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嘉陵:五根與五力

五根與五力

苟嘉陵 


世俗諦(方便教)這個詞在原始教典里並未出現,而是首現於龍樹菩薩所作的《中觀論》(注釋一)。於是不少人就以為它不是佛法,而僅是一種為了讓人親近佛法所採取的手段。套句不大恭敬的現代商業用語,就是一種「營銷策略」。這是我過去多年以來的理解,相信也是不少人的共同理解。但在今天,這個理解已經被我自己顛覆了。而這個顛覆,我以為正是四念處的修行所造成的。

因為四念處是如實觀。而我所觀察到的事實,是大多數人其實並無法充分掌握且安於以四念處為主軸的解脫道。為何會如此?答案也許頗為複雜。但事實畢竟是事實,不會因為我們喜歡或討厭而改變。

當初在佛陀所立的僧團里,能真正得到完整解脫體驗的人大約只有五百位,是僧團里的極少數。另外就是原始教典里也記載了佛陀悟道以後並不欲說法的情事。原因是他以為正法幽深難見,故大多數的人無法領會。後來是因為梵天的勸請,懇求他為少數「出水的蓮花」說法,他才駐世說了幾十年。可見就是佛陀本人,也是知曉解脫道是無法為大多數的人充分了解與體證的。

因此佛教自一開始,就包含了信的成份在內。人在沒有因修行成功而自證解脫以前,靠的其實就是對佛陀的信仰。也是因為信仰,才會精進。

但這並不是盲信或迷信。而是因佛陀平靜、自在、喜悅的生命氣質所自然興起的一種仰慕之情。也就是感覺自己的生命和佛陀的比起來,差別很大。也就是「恥有所不知」,而認識到自己的不足。這就是佛教里所謂的「善根」。人如果能覺知到自己的不足,就是一切修行的起點了。

但這種仰慕之情並不是一種絕對的需要。如舍利佛就不需要。舍利佛從他人處聽聞了緣起,當下就證阿羅漢果了。他不但不需要信,就連四念處的修行也不需要。可見佛教並沒有說任何人都必須信,而是要看各人的根性。但大多數的人會至少需要一個程度的信,應是沒有疑義。否則是不大可能會去如法精進的。

所以就是在原始教典里,也有五根(信、進、念、定、慧)的修學次第。讓人能由此而得五力————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與慧力。如果沒有「信」,一般人不會去精「進」地修行四「念」處,也就不會得「定」與發「慧」。得定並不是得到了某種神秘境界,而是指身心的統一與安定狀態。在這種狀態里,人才會生出如「大火聚」般的般若智慧。

五根與五力是三十七道品(注釋二)的一部份,通於南北傳的一切佛教宗派。所以我希望嚮往原始佛教與修行四念處的人,切莫以為原始佛教里沒有信,或不注重信。因為事實是信不但和慧沒有矛盾,而且可以幫助人通向慧。中國佛教後來的發展也許存在太偏重信的現象,或者有人把原本的信變成了盲信與迷信。但這些都不是原本佛教里信的本義。

 

注釋一:
《中論.觀四諦品》:
“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一以世俗諦,二第一義諦。”

注釋二:
三十七道品為:
四念處: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
四正勤:已生惡令斷除、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長。
四神足:欲神足、勤神足、心神足、觀神足。
五根: 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五力: 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
七覺支: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舍覺支。
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作者供稿禪世界。


【版權協議】【免責聲明】【隱私條款】

【禪世界論壇】

【禪世界現代漢語版】《相應部》《中部》《長部》《增支部》《小部》 和 《清凈道論》

【禪世界現代漢語版】經典翻譯 PDF EPUB電子書下載

《禪世界WIKI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