嗔恨與正念禪
梅塔
2022年4月17日
在不同的時代,佛法的基本精神都會被人們拿出來重新檢視。比如中國禪宗六祖慧能就突然將印度佛教後期真常唯心學派的如來藏思想推到自性本自清凈的地步,一下子贏得了沉浸於中國傳統文化「不二而一」思維方式的許多佛教徒的心。同樣對佛法所說的「三毒」的貪、嗔、痴,有人已經開始天馬行空的解構:貪是人類進步的推進力,沒有貪如何會有科技的發展和經濟的繁榮;嗔是挑戰既有束縛的驅動力,沒有嗔如何勇敢對抗侵害和暴力;痴是追求目標的堅韌力,沒有痴哪裡會有堅持不懈和達成目標。除了嘩眾取寵的心理作怪外,人們很難理解這種對貪嗔痴作所謂非佛法的駭俗解讀意義何在。也許是打著佛教現代化的幌子為自己的充滿貪嗔痴的無明內心尋找心理的出路吧。
佛法中提到的嗔或嗔恨(Hatred),是指因為妄想痴迷(Delusion)而對有違自己情意的現象與境界產生恚忿、惱怒、打罵、傷害他人之心。相對於執取各種事物和名相和使人迷醉於一切順情之境過分慾望的貪或貪慾(Lust),嗔恨的惡意(Ill Will)最深。三毒中的痴,源自無知無明,即一切煩惱痛苦的始作俑者。基於妄想痴迷而有順、逆情境下孿生的貪慾和嗔恨,本是大多數佛法修學者在此時此地需要破除的。有人能從三毒中看到相當正面的「佛法意義」,真是用心良苦,讓佛陀情何以堪啊。
在生活中,人們會生氣、憤怒、責備。為人父母,看到孩子荒廢學業,苦口婆心中常會憤懣不已,訓斥和責備雖然在教育心理學上不當,但也可能幫助孩子學著找到自身社會行為的邊界。但是大多數父母不會因此而心生惡意,把子女看作敵人而除之後快吧。在科學研究上,人們通過實驗和結果進行科學理論的公開競爭,包括不留情面的批評、駁斥和批判,但大多科學家不會罔顧事實惡意中傷和自我狡辯。當前俄羅斯侵略烏克蘭的戰爭正如火如荼,世界上大多數有正義感的人起來譴責俄羅斯普金的暴行,但沒有出於惡意地對俄羅斯人發出核戰爭的恫嚇和消滅俄羅斯的威脅,雖然俄羅斯軍隊毀壞了烏克蘭領土上多少人的家園和生命。與嗔恨可能有關的狀態包括生氣、憤怒、譴責、責備、斥責、反駁等,並不就是佛法所說的嗔恨本身。判斷一種情緒是否是嗔恨,有無惡意和傷害之心,是衡量的標準。簡言之,揚善懲惡之行,並非基於嗔恨。對世間的善惡、好壞、真假等作出清晰的區分,是實踐佛法勝義諦和世俗諦的要求。割裂勝義諦和世俗諦的關係而使其對立,自然會造成修行人的思維混亂。以為嗔恨有好有壞或者有所謂的積極意義,正是不了解嗔恨為何物的表現。
嗔恨當然有程度的不同。根據嗔恨對嗔恨者本身和他人的影響,可按程度由低到高分為:生氣(loss of temper) – 直接影響身體和感受;然後是憤怒(anger) – 主要影響感受和心;憎恨(Hatred) – 會影響身體、感受和心;最嚴重的是損害(harm) – 除了影響自己的身體、感受和心外,對其他的人和外界事物有邪惡的作用。在此要提請注意,「生氣」和「憤怒」在這裡只是嗔恨的程度標籤;根據前文所說,「生氣」和「憤怒」本身並不一定屬於嗔恨的範疇。佛法修學的目的是為了減少和消除煩惱痛苦,對治嗔恨自然是在行持世間和超越世間八正道的要求。
正念禪的修行可以提供處理嗔恨的辦法。日常的身、受、心念處的覺知鍛煉,讓我們時刻了知自己的狀態,看到起心動念中以惡意為基礎的嗔恨的存在和狀況,消解嗔恨而不讓它們累積起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消解嗔恨的過程需經年累月,不停地去做。而法念處的一種修行方法,即五蓋覺知法,特別是破除嗔恨蓋,對嗔恨的對治極為契合。斷除包含有身見、戒禁取、懷疑(三結),加上貪慾、瞋恚的五下分結,就能成就三聖果(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不再染著欲界的五欲,而嗔恨就是五下結之一,作為修行人,對消解嗔恨這一層修學意義不可不知。
在《中部》的大四十經(MN.3.117)中,佛陀強調正見、正精進和正念的重要性。有了正見,需要正精進才能保持正見的持久。而正念,才可激發正精進。明明認識了道理(正見),但常有有乏力感,知道而做不到,因此需要正精進作為一種策動。如果沒有正念,則無法持續保持正道,維持道路方向。一個人有嗔恨,他能真正揚善懲惡或修善去惡而獲得解脫覺悟嗎?答案是否定的。破除嗔恨有積極意義的妄言妄語迷思,以正見、正念和正精進去面對這個世間的野蠻、侵害和暴力,才是切實有力的勇毅和慈悲。
作者投稿禪世界mg。
【禪世界現代漢語版】《相應部》、《中部》、《長部》、《增支部》、《小部》 和 《清凈道論》
您必須登錄才能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