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現代漢語】29

序言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九 (SA.29)

SA.29.809-841


SA.29.809

八〇九【經旨】本經詳說沙門法及沙門果。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有沙門之法及沙門之果。你們要仔細地聽!好好地思考!我將為你們解說。什麼是沙門之法呢?就是八聖道——正見……乃至正定。什麼是沙門之果呢?就是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什麼是須陀洹果呢?就是已經斷除身見、戒取、疑三種結惑的行者之果報。什麼是斯陀含果呢?就是已斷除了上面三種結惑之後,他的貪慾、瞋恚、愚痴都變得很微弱的行者之果報。什麼是阿那含果呢?就是已盡除貪結、瞋結、身見結、戒取結、痴結等欲界五種結惑的行者之果報。什麼是阿羅漢果呢?就是已永遠滅盡了貪慾、瞋恚、愚痴,一切煩惱都永滅盡的行者之果報。」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SA.29.810

八一〇【經旨】本經說明沙門法、沙門、沙門義。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有沙門之法、沙門及沙門的目標。你們要仔細地聽!好好地思考!我將為你們解說。什麼是沙門之法呢?就是八聖道——正見……乃至正定。什麼是沙門呢?就是成就這八聖道的行者。什麼是沙門的目標呢?就是永遠斷除貪慾,永遠斷除瞋恚、愚痴,把一切煩惱都永遠斷除。」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SA.29.811

八一一【經旨】本經說明沙門果。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的話,就如前面所說的經文一樣,差別的是:「有沙門之果。什麼是沙門之果呢?就是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SA.29.812

八一二【經旨】像這婆羅門法、婆羅門、婆羅門義、婆羅門果,以及梵行法、梵行者、梵行義、梵行果等經文,也都是與前面經文的說法一樣。


SA.29.813

八一三【經旨】本經敘說有五法於修習安那般那念很有幫助。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有五種法對於修習安那般那念(出入息念)幫助很大。是哪五種呢?就是能保持清凈的戒行,遵守戒法,行住坐卧的威儀,以及心念所行之處都很圓滿,對於微細的罪過,也能生起怖畏的心理,受持所學的戒法,這就是對修習安那般那念幫助很大的第一法。其次,比丘啊!減少內心貪慾,減少人事纏擾,減少世務經營,這就是對修習安那般那念幫助很大的第二法。其次,比丘啊!飲食知所節制,飯量多少適度,不會為了飲食而生起貪求的慾念,能精勤思惟道法,這就是對修習安那般那念幫助很大的第三法。其次,比丘啊!在初夜與後夜時分能不貪嗜睡眠,而精勤思惟道法,這就是對修習安那般那念幫助很大的第四法。其次,比丘啊!在空曠幽靜的森林中,遠離各種紛擾喧鬧,這就是對修習安那般那念幫助很大的第五法。」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八一三經注釋:

1、安那般那念:又譯安般念、安般守意,意譯為入出息念、持息念。是一種專註於呼吸的出入,以攝心於一境,止息妄緣,而使身心得到安定的法門。


SA.29.814

八一四【經旨】本經敘說若修習安那般那念,則身心可得止息,明分想修習滿足。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你們應該修習安那般那念(出入息念)!如果比丘修習安那般那念後,又重複多修習的話,就可得到身的止息與心的止息,使覺、觀寂滅,純一明分(指智慧)之想修習圓滿。」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八一四經注釋:

1、「有覺有觀寂滅,純一明分想修習滿足」:據「瑜伽師地論」二十七卷說:「毘缽舍那品(修觀)諸煩惱所染污時,發生種種尋伺(即覺觀)、妄想,謂欲尋伺等不正尋伺,及無明分尋伺所起諸欲想等種種妄想,由正修習入出息念,令尋伺等悉皆靜息。為欲對治彼無明分諸妄想故,純修明分想,令速得圓滿」。


SA.29.815

八一五【經旨】本經敘說修習安那般那念的內容。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你們應該修習安那般那念(出入息念)!如果比丘修習安那般那念後,又重複多修習的話,就可得到身、心的止息,使覺、觀寂滅,純一明分(智慧)之想修習圓滿。怎樣叫修習安那般那念,又重複多修習後,身、心就會止息,使覺、觀寂滅,得到純一明分之想的修習圓滿呢?就是比丘如果依著聚落、城邑而居住,早晨時穿著法衣,拿著缽盂,進入村中乞食,要善於攝護自身,守住六根的門戶,完善地系住內心。乞食後,回到住處,收好衣缽,洗完腳後,或者進入林中、幽靜的禪房、大樹下,或空曠的露地上,端身正坐,繫念於面前,斷除世間的貪愛,遠離貪慾,而得清凈;也能斷除瞋恚、睡眠、掉悔、疑等諸蓋,度越各種疑惑,對於各種善法,內心能夠抉擇。其心遠離了五蓋煩惱,這五蓋會使人慧力減弱,是障礙正道之法,以致不能趨於涅槃之境。觀察入息時,要繫念而善於修習;觀察出息時,也要繫念而善於修習。對於息(呼吸出入息)的長、短,都能覺知。能覺知入息的一切過程,對於覺知入息的一切過程能善於修習;覺知出息的一切過程,對於覺知出息的一切過程能善於修習。入息時覺知靜止一切呼吸動作,對於入息時靜止一切呼吸動作能善於修習;出息時覺知靜止一切呼吸動作,對於出息時靜止一切呼吸動作能善於修習。能於出、入息時覺知喜,覺知樂,覺知心理的活動,乃至於入息時覺知靜止心理的活動,對於入息時覺知靜止心理的活動能善於修習;出息時覺知靜止心理的活動,對於出息時覺知靜止心理的活動能善於修習。能於出、入息時覺知心,覺知心悅,覺知心定,乃至於入息時覺知心解脫,對於入息時覺知心解脫能善於修習;出息時覺知心解脫,對於出息時覺知心解脫能善於修習。能於出、入息時觀察無常,觀察斷,觀察無欲,乃至於入息時觀察寂滅,對於入息時觀察寂滅能善於修習;出息時觀察寂滅,對於出息時觀察寂滅能善於修習。這樣就叫做修習安那般那念,使身得止息、心得止息,有覺有觀寂滅,純一明分之想修習圓滿。」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八一五經注釋:

1、內息:即入息。

2、外息:即出息。

3、息長、息短:南傳「清凈道論」認為息之長短是依時間而計,長時間的出與入為長出入息,短時間的出與入為短出入息。而「瑜伽師地論」則以緣入息與出息境時為長出入息;緣中間出入息(呼氣與吸氣互換時之短暫微細氣息情況)為短出入息。

4、一切身入息:有關「一切身出入息」的解說,南傳「清凈道論」認為「一切身」是指出息或入息之初中後之全部過程,也就是指出息或入息之全部息身而言。「瑜伽師地論」則認為是指身中一切毛孔,這一切毛孔謂之細孔穴,也能出入息。白話譯文採用南傳說法。

5、覺知一切身行息入息:身行,是入出息之異名,根據「瑜伽師地論」入出息有四異名:一、名風,二、名阿那波那,三、名入息、出息,四、名身行。第五六七經亦云「出息、入息名為身行」。根據泰國佛使尊者所著「觀呼吸」一書所引南傳經文此處作「『我吸入息,寧靜此(氣息)身之動作。』他如此訓練自己。」(慧炬出版社,鄭振煌譯)

6、覺知喜、覺知樂:比對南傳相對經文,此處作「學『我覺喜入息』,學『我覺喜出息』,學『我覺樂入息』,學『我覺樂出息。』」可知本經這二句乃是省文。佛使比丘「觀呼吸」一書引用經文此處作「『經驗喜,我將呼氣。』他如此訓練自己;『經驗喜,我將吸氣。』他如此訓練自己。『經驗樂,我將呼氣。』他如此訓練自己;『經驗樂,我將吸氣。』他如此訓諫自己。」

7、覺知心行:即「覺知心行出入息」之省文。心行,「瑜伽師地論」指所生起之愚痴想、思;「清凈道論」則說是受、想二蘊。

8、「覺知心,覺知心悅,覺知心定」:比對南傳相對經文,此處作「學『我覺心入息』,學『我覺心出息』,學『我心喜歡之入息』,學『我心喜歡之出息』,學『我心得定之入息』,學『我心得定之出息。』」可知本經這三句乃是省文。

9、「觀察無常,觀察斷,觀察無欲……於觀察滅出息善學」:觀察無常,即「觀察無常出入息」之省;觀察斷,即「觀察斷出入息」之省;觀察無欲,即「觀察無欲出入息」之省。比對南傳此處作「觀無常」、「觀離貪」、「觀滅」、「觀舍」出入息,敘述稍有差異。

10、是名修安那般那念:本經實即就四念處而修習安那般那念——

一、「念於內息……於一切身行息出息善學」,為於身觀身念處修習安那般那念。

二、「覺知喜……於覺知心行息出息善學」,為於受觀受念處修習安那般那念。

三、「覺知心……於覺知心解脫出息善學」,為於心觀心念處修習安那般那念。

四、「觀察無常……於觀察滅出息善學」,為於法觀法念處修習安那般那念。


SA.29.816

八一六【經旨】本經為前經之略說。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你們應該修習安那般那念!因為修習安那般那念後,又重複多修習的話,就能斷除各種的覺想。怎樣叫修習安那般那念後,又重複多修習的話,就能斷除各種覺想呢?就是說如果比丘依著聚落或城邑居住,余如前經所詳述,……乃至於出息時觀察寂滅能善於修習。這樣就叫做修習安那般那念,又重複多修習的話,就能斷除各種覺想。」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就如本篇「斷覺想」的經文所述,像這不動搖,能得到大果福利;以及得甘露、究竟甘露,就能得到二果、四果、七果之報的經文,每一經也都與前面說法相同。

  第八一六經注釋:

1、乃至於出息滅善學:比對前第八一五經及後之八一七經,此處應作「乃至於滅出息善學」。


SA.29.817

八一七【經旨】本經敘說阿梨瑟吒比丘告訴佛陀他已修習過安那般那念,佛稱許後,又告訴他更有勝妙過其上者。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我為大家講說的安那般那念(入出息念),你們是否都修習了呢?」

當時,有一位名叫阿梨瑟吒的比丘,他坐於大眾之中,就從座席起來,整理好衣服,向佛陀行禮,右膝跪地,恭敬合掌回答佛陀說:「世尊啊!您所講說的安那般那念,我已經修習了。」

佛陀問阿梨瑟吒比丘說:「你是怎樣修習我所說的安那般那念呢?」

比丘答佛陀說:「世尊啊!我對於過去各種事物不會再去顧念,未來各種事物不會生起欣樂,對於現在各種事物不會生起貪著,對於被內外各種精神與物質所拘束,不得自在的心理,善於正確地將它滅除。我已經如此地修習世尊所說的安那般那念了。」

佛陀告訴阿梨瑟吒比丘說:「你是已真實地修習過我所說的安那般那念了,不是沒修習過;然而比丘啊!在你所修習的安那般那念之法,還更有勝妙超過其上的。什麼是勝妙超過阿梨吒所修習的安那般那念之法呢?就是比丘依止於城邑、聚落,余如前面經文所詳述過的一樣,……乃至於出息時觀察寂滅能善於修習。阿梨瑟吒比丘啊!這樣就是勝妙超過你所修習的安那般那念之法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八一七經注釋:

1、內外對礙想:指被內外各種精神與物質現象所拘束,不得自在的心理。對礙,依「俱舍論」說有三種——一、障礙有對,指二種物質互相障礙,無法同時佔有同一空間。如五根、五境之十色法(物質),均由極微分子所構成,彼此互礙而被礙。二、境界有對,指六根、六識與伴此而起之心所(心之作用),為所取之對境所拘束,而取境之作用不得自在。三、所緣有對,指心(六識與意根)與伴此而起之心所,為各所緣之法所拘束,而緣慮之作用不得自在。


SA.29.818

八一八【經旨】本經敘說罽賓那比丘正身端坐,專心修行,佛陀教諸比丘也應如是修行。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在早晨穿上法衣,手拿著缽盂,進入舍衛城中乞食。乞食畢,回到精舍,收好了衣缽,洗完腳後,就拿著坐具走入安陀林中,坐在一棵樹下,在晝日里禪思。

當時,罽賓那尊者也是在早晨穿著法衣,手拿著缽盂,進入舍衛城中乞食。等回到精舍,收好了衣缽,洗完腳後,他就拿著坐具進入安陀林里,在樹下靜坐參禪。他與佛陀坐處相距不遠,端身不動地靜坐著,身心保持正直,作勝妙地思惟。

那時,有眾多的比丘於下午時分從禪定中出定,去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

佛陀告訴眾比丘說:「你們看見罽賓那尊者了嗎?他就在距我不遠處正身端坐,身心不動,作勝妙地思惟。」

眾比丘回答佛陀說:「世尊啊!我們經常看見那位罽賓那尊者正身端坐,善於攝持其身,不傾斜也不動搖,專心一意作勝妙地思惟。」

佛陀告訴眾比丘說:「如果比丘修習三昧(禪定),身心保持安定,不傾斜也不動搖,專心作勝妙思惟的話,那麼這位比丘就能得到這種三昧,就是不勤於運用方法修習,也能隨其所欲而獲得。」

眾比丘問佛陀說:「是哪一種三昧,比丘如果得到這種三昧的話,就能使身心安定不動,專心作勝妙地思惟呢?」

佛陀告訴眾比丘說:「如果比丘依止於聚落,早晨穿著法衣,手拿著缽盂,進入村中乞食完畢,回到精舍,收好了衣缽,洗完腳後,就進入樹林中,或在幽靜的禪房、或露天之處而坐,專心思惟而系住心念,……乃至於出息時觀察寂滅能善於修習,這就是比丘端坐思惟,身心安定不動,就能作專心勝妙思惟的三昧。」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八一八經注釋:

1、尼師檀:即坐具。

2、罽賓那:又作劫賓那,憍薩羅國人,世尊之弟子,能知星宿,為眾僧中第一。

3、乃至息滅觀察善學:參閱第八一六、八一七經,此句應作「乃至於滅出息觀察善學」。


SA.29.819

八一九【經旨】本經敘說世尊坐禪二月,修習出、入息念,從禪覺後對諸比丘告以所證。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奢能伽羅園林中。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我想要靜坐參禪二個月,這期間,只除了送食的比丘,以及舉行布薩(每半月的說戒懺過)時之外,眾比丘不要再往來這兒。」當時,世尊吩咐這些話後,就開始二個月的靜坐參禪,眾比丘除了送食及布薩時之外,沒有一位比丘敢往來這兒的。

這時,世尊靜坐參禪已過了二個月,就從禪定中出定,在眾比丘之前坐下,告訴眾比丘說:「如果有其它外道出家人來問你們:『沙門瞿曇在這二個月中是怎樣靜坐參禪的呢?』你們就應該回答說:『如來這二個月是以安那般那念來坐禪思惟。』為什麼呢?因為我在這二個月中就是在修習安那般那念(出、入息念),專心繫念思惟,觀察入息時,如實覺知入息;觀察出息時,如實覺知出息。或長息,或短息,都能如實覺知。觀察入息的一切過程時,能如實覺知;觀察出息的一切過程時,也能如實覺知。於觀察入息時,能如實覺知靜止呼吸的動作,……乃至觀察出息時,能如實覺知寂滅。我都能覺知這些出、入息情況後,這時我這樣地思惟著:這都還是屬粗糙的思惟,我現在把這些粗思惟止息後,應該更去修習其餘極微細的思惟,繫念於此而安住禪定中。

當時,我息止了粗思惟後,便立即進入極微細的思惟,繫念於此而安住禪定中。這時,有三位天子,身色極為莊嚴美妙,在夜裡來到我住處。有一位天子這樣說:『沙門瞿曇的生命已盡。』另外一天子說:『這不是生命已盡,而是生命即將盡了。』第三天子說:『不是生命已盡,也不是生命將盡,而是修習甚深的禪定,是阿羅漢寂滅的境界!』」

佛陀告訴眾比丘說:「如果有人正確講說,有能使人得到聖住、天住、梵住、學住、無學住、如來住之法,使修學中的行者所未獲得的能夠獲得,還未到達的能夠到達,還未覺證的能夠覺證,也能使無學的聖者(阿羅漢)在現世中住於安樂,而這種法就是安那般那念,這就是正確的說法。為什麼呢?因為修習安那般那念,就是使人得到聖住、天住、梵住……乃至使無學的聖者能在現世中得到安樂之法。」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八一九經注釋:

1、奢能伽羅林:位於憍薩羅國之婆羅門村。

2、時到:指生命已盡,逝世的意思。

3、時向至:即向於時至,指生命將盡,快死掉了。

4、聖住:得如實知苦、集、滅、道四聖諦者住於聖住。

5、天住:得初、二、三、四禪者,住於天住。

6、梵住:得慈、悲、喜、舍四無量心〔定〕者,住於梵住。

7、學住:仍在修學中的聖者住息處。

8、無學住:證得阿羅漢之聖者住息處。

9、如來住:得無上正遍覺者住於如來住。


SA.29.820

八二〇【經旨】本經敘說學住與如來住之異。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迦毘羅越城的尼拘律樹園林中。

那時,釋氏摩訶男去到尊者迦磨比丘住處,向迦磨比丘頂禮後,退坐一邊,問迦磨比丘說:「怎樣呢?迦磨尊者啊!修學聖者的住息處就是如來的住息處嗎?還是修學聖者的住息處不同於如來的住息處,如來的住息處也不同於修學聖者的住息處呢?」

迦磨比丘答說:「摩訶男啊!修學聖者的住息處是不同於如來的住息處,如來的住息處也不同於修學聖者的住息處。摩訶男啊!所謂修學聖者的住息處,就是經常多修習斷除五蓋煩惱;而如來的住息處,就是能如實知道五蓋都已斷除,並且斷除了它的根本,就像截斷了多羅樹頭一樣,不會再生長,在未來世成就不生之法。

有一個時候,世尊住在奢能伽羅園林中。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我想在這奢能伽羅林園中坐禪二個月,除了送食比丘及布薩之時外,眾比丘不要往來這兒。』詳細解說就如前經一樣,……乃至無學的聖者(阿羅漢)能在現世中得到安樂。由此可知,摩訶男啊!修學聖者的住息處不同於如來的住息處,如來的住息處也不同於修學聖者住息處。」

釋氏摩訶男聽聞迦磨比丘的說法,滿心歡喜,就從座席起來離去。

  第八二〇經注釋:

1、釋氏摩訶男:世尊之叔父。

2、於未來世成不生法:指此生為最後身,於未來不再生此煩惱身。


SA.29.821

  八二一【經旨】本經敘說佛陀教導諸比丘修習不凈觀,諸比丘習後,卻引發比丘之自殺行為,為防止此偏行,佛陀乃改教諸比丘修習安那般那念。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金剛聚落跋求摩河邊的薩羅梨園林中。

那時,世尊為眾比丘教導不凈觀的道法,並且讚歎不凈觀說:「眾比丘修習不凈觀,重複多修習的話,就能獲得大果報、大福利。」

當時,很多比丘修習了不凈觀之後,極為厭惡這色身,有人就拿刀自殺,有人服毒自盡,有人掛繩上吊,有人投崖而死,或者教其它比丘來殺害自己。

有一位比丘他對這惡露不凈的身體生起了很大的厭惡,就到鹿林梵志子住處,告訴鹿林梵志子說:「尊者啊!你能殺死我的話,我的衣缽就給你。」

那時,鹿林梵志子就殺害了這位比丘,當他拿著刀到跋求摩河邊洗刀時,有魔天在空中稱讚鹿林梵志子說:「真好啊!真妙!尊者啊!你已得到了無量的功德,能使那些沙門釋子持戒有德之人,還未得度的,助他得度;未得解脫的,助他得解脫;還未得休息的,使他得到休息;還未入於涅槃的,使他得入涅槃。那些衣缽雜物等財利,都屬於你的了。」

這時,鹿林梵志子聽聞魔天的讚歎後,更增長他的惡邪見,他這樣地想著:我今天是真實地在做大福德,使那些沙門釋子持戒有功德的人,還未得度的,助他得度;未得解脫的,助他得解脫;還未得休息的,使他得到休息;還未入於涅槃的,使他得入涅槃,他們遺留的衣缽雜物,全都歸屬於我的了。於是他就手拿著利刀,沿著所有房舍,以及經行處、別房、禪房走去,看到了比丘就問說:「那位是持戒有德的沙門呢?他還未得度的話,我能使他得度;還未解脫的話,我能使他解脫;還未得休息的話,我能使他得到休息;還未涅槃的話,使他得到涅槃。」

當時,有一些厭惡色身的比丘,都走出房舍,告訴鹿林梵志子說:「我還未得度,你應該度我;我還未得解脫,你應該助我解脫;我還未得休息,你應該助我得休息;我還未得涅槃,你應該助我得涅槃。」

這時,鹿林梵志子就以利刀殺死那位比丘,次第……乃至殺死了六十人。

當時,世尊到了十五日的聚會說戒之時,他坐在眾僧之前,問阿難尊者說:「到底是什麼原因,眾比丘怎麼愈來愈減少了呢?」

阿難告訴佛陀說:「世尊您為眾比丘教導修習不凈觀,並讚歎不凈觀,眾比丘修習了不凈觀之後,極厭惡這色身,……這樣詳細講說,乃至殺死了六十個比丘。世尊啊!就是這樣的因緣,所以才使眾比丘愈來愈減少,希望世尊您能再教導其它的道法,使眾比丘聽聞後,勤於修習而有智慧,樂於接受正法,樂於住持正法。」

佛陀告訴阿難說:「由於這樣的緣故,我今天將依次第講說安住於微細處之法,依此隨順開悟的話,已生起或未生起的邪惡不善之法,就能快速地使它息滅,就如天下大雨,已生起或未生起的灰塵,都能把它洗除一樣。就像這樣,比丘如果修習安住於微細處之法,一切已生起或未生起的邪惡不善之法,便都能使它息滅。阿難啊!是什麼法多修習後能使人安住微細處,依此隨順開悟的話,已生起或未生起的邪惡不善之法,就能使它息滅呢?那就是安那般那念。」

阿難又問佛陀說:「怎樣修習安那般那念,依此隨順開悟,就能使已生起或未生起的邪惡不善之法息滅呢?」

佛陀告訴阿難說:「就是比丘要依止於聚落,就如前面經文已詳說過的,……乃至要如觀察出息時能覺知寂滅而修學一樣。」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阿難尊者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願意遵奉修行。

  第八二一經注釋:

1、不凈觀:為對治於身起貪慾者,令修不凈觀,即觀五蘊之色身充滿不凈。

2、鹿林梵志子:鹿林,地名;梵志,指婆羅門;梵志子,即婆羅門之子。

3、賢首:猶言賢者、尊者。


SA.29.822

八二二【經旨】本經敘說多修習安那般那念,可使四念處、七覺分、三明與三解脫得到滿足。本經可參閱八一五經。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金剛聚落跋求摩河邊的薩羅梨園林中。

那時,阿難尊者獨自在僻靜之處,思惟禪思,他這樣地想著:可有一種法,修習又重複多修習後,能使四法得到滿足;四法修習滿足後,能使七法得到滿足;七法修習滿足後,能使二法得到滿足的嗎?

這時,阿難尊者從禪定中出定後,就去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過禮,退坐一邊,向佛陀問說:「世尊啊!我獨自在僻靜之處,思惟禪思,這樣地想著:可有一種法,重複多修習後,能使四法得到滿足,……乃至能使二法得到滿足的嗎?我現在請問世尊,可真有一種法,重複多修習後,能使……乃至使二法得到滿足的嗎?」

佛陀告訴阿難:「是真有一種法,重複多修習後,……乃至能使二法得到滿足。那一種法是什麼呢?就是安那般那念(出、入息念)。重複多修習安那般那念後,就能使四念處得到滿足;四念處修習滿足後,七覺分就能得到滿足;七覺分修習滿足後,三明與三解脫二法就能得到滿足。要怎樣修習安那般那念,使四念處得到滿足呢?就是比丘要依止於聚落,……乃至要如於出息時觀察寂滅而修習一樣。阿難啊!就像這樣,聖弟子觀察入息時,應如觀察入息而修學;觀察出息時,應如觀察出息而修學。要觀察或長或短的出入息而修學。乃至觀察入息覺知一切呼吸動作時,應如觀察入息而修學;觀察出息覺知一切呼吸動作時,應如觀察出息而修學。觀察入息靜止呼吸動作時,應如觀察入息靜止呼吸動作而修學;觀察出息靜止呼吸動作時,應如觀察出息靜止呼吸動作而修學。聖弟子此時要繫心於對身念處的觀察,如果有異於身念處的,他也是如此地隨依身念處而比類思惟。

如果有時聖弟子要以出入息覺知喜,覺知樂,覺知心理活動,乃至要觀察入息覺知靜止心理活動時,應如觀察入息靜止心理活動而修學;觀察出息靜止心理活動時,應如觀察出息靜止心理活動而修學。這位聖弟子此時要繫心於對受念處的觀察,如果有異於受念處的,他也是隨依受念處而比類思惟。

有時聖弟子要以出、入息覺知心,覺知心悅,覺知心定,乃至要觀察入息覺知心解脫時,應如觀察入息覺知心解脫而修學;觀察出息覺知心解脫時,應如觀察出息覺知心解脫而修學。這時聖弟子繫心於對心念處的觀察,如果有異於心念處的,他也是隨依心念處而比類思惟。

如果聖弟子有時要以出、入息觀察覺知無常、斷、無欲、滅等法時,就應如觀察無常、斷、無欲、滅的出、入息而修學。這時聖弟子要繫心於對法念處的觀察,如果有異於法念處的,他也是隨依法念處而比類思惟。這樣就叫做修習安那般那念,而使四念處得到滿足。」

阿難問佛陀說:「如此修習安那般那念,就能使四念處得到滿足。那麼要怎樣修習四念處,使七覺分得到滿足呢?」

佛陀告訴阿難說:「如果比丘觀察身念處,專心一意後,就能系住心念而不會忘失,這時就應運用方法修習念覺分,修習念覺分後,念覺分就能得到滿足。念覺分修習滿足後,就能對於諸法加以選擇、思量,這時就應運用方法修習擇法覺分,修習擇法覺分後,擇法覺分就能得到滿足。對於諸法選擇、思量後,就能運用方法精勤努力,這時就應運用方法修習精進覺分,修習精進覺分後,精進覺分就能得到滿足。運用方法精進修習後,內心就能得到歡喜,這時就應運用方法修習喜覺分,修習喜覺分後,喜覺分就能得到滿足。心得歡喜後,身心就能得到安樂,這時就應運用方法修習猗覺分,修習猗覺分後,猗覺分就能得到滿足。身心得到安樂後,就能得到正定,這時就應修習定覺分,修習定覺分後,定覺分就能得到滿足。定覺分得到滿足後,就能滅除人世的貪憂,得到平等的舍離,這時就應運用方法修習舍覺分,修習舍覺分後,就能得到舍覺分的滿足。對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也是要像這樣去修習,這樣就叫做修習四念處,而使七覺分得到滿足。」

阿難問佛陀說:「這樣就是修習四念處,而使七覺分得到滿足。那麼要怎樣修習七覺分,使三明與三解脫得到滿足呢?」

佛陀告訴阿難說:「如果比丘修習念覺分,就能依於遠離,依於無欲,依於滅,而向於舍了;修習念覺分後,就能得到三明與三解脫的滿足。……乃至修習舍覺分,就能依於遠離,依於無欲,依於滅,而向於舍,如此修習舍覺分後,就能得到三明與三解脫的滿足。阿難啊!這樣就叫做每一法都相類似,每一法都相輔助。如此十三種道法(四念處、七覺分、明與解脫),都是以安那般那念這一道法為增上之力,也以這一法做為門路,次第增進,而得修習滿足。」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阿難尊者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願意遵奉修行。

  第八二二經注釋:

1、明、解脫:指三明、三解脫。三明——一、宿命智證明,二、生死智證明,三、漏盡智證明。三解脫——一、欲(欲界)有漏心解脫,二、有(色界、無色界)有漏心解脫,三、(三界)無明有漏心解脫。


SA.29.823-824

八二三——八二四【經旨】像這異比丘所問,及佛問諸比丘二經,也是跟前經說法相同。


SA.29.825

八二五【經旨】本經敘說以出、入息念修習四念處之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金毘羅聚落的金毘林中。

那時,世尊告訴金毘羅尊者說:「我現在將講說精勤修習四念處之法。你要仔細聽!好好地思考!我將為你解說。」當時,金毘羅尊者保持靜默,佛陀再問他,他都是如此。

這時,阿難尊者告訴金毘羅尊者說:「現在大師要對你說法了!」如此說了三次。

金毘羅尊者始答阿難尊者說:「我知道了,阿難尊者!我知道了,瞿曇尊者!」

那時,阿難尊者告訴佛陀說:「世尊啊!是說法的時候了,世尊啊!是說法的時候了,善逝啊!希望您能為眾比丘講說精勤修習四念處之法,眾比丘聽聞後,將會受持奉行。」

佛 陀告訴阿難說:「要仔細地聽!好好地思考!我將為你們講說。如果比丘觀察入息時,能如觀察入息而修學,……乃至於出息時觀察寂滅,也能如出息時觀察寂滅而 修學。這時,當聖弟子觀察入息時,就能如觀察入息而修學,……乃至觀察出息靜止呼吸動作時,也能如觀察出息靜止呼吸動作而修學。這時,聖弟子就要觀察身念 處,當聖弟子已經觀察身念處後,如此便知善於內自思惟了。」

佛陀又告訴阿難說:「譬如有人乘著車輿,從東方一路顛沛而來,當那個時候,是否會踐踏過一切的土丘呢?」

阿難答佛陀說:「會的,世尊!」

佛 陀告訴阿難說:「就像這樣,當聖弟子觀察入息時,也應如觀察入息而修學,如此修學,乃至能善於內自思惟。如果這時聖弟子能以出、入息覺知喜,乃至覺知靜止 心理活動而修學,聖弟子此時就要觀察受念處,聖弟子觀察受念處後,如此便知善於內自思惟。譬如有人乘著車輿,從南方一路顛沛而來,你覺得怎樣呢?阿難啊! 他是否會踐踏過土丘呢?」

阿難答佛陀說:「會的,世尊!」

佛 陀告訴阿難說:「就像這樣,聖弟子觀察受念處,即知善於內自思惟。如果聖弟子能以出、入息覺知心,覺知欣悅心,覺知定心,乃至觀察入息覺知解脫心時,能如 觀察入息覺知解脫心而修學;觀察出息覺知解脫心時,能如觀察出息覺知解脫心而修學。這時,聖弟子就要觀察心念處,聖弟子如此地觀察心念處後,即知善於內自 思惟,譬如有人乘坐車輿從西方來,他是否會踐踏過土丘呢?」

阿難答佛陀說:「會的,世尊!」

佛 陀告訴阿難說:「就像這樣,聖弟子應以觀察出、入息覺知心,……乃至觀察出息覺知心解脫時,能如觀察出息覺知心解脫而修學。這樣的聖弟子此時觀察心念處, 即知善於內自思惟。當善於觀察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後,就能滅舍人世的貪憂,這時聖弟子就應觀察法念處,聖弟子如此觀察法念處後,即知善於內自思惟。阿 難啊!譬如四條大路上都有土丘,有人乘著車輿從北方一路顛沛而來,他是否會踐踏過土丘呢?」

阿難答佛陀說:「會的,世尊!」

佛陀告訴阿難說:「就像這樣,聖弟子觀察法念處,即知善於內自思惟。阿難啊!這樣就叫做比丘能運用方法精勤修習四念處。」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阿難尊者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願意遵奉修行。

  第八二五經注釋:

1、意行:即心行。


SA.29.826

八二六【經旨】本經敘說修習安那般那念有大果大福利。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 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你們應當修習安那般那念(出、入息念)!修習安那般那念又重複多修習後,身能不疲倦,眼也不用擔心樂境,隨順觀於樂境,能夠覺知 而不貪著樂境。怎樣叫修習安那般那念,身能不疲倦,眼也不用擔心樂境,隨順觀察樂境,能夠覺知而不貪著樂境呢?就是比丘依止於聚落,……乃至觀察出息覺知 寂滅時,能如觀察出息覺知寂滅而修學。這樣就叫做修習安那般那念,身能不疲倦,眼也不用擔心樂境,隨順觀察樂境,能夠覺知而不貪著樂境。如此修習安那般那 念的話,就能得到大果報、大福利。如果這比丘想要求得離欲(指五欲)、惡不善法(指五蓋),有覺、有觀,遠離欲界而生起喜樂,圓滿地安住於初禪的話,那麼 這位比丘就應該修習安那般那念。如此地修習安那般那念,就能得到大果報、大福利。如果這比丘想要求得第二、第三、第四禪,具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或圓 滿地安住於空入處、識入處、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的話,那麼滅盡三結(身見、戒取、疑)就能得到須陀洹果(初果);滅盡三結,而貪、瞋、痴微薄,就 能得到斯陀果含果(二果);滅盡五下分結(貪、瞋、身見、戒取、疑結)就能得到阿那含果(三果);或者想得到無量種神通力——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 智、漏盡智——的話,那麼比丘就應該修習安那般那念。如此地修習安那般那念,就能得到大果報、大福利。」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SA.29.827

八二七【經旨】本經敘說世尊於布薩時,稱許諸上座比丘能行諸正事,攝受諸年少比丘及人間比丘,並言過去、未來諸佛所有比丘眾,所行正事亦如此。末言修習安那般那念可息滅覺想。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結夏安居。那時,有眾多的上座聲聞比丘在世尊住處附近的樹下或洞窟中安居。此時,有眾多年少比丘去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

佛陀就為眾年少比丘講說種種的佛法,給予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後,就靜默地安住著。

眾年少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就從座席起來,向佛陀行禮後離去。

眾年少比丘又轉往眾上座比丘住處,向眾上座比丘頂禮後,坐於一邊。

當時,眾上座比丘這樣地想著:我們應當攝受這些年少比丘,或一人攝受一人,或一人攝受二、三、多人。思慮完後,便立即去攝受,或一人攝受一人,或攝受二、三、多人,或有上座乃至攝受了六十人。

那時,世尊在十五日舉行布薩(說戒懺過的聚會)之時,在大眾前鋪好了座席坐下。

當時,世尊觀察眾比丘後,告訴比丘們說:「真好啊!真妙!我今天很歡喜眾比丘能踐行各種正事,所以,比丘們!你們應勤勉精進!」

在這舍衛國的滿迦低月(印度夏季最後一月),於各處人間遊行的比丘們都已聞知世尊在舍衛國結夏安居。到了滿迦低月結束後,他們做好了衣服,拿著衣缽,就到舍衛國的人間遊行。他們漸漸地走到了舍衛國,收好衣缽,洗完腳後,就去到世尊住處,向世尊頂禮後,退坐一邊。

那時,世尊就為這些人間遊行的比丘講說種種的佛法,給予示教照喜後,就靜默地安住著。

當時,這些在人間遊行的比丘聽聞了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就從座席起來,向佛陀行禮後離去,然後他們便轉往眾上座比丘的住處,向眾上座比丘頂禮後,退坐一邊。

這時,眾上座比丘這樣地想著:我們應該要攝受這些在人間遊行的比丘,或一人攝受一人,或攝受二、三……乃至多人。於是便立即去攝受這些比丘,或一人攝受一人,或攝受二、三……乃至有攝受六十人的。那些上座比丘們攝受了這些在人間遊行的比丘後,就以正法教誡、教授他們,都善知先後次第的教法。

那時,世尊在月十五日舉行布薩之時,就在大眾前鋪好座席坐著,他觀察過眾比丘後,告訴大眾比丘:「做得真好啊!做得真好!眾比丘啊!你們所做的這些正事,我感到很欣慰;你們所做的這些正事,我也感到很快樂。眾比丘啊!過去諸佛也有他的比丘眾,他們所做的正事也是像你們現在所做的一樣,未來諸佛所有的比丘眾,他們所做的正事,也應當會如你們現在所做的一樣。為什麼呢?因為現在這些大眾中的所有長老比丘,有的已經得到了初禪、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具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或圓滿地安住於空入處、識入處、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了。有的比丘已滅盡三結(身見、戒取、疑),得到須陀洹果,不再墮於惡道之中,決定會正向於正覺,最多只要在天上、人間受生七次,就能徹底脫離生死輪迴之苦了。有的比丘不但已滅盡三結,而且貪、瞋、痴也變得很微薄,得到了斯陀含果。有的比丘已滅盡了五下分結(貪、瞋、身見、戒取、疑結),得到阿那含果,往生色界再修習後,便能入於涅槃,不再還生此人世間了。有的比丘已得到了無量的神通境界——天耳智、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盡智。有的比丘已藉由修習不凈觀,而斷除了貪慾;修習慈心,而斷除了瞋恚;修習無常想,而斷除了我慢;修習安那般那念(出、入息念),而斷除了覺想。怎樣叫比丘修習安那般那念而斷除了覺想呢?就是比丘依止聚落,……乃至觀察出息覺知寂滅時,能如觀察出息覺知寂滅而修學。這樣就叫做修習安那般那念而斷除了覺想。」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八二七經注釋:

1、攝受:為攝取容受之義。即以教法教導正善之眾生,令得利益。

2、滿迦低月:據佛光阿含藏注云:「月令名,為印度歷第八個月,正當雨季的最後一個月,相當於我國陰曆八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

3、生般涅槃:指於欲界死,生色界已,未久即能起聖道,斷除上地之惑而入般涅槃者。


SA.29.828

八二八【經旨】本經敘說戒、意、慧三學,並以詩偈贊此三學為覺跡,能生第一清涼,使心善解脫。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有三種增上之學。是哪三種呢?就是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慧學。」

這時,世尊就唱誦詩偈說:

「所謂三學具足,就是比丘能正行增上的戒、心、慧,

對這三法勤勉精進修習。

它就如勇猛又堅固之城一樣,恆常守護著六根,

不管白天或夜晚,夜晚也如白天一樣地守護著;

不管前面或後面,後面也如前面一樣地護守著;

不管上面或下面,下面也如上面一樣地守護著。

能使一切無量的三昧(正定),映現於一切地方,

所以說這三法是使人覺證的途徑,能生起第一清涼之境(涅槃),

舍離了無明的諍訟,他的心靈就能得到完善的解脫。

我已成為世間的覺者,三明與正行皆已具足,

能安住於正念而不忘失,心靈已經得到解脫,

身壞命終之後,就會像燈盡而火滅一樣的不再生起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八二八經注釋:

1、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慧學:增上,是有力的,能為他所因依的意思,因為三學有相依相因的關係,所謂因戒生定,依定發慧,所以名三增上學。一、增上戒學——戒即禁戒,律藏之所詮,能防止人們造作一切身口意業;二、增上意學——又作增上心學、增上定學。定即禪定,經藏之所詮,能使人們靜慮澄心;三、增上慧學——慧即智慧,論藏之所詮,能使人們發現真理而斷愚痴。修習此三學,最後能獲得無漏道果,所以又名三無漏學。

2、明行悉具足:指三明與正行具足。三明——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正行——指身、口、意的凈行。


SA.29.829

八二九【經旨】本經詳說三學之內容意義。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又有三種增上學。是哪三種呢?就是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慧學。怎樣叫增上戒學呢?就是比丘能守住戒法,行依波羅提木叉(戒律)的律儀,威儀、行處(行作)具足,看見微細的罪過,就會生起怖畏,受持戒學。怎樣叫增上意學呢?就是比丘遠離五欲及邪惡不善法(五蓋),……乃至圓滿住於第四禪。什麼是增上慧學呢?就是比丘能如實知道苦聖諦,也能如實知道集聖諦、滅聖諦及道聖諦,這樣就叫做增上慧學。」

這時,世尊即唱誦如前經一樣的詩偈。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SA.29.830

八三〇【經旨】本經敘說若成就增上慧學,則增上戒學與增上意學自會滿足。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有比丘具增上戒學,但不具增上意、增上慧學;有比丘具增上戒與增上意學,但不具增上慧學。如果聖弟子能運用方法隨順成就增上慧學的話,那麼增上戒學與增上意學就會修習滿足。像這樣的聖弟子能運用方法隨順成就增上慧學的話,就能得到無上的慧壽而活。」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SA.29.831

八三一【經旨】本經敘說戒、意、慧三學能攝諸戒。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對這所受持的二百五十餘戒,要隨次每半月來誦說戒法,使那些自求學習的人能依此而修學。然有所謂的三學,就能攝取一切的戒法了。是哪三種呢?就是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慧學。」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八三一經注釋:

1、「過二百五十戒,……能攝諸戒」:「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諸比丘!此百五十餘之學處於每半月誦,欲得利益之善男子應學此。諸比丘!此等三學,此(百五十餘之學處之)一切即彼攝於其中。」


SA.29.832

八三二【經旨】本經詳說三學之意義,及修習之福利。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的話,就如前經一樣,差別的是:「怎樣叫增上戒學呢?就是比丘注重戒行,於戒行能向上增進;雖然不注重禪定,於禪定不能向上增進;也不能注重智慧,於智慧不能向上增進。然而他對於每一分細微的戒律,有犯錯卻能隨時悔過。為何我不說他不能如此呢?因為他如果能持戒而隨順修習梵行、饒益梵行、久住梵行的話,那麼這位比丘就能持戒堅固,與戒師常住,常隨順生起戒行,受持而修學。他如是知、如是見而斷除了三結,就是所謂的身見、戒取、疑三種結惑。斷除這三種結惑,就能得到須陀洹果(初果),不再墮於惡道中,決定會正趨於正覺之境,至多只在天上、人間受生七次,就能徹底地脫離生死的苦海,這樣就叫做增上戒學。

怎樣叫增上意學呢?就是比丘能注重戒行,於戒行能向上增進;也能注重禪定,於禪定能向上增進;雖不注重智慧,於智慧不能向上增進,然而他對於每一分細微的戒律,……乃至能受持修學戒法。他如是知、如是見,而斷除了五下分結,就是所謂的身見、戒取、疑、貪慾、瞋恚等欲界五種結惑。斷除這欲界五種結惑,就能得到生般涅槃,獲阿那含果,不再生此人世間,這樣就叫做增上意學。

怎樣叫做增上慧學呢?就是比丘能注重戒行,於戒行能向上增進;能注重禪定,於禪定能向上增進;能注重智慧,於智慧能向上增進。他如是知、如是見,而得欲界有漏心的解脫、色界或無色界有漏心的解脫、三界無明有漏心的解脫,解脫知見:我再生的因素已滅盡,清凈的梵行已建立,所應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後身,不再流轉於生死輪迴中了,這樣就叫做增上慧學。」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八三二經注釋:

1、「於彼分細微戒,犯則隨悔。……受持而學」:南傳英譯本相對經文此處作whatever minor,trifling observances he may transgress,he is cleared of them.why so?i do not declare him to be rendered unfit because of them,for he strictly observes the rudiments of the holy life,the constituents of the holy life:he is stablished in morality,he trains himself in the rules of training by undertaking them.(大意是:不管他違犯什麼微細之戒,他於此仍是清白的。為何如此呢?我不因此而說他是不能的,因為他固持根本的凈行及制定的凈行。他的戒行堅固,他受學於戒,堅住於戒。)

2、學增上戒:參考本經前後文,疑應作「增上戒學」。

3、生般涅槃:見第八二七經注釋。


SA.29.833

八三三【經旨】本經內容與前經一樣,唯敘述文句稍有差異。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對這所受持的二百五十餘戒,要隨次每半月來誦說戒法。如果那善男子自己隨意所要而修學的話,我就會向他講說這三學。如果修習這三學的話,那麼就可攝受一切的學戒了。是哪三學呢?就是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慧學。

怎樣叫增上戒學呢?就是比丘注重戒行,於戒行能向上增進;雖不注重禪定,於禪定不能向上增進;也不注重智慧,於智慧不能向上增進。然而他對每一分細微的戒律,……乃至受持學戒。他如是知、如是見,而斷除了三結,就是所謂的身見、戒取、疑三種結惑,他的貪、瞋、痴也變得薄弱了,成就一種子之道。如果在該境地還未能成等正覺的話,就名為斯陀含的聖者(一來、二果);如果在斯陀含境地而還未能成等正覺的話,就名為家家的聖者;如果在家家的境地而還未能成等正覺的話,就名為七有的聖者;如果在七有的境地還未能成等正覺的話,就名為隨法行的聖者;如果在隨法行境地還未能成等正覺話,就名為隨信行的聖者,這樣就叫做增上戒學。

怎樣叫增上意學呢?就是比丘能注重戒行,於戒行能向上增進;也能注重禪定,於禪定能向上增進;雖不注重智慧,於智慧不能向上增進,然而他對於每一分細微的戒律,……乃至受持學戒。他如是知、如是見,而斷除了五下分結,就是所謂的身見、戒取、疑、貪慾、瞋恚等欲界五種結惑。斷除這欲界五種結惑,就能得到中般涅槃。如果在中盤涅槃境地還未能成等正覺的話,也能得到生般涅槃;如果在生般涅槃境地還未能成等正覺的話,也能得到無行般涅槃;如果在無行般涅槃境地還未能成等正覺的話,也能得到有行般涅槃;如果在有行般涅槃境地還未能成等正覺的話,也能得到上流般涅槃,這漾就叫做增上意學。

怎樣叫增上慧學呢?就是比丘能注重戒行,於戒行能向上增進;能注重禪定,於禪定能向上增進;能注重智慧,於智慧能向上增進。他如是知、如是見,而得欲界有漏心的解脫、色界或無色界有漏心的解脫、三界無明有漏心的解脫,解脫知見:我再生的因素已滅盡,清凈的梵行已建立,所應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後身,不再流轉於生死輪迴中了,這樣就叫做增上慧學。」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八三三經注釋:

1、一種子道:不還向之中,若斷除欲界九品修惑中之七品或八品,尚餘一品或二品者,須於欲界之天界中受生一次,稱為一種,又稱一間。

2、斯陀含:華譯一來,即二果。謂其當於欲界的天上人間,各來受生一次,此位斷盡三界見惑外,須更斷欲界修惑前六品,方能證得。

3、家家:斷除欲界九品修惑之前三品或前四品之聖者;以其出一家而至另一家,從人間生於天界,又從天界生於人間,故稱家家。

4、七有:即初果。指於人界與天界最多往返七次,即於十四生間必證得阿羅漢果的聖者。

5、隨法行:指聲聞乘見道之利根聖者,於法能自作思惟,如理修行。

6、隨信行:即從他人處聽佛說之教法而生信仰,隨此法修行者。

7、中般涅槃:五種不還之一。不還之聖者自欲界而生於色界之中有之身,即證得羅漢果而般涅槃。

8、生般涅槃:五種不還之一。不還之聖者從欲界命終,生於色界,即證得羅漢果而般涅槃。

9、無行般涅槃:五種不還之一。不還之聖者從欲界命終,生於色界,不加功用行,自然斷除欲界煩惱余之修惑,證得羅漢果而般涅槃。

10、有行般涅槃:五種不還之一。不還之聖者從欲界命終,生於色界,更須加功用行,而斷欲界修惑,才證得羅漢果而般涅槃。

11、上流般涅槃:五種不還之一。不還之聖者從欲界命終,生於色界,此人須次第上行色界諸天受生,而後斷除欲界修惑,證得羅漢果入於般涅槃。


SA.29.834

八三四【經旨】本經敘說若比丘具足戒住者,能令三學修習滿足,並解說三學之內容。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如果比丘戒行圓滿的話,就能善於攝持戒律,具足威儀及行處,看見細微之罪,也能生起怖畏。如此比丘戒行圓滿,善於攝持戒律,具足威儀及行處,看見細微之罪,也能生起怖畏,平等地受持學戒,就會使三學修習滿足。是哪三學呢?就是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慧學。

怎樣叫增上戒學呢?就是比丘戒行圓滿,雖然少定、少慧,然而對於每一分細微的戒律,……乃至受持學戒。他如是知、如是見,而斷除了三結,就是身見、戒取、疑三種結惑。斷除這三種結惑,就能得到須陀洹果(初果),不再墮於惡道中,決定會正趨於正覺之境,至多只在天上、人間往返受生七次,就能徹底地脫離生死的苦海了。

怎樣叫增上意學呢?就是比丘禪定滿足,三昧滿足,雖缺少智慧,然而對於每一分細微的戒律,一有觸犯就能隨時悔過,……乃至受持學戒。他如是知、如是見,而斷除了五下分結,就是所謂的身見、戒取、疑、貪慾、瞋恚等欲界五種結惑。斷除這欲界五種結惑,就能得到生般涅槃阿那含果,不再生此人世間,這樣就叫做增上意學。

怎樣叫增上慧學呢?就是比丘修學戒行圓滿、禪定圓滿、智慧圓滿。他如是知、如是見,而得欲界有漏心的解脫、色界與無色界有漏心的解脫、三界無明有漏心的解脫,解脫知見:我再生的因素已滅盡,清凈的梵行已建立,所應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後身,不再流轉於生死輪迴中了,這樣就叫做增上慧學。」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SA.29.835

  八三五【經旨】本經經文內容大都同於第八三三經,請參閱。白話譯文略。


SA.29.836

八三六【經旨】本經敘說三學——上戒學、上威儀學、上波羅提木叉學。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有三學。是哪三學呢?就是增上戒學、增上威儀學、增上婆羅提木叉學。」

當時,世尊就又唱誦詩偈說:

「修學的人學習戒律時,要隨順直道而行,

專心省察,運用方法勤勉努力,善於攝護自身。

首先獲得滅盡煩惱的智慧,其次能徹底地滅除無知;

獲得滅除無知的解脫,所有的知見(智慧)都已得度,

成就不退動於煩惱的解脫,滅盡所有的結使煩惱。

這位修行人的六根已修習圓滿,六根寂靜而得到真正的快樂,

持此最後一次的身體,摧伏一切的魔怨。」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八三六經注釋:

1、有三學:原作「有二學」,今依「雜阿含經論會編」改正。

2、上戒學:原本缺,今依「雜阿含經論會編」改正。

3、漏盡智:斷盡一切煩惱之阿羅漢智。

4、不動解脫:六種阿羅漢中不動阿羅漢之稱。不退動於煩惱,解脫煩惱之系縛,故名。


SA.29.837

八三七【經旨】本經敘說比丘學戒,有多福利,能令三學滿足。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學習戒律有很多的福利,能使人得到最上的智慧,有堅固的解脫,有最上的四念處觀。如果比丘學習戒律,得到了福利,有最上的智慧,有堅固的解脫,有最上的四念處觀後,就能使三學得到滿足。是哪三學呢?就是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慧學。」

當時,世尊就唱誦詩偈說:

「學習戒律能隨得很多福利,專心思惟於三昧禪定里,

證得最上的智慧,現生是最後的生身,

我就是持此最後的生身,降伏魔怨而度達涅槃彼岸。」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八三七經注釋:

1、「學戒多福利,……念為增上」:比對南傳小部經第四如是語經第二集第二品之第九學處經,此處作「汝等當於學處,有大勝利(戒學、定學、慧學增上),有最上慧,有堅固解脫,有最大智(四念處觀)」。(見黃謹良譯,大林靜舍八十二年印小部經)本經白話譯文依此。


SA.29.838

 八三八【經旨】本經敘說學戒之種種福利,為前經之詳說。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的話,就如前經所說的一樣,差別的是:「眾比丘啊!什麼是修學戒法隨得的福利呢?就是大師為眾聲聞弟子制定戒律,是為了所謂攝持僧團,極力攝持僧團,使不信的的人生起正信;有正信的人,能夠增長他的信心,調伏惡人,使慚愧的人得住於安樂,於現世之中防護一切有漏法,對於未來的有漏煩惱也能得到正確的對治,使能長久保持梵行。就如大師已為聲聞弟子所制定的戒律,所謂攝持僧團,……乃至能長久保持梵行。就像這樣,學戒的人能堅固遵行戒律、恆守戒律、常行戒律、受持學戒,這就是比丘學戒的福利。

怎樣叫最上智慧呢?就是大師為眾聲聞弟子說法,是因發大慈悲哀憫眾弟子,而以真義利益他們,或使他們得到安慰、或使他們得到安樂、或既使他們得到安慰又得到安樂。就像這樣,大師為眾聲聞弟子說法,是因發大慈悲哀憫眾弟子,而以真義利益他們,使他們得到安慰與安樂;如此這般,對於每一法、每一處,都能以智慧去做觀察,這樣就叫做比丘最上的的智慧。

怎樣叫堅固的解脫呢?就是大師為眾聲聞弟子說法,是因發大慈悲哀憫眾弟子,而以真義利益他們,使他們得到安慰與安樂。如此這般的,講說各種法;同樣地,在每一處也都得到了解脫的安樂,這樣就叫做比丘堅固的解脫。

怎樣叫比丘最上的四念處觀呢?就是戒身還未圓滿的話,能專心繫念而安住;還未觀察的話,對於每一處,能以智慧繫念而安住;已做觀察的話,對於每一處,仍能再繫念而安住;還未接觸法的話,即能於每一處,安住解脫之念;已經接觸法的話,也能於每一處,安住解脫之念,這樣就叫做比丘最上的四念處觀。」

當時,世尊就唱誦詩偈說:

「學習戒律能隨得很多福利,專心思惟於三昧禪定里,

證得最上的智慧,現生是最後的生身,

我就是持此最後的生身,降伏魔怨而度達涅槃彼岸。」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有「屍婆迦經」,在後面(指第九六八經),佛陀將會講說。

同樣地,阿難陀比丘及異比丘所問、佛問諸比丘等三經,也都跟前面的內容相同。

  第八三八經注釋:

1、「謂大師為諸聲聞制戒,……令梵行久住」:此處指釋尊制戒的十種因緣。摩訶僧祇律卷一所列十種因緣如下:「攝僧,極攝僧,令僧安樂,折伏無羞人,有慚愧者得安穩住持,不信者能信,正信者得增益,於現法中得漏盡,未生諸漏令不生,正法久住。」


SA.29.839

 八三九【經旨】本經以農夫作田,隨時善作,不急於收穫,及母雞孵卵,隨時消息冷暖愛護為例,言修習三學隨彼時節,自得不起諸漏,心善解脫。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譬如農夫要有三種作田的方法,適時善於耕作田地。是哪三種呢?就是那農夫要適時耕田磨平土地,適時引水灌溉,適時播種。那農夫適時耕田磨平土地,適時引水灌溉,適時播種後,他不作如此的想法:我要使作物今日就長大,今日結果實,今日就成熟;或者是明天,或者是後天能如此。眾比丘啊!雖然那位長者(指農夫)耕田、灌溉、播種後,不作如此想法:我要使作物在今日就長大、結果、成熟;或者是明天,或者是後天能如此。然而作物的種子已經播入地中,它自己就會隨時而生長,終至果實成熟。同樣地,比丘對這三種學處也要隨時善於修學,在善於修習戒學、善於修習意學、善於修習慧學後,不做這樣的想法:要使我今天不會生起一切煩惱,心靈得到完善的解脫,或者是在明天,或者是在後天,就能如此。他雖不作這樣想法,但自然會有神力,能使他在今天,或者是明天,或者是在後天,就能不生起一切的煩惱,心靈得到完善的解脫。他已隨時修習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慧學後,隨順那時節的流轉,自然能不生起一切的煩惱,心靈得到完善的解脫。

比丘啊!又譬如母雞生卵,或者十顆,乃至十二顆,母雞隨時愛護,調節適當的溫度。但這母雞並不做如此想法:我今天,或者明天,或者是後天,將用喙啄,或用爪刮破卵殼,使小雞能安穩孵出。然而這母雞善於孵卵,隨時愛護,小雞自然就會安穩地孵出來。同樣地,比丘若善於修學這三種學處,隨著時節的流轉,自然能不生起一切煩惱,心靈得到完善的解脫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SA.29.840

八四〇【經旨】本經以驢子追隨牛群,卻自以為牛為例,言違律又不修三學愚痴男子雖逐於大眾之後,其實去比丘大遠。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世尊告訴眾比丘說:「譬如驢子隨著牛群而走時,牠這樣的想著:我且作出牛的吼聲。然而牠的形體不像牛,顏色也不像牛,叫出的聲音都不像,牠隨在一大群牛之後,就自認為自己就是牛而要發出牛吼叫的聲音,然而牠與牛其實相差很遠。同樣地,有一位愚痴男子他違犯了戒律,追隨於大眾之後,自說:『我是比丘,我是比丘。』然而他卻不學習克除貪慾的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慧學,只是追隨於大眾之後,自己稱說:『我是比丘,我是比丘。』其實他與比丘相差是很遠的。」

當時,世尊就唱誦詩偈說:

「同樣有腳蹄卻無角的獸類,具有四腳和會發聲的口,

牠追隨於一大群牛後,常以為自己就是牛了,

可是牠的形體不像牛,也不能發出牛的叫聲。

同樣也有愚痴的人,不能隨時系住心念,

對於佛陀的教誡,欠缺運用方法勤精進的欲願,

內心懈怠輕慢,無法獲得無上的正道。

就如驢子在牛群里,自與牛相差恆是很遠,

那愚痴人雖追隨於大眾之後,但自己的行為卻常自乖違。」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眾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SA.29.841

八四一【經旨】本經敘說若隨時修習三學,不久當得盡諸漏,獲得解脫。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跋耆聚落里,跋耆子尊者就侍奉於佛陀左右。

那時,跋耆子尊者去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稟告佛陀說:「世尊啊!您說受持二百五十餘戒,使善男子隨次半月來誦說戒經,要使眾善男子能隨欲去學習。然而現在,世尊啊!我實在不能隨順應學的戒法而去學習。」

佛陀問跋耆子說:「你是否能隨時修習三學呢?」

跋耆子答佛陀說:「我能,世尊!」

佛陀告訴跋耆子說:「如此你就應當隨時修習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慧學。當你隨時精勤修習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慧學後,不久,將能盡除一切煩惱,得到無煩惱的清凈心解脫及智慧解脫,於此現世中自己知道作證:我再生的因素已滅盡,清凈的梵行已建立,所應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後身,不再流轉於生死輪迴中了。」

當時,跋耆子尊者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不已,向佛陀行禮後便離去。

這時,跋耆子尊者接受佛陀的教誡、教授後,獨自在一僻靜之處,專心思惟,就如前面經文所說的內容,……乃至他的心靈得到完善的解脫,證得阿羅漢果。


第二十九卷終。


序言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


【Chanworld.org收集整理】2018.06.09-2018.09.23-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