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嘉陵:念處隨筆——覺觀不是照表操課

念處隨筆———覺觀不是照表操課

苟嘉陵 


佛法的修行主題是覺觀,也就是四念處(身、受、心、法)的修行。如果要問現代人修習覺觀的要點,我就會說是要能明白覺觀不是照表操課。這不是否定佛法的修行包含了可言說與可遵循的部份,而是說覺觀不是一種形式。也就是「無相」。

如佛教里有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是佛法的基礎,也是修行人皆應遵循的。這就是形式,是有相,也是可以「做到」的。但四念處的覺觀不是「做到」什麼。因為它只是覺知。是不具形式,也是無相的。它雖可幫助人有相的修行,例如守戒。但四念處的修行本身是無相的。

許多人會問:「這個了解很重要,很實際嗎?無相這個詞本身,難道不就蠻玄的嗎?」

根據我多年來教人修習四念處的經驗,我以為這個了解很重要,也很實際。如果說「無相」會讓人感覺很玄,那是因為中文有種開放性,而會給人想像與誤解的空間。事實上這裡頭的意思是一點也不玄的。

例如有人學四念處時常會問:「覺知了以後,又怎麼樣呢?」這就是沒有了解四念處是無相的表現了。因為這個問題的心態是在尋求指引。是希望別人手拉手(hand in hand) 地告訴他:「然後如何?」但四念處的修行不是這樣。因為它只是要人時時覺知發生在自己身、受、心、法,六根門頭的情狀。但並沒有要人「怎麼樣」。

修行覺觀不應抱著一種照表操課的心態,以為只要照著一些步驟,或根據一個流程就可以「有結果」了。這是在根本上對佛陀所教覺觀的誤解。

四念處雖說有四,但其實是一,也就是所謂的「一乘道」。故它不是應分別完成的四個步驟。它是智慧的鍛鍊,也就是三慧學(聞、思、修)里的修慧。許多人以為修慧是六波羅蜜多里的般若(Prajna),所以和四念處無關。但什麼是般若呢?其實就是能穿透與覺知事實的智慧。而覺知事實就是覺觀,也就是四念處的如實觀了。

佛陀所教,是讓人覺知事實而「能度」。也就是能「離苦」。但不是要人去拿一個「解脫學位」。目前比較流行的修行思想大都是「如何才能解脫?」或「怎樣方可成佛?」其實是把佛法誤會了。因為解脫不是一種資格,阿羅漢果也不是一種憑證(certificate)。解脫雖確是如法修行的結果與成就,但若懷著「要解脫」或「想成佛」的動機來修覺觀,這些動機本身就需要被覺知。也需要被超越。否則會無法解脫,更不要說成佛了。

念處經身念處的部份雖包含了不凈觀與安般念,但不少人修的不凈觀或數息觀,其實都有違於佛陀所教的身念處。因為他們是懷著一種想「斷淫慾」或「入禪定」的目的,以為做到那般才是真修行。但人一旦懷著特定目的去修覺觀,其實是會遮障覺觀的本來大用———看清實相。也就不會有法喜了。

身念處里觀察人死後身體分解的變化情狀,是如實觀察真相,而不是要特意去把真相想像成一種噁心的樣子。入出習法(安般念)也只是如實觀察呼吸的情狀,而不是要去進入什麼境界。人一旦懷著特定目標去修覺觀,就已經不是在修覺觀。也失去了修慧的意義。

大乘佛法里有三解脫門———空、無相、無願。如果把其單獨看待,就會感覺比較玄,而很難讓人抓住要領。但如果把其視為修行覺觀的基本原則,就很貼切了。也剛好可以用來糾正我人修四念處時常會有的偏差。

無願是不懷著任何目的去覺觀,而不讓其影響到我人對事實的觀察。可避免落入希望式思維(wishful thinking)。而無相則是無須用任何教條來對我們耳提面命,也不是透過任何流程,來達成某種目的。因為修四念處須放空,而不夾雜任何的既定成見。否則就不是在修覺觀,而是在「觀想」了。

觀想當然也是修行,我並不反對。但它不是四念處的修行。

大部分人修的「白骨觀」或「不凈九想」,都是在把事物想成一種特定的樣子,也就是在做「心的投影」。但四念處不是任何的投影。因四念處的修行是無作(無願的別譯)。而觀想則是「有作」,是懷著某種目的與希望。但一旦有作,就會有業。也就會是一種「輸入」,而有積累。但佛陀所教的覺觀不是積累,而是覺知所有無始以來的積累,不再受其羈絆。

所以就算是佛陀所說的苦、空、無常與無我,都不是一種應被我人「輸入潛意識」,或被當成絕對真理的教條。以覺觀的修行來看,我人只須自己去看看:「世間真象到底是否如此。」空、無常與無我,也都只是世間的事實,並不需要被輸入、暗示或提醒。佛法之所以不同於宗教,也正因為如此。

身念處確是整體覺觀修行的基礎。因為修行人如能先覺知自己的無常與無我,對其他事物無常與無我的領會,自然就會比較容易。但這不是靠輸入或暗示而得成就,更不是靠催眠。當人把對自身無常的覺知發展成不斷提醒自己:「我的身體非常污穢與噁心」,會產生厭世思想,並形成厭世人格,是一點也不奇怪的。因為那就是對自己的精神施暴。這種「有作」完全不如實,絕非佛陀所教四念處的本意。

筆者了解當今一些佛教團體在推廣覺觀時,是用了一些「有相」的方便,而把覺觀用醫學檢測里的一些名相來表達。對於這些方便,我不會反對。只要是對眾生有益。但我同時也要指出:「四念處的基本修行原則,應是空、無相、無願。」

佛陀所教的覺觀,當然不是照表操課。

 

作者供稿禪世界。


【版權協議】【免責聲明】【隱私條款】

【禪世界論壇】

【禪世界現代漢語版】《相應部》《中部》《長部》《增支部》《小部》 和 《清凈道論》

【禪世界現代漢語版】經典翻譯 PDF EPUB電子書下載

《禪世界WIKI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