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和50。
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七 (SA.47)
SA.47.1236-1263
SA.47.1236
一二三六【經旨】本經敘說有一天子誦偈贊說處天宮中才能得快樂,佛陀告訴他諸行無常,寂滅乃為真樂。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告訴佛陀說:
「不住在天上的難陀林,終究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住在忉利天宮中,可得到天帝的名稱。」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你這小童子,如何得知阿羅漢所說的真理呢?
世間一切現象都是無常,這些都是會生滅之法;
生起的既然又會消滅,要把生滅都成為寂滅才是真正的快樂。」
那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當時,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第一二三六經注釋:
1、難陀林:即忉利天之歡喜園。
2、忉利天:即三十三天,為欲界六天中之第二重天,天主名釋提桓因,宮殿在須彌山頂。
3、童蒙:小孩子。
SA.47.1237
一二三七【經旨】本經敘說有一天子不贊成佛陀執著於教化眾生,佛陀告其以哀憫故,常教授眾生。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就誦偈說:
「斷除一切鉤鎖的束縛,釋迦牟尼您已經沒有家累了,
可是大沙門您卻執著於教化,對此我不讚美稱善!」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一切眾生之類,都是互相纏縛而不得解脫;
如果是有智慧的人,哪一個能不憐憫他們呢?
成正覺的善逝,就是因為哀憫他們的緣故,所以常去教授眾生們;
哀憫一切眾生,這是阿羅漢之法所應有的。」
那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當時,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便隱沒不見。
第一二三七經注釋:
1、鉤鏁:鉤,或作「鉤」。鏁,同「鎖」字。彎曲的鎖鏈。
2、是法之所應:別譯雜阿含經卷九第二經此處作「羅漢法應爾」。
SA.47.1238
一二三八【經旨】本經敘說有一天子認為人時時皆有慚愧心,佛陀則認為有慚愧心者稀有。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說:
「常習慚愧之心,這是人們時時會有的事;
如此就能遠離一切的惡業,猶如顧鞭便快跑的良馬一樣。」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常習慚愧之心,這樣的人實在很少;
如此就能遠離一切的惡業,猶如顧鞭便快跑的良馬一樣。」
那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當時,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SA.47.1239
一二三九【經旨】本經敘說有一天子認為雖不習正法,長時後心亦能覺悟;佛說應習正法,才能得證。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對佛陀說:
「不習近正法,樂著於各種邪見,
昏沉睡眠而不自覺悟,經過長時間後,他的心自能覺悟。」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應專心修習正法,遠離不善之業,
如此滅盡煩惱的阿羅漢,於此險惡之世,他的心也是平等的。」
那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當時,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第一二三九經注釋:
1、彼天子說偈問佛:比對別譯本及南傳,此句應作「彼天子而說偈言」。
2、「不習近正法……長劫心能悟」:別譯雜阿含經卷九第四經此偈作「不善知己法,好欲習他法,是名睡不寤,有時必得寤。」
SA.47.1240
一二四〇【經旨】本經敘說有一天子認為若依法善調伏,不隨諸邪見,雖着於睡眠,亦能隨時悟;佛陀則答以究竟愚痴無知,乃能度世恩愛。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說:
「如果能依法善調伏自己,不隨從其它的邪見,
雖然仍是貪著於睡眠,但還是能隨時得到證悟。」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如果能依法調伏自己,也不隨從其它的邪見,
仍要徹底地滅盡愚痴無知後,才能度越世間的恩愛。」
那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當時,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第一二四〇經注釋:
1、「以法善調伏……則能隨時悟」:別譯雜阿含經卷九第五經此偈作「不善調於法,依止於異見,是名睡不寤,有時或得寤。」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偈作「以迷於法故,引入於異教,深眠彼不醒,今正彼醒時。」南北所傳三經差異頗大。
2、「若以法調伏……能度世恩愛」:別譯雜阿含經作「於法善調順,不依止邪見,度愛之彼岸,佛知已涅槃。」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則作「因以不迷法,不入於異教,彼等正證知,以平行不平。」
SA.47.1241
一二四一【經旨】本經敘說佛陀告一天子,漏盡阿羅漢即使說有我、我所亦無妨。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問佛陀說:
「如果證阿羅漢的比丘,他自己所應做的事都已做好,
一切煩惱都已滅盡,只持此最後一次的身體,
他是否可以記說『有我』,或者記說『我所有』呢?」
當時,世尊就誦偈答說:
「如果證阿羅漢的比丘,他自己應做的事都已做好,
一切煩惱都已滅盡,只持此最後一次的身體,
即使記說『有我』,或者記說『我所有』,也是無妨的。」
當時,那位天子又誦偈問說:
「如果證阿羅漢的比丘,他自己所應做的事已做好,
一切煩惱都已滅盡,只持此最後一次的身體,
但是他的心卻依於我慢,而記說『有我』,
以及記說,『我所有』,是否會有這樣的說法呢?」
當時,世尊就誦偈答說:
「如果已經遠離我慢,不再有我慢心理,
超越我、我所有的話,我就會記說他為滅盡煩惱的人。
此人對於那個我、我所有,心裡已永遠不會執著了,
他善解世間的名字,只是以平等心,隨順世間而說那些假名相罷了。」
那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當時,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第一二四一經注釋:
1、我慢:恃我而自高自大,侮慢他人。
2、「善解世名字,平等假名說」:別譯雜阿含經卷九第六經此處作「隨順世俗故,亦說我非我」;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此世巧稱呼,唯依慣例稱」。
SA.47.1242
一二四二【經旨】本經經意與前經相同。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問佛陀說:
「如果證阿羅漢的比丘,已滅盡一切煩惱,只持此最後一次的身體,
他是否會講說『有我』,或者講說『我所有』呢?」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如果證阿羅漢的比丘,已滅盡一切煩惱,只持此最後一次的身體,
他也是會講說『有我』,或講說有『我所有』的。」
當時,那位天子又誦偈問說:
「如果證阿羅漢的比丘,他自己所應做的事都已做好,
已滅盡一切的煩惱,只持此最後一次的身體,
他如何講說『有我』呢?說什麼是『我所有』呢?」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如果證阿羅漢的比丘,他自己所應做的事都已做好,
一切煩惱都已滅盡,只持此最後一次的身體,
他會說我的煩惱都已滅盡,也不會執著於『我所有』,
因為他善解世間的名字,只是以平等心,隨順世間而說那些假名相罷了。」
當時,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SA.47.1243
一二四三【經旨】本經敘說羅睺阿修羅遮障月亮,月天子跑去祈求佛陀解困,佛陀乃誦咒偈迫使阿修羅王舍月而回。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羅睺阿修羅王遮障了月天子。當時,眾月天子們都很恐慌,他們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誦偈祈求佛陀說:
「現在我們禮敬您這位最殊勝的覺者,您能解脫一切的障礙,
我們現在遭遇到苦惱,所以跑來歸依您!
我們這些月天子,歸依善逝您,
希望佛陀您能哀憫這世間,為我們解除阿修羅的遮障!」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破壞一切的黑暗,光明遍照虛空,
今毘盧遮那的清凈光明顯現了。
羅睺阿修羅!你應該避開虛空,趕快把月亮釋放出來。」
羅睺阿修羅,立即捨去月亮而回,
全身汗流浹背,心裡極惶恐而不自安穩,
神志昏亂,就像個罹患重病的人一樣。
那時,有位名叫婆稚的阿修羅,他看見羅睺阿修羅那麼快速地舍月而回,便誦偈問說:
「羅睺阿修羅啊!你捨棄月亮為什麼如此快速呢?
你那威神之體,為什麼都流汗,就像罹患重病的人呢?」
羅睺阿修羅誦偈答說:
「因為瞿曇念誦神咒偈語,不趕快捨棄月亮的話,
我或許頭部會破裂成七塊,遭受瀕臨死亡的痛苦。」
婆稚阿修羅又誦偈說:
「佛陀出世是難得未曾有之事,能使世間得到安穩,
他念誦神咒偈語,能使羅睺阿修羅捨棄遮障月亮。」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當時,月天子們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行禮後離去。
第一二四三經注釋:
1、毘盧遮那:又作毘盧舍那,華譯為遍一切處,是光明遍照一切的意思,又是佛的真身——法身佛的通稱。
2、飛兔:借指月亮。
SA.47.1244
一二四四【經旨】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言自己已無母、妻、子之堅縛。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問佛陀說:
「您有族本嗎?有轉生族嗎?
有否與您共相屬的呢?要怎樣解脫系縛呢?」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我沒有族本,也沒有轉生族,
與我共相屬的已永斷,如此解脫一切的系縛。」
當時,那位天子又誦偈問說:
「什麼叫做族本呢?什麼是轉生族呢?
與我共相屬的是什麼呢?堅縛是什麼呢?」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母親就是世間的族本,妻子就叫做轉生族,
在一起的兒子就是共相屬,愛欲就是堅縛。
我已沒有族本,也沒有轉生族,
共相屬的也沒有了,這樣就叫做解脫堅縛。」
那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真好啊!您已沒有族本,沒有轉生族也是很妙的,
真好啊!你已沒有相屬,真妙啊!您已解脫了堅縛。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當時,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第一二四四經注釋:
1、「為有族本不……云何解於縛」: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偈作「卿有茅屋否?如何無有巢?如何無繼系?如何脫系縛?」茅屋即借指母,巢即借指妻,繼系即借指子,系縛即借指渴愛。
SA.47.1245
一二四五【經旨】本經敘說佛陀獨一而住,不憂不喜,不為不樂所壞。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釋氏優羅提那塔這兒。
那時,世尊新剃除鬚髮,於後夜時結跏趺靜坐,直身正意,繫念在前,用衣服覆在頭上。
當時,在優羅提那塔邊有天神住在那兒,那天神放出身上的光明,遍照整個精舍。他問佛陀說:「沙門您在憂愁嗎?」
佛陀告訴天神說:「我有遺失什麼嗎?(為什麼要憂愁呢?)」
天神又問:「沙門您是在歡喜嗎?」
佛陀告訴天神說:「我是有得到什麼嗎?(為什麼會歡喜呢?)」
天神又問:「沙門您是沒有憂愁也沒有歡喜嗎?」
佛陀告訴天神說:「是的!是的!」
當時,天神就誦偈說:
「您是已遠離一切煩惱了呢?還是沒有歡喜呢?
為什麼獨自一人住着呢?不會被不快樂所破壞嗎?」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我已得解脫無煩惱,也沒有什麼歡喜;
不快樂不能破壞我,所以獨自一人而住着。」
當時,那位天神又誦偈問說:
「您為什麼能無煩惱呢?為什麼能沒有歡喜呢?
為什麼獨自一人住着,不會被不快樂所破壞呢?」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應知煩惱會生歡喜,歡喜也會生煩惱,
如果沒有煩惱也就不會有歡喜,這個真理,天神你應當要護持。」
那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真好啊!您已沒有煩惱,真妙啊!您也沒有歡喜,
真好啊!您獨自一人居住,而不會被不喜樂所破壞。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當時,那位天神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第一二四五經注釋:
1、非不樂所壞:別譯雜阿含經卷九第九經此句作「不為不忍樂,之所覆蔽障」;或於本經他處作「不為彼不樂,之所覆蔽障」。
SA.47.1246
一二四六 【經旨】本經敘說有一天子言斷除貪慾應如利劍害、頭火燃之緊急;佛陀告其斷除後身也應如此。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說:
「猶如被利劍所傷害,也如頭面被火燃燒一樣的緊急,
斷除貪慾之火也要那樣急切,要以正念而求遠離。」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譬如被利劍所傷害,也如頭面被火燃燒一樣的緊急,
斷除未來再受生此身也要那樣急切,要以正念而求遠離。」
那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當時,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第一二四六經注釋:
1、「斷除於後身,正念求遠離」:別譯雜阿含經卷九第十經此處作「念覺之比丘,應勤思方便,而斷於邊見,及以吾我見。」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則作「捨身見比丘,正念於出家」。
SA.47.1247
一二四七【經旨】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出離痴惑叢林之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問說:
「被眾天女所圍遶,她們就如女吸血鬼一樣;
在此痴惑的叢林里,要怎樣才能出離呢?」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要以正直平等為道路,遠離恐怖的方向,
駕乘寂默的車子,以憶持正法為密覆的幢蓋,
慚愧為長韁,正念為羈絡,
智慧為善駕馭的車夫,正見做為前導。
如此美妙的車乘,無論男女若能乘坐,
就能走出這生死的叢林,獲得安樂之處!」
那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第一二四七經注釋:
1、毘舍脂:女吸血鬼。
2、縻:韁繩。
3、羈絡:馬絡頭。
SA.47.1248
一二四八【經旨】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若能拔除愛欲根本,則能得解脫。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問佛陀說:
「人們有行、住、坐、卧四輪,及眼、耳、鼻、口、大小便道九門,全都充滿着貪慾。
就如大象深陷於污泥中,要如何才能夠出離呢?」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應斷除愛喜的長系,以及貪慾等惡業,
拔除了愛欲的根本,才能正向那安穩之處。」
那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當時,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第一二四八經注釋:
1、四輪九門:四輪,指行、住、坐、卧四威儀。九門,指身體上兩眼、兩耳、兩鼻孔、口及大小便處。
SA.47.1249
一二四九【經旨】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欲息世間諸勤求,應舍家出家,以斷貪愛。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告訴佛陀說:
「在賴吒盤提國里,有很多經商賈客,
他們個個都是大富,財寶充足,然而各人還是努力去爭求財富,
以各種方法想去求得財利,就像那燃燒熾盛的火焰一樣,
由於有如此爭勝的心裡,所以欲貪就四處奔馳不止。
究竟要怎樣才能斷除貪慾,以息止世間的汲汲營求呢?」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應當要舍離俗家,出家而不執著於家,妻子及財寶也都應捨棄,
同時捨棄貪瞋痴而出離於欲,成為滅盡一切煩惱的阿羅漢,
有正智而心靈得到解脫,這樣就能滅盡愛欲,息止各種營求。」
那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當時,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第一二四九經注釋:
1、賴吒盤提國: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領國剎帝力」;別譯雜阿含經卷九第二三經則作「羅吒國」。
SA.47.1250
一二五〇【經旨】本經敘說有一天神為解除商人的賊難,而以偈問,商人中有一優婆塞,如法說偈,善於記說。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在過去世時,拘薩羅國有五百位商人,他們駕乘着車子同伴而行去謀生,走到一處曠野中。在曠野里有五百個賊人隨在他們後面追趕着,想趁機搶劫他們的財物。當時,這曠野中有一位天神,止住於路邊。
這時,那位天神如此想着:我應當走到那些拘薩羅國眾商人處,對他們問些義理,如果那些商人喜歡我的問題,能夠及時解答的話,我就應當運用方法,使他們都能得到安穩,脫離盜賊的劫難;如果他們不喜歡我的問題,我就像其他的天神一樣,放棄幫助他們。
當時,那位天神如此思考後,就放出身上的光明,遍照那些商人的車隊,並誦偈問說:
『是誰於他人覺悟時睡眠呢?又是誰於他人睡眠時覺悟呢?
有誰能了解這個義理?有誰能為我解說呢?』
那時,商人中有一位敬信佛、敬信法、敬信僧的優婆塞(居士),他一心向佛、向法、向僧,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對於佛已離疑,對於法、僧已離疑,對於苦、集、滅、道也都已離疑,徹見四聖諦,得證初果。他在商人隊伍中和眾商人們同伴而行。那位優婆塞於後夜時端坐思惟,繫念在前,對於十二因緣做逆與順的觀察,所謂因有此事的緣故,所以就會有此事;因為此事生起的緣故,所以就會有此事的生起。所謂緣於無明而有妄行,緣於妄行而有業識,緣於業識而有名色(六根未具之胚胎),緣於名色而有六入處(六根),緣於六入處而有覺觸,緣於覺觸而有感受,緣於感受而有愛欲,緣於愛欲而有追求執取,緣於追求執取而招感未來的果報,緣於有未來的果報而致使有未來的受生,緣於有未來的受生,也就會有老、死、憂、悲、惱苦,如此純粹大苦結聚的集起;同樣地,如果無明息滅,那麼妄行就會息滅;妄行息滅,那麼業識就會息滅;業識息滅,那麼名色就會息滅;名色息滅,那麼六入處就會息滅;六入處息滅,那麼覺觸就會息滅;覺觸息滅,那麼感受就會息滅;感受息滅,那麼愛欲就會息滅;愛欲息滅,那麼追求執取就會息滅;追求逐取息滅,那麼就不會招感未來的果報;不招感未來的果報,就不會有未來的再生;沒有未來的再生,那麼老、死、憂、悲、惱苦也就會息滅,就像這樣,如此純粹大苦的結聚就息滅了。
當時,那位優婆塞如此思惟後,就唱誦詩偈說:
『我於他人覺悟時睡眠,我於他人睡眠時覺悟,
我解知這個義理,能為人解說。』
當時,那位天神就問優婆塞說:『怎樣叫覺醒時的睡眠者呢?怎樣叫睡眠時的覺醒者呢?你為什麼能解知這個義理呢?你為什麼能解說呢?』
當時,優婆塞就誦偈答說:
『對於貪慾、瞋恚、愚痴,都能舍離對它的欲願,
這種滅盡煩惱的阿羅漢,有正智而心靈得到解脫;
像他那樣就叫做覺悟,而我對他來說,就是還在睡眠。
不知是由因而生苦,以及苦惱因緣的集起,
也不知對這一切苦,將它滅盡無餘。
又不知有正道,能正確地趨向息滅苦惱之處,
像這樣的人就叫做在睡眠,而我對於那些人來說,
就是一位覺悟的人。
我就是如此於他人覺悟時睡眠,如此於他人睡眠時覺悟,
如此地善知它的義理,如此地能為人解說。』
當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真奇啊!於他人覺悟時睡眠,真妙啊!於他人睡眠中覺悟,
真好啊!能解知它的義理!真美啊!能為我解說。
久遠以來,至今乃見諸位法兄弟的到來,
由於你恩力的緣故,能使所有商人大眾,
得免於盜賊的劫掠,你們可以隨着道路安樂地離去了。』
就像這樣,眾比丘啊!那些在拘薩羅國澤中的所有商人們,便都能安穩地從曠野里走出去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一二五〇經注釋:
1、第一無間等果:即初果。
2、「彼則為覺悟,我於彼睡眠」:言於彼得阿羅漢者而言,我只證初果之人,仍為睡眠者。
3、「斯等為常眠,我於彼則覺」:言不知四聖諦的人是為常眠,而我已證初果,已知四聖諦,故對彼不知者而言,我乃是位覺悟者。
4、「久遠乃今見,諸兄弟而來」:別譯雜阿含經卷九第二四經作「久來不見法兄弟,今得相見大歡悅」。
SA.47.1251
一二五一【經旨】本經敘說有一優婆塞與人會坐時,極力毀呰欲,然而自己回家時卻耽於五欲中,天神見之,乃誦偈教誡他。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在過去世時,海洲上有一位優婆塞到其他優婆塞家聚會坐談。他極力詆毀『欲』,如此說:『這欲是虛妄不實,為欺誑之法。就像那幻化之術,欺騙小嬰兒一樣。』可是他回到自己家裡,卻縱情於色聲等五欲之中。這位優婆塞家有位天神住在這裡。當時,那位天神如此想着:這位優婆塞不殊勝,所行也不善,在其他優婆塞家會坐群眾中,他極力詆毀欲,如此說:『這欲是虛妄不實,為欺誑之法,有如在欺騙小嬰兒一樣。』可是他回到自己家裡,卻縱情於色聲等五欲之中。我現在應該啟發他,使他覺悟。於是就誦偈說:
『你在大眾聚會中,極力詆毀欲是無常的,
可是你自己卻沉溺於愛欲中,就如牛隻陷於深泥一樣。
我觀察那大會中,所有的優婆塞們,
他們都是多聞而明解正法,能奉持凈戒的人;
你看見他們喜樂正法,而講說欲是無常。
為什麼自己卻縱情於五欲中,不能斷除貪愛呢?
為什麼你還喜樂這世間,畜養妻子眷屬呢?』
當時,那位天神如此這樣地開導覺悟那位優婆塞後;而那位優婆塞也如此這樣地覺悟後,便剃除鬚髮,穿着袈裟法衣,正信佛法,不執著於家,而出家學道,精勤修習,終於滅盡一切的煩惱,證得阿羅漢果。」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一二五一經注釋:
1、海洲上:別譯雜阿含經卷九第二五經作「輸波羅城」。
SA.47.1252
一二五二【經旨】本經敘說給孤獨長者至王舍城遇見佛陀,皈依佛陀成為優婆塞,並答應回國為建精舍之經過。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寒林中的丘冢間。
那時,給孤獨長者因為有一些緣故而來到王舍城,就居住在一位長者的家中。夜晚時,他看見長者告訴他的妻子、僕役、工作人員說:「你們全部都起來,趕快破柴燃火,炊飯作餅,調製各種美味,並莊嚴堂舍吧!」
給孤獨長者看見後,這樣想着:今晚這位長者所做是為了什麼呢?是要嫁女兒或娶媳婦嗎?還是要宴請賓客、國王、大臣呢?如此思考後,就去問長者說:「你今晚所做是為了什麼呢?是要嫁女兒或娶媳婦嗎?還是要宴請賓客、國王、大臣呢?」
當時,那位長者回答給孤獨長者說:「我不是要嫁女兒或娶媳婦,也不是要邀請國王、大臣,我只是想要迎請佛陀和比丘僧們,準備供養他們而已。」
當時,給孤獨長者聽到從未曾聽過的佛陀名字後,內心非常歡喜,全身一切毛孔都感到舒暢愉快,就又問長者說:「為什麼叫做佛呢?」
長者答說:「有一位沙門瞿曇,是釋種的子弟,他於釋種中剃除鬚髮,穿着袈裟法衣,具有正信,以俗家為非究竟歸處而出家學道,已證得無上的正等正覺,這樣就叫做佛。」
給孤獨長者說:「怎樣叫做僧呢?」
那位長者答說:「如果婆羅門種姓剃除鬚髮,穿着袈裟法衣,相信俗家為非究竟歸處,而跟隨佛陀出家;或者是剎帝力種(王族)、毘舍種(商賈)、首陀羅種(農民)的善男子們也剃除了鬚髮,穿着袈裟法衣,正信佛法,不執著於家,見佛陀出家而跟隨他出家,這樣就叫做僧。我今天就是要迎請佛陀,以及現前的僧伽,才施設這些供養的。」
給孤獨長者問那位長者說:「我現在可以前往拜見世尊嗎?」
那位長者答說:「你暫且住在這裡,等我邀請世尊來到我家,你在這裡就可以和他見面了。」
那時,給孤獨長者就在這夜裡至心念佛,因此得以安眠。天猶未亮,忽然他看到光明之相,以為天已亮了,就想走出屋子,行向城門。他來到城門下,夜才二更(中夜),城門還未打開——依王家的常法,為了等待遠方使命的來往,到初夜盡了(夜晚十點),城門才關閉;等中夜盡了(夜裡二點),才又打開城門,使行人能及早往來。
這時,給孤獨長者看見城門打開了,他這樣想着:一定是夜晚已過,天亮了,所以城門被打開。於是他就乘此光明之相走出城門,出到城門外後,那光明之相便立即消失了,又恢復了黑暗。給孤獨長者內心感到很恐怖,全身毛髮因此而豎起。想着:莫非是有人及非人,或者是奸詐狡猾的人想恐怖我嗎?於是便急着想走回去。
當時,城門邊住有一位天神。此時,那位天神就放出身上的光明,從城門一直到寒林丘冢間,光明普照,並告訴給孤獨長者說:「你且繼續向前走,就可得到殊勝的利益,千萬不要退回去!」
當時,那位天神就誦偈說:
「擁有良好的馬百匹,黃金滿百斤,
騾車及馬車,各自擁有百輛。
將種種珍奇貴重的寶物載在這些車子上,
在過去世里曾種下善根的人,才能得到這樣的福報。
如果有人能以敬重的心,向著佛陀行進一步,
那麼他所得功德的十六分之一,也勝過前面為善福報之上。」
「所以,長者啊!你應當繼續前進,千萬不要退回去!」於是就又誦偈說:
「雪山的大龍象,用純金來裝飾它,
把這頭巨身長大牙的象布施給他人,
也不及於向佛福德的十六分之一。」
「所以,長者啊!你應當趕快前進,去獲得大福利,不可退還。」又誦偈說:
「金菩闍國的美女,有一百位之多,
用各種奇妙的珍寶,以及瓔珞來裝飾她們,
把這些美女用來布施予人,也不及行向佛陀一步所獲功德的十六分之一。」
「所以,長者啊!你應當要趕快前進,去獲得那殊勝的福利,不可退回去。」
當時,給孤獨長者問天神說:「賢者啊!你是什麼人呢?」
天神答說:「我就是摩頭息揵大摩那婆先,過去是長者的善知識,往昔曾經對舍利弗尊者與大目揵連尊者生起信敬心,由於這樣的功德,現在得生在天上,主掌這個城門,所以告訴長者您:『只應當繼續前進,千萬不要退回去!繼續前進可得到福利,不可退回去!』」
這時,給孤獨長者這樣想着:佛陀出現於世間,這不是一件小事;能夠聽聞正法,這也不是一件小事,所以天神來勸我前進,前往拜見世尊。當時,給孤獨長者就循着光明,直行到寒林的丘冢間。
那時,世尊正走出房子,在露地里經行,給孤獨長者遙見佛陀後,就去到他的面前,以俗人的禮法恭敬問訊說:「怎樣呢?世尊啊!您能安穩睡卧嗎?」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婆羅門入於涅槃,這樣就能常保安樂;
不染著愛欲,就可達到完全的解脫。
斷除一切的希望欲求,調伏熾燃的心;
內心得到寂靜止息,寂靜止息就能安穩的睡眠!」
當時,世尊就帶領給孤獨長者進入房中,就座而坐,端身繫念住。這時,世尊就為他說法,給予示教照喜。世尊所說的內容是諸法無常,應當要布施的福事,有關持戒的福事,生天的福事,以及愛樂於欲、欲的禍患、出離於欲,遠離的福事。
給孤獨長者聞法後,見法、得法、入法、解法,度越一切疑惑,不是由於他說而生信,也不是由於他說而得度,他已入於正法、戒律之中,心靈得到無所畏懼。於是他就從座席起來,整理好衣服,向佛陀行禮,右膝跪地,恭敬合掌告訴佛陀說:「我已得度,世尊!我已得度,善逝!我從今天起,盡一生的壽命,將皈依佛、皈依法、皈依比丘僧,成為一位優婆塞(居士),願您證知我!」
當時,世尊問給孤獨長者說:「你叫什麼名字?」
長者答佛陀說:「我名字叫須達多,由於我經常布施救助那些孤貧困苦人家的緣故,所以大家都叫我為給孤獨。」
世尊又問說:「你家住在那裡呢?」
長者告訴佛陀說:「世尊啊!我家住在拘薩羅國,城名叫舍衛,希望世尊您能來舍衛國,我將會盡形壽供養您衣服、飲食、房舍、床卧、隨病的湯藥。」
佛陀問長者說:「舍衛國那邊有精舍嗎?」
長者答佛陀說:「沒有,世尊!」
佛陀告訴長者說:「你可在那兒建立精舍,好使眾比丘往來居住之用。」
長者告訴佛陀說:「只要世尊您願來舍衛國,我將會建造精舍僧房,好使眾比丘往來居住之用。」
當時,世尊靜默地接受了邀請。
那時,長者知道佛世尊已靜默地接受邀請後,便從座席起來,向佛陀頂禮後離去。
第一二五二經注釋:
1、寒林:棄死屍之林。
2、【麥*井】:索餅,即今之麵條。
3、夜始二更:此指中夜而言。
4、「善良馬百匹……過前福之上」:別譯雜阿含經卷九第二六經此處作「假使馬百匹,載滿眾珍寶,並及百金人,以持用布施,如是展轉施,遍滿閻浮提,如是功德聚,以用為一分,不如有一人,發心向佛所,舉足行一步,十六分中一。」敘述內容有異。
5、金菩闍國:印度十六國之一,意譯可愛,位於印度河西邊。原系果名。其國人面似果形,故名,多美女。約今阿富汗斯坦地方。
6、「世尊為其說法……遠離之福」:別譯雜阿含經此處作「佛為種種說法,示教利喜,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為不凈,出要為樂。」
7、須達多:給孤達長者名字,意譯作善施、善施者。
SA.47.1253
一二五三【經旨】本經敘說給孤獨長者往生天上後,再回來拜見佛陀,並誦偈讚歎佛法及舍利弗。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給孤獨長者疾病命終後,受生於兜率天,成為兜率天子,他這樣想着:我不應久住在這裡,我應該前往拜見世尊。如此思考後,就如一位大力士屈伸手臂的短暫時間內,從兜率天上隱沒,而顯現於佛陀之前,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當時,給孤獨天子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於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給孤獨天子就誦偈說:
「在這祇桓精舍的林園裡,有大仙人(佛陀)的僧伽居住,
而諸法之王(佛陀)也住在這裡,更增加我的歡喜心!
深信凈戒之業,以及智慧才是最殊勝的壽命,
依此才能凈化眾生,而不是依於族姓及財物。
具大智慧的舍利弗尊者,有正念而常寂默,
居於幽靜之處修習遠離,是建立勝業良友中最為第一。」
誦完這首詩偈後,便隱沒不見了。
那時,世尊在夜晚過後,走入僧眾中,鋪好坐具,坐於大眾之前,向眾比丘說:「在昨夜裡,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來到我住處,向我頂禮後,退坐一邊,他誦偈說:
『在這祇桓精舍的林園裡,有大仙人的僧伽居住,
而諸法之王也住在這裡,更增加我的歡喜心!
深信凈戒之業,以及智慧才是最殊勝的壽命,
依此才能凈化眾生,而不是依於族姓及財物。
具大智慧的舍利弗,有正念而常寂默,
居於幽靜之處修習遠離,是建立勝業良友中最為第一。』」
當時,阿難尊者告訴佛陀說:「世尊啊!依我對世尊所說的了解,那是給孤獨長者往生到天上後,回來拜見世尊您。而那位給孤獨長者生前對於舍利弗尊者,是極為敬重他的。」
佛陀告訴阿難說:「是的!是的!阿難啊!確實是那給孤獨長者往生天上後,回來拜見我。」
當時,世尊由於舍利弗尊者的緣故,就誦偈說:
「一切世間的智慧,唯如來的智慧除外,
拿來和舍利弗的智慧相比,也不及於他的十六分之一。
如舍利弗的智慧,那是所有天人悉數合起才同等的智慧,
拿來和如來的智慧相比,也不及如來的十六分之一。」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一二五三經注釋:
1、「諸王亦住此,增我歡喜心」:別譯雜阿含經卷九第二七經此處作「法主居其中,我今生喜樂」,由此對照可知,「諸王」乃指諸法之王,亦即「法主」。
2、「深信凈戒業,智慧為勝壽,以此凈眾生」:別譯雜阿含經此處作「信戒定慧業,正命能使凈」。
3、「大智舍利弗……初建業良友」:別譯雜阿含經此處作「智慧舍利弗,寂然持禁戒,空處樂恬靜,最勝無倫匹。」兩相對照,可知「初」,即是第一之意。建業,指建立勝業而言。
SA.47.1254
一二五四【經旨】本經敘說曠野長者由於生前見佛、聞法、供僧不厭足,故命終後得生於無熱天。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曠野精舍里。
那時,有一位曠野精舍的長者疾病命終後,受生於無熱天(色界四禪第六天)。他往生那個天界後,便這樣想着:我現在不應久住在這裡,而不去拜見世尊。如此思考後,他就像一位大力士屈伸手臂那麼短暫的時間內,從無熱天隱沒,而顯現於佛陀面前。
當時,那位天子的天身委落於地,無法自立,彷佛酥油滲於地一樣,無法自立。同樣地,那位天子的天身極為細軟,自己無法維持站立。
當時,世尊告訴那位天子說:「你應當變化為欲界粗大的身體,站立於地上。」
當時,那位天子立即變化自己的形體,成為欲界的粗身,站立於地上。於是,天子向前頂禮佛足,然後退坐一邊。
這時,世尊告訴那位手天子(天子名)說:「你這位手天子啊!原來在此人間受生為人身時,你所受持的經法,現在再憶念時都能不忘記嗎?」
手天子告訴佛陀說:「世尊啊!我原本所受持的經法,現在還是都沒有遺忘。原來我受生於人間時,聽聞正法,有不盡聽聞到的,現在我也能憶念,就如世尊的善說一樣。世尊您說:『如果人於安樂處,能憶持正法的話,就不會是痛苦處。』這是真實不虛的話。就像世尊您在這閻浮提世間,被種種雜類的四眾弟子所圍繞,而為他們說法,那些四眾弟子們聽聞佛陀的說法,便都能奉行;我也如此,在於無熱天上,為眾天人於大會中說法,那些天眾們也都能受持修學。」
佛陀問手天子說:「你原來在人世間時,是由於對那幾種法受持不自滿足的緣故,所以才得以受生到那無熱天中的呢?」
手天子告訴佛陀說:「世尊啊!我是因為對於三法受持不自滿足的緣故,所以於身壞命終後,才往生到無熱天上的。是哪三法呢?就是由於我拜見佛陀不自滿足的緣故,所以身壞命終往生到無熱天;由於我對於聽聞佛法不自滿足的緣故,所以身壞命終往生到無熱天;由於我供養眾僧不自滿足的緣故,所以身壞命終往生到無熱天。」當時,手天子就唱誦詩偈說:
「拜見佛陀不自滿足,聽聞佛法也不自滿足,
供養於眾僧,我也未曾知足過。
我就是如此受持賢聖的正法,調伏慳吝貪著的垢穢,
對於上述三法不自知足,所以才往生到無熱天上。」
當時,手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便隱沒不見。
第一二五四經注釋:
1、曠野精舍:別譯雜阿含經卷九第二八經作「曠野園第一林中」;南傳相對經文則作「舍衛國祇園。」
2、「彼天子天身委地……不自持立」:漢譯南傳大藏經增支部相對經文此處作「詣已,於世尊前,雖想佇足而立,卻惟有沉陷而不能站立,猶如將酥油或胡麻油灌注於砂時,隨即沉滲入而不住;正如是,哈它卡天子於世尊前,雖想佇足而立,而唯陷沉,卻不能站立。」此位天子之名,本經稱作「手天子」,別譯雜阿含經作「首天子」,漢譯南傳大藏經則作「哈它卡天子」。
SA.47.1255
一二五五【經旨】本經敘說無煩天子與佛談及得解脫生於無煩天之七比丘,以及自己生天因緣。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無煩天子(色界四禪第五天),容色非常美妙,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問說:
「往生到那無煩天,得到解脫的七位比丘,
他們的貪慾、瞋恚已滅盡,超離了世間的恩愛。
是誰度越一切疾流,度脫難度的死魔軍呢?
是誰斷除了死魔的繩縛,永遠地超離煩惱的駕軛呢?」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優波迦尊者,以及波羅揵茶尊者,
弗迦羅娑梨尊者,跋提尊者、揵陀迭尊者,
還有婆休難提尊者和波毘瘦尊者,
這些比丘們,他們都已度越一切疾流。
他們已斷絕死魔的繩縛,度越那難度的死魔軍;
斷絕死魔的繩縛,超越了諸天的駕軛。
你所說的是非常深奧的妙法,所知曉的是尋常人難以理解的事,
以如此善巧方便來詢問深奧的義理,你究竟是什麼人呢?」
當時,那位天子就誦偈告訴佛陀說:
「我是證得阿那含果的人,現在受生於無煩天上,
所以能夠知道這些已得解脫的七位比丘,
他們都已滅盡貪慾、瞋恚,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當時,世尊又誦偈說:
「眼、耳、鼻、舌、身,以及第六意入處,
還有那名(精神)與色(物質),都應滅盡無餘。
能知道這些法,而已得到解脫的七位比丘,
他們對於有(存在)的貪愛都已滅盡,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這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過去世時,我是住在鞞跋楞伽村中。
我的名字叫難提婆羅,從事製造那些瓦器的工作,
我是迦葉佛的弟子,在家受持優婆塞(居士)法,
恭敬供養父母,離欲而修學梵行,
那七位比丘世世都是我的善友,我也是他們的善知識。
這些大士們,過去世時都很融洽地在一起,
善能修治身心,現在都只持着這最後一次的身體了。」
那時,世尊又誦偈說:
「是的,你這位賢士,就如你所說的,
過去世時有一鞞跋楞伽村,有位名叫難提婆羅的人,
他是迦葉佛的弟子,在家受持優婆塞法,
恭敬供養父母,離欲而修學梵行,
往昔這七位比丘都是你的善知識,而你也是他們的良友。
如此這些正士們,過去世時都很融洽地在一起,
善能修治他們的身心,現在都只持着這最後一次的身體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當時,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便隱沒不見。
第一二五五經注釋:
1、無煩天:色界五凈居天之一,色界證不還果之聖者所生之處有五凈居天,又作五不還天、五阿那含天。
2、「說甚深妙法,覺悟難知者」:別譯雜阿含經卷十第二九經此處作「言說極深遠,難識難可解」;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則作「知難復悟難,汝言深奧語」。
3、迦葉佛:過去七佛之第六佛。於現世人壽二萬歲時出世而成正覺,是釋迦佛以前之佛。
4、持此後邊身:言這位天子與七位比丘都已證得阿那含果(不還果),已不再轉生欲界,其現在之身,就是最後一次的身體了。
SA.47.1256
一二五六【經旨】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世間沒有不依勤修行、制伏諸根、一切舍離而能得解脫的。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問佛陀說:
「這世間有很多的恐怖,眾生經常憂惱煩亂;
已生起的也是苦,未生起的也應當是苦;
是否有一遠離恐怖之處,希望具慧眼的世尊能為解說!」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世間沒有不依勤苦修行,沒有不依制伏諸根,
沒有不依一切皆舍離,而能於現世中得到解脫的。」
那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當時,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第一二五六經注釋:
1、「此世多恐怖……唯願慧眼說」: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偈作「此心常怖畏,此意常顫慄,起時甚恐懼,不起亦恐懼。若有免畏道,願請以指教。」
2、「無有異苦行……而得見解脫」: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偈作「菩提分之外,勤修行之外,制諸根之外,一切放棄外,我不得窺見,眾生之平安。」見解脫,即現法解脫,現法即現世之意。
SA.47.1257
一二五七【經旨】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如何修習方能得到妙色身及被諸天供養等問題。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問佛陀說:
「究竟要怎樣,所有眾生才能獲得妙色之身呢!
要怎樣方便修習,才能得到出離道呢?
眾生應安住於何法呢?所修習的是什麼法呢?
是哪一種眾生,會被諸天所供養呢?」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受持凈戒,具有光明的智慧,自己修習正受(禪定),
以正直心繫念,熾盛的憂惱全都息滅,
獲得平等的智慧,心靈完善地解脫。
因為這些因緣之故,就能得到妙色之身,
成就出離之道,內心安住於其中修學。
具備如此善德的人,就會被諸天所供養。」
那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當時,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SA.47.1258
一二五八【經旨】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精勤修習可開發聖道。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說:
「內心沉沒於睡眠,呵欠連連不欣樂,
過度飽食,內心煩悶,懈怠而不精進努力;
這十種事(應是五事)能覆障眾生,使聖道不能顯現。」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內心沉沒於睡眠,呵欠連連不欣樂,
過度飽食,內心煩悶,懈怠而不精進努力;
如果能精勤修習的話,就能開發聖道!」
那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當時,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第一二五八經注釋:
1、欠呿:為張口頻伸之義,即呵欠。
2、斯十覆眾生:句中謂有十種事覆蓋眾生,但偈中只舉出五事:睡眠、欠呿、飽食、心憒悶、懈怠。別譯雜阿含經卷九第十五經此處作「五事來覆障」。
SA.47.1259
一二五九【經旨】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持戒修慧可遠離纏結。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說:
「外入處(外境)的纏結不能真正纏結眾生,內入處(六根)的纏結才能纏結眾生;
現在請問瞿曇您,誰能於纏結中脫離纏結呢?」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有智慧的人應建立禁戒,內心修習智慧,
比丘這樣勤修習的話,就能於纏結中解脫纏結。」
那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當時,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第一二五九經注釋:
1、「外纏結非纏,內纏纏眾生」:別譯雜阿含經卷九第十三經此處作「云何外結髮,內亦有結髮,世界俱結髮?」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內外之纏縺,人人纏纏縺」。別譯與南傳偈意相當,而本經「外纏結非纏」,敘述與前二者不同。
SA.47.1260
一二六〇【經旨】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若比丘習禪思,善攝諸覺想,則其心無所依,他人不能誹謗。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問說:
「有一種沙門,由於無知的緣故,他很難踐行,也很難忍受出家的生活,
他會生起諸多的困難障礙,深深地陷溺於其中。
他的心都是隨着感受而自在享受,經常陷溺於其中;
沙門究竟要怎樣修行,才能完善地攝護他的心呢?」
當時,世尊誦偈回答說:
「要像烏龜的善巧方便,以它的殼來隱藏自己的頭尾四肢一樣;
比丘應當修習禪思,才能完善地攝護他的各種覺想。
他的心能修到無所依着,也不再有引生恐怖的障礙;
這樣就是隱藏自己,沒有人能誹謗你!」
那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當時,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第一二六〇經注釋:
1、「難度難可忍……善攝護其心」:難度,此指難以踐行沙門神聖生活而言;難可忍,亦指難以忍受沙門神聖生活。漢譯南傳大藏經此偈作「無智沙門行,難為並難忍,愚者墮障礙,於此人最多。若不制伏心,幾日沙門行?思念之為囚,步步當沉溺。」
2、「如龜善方便……無能誹謗者」: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偈作「如龜以己殼,藏頭尾手足;比丘攝意念,無着無害他,以離於煩惱,誰亦不得貶。」
SA.47.1261
一二六一【經旨】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若能將名色滅盡無餘,則能永斷生死輪轉而滅苦樂。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問佛陀說:
「深池有小水流的注入,應當要怎樣才能使小水流返還不再注入呢?
在生死的道路上,要怎樣才能不再輪轉呢?
世間的各種苦樂,要如何才能滅盡無餘呢?」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如能把眼、耳、鼻、舌、身,以及那意入處,
將那名(精神)色(物質)滅盡無餘,流入深池的小水流就會返還不再注入,
就不會再輪轉於生死的道路上,滅盡苦樂而無殘餘。」
那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當時,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第一二六一經注釋:
1、「薩羅小流注……何由滅無餘」:別譯雜阿含經卷九第十六經此偈作「池水云何竭?有何流還返?世間之苦樂,何處都消盡?」薩羅,即池、淵,此借指生死輪迴之意。
2、「眼耳鼻舌身……苦樂滅無餘」:別譯雜阿含經此偈作「眼耳與鼻舌,並及於身意,名色都消盡,如是池枯竭。盡於諸結業,世間之苦樂,於斯盡無、余,亦無有還返。」
SA.47.1262
一二六二【經旨】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若能將六欲滅盡,則能解脫一切苦。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問佛陀說:
「世尊您的雙腿妙好,有如伊尼耶鹿的大腿一樣,是仙人當中最為尊貴的,
您少食而不貪嗜美味,精勤禪思而喜樂山林寂靜處。
我現在稽首禮敬您,向瞿曇您請問,
要怎樣才能出離苦惱?要如何解脫苦惱?
我現在向您請問解脫,將於何處滅盡苦惱呢?」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世間有追求色聲香味觸的五欲,而意所識取的法境則說是第六欲,
如果對於這六欲都沒有欲求的話,就能解脫一切的苦惱。
這樣就能出離苦惱,這樣就能解脫苦惱,
而你所問的解脫,就是在於那裡滅盡苦惱。」
那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當時,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第一二六二經注釋:
1、「伊尼耶鹿……於何而滅盡」:別譯雜阿含經卷九第十七經此偈作「牟尼之世雄,猶如伊尼延,少食不嗜味,寂然處林坐。我今有少疑,欲問於瞿曇,苦從誰出要?云何解脫苦?苦於何處盡?願為決所疑。」伊尼耶,為鹿之一種;,或作,即股肉。佛之雙腿纖圓微妙,猶如鹿王之腿一樣,故稱伊尼耶鹿,為佛陀三十二相之一。
SA.47.1263
一二六三【經旨】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信、不放逸、精進、智慧之功德。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於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問佛陀說:
「要如何度過生死的激流呢?要如何度越生死的大海呢?
怎樣才能舍離苦惱呢?怎樣才能得到清凈呢?」
當時,世尊就誦偈答說:
「正信能度過一切生死的激流,依不放逸而度越生死的大海,
精進就能去除苦惱,依智慧就能得到清凈。」
那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當時,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第四十七卷終。
序言,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和50。
【Chanworld.org收集整理】2018.06.09-2018.09.23-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