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處隨筆——正觀入出息法(念)——安那般那念
苟嘉陵
2022.07.06
入出息法就是安那般那念(Anapanasati) ,簡稱「安般念」。是佛陀所建立以觀察呼吸為覺知主題的方法。它是四念處「身念處」里的一部份,對佛教後來各宗派的修行影響很大。我以為此法的修習會是整體佛教現代化的一個關鍵。
它和「不凈觀」一樣在佛教里存在著一個程度的「被誤解」。故我的討論有可能會引起部份禪修者們的反彈。所以我要在此先聲明我的目的,不是要去批評任何現有的禪修方法,而只是指出原始的佛陀所教有何不同。故我完全沒有貶抑各宗派所教禪修方法的意圖。
一般佛法修行人對入出息法最大的誤解,就是以為它只是達到更深層次禪定境界的踏腳石。這一般意味著兩件事:
1)此法只是在「定」的範圍里,故不是「慧」,而只是定的初階。也就是更深定境的「前方便」。
2)如果要進入「慧」的境界,就必須要有深定,否則無法成就。這就是中國佛教里一般人所相信的「定能生慧」。
換句話說,一般人都認為此法只是「止」而不是「觀」。這是很大的誤解。因為四念處是佛法修行的核心,即所謂的「解脫一聖道」。故它不可能只是修任何法的前方便。這個誤解如果不能得到澄清,修行人就不大可能得到此法的解脫法益。因為會容易在修行此法的「導向」上有所偏差,而形成中國佛教里所說的「果遭迂曲」。事實上入出息法包含了止與觀,也就是和定與慧皆密切相關。
因為入出息法並沒有離開四念處如實觀的範圍。大家只要細讀念處經里比丘如何修習此法的經文就會明白:
“複次,比丘觀身如身。比丘者,念入息即知念入息,念出息即知念出息,入息長即知入息長,出息長即知出息長,入息短即知入息短,出息短即知出息短。” (《中阿含經》第98經《因品念處經》)
故此法修習的要點是觀察事實。而這個事實,就是當時修行者身心世界裡的呼吸。那是當時可被覺知到,也和修行人最接近的事實。
學人應對自己呼吸的一切都保持明朗的覺知。包括當下這口氣是被吸進,還是呼出?是長還是短?是粗還是細?無論答案是什麼,修行人當作的都是對其保持覺知。佛陀並沒有要修行人去把氣息「調成」長或細,而是只要人對其保持覺知。修行人只要起了把氣息調成「某種樣子」的心思,就已經不是在修入出息法了。因為一旦有了企圖心,就不是在如實觀了。中國佛教里也有相通的說法,就是三解脫門———空、無相、無願。
許多人會問保持覺知以後,又怎樣呢?覺知了當下這口氣的情狀,又如何呢?如果一直都只是覺知,難道不會感覺太無聊嗎?這就是安般念後來被許多人畫蛇添足,而造成誤解的主要原因了。
因為原始佛陀所說的其實很簡單,並沒有要人進入第幾禪。而且重點根本不是進入什麼,而只是覺知當下的事實。許多人就會問:「當下這口氣又到底有什麼好覺知的呢?」這就是問題所在了。
佛陀的意思是我們眾生的執著是「非常計常」與「非我計我」。他教導了身念處里被一般人所稱的「不凈觀」,目的就是喚醒我人「無常的覺知」。而入出息法的目的就是打破我人「非我計我」的執著,也就是喚醒我人對「一切法無我」的覺知。
修習安般念的人後來會親自「見到」一個事實,即我人以為有自性的生命,其實是靠諸多因緣(如呼吸)和合方得成立的。如果沒有這進進出出的一口氣,我人所謂的「生命」根本不能安立。這件事大家都知道,但卻缺少「覺知」。而安般念的作用,就是讓我人能對生命有「無我的覺知」。修行人一旦對身念處里的這二種觀法(不凈觀與安般念)有了掌握與體會,自然就會有法喜湧出。也就自然是個喜悅的人了。
熟稔於安般念的人會很容易進入三摩地(Samadhi,又譯為三昧),也就是禪定的心之境界。但安般念的主題並不是進入禪定,而是透過如實觀親見無我。修行人若把佛陀所教的安般念了解成只是「修定」,當然是誤會。以為它只是在為後來的「修慧」服務,就是更大的誤會了。
所以我要指出:修習此法者切莫把安般念等同於中國智者大師所立天台小止觀「六妙門」(數、隨、止、觀、還、靜)里的「隨門」。因為它不是。安般念本身就包含止和觀。故不能說只是在修定。
這不代表我在貶抑天台宗的六妙門,而只是指出有何不同,以利於大家的修習。我也沒有以為此法就一定優於六妙門。智者大師所立是一代時教,對中國佛教影響極大。我本人就曾因顯明大師的開示,而在天台教觀里受益良多。我也是他在美國的第一個皈依弟子。但我以為把其中的不同弄清楚,是很重要的。
因為事實是中國佛教里流行一種錯誤的想法———以為正念(四念處)只是修定,而且是很淺的定。而這個很淺的定的作用,是在幫助人修習更深的定(如四禪八定)。是在有了這些更深的定以後,才能「發慧」,而最終得解脫。但這種想法與見解並不正確,是一種「不正見」。也是對佛法的修行藍圖———四聖諦(苦,苦集,苦滅、苦滅道)———未能正確了解的結果。
四聖諦的意思是修行的目的是除苦,而不是「達到」或「進入」任何的心之境界。除苦則是必須仰賴對「苦因」的如實了知,也就是要修四念處。而身念處里的入出息念,就是幫助我人如實了解苦因的一個基本功。禪定之樂雖的確是樂,但並非佛陀所教的滅苦之道———四聖諦。嚴格上說定不能生慧,而是四念處的如實觀方能生慧。人的心如果太散亂,會無法修四念處。所以修定確是修四念處的助緣。但不能說修定修到一個程度,就會自動生出智慧。
而且人也無須修到甚深禪定以後,才能修入出息念與四念處。後來闡釋念處經的論師們常會有把四禪八定「融入」四念處的傾向,好像不這樣就無法彰顯出四念處的「功力」。筆者對此全然不同意。念處經里也沒有這樣的記載。筆者以為大家在修習入出息法時,應遵循佛陀所教。修習時只要有一點想「進入任何境界」或「得到任何果位」的念頭,就已經不是如實觀了。那會是透過法執來增益我執,是障聖道因。也是需要我人覺知而放下捨棄的。
中國佛教里對此也有和佛陀所教相通的見解,即《六祖壇經》《定慧品》里所載:
“師示眾云:「善知識!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大眾勿迷,言定慧別。定慧一體,不是二。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若識此義,即是定慧等學。諸學道人,莫言『先定發慧,先慧發定』各別。作此見者,法有二相。”
定與慧的問題,是佛教現代化上的一大課題。主要就是修行不能「定慧不分」或「以定為慧」———把「定成就」視為解脫。近代的諸大師們特重經教,強調三慧學———聞慧、思慧、修慧——的重要。這個見解是卓越的,因為針對了近代中國佛教發展之弊。但聞慧與思慧都好理解,修慧到底是什麼呢?這就需要所有的中國學人深思了。
我的看法是修慧就是四念處的覺觀修行。所以我不把入出息法視為只是修定,也明白它是幫助學人通達「一切法無我」的解脫大道。
常有人以為我不重修定,或輕視禪定功德,其實都不正確。我的立場只是澄清禪定不是佛陀所說的解脫。
禪定之樂確實是樂,千真萬確。而且安般念的修行會很自然地通向禪定,是所有修行人都可以體驗並享受(enjoy) 得到的。佛陀及許多聖弟子都經常享受禪悅。我本人也常修安般念,享受一個程度的禪悅。只是我不求深定。也隨時可以中止。
作者投稿禪世界mg。
【禪世界編輯注】:參見 MN.3.118 入出息念經(Mindfulness of Breathing)(安那般那念經)。
【禪世界現代漢語版】《相應部》、《中部》、《長部》、《增支部》、《小部》 和 《清凈道論》
您必須登錄才能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