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嘉陵:念處隨筆——讀佛經的正確心態

念處隨筆——讀佛經的正確心態

苟嘉陵

2022.02.04


現代人讀佛經時,應採取什麼樣的態度呢?是不是應先「放下我執」而相信經中所言,然後方可「依教奉行」呢?

「信」在佛教,尤其是大乘佛法里,的確很重要。人如果不能放下許多的「世俗之見」,也的確會是修行佛法的障礙。《華嚴經》里有:「信為道源功德母,增長一切諸善法」的說法。《大智度論》里也有:「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

但這些都不代表現代人讀佛經時,就應對經里所載的一切完全相信。

這其中的道理其實很簡單,就是佛經雖是佛陀所開示見諸文字的記載,但因佛法流傳久遠,沒有人能保證經中所載,句句都是佛陀的原話。而且就連最早由僧團集結而流傳下來的巴利藏(即漢傳的阿含藏),也是佛陀辭世後五百年才被人書寫下來的。要保證經中所有的記載都必是佛說,似乎也是不大可能的。

所以若由正念禪的修行立場來看,修行人「不完全相信」佛經里任何一句話的記載,才符合佛法修行的精神的。但「不完全相信」並非「不信」,而是有待自己修行的求證。「信」在佛法里可以說是「柔軟心」。也就是不固執己見,隨時準備調整自己的一種有開放性的心態。

這並非我個人的看法,而是佛法的修行本來就應這樣。即修行佛法應「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注釋一)這四句事實上已經把閱讀佛經應有的心態,講得很詳盡了。也就是佛經只是啟發人的工具,而修行主要是靠人自己,也就是「依智」。人修四念處時須超越一切成見與意識形態的綑綁與束縛,否則就是「依識」。而如果依了識,就容易「自命」與「自封」。不是捲入宗派之間的紛爭,就是落入以自為高的傲慢。自然也就談不上分辨了義經與不了義經了。

在後來佛教的發展里,的確是有人把佛法里的「信」誤解,甚至是曲解了,而造成不少人以為修行佛法的第一步,就是要先能「相信」佛法。但事實上這是不對的。這和不少人以為修四諦的先決條件,是要先能認同與接受「人生的本質是苦」,是如出一轍的錯誤。

因為佛法修行的目的是除苦,是很實際地用智慧觀察生命,無關乎相信或不相信。一個修行人如果不能在自己的生命里除苦,用智慧去超越與克服自己的煩惱,無論相信或不相信什麼,都無關修行佛法的宏旨。

因為佛陀並沒有要人信他或跟隨他,而只是要人用他所發現的方法,去自己實驗看看———到底能不能除苦,做個喜悅的人。

所以佛法的修行可以說是一種實驗,而不是一種宗教。修行人尊敬佛陀,感恩佛陀,都是合理也正確的。但修行佛法的重點不是崇拜佛陀,也不是無條件接受他所說的話是「絕對真理」。修行人如果這樣,就是把佛法的基本精神搞錯了。

佛法不是一個宗教。所謂的佛教,也只是指「佛陀所教」。而他的所教,是生命的實驗與實踐。是讓人試試他的方法是否可以離苦。如果失去了這個佛陀所教最基本的功能,而只是讓人崇拜佛陀,或無條件接受佛經里他講過的話,就不是「佛教」了。

所以研讀佛經時的第一要件,就是不可為經教所「轉」,而無條件地接受經里所載的一切。佛陀從沒有要求弟子們接受他所講的一切,而只是開示了方法,讓他們自己去實驗看看是不是這樣。也就是要他們自己去求證。

這就是我要闡明的一個不大傳統的看法———佛陀離去以後被逐漸發展出來的一些傳統與看法,已經構成修行佛法的障礙。如果不能把這層意思釐清,讀太多佛經或講太多佛法會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意義。

這不是在指稱傳下來的經典或論典有何問題,而是修行人如沒有弄清楚佛法的修行主題是「自覺」,目的是讓人有離苦的法喜,而有喜悅的人生,讀了汗牛充棟的大量佛書其實並沒有什麼大用。因為佛法原本並不複雜,而是因後來的「諸多發展」才令現代人感覺五花八門,眼花繚亂⋯

大家不妨平心想想,我說的這些是否屬實?

漢傳佛教的大乘傳統一向把佛陀最早的教說定位為「聲聞小乘」,以為其不可取,應迴小向大。但大乘佛教本身也在近代發展出了「金剛乘」,也就是藏傳密教。其中不少人就指稱聲聞與緣覺二乘只是小學,大乘也只是中學。而他們所教的無上密法,才是大學。可見佛法經過兩千多年的發展演變,簡直已經成為一個如百貨公司一般的「大賣場」了!幾乎是要什麼有什麼。因為「顧客至上」。

我無意在此討論顯密二教到底誰高誰低。更無意貶損大乘菩薩道慈悲利生的方便精神。我只是在指出五花八門的混亂在今天的中國佛教界的確存在。當現代人面對這隻如龐然大物般的「巨獸」,會感到困惑與沮喪是正常的。所以我感覺有需要去討論:何為現代人讀佛經時的正確心態?

我以為中國儒家的亞聖孟子所言,最合乎現代人讀佛經時應有的態度。因為他說過一句很了不起的話:「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注釋二)

無論是佛陀還是孔聖人講的話,如果不能讓學者在自己的人生里驗證,進而「起用」,再智慧的言語都只像是給人娛樂或解悶的小說一樣。

佛法解脫道的主要內容是讓人覺醒———了解自己,進而站起來解決問題。了解自己也許並不容易,但佛陀已開示了方法,也就是修習正念禪———透過四念處(覺知自己的身、受、心、法)來抽絲剝繭。終久會「撥雲見日」。這個方法也許不會讓人「一步登天」或「一悟永悟」,但它實在可行,而且確定。也是人人都可修,可實驗的。

佛法不是給人用來娛樂、解悶或填補空虛的,而是應用來幫助人除苦,做個喜悅的人。也實際解決人生里的問題。這也就是大乘佛法里所講的波羅蜜多———能度。

修習正念禪無需讀過三藏十二部。也不需要無條件接受任何經論里的話。事實上人只要能有粗淺的覺知,就可以相當喜悅。如果又能了解四諦,留心於八正道的實踐,做個喜悅的人絕無問題。

乃至自證初果須陀洹,與最後證到極果,都不會只是小說里解悶、好聽的故事!

注釋一:

四依止為大乘經論中用來簡別佛陀正法教的判定準則。如《大般涅槃經·如來性品》中有:「迦葉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善哉,善哉。如來所說真實不虛,我當頂受。譬如金剛,珍寶異物,如佛所說,是諸比丘當依四法。何等為四?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注釋二:

見《孟子.盡心下》:「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作者投稿禪世界。


【版權協議】【免責聲明】【隱私條款】

【禪世界論壇】

【禪世界現代漢語版】《相應部》《中部》《長部》《增支部》《小部》 和 《清凈道論》

【禪世界現代漢語版】經典翻譯 PDF EPUB電子書下載

《禪世界WIKI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