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嘉陵-緣起是希望-轉載

緣起是希望

苟嘉陵 

2023年1月2日


常有人向我抱怨佛法不是不好,而是用詞太過艱澀,教人有無從親近之感。我聽了是感覺哭笑不得。因為我明白他所講的那種感受。但佛法真的是那麼艱澀難懂嗎?

大家只要仔細思量佛陀所立的「滅苦之道」八正道———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念、正定、正精進———應就可感受到佛法其實是平易近人的。並不艱深難懂。

正見是正確的了解,也就是明白人的行為有因有果,有善有惡。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也會因自己的所作而有苦有樂。有了這個了解,人就應努力行善(精進),並隨時省察(念)自己的所行(業)與所說的話(語),與言行背後的動機(思)。亦不可從事傷害眾生的謀生事業(正命)。行有餘力則可修習禪定,以利身心的和諧統一(定)。享受喜悅。這是人人都可明白與享受到的。

但何以後來的佛法會演變成現今的複雜繁多,乃至到了典籍汗牛充棟甚至望而卻步的地步呢?對佛陀所悟緣起法的誤解,我看應是核心原因之一。

佛陀所說的解脫道是四諦(苦、集、滅、道),目的的除苦。而四諦是依緣起而建立的。理由是一切苦都是因緣所生而無實體與自性。佛陀指出:「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世間滅」。所以苦是因緣所生,也是可以透過了解與實踐而被滅除的。至於滅苦的方法就是八正道。而這個修行不但毫無神秘色彩,也是很正面的人生態度,完全沒有灰色與逃避的意思。

但後來部份的佛教學者是不是把緣起闡釋得有些神秘,也把四諦理解得有些灰色,而把它們變得艱澀難懂了呢?我看恐怕也是事實罷!

灰色就是把人的存在說成一無是處毫無價值,並指出因人生的本質是苦,所以修行的目的就是要離開這個毫無可戀的地方。但八正道與四諦的意思是這樣嗎?

這就是對緣起最基本的誤解了。因為緣起並沒有避世的意思,也沒有把人生貶低或抹黑。佛陀由緣起而立四諦,目的是為了除苦。是極為光明正面的人生態度,一點都不灰色。

這就是佛法一直不能普及的根本原因了,即它給一般人一種消極的避世印象。目前流行的一個詞———「佛系」,就是明證。它的意思就是認為佛法的修行是躺平不作為。但事實上這是嚴重的誤解。

但佛教徒能責怪別人有此誤解嗎?我看是因為整體佛教的確給了別人一種錯誤的「出世印象」,這種誤解才會存在。儘管「出世」的真實義理只是超越世俗,但佛教里諸如「無作、無相、無願」等詞語,確是容易讓人產生誤會。無論把它們解釋地再為圓融,想要扭轉這種錯誤印象恐怕會是有難度的。

所以佛法的現代化須清楚辨明何為二諦(世俗諦與勝義諦),而讓學人明白所有那些「不再投胎」的論述,只是以隨順世俗思想為契機而建立的說法,並非緣起的了義。佛法修行的目的絕不是要離開這個無可救藥的世間,而是藉著自己生命里喜悅與智慧的提升,改善這個世界。這才是佛陀所說四諦與解脫道的真義。緣起與空的意思不但不是一切努力都沒有用,反而是人的一切所作都有意義。

故緣起應是一切希望的理論基礎。世上沒有滅不了的苦。因為一切的苦皆為因緣所生,沒有自性。

後來流傳出來的大乘論典里更有進一步的論述,即緣起不但意味著煩惱可滅,而且也意味著所有對眾生有益的法皆可依緣起而得建立。也就是龍樹菩薩在《中論》里所說的:「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注釋一)而空是緣起的別名(注釋二)。這就更顯現出緣起不但一點都不灰色,反而應是五彩繽紛而充滿了希望。

後來有不少人把緣起講成遁世主義,開口閉口就是如「三界不安,猶如火宅」的話。好像修行佛法只是在「逃生」,而佛經就是逃生手冊。那是把佛法徹底誤會了。因為不安只是遮障智慧的五樣東西(五蓋)之一。吾人應修習四念處的覺觀,超越而克服之。完全沒有要人逃避不安或逃難的意思。

抱持著逃難心態去修四念處,是無論如何也修不出法喜的。

 

注釋一:

《中論·觀四諦品》:「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

 

注釋二:

《中論》第二十四品第十八頌:「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禪世界轉載。


【版權協議】【免責聲明】【隱私條款】

【禪世界論壇】

【禪世界現代漢語版】《相應部》《中部》《長部》《增支部》《小部》 和 《清凈道論》

【禪世界現代漢語版】經典翻譯PDFs下載

《禪世界WIKI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