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嘉陵:念處隨筆——輪迴非有亦非無

念處隨筆——輪迴非有亦非無

苟嘉陵 

2022年11月23日


輪迴到底是有還是沒有呢?佛法的立場到底是什麼呢?

這個問題對不少人來說,是不成問題的。因為他們以為佛法從古至今,都是肯定有輪迴。也就是以為人的生命不是只有一世,而是可以像坐火車一般一站又一站地在三界中旅行———一生又一生地輪迴。

但這個想法,是以生命為有主體的我見(view of atman),是為佛陀所責難與呵斥的。曾有人以為佛陀是這個意思,佛陀就詰問其人何時曾聽自己這樣說過?這種想法在佛教里,就是落入了「常見」(view of permanence),為五邪見里的「邊見」。邊的意思,就是屬於極端的偏差。

在生命與輪迴的有無上,修行人極可能會落入相對兩邊的偏差———常見與斷見。

常見就是如坐火車般地在三界中旅行的見解,主張人會由一生滑到另外一生。這也就是一般人對佛教的理解,以為佛教肯定有主體的輪迴。但事實上這是個誤解。因為佛陀已經表明這是邪見與偏差。佛陀說生命是五蘊(色受想行識)和合所成,這也是人的經驗可以驗證得到的。而五蘊皆為因緣和合所生,皆在不住地遷流變化,其中沒有一樣具有不變的實體。但如果任何一蘊皆無實體(五蘊皆空),其和合所生物自然也是沒有實體的。因此「三界旅行說」不如實,是有偏差的邪見與邊見。這些都是修行人在法念處上應如實覺知到的。

但修行人如果因此就以為生命在命終以後就是一了百了(由有到無),同樣也是不如實的偏差,也是應為修行人在法念處上覺知到的。因為命終並不代表一了百了。那只是人在意根上的想像,也就是所作(五蘊里的行)而已。

一期生命的終結,只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上四蘊———色、受、想、行———的活動停止,而非五蘊全體的停止。第五蘊(識蘊)雖也是因緣所生,但它不會因呼吸或心跳的停止就失去影響力。如有人問影響力在哪裡,大家只要去看看各文化領域裡「天才神童」們的表現,就都能明白了。那是一種動能,也可以說是一種勢。

如莫札特五歲時就能作曲。他一生創作了50部交響曲,27部鋼琴協奏曲,六部小提琴協奏曲,四部圓號及單簧管協奏曲,23部弦樂四重奏,13首弦樂小夜曲⋯。要說所有的這些,都「始於今生」⋯大家難道不會覺得有些牽強嗎?

這是法念處的覺知,也就是般若心經里的「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注釋一)。這在大乘佛法里也被稱為「諸法無生義」。它不是說現象「不存在」,而是說所有的現象其實都如莫札特的創作一樣———不是始於今生,而是無始以來的所作。這就是佛法的三世因果觀———任何事物都有過去、現在與未來,但沒有一個絕對的起點與終點。

其實任何的天才若依佛法來看,都不是天才。因為天才不是始於今生,就像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一樣。了解了這個道理,金剛經里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就沒有那麼玄了。

佛法不深也不玄,而是被誤解它的人解釋成很深很玄。

佛陀所說的緣起生命觀是根植於可被經驗到的事實,而不是一種希望或想像。大家只要掌握了四念處的基本法則,去如實觀察生命與世界,自然終久都將遠離「斷常二見」的偏執———既不會去作自我催眠三界旅行的春秋大夢,也不會墮入自己將徹底消失的恐懼與黑暗深淵⋯

做個喜悅的人,是不會有問題的。

因為佛法不是故事,也非神話,而是人在自己的五蘊與六根上可被體驗到的。

 

注釋一:

 

作者供稿禪世界。


【版權協議】【免責聲明】【隱私條款】

【禪世界論壇】

【禪世界現代漢語版】《相應部》《中部》《長部》《增支部》《小部》 和 《清凈道論》

【禪世界現代漢語版】經典翻譯 PDF EPUB電子書下載

《禪世界WIKI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