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处随笔———觉观不是照表操课
苟嘉陵
佛法的修行主题是觉观,也就是四念处(身、受、心、法)的修行。如果要问现代人修习觉观的要点,我就会说是要能明白觉观不是照表操课。这不是否定佛法的修行包含了可言说与可遵循的部份,而是说觉观不是一种形式。也就是“无相”。
如佛教里有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是佛法的基础,也是修行人皆应遵循的。这就是形式,是有相,也是可以“做到”的。但四念处的觉观不是“做到”什么。因为它只是觉知。是不具形式,也是无相的。它虽可帮助人有相的修行,例如守戒。但四念处的修行本身是无相的。
许多人会问:“这个了解很重要,很实际吗?无相这个词本身,难道不就蛮玄的吗?”
根据我多年来教人修习四念处的经验,我以为这个了解很重要,也很实际。如果说“无相”会让人感觉很玄,那是因为中文有种开放性,而会给人想像与误解的空间。事实上这里头的意思是一点也不玄的。
例如有人学四念处时常会问:“觉知了以后,又怎么样呢?”这就是没有了解四念处是无相的表现了。因为这个问题的心态是在寻求指引。是希望别人手拉手(hand in hand) 地告诉他:“然后如何?”但四念处的修行不是这样。因为它只是要人时时觉知发生在自己身、受、心、法,六根门头的情状。但并没有要人“怎么样”。
修行觉观不应抱着一种照表操课的心态,以为只要照着一些步骤,或根据一个流程就可以“有结果”了。这是在根本上对佛陀所教觉观的误解。
四念处虽说有四,但其实是一,也就是所谓的“一乘道”。故它不是应分别完成的四个步骤。它是智慧的锻炼,也就是三慧学(闻、思、修)里的修慧。许多人以为修慧是六波罗蜜多里的般若(Prajna),所以和四念处无关。但什么是般若呢?其实就是能穿透与觉知事实的智慧。而觉知事实就是觉观,也就是四念处的如实观了。
佛陀所教,是让人觉知事实而“能度”。也就是能“离苦”。但不是要人去拿一个“解脱学位”。目前比较流行的修行思想大都是“如何才能解脱?”或“怎样方可成佛?”其实是把佛法误会了。因为解脱不是一种资格,阿罗汉果也不是一种凭证(certificate)。解脱虽确是如法修行的结果与成就,但若怀著“要解脱”或“想成佛”的动机来修觉观,这些动机本身就需要被觉知。也需要被超越。否则会无法解脱,更不要说成佛了。
念处经身念处的部份虽包含了不净观与安般念,但不少人修的不净观或数息观,其实都有违于佛陀所教的身念处。因为他们是怀著一种想“断淫欲”或“入禅定”的目的,以为做到那般才是真修行。但人一旦怀著特定目的去修觉观,其实是会遮障觉观的本来大用———看清实相。也就不会有法喜了。
身念处里观察人死后身体分解的变化情状,是如实观察真相,而不是要特意去把真相想像成一种恶心的样子。入出习法(安般念)也只是如实观察呼吸的情状,而不是要去进入什么境界。人一旦怀著特定目标去修觉观,就已经不是在修觉观。也失去了修慧的意义。
大乘佛法里有三解脱门———空、无相、无愿。如果把其单独看待,就会感觉比较玄,而很难让人抓住要领。但如果把其视为修行觉观的基本原则,就很贴切了。也刚好可以用来纠正我人修四念处时常会有的偏差。
无愿是不怀著任何目的去觉观,而不让其影响到我人对事实的观察。可避免落入希望式思维(wishful thinking)。而无相则是无须用任何教条来对我们耳提面命,也不是透过任何流程,来达成某种目的。因为修四念处须放空,而不夹杂任何的既定成见。否则就不是在修觉观,而是在“观想”了。
观想当然也是修行,我并不反对。但它不是四念处的修行。
大部分人修的“白骨观”或“不净九想”,都是在把事物想成一种特定的样子,也就是在做“心的投影”。但四念处不是任何的投影。因四念处的修行是无作(无愿的别译)。而观想则是“有作”,是怀著某种目的与希望。但一旦有作,就会有业。也就会是一种“输入”,而有积累。但佛陀所教的觉观不是积累,而是觉知所有无始以来的积累,不再受其羁绊。
所以就算是佛陀所说的苦、空、无常与无我,都不是一种应被我人“输入潜意识”,或被当成绝对真理的教条。以觉观的修行来看,我人只须自己去看看:“世间真象到底是否如此。”空、无常与无我,也都只是世间的事实,并不需要被输入、暗示或提醒。佛法之所以不同于宗教,也正因为如此。
身念处确是整体觉观修行的基础。因为修行人如能先觉知自己的无常与无我,对其他事物无常与无我的领会,自然就会比较容易。但这不是靠输入或暗示而得成就,更不是靠催眠。当人把对自身无常的觉知发展成不断提醒自己:“我的身体非常污秽与恶心”,会产生厌世思想,并形成厌世人格,是一点也不奇怪的。因为那就是对自己的精神施暴。这种“有作”完全不如实,绝非佛陀所教四念处的本意。
笔者了解当今一些佛教团体在推广觉观时,是用了一些“有相”的方便,而把觉观用医学检测里的一些名相来表达。对于这些方便,我不会反对。只要是对众生有益。但我同时也要指出:“四念处的基本修行原则,应是空、无相、无愿。”
佛陀所教的觉观,当然不是照表操课。
作者供稿禅世界。
【禅世界现代汉语版】《相应部》、《中部》、《长部》、《增支部》、《小部》 和 《清净道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