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會:票根還在⋯

票根還在⋯

 

山海會

2022.11.30


佛法的修行之所以沒有得到大多數現代人的親近與認同,原因之一其實是佛教里的「斷輪迴說」。但這個說法最多只算是佛法里的世俗諦,也就是順應眾生與時代的方便教說。

斷輪迴的主要內容,就是認為人生的本質是苦,是無論再怎樣都無法改變的事實。於是修行的目的,就變成是要能離開這個苦不堪言的地方,也就是所謂的了生脫死———斷輪迴。這樣才能使這個無論如何都是苦的現象得到終止。而這個終止有一個詞可以代表,就是涅槃。

許多人不會同意輪迴是方便教說的看法。但「斷輪迴說」幾乎存在於所有的佛教宗派里,畢竟是事實。而我以為這個論說在現代值得討論與商榷,否則佛法不大可能得到普及,而為大多數的眾生所接受。因為這個論說太灰色,很容易讓人誤以為佛法的本質是遁世思想。而且事實上了生脫死的了義,也並不是一般人所以為的不再投胎。

最主要是佛法里的輪迴,是沒有主體的輪迴,也就是「我空」與「一切法無我」的教理。這是佛法的了義。它和古印度文化里原先就有的輪迴思想,是不同的。因原先的輪迴是有主體(atman) 的輪迴。是同一主體在六道中忽上忽下,變人、變狗或變馬⋯⋯

佛法所講的輪迴並沒有主體,而只是生命之流「非常非斷」的流轉。嚴格上說,這種沒有主體的輪迴是稱不上輪迴的。

因為若沒有主體,到底是誰在輪迴呢?

這個問題其實存在於所有的佛教宗派里。包括近代中國的凈土宗。筆者就知道有念佛人念的佛不是「南無阿彌陀佛」,而是「誰念南無阿彌陀佛?」

這類「念佛是誰」的問題,在大乘佛教里根本就被視為一種修行。它事實上體現了佛法里的「無生法義」。即修行是質問人與存在的實有性,也就是法念處里對「我」的直觀。

人生的現象,是有動作(包括情感、精神與思維)但沒有實有不變的「動作者」。故輪迴也是有流轉,而沒有實有的「輪迴者」。

這個說法比較難為一般人所理解,但確是佛法真實的義理。也因為這個原故,佛法里許多的義理就存在二諦(兩種真理)———勝義諦與世俗諦。沒有主體的「輪迴」難為大眾所理解,但它是勝義諦。而大眾所能理解接受的是有主體的輪迴,也就形成了業報思想。這當然就是隨順世俗的世俗諦了。

許多人會不同意這種判教,以為否定了因果。但其實是一點也沒有。因為世俗諦並沒有不是真理,也沒有比較低下或卑劣。它只是一種不得已的暫時施設,否則不少人會有嚴重的失落感,而無法在菩提道上前行。二諦的說法之所以在菩薩道里才出現,是因為有實際的需要。菩薩希望大多數的眾生都可得到法益(儘管不是最終極的法益)。只要沒有違反佛法的基本原則,世俗諦的施設是有意義的。

有人說「有主體」和「沒主體」根本是相反的南轅北轍,怎能說沒有違反佛法的基本原則呢?弘法者為了「普渡眾生」就撿好聽的話講,難道不就像當今民主社會裡很常見的民粹操作———是為了選票而不惜訴諸情緒,取悅眾生?要說有主體的輪迴也是一種真理,而且能引領眾生通向勝義諦親證菩提,到底有何依據呢?

其實是有依據的。阿含經里所述的初果須陀洹,到四果阿羅漢(注釋一)就是了。須陀洹雖尚未「脫離輪迴」,但已永遠不會再墜入三惡道(地獄道、餓鬼道與畜生道)了。他們在人道與天道里最多只會再往返投生七次。換句話說,人在沒有證阿羅漢果以前,都還是在「輪迴」的。

修行人就算能入甚深禪定,如果猶未能在法念處上見到自己的這些觀念上的戲論與執著,就好像是在搭飛機或坐火車「三界旅行」時所買機票與火車票的票根還在⋯⋯

也當然就還會有下一站了。

 

注釋一:

初果為須陀洹,意為最多只會再往返投生七次。

二果為斯陀含,意為一來。還需在人間再受生一次。

三果為阿那含,意為不還。不再來欲界受生。

四果為阿羅漢,意為斷盡見惑和思惑,究竟無餘。得不受生。

 

禪世界轉載。


【免責聲明】【版權協議】【隱私條款】

【禪世界論壇】

【禪世界現代漢語版】《相應部》《中部》《長部》《增支部》《小部》 和 《清凈道論》

【禪世界現代漢語版】經典翻譯 PDF EPUB電子書下載

《禪世界WIKI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