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会-五月不可触 空性不可入-转载

五月不可触 空性不可入

 

山海会

2022.01.21


如果有人问:「现代的中国佛教修行人对缘起最大的误解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是对「空」的误解。

至友鸿洋生前有一次就曾问我:「龙树菩萨到底为何要如此大力地阐扬空义呢?」当时我们作了不少讨论,但并没有得到确定的答案。龙树菩萨一生都在作论以阐扬空义,被中国佛教尊为八宗共祖。空在原始教典里虽存在,但比重并没有到如此程度。因为空其实只是缘起的另一个讲法。就像无常与无我也都是缘起的一个面向。龙树菩萨在新时代里揭橥菩萨道,何以会以空义作为主体与主题呢?

这就让人不禁思维:「难道是缘起有何不妥,而让他不得不用空义来说『众因缘生法』吗?」我和鸿洋当时都约略感觉———这里头很可能就有我们一直在寻找的关于佛教现代化的答案。我以为他是要在佛陀入灭几百年以后,去破除当时修行人流行的「法执」。但他可能没有想到在千年以后,空义也演变成了一种被人执著的东西,而成为法执。

简而言之,就是不少大乘学人把空看成一种可「进入」或「得到」的东西,而造成修行的玄学化。换言之,就是把「空性」看成一样实有的存在。而龙树菩萨早已预见了这种情况,而在《中论》里用大白话提醒修行人:「大圣说空法,为除诸见故。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

大圣是指佛陀,也就是表明空法并不是他龙树的发明。「为除诸见」就是指空是为了方便学人修习法念处,而能不受名相与观念的束缚。「有空」就是指人如果未明空即缘起,而以为世间真有一样东西叫做「空」,那就会是连诸佛都无法度化的了!

这可以说是讲得很重了。

因为就算是出佛身血并破坏和合僧团的提婆达多,在各部经典的记载里也都还有将来解脱的希望,而没有说他是「诸佛所不化」。可见人如果把空理解成实有的东西,以为可以进入或得到,那就会是比提婆达多所犯还要严重多了。

不少人当然感觉这是不是讲的太重了呢?有何佛理上的依据吗?我以为是有的。

因为佛法的修行讲究精进,也是一种孜孜不倦的求真精神。人一旦以为「进入空性」是终极,精进就停止了。这是一种大乘版的「所作已办」,也就是把缘起与四谛的意思误会了。因为以为空性实有和以为涅槃实有一样,都是法执,会把生命弄成「一潭死水」。真正通晓缘起与四谛的生命应是「活水」,也应是不断流动的多采多姿,而且是充满希望的。

缘起是事实,只须修行人了解。空是缘起的别名,同样也只需了解。龙树菩萨的看法应是以为佛陀说法的本怀是「解空」———了解「诸法因缘生」。也就是一切的苦都是因缘所生没有自性,所以都是可以被灭除的道理。但因当时的印度文化里有颇强烈的「不再投胎」渴望与遁世思想,佛陀就随顺世俗,而建立了断轮回的世俗谛。但修行人如果成功地修了法念处,就会明白「生死相」本来就是因缘所生而为幻妄,也自然就会停止对其执著与认真。这就是「了生脱死」断轮回了。

故如来并没有欺诳众生,而是如语者与实语者。他只是打碎了众生原先的执迷与幻梦,如实了解了诸法本来不生的事实而已。

许多人以为龙树菩萨的看法只是「大乘立场」,因原始教典里并没有这样说。我就要指出这不是事实。因为原始教典里有七觉支(注释一)。其中的择法觉支,就是法念处———要人超越对所有见解与观念的执著。也就「除诸见」了!

这也很可能就是我和鸿洋兄对龙树菩萨「何以要大力阐扬空义」问题的答案了。佛法修行人如果不能超越边见(断常二见)与邪见(拨无因果),再「精进」都是没用的。白费力气!

每当我想到「空性不可入」,就会联想到太白先生在《长干行》里的两句:「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我想是因不忍让现代的大乘学人对缘起与空义有所误解,而生出不必要的「修行怨声」罢!人如果以为空性实有而可进入或获得,无论是透过什么方法,都是枉然。也都会构成感觉挫折与失望的原因。

 

注释一:

七觉支: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

 

禅世界转载。


【免责声明】【版权协议】【隐私条款】

【禅世界论坛】

【禅世界现代汉语版】《相应部》《中部》《长部》《增支部》《小部》 和 《清净道论》

【禅世界现代汉语版】经典翻译PDFs下载

《禅世界WIKI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