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清:是哪根筋搭錯了地方?-轉載

是哪根筋搭錯了地方?

念清

2022.04.14


本期討論瞋心,就是兆康兄在提案中所提到的,人在面對政治迫害、種族歧視、不公待遇、侮辱人格、違反契約、不法侵害等等遭遇時,應不應該起瞋心?修行人應該如何看待瞋心?到底有沒有解決瞋心的方法呢?

大家知道小貓或小狗們在一起吃食時,為了自己多食或不被搶,常常以露出獠牙、低吼、撓咬等方式來表現瞋心。發瞋心幾乎是所有哺乳類、鳥類、魚類等動物的一種本能,人作為哺乳動物的一種,自然也不例外。但事實是人的不少瞋心,並不像其他動物那麼單純到只是為了生存和繁衍,而是有極複雜的意識層面的因緣,故我們很難下結論說,一個人在什麼情況下應該起瞋或不應該起瞋,或者應該處處不瞋。

還記得我在兩勞學院脫產學習時,發生在學院澡堂里的一件事。那天澡堂洗澡的人多到需要排隊才能沖澡,可能是有人沒有排隊或不知謙讓等原因,有兩位學員由謾罵發展到將要大打出手,這時旁邊有一位年長的人突然站了出來,他的聲音和火氣顯然比他倆都大,瞬間把兩位學員給震懾住了,然後他把其中一位帶離了澡堂。我當時就對勸架的人油然而生起一份敬佩之情,後來聽說他是勞改系的系主任,雖說是老師應盡的責任,但我想像這種用「以瞋止瞋」的權宜之計,若是沒有相當的智慧與勇氣是做不來的。

目前中國社會出現的不少校園霸凌和吃瓜群眾等不良現象,和不少佛教徒以為的在任何情況下「如如不動」處處不瞋才是有修行的心理,似乎如出一轍。 尤其是我們修行人在面對社會問題時,如果常常表現出事不關己的態度,就會變得越來越麻木,越來越以自我為中心,這樣反而形成障解脫因。故修行人有必要通過不斷地關懷社會,甚至為不公不義發發火(簡稱無畏布施),都會減輕我執到一個程度,也才有可能體會出緣起無我的解脫大道。

所以我們無法否定,在一些特別的因緣下所引發的瞋心會對修行或社會生活帶來殊勝價值的事實。但是我們也無法否認,人類的瞋心會普遍的對人類自身帶來種種危害的事實。尤其是當一群人或一個國家的首腦被憤怒的情緒淹沒時,往往會造成巨大的傷害,它不僅會傷害彼此,也會殃及無辜。所以無論是從生存的角度還是從修行的角度看,人當儘可能地避免引發瞋心。像目前正在發生的俄烏戰爭,就是國家領導人之間的因瞋心大發所導致的戰爭,那真可謂是慘不忍睹,每當看到烏克蘭人民的家園被毀、百姓流離失所以及士兵和百姓傷亡的鏡頭時,對有同情心的人而言怎麼能不難過?怎麼會一直放任瞋心而不反躬自省呢?

那麼,瞋心是什麼?到底有沒有解決瞋心的方法呢?其實瞋心就是一種對現狀不滿而過度「排斥」的內心狀態,同樣是對現狀不滿,而過度「抓取」的內心狀態就是貪心。人會抓取什麼就一定會排斥與之相對的什麼,反過來,瞋心的背後一定有貪心在支持著。比如不願意麵對(排斥)孤獨寂寞的人,往往就是追逐(抓取)快樂的人。但問題是,人為什麼會對現狀不滿呢?孤獨寂寞的人會有不滿,但得到快樂的人是不是就滿足了呢?貧窮的人會有不滿,但腰纏萬貫富可敵國的人是不是就永遠快樂和滿足了呢?如果是無論「得到」什麼,結果都會讓人「不滿」,那麼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呢?

前面講過,人的瞋心(包括貪心)有不少是有著非常複雜的意識層面的因緣,而人的意識層面是存在著種種觀念的。事實上人之所以在不滿和貪瞋二邊中受苦掙扎,最主要是因為被種種觀念迷惑和束縛了。而人之所以被觀念所迷惑,是因為沒有緣起的智慧。沒有覺悟緣起在佛法中被稱作無明,無明其實就是不滿和貪瞋背後真正的因。

那麼,我們如何才能覺悟緣起,而不被任何觀念所迷惑呢?佛經講,「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世間滅」,又講,「心生故種種法生,心若不生法本如如」。其實這些話語中就隱含著讓我們覺知和體會的一切現象(包括心理現象)的緣起性,而不被任何觀念所迷惑的如如不動的智慧。只要能堅持覺知和體會,就有覺悟的一天。可是,人到底是有覺悟呢?還是以為自己有(或沒有)?(套用嘉陵兄之前的一句妙語)

韓國中央僧伽大學的前校長宗梵法師在他的講法視頻里,講過一段耐人尋味的話,大意就是,有人得知法師最近有發火,就當面質問法師,「是不是前面講一套,背後做一套?」平時法師給人的印象就是幽默風趣和藹可親,但是在那一刻法師的確是帶著火氣講的,他說「我什麼時候說過我不發火了?有誰見過不發火的人嗎?可是人一旦在發火,就要接納它,並洞穿由心而生的事實……」然後又笑眯眯地講他的金剛經了。

當時我以為,法師是在為自己無法降伏瞋心而找借口,後來修法念處才慢慢體會到,法師其實是在現身說法。只是那時的我,還無法領會何為「緣起無自性」,反而把各種觀念和想法當真了,才會那樣「以為」,以為法師應該處處不瞋,才是有修為,才值得我去相信和學習。像這樣的想法,就是把「人我、高低、有無」等觀念,在頭腦的意識層面給加工處理了,也就是我們的腦筋搭錯了地方。

事實上在緣起的世界裡,若不多加什麼,也不減少什麼,則不會有那麼多的不滿,也自然不會陷入許多無謂的貪心與瞋心了。然而,人一旦有瞋心生起,到底是有瞋心呢?還是以為自己(或他人)有?

 

禪世界轉載。


【版權協議】【免責聲明】【隱私條款】

【禪世界論壇】

【禪世界現代漢語版】《相應部》《中部》《長部》《增支部》《小部》 和 《清凈道論》

【禪世界現代漢語版】離線瀏覽壓縮包

《禪世界WIKI辭典》

此站點使用Akismet來減少垃圾評論。了解我們如何處理您的評論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