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會:任何一法皆如筏

任何一法皆如筏

山海會

2022.08.05


真以了義的佛法修行來看,世上並沒有一個法門不是如渡河所用的竹筏———是用來幫人「渡河」的。因為以緣起故,法門本身並無實義,而只是在那種「苦」的情況下方有意義。法的存在目的,是在除苦。故任何的「法」均是相對於苦才成立,也是因苦方有的。

這也不是到了「初期大乘」時期才被發展出來的道理,而是緣起法義本來如是。原始教典里有「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也就是此義。任何修行人只要仍執於一法,而把其視為絕對真理,就會障解脫道而無法體驗到解脫法喜。因為只要有執就會有苦。這個道理是通一切種族、文化與宗派的。因為它只是真相。無論是有佛還是無佛出世,都是如此。

這並沒有貶低其他宗教的意思,而只是陳述事實。就像陳述物理或數學定律一樣。所以佛法並沒有告訴人信神就會有苦,而只是說有執著才有。人可以信神信得很苦,但也有不少人信得很喜悅自在。故問題並不在信,而在執著。就像許多人修佛法其實也修得很苦,道理是一樣的。

例如正定是佛陀所立八正道之一。不少人也經常出入禪定,遊戲諸三昧,享受「由定所生樂」。但如果不了解禪定也是竹筏,而以為禪天境界有何實質上的意義,就會有苦了。例如有人希望時時都在禪定之中,不但不問世間俗事,甚至常常會指責家人「不懂護法」。(因家人常製造噪音,破壞了他的禪定。)甚至會說家人的「惡業」因此就造得很大⋯

再如有的修行人不肯居住在有螞蟻的房舍,也是一例。他們以為五戒里的「不殺生戒」既是根本戒,就有通向解脫的「實質意義」。於是就不願意因無意間踩死螞蟻而賠上自己的「清凈戒德」。但佛陀所立的不殺戒與解脫,是這個意思嗎?人到底是因為解脫而不殺,還是因為不殺而解脫呢?我看是都有些問題罷?

人一旦以為任何的戒律有自性,而以為那裡頭就有解脫,就是未瞭解法如筏,也就會開始鑽牛角尖了。因為今天的科學已經讓我們清楚知道,我人生於世間,因「我的存在」而無復存在的微生物又何止百千萬億?乃至在一口氣的呼吸之間,都會有細菌依此而生,而滅。更不用說大家在生病時都服過抗生素了。

佛陀在世時就不許弟子有通者在掃地時用天眼,去看因掃地而受傷害的微生物。他並且告訴大家掃地的意義,是令「人天歡喜」。當一個人存著「要解脫」的念頭去守戒,就已經是未解法如筏,也就是「正見未足」的表現了。

解脫其實是解脫苦。方法是知苦因而不執著。沒有說把任何事百分之百地做到或完成就解脫了。

有人會以為這只是在耍嘴皮子放言解脫,也就是空談般若。他們總是會以為如果修行真到了那個地步,方可法如筏。否則還不如老老實實地把竹筏背著,至少算「死守善道」。殊不知這其實不是「未證曰證,未得曰得」的問題,而是緣起正見。

當修行人懷著一種「解脫有自性」的心思,就會像習武者以為一旦練就某種功夫就可天下無敵一樣。這就正中了天台家所說的「修學無上遍正覺者,應以『無所得』為方便慧」(注釋一)。這種「練功心態」自然是修不出無上遍正覺的。

「無所得」難道是什麼很深奧玄妙的道理嗎?其實不外就是不可以解脫有自性,有一物可得,有一地可到罷了!金剛經里講的「法如筏」喻,其實不外是平實的修行正見。

而且任何一法皆如筏,皆不可取。以為修了佛法,有了成就,就能「如何如何」,大都屬正見不足。而這個修行的見解也不是到了什麼地步才成立,而是在任何一個修行心念上,我人皆須注意。否則也就不是在修學佛法的解脫道了。

 

注釋一:

《大般若經》廣明菩薩學處,開示菩薩應以:「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大悲為上首,無所得為方便」。

 

禪世界。


【免責聲明】【版權協議】【隱私條款】

【禪世界論壇】

【禪世界現代漢語版】《相應部》《中部》《長部》《增支部》《小部》 和 《清凈道論》

【禪世界現代漢語版】經典翻譯PDFs下載

《禪世界WIKI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