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現代漢語】

序言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


《雜阿含經》【現代漢語】版

張西鎮  譯


《雜阿含經》簡介

《雜阿含經》(巴利語:saṃyuttāgama,梵語:saṃyuktāgama),亦作「雜阿笈摩」、「相應阿笈摩」、「相應阿含」,經名,四部阿含之一,謂依相應教類編成集、總匯一部,由佛弟子輾轉傳來至今。漢譯《雜阿含經》為根本說一切有部傳本,與對應巴利本《雜尼迦耶》(巴利語:saṃyuttanikāya)一起,被認為是最接近早期佛經原貌的佛陀言論集。

音義

阿含(巴利語、梵語:āgama)亦作「阿鋡」、「阿鋡暮」、「阿笈摩」,本義來,轉義傳來、聖教,謂自佛陀及聖弟子處傳來之教[1];或言歸,歸附、歸結義,謂佛法之總匯。Saṃyukta 有二義:相應的(事相應的),雜處的(間廁鳩集的)。漢傳譯名,取自雜處之義,故譯為雜阿含。[2][3][4]這可能是因為早期結集,各經都是獨立出現,經文簡短,次第雜亂,所以被稱為雜。《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取相應之意,稱為《相應阿笈摩》[5],與巴利藏《相應部》取名相同。

譯本

《雜阿含經》為南朝劉宋求那跋陀羅在元嘉二十年(443年)於楊都祇洹寺口述,寶雲傳譯漢文,慧觀筆錄,共五十卷。其原本來源不明,《開元釋教錄》記載,此本就是法顯由錫蘭取回的雜阿含梵本[6];也有可能是求那跋陀羅由天竺或錫蘭帶來中國。現代在高昌及于闐發現梵文片斷,與現存《雜阿含經》一致,因此可以推斷它是由梵文本譯出,屬於根本說一切有部。

另有十六卷本《別譯雜阿含經》,譯者失傳,譯出的時間可能早於五十卷本。可能屬於飲光部或法藏部。

內容

《雜阿含經》是禪修的經典[7],文章精簡雜錄,現存一千三百五十九篇經文,乃佛陀在世時對弟子所說的重要教理,以「五蘊」、「六入處」、「十八界」為禪觀,對「緣起」、「四聖諦」的闡釋,了知一切法是「無常」、「苦」、「空」、「無我」,從而獲得真正的解脫。現代學者根據《瑜伽師地論》有關記載將其歸納為七誦:「五陰誦」、「六入處誦」、「雜因誦」、「道品誦」、「佛所說誦」、「弟子所說誦」和「八眾誦」。

【注】:以上文字來自維基百科。


序言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


【Chanworld.org收集整理】2018.05.09-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