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嘉陵-缘起是希望-转载

缘起是希望

苟嘉陵 

2023年1月2日


常有人向我抱怨佛法不是不好,而是用词太过艰涩,教人有无从亲近之感。我听了是感觉哭笑不得。因为我明白他所讲的那种感受。但佛法真的是那么艰涩难懂吗?

大家只要仔细思量佛陀所立的「灭苦之道」八正道———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念、正定、正精进———应就可感受到佛法其实是平易近人的。并不艰深难懂。

正见是正确的了解,也就是明白人的行为有因有果,有善有恶。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也会因自己的所作而有苦有乐。有了这个了解,人就应努力行善(精进),并随时省察(念)自己的所行(业)与所说的话(语),与言行背后的动机(思)。亦不可从事伤害众生的谋生事业(正命)。行有余力则可修习禅定,以利身心的和谐统一(定)。享受喜悦。这是人人都可明白与享受到的。

但何以后来的佛法会演变成现今的复杂繁多,乃至到了典籍汗牛充栋甚至望而却步的地步呢?对佛陀所悟缘起法的误解,我看应是核心原因之一。

佛陀所说的解脱道是四谛(苦、集、灭、道),目的的除苦。而四谛是依缘起而建立的。理由是一切苦都是因缘所生而无实体与自性。佛陀指出:「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世间灭」。所以苦是因缘所生,也是可以透过了解与实践而被灭除的。至于灭苦的方法就是八正道。而这个修行不但毫无神秘色彩,也是很正面的人生态度,完全没有灰色与逃避的意思。

但后来部份的佛教学者是不是把缘起阐释得有些神秘,也把四谛理解得有些灰色,而把它们变得艰涩难懂了呢?我看恐怕也是事实罢!

灰色就是把人的存在说成一无是处毫无价值,并指出因人生的本质是苦,所以修行的目的就是要离开这个毫无可恋的地方。但八正道与四谛的意思是这样吗?

这就是对缘起最基本的误解了。因为缘起并没有避世的意思,也没有把人生贬低或抹黑。佛陀由缘起而立四谛,目的是为了除苦。是极为光明正面的人生态度,一点都不灰色。

这就是佛法一直不能普及的根本原因了,即它给一般人一种消极的避世印象。目前流行的一个词———「佛系」,就是明证。它的意思就是认为佛法的修行是躺平不作为。但事实上这是严重的误解。

但佛教徒能责怪别人有此误解吗?我看是因为整体佛教的确给了别人一种错误的「出世印象」,这种误解才会存在。尽管「出世」的真实义理只是超越世俗,但佛教里诸如「无作、无相、无愿」等词语,确是容易让人产生误会。无论把它们解释地再为圆融,想要扭转这种错误印象恐怕会是有难度的。

所以佛法的现代化须清楚辨明何为二谛(世俗谛与胜义谛),而让学人明白所有那些「不再投胎」的论述,只是以随顺世俗思想为契机而建立的说法,并非缘起的了义。佛法修行的目的绝不是要离开这个无可救药的世间,而是藉着自己生命里喜悦与智慧的提升,改善这个世界。这才是佛陀所说四谛与解脱道的真义。缘起与空的意思不但不是一切努力都没有用,反而是人的一切所作都有意义。

故缘起应是一切希望的理论基础。世上没有灭不了的苦。因为一切的苦皆为因缘所生,没有自性。

后来流传出来的大乘论典里更有进一步的论述,即缘起不但意味着烦恼可灭,而且也意味着所有对众生有益的法皆可依缘起而得建立。也就是龙树菩萨在《中论》里所说的:「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注释一)而空是缘起的别名(注释二)。这就更显现出缘起不但一点都不灰色,反而应是五彩缤纷而充满了希望。

后来有不少人把缘起讲成遁世主义,开口闭口就是如「三界不安,犹如火宅」的话。好像修行佛法只是在「逃生」,而佛经就是逃生手册。那是把佛法彻底误会了。因为不安只是遮障智慧的五样东西(五盖)之一。吾人应修习四念处的觉观,超越而克服之。完全没有要人逃避不安或逃难的意思。

抱持着逃难心态去修四念处,是无论如何也修不出法喜的。

 

注释一:

《中论·观四谛品》:「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

 

注释二:

《中论》第二十四品第十八颂:「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禅世界转载。


【版权协议】【免责声明】【隐私条款】

【禅世界论坛】

【禅世界现代汉语版】《相应部》《中部》《长部》《增支部》《小部》 和 《清净道论》

【禅世界现代汉语版】经典翻译PDFs下载

《禅世界WIKI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