、同味、同義,令眾比丘尼感到驚喜。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侯,佛陀住在娑只城的安禪林中。

那時,有眾多的比丘去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

當時,眾比丘尼請問佛陀說:「世尊啊!如果修習無相心三昧,心得不浮動也不昏沉,已於解脫安住,已安住於解脫,對這無相心三昧,世尊您說這是什麼果、什麼功德呢?」

佛陀告訴眾比丘尼說:「如果修習無相心三昧,心得不浮動也不昏沉,已於解脫安住,已安住於解脫,這無相心三昧是智果(以菩提佛智修行而得上妙果)、智功德。」

這時,眾比丘尼聽聞世尊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世尊作禮後便離去。

當時,這些比丘尼又去到阿難尊者的住處,向尊者頂禮後,退坐一邊,請問阿難尊者說:「如果修習無相心三昧,心得不浮動也不昏沉,已於解脫安住,已安住於解脫,對這無相心三昧,您說是什麼果、什麼功德呢?」

阿難尊者告訴眾比丘尼說:「姊妹們!如果修習無相心三昧,心得不浮動也不昏沉,已於解脫安住,已安住於解脫,世尊說這是智果、智功德。」

眾比丘尼聽後說:「真是奇妙!阿難尊者啊!大師及他的弟子回答的都是相同的語句、相同的內容、相同的意義,同是所謂無上的第一句義。今天眾比丘去到世尊住處,以同樣的語句、同樣的內容、同樣的意義去請問世尊,世尊也是以同樣的語句、相同的內容、相同的意義為我們講說,就跟阿難尊者您所說的沒有差別,所以說這是很奇特的事,大師及他的弟子答問都能同語句、同內容、同意義。」

當時,眾比丘尼聽聞阿難尊者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尊者作禮後就離去。

  第五五五經注釋:

1、沙只城安禪林:沙只城,為北憍薩羅國都城。安禪林又作安繕林,於都城近郊,佛陀經常遊行說法於此。

2、無相心三昧:為三三昧——空三昧、無相三昧、無願三昧——之一。這三種三昧都是印度佛教的三種觀行法門,也可視為三種實踐的原理。無相三昧,謂修觀空之後,故無別相狀,是與滅諦的滅、靜、妙、離四行相相應的定。涅槃(即滅)離色、聲、香、味、觸五塵,男、女二相,及生、異、滅三有為相,故名無相;此三昧緣滅,故得無相之名。


SA.20.556

  五五六【經旨】本經敘說闍知羅比丘尼以無相心三昧之果與功德,向阿難尊者請教,比丘尼驚喜他的回答與世尊同句、同味、同義。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拘睒彌國的瞿師羅園裡。那時,阿難尊者也住在那兒。

當時,有位名叫闍知羅的比丘尼去到阿難尊者住處,向尊者頂禮後,退坐一邊,向阿難尊者請問說:「如果修習無相心三昧,心得不浮動也不昏沉,已於解脫安住,已安住於解脫,阿難尊者啊!世尊說這是什麼果、什麼功德呢?」

阿難尊者告訴闍知羅比丘尼說:「如果修習無相心三昧,心得不浮動也不昏沉,已於解脫安住,已安住於解脫,世尊說這是智果、智功德。」

闍知羅比丘尼聽後說:「真是奇妙!阿難尊者啊!大師及他的弟子都是以同語句、同內容、同意義回答。阿難尊者啊!以前有一個時侯,佛陀住在娑只城的安禪林中。當時,有眾多的比丘尼去到佛陀住處,以這個問題向他請問。那時,世尊也是以同樣的語句、同樣的內容、同樣的意義回答眾比丘尼。所以應知這真是一件奇特的事,大師和他的弟子所說的都是同語句、同內容、同意義。」

當時,眾比丘尼聽聞阿難尊者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尊者作禮後就離去。


SA.20.557

  五五七【經旨】本經敘說有一位已得無相心三昧比丘向阿難尊者請教此三昧是何果、何功德,阿難答以是智果、智功德。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侯,佛陀住在俱睒彌國的瞿師羅園裡。那時,阿難尊者也住在俱睒彌國的瞿師羅園中。

當時,有一位比丘已證得無相心三昧,他這樣地想着:我如果去到阿難尊者住處,向阿難尊者請問說:「如果比丘已經證得無相心三昧,心不浮動也不昏沉,已於解脫安住,已安住於解脫,這無相心三昧是什麼果?世尊說這是什麼功德呢?」阿難尊者如問我說:「比丘啊!你是已證得這無相心三昧了嗎?」「我還未曾證得。」他問我,我就故意答反。我將追隨阿難尊者,假設有其它人也來問此問題的話,我就可以聽到答案了。

那位比丘於是就追隨着阿難尊者,經過六年當中,竟沒有其它的人來請教這個問題,於是自己就向阿難尊者問說:「如果有比丘來請教說已證得無相心三昧,心不浮動也不昏沉,已於解脫安住,已安住於解脫,世尊說這是什麼果、什麼功德呢?」

阿難尊者問那位比丘說:「比丘啊!你已證得這種三昧了嗎?」

那位比丘靜默地承認了。阿難尊者告訴那位比丘說:「如果比丘已證得無相心三昧,心不浮動也不昏沉,已於解脫安住,已安住於解脫,世尊說這是智果、智功德。」

阿難尊者講說這段經文的時候,那一位比丘聽聞他的說法,滿心歡喜,願遵奉修行。


第二十卷終。


序言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


【Chanworld.org收集整理】2018.06.09-2018.06.09-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