淫心不除,尘不可出?
山海会
2023年2月20日
有法友提出了楞严经里对人类亲密行为的论述,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这句话是一个典型,也是佛法之所以无法普及的原因之一。所以有需要予以讨论。
但在讨论之前,我要先声明我的立场并不是在说此经必是伪经,而只是依法论法。佛法修行的基本原则应是四依止里的「依义不依语,依法不依人」。故不只是楞严经可以探讨,而是所有的经典都应是可以讨论与怀疑的。就算是阿含经与金刚经,我也抱持著同样的态度。
《楞严经》里对此讲的是:「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
三昧是梵文三摩地(Samadhi) 的一个中文别译,意思是「心一境性」,即心的集中而不散乱。是修定。八正道里有「正定」,七觉支里也有「定觉支」。就是菩萨道的六度里也有「禅定波罗蜜多」。可见修定是佛法修行的一部分,当然很重要。因为修行人如果连心都无法集中,四念处的觉观是修不起来的。就连「闻慧」都会有问题,智慧也就无法增长。故修定是有需要的。确定无误。
但光是靠修定,是不是就可以「出尘劳」了呢?当然不是的。因为解脱是四谛里所说的「苦灭」,靠的是对苦因的瞭解,也就是修行人自己的智慧。八正道里的任何一项都只是在帮助修行人瞭解苦因,增长智慧。如果以为其中的任何一项就是解脱,是「不正见」———没有如实瞭解四谛。
故如果以为把八正道里的任何一项修到极至就能解脱,是不对的。不只是三昧(正定)修到极至不能解脱,就是四念处(正念)修到极至也一样不能。因为解脱不是一样东西可以得到,也不是一种固定在那里的境界可以达到,而是苦的不存在。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修到极至」的思想,在起心动念上就已经错了。因为那是以为解脱「有自性」———以为有尘劳可出,有涅槃可得。那种念头是种企图心,也是对解脱道的误会。
其实解脱就是在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上解脱,而不是离开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别有解脱。故「出尘劳」的想法,本身就是误会解脱道了。
禅定可以帮助修行人见苦因,就像正业(包含不邪淫)也可以帮助人见苦因一样。但都需要透过四念处(正念)觉观的实践来成办。而四念处是透过身、受、心、法,没有离开人的身心。常有人对念处经(Satipatthana Sutta) 里的法念处部份讲十二处(六根加上六尘),感到十分不解。其实就是要修行人切莫在自己的身心之外别求解脱而已。因为苦是十二处,苦灭也是十二处。以为修了佛法就可以离开六根与六尘,纯粹只是人的幻想与妄想,也是现代中国佛教里的一个痛处!
所以我不是在论说「淫心」有什么好。而是在说「出尘」本身就已经完全不合解脱道了。批评别人「如不断淫,必落魔道」,恐怕也只是一种厌世价值观思想的侵略与扩张罢?!
世上大多数的人都有亲密关系。要说他们的人生里「有苦」而需要修行,我同意。但一定要说他们因有家庭生活与亲密关系就「必落魔道」,我就以为委实太狭隘了。
对在家人来说,恋爱而有烦恼不但很正常,同时也是其人格成长趋向成熟的宝贵机会。
四谛的意思并没有要在家人不恋爱。亲密关系是两个宇宙的对撞,冲突在所难免。磨合的过程也必然会「有苦」。如何才是这里头的「灭苦之道」,就包括学习如何在亲密关系里关心、付出与给予⋯
要先能超越了这里头的苦,才能开始学习慈悲之道,也就是我一再强调的:「菩萨道须以解脱道为基础」。这恐怕会是每一位在家修行人的必修课。
禅世界转载。
【禅世界现代汉语版】《相应部》、《中部》、《长部》、《增支部》、《小部》 和 《清净道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