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不可觸 空性不可入
山海會
2022.01.21
如果有人問:「現代的中國佛教修行人對緣起最大的誤解是什麼?」我會毫不猶豫地回答:是對「空」的誤解。
至友鴻洋生前有一次就曾問我:「龍樹菩薩到底為何要如此大力地闡揚空義呢?」當時我們作了不少討論,但並沒有得到確定的答案。龍樹菩薩一生都在作論以闡揚空義,被中國佛教尊為八宗共祖。空在原始教典里雖存在,但比重並沒有到如此程度。因為空其實只是緣起的另一個講法。就像無常與無我也都是緣起的一個面向。龍樹菩薩在新時代里揭櫫菩薩道,何以會以空義作為主體與主題呢?
這就讓人不禁思維:「難道是緣起有何不妥,而讓他不得不用空義來說『眾因緣生法』嗎?」我和鴻洋當時都約略感覺———這裡頭很可能就有我們一直在尋找的關於佛教現代化的答案。我以為他是要在佛陀入滅幾百年以後,去破除當時修行人流行的「法執」。但他可能沒有想到在千年以後,空義也演變成了一種被人執著的東西,而成為法執。
簡而言之,就是不少大乘學人把空看成一種可「進入」或「得到」的東西,而造成修行的玄學化。換言之,就是把「空性」看成一樣實有的存在。而龍樹菩薩早已預見了這種情況,而在《中論》里用大白話提醒修行人:「大聖說空法,為除諸見故。若復見有空,諸佛所不化。」
大聖是指佛陀,也就是表明空法並不是他龍樹的發明。「為除諸見」就是指空是為了方便學人修習法念處,而能不受名相與觀念的束縛。「有空」就是指人如果未明空即緣起,而以為世間真有一樣東西叫做「空」,那就會是連諸佛都無法度化的了!
這可以說是講得很重了。
因為就算是出佛身血並破壞和合僧團的提婆達多,在各部經典的記載里也都還有將來解脫的希望,而沒有說他是「諸佛所不化」。可見人如果把空理解成實有的東西,以為可以進入或得到,那就會是比提婆達多所犯還要嚴重多了。
不少人當然感覺這是不是講的太重了呢?有何佛理上的依據嗎?我以為是有的。
因為佛法的修行講究精進,也是一種孜孜不倦的求真精神。人一旦以為「進入空性」是終極,精進就停止了。這是一種大乘版的「所作已辦」,也就是把緣起與四諦的意思誤會了。因為以為空性實有和以為涅槃實有一樣,都是法執,會把生命弄成「一潭死水」。真正通曉緣起與四諦的生命應是「活水」,也應是不斷流動的多采多姿,而且是充滿希望的。
緣起是事實,只須修行人了解。空是緣起的別名,同樣也只需了解。龍樹菩薩的看法應是以為佛陀說法的本懷是「解空」———了解「諸法因緣生」。也就是一切的苦都是因緣所生沒有自性,所以都是可以被滅除的道理。但因當時的印度文化里有頗強烈的「不再投胎」渴望與遁世思想,佛陀就隨順世俗,而建立了斷輪迴的世俗諦。但修行人如果成功地修了法念處,就會明白「生死相」本來就是因緣所生而為幻妄,也自然就會停止對其執著與認真。這就是「了生脫死」斷輪迴了。
故如來並沒有欺誑眾生,而是如語者與實語者。他只是打碎了眾生原先的執迷與幻夢,如實了解了諸法本來不生的事實而已。
許多人以為龍樹菩薩的看法只是「大乘立場」,因原始教典里並沒有這樣說。我就要指出這不是事實。因為原始教典里有七覺支(注釋一)。其中的擇法覺支,就是法念處———要人超越對所有見解與觀念的執著。也就「除諸見」了!
這也很可能就是我和鴻洋兄對龍樹菩薩「何以要大力闡揚空義」問題的答案了。佛法修行人如果不能超越邊見(斷常二見)與邪見(撥無因果),再「精進」都是沒用的。白費力氣!
每當我想到「空性不可入」,就會聯想到太白先生在《長干行》里的兩句:「五月不可觸,猿聲天上哀。」
我想是因不忍讓現代的大乘學人對緣起與空義有所誤解,而生出不必要的「修行怨聲」罷!人如果以為空性實有而可進入或獲得,無論是透過什麼方法,都是枉然。也都會構成感覺挫折與失望的原因。
注釋一:
七覺支: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舍覺支。
禪世界轉載。
【禪世界現代漢語版】《相應部》、《中部》、《長部》、《增支部》、《小部》 和 《清凈道論》
您必須登錄才能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