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嘉陵-大乘非佛說?

大乘非佛說?

苟嘉陵

2021.12.24


最近聽聞佛教界又有人在發表“大乘非佛說”的議論了。有趣的是感覺自己這次的反應,似乎和過去有所不同。也許是因為學佛愈久,就愈了解自己對佛法的所知實是極有限而且微小吧!

但我當然了解有的法師論證“大乘是佛說”的良苦用心,是為了護教。這當然是可敬的。但也許他們的講述,並不能趕走不少修行人心中的困惑。現在就讓我試著講講正念禪的修行應如何看待這些“是與不是”的說法罷。

事實是我從來都不能確定佛教里哪一個傳承或學派的所教,絕對就是佛陀所說。但我知道根據學者們的研究,大乘經典確是比較晚才流傳出來的。這雖不能證明大乘經典非佛說,但對這個歷史的研究與了解,我以為是有意義的。就像印順法師的判教把大乘佛法根據時間分為大乘三系,也是有意義的一樣。因為佛法的“如實觀”不是選擇作鴕鳥,而拒絕面對真實。歷史學者的研究就如科學家的研究一樣,都是求真。所以我反對為了護教而犧牲真實,也以為那不會對佛法的現代化有何助益。

但我不同意大乘佛法不是佛法的說法。因為佛法並非是佛才能說,就像相對論並非只有愛因斯坦才能說一樣。所以“大乘非佛說”的論述若依我看,並不能構成對菩薩道的攻擊與毀謗。

根據大乘法義,菩薩的修行須歷經“三大阿僧祇劫”。難行能行,難忍能忍,方可成就。許多時候不但沒有佛陀駐世,就連佛法都是沒有的。此時也就只有“已發”但尚未“充分顯現”的菩提心了。而且這些尚未充分的顯現,也極可能是透過“外道”才有機會表現出來的。每一位菩薩“從劫至劫”的流轉里,大部份的時間應都是見不到佛陀的。

如果是這樣,那哪裡來的“佛說”呢?而若沒有“佛說”,是不是就沒有菩薩道了呢?我看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罷?

法華經里“是法住法位”(注釋一)的真義,就是指真理不是因人而存在的,而是本然如是。所以“大乘非釋迦佛親口所說”的論述,不能構成對菩薩道的毀謗。大乘經里說菩薩的善根不是僅於一佛、二佛所種下,而是因曾“禮敬供養無量諸佛”而生。也是因曾於無量微塵世界為了濟度眾生,而捨身命⋯⋯。故佛果不是僅靠“聽聞佛法”就可成就的,而是必須有“明”還有“行”,即“明行足”(佛陀十號之一)。

所以如有人以為菩薩道必須是釋迦佛親口所說,才能成立,是誤會了。因這種知見太狹小,不能通往無上正等正覺。這不是說大乘經典就一定不是釋迦佛親口所說,而是說法不是因人而存在。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也都不是涅槃與真理的發明者或創造者,而只是發現、講述與開展演示者而已。

所以我建議所有弘揚大乘菩薩道的法師們,無需把這一類“非佛說”的論述太當回事。大乘法義自有其珍貴价值與意義,是不會因人的看法而改變的。過去有人在佛教圈內否定大乘,我曾批評其為蜀犬吠日。現在想想,感覺是講得有些重了。但至今仍以為那確是我的所見。

人不了解某些事,並不是過失。但批判與否定自己尚不明了的事,就是過失了。正念禪的基本修行態度是如實,包括對自己不知的事不發表議論。大乘經里有“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注釋二)的論述,故不知是很正常的。修行人無須強不知以為知。那是正念禪修行的大忌。

對不了解菩薩道的人,我以為應深觀因緣,而在適當的時機使其有機會了解。但無須對其譴責。這就是正念禪的基本立場了。因若對其譴責,反而就違反了六度里的“忍辱波羅蜜多”,也就不是菩薩道,而無法通向無上正等正覺了!

 

注釋一:

見《妙法蓮華經》《方便品》:

     諸佛兩足尊,  知法常無性,

     佛種從緣起,  是故說一乘,

  是法住法位,  世間相常住,

     於道場知已,  導師方便說。

 

注釋二:

見《妙法蓮華經》《方便品》:

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

 

作者投稿禪世界。


【版權協議】【免責聲明】【隱私條款】

 

此站點使用Akismet來減少垃圾評論。了解我們如何處理您的評論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