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會-對無分別心的誤解

對無分別心的誤解

山海會

2021.09.12


對「無分別心」的錯誤解讀與闡述,應是佛法被玄學化的核心原因之一。

這個誤解已然存在很長的時間,故不能說是哪一朝代哪一個人的錯。但它所造成的結果很明顯,就是使本來如寶劍般鋒利的般若智慧失去了「明空雙運」里明的部份,而只剩下空。寶劍也就因此而變鈍了。最後就連中國人自己都對此有所覺察,而說出如「顢頇般若」、「籠統真如」等觀察。但有這種覺知的人可能並不知道,問題的形成其實和對大乘法義里「無分別心」的解讀相關。

大家不妨想想中國佛教里是不是有這樣一種見解,即以為在世俗諦上一切都有名言與分別,但在勝義諦上就「無有文字」,也就「無分別」了呢?這就是玄學化的開端了。

因為龍樹菩薩當初講二諦時並沒有這個意思。他以為修行人應透過世俗諦老實修行,確是不假。但他並沒有說人一旦了解了勝義諦,萬法就都「無差別」或「平等不二」了。龍樹菩薩揭櫫二諦,只是指出佛陀所教包含了「隨順世俗」的部份,即會考量到了當時印度人的主流思想與價值觀。所以不是所有佛陀所說的法,都是究竟了義。

但什麼是了義(勝義諦),什麼又是不了義(世俗諦)呢?龍樹菩薩並沒有直接明說。也許他是想讓修行人自己去修「擇法覺支」,自己作揀擇與判斷罷!我倒以為他所作中觀論頌里的「不來亦不出」(注釋一),可以作為一個討論的案例。

他是在指出了義的佛法應是證果者實無三界可「出」,未證果者也本來就無所從「來」。但因當時的修行人大都以「不再投胎」為修學的目的,佛陀就有阿羅漢「不受後有」的方便說法。但他們精進修行證了極果以後,自然就都見到「實無三界可出,亦無涅槃可得」的事實。故「不受後有」為世俗諦,也就是法華經里所說的「幻城」,是用來鼓勵修行人勇猛精進的。

所以把勝義諦闡釋為「一切法均無差別」,是對二諦的誤會。無分別也不是指無差別。所謂的「不二」也不是指生死與涅槃,眾生與佛陀都一樣。

無分別心又名無分別智,是指修行人應充分明白諸法的緣起性,而對一切法不起高下之見。但它不是在否定諸法的差別相。

如一個人不起種族歧視之心,是和無分別心相應。但這其中並沒有黑人就是白人之意。一個人如抱持「黑人就是白人」的見解,動機也許很好,合乎大同世界與眾生平等的理想。但對被歧視的黑人來說,就可能會感覺是被「再度霸凌」了。因這種黑白不分,其實是在指鹿為馬地粉飾太平。這種心路最後會演變成是非不分,真假莫辨,是極有可能的。

大乘法義里的確是有「不二法門」(注釋二)。但其義理一點也不玄。因為不二如由原始佛教來看是「法覺知處」的修行(是四念處里的法念處)。任何觀念都有相對的兩面。如「生」是相對於「滅」的觀念。「染」是相對於「凈」。「生死」則是相對於「涅槃」。修行法覺知處,就須對觀念的「相對相」如實照見,才能對觀念有完整的覺知。否則就仍會有自性見———對觀念仍有執著,而落「有無二見」。結果當然就會流於說涅槃為涅槃迷,說生死為生死迷。會以為真有生死可斷,實有涅槃可得⋯⋯

所以我常說大乘佛法里講的不二,並非西方宗教與哲學裡所講的二元論(dualism)。許多人對「天使與魔鬼」的說法有反感,感覺這種二元對立的觀念是反對他享受感官的快樂。於是就用大乘佛法里的「不二」去破除正邪對立的二元論。但這正是西方人學佛法時常會遇到的一個盲點,即是在用自己文化里的觀念去「了解」佛法。但佛法並非這樣。

當人用一個觀念去破除另一個觀念,就已經是在對立的二元論意識形態里了。法覺知處的修行只是要人「看」觀念,了解它的緣起,也就是自己的起心動念。絕不是去論證「天使就是魔鬼」,或它們「本無差別」⋯⋯因這些都是玄學論述。

講到這裡,我們就能更進一步地見到印順論師的睿智。他主張「應用佛法研究佛法」,而不應用世俗的觀念去詮釋佛陀的智慧。

真能幫助我們了解佛法的不二法門,是如實了解四諦,勤修八正道與四覺知處。

包括看見自己的觀念———法覺知處。

 

注釋一:

見龍樹菩薩《中論》:

“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

 

注釋二:

見《維摩詰所說經》《入不二法門品》

 

作者投稿禪世界。


【版權協議】【免責聲明】【隱私條款】

 

 

發表評論

此站點使用Akismet來減少垃圾評論。了解我們如何處理您的評論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