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嘉陵-生死即涅槃?

生死即涅槃?

苟嘉陵

2021.08.18


最近又有人在議論涅槃是什麼了。但我看到時並沒有想要說什麼,因為自己並沒有涅槃體驗,無論說什麼都不對。講了也只會是拾人牙慧罷了!

但當此人是我的朋友,而且還要用他對涅槃的了解來批駁菩提長老的文章時,我就想說兩句了。不過在此要先作聲明:無論我講了什麼,都不代表我有涅槃體驗。最多只能說是根據我對佛法粗淺的了解,知道朋友的了解何處不對而已。

朋友最主要是以菩提長老對大乘佛教中如「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等「不二」(non-duality) 的說法有所批評,就以為長老不懂大乘空義。並以龍樹菩薩在中觀論里對空的論述來支持自己的立場。他並引用《佛陀的啟示》一書的作者羅候羅尊者所講的話,得到涅槃就是絕對真理(absolute truth) 的結論,來印證生死(samsara) 和涅槃 (nirvana) 如果有差別,只是主觀與客觀的不同。換句話說,同一樣東西如果客觀地看就是涅槃,主觀地看就是生死。

但佛法修行的立場真是這樣嗎?

「煩惱即菩提」只是鼓勵修行人不要因逆境而失去鬥志與勇氣,放棄了修行。意思從來就不是「煩惱等於菩提」。修行人如果把煩惱和菩提划上等號,真以為煩惱就是菩提(因二者皆空),當然就不只是邪見———不正確的見解,而是一種錯亂了。

至於為何會有人說「生死即涅槃」,甚至以此為據來批駁菩提長老呢?這個問題就比較複雜了。

朋友用的英文字眼是 rebuttal, 當然是在說自己對此事是百分之百地確定。我就去查閱了一下長老的原文。我發現長老講得很謙虛,並沒有說自己絕對正確。他只是「希望讓一個有學院派傾向的上座部觀點,能貢獻一點心靈火花」而已。(「 I hope it (this article) may contribute a few sparks of light from a canonically oriented Theravada perspective.」 )(注釋一)這點的不同,我頗想提醒大家注意。我個人感覺長老很幽默,雖然他確是在批評。

菩提長老文章的全文並沒有說「生死非涅槃」,而是指出許多人心中的「不二」會造成一種「一切法無差別」的知見。是為了相上的統一(unity),而犧牲掉了佛法修行里最重要的如實(actuality)。當修行人懷抱著這種「無差別」的知見去修如實觀,本身就是一種混亂,也當然會是自相矛盾的。

事實上這就是佛教現代化的主要障礙。也就是我三十年來所說的主題:「菩薩道應以解脫道為基礎,而解脫道的修行應以四念處(如實觀)為主軸。」大乘佛法里雖確有「無分別心」的說法,但其意思絕非「無差別」,而是法覺知處的修行———於一切法不起高下之見。

二十多年前我曾和紐約大覺寺的住持圓一法師有過一段對話,感覺受益良多。而那段對話的內容就和「生死即涅槃」相關。法師說她並沒有反對這一類的「大乘語句」,也無所謂信或不信。她以為最重要的,是她知道那不是她的所知與境界。而這個知道,就是重點了。這就是法覺知處(法念處)的修行。修四念處如果未能如實覺知自己的情況,一天到晚放言高論生死即涅槃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朋友引用羅候羅尊者的話,再三強調涅槃不是任何事物的結果。言下之意是一般人的「精進修行」其實是沒有了解「解脫」為何物。但這正是菩提長老所批評的。我把這種知見稱為「精進無用論」,也把其視為常見的邪見與法慢。因為無論是大乘佛教還是上座部佛教都強調修行必須精進。八正道里有「正精進」,大乘佛法里也有「精進波羅蜜多」,都是明證。

如果要借用尊敬的現代大乘論師印順長老的話來佐證,就是他在《成佛之道》里清楚說過:「先得法住智,後得涅槃智。依俗契真實,正觀法如是。」可見涅槃雖不是任何事物的結果,但涅槃智的獲得確是精進修行的結果。也就是先要勤修法念處(七覺支里的擇法覺支)而得法住智,然後才可能「順得涅槃」。以為一切都是現成而無須精進的見解,當然不正確。是需要為所有修行人警醒而遠離的。

至於涅槃到底是不是「絕對真理」,我不會去辯論。但我以為這種見解就是有人常會拿著佛法當寶刀而「砍遍天下」的根本原因。印順長老在《成佛之道》里提到涅槃智,就曾說過「⋯於佛法沒有正見,不知佛法的涅槃智,是依緣起因果的法住智而進修得來。所以,如以為只要談心說性,或者說什麼絕對精神之類,以為就是最高的佛法,那真是誤入歧途,自甘沉淪了!」(注釋二)

這些話,不知道朋友聽不聽得進去。我是能在字裡行間感受到他老人家的慈悲!至於菩提長老對大乘修行人的提點也不只是一種善意,而是充滿了智慧。他的看法一針見血地點出了不少修行人在知見上的根本弊病。

 

注釋一:
見菩提比丘於1998年所寫的 《佛法與不二論》一文。(Dhamma and Non-duality, by Bhikkhu Bodhi © 1998)

注釋二:
見印順法師《成佛之道》:

「說到這裡,覺得佛教中,每有一種錯誤的傾向,就是不求法住智,而但求涅槃智。特別是備有世間一般知識,年老而求佛法的。對於因果緣起的必然性,四諦的價值決定,常是並無希求;有的以為這早都已經知道,而不知夢都沒有夢想過。卻以為,需要的是開悟,是明心見性。不知道沒有修成法住智,涅槃智是不會現起的。由於偏向證悟,弄到一開口,一下手,似乎非說心說性,談修談證不可。於是乎失去了悟入的必要過程,空談些心性,空有,理事,弄得內外也不辨了。過去的大德們,就有錯認定盤星,以為孔顏樂處,大學明明德,孟子致良知,就是祖師西來大意。因此有的就高唱:『東方聖人此心焉,西方聖人此心焉』,好像儒佛融通起來。其實,儒門大師,即使翻過語錄,用過存養功夫,那一位是確認三世因果的?那一位從緣起的流轉還滅中求正見的?那一位體見一切眾生平等的?根本都沒有三世因果決定的法住智,必然是漂流於佛法的門外。理學大師都不能贊同佛法,而要以拒楊墨的態度來排斥佛老,為什麼?就是於佛法沒有正見,不知佛法的涅槃智,是依緣起因果的法住智而進修得來。所以,如以為只要談心說性,或者說什麼絕對精神之類,以為就是最高的佛法,那真是誤入歧途,自甘沉淪了!」

 

作者投稿禪世界。


【版權協議】【免責聲明】【隱私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