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嘉陵:五根与五力

五根与五力

苟嘉陵 


世俗谛(方便教)这个词在原始教典里并未出现,而是首现于龙树菩萨所作的《中观论》(注释一)。于是不少人就以为它不是佛法,而仅是一种为了让人亲近佛法所采取的手段。套句不大恭敬的现代商业用语,就是一种「营销策略」。这是我过去多年以来的理解,相信也是不少人的共同理解。但在今天,这个理解已经被我自己颠覆了。而这个颠覆,我以为正是四念处的修行所造成的。

因为四念处是如实观。而我所观察到的事实,是大多数人其实并无法充分掌握且安于以四念处为主轴的解脱道。为何会如此?答案也许颇为复杂。但事实毕竟是事实,不会因为我们喜欢或讨厌而改变。

当初在佛陀所立的僧团里,能真正得到完整解脱体验的人大约只有五百位,是僧团里的极少数。另外就是原始教典里也记载了佛陀悟道以后并不欲说法的情事。原因是他以为正法幽深难见,故大多数的人无法领会。后来是因为梵天的劝请,恳求他为少数「出水的莲花」说法,他才驻世说了几十年。可见就是佛陀本人,也是知晓解脱道是无法为大多数的人充分了解与体证的。

因此佛教自一开始,就包含了信的成份在内。人在没有因修行成功而自证解脱以前,靠的其实就是对佛陀的信仰。也是因为信仰,才会精进。

但这并不是盲信或迷信。而是因佛陀平静、自在、喜悦的生命气质所自然兴起的一种仰慕之情。也就是感觉自己的生命和佛陀的比起来,差别很大。也就是「耻有所不知」,而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就是佛教里所谓的「善根」。人如果能觉知到自己的不足,就是一切修行的起点了。

但这种仰慕之情并不是一种绝对的需要。如舍利佛就不需要。舍利佛从他人处听闻了缘起,当下就证阿罗汉果了。他不但不需要信,就连四念处的修行也不需要。可见佛教并没有说任何人都必须信,而是要看各人的根性。但大多数的人会至少需要一个程度的信,应是没有疑义。否则是不大可能会去如法精进的。

所以就是在原始教典里,也有五根(信、进、念、定、慧)的修学次第。让人能由此而得五力————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与慧力。如果没有「信」,一般人不会去精「进」地修行四「念」处,也就不会得「定」与发「慧」。得定并不是得到了某种神秘境界,而是指身心的统一与安定状态。在这种状态里,人才会生出如「大火聚」般的般若智慧。

五根与五力是三十七道品(注释二)的一部份,通于南北传的一切佛教宗派。所以我希望嚮往原始佛教与修行四念处的人,切莫以为原始佛教里没有信,或不注重信。因为事实是信不但和慧没有矛盾,而且可以帮助人通向慧。中国佛教后来的发展也许存在太偏重信的现象,或者有人把原本的信变成了盲信与迷信。但这些都不是原本佛教里信的本义。

 

注释一:
《中论.观四谛品》:
“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

注释二:
三十七道品为:
四念处: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
四正勤:已生恶令断除、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
四神足:欲神足、勤神足、心神足、观神足。
五根: 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五力: 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
七觉支: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
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作者供稿禅世界。


【版权协议】【免责声明】【隐私条款】

【禅世界论坛】

【禅世界现代汉语版】《相应部》《中部》《长部》《增支部》《小部》 和 《清净道论》

【禅世界现代汉语版】经典翻译 PDF EPUB电子书下载

《禅世界WIKI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