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處隨筆——正解「不凈觀」
苟嘉陵
2022.06.20
原始佛教佛說念處經的修行里,最為現代人所反感的部分,就是所謂的「不凈觀」了。但這個法門的翻譯,其實含有一個程度的誤解。
因為佛陀的本意是「如實觀」,在教導修行身念處時比丘「如實觀察身體」的方法。並沒有說人的身體就是不凈。經里確是用到了「不凈」一詞,但只是用來形容人死後身體腐化的情狀,並沒有說人的身體本身就是不凈。當人特意把身念處的如實觀貼上一個標籤,進而把人的身體整體地批為「不凈」,當然是對四念處修行的一種曲解。
因為「如實觀」只是觀察事實,而「不凈觀」就含有一種價值論述了。當人把身念處的修行一體闡釋為「觀身不凈」時,就已經背離了四念處的如實觀精神。
而且「觀身不凈」在中國佛教里還有另一層意思,即把它闡釋為「對治淫慾」的方法。這就是更進一步的曲解了。因為念處經里既沒有說人的身體是本質性的「不凈」,更沒有說身念處是用來對治淫慾。這些闡釋都是後來人的想像與穿鑿附會,其心可議。大家只要把巴利藏的念處經(Satipatthana Sutta)或阿含藏的《因品念處經》仔細讀一讀,就可以得到佛陀在四念處的教導里並沒有「呵欲」的結論。
我無意討論佛教到底支不支持「呵欲」。因為那會是一個沒有結果與實益的爭論。但我要明白指出「呵欲並不是佛陀所教四念處的修行」。後人把它闡釋成對慾望的排斥與禁絕,會讓一般人對此修行方法望而卻步。但只要回歸原始教典,就能明白原始的佛陀所教並非如此。
大乘經典里對此有很直白的論述。即般若心經里觀自在菩薩所說的:「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人的身體當然是諸法之一,故它應是「既不可愛,也不可恨」。因為身體也是「不垢不凈」的。這不是我在主張大乘佛典有何權威之處,而是此段可幫助我人修習法念處———明白如實觀既非對身體的抹黑,也非對慾望的絕對排拒。更不是對生命的全盤否定。
教典里確有一些對身體的描述,會讓不少人感覺噁心或反感。這是事實。可是它們都沒有超過「如實觀事實」的範圍。
如其中的一段,是要修行人觀察:
「我此身中,有發、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腎、心、肝⋯猶如一隻雙口袋子,各種種子充滿。諸如粳米、糙米、菜豆、豌豆、芝麻、精米。」(注釋一)
這是用———人的身體是由各器官與腺體和合而成———來觀察事實。
另一段則是在冢間觀察人死後身體分解的情形:
「複次,比丘觀身如身。比丘者,觀彼死屍,或一、二日,至六、七日,烏鴟所啄,豺狼所食,火燒埋地,悉腐爛壞。見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復如是,俱有此法,終不得離。』」
這也沒有違反如實的原則。因為所觀的只是身體的事實而已。
大部分人看了這些經文會生出噁心的感覺。不少人因此就會問:「修行佛法幹嘛一定要和自己過不去?難道一定要去強調這些讓人討厭的事才是修行?」許多人因此就對佛法望而卻步了。所以我有需要做些闡釋與澄清。
事實上佛法的修行並沒有一定要人去作「不凈觀」。不想去觀察那些「噁心事實」的人,仍然可以修習身念處。如專註出入息的「安那般那法」,或覺知動作、姿勢與速度的「動中禪」,都屬於身念處的範圍。
大家只要讀過舍利佛遇見馬勝比丘時聽聞緣起就開悟的事,就明白「不凈觀」並不是必須要修的學分了。因緣俱足的人只要完全聽懂了緣起一事,當下就可以徹悟。舍利佛就是一例。所以就算是如前所引用的「冢間觀」或「雙口袋觀」,都不是絕對要修的。舍利佛開悟時,就連四念處都沒有聽說過,更遑論身念處的一部份了。
更何況緣起法的一層意思,是一切法門的目的都是為了能度某種「眾生心」———超越某種執著。所以對身體的這些觀法的確只是一種「對治」。只是所對治的應是人的「常見」,而非性慾。是因為人對自己的身體有自性見,而會「非常計常」,這些「不凈觀」方有意義。任何人若以為在這些觀法里就有解脫或涅槃,當然是一種誤會。
故身念處里的這些觀法並沒有把人的身體批判為污穢,或把人生說成全無意義。人如果因修不凈觀而感到沮喪,覺得失去了活下去的興味,就應暫時中止。也可全然放棄。因為這些觀法的目的只是讓人破除常見,而能有喜的覺受———做個喜悅的人。完全不是要讓人感覺活著沒有意義。
而且任何佛法的修行也本來就須修行人自己去拿捏,而有調節的能力。不可太緊,也不宜太松,才是精進。如果因修任何法門太猛而感覺沮喪難受,就應暫時中止。這就是正念禪「覺知」的基本功。就好像運動太過或太猛而感覺不舒服,就應暫時中止。否則會造成運動傷害。
我個人的經驗是這個法門的確和出入息法(安那般那法)一樣,是奠定一個人能有解脫法喜的基礎。開始時可能會有噁心的感覺。但只要有緣起正見,並能調節用功的程度,這個方法會是破除我人常見的利器。
一個人就算在一生里只修一次這些所謂的「不凈觀法」,都會種下終將遠離常見的善根與慧根種子。
當然會是功德無量!
注釋一:見《中阿含》第98《因品念處經》
【禪世界現代漢語版】《相應部》、《中部》、《長部》、《增支部》、《小部》 和 《清凈道論》
您必須登錄才能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