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处随笔——轮回非有亦非无
苟嘉陵
2022年11月23日
轮回到底是有还是没有呢?佛法的立场到底是什么呢?
这个问题对不少人来说,是不成问题的。因为他们以为佛法从古至今,都是肯定有轮回。也就是以为人的生命不是只有一世,而是可以像坐火车一般一站又一站地在三界中旅行———一生又一生地轮回。
但这个想法,是以生命为有主体的我见(view of atman),是为佛陀所责难与呵斥的。曾有人以为佛陀是这个意思,佛陀就诘问其人何时曾听自己这样说过?这种想法在佛教里,就是落入了“常见”(view of permanence),为五邪见里的“边见”。边的意思,就是属于极端的偏差。
在生命与轮回的有无上,修行人极可能会落入相对两边的偏差———常见与断见。
常见就是如坐火车般地在三界中旅行的见解,主张人会由一生滑到另外一生。这也就是一般人对佛教的理解,以为佛教肯定有主体的轮回。但事实上这是个误解。因为佛陀已经表明这是邪见与偏差。佛陀说生命是五蕴(色受想行识)和合所成,这也是人的经验可以验证得到的。而五蕴皆为因缘和合所生,皆在不住地迁流变化,其中没有一样具有不变的实体。但如果任何一蕴皆无实体(五蕴皆空),其和合所生物自然也是没有实体的。因此“三界旅行说”不如实,是有偏差的邪见与边见。这些都是修行人在法念处上应如实觉知到的。
但修行人如果因此就以为生命在命终以后就是一了百了(由有到无),同样也是不如实的偏差,也是应为修行人在法念处上觉知到的。因为命终并不代表一了百了。那只是人在意根上的想像,也就是所作(五蕴里的行)而已。
一期生命的终结,只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上四蕴———色、受、想、行———的活动停止,而非五蕴全体的停止。第五蕴(识蕴)虽也是因缘所生,但它不会因呼吸或心跳的停止就失去影响力。如有人问影响力在哪里,大家只要去看看各文化领域里“天才神童”们的表现,就都能明白了。那是一种动能,也可以说是一种势。
如莫札特五岁时就能作曲。他一生创作了50部交响曲,27部钢琴协奏曲,六部小提琴协奏曲,四部圆号及单簧管协奏曲,23部弦乐四重奏,13首弦乐小夜曲⋯。要说所有的这些,都“始于今生”⋯大家难道不会觉得有些牵强吗?
这是法念处的觉知,也就是般若心经里的“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注释一)。这在大乘佛法里也被称为“诸法无生义”。它不是说现象“不存在”,而是说所有的现象其实都如莫札特的创作一样———不是始于今生,而是无始以来的所作。这就是佛法的三世因果观———任何事物都有过去、现在与未来,但没有一个绝对的起点与终点。
其实任何的天才若依佛法来看,都不是天才。因为天才不是始于今生,就像罗马不是一天造成的一样。了解了这个道理,金刚经里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就没有那么玄了。
佛法不深也不玄,而是被误解它的人解释成很深很玄。
佛陀所说的缘起生命观是根植于可被经验到的事实,而不是一种希望或想像。大家只要掌握了四念处的基本法则,去如实观察生命与世界,自然终久都将远离“断常二见”的偏执———既不会去作自我催眠三界旅行的春秋大梦,也不会堕入自己将彻底消失的恐惧与黑暗深渊⋯
做个喜悦的人,是不会有问题的。
因为佛法不是故事,也非神话,而是人在自己的五蕴与六根上可被体验到的。
注释一:
作者供稿禅世界。
【禅世界现代汉语版】《相应部》、《中部》、《长部》、《增支部》、《小部》 和 《清净道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