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派對:只能看到自己的不安

只能看到自己的不安

客觀派對

2022.03.02


俄國與烏克蘭的戰爭仍在進行。烏克蘭沒有如許多人預期般地很快被擊垮,總統澤倫斯基也沒有出逃。但俄羅斯比起烏克蘭畢竟是大得不成比例。西方國家已決定對俄羅斯經濟制裁,戰爭的結果會如何尚未能確定。

我非常同情那些受苦的百姓。最苦的應是那些失去兒女的父母,與連父母在哪裡都找不到的小孩。我在電視上聽到了一位烏克蘭婦女的哀嚎控訴。雖聽不懂她講什麼,但光是聽那撕心裂肺的哭聲,就足以讓人泫然淚下。我發現自己又在心裡嘆息著:「人類啊人類!你到底要到何時,才能停止打仗?」

人類到底是為何要打仗呢?難道真的是因為愛打仗嗎?不然何以自有歷史以來都未曾有過一天停止征戰呢?

若不能找出原因,依據佛陀所說的四諦法,這個「戰爭之苦」是會無法止息的。所以我希望佛法修行人不要抱著「打不到我就不關我事」的態度,也無鬚髮表諸如「政治本來就是如此」的高論。不妨和我們一起深觀———俄烏戰爭到底是怎麼回事。

如果要討論俄烏戰爭的遠因,可能幾天幾夜都會沒有答案。但如果要講近因,俄國總統普丁的不安———烏克蘭可能會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就是答案了。

他再三強調烏克蘭如果加入北約,在那裡架設的飛彈幾分鐘就可以飛到莫斯科。那是他無法接受的。再加上他長期以來都感覺俄羅斯是被西方的民主陣營所欺騙,因為美國沒有履行當初對俄羅斯不讓北約東擴的承諾。於是他認為俄羅斯實已退無可退。

所以我不同意許多人把開戰原因簡單歸結為「普丁就是邪惡野心家」的看法。這並不代表我對他有多了解,而是我深知這類看法是「自性見」———也就是以為離開了因緣條件,某某人絕對還是怎樣。

人如果落自性見,當然很可能就會給自己斷絕了和平之路。因為是自傷慧目———無視於事實而看不清對自己有利的可能選項。事實是不只烏克蘭人有不安全感(所以才感覺需要北約的保護),俄羅斯人其實也是一樣的。

不安全感就是佛法修行里所謂「五蓋」(注釋一)中的不安(又名掉悔),能遮障人的智慧。這是人的通病。而且不只是普丁會有不安,就是當年的美國總統甘迺迪也一樣。當年蘇聯在古巴安裝核武導彈,幾乎釀成美俄的核武衝突,甚至可能引發世界大戰。幸虧甘迺迪冷靜地選擇了溝通與和平解決,才終於化解了古巴危機。但很少美國人知道蘇聯之所以最後同意撤除導彈的原因,是美國在檯面下默許自己也將撤除在土耳其對準蘇聯的核武導彈。

可見真正古巴危機的原因,其實是美國自己。因為美國人有一種莫名其妙的思想,即別人到自己家門口設置導彈絕不可以,但自己去人家那裡設置就不是問題。我以為這種思想不只是當年古巴危機的真實原因,其實也就是今天烏克蘭戰爭背後的真正原因。中國的孔子說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就是這個簡單的道理。

甘迺迪之所以算是智者,就是因為他能設身處地地站在赫魯曉夫的立場看問題,也想想他的感受。這就是澤倫斯基所缺乏的能力。一個人如果只能看到自己的不安,卻完全無視於他人的,好像其「不存在」一樣。以正念禪的修行來看,這就是「無明」了。

作為一個小國的領導人,能謹小慎微地「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可以說是必須具備的條件。講得直白一點,就是神經不可大條。否則就有可能會讓國家陷於滅頂之災。

我不會去議論烏克蘭到底有沒有資格或權力加入北約,那不是我能決定的。但我知道無視於國際政治的現實,而在國家安全議題上高談理想,是沒有意義的。政治領袖應清楚明白什麼應是國家短期及長期的規劃,並對所有的底線與紅線清醒地嚴格把關,才是負責任的作為。烏克蘭人民當然可以表達自己的價值認同。但把國家納入冷戰時期反蘇的北約陣營,應是不安的情緒大過了冷靜的規劃。

因為北約早就已經在蘇聯解體後失去了其存在的原始意義。美國前任總統川普老早就在抱怨,說美國已經花了太多的錢維持北約,而要求大幅度地削減這項預算。美國的全球軍事部署,也早已把重點移轉至亞太地區。所以依靠北約只能算是一種「心理安全」,其實是靠不住的。烏克蘭需要自己去為國家的安全未來謀劃,而不是去相信與依靠任何的「公約」。否則當然是沒有認清事實。澤倫斯基自己對事實的認知有偏差,才會有怨言。我好像聽他說感覺烏克蘭是被拋棄了。

正念禪的如實觀絕不只是觀察自己,而是也觀察法界與環境。這一點都不是在修行上「有雜念」心有旁騖,而是如實觀的本意。如有人以為修正念禪就只是觀察自己,那就會是少了「擇法覺支」的七覺支(注釋二),是對佛法的誤會。

四念處不能沒有法念處。否則會使修行走上偏向內而忽視外,失去生命的平衡。冷戰的核心原因是人的不安———無法相信他國。所以感覺有需要去人家隔壁設立導彈。但自己可以這樣做,別人就絕對不行。這種邏輯,是不是有些荒誕與好笑?

這就是所有的大國都需要照照鏡子的地方了!

但小國如果缺少對這種現象的如實覺知,當然就有可能會有「無妄之災」。

 

注釋一:

五蓋,見《雜阿含經》卷26: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障、五蓋,煩惱於心,能羸智慧,障閡之分,非明、非正覺,不轉趣涅槃。何等為五?謂貪慾蓋、瞋恚蓋、睡眠蓋、掉悔蓋、疑蓋。如此五蓋,為覆為蓋,煩惱於心,令智慧羸,為障閡分,非明、非等覺,不轉趣涅槃。』

 

注釋二:

七覺支: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舍覺支。

 

作者投稿禪世界。


【版權協議】【免責聲明】【隱私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