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現代漢語】2

序言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


雜阿含經卷第二  (SA.2)

SA.2.33-49


SA.2.33  

三三、本經敘說舍利弗答摩訶拘絺羅所問,解說對五蘊無常不如實知為無明,若如實知則為明。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裡。那時,舍利弗尊者與摩訶拘絺羅尊者都住在耆闍崛山中。

  那天下午,拘絺羅尊者從禪定中出定,去到舍利弗尊者的住處,彼此互相問訊,心裡充滿歡喜,然後退坐一旁。

  這時,摩訶拘絺羅尊者告訴舍利弗說:「我想向您請教問題,不知您是否有空為我解答?」

  舍利弗說:「隨您發問,我知道的話當會為您解說。」

  摩訶拘絺羅尊者問舍利弗說:「所謂的無明,怎樣叫做無明?誰有這個無明呢?」

  舍利弗回答說:「所謂無明就是不知道理,不知道理的人就叫無明。」

  (摩訶拘絺羅問說)「到底是不知道什麼道理呢?」

  (舍利弗說)「就是說物質現象都是變化無常,對這種變化無常的物質現象,不能如實知道;物質現象都將逐漸磨損至於息滅,對這種逐漸磨損至於息滅的物質現象,不能如實知道。物質現象都是依因緣和合而有,依因緣分散而無,對這種隨緣生滅的物質現象,不能如實知道。感受、想象、意志行為、心識等精神現象,對感受、想象、意志行為、心識等精神現象變化無常的道理,不能如實知道;精神現象都將逐漸磨損至於息滅,對這種逐漸磨損至於息滅的精神現象,不能如實知道;精神現象都是依因緣和合而生,依因緣分散而無,對這種隨緣生滅的精神現象,不能如實知道。摩訶拘絺羅啊!對這令人貪着煩惱的五蘊現象不能如實知道,不能察見,不能覺證,愚昧昏暗,不明事理,這就叫無明;具備這樣情形,就說是有無明了。」

  (摩訶拘絺羅)又問舍利弗:「所謂的明,怎樣叫做明?誰有這個明呢?」

  舍利弗說:「摩訶拘絺羅啊!所謂明就是知道事理,知道事理的話,就叫做明。」

  (摩訶拘絺羅)又問:「到底是知道什麼道理呢?」

  (舍利弗說)「就是知道物質現象都是變化無常,對這種變化無常的物質現象,能如實地知道;物質現象都將逐漸磨損至於息滅,對這種逐漸磨損至於息滅的物質現象,能如實地知道;物質現象都是依因緣和合而有,依因緣分散而無,對這種隨緣生滅的物質現象,能如實地知道。(就像這樣),感受、想象、意志行為、心識等精神現象,對感受、想象、意志行為、心識等精神現象變化無常的道理,能如實地知道;精神現象都將逐漸磨損至於息滅,對這種逐漸磨損至於息滅的精神現象,能如實地知道;精神現象都是依因緣和合而生,依因緣分散而無,對這種隨緣生滅的精神現象,能如實地知道。拘絺羅啊!對這令人貪着煩惱的五蘊現象能如實地知道、察見、明白、覺知、慧解、證悟,這就叫做明;具備這樣的情形,就說是有明了。」

  這二位修習正法的聖者各聞所說法後,十分歡喜,便從座位起來,各自回到原來的住處去。

  【第三三經注釋】:

  1、摩訶拘絺羅: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善辯才,以能應答疑難質問而聞名,有經典說師即舍利弗之舅長爪梵志。

  2、無明:有智慧叫做明。無明,即不明白道理,是愚痴的別名。

  3、色磨滅法:物碾磨,則終消滅。此處是說一切物質皆將逐漸消損,終至於息滅。

  4、色生滅法:依因緣和合而有叫生;依因緣分散而無叫滅。此言一切物質皆是隨因緣而生滅之意。

  5、無無間等:無間等,覺證、領會、證悟之意。無無間等,即沒有覺證之意。

  6、正士:離迷執邪見而正見法理之聖者叫正士。

  7、展轉隨喜:展轉,循環反覆的意思。隨喜,有二義|一、見人做善事或離苦得樂而心生歡喜。二、隨着自己的歡喜。展轉隨喜,猶歡喜不已,是指內心十分歡喜的意思。


SA.2.34

  三四、本經敘說舍利弗與摩訶拘絺羅問答,言對五蘊之生起、消滅、消滅的方法,不能如實知道,名為無明;反之則為明。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裡。當時,舍利弗尊者與摩訶拘絺羅尊者都住在耆闍崛山中。

  那天下午,摩訶拘絺羅尊者從禪定中出定,去到舍利弗尊者住處,彼此互相問訊,心裡充滿歡喜,然後退坐一旁。

  當時,摩訶拘絺羅尊者告訴舍利弗說:「我想向您請教問題,不知您能撥空為我解說否?」

  舍利弗說:「您就請問吧,我知道的話當會為您解說。」

  摩訶拘絺羅尊者問舍利弗說:「所說的無明,到底是怎樣叫做無明呢?誰又有此無明呢?」

  舍利弗回答說:「所謂無明就是不知事理,不知事理的話就叫做無明。」

  (摩訶拘絺羅說)「是不知道什麼事理呢?」

  (舍利弗說)「就是不能如實地知道物質現象,對物質現象的集起、物質現象的息滅、物質現象息滅的方法,也不能如實地知道;對感受、想象、意志行為、心識等精神現象不能如實地知道,對精神現象的集起、精神現象的息滅、精神現象息滅的方法,也不能如實地知道。摩訶拘絺羅啊!對這令人貪着煩惱的五蘊現象不能如實地知道,對它不能了知、不能察見、不能覺證,愚昧昏暗,不明事理,這就叫做無明;具備這樣的情形,就說是具有無明了。」

  (摩訶拘絺羅)又問舍利弗:「那麼怎樣叫做明?誰能有此明呢?」

  舍利弗說:「所謂明就是知道事理,知道事理的話,就叫做明。」

  (摩訶拘絺羅)又問:「是知道什麼事理呢?」

  舍利弗說:「就是能如實地知道物質現象,對物質現象的集起、物質現象的息滅、物質現象息滅的方法,也都能如實地知道;對感受、想象、意志行為、心識等精神現象,能如實地知道,對精神現象的集起、精神現象的息滅、精神現象息滅的方法,也都能如實地知道。拘絺羅啊!對這令人貪着煩惱的五蘊現象能夠如實知道、察見、明白、覺知、慧解、覺證的話,這就叫做明了;具備這樣情形的話,就說有明了。」

  這二位修習正法的聖者各自聽聞說法後,十分歡喜,便從座上起來,各自回到原來的住處。

  【第三四經注釋】:

  1、晡時:下午三點至五點。


SA.2.35

  三五、本經敘說拘絺羅與舍利弗的問答,謂對五蘊之生起、息滅、愛味、禍患、出離,宜如實知,則為明;不如實知,則為不明。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裡。那時,舍利弗尊者與摩訶拘絺羅尊者住在耆闍崛山中。

  這天下午,摩訶拘絺羅從禪定中出定,前來拜訪舍利弗,彼此很愉快地問訊後,退坐一邊。

  當時,摩訶拘絺羅告訴舍利弗:「想要向您請教問題,不知您是否有空為我解說?」

  舍利弗說:「您請發問,我知道的話當會為您解說。」

  當時,摩訶拘絺羅告訴舍利弗說:「所謂無明,怎樣叫做無明呢?誰具有這個無明呢?」

  舍利弗說:「不知事理就叫做無明。」

  (摩訶拘絺羅問)「是不知什麼事理呢?」

  (舍利弗說)「就是不能如實地知道物質現象,對物質現象的集起、物質現象的息滅、對物質現象的愛樂、由物質現象造成的禍患、自物質現象中出離等情況,都不能如實地知道;對感受、想象、意志行為、心識等精神現象,此精神現象的集起、精神現象的息滅、對精神現象的愛樂、由精神現象造成的禍患、自精神現象中出離等情況,也都不能如實地知道。摩訶拘絺羅啊!對這令人貪着煩惱的五蘊現象,不能如實知道、不能察見、不能覺證,愚昧昏暗,這就叫做無明。具備這樣情形的話,就叫做有無明了。」

  (摩訶拘絺羅)又問:「所謂明,怎樣叫做明呢?誰具有這個明呢?」

  舍利弗說:「知道事理就叫做明。」

  (摩訶拘絺羅說)「是知道什麼事理呢?」

  舍利弗說:「就是能如實地知道物質現象,對物質現象的集起、物質現象的息滅、對物質現象的愛樂、由物質現象所造成的禍患、自物質現象中出離等情況,都能如實地知道;同樣地,對於感受、想象、意志行為、心識等精神現象能如實地知道,對精神現象的集起、精神現象的息滅、對精神現象的愛樂、由精神現象造成的禍患、自精神現象中出離等情況,也都能如實地知道。摩訶拘絺羅啊!對這令人貪着煩惱的五蘊現象,能夠如實地知道、如實地察見、明白、覺知、慧解、覺證,這就叫做明了;具有這樣情形的話,就叫做有明了。」

  當時,這二位修習正法的聖者各自聽聞說法後,滿心歡喜地離去。


SA.2.36

  三六、本經敘說欲得須陀洹果證,乃至於阿羅漢,皆應精勤思惟五蘊為病、為患、無常、苦、空、非我。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裡。那時,舍利弗尊者與摩訶拘絺羅尊者同住在耆闍崛山中。

  下午時分,摩訶拘絺羅從禪定中出定,去到舍利弗住處,彼此愉悅地問訊後,退坐一邊。

  當時,摩訶拘絺羅告訴舍利弗說:「我想向您請教問題,不知您是否有空為我解答?」

  舍利弗說:「您請發問,我知道的話,當為您解答。」

  這時,摩訶拘絺羅問舍利弗說:「如果比丘尚未獲得斷除迷惑煩惱的無間等法(即覺證之法),想要求得這無間等法,應以何種方便去求取呢?要思惟什麼事理呢?」

  舍利弗說:「如果比丘尚未獲得斷除迷惑煩惱的無間等法,想要求得無間等法的話,就要精勤地思惟着:這令人貪着煩惱的五蘊是疾病、是癰腫、是毒刺、是兇殺、變化無常、痛苦、不實在、無我。為何這樣呢?因為這是我們所應該去思惟觀察的緣故。如果比丘能對這五蘊精勤思惟,就可證得須陀洹果了。」

  (摩訶拘絺羅)又問舍利弗:「比丘已證得須陀洹果位後,想要證得斯陀含果位的話,應當思惟什麼事理呢?」

  舍利弗說:「拘絺羅啊!比丘已證得須陀洹果位後,想要證得斯陀含果位的話,也應當要精勤思惟着:這令人貪着煩惱的五蘊是疾病、是癰腫、是毒刺、是兇殺、變化無常、痛苦、不實在、無我。為何這樣呢?因為這是我們所應該去思惟觀察的緣故。如果比丘能對這五蘊精勤思惟,便可證得斯陀含果位。」

  摩訶拘絺羅又問舍利弗說:「比丘已證得斯陀含果位後,想要證得阿那含果位的話,應當思惟什麼事理呢?」

  舍利弗說:「拘絺羅啊!比丘已證得斯陀含果位後,想要證得阿那含果位的話,應當再精勤思惟:這令人貪着煩惱的五蘊是疾病、是癰腫、是毒刺、是兇殺、變化無常、痛苦、不實在、無我。為何這樣呢?因為這是我們所應該去思惟觀察的緣故。如果比丘對這五蘊精勤思惟,已證得阿那含果位後,想要證得阿羅漢果位的話,應當再精勤思惟:這令人貪着煩惱的五蘊是疾病、是癰腫、是利刺、是兇殺、變化無常、痛苦、不實在、無我。為何這樣呢?因為這是我們所應該去思惟觀察的緣故。如果比丘能對這令人貪着煩惱的五蘊精勤思惟,便可證得阿羅漢果位。」

  摩訶拘絺羅又問舍利弗:「比丘已證得阿羅漢果位後,又要思惟什麼事理呢?」

  舍利弗說:「摩訶拘絺羅啊!阿羅漢也要再這樣思惟着:這令人貪着煩惱的五蘊是疾病、是癰腫、是毒刺、是兇殺、變化無常、痛苦、不實在、無我。為何要這樣呢?那是為了要獲得我們所未獲得果位的緣故,為了證得我們所未證得法義的緣故,為了得見涅槃安樂的緣故。」

  當時,這二位修習正法的聖者各自聽聞所說法義後,滿心歡喜地離去。

  【第三六經注釋】:

  1、無間等法:斷除煩惱,不被惑業所間隔之法,即覺證之法。

  2、精勤:精進。

  3、是所應處:是,此也,指五蘊。所應處,言所應如理思惟觀察。

  4、須陀洹:舊譯入流,新譯預流,是聲聞乘四果中的初果名。入流是初入聖人之流的意思,預流是預入聖者之流的意思。

  5、斯陀含:又譯一來,即尚未斷除欲界九品修惑中之後三品,故須一度生天界,又再來人間受生一次,而後可得涅槃之果位。

  6、阿那含:又譯不還,為斷盡欲界九品思惑,不再來人間受生,即可證得涅槃之聖者。

  7、阿羅漢:又譯應供、不生,為已證涅槃,不再受生於三界之聖者。


SA.2.37

  三七、本經敘說五受陰皆由本行所作,本所思願,是無常、滅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舍利弗尊者來拜訪阿難尊者,彼此問訊後,退坐一邊。

  當時,舍利弗尊者問阿難尊者說:「想向您請教問題,不知您是否有空為我解答?」

  阿難說:「您請發問,我知道的話,當會回答。」

  舍利弗說:「阿難啊!所謂滅的意思,怎樣叫做滅?誰有這個滅呢?」

  阿難說:「舍利弗啊!這令人貪着煩惱的五蘊都是由我們自己先前的身、口、意三業所造作的,也是我們先前的意念所想要的,但這些都是變化無常、會息滅的事物;由於那些事物息滅的緣故,所以叫做滅。是那五蘊呢?就是所謂令人貪着煩惱的物質現象,它是由我們自己先前的身、口、意三業所造作的,也是我們先前的意念所想要的,但這些都是變化無常、會息滅的事物;由於它息滅的緣故,所以叫做滅。同樣地,還有感受、想象、意志行為、心識等精神現象,也都是由我們自己先前的身、口、意三業所造作的,也是我們先前的意念所想要的。但這些都是變化無常、會息滅的事物,由於它息滅的緣故,所以叫做滅。」

  舍利弗說:「是的,是的!阿難啊!就像你所說的,這令人貪着煩惱的五蘊,是由我們自己先前的身、口、意三業所造作的,也是我們先前的意念所想要的,但這些都是變化無常、會息滅的事物;由於它息滅的緣故,所以叫做滅。是那五蘊呢?就是所謂令人貪着煩惱的物質現象,它是由我們自己先前的身、口、意三業所造作的,也是我們先前的意念所想要的,但這些都是變化無常、會息滅的事物;由於它會息滅的緣故,所以叫做滅。同樣地,還有感受、想象、意志行為、心識等精神現象,也都是由我們自己先前的身、口、意三業所造作的,也是我們先前的意念所想要的。但這些都是變化無常、會息滅的事物,由於它息滅的緣故,所以叫做滅。阿難啊!這令人貪着煩惱的五蘊,如果不是由我們自己先前的身、口、意三業所造作的,我們先前的意念所想要的話,如何可息滅呢?阿難啊!因為這令人貪着煩惱的五蘊是由我們自己先前的身、口、意三業所造作的,也是我們先前的意念所想要的,它是變化無常、會息滅的事物;由於它息滅的緣故,所以就叫做滅。」

  當時,這二位修習正法的聖者各自聽聞所說法後,滿心歡喜地離去!

  【第三七經注釋】:

  1、五受陰:即五取蘊,謂有漏之五蘊。取,即取着之意。部派佛教有部,總為煩惱的異名;在唯識中,則為貪愛的別名。取着於貪愛煩惱的事物,故名取。

  2、本行所作:行,身、口、意的造作叫行。此句謂五陰乃由自己先前的身、口、意所造作而成。

  3、本所思願:意謂五陰乃是自己先前的意念所想望的,即後有愛。


SA.2.38

  三八、本經敘說五蘊的生起,吾人常妄度是我所主宰,若能如實觀知五蘊無常、痛苦、無我,則可獲解脫。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阿難尊者住在拘睒彌國的瞿師羅園裡。

  那時,阿難尊者告訴眾比丘們說:「富留那彌多羅尼子尊者年少初出家的時候,經常講述深妙的法義,他這樣地說:『阿難啊!對於生起的現象,我們就會計執着那就是我; 但是我們若不先去執取的話,它是不會生起的。阿難啊!為什麼說對於生起的現象,我們就會計執着那就是我,但是我們若不先去執取的話,它是不會生起的呢?就好比物質現象的生起,它生起後,我們就計執着那就是我,但是我們若不先去執取的話,它是不會生起的;感受、想象、意志行為、心識等精神現象的生起,它生起後,我們就計執着那就是我,但是我們若不先去執取的話,它也是不會生起的。譬如一個男子手拿明鏡及澄澈的水鏡,自己照見鏡子,於是面貌就在鏡里映生,面貌在鏡里映生,所以自己就看見面貌,要是自己不去照見鏡子的話,自己的面貌就不會在鏡里映生了。所以,阿難啊!對於物質現象的生起,由於它的生起,所以我們就計執着那就是我,但是我們若不先去執取的話,它是不會生起的;同樣地,對於感受、想象、意志行為、心識等精神現象的生起,由於它的生起,所以我們就計執着那就是我,但是我們若不先去執取的話,它是不會生起的。阿難啊!你意見怎樣?物質現象是常住不變的呢?還是變化無常的呢?』我答說:『是變化無常的。』

  (富留那彌多羅尼子)又問:『既然是變化無常的,那麼應是痛苦的吧?』我答說:『是痛苦。』他又問:『如果物質現象是變化無常、痛苦的話,那麼就是一種變易法,聖弟子在此當中還可計執着是我、我所有、我在物質現象中、或物質現象在我之中嗎?』我答說:『不可。』(富留那彌多羅尼子又問)『就像這樣,感受、想象、意志行為、心識等精神現象是常住不變的呢?還是變化無常的呢?』我答說:『是變化無常。』『如果是變化無常,那麼應是痛苦的吧?』我答說:『是痛苦。』

  (富留那彌多羅尼子)又問:『如果心識等精神現象是變化無常、痛苦的話,那就是一種變易法,多聞聖弟子在此當中還可計執着是我、我所有、我在這些精神現象中、或這些精神現象在我之中嗎?』我答說:『不可。』

  (富留那彌多羅尼子又說)『阿難啊!所以,物質現象,無論過去、未來或現在,無論在內或在外,無論粗糙或細緻,無論美好或醜惡,無論遠處或近處,那一切都不是我、不是我所有、我不在物質現象中、物質現象也不在我之中;同樣地,感受、想象、意志行為、心識等精神現象,無論過去、未來或現在,無論在內或在外,無論粗糙或細緻,無論美好或醜惡,無論遠處或近處,那一切都不是我、也不是我所有、我不在這些精神現象中、這些精神現象也不在我之中。對這些能如實正確地知道,如實地去做觀察么?能這樣地去觀察的話,聖弟子對於物質現象便會產生厭嫌,遠離對它的貪慾,獲得自在解脫:我再生的因素已滅盡,清凈的梵行已建立,所應做的事已做好,自知此生是最後身,不再流轉生死輪迴中了。同樣地,感受、想象、意志行為、心識等精神現象,能對它產生厭嫌,遠離對它的貪慾,就可獲得自在解脫:我再生的因素已滅盡,清凈的梵行已建立,所應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後身,不再流轉於生死輪迴中了。』

  眾比丘們應當要知道:那位富留那彌多羅尼子尊者的說法對我有很大的增益,我從他那裡聽聞所說的法義後,便遠離了煩惱的塵垢,獲得清凈的法眼。我從此以來,經常以這個法義為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演說,這不是其他外道、沙門婆羅門出家學道的人所能說。」

  【第三八經注釋】:

  1、阿難:即阿難陀,華譯慶喜,是白飯王的兒子,提婆達多的弟弟,佛的堂弟,生於佛成道之夜,後來隨佛出家,侍奉佛二十五年,為佛執事弟子,以多聞第一著稱。

  2、拘睒彌國瞿師羅園:位於中印度,是瞿師羅所布施之園地。拘睒彌國,為佛世十六大國之一。位於朱木舒河沿岸,相當於現在的科薩姆,約位於今阿拉哈巴西北四十餘公里處。

  3、富留那彌多羅尼子:另譯名為「富羅那」,是釋迦十大弟子中說法第一之阿羅漢。

  4、「生法計是我,非不生」:生法,指一切產生的事物。計,以妄念推度事理叫計。「佛光阿含藏」注引巴利本作「取則有我,不取則無」。

  5、「云何於生法計是我,非不生」:「佛光阿含藏」注引巴利本作「又,云何取則有我,不取則無」。

  6、「色生,生是我,非不生」:「佛光阿含藏」注引巴利本作「色取則有我,不取則無」。

  7、「自見面生,生故見,非不生」:自見,指自己照見鏡子。面生,言面貌映生於鏡子中。生故見,言面貌映生於鏡中的緣故,就看見了自己面貌。非不生,即「非自見不面生」的省文,言自己若不去照見鏡子,那麼自己面貌便不會映生於鏡中。

  8、外道:於佛教以外立道,或道外之道,稱為外道,亦即真理以外的邪教。

  9、沙門:華譯勤息,即勤修佛道和息諸煩惱的意思,為出家學道者的通稱。

  10、婆羅門:印度四種姓之一,是奉事大梵天王而修凈行的種族。


SA.2.39

  三九、本經敘說阿難為長老闡陀說如來離於二邊而說中道。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有很多的上座比丘住在波羅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那時,佛陀寂滅不久。

  一天早晨,長老闡陀披上袈裟拿着缽盂,走進波羅奈城乞食。飯後,回來住處收好了袈裟缽盂,洗完腳,手持戶鉤,從一個林園到另一個林園,從一個住屋到另一個住屋,從一個經行處到另一個經行處,到處去請教眾比丘說:「您們應當教導我,為我說法,使我能知見佛法的深義,我聽後當會如法地去認知,如法地去觀察所說的法義。」

  當時,眾比丘告訴闡陀說:「物質現象是變化無常的,感受、想象、意志行為、心識等精神現象也是變化無常的,一切世間法都是變化無常的,一切有為、無為諸法中,也沒有一個實體的我,要滅除一切生死的痛苦,達到無為安樂的涅槃境地。」

  闡陀告訴眾比丘說:「我已知道物質現象是變化無常,感受、想象、意志行為、心識等精神現象也是變化無常,一切世間法都是變化無常,一切有為、無為諸法中,也沒有一個實體的我,要滅除一切生死的痛苦,達到無為安樂的涅槃境地。」

  闡陀又說:「然而我卻不喜歡聽說:一切的世間法都是空無寂滅、不可獲得,要滅盡對它的愛悅,厭離對它的貪慾,達到涅槃寂滅的境地。可是這當中如何卻有這個我,而說著要這樣去認知、要這樣去察見,這就是見法了呢?」對第二點一切法無我,第三點涅槃寂滅,闡陀也是這樣的說法。

  闡陀又說:「眾比丘當中誰還有能力為我說法,使我能知道法義,察見妙法的呢?」他又這樣地想着:阿難尊者現在住於拘睒彌國的瞿師羅園裡,他曾供奉親近世尊,是佛陀所讚歎的人,那些修持清凈梵行的人都認識他,他一定能夠為我解說法義,使我知道並察見妙法。

  闡陀過了這一夜後,早上披上袈裟拿着缽盂,進入波羅奈城中乞食。吃完飯,回到住處收拾整理卧鋪,收拾整理卧鋪後,披上袈裟拿着缽盂前往拘睒彌國。漸漸地遊走到了拘睒彌國。收好衣缽,洗完了腳,到阿難尊者住處拜訪,彼此問訊後,退坐一邊。

  當時,闡陀告訴阿難說:「有一個時候,眾上座比丘住在波羅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早晨時分,我披上袈裟拿着缽盂進入波羅奈城乞食。吃完飯,回到住處收好衣缽,洗完腳後,拿着戶鉤,從一個林園到另一個林園,從一個住屋到另一個住屋,從一個經行處到另一個經行處,到處去拜訪眾比丘們,向他們請教說:『您們應當教導我,為我說法,使我能知見佛法的深義。』當時,眾比丘們為我說法說:『物質現象是變化無常的,感受、想象、意志行為、心識等精神現象也是變化無常的,一切世間法都是變化無常的,一切有為、無為諸法中,沒有一個實體的我,要滅除一切生死的痛苦,達到無為安樂的涅槃境地。』我那時告訴眾比丘說:『我已經知道物質現象是變化無常,感受、想象、意志行為、心識等精神現象也是變化無常,一切世間法都是變化無常,一切有為、無為諸法中,也沒有一個實體的我,要滅除一切生死的痛苦,達到無為安樂的涅槃寂滅境地。然而我卻不喜歡聽說:一切的世間法都是空無寂滅、不可獲得,要滅盡對它的愛悅,厭離對它的貪慾,達到涅槃寂滅的境地。可是這當中如何卻有這個我,而說著要這樣去認知、要這樣去察見,這就是見法了呢?』我當時這樣地想着:眾比丘當中誰還有能力為我說法,使我能知道法義,察見妙法的呢?我當時又這樣想着:阿難尊者現今住在拘睒彌國的瞿師羅園裡,他曾供奉親近佛陀,是佛陀所讚歎的人。那些修持清凈梵行的人都認識他,他一定能夠為我解說法義,使我知道並察見妙法。慈悲的阿難尊者啊!現在您當為我說法,使我能知道並察見妙法。」

  那時,阿難尊者告訴闡陀說:「真好啊!闡陀!我心裡很歡喜!我要嘉勉你能在修持清凈梵行人跟前,毫不隱藏,破除虛假的毒刺。闡陀啊!沒有智慧的愚痴凡夫所不能了解的事理,就是物質現象的變化無常;感受、想象、意志行為、心識等精神現象的變化無常;一切世間法是無常;一切有為、無為諸法中,沒有一個實體的我;要滅除一切生死的痛苦,達到無為安樂的涅槃境地。你現在已能接受這個殊勝的妙法了,你要仔細地聽﹗我將為你解說﹗」

  當時,闡陀這樣地想着:我今天很歡喜獲得了勝妙心,獲得了踴悅心,我現在能夠接受殊勝的妙法了。

  這時,阿難告訴闡陀說:「我親自聽聞佛陀教導摩訶迦旃延說:『世人迷妄,顛倒事理,依附於二個極端,對於一切事理現象,不是說永久存在,就是說不存在;世人執取各種境界,心裡便以妄念推度執着這些情境。迦旃延啊!對於一切事物,我們若不去攝受、不貪取、不把持、不以妄念推度執着有實我,知道痛苦產生時是痛苦產生,痛苦滅時是痛苦滅。迦旃延啊!對這樣的情形不感懷疑也不迷惑,此不因他人而由自己悟解事理,這就叫做正見,是如來所說的法。為何這樣呢?迦旃延啊!能夠如實以正慧去觀察世間事物的集起,就不會產生執持世間是空無的見解;如實以正慧去觀察世間事物的寂滅,就不會產生執持世間事物是永久存在的見解。迦旃延啊!如來說法是離於有、無二邊,而演說中道:所謂這裡存在,所以決定那裡的存在;這裡生起,所以決定那裡的生起;說由於無明(愚痴無智慧),所以造作各種業……乃至於有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的生起。所謂這裡不存在,所以決定那裡也不存在;這裡寂滅,所以決定那裡也寂滅;說無明息滅,那麼所有業的造作也跟着息滅,……乃至於生、老、病、死、憂、悲、惱苦也跟着息滅。』」

  阿難尊者講說這段經文的時候,闡陀比丘聽後便遠離了煩惱的塵垢,獲得洞徹事理的清凈法眼。那時,闡陀比丘即洞見妙法、獲得妙法、認知妙法、生起正法,超越了迷惑懷疑,這不是由於他人的教示,而是從大師的教法中,他獲得了無所畏懼,於是恭敬合掌稟告阿難尊者說:「正見應該是如此的。像這樣的智慧梵行,是善知識所教授演說的妙法。我今天就從阿難尊者處,聽聞到這樣的法義,一切的世間法都是不實在,都將寂滅、都是不可獲得、要除盡對它的愛悅、厭離對它的貪慾,將它滅盡,達到涅槃的境界,心裡安樂,正住於解脫大道之中,不再迴轉,不再有我執,只見到了正法。」

  那時,阿難告訴闡陀說:「你今天獲得了很大的法益,從極深奧的佛法中,獲得了神聖的慧眼。」

  當時,二位修習正法的聖者歡喜不已,從座位中起來,各自回到自己原來的住處。

  【第三九經注釋】:

  1、上座比丘:猶言耆宿長老。

  2、波羅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在中印度,為波羅奈國之林園,是佛陀初轉*輪度五比丘的地方。

  3、般泥洹:即般涅槃,簡稱涅槃。華譯滅度、寂滅、圓寂、大寂定等,是超越時空的真如境界,也是不生不滅的意思。

  4、闡陀:比丘名,又作闡那、車匿、闡擇迦。佛為太子,出城時為御馬者,是六群比丘之一。

  5、戶鉤:僧物之一,用於守護房舍,以鐵、銅或木做成。

  6、經行處:即經行的地方。經行,修行者在一定的地方來回行走,以避免坐禪時的昏沉或睡眠。

  7、「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靜」:此即所謂的三法印︰諸行(一切行)無常,是說一切世間法無時不在生住異滅中,過去有的,現在起了變異,現在有的,將來終歸幻滅;諸法(一切法)無我,是說在一切有為無為的諸法中,無有我的實體;涅槃寂靜,是說涅槃的境界,滅除一切生死的痛苦,無為安樂,故涅槃是寂靜的。

  8、迦旃延:佛十大弟子之一,以論議第一著稱。

  9、顛倒:倒見事理的意思,如以無常為常,以苦為樂等是。

  10、二邊:有二義,一、指常、斷二邊見。二、指有、無二邊見。

  11、中道:不偏於空,也不偏於有,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不落二邊,圓融無礙,謂之中道。


SA.2.40

  四○、本經敘說若不修習方便隨順成就,只用心去求,不能得諸漏(煩惱)盡。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拘留國的雜色牧牛聚落里。那時,佛陀告訴眾比丘說:「我因已知見妙法的緣故,得以斷除各種煩惱,不是不知見妙法。為何是因知見妙法緣故,才得以斷除各種煩惱,而不是不知見妙法的呢?就是說對這物質現象、這物質現象的集起、這物質現象的息滅,乃至於對感受、想象、意志行為、心識等精神現象,這些精神現象的集起、這些精神現象的息滅等情況。如果不修習各種方便法門,隨順成就知見,而只是用充滿妄念的心去求取,就想使我各種煩惱能斷除,心中獲得解脫。應當知道,那位比丘終究不可能斷除煩惱獲得解脫的。為何這樣呢?是因不修習的緣故。是不修習什麼呢?我說就是不修習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譬如孵蛋的母雞,生了很多的蛋,如果母雞不能隨時覆孵,調節冷暖,而只想讓蛋里的小雞用它的嘴和爪來啄破卵,自己破殼安穩地出來。應當要知道,那蛋里的小雞自己是沒有足夠的力量,能夠方便地用自己的嘴和爪而安穩地破殼出來的。為何會這樣呢?是因為那隻母雞不能隨時覆孵,調節冷暖,長養小雞的緣故。

  就像這樣,比丘如果不勤修習隨順成就的話,而想要斷除煩惱,自在解脫,這是不可能的事﹗為何這樣呢?是因不勤修習的緣故;不勤修習什麼呢?我說是不修習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如果比丘已修習隨順成就這些妙法的話,雖然他並沒有想要使煩惱斷除,獲得自在解脫,然而那位比丘自然會煩惱斷除,獲得自在解脫。為何這樣呢?因為有修習的緣故。修習什麼呢?我說是修習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就像那隻孵卵的母雞善於長養小雞一樣,隨時覆孵,使溫度冷暖得宜,即使它不想讓小雞方便自啄卵殼出來,然而它的小雞們自能方便安穩地破殼出來。為何這樣呢?因為那隻母雞隨時覆孵,冷暖得宜的緣故。

  就像這樣,比丘若善修習各種方便法,即使不想斷除煩惱,獲得自在解脫,然而那位比丘自然會斷除煩惱,心中獲得自在解脫。為何這樣呢?因為他勤於修習的緣故。是修習什麼呢?我說就是修習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譬如技藝巧妙的師傅和他的弟子,手裡握着斧柄,由於不斷地把捉,斧柄漸漸些微地磨損,便會顯現手指痕迹來,可是他並沒察覺斧柄些微的磨損,然而磨損處卻自然顯現出來。

  就像這樣,比丘如精進修習,隨順成就這些妙法的話,雖自己不能知見今天煩惱會斷除,或明日煩惱會斷除,然而這位比丘知道一定會有斷除煩惱的一天。為何這樣呢?因為他有修習的緣故。是修習什麼呢?我說是修習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就像大船,泊於海邊,經過夏天六月,風吹日晒,纏縛船身的藤索,便逐漸斷落。

  就像這樣,比丘如能精進修習,隨順成就這些妙法的話,那麼一切的結縛、使、煩惱、纏等,便可漸得解脫了。為何這樣呢?是善於修習的緣故。是修習什麼呢?我說是修習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

  佛陀說這段經文的時候,有六十位比丘即不起諸煩惱,心中獲得自在解脫。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四○經注釋】:

  1、拘留國:佛世印度十六大國之一。

  2、漏:煩惱的別名。含有漏泄和漏落二義。貪嗔等煩惱,日夜由六根門頭漏泄流注而不止,所以叫做漏;又煩惱能使人漏落於三惡道中,所以也叫做漏落。一切有煩惱之法就叫做有漏法,無煩惱之法就叫做無漏法。

  3、方便:隨方因便,以利導人。此指各種方便法門,即下文所指修習念處、正勤、如意足、根、力、覺、道等。

  4、隨順成就:隨緣順應而達成。

  5、念處:所觀念之處,即以智慧去觀察的境界。有四念處:一、身念處||觀身不凈。二、受念處||觀受是苦。三、心念處||觀心無常。四、法念處||觀法無我。此四念處的四種觀法都是以智慧為體,以慧觀的力量,把心安住在道法上,使之正而不邪。

  6、正勤:即四正勤。已生惡令斷滅、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長。此四正勤就是精進,精進勤勞修習四種道法,以策勵身、口、意,斷惡生善。

  7、如意足:即四如意足,又名四神足。原系四種禪定,謂修此四者,則能如意開發神通:一、欲如意足||修道趣果,慾望精進。二、念如意足||念念一心,住於正理。三、進如意足||精進直前功無間斷。四、慧如意足||真照離妄,心不散亂。

  8、根:即五根,指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因此五法是生聖道的根本,故名五根。

  9、力:即五力,由五根堅定而產生的力量。即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等五力。

  10、覺:即七覺支,又名七覺分、七菩提分。為五根、五力所顯發的七種覺悟。一、擇法覺支||以智慧簡擇法的真偽。二、精進覺支||以勇猛心,力行正法。三、喜覺支||心得善法,而生歡喜。四、輕安覺支||除去身心輕重煩惱,而得輕快安樂。五、念覺支||時刻觀念正法,而令定慧均等。六、定覺支||心惟一境,而不散亂。七、舍覺支||舍離一切虛妄法,而力行正法。

  11、道:指八聖道,又名八正道,是八條聖者的道法。一、正見||正確的知見。二、正思惟||正確的思考。三、正語||正當的言語。四、正業||正當的行為。五、正命||正當的職業。六、正精進||正當的努力。七、正念||正確的觀念。八、正定||正確的禪定。修八證道,可證得阿羅漢果。

  12、伏雞:孵卵的母雞。

  13、蔭餾:指母雞覆孵雞卵。

  14、斧柯:即斧柄。

  15、微盡:些微磨損。

  16、風飄日暴:即風吹日晒。

  17、結縛、使、煩惱、纏||此四者皆是煩惱名。因煩惱能系縛吾人身心,使不得解脫出離生死,故名結縛。因煩惱能使眾生流落生死,故名使。又煩惱能結縛人之身心,使不得自在,故名纏。


SA.2.41

  四一、本經敘說佛陀以小土摶做譬喻,說明五陰之無常、苦,我不可得。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個比丘於禪坐中思考,這樣地想着:可有一種物質現象,它能常住、永恆、不改變、永遠堅固的嗎?同樣地,感受、想象、意志行為、心識等精神現象,可有常住、永恆、不改變、永遠堅固的嗎?

  這位比丘下午時從禪定出定,來到佛陀住處,對着佛足頂禮後,退立一邊,稟告佛陀說:「世尊啊!我於禪坐中思考,這樣地想着:可有一種物質現象,它能常住、永恆、不改變、永遠堅固的嗎?同樣地,感受、想象、意志行為、心識等精神現象,可有常住、永恆、不改變、永遠堅固的嗎?現在我請教世尊您,可真有物質現象它能常住、永恆、不改變、永遠堅固的嗎?可真有感受、想象、意志行為、心識等精神現象,是常住、永恆、不改變、永遠堅固的嗎?」

  當時,世尊手中拿着一塊小土團,告訴那位比丘說:「你看見我手中這塊小土團了嗎?」

  比丘回答佛陀說:「已經看到了,世尊!」

  (佛陀說)「比丘啊!就像小土團一樣微小的自性是常住不變,我還不可得到;如果我能得到的話,那麼這就是能常住、永恆、不改變、真正堅固不變之法了。」

  佛陀告訴比丘說:「我自己想起過去世的生涯,在無明長夜中,勤修福德,因此獲得眾多勝妙可愛果報的事情。我曾於七年中,修習慈悲心,所以歷經七劫的成與七劫壞的時間,不生返此世間。當七劫毀壞的時候,我生到光音天里,七劫長成的時候,我還生梵世天里,住在寬廣的宮殿中作大梵天王,(地位的尊貴與崇高)無人勝過我,無人比得上我,領有千個世界;從此以後,又經三十六次的返還,生作天帝釋;又經百千次的返還,生作轉輪聖王,統領四天下,以正法治理教化百姓,擁有七項寶物,就是所謂的輪寶、象寶、馬寶、摩尼寶、玉女寶、主藏臣寶、主兵臣寶,生有千子,都很勇健。四海之內,土地平整,沒有各種毒刺,人民不用威脅逼迫,而用正法去調治他們。

  灌頂王的法制擁有八萬四千隻雄壯的大象,每隻大象都用各種寶物來莊嚴裝飾它,用寶網覆蓋象身,並建立寶幢,象群中以名叫布薩的象王為首領,早上與下午二個時辰,群象自會聚集在宮殿前。我當時想着:這麼眾多的象群,天天往來四次,會踏死無數的眾生,我希望其中的四萬二千隻大象能每百年再來一次。就如我所希望的,八萬四千隻大象中,有四萬二千隻大象每百年才來此一次。

  灌頂王的法制又擁有八萬四千匹馬,也是用純金來製造各種乘坐的器物,並用金網覆蓋馬身,馬群中又以名叫婆羅的馬王為首領。

  灌頂王的法制擁有八萬四千輛用四種寶物裝飾製造的寶車,就是所謂用黃金裝飾的車、用白銀裝飾的車、用琉璃裝飾的車、用玻璃裝飾的車,這些車子都是用獅子皮、虎皮、豹皮、雜色的欽婆羅毛織品來做為裝飾覆蓋車子的里襯。群車中又以名叫跋求毗闍耶難提音聲之車做為導首的車子。

  灌頂王的法制統領八萬四千座城,每城人民生活安定,富足快樂,人民眾多,而以拘舍婆提城為上首。

  灌頂王的法制擁有八萬四千座用四種寶物裝飾的宮殿,就是所謂的用黃金、白銀、琉璃、玻璃等寶物裝飾的宮殿,當中又以摩尼琉璃由訶寶殿為上首。

  比丘啊!灌頂王的法制擁有八萬四千張用四種寶物裝飾的寶床,就是所謂的用黃金、白銀、琉璃、玻璃等四種寶物來裝飾,床上有各種絲綢的床褥、有花紋的毛巾、毛席、鹿皮等卧具用來鋪設床上,並安置着朱紅的枕頭。

  其次,比丘啊!灌頂王的法制又擁有八萬四千件由四種質料裁成的衣服,就是所謂用絲絹裁成的迦屍細衣、用麻紗裁成的芻摩衣、用棉布裁成的頭鳩羅衣、用毛料裁成的拘沾婆衣。

  其次,比丘啊!灌頂王的法制又擁有八萬四千位玉女,就是所謂的剎利女、似剎利女,而且又有其他諸玉女。

  其次,比丘啊!灌頂王的法制擁有八萬四千種飲食,各種美味食物皆完備。比丘啊!八萬四千位玉女當中,我只選一人來奉侍我;八萬四千件寶衣中,我只選一件;八萬四千張寶床中,我只卧用一床;八萬四千座宮殿中,我只居住一座宮殿;八萬四千座城中,我只居處一城,名叫拘舍婆提城;八萬四千寶車中,我只乘坐一車,名叫毗闍耶難提瞿沙,載我出城游賞;八萬四千匹寶馬中,我只乘用一馬,名叫波羅訶,身毛及尾部皆是紅青色;八萬四千隻雄壯的大象中,我只乘用一象,名叫布薩陀,載我出城游賞。

  比丘啊!這是何等的業報,才能獲得這樣的威德具足,生活自在安樂呢?這是由三種善業因緣所招感的安樂果報。是哪三種呢?第一種就是布施,第二種就是調治身心,滅除各種惡行,第三種就是修習聖道。比丘應當要知道:凡夫愛染貪着五種慾望,不知滿足;聖人則智慧圓滿,而常知足。比丘啊!一切流轉的世間法,過去的都已完全消失了,過去的都已完全改變了,那些自然獲得的各種寶物以及名稱,全部都已磨滅了。所以,比丘啊!要永遠的息止一切流轉的世間法,對它厭離,斷除貪慾,獲得自在解脫。比丘啊!物質現象是常住不變的呢?還是變化無常的呢?」

  比丘稟告佛陀說:「是變化無常,世尊!」

  (佛陀說)「如果是變化無常,那應是痛苦的么?」

  比丘回答佛陀說:「是痛苦,世尊!」

  (佛陀說)「比丘啊!如果物質現象是變化無常、痛苦的,是一種變易法的話,那麼聖弟子還可在這當中以妄念推度說有一個實體的我、是我所有、我在物質現象之中、或物質現象在我之中嗎?」

  比丘回答佛陀說:「不可,世尊!」

  (佛陀說)「同樣地,感受、想象、意志行為、心識等精神現象是常住不變,還是變化無常呢?」

  比丘回答佛陀說:「是變化無常,世尊!」

  (佛陀說)「如果是變化無常,那應該是痛苦的么?」

  比丘回答佛陀說:「是痛苦,世尊!」

  (佛陀說)「比丘啊!如果心識等精神現象是變化無常、痛苦的,是一種變易法,那麼聖弟子還可在這當中,以妄念推度說有一個實體的我、是我所有、我在這些精神現象之中、或這些精神現象在我之中嗎?」

  比丘回答佛陀說:「不可,世尊!」

  佛陀告訴比丘說:「所有一切的物質現象,無論是過去、未來或現在,無論在內或在外,無論粗糙或細緻,無論美好或醜惡,無論遠處或近處,那一切都沒有一個實體的我、也非我所有、我不在物質現象中、物質現象也不在我之中;同樣地,感受、想象、意志行為、心識等精神現象,無論是過去、未來或現在,無論在內或在外,無論粗糙或細緻,無論美好或醜惡,無論遠處或近處,那一切都沒有一個實體的我、也非我所有、我不在這些精神現象中、這些精神現象也不在我之中。比丘啊!對於物質現象應當生起厭離心,離棄對它的貪慾,獲得自在解脫;同樣地,對於感受、想象、意志行為、心識等精神現象,應當生起厭離心,離棄對它的貪慾,獲得自在解脫。解脫知見:我再生的因素已滅盡,清凈的梵行已建立,所應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後身,不再流轉於生死輪迴中了。」

  當時,那位比丘聽聞佛陀說法後,歡喜雀躍,向佛陀行禮後離去。他經常想起佛陀以小土團做譬喻的教導,獨自在一僻靜之處,精勤思惟法義,絕不放逸懈怠;能不放逸懈怠後,體悟到一個信佛的在家男子之所以要剃除鬚髮,正信佛法,以俗家為非究竟歸處,而出家學道,是為了修持完成無上的清凈梵行,洞見妙法,自己知道以身作證:我再生的因素已滅盡,清凈的梵行已建立,所應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後身,不再流轉於生死輪迴中了。

  當時,那位尊者也自己知見正法,心中獲得自在解脫,成為阿羅漢。

  【第四一經注釋】︰

  1、「世尊手執小土摶……如是少土,我不可得」:﹁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世尊手執小牛糞搏,以告彼比丘:『比丘!無有如是分之自性,獲得常、恆、永住而有不變易之法,相似永住而正住者。』」本經又出現於中阿含經卷第十一(六一)「牛糞喻經」,可參閱。

  2、宿命:即過去世之生涯。

  3、經七劫成壞:即歷經七劫成與七劫壞的時間。劫,梵語劫簸的簡稱,譯為時分或大時,即通常年月日所不能計算的時間。根據俱舍論說:人壽自十歲,每百年增一歲,而至八萬四千歲後,每百年又減一歲,而至人壽十歲。此一增或一減,各為小劫。合一增或一減而為中劫,合八十中劫為一大劫。智度論則說:合一增一減為小劫,合二十小劫而為一中劫,合八十小劫(或合四中劫)為一大劫。

  4、光音天:色界二禪的最高天,此天絕音聲,眾生要講話,便自口中發出凈光來作識別,故名光音。佛經說劫初的人類,就是由光音天來的。

  5、梵世:即梵世天,是色界諸天的總稱。

  6、大梵王:即大梵天王,是色界初禪三天之大梵天的天王。

  7、天帝釋:是欲界六天中第二天忉利天之主,姓釋迦,名天帝釋。

  8、轉輪聖王:簡稱轉輪王,或輪王,為世間第一有福之人,於人壽八萬四千歲時出現,統轄四天下。有四種福報:一、擁有大財富。二、形貌莊嚴端正。三、身心健康快樂。四、壽命長遠。此乃由過去生中,多修福業,可惜不修出世慧業,所以僅成統治世界有福報之大王,卻不能修行悟道證果。

  9、灌頂王:即完成戴冠儀式之王。古代天竺國王即位時,以四大海之水及一切境內河水灌於頂,而表祝意。

  10、挍餝:即校飾,裝飾之意。

  11、朝、食晡二時:朝,早晨七點至九點。晡,下午三點至五點。

  12、頗梨:即玻璃。

  13、欽婆羅:一種毛織物。

  14、覆襯:覆蓋或裝飾車子做為襯裡的皮布。

  15、繒褥:繒,即帛,是絲織品的總稱。褥,坐卧時墊在身體下之坐具或卧具。

  16、氍氀:音ㄑㄩ ㄌㄩ,有文飾的毛布。

  17、毾登:毾,為毾之偽字。毾登,音ㄊㄚ ㄉㄥ,是一種有文飾的細毛席。

  18、迦陵伽:鹿之一種。

  19、迦屍細:絹。

  20、芻摩:亞麻。

  21、頭鳩羅:木棉。

  22、拘沾婆:毛織物。

  23、剎利女:即剎帝利之女,剎帝利為印度四種姓之第二種。

  24、紺色:紺,音。深青而赤之色,亦稱紅青色。

  25、業報:有二義|一、善惡業因所招感的苦樂果報。二、即業因與果報。

  26、布施:以自己的財物,分施給別人。有三種布施|一、財施,以財物濟助人。二、法施,以正法勸人修善斷惡。三、無畏施,不顧自己安危去解除別人的怖畏。

  27、調伏:調和控御身、語、意等業,制伏滅除諸惡行。

  28、五欲:有二義|一、指眼觀美色、耳聽妙音、鼻嗅香氣、口貪甘味、身觸軟適。二、指財欲、色慾、飲食慾、名欲、睡眠欲等五欲。

  29、厭足:厭,即饜字,飽足之意。

  30、於色當生厭、離欲:此句原作「於色當生厭離、厭、離欲」,今依據印順導師「雜阿含經論會編」改正。


SA.2.42

  四二、本經以恆河之泡、沫、水氣幻成的野馬、芭蕉樹、魔術師之變術做譬喻,說明五蘊無堅固實體。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阿毗陀國的恆河邊。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們說:「譬如恆河的大水突然漲起,隨着水流聚集了很多的泡沫,賢明的人就會仔細地去觀察分別。當仔細觀察分別的時候,(就可察見到那些泡沫),本無所有、不牢固、不真實、沒有堅固長久的。為什麼會這樣呢?是因為那些聚集的泡沫本不堅實的緣故。同樣地,所有一切的物質現象,無論是過去、未來或現在,無論在內或在外,無論粗糙或細緻,無論美好或醜惡,無論遠處或近處,比丘啊!應當要仔細地去觀察思考分別,(就可察見到那一切物質現象)本無所有、不牢固、不真實、沒有堅固長久的,就如疾病、如癰腫、如利刺、如兇殺一樣,是變化無常、痛苦、不實在、無一實體的我存在。為何這樣呢?就是因為物質現象本不堅實的緣故。

  眾比丘啊!譬如下大雨時所生起的水泡,一個生起便一個破滅,賢明的人見了就會去仔細觀察思考分別。仔細觀察思考分別時,(就可察見那些泡沫)本無所有、不牢固、不真實、沒有堅固長久的。為何這樣呢?是因為那些水泡本不堅實的緣故。同樣地,比丘啊!一切所有的感受,無論是過去、未來或現在,無論在內或在外,無論粗糙或細緻,無論美好或醜惡,無論遠處或近處,比丘啊!應當要仔細地去觀察思考分別,仔細觀察思考分別時,(就可察見到一切所有的感受)本無所有、不牢固、不真實、沒有堅固長久的。就如疾病、如癰腫、如毒刺、如兇殺一樣,是變化無常、痛苦、不實在,沒有一個真正實體的我。為何這樣呢?是因為一切的感受本不堅實的緣故。

  眾比丘啊!譬如在春末夏初的時候,沒有厚雲層,也沒有下雨,下午太陽光正艷,可看到遊動的薄雲或水蒸氣,遠望如奔跑的野馬一樣,賢明的人見了就會去仔細觀察思考分別。仔細觀察思考分別時,(就可察見那些薄雲或蒸氣形成的野馬)本無所有、不牢固、不真實、沒有堅固長久的。為何這樣呢?是因為那些由薄雲或蒸氣形成的野馬本不堅實的緣故。同樣地,比丘啊!一切所有的想象,無論是過去,未來或現在,無論在內或在外,無論粗糙或細緻,無論美好或醜惡,無論遠處或近處,比丘啊!應當要仔細地去觀察思考分別。當仔細地去觀察思考分別時,(就可察見到一切所有的想象)本無所有、不牢固、不真實、沒有堅固長久的。就如疾病、如癰腫、如毒刺、如兇殺一樣,是變化無常、痛苦、不實在、沒有一個真正可作主宰實體的我。為何這樣呢?是因為一切的想象本不堅實的緣故。

  眾比丘啊!譬如賢明的人去找堅固的木材,手拿着銳利的斧頭,走入了山林中。看見了一棵大芭蕉樹,長得又直又高大,就砍伐它的根,斬斷了樹梢,然後一葉一葉的依次剝下,都沒有看見堅實的材料,他就會仔細地去觀察思考分別。當仔細地去觀察思考分別時,(就可察見到這芭蕉樹的堅固材料)本無所有、不牢固、不真實,沒有堅固長久的。為何這樣呢?是因為那棵芭蕉本不堅實的緣故。同樣地,比丘啊!所有一切的意志行為,無論是過去,未來或現在,無論在內或在外,無論粗糙或細緻,無論美好或醜惡,無論遠處或近處,比丘啊!當仔細地去觀察思考分辨。仔細地去觀察思考分別時,(就可察見到一切的意志行為)本無所有、不牢固、不真實、沒有堅固長久的,就如疾病、如癰腫、如毒刺、如兇殺一樣,是變化無常、痛苦、不實在、沒有一個真正實體的我。為何這樣呢?是因為那一切意志行為本不堅實的緣故。

  眾比丘啊!譬如魔術師和他的弟子,在四條通衢大道頭,以幻術變作象兵、馬兵、車兵、步兵,有智慧賢明的人就會仔細地去觀察思考分別。當仔細地去觀察思考分別時,(就可察見那些用幻術變成的象兵、馬兵、車兵、步兵)本無所有、不牢固、不真實、沒有堅固長久的。為何這樣呢?是因為那幻術本不堅實的緣故。同樣地,比丘啊!所有一切的心識,無論過去、未來或現在,無論在內或在外,無論粗糙或細緻,無論美好或醜惡,無論遠處或近處,比丘啊!應當要仔細地去觀察思考分別。仔細地思考分別時,(就可察見一切的心識)本無所有、不牢固、不真實、沒有堅固長久的,就如疾病、如癰腫、如毒刺、如兇殺一樣,是變化無常、痛苦、不實在、沒有一個真正實體的我。為何這樣呢?是因為心識本不堅實的緣故。」

  當時,世尊想要再一次宣示這些法義,而用詩偈說:

  「觀察物質現象有如集聚的小泡沫,感受就如水上的泡珠兒。

  想象似春天空中幻現的陽炎,一切意志行為就如芭蕉不堅固。

  各種心識像幻術不實,這是釋尊所宣說。

  要反覆仔細去思考,用正念善作觀察。

  五蘊不真實也不堅固,當中沒有一個真實的我,也非我所擁有。

  這充滿煩惱痛苦的五蘊身,世尊以大智慧做分別解說。

  只要離開三要件,我人身體便成廢物,

  就是壽命、溫度及意識,離這三項只剩肉身,

  永被拋棄於墳間,就像木頭不思無意識。

  我人身體常如此,幻化不實誘騙愚痴凡夫。

  就如兇殺如毒刺,沒有堅固常久的。

  比丘要精進修習,觀察充滿煩惱痛苦的五蘊身。

  晝夜經常專精思惟,要將心思安置於正確的智慧中。

  要止息一切的造作,身心才能獲得永遠的清涼。」

  當時,眾比丘們聽聞佛陀說法後,滿心歡喜、願尊奉行。

  【第四二經注釋】:

  1、阿毘陀:中印度古國名。

  2、明目大夫:即賢明的人。

  3、野馬:遊動的薄雲或水蒸氣,遠望過去,像奔馳的馬。莊子逍遙遊:「野馬也,塵埃也。」

  4、庸直:庸,  ,也是直的意思。

  5、幻師:即魔術師。

  6、衢道:四通八達大道。

  7、春時焰:焰,即陽炎,春時,水氣受陽光熏發,於空中現作流水狀,群鹿見之,誤為水源,此名陽炎。

  8、日種姓:釋尊五姓之一。昔有二莖甘蔗炙於日,生男女二人,是為釋氏之先,故號日種。

  9、苦陰身:陰,新譯曰蘊,構造有情之身心者也。苦陰身,謂此充滿煩惱痛苦的五蘊之身。

  10、三法:指下二句之壽、暖、識。壽即壽命,根據部派佛教有部的說法,命是一種非色非心之體,由過去之業而生,在人生一期之間,由他來維持暖(溫度)與識(精神意識),人若不具此三者,便會死亡。


SA.2.43

  四三、本經說明若不如實知五受陰,則為無明所蓋,愛欲所系,長夜流轉;反之得解脫。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只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佛陀告訴眾比丘說:「從無始的生死輪迴以來,眾生都被愚痴、沒有智慧的無明所覆蓋,被貪愛煩惱所系縛,有如長夜般的流轉於生死輪迴中,不知道痛苦的根本盡處。有時長久的不下雨,地上所生長的各種穀物草木,都會全部枯乾而死。眾比丘啊!如果眾生被無明所覆蓋住,貪愛的煩惱所系縛,那麼眾生就會不斷流轉於生死輪迴中了;貪愛煩惱若不斷除,就不能解除一切的痛苦了。眾比丘啊!有時長夜不下雨,連大海水也都會枯乾了。眾比丘啊!如果眾生被無明所覆蓋住,貪愛的煩惱所系縛,那麼眾生就會不斷流轉於生死輪迴中了;貪愛煩惱若不斷除,就不能解除一切的痛苦了。眾比丘啊!有時如長夜般整個須彌山都崩塌了。如果眾生被無明所覆蓋住,貪愛的煩惱所系縛,那麼眾生就會不斷流轉於生死輪迴中了;貪愛煩惱若不斷除,就不能解除一切的痛苦了。眾比丘啊!有時如長夜般我們這個大地全部都毀壞了。然而眾生卻被無明所覆蓋住,貪愛的煩惱所系縛,眾生便如長夜般不斷流轉於生死輪迴中了;對這貪愛的煩惱不斷除,是無法解除一切痛苦的。

  比丘啊!譬如被系綁在柱子的狗兒,那條系綁的繩結不斷,狗兒就只能長夜地繞着柱子,輪迴轉動罷了。就像這樣,比丘啊!愚痴的眾生不能正確如實地認知物質現象,乃至對物質現象的集起、物質現象的息滅、對物質現象的愛樂、物質現象造成的禍患、自物質現象中出離等情況(都不能如實知道),長期間不斷地流轉輪迴,順着那物質的現象而輪轉。同樣地,也不能正確如實地去認知感受、想象、意志行為、心識等精神現象,乃至對這精神現象的集起、精神現象的息滅、對精神現象的愛樂、精神現象所造成的禍患、自精神現象中出離等情況(都不能如實知道),長期間不斷地流轉輪迴,順着這些精神現象而輪轉。眾比丘啊!(眾生就這樣)隨着物質現象輪轉、隨着感受輪轉、隨着想象輪轉、隨着意志行為輪轉、隨着心識輪轉。因為隨着物質現象輪轉的緣故,就不能從物質現象的束縛中解脫出來;因為隨着感受、想象、意志行為、心識輪轉的緣故,就不能從這些精神現象的束縛中解脫出來。因為不能從五蘊的束縛中解脫出來的緣故,也就不能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了。多聞的聖弟子們,由於能如實地認知物質現象,以及認知物質現象的集起、物質現象的息滅、對物質現象的愛樂、物質現象造成的禍患、自物質現象中出離等情況;也能如實地去認知感受、想象、意志行為、心識等精神現象,以及認知這些精神現象的集起、精神現象的息滅、對精神現象的愛樂、精神現象所造成的禍患、自精神現象中出離等情況的緣故,所以不會隨着精神現象而輪轉。由於眾生不隨五蘊輪轉的緣故,就可從物質的束縛中解脫出來,從感受、想象、意志行為、心識等精神現象的束縛中解脫出來,我說眾生就是已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四三經注釋】:

  1、無始生死:無始以來的生死。由於人類的無明愚痴,所以人類的生死也是無始。

  2、無明:不明白道理,亦即愚痴的別名。

  3、愛結:結,為煩惱別名。愛結,指貪愛的結縛,即貪愛所起的煩惱,為﹁九結﹂之一。

  4、長夜輪迴:言煩惱之惑覆蓋智眼,不見光明,流轉於生死界,故譬以長夜之暗黑。


SA.2.44

  四四、本經敘說宜善觀察心,心惱故眾生惱,心凈故眾生凈。再則言若不如實知五受陰,則不得解脫;反之則得解脫。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眾生從無始的生死輪迴以來,被愚痴的無明所覆蓋,被貪愛的煩惱所系縛,有如長夜的流轉於生死輪迴中,不知道苦的盡頭。眾比丘啊!譬如狗兒的繩子被系綁在柱子上,因為繩索的繫結不斷的緣故,狗兒就只能順着柱子繞轉,無論站立或躺卧,都不能離開柱子。就像這樣,愚痴的眾生,對於物質現象,不能厭離對它的貪慾,不能厭離對它的愛悅、不能厭離對它的思念、不能厭離對它的渴求,迴繞於物質現象中,隨着物質現象而流轉,無論是站立或坐卧,都不能脫離物質的束縛;同樣地,眾生對於感受、想象、意志行為、心識等精神現象,眾生也隨着感受、想象、意志行為、心識而流轉,無論站立或坐卧,都不能脫離這些精神現象的束縛。

  眾比丘啊!對於心應當要好好地去思考觀察,為什麼要這樣呢?因為眾生於無明長夜中,心被貪慾所染着,被瞋恚、愚痴所染着的緣故。比丘啊!因為心生苦惱,所以眾生便感苦惱;因為心生清凈,所以眾生便感清凈。比丘啊!我不曾見同一類事物中顏色複雜如斑色鳥的,而它的心又比這更複雜。為何會這樣呢?是因為那斑色鳥心複雜的緣故,所以才產生各種複雜的顏色。

  所以,比丘啊!對於心應當要好好地去思考觀察。眾比丘們!眾生在無明長夜中,心被貪慾所染着,被瞋恚、愚痴所染着,因為心生苦惱,所以眾生便感苦惱;因為心生清凈,所以眾生便感清凈,比丘應當知道!您們見過具種種雜色的嗟蘭那鳥嗎?」

  比丘回答:「曾經見過,世尊!」

  佛陀告訴比丘說:「像嗟蘭那鳥具種種的複雜色彩,我說它的心也是像這樣的複雜。為何這樣呢?就是因那嗟蘭那鳥的心有種種複雜的緣故,所以才感生各種複雜的顏色。所以,對於心應好好地去思惟觀察,在這無明長夜中,被種種的貪慾、瞋恚、愚痴所染着,因為心生苦惱,所以眾生便感苦惱;因為心生清凈,所以眾生便感清凈。譬如畫師與畫師弟子,善於彩繪白色的畫布,準備各種顏色,然後隨着心意畫出各種的圖案來。

  就像這樣,比丘啊!愚痴眾生不能如實地察知物質現象,乃至物質現象的集起、物質現象的息滅、對物質現象的愛樂、物質現象所造成的禍患、自物質現象中出離等情況,都不能如實地察知。因為對物質現象不能如實察知的緣故,便對物質現象愛悅貪着;因對物質現象愛悅貪着,於是又招感未來各種物質現象的生起。同樣地,愚痴凡夫也不能如實地察知感受、想象、意志行為、心識等精神現象,乃至這精神現象的集起、精神現象的息滅、對精神現象的愛樂、精神現象所造成的禍害、自精神現象中出離等情況,都不能如實察知的緣故,於是對這些精神現象愛悅貪着;由於對這些精神現象愛悅貪着,所以便又招感未來各種精神現象的生起。因為會生起未來的色、受、想、行、識五蘊的緣故,所以就無法自物質現象的束縛中獲得解脫,自感受、想象、意志行為、心識等精神現象的束縛中解脫,我說他就不能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了。

  有多聞的聖弟子能如實地察知物質現象,乃至物質現象的集起、物質現象的息滅、對物質現象的愛樂、物質現象所造成的禍患、自物質現象中出離等情況,因都能如實察知的緣故,所以對於物質現象便不會去愛悅貪着;因不去愛悅貪着,所以便不會招感未來物質現象的生起。

  同樣地,他也能如實地察知感受、想象、意志行為、心識等精神現象,乃至這精神現象的集起、精神現象的息滅、對精神現象的愛樂、精神現象所造成的禍患、自精神現象中出離等情況,因都能如實察知的緣故,對於這些精神現象便不會去愛悅貪着;因不去愛悅貪着,所以便不會招感未來各種精神現象的生起。因不愛悅貪着色、受、想、行、識等五蘊的緣故,就可從物質現象(色)的束縛中得到解脫,從精神現象(受、想、行、識)的束縛中得到解脫,我說那位聖弟子就是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當時,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四四經注釋】:

  1、長夜心為貪慾所染,瞋恚、愚痴所染:此貪慾、瞋恚、愚痴三者,謂之三毒,謂其能毒害人們的身命與慧命。

  2、斑色鳥:雜色鳥。

  3、嗟蘭那鳥:照文意應是一種雜色鳥名。佛光雜阿含藏注「嗟蘭那」則引巴利本作「德行(圖)」。謂古印度人「以何德行可獲得何種果報」作成彩色圖說,持之以遊行勸世。

  4、長夜種種貪慾、瞋恚、愚痴所染:「所染」原作「種種」,今依前段經文改正。


SA.2.45

  四五、本經敘說五受陰如急流岸邊草木,攀援即斷,不可執着。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譬如河水從山谷里流出來,河水很深,水流湍急,淹沒了很多地方。河流兩岸,生長着雜草樹木,因被大水所淹覆,皆順着水邊披靡;眾人要涉水渡河,大多被水流所沖走,隨着水流陷溺其中;偶遇大浪沖近岸邊,便伸手攀引草木,草木卻又斷了,還是隨着水流浮沉。

  就像這樣,比丘啊!愚痴眾生不能如實地察知物質現象,乃至物質現象的集起、物質現象的息滅、對物質現象的愛樂、物質現象所造成的禍患、自物質現象中出離等情況,因不能如實察知這些情況的緣故,所以對物質現象愛悅貪着,執持着物質現象說這就是我。而那物質現象卻隨即就斷滅了。同樣地,也不能如實地去察知感受、想象、意志行為、心識等精神現象,乃至這精神現象的集起、精神現象的息滅、對精神現象的愛樂、精神現象所造成的禍患、自精神現象中出離等情況,因不能如實察知的緣故,對這些精神現象愛悅貪着,執持着精神現象說這就是我,而那精神現象卻隨即就斷滅了。

  多聞聖弟子能如實地察知物質現象,乃至物質現象的集起、物質現象的息滅、對物質現象的愛樂、物質現象所造成的禍患、自物質現象中出離等情況,因都能如實察知的緣故,所以對於物質現象不會愛悅貪着。同樣地,他也能如實地察知感受、想象、意志行為、心識等精神現象,乃至這精神現象的集起、精神現象的息滅、對精神現象的愛樂、精神現象所造成的禍患、自精神現象中出離等情況,因為能如實察知的緣故,所以對於這些精神現象不會愛悅貪着。因不愛悅貪着五蘊的緣故,這樣自己便可證知已獲得涅槃寂靜:我再生的因素已滅盡,清凈的梵行已建立,所應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後身,不再流轉於生死輪迴中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當時,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SA.2.46

  四六、本經敘說五受陰為無常、苦、非我,非所應法,當盡舍離。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不是與你相應的事物,就應當要全部捨棄;捨去那些事物後,便可獲得長夜的安樂。比丘啊!什麼事物不是與你相應,應當迅速舍離的呢?像這色、受、想、行、識五受陰,就是與你不相應的事物,應當要全部舍離它;斷除這五蘊後,便可獲得長夜的安樂!比如祇園裡的樹木,有人砍伐樹枝,或擔或拿的離去,你們也不會感到憂愁。為何這樣呢?因為那些樹木不是我,也非我所擁有的緣故。

  就像這樣,比丘啊!不是與你相應的事物。應當全部舍離;舍離後,便可獲得長夜的安樂。什麼事物是與你不相應的呢?就是物質現象與你不相應,應當將它全部舍離;舍離後,便可獲得長夜的安樂。同樣地,感受、想象、意志行為、心識等精神現象,都與你不相應,應當迅速舍離;舍離了那四蘊後,便可獲得長夜的安樂。眾比丘啊!物質現象是常住不變的呢?還是變化無常的呢?」

  眾比丘回答佛陀說:「是變化無常,世尊!」

  佛陀說:「比丘啊!是變化無常的話,應是痛苦的么?」

  眾比丘答說:「是痛苦,世尊!」

  佛陀告訴比丘說:「如果變化無常、痛苦,是一種變易法的話,那麼多聞聖弟子可於物質現象中察見有一個實體的我、我所有、我在物質現象中、或物質現象在我之中的情況嗎?」

  比丘回答說:「不可,世尊!」

  佛陀說:「像這感受、想象、意志行為、心識等精神現象,你說是常住不變的呢?還是變化無常的呢?」

  比丘回答說:「是變化無常,世尊!」

  佛陀說:「比丘啊!如果是變化無常的話,應是痛苦的么?」

  比丘答說:「是痛苦,世尊!」

  佛陀告訴比丘說:「如果變化無常、痛苦,是一種變易法的話,那麼多聞聖弟子可於此精神現象中察見有一個實體的我、我所有、我在精神現象中、或精神現象在我之中的情況嗎?」

  比丘答說:「不可,世尊!」

  佛陀說:「比丘啊!所以一切的物質現象,無論是過去、未來或現在,無論是在內或在外,無論粗糙或細緻,無論美好或醜惡,無論遠處或近處,那一切都沒有一個實體的我、非我所有、我不在物質現象中、物質現象也不在我之中;同樣地,感受、想象、意志行為、心識等精神現象,無論是過去、未來或現在,無論是在內或在外,無論粗糙或細緻,無論美好或醜惡,無論遠處或近處,那一切都沒有一個實體的我、非我所有、我不在這些精神現象中、這些精神現象也不在我之中。聖弟子觀察這五受陰中沒有一個實體的我,也非我所有。這樣去觀察時,對於世間一切事物便能無所貪着;能無所貪着的話,自可獲得涅槃寂靜:我再生的因素已滅盡,清凈的梵行已建立,所應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後身,不再流轉於生死輪迴中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當時,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四六經注釋】:

  1、祇桓:祇陀樹園。即祇樹給孤獨園之簡稱,或稱祇園。


SA.2.47

  四七、本經敘說對於五陰應多修習無常想,便能斷除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無常的觀想要修習多修習,就能斷除一切欲界的貪愛、色界的貪愛、無色界的貪愛、掉舉、我慢、愚痴無明等煩惱。譬如農夫,在夏末初秋深耕他的田地,拔草除根。同樣地,比丘啊!無常的觀想修習多修習,就能斷除一切欲愛(欲界的貪愛)、色愛(貪着色界五妙欲)、無色愛(貪着無色界禪定境界)、掉舉(心念掉動而退失禪定)、我慢(驕傲自大)、無明(愚痴昏暗)等煩惱。

  比丘啊!譬如人們割草,手握持着末端,舉起抖振,那些枯萎的草便全部掉落下來,就可選取長的草了。同樣地,比丘啊!無常的觀想修習多修習,就能斷除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舉、我慢、愚痴無明等煩惱。

  譬如庵羅果生在樹上,猛風吹搖枝條,果子便全部掉落下來。同樣地,無常的觀想修習多修習,就能斷除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舉、我慢、無明等煩惱。

  譬如樓閣,中心建得很堅固,為所有木材所依附,就能攝持全屋而不塌散。同樣地,無常的觀想修習多修習,就能斷除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舉、我慢、愚痴無明等煩惱。

  譬如一切眾生的腳印,象的腳印最大,因為它能攝持大象身體的緣故。同樣地,無常的觀想修習多修習,就能斷除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舉、我慢、無明等煩惱。

  譬如我人居住世界的一切河流,全部都流入大海,大海是眾水中第一深廣,因為它能納受所有流水的緣故。同樣地,無常的觀想要修習多修習,就能斷除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舉、我慢、無明等煩惱。

  譬如太陽出來,能消除一切世間的黑暗。同樣地,無常的觀想修習多修習,就能斷除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舉、我慢、無明等煩惱。

  譬如轉輪聖王,在諸小王中他最崇高、最尊貴!同樣地,無常的觀想修習多修習,就能斷除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舉、我慢、無明等煩惱。

  眾比丘啊!為何修習無常的觀想,修習多修習,就能斷除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舉、我慢、無明等煩惱呢?因為比丘若能於空曠的地方,或林樹間,好好地做正確的思惟,觀察物質現象的無常,以及觀察感受、想象、意志行為、心識等精神現象的無常。作這樣的思惟,就能斷除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舉、我慢、無明等煩惱了。為何這樣呢?因為能做無常觀想的話,就能建立無我的觀想。聖弟子能夠常保持無我的觀想,就能舍離我慢的心理,順利的獲得涅槃寂靜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當時,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四七經注釋】:

  1、無常想:作無常的觀想。

  2、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舉、我慢、無明:欲愛,為欲界之煩惱;自「色愛」至「無明」乃存在於上二界(色界、無色界)之煩惱,謂之「五上分結」。能斷除此三界諸煩惱,即證成阿羅漢之意。

  3、發荄:荄,草根。發荄,即拔根。

  4、抖擻:振動。

  5、庵羅果:或稱庵摩羅果,為印度水果之一。

  6、閻浮提:或稱南閻浮提,為我人所居世界之稱。

  7、闇冥:即黑暗。

  8、轉輪聖王:簡稱轉輪王或輪王,為世間第一有福之人,於人壽八萬四千歲時出現,統轄四天下。其時,天下太平,人民安樂,沒有天災人禍。


SA.2.48

  四八、本經敘說低舍比丘於修梵行生怠慢,疑惑於佛法。佛陀勸其好好修行,勿執着五受陰,並以二路譬喻正邪。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位比丘名叫低舍,和眾多的比丘聚集於食堂里,他告訴眾比丘說:「諸位尊者!我不能分別一切教法,不喜歡清凈梵行,很喜歡貪睡,對教法疑惑不解。」

  當時,群眾中有一位比丘,來造訪佛陀,向佛陀頂禮後,退立一邊,稟告佛陀說:「世尊啊!低舍比丘和眾多比丘聚集在食堂里,他這樣的對大眾高聲的說:『我不能分別一切教法,不喜歡清凈梵行,很喜歡貪睡,對教法疑惑不解。』」

  佛陀告訴比丘說:「這低舍比丘是個愚痴人,不能守住六根的門戶,飲食不知節制,在初夜與後夜,心不能覺悟,懈怠懶惰,不勤精進修行,不好好地觀察思惟教法;(像他這樣),要他能分別教法,內心喜歡修清凈梵行,遠離貪睡,從教法中遠離各種疑惑,那是不可能的事!如果那位低舍比丘能守護六根的門戶,飲食知道節制,在初夜與後夜,能覺悟精進修持,觀察教法,喜歡分別教法,喜歡清凈梵行,遠離貪睡,內心對教法不疑惑,這才是正確做法!」

  當時,世尊告訴一位比丘說:「請你前往告訴低舍比丘說:『大師叫你!』」

  比丘稟告佛陀說:「好的,我接受您的指令!」於是向前頂禮佛陀後,來到低舍的住處,這樣的對他說:「低舍長老啊!世尊叫你哩!」低舍聽說後,便來世尊處,向佛陀頂禮畢,退立一邊。

  當時,世尊告訴低舍比丘說:「低舍啊!你真的和眾多比丘聚集於食堂時,這樣高聲唱言:『諸位長老!我不能分別一切教法,不喜歡清凈梵行,很喜歡貪睡,對教法疑惑不解。』嗎?」

  低舍稟告佛陀說:「真有這樣,世尊!」

  佛陀問低舍說:「我現在問你,你就隨着心意回答。你意見怎樣呢?如果對於物質現象,不能離棄對它的貪求、不能離棄對它的慾望、不能離棄對它的喜愛、不能離棄對它的想念、不能離棄對它的渴望,那物質現象如果改變或不同了,你意見怎樣呢?這時你是否將會生起憂愁、悲傷、煩惱的痛苦呢?」

  低舍稟告佛陀說:「會的,世尊!如果對於物質現象,不能離棄對它的貪求、不能離棄對它的慾望、不能離棄對它的喜愛、不能離棄對它的想念、不能離棄對它的渴望,那物質現象如果改變或不同了,真的就會生起憂愁、悲傷、煩惱的痛苦了。世尊啊!真的是這樣,沒錯!」

  佛陀告訴低舍說:「答得好啊!答得真好!低舍啊!正確的答案應該是這樣子的,這是對物質現象不能離棄貪慾的說法。低舍啊!對於感受、想象、意志行為、心識等精神現象,不能離棄對它的貪求、不能離棄對它的慾望、不能離棄對它的喜愛、不能離棄對它的想念、不能離棄對它的渴望,那些精神現象如果改變或不同了,你意見怎樣呢?這時你是否將會生起憂愁、悲傷、煩惱的痛苦呢?」

  低舍稟告佛陀說:「會的,世尊!對於那些精神現象,不能離棄對它的貪求、不能離棄對它的慾望、不能離棄對它的喜愛、不能離棄對它的想念、不能離棄對它的渴望,那些精神現象如果改變或不同了,真的就會生起憂愁、悲傷、煩惱的痛苦了。世尊啊!真的是這樣,沒錯!」

  佛陀告訴低舍說:「答得好啊!答得真好!正確的答案應該是這樣子的,這是對精神現象不能離棄貪慾的說法。」

  佛陀告訴低舍說:「你意見怎樣呢?如果對於物質現象能離棄對它的貪求、離棄對它的慾望、離棄對它的喜愛、離棄對它的想念、離棄對它的渴望,那物質現象如果改變或不同了,你還會對它生起憂愁、悲傷、煩惱的痛苦嗎?」

  低舍稟告佛陀說:「不會,世尊!就是這樣,沒錯!」

  佛陀說:「你意見怎樣呢?對於感受、想象、意志行為、心識等精神現象,能離棄對它的貪求、離棄對它的慾望、離棄對它的喜愛、離棄對它的想念、離棄對它的渴望,那些精神現象如果改變或不同了,你還會對它生起憂愁、悲傷、煩惱的痛苦嗎?」

  低舍稟告佛陀說:「不會,世尊!就是這樣,沒錯!」

  佛陀告訴低舍說:「答得好啊!答得真好!低舍啊!現在我將以譬喻來解說,大智慧的人就可從譬喻的說法中得到了解。比如有二個男子結伴同行一路,其中一個熟悉路向,另一個不熟悉路向。那位不熟悉路向的人告訴熟悉路向的人說:『我想到某個城市、某個村莊、某個聚落去,你應當指示我路向。』當時,識路的人就指示他路向,告訴他說:『先生!從這一條路走去,前面可見二條道路,你要舍左道從右道前行;又有坑谷河流,你又當舍左道從右道前行;又會遇到叢林,你仍當舍左道從右道走。你應當這樣的漸漸往前走,就可到達某個城市了。』」

  佛陀告訴低舍說:「這個譬喻的意思是這樣:不識路的人,就好比愚痴的凡夫;那位識路的人,就好比如來、應供、已經覺悟的人。前面二路,就好比眾生的疑惑。左邊的路,好比三種不善之法:貪慾之心、瞋恚之心、害人之心;右邊的路,就好比三種善心:離棄貪慾的心、離棄瞋恚的心、不害人的心。前行左邊的路,好比邪見(偏邪的知見)、邪志(偏邪的心思)、邪語(偏邪的言語)、邪業(偏邪的行為)、邪命(不正當的職業)、邪方便(不正確的努力)、邪念(偏邪的觀念)、邪定(偏邪的禪定);前行右邊的路,就好比正見(正確的知見)、正志(正確的心思)、正語(正當的言語)、正業(正當的行為)、正命(正當的職業)、正方便(正確的努力)、正念(正確的觀念)、正定(正確的禪定)。坑谷河流,就好比瞋恚心、愚痴無明的遮障、憂愁、悲傷;叢林就好比人之五種情慾;城市,就好比涅槃寂靜的境地。」

  佛陀告訴低舍說:「我是你們的導師,為你們眾聲聞弟子所應做的事我都已經做了,如今我當作慈悲哀憐想,以正確的方法使你們獲得安樂,我也全都已經做了。你們今天,當去做你們所當做的事,應當在樹下、或空曠的地方、山岩洞穴里,鋪草為座位,好好地思考,有正確的觀念,精進修持,不懈怠,莫使日久以後,心有悔恨,這是我今天所要教導你的。」

  那時,低舍聽聞佛陀說法後,滿心歡喜,願遵奉修行。

  【第四八經注釋】:

  1、根門:眼等六根是漏出種種煩惱和入種種妄塵的門戶。

  2、初夜、後夜:印度將一日分為六時,晝三時為晨時、日中、日沒。夜三時為初夜、中夜、後夜。原始教團在初夜後夜都是用功修持,唯中夜是休息時間。

  3、如來、應、等正覺:此三者皆是佛的名號。如來,言乘如實之道來成正覺。應,即應供,言佛陀應受人天的供養。等正覺,言佛的覺悟,是真正平等的覺悟。

  4、五欲:指色、聲、香、味、觸,五者能使人起貪慾之心,故名五欲。

  5、聲聞:指聞佛說四諦法之音聲而悟道的人。


SA.2.49

  四九、本經敘說因眾中有少諍事,佛陀責諸比丘後,入安陀林獨坐,後以哀憫故,復還攝諸比丘,告以修習無相三昧。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眾比丘發生了一件小爭執,世尊因責備了眾比丘的緣故,早餐時,披上袈裟拿着缽盂,進城乞食。飯後,走出城來,收好了衣缽,洗腳後,走進安陀林中,坐在一棵樹木底下,獨自安靜思惟,這樣的想着:眾比丘間發生了一件小爭執,我也責備了那些比丘們,然而那些比丘中很多是年少的比丘,他們出家不久,現在不見我這個導師,或許已生起後悔之心,憂愁不樂了。長夜以來我就已經對這群比丘生起哀憫的心,現在我應當回去,攝受教導他們,就因我哀憫他們的緣故。

  當時,大梵天王知道了佛陀的心念,有如大力士屈伸手臂這樣短暫的時間,就從大梵天里隱沒,然後立於佛陀面前,稟告佛陀說:「是的,世尊!是的,善逝!您責備了那些比丘,是因為他們發生了一件小爭執的緣故。然而在那些比丘中,很多是年少的比丘,他們出家不久,沒看見大師您,或許已生後悔之心,憂愁不樂了。世尊您長夜以來、心懷哀憫,是一直在攝受教導着眾僧的。慈悲的世尊啊!願您現在就回去教導那些比丘。」

  那時,世尊心裡因垂憫大梵天王的緣故,就靜默的應允了。當時,大梵天王知道世尊已靜默地應允了,便向佛陀行禮,並往世尊右邊旋繞三圈,忽然就消失不見了。

  那時,世尊在大梵天王回去不久後,就回到祇樹給孤獨園裡,鋪好了坐具,整肅儀容,端正的坐着,顯現微妙的法相,使眾比丘敢來奉見。當時,眾比丘來到佛陀坐處,懷着慚愧的心,向前頂禮佛陀,然後退坐一邊。

  這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出家學道的人,應以謙卑安身立命。剃除鬚髮、拿着缽盂,挨家挨戶的去乞食,就像被人控制加咒的禁物一樣卑賤。所以這樣子,是為了要求得勝妙的義理,為了濟度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為了從這生死的苦海中得到究竟解脫的緣故。諸位善男子啊!你們都不是因為王法的逼迫役使、不是負債的人、不是因為內心有所恐怖、也不是因怕丟失性命而出家,是真正為了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而出家。你們難道不是為了這樣而出家的嗎?」

  比丘稟告佛陀說:「是這樣,世尊!」

  佛陀告訴比丘說:「各位比丘啊!你們為了求得勝妙的義理而出家學道,如何當中還有這麼一位愚痴凡夫,卻起了貪慾,對外境產生了嚴重的愛染執着,憤恨凶暴,偷懶卑劣,失去了正念,沒有正定,而六根迷亂呢?譬如一個男子從昏黑而進入昏黑,從幽暗而進入幽暗,從糞坑裡爬出來卻又掉進糞坑裡去,拿污血來清洗血漬,舍離了各種惡行卻又去行惡。我說這個譬喻,愚痴比丘的作為也就像這樣。又譬如焚屍的薪柴,剩餘的丟棄於墳場里,那些砍柴的樵夫不會去撿拾。我說這個譬喻,愚痴的比丘生起貪慾,對一切事物懷有嚴重分別執着的心,憤恨凶暴,偷懶卑劣,失去正念,沒有正定,六根散亂,也就像這個樣子。」

  佛陀說:「比丘啊!有三種不善的心。是那三種呢?就是貪慾的心、憤恨的心、害人的心。這三種心是由思想而生起的。是怎樣的思想呢?思想有無數種,但貪慾的思想、憤恨的思想、害人的思想,各種不善的心理都是從這裡產生的。比丘啊!貪慾的心、憤恨的心、害人的心,以及無數種的不善心思,要如何徹底的將它滅除凈盡呢?應把心思安置於道法上,用智慧去觀察四念處|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並依住於了知諸法無相的靜定中,修習多修習;那麼兇惡、不善的心思便會從此消失,永遠滅盡無餘,就是要運用這方法。」

  佛陀說:「諸位善男子、善女人正信佛教樂法出家,修習依止中道的無相三昧,修習又多修習後,依循着佛的真理言教,住於通達甘露涅槃的門戶中,乃至於達到甘露涅槃的境界。我不說這甘露涅槃的境界,是依三種邪見達成。是那三種呢?有一種邪見是這樣說的:『生命就是身體。』又有這樣的邪見:『生命異於身體,身體也異於生命。』又有這樣的邪見:『物質現象就是我,同一無異,是長存不變的。』多聞聖弟子要做這樣的思惟:世間可真有一事物可以長久執取,而都不會有過誤失當的;經思考後,都不見有一事物可以長久執持,而不會有過誤失當的。我如果執取物質現象,就會有過誤失當;如果執取着感受、想象、意志行為、心識等精神現象,就會有過誤失當。這樣的去察知後,對於世間一切事物,就不會有所執取了;不會有所執取的話,自己就能覺悟達到涅槃境界:我再生的因素已滅盡,清凈的梵行已建立,所應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後身,不再流轉於生死輪迴中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當時,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四九經注釋】:

  1、少諍事:少,即小。諍,通爭。少諍事,即小爭執。

  2、右繞三匝:敬禮之一。在尊者之旁,旋繞於右三圈。

  3、尼師檀:即坐具。

  4、斂身:整肅儀容。

  5、微相:微妙法相。

  6、禁咒:方士的法術,禁物而咒之,使如己意。

  7、勝義:義理非常微妙的意思。

  8、王賊所使:受王法逼迫役使。

  9、染着:對一切境界生起愛染執着的心。

  10、火:燃火的薪柴。 ,音ㄊ一ㄢ。

  11、四念處:又名四念住。身念處,是觀身不凈。受念處,是觀受是苦。心念處,是觀。


《雜阿含經》卷2終。


序言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


【Chanworld.org收集整理】2018.05.07-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