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法皆如筏
山海会
2022.08.05
真以了义的佛法修行来看,世上并没有一个法门不是如渡河所用的竹筏———是用来帮人“渡河”的。因为以缘起故,法门本身并无实义,而只是在那种“苦”的情况下方有意义。法的存在目的,是在除苦。故任何的“法”均是相对于苦才成立,也是因苦方有的。
这也不是到了“初期大乘”时期才被发展出来的道理,而是缘起法义本来如是。原始教典里有“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也就是此义。任何修行人只要仍执于一法,而把其视为绝对真理,就会障解脱道而无法体验到解脱法喜。因为只要有执就会有苦。这个道理是通一切种族、文化与宗派的。因为它只是真相。无论是有佛还是无佛出世,都是如此。
这并没有贬低其他宗教的意思,而只是陈述事实。就像陈述物理或数学定律一样。所以佛法并没有告诉人信神就会有苦,而只是说有执著才有。人可以信神信得很苦,但也有不少人信得很喜悦自在。故问题并不在信,而在执著。就像许多人修佛法其实也修得很苦,道理是一样的。
例如正定是佛陀所立八正道之一。不少人也经常出入禅定,游戏诸三昧,享受“由定所生乐”。但如果不了解禅定也是竹筏,而以为禅天境界有何实质上的意义,就会有苦了。例如有人希望时时都在禅定之中,不但不问世间俗事,甚至常常会指责家人“不懂护法”。(因家人常制造噪音,破坏了他的禅定。)甚至会说家人的“恶业”因此就造得很大⋯
再如有的修行人不肯居住在有蚂蚁的房舍,也是一例。他们以为五戒里的“不杀生戒”既是根本戒,就有通向解脱的“实质意义”。于是就不愿意因无意间踩死蚂蚁而赔上自己的“清净戒德”。但佛陀所立的不杀戒与解脱,是这个意思吗?人到底是因为解脱而不杀,还是因为不杀而解脱呢?我看是都有些问题罢?
人一旦以为任何的戒律有自性,而以为那里头就有解脱,就是未了解法如筏,也就会开始钻牛角尖了。因为今天的科学已经让我们清楚知道,我人生于世间,因“我的存在”而无复存在的微生物又何止百千万亿?乃至在一口气的呼吸之间,都会有细菌依此而生,而灭。更不用说大家在生病时都服过抗生素了。
佛陀在世时就不许弟子有通者在扫地时用天眼,去看因扫地而受伤害的微生物。他并且告诉大家扫地的意义,是令“人天欢喜”。当一个人存著“要解脱”的念头去守戒,就已经是未解法如筏,也就是“正见未足”的表现了。
解脱其实是解脱苦。方法是知苦因而不执著。没有说把任何事百分之百地做到或完成就解脱了。
有人会以为这只是在耍嘴皮子放言解脱,也就是空谈般若。他们总是会以为如果修行真到了那个地步,方可法如筏。否则还不如老老实实地把竹筏背着,至少算“死守善道”。殊不知这其实不是“未证曰证,未得曰得”的问题,而是缘起正见。
当修行人怀著一种“解脱有自性”的心思,就会像习武者以为一旦练就某种功夫就可天下无敌一样。这就正中了天台家所说的“修学无上遍正觉者,应以‘无所得’为方便慧”(注释一)。这种“练功心态”自然是修不出无上遍正觉的。
“无所得”难道是什么很深奥玄妙的道理吗?其实不外就是不可以解脱有自性,有一物可得,有一地可到罢了!金刚经里讲的“法如筏”喻,其实不外是平实的修行正见。
而且任何一法皆如筏,皆不可取。以为修了佛法,有了成就,就能“如何如何”,大都属正见不足。而这个修行的见解也不是到了什么地步才成立,而是在任何一个修行心念上,我人皆须注意。否则也就不是在修学佛法的解脱道了。
注释一:
《大般若经》广明菩萨学处,开示菩萨应以:“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大悲为上首,无所得为方便”。
禅世界。
【禅世界现代汉语版】《相应部》、《中部》、《长部》、《增支部》、《小部》 和 《清净道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