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嘉陵:念處隨筆——我如何看待佛教的一些「專用術語」

念處隨筆——我如何看待佛教的一些「專用術語」

苟嘉陵

2022.02.22


記得剛到美國時不久,曾在紐約發生過的一件事十分有趣,讓我至今難忘。用此事來講講我如何看待佛教的一些「專用術語」,應是十分貼切的。

那年我和前妻約了一位友人,要在曼哈頓下城的格林威治村見面。但我們在約好的地點等了好久,都不見這位小姐現身。我們以為她爽約了,正準備離開,她忽然就一臉疲憊地出現了。我問她為何遲到?她就指指頭上的一塊牌子,上頭寫著「No Standing Anytime」。若翻譯成中文,就是「任何時間不可在此處站立」。這位小姐以為政府不讓她站在此處等人,就繞了一大圈再回來。她說已經快走不動了。

我當時也楞了一下,感覺有點意思。但今天想想,實在是令人噴飯。因為那個路標是給開車的人看的。意思是任何時間都不可在此處熄火等人,但和行人是沒有任何關係的。當行人看到這個標誌就以為自己不可在此處站著,的確是想多了。

同樣地,修行人如果把許多佛教的專用術語想得太多,也是會犯同樣錯誤而產生勞頓的。

因為那些語句就像路標一樣,只是用來引導人的。例如佛陀所說的涅槃,意思只是苦滅。也就是四諦法(苦、集、滅、道)的修行標的。它只是一塊路標,用來標示修行成果。那個成果只是修行人自己的體驗,對其他人而言是沒有實義的。如果讀佛經時看到涅槃一詞就生出許多引申與想像,並非修行正念禪應有的態度。

當修行人在思維、討論甚至辯論哪一個傳統的涅槃才是「真涅槃」,或究竟與正牌的涅槃時,就已經違反佛陀說法的本懷了。因為這些佛教辭彙都只是路標,本身並無實義。空與解脫,也一樣都只是幫助人離苦的路標。修行人須有正見,也就是明白它們是用來幫助我們離苦的標示,才能因修行而讓這些標示產生作用。否則它們每一樣都可以翻過來成為我人執著的對象,反而讓我們更加混亂與「無明」了。

所以我提倡佛法修行的現代化,其中一個主要的意思就是提醒現代人不要被任何的文字所「轉」,否則會在今天的「佛法大海」里感到迷失而不知所措。因為今天的中國佛教不只是宗派眾多,教理體系也是極為龐大。而且各宗派都各自有其一套,可以說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地「頭頭是道」。當它們各自「出廣長舌相」時,要學法者不感到困惑,可以說是很難的。因為各宗派對佛法的見解,往往並不一樣。

不一樣而種類繁多,並不一定就是不好。大乘法義本來就肯定佛法可適應眾生不同的根性與需要。但如果不一樣到了連佛法的目的是幫助眾生「離苦」都不能被確定時,繁多往往就造成混亂了。因人類的科技發展已經使所有的文化領域都已「知識爆炸」,佛法也一樣。一個現代修行人如果未能在正見上立定腳跟而站穩,明了佛法的修行是幫助自己與他人離苦得樂,想要不陷入各種傳統與宗派間的矛盾甚至爭鬥,幾乎是不大可能的。

所以在修正念禪時,我希望大家了解:「所有佛教的這些專用術語都是路標。其目的是幫助我們離苦得樂。」能了解這層意思,才能因修正念禪而得法益。否則不是陷在「貶抑其他傳統與宗派」的心態里而不自覺,就是在「老王賣瓜自賣自誇」的自滿心態里沾沾自喜。但此二者,都違反了佛法修行的基本原則。當然也就不會有喜的覺受了!

大家不妨去網路上搜尋一下「涅槃」二字,就會明白我所言不虛。中國佛教大多數的弘法者都在指稱二乘(聲聞乘與緣覺乘)的涅槃不是「究竟涅槃」,也就是只是「有餘」。我無意去論說這些論述是否為真。因為就算是佛陀親證的涅槃,對修行人而言也都只是路標。而路標的功用,是給人指路用的。修行人能不能因路標而「上道」———走上正確的喜悅與解脫之路,就要看各自的因緣與造化了。因為沒有人能保證只要路標正確,行者就一定可以走到目的地。就像我的朋友當初在格林威治村,一開始就把路標的意思完全搞錯了一樣。

這個可能的情形並不只是當代的中國佛教如此,而是佛陀在世時就已經如此了。只是到了當代的中國,程度比較嚴重而已。

學法是雙方與雙向的事。除了說法者,還有學法者。必須二者因緣條件都具備,才可達到解脫苦的目的。但事實常是「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得其解。」所以我從不會以為只要是巴利藏或阿含藏所記載的,就一定「正確無誤」。因為就算其內容都是佛陀親口所說,如果學人了解錯了,還是有可能會迷路的!

但這當然不代表流傳下來的經論就都沒有價值與參考學習的意義。因為大多數的眾生如果沒有聽聞佛陀所說的法,是不會自己體悟得到的。我就是這樣。故修行人應珍視佛陀所說的話。也需要具備柔軟開放的心靈,才能放下自我與成見,而逐步契入佛陀所教的真義。但學人如果抱持著「其他傳統的涅槃都不究竟」的想法,這種思想本身就已經是「我相」的體現。若不能在法念處的覺知上照見,要想「解脫苦」而做個喜悅的人當然會有難度。

所以修正念禪的人不可懷有這種「誰的涅槃比較究竟」的見解與思維。因為涅槃一詞只是路標。而佛法的修行最重要的不是路標,而是如何才能到達路標所指的目的地。也就是喜悅、自在的「離苦之境」。在到達目的地以前,對目的地想像或討論太多都沒有意義。若在討論時又引起更多的「人我對立」或「人我山高」,就更沒必要了。

我從不與人辯論關於涅槃的任何問題。因為以法念處的修行來看,那些都是「人的見解」。我則應覺知那些都是人的見解。

法念處的修行是看看自己———有沒有因這些見解而「生結」。也就是有沒有起煩惱。如果有,那不是因為這些見解,而是因為我人自己。

 

作者投稿禪世界。


聲明:任何個人(包括禪世界作者、譯者等)發布的內容由其作者全權負責。【免責聲明】


【版權協議】【免責聲明】【隱私條款】

【禪世界論壇】

【禪世界現代漢語版】《相應部》《中部》《長部》《增支部》《小部》 和 《清凈道論》

【禪世界現代漢語版】經典翻譯 PDF EPUB電子書下載

《禪世界WIKI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