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妄語戒是現代修行人的基本道德戒律要求
梅塔
2021.05.22
世俗社會的妄語
妄語,通常是指虛偽和不如實的陳述,以欺騙他人而獲取利益為目的。妄語可能使用口語形式,出現在演講、談話、音像媒體和日常交流等中。妄語也可能表現為書面語言,通過文告、文件和書籍等四處流傳。匹諾曹(Pinocchio)是人們耳熟能詳的兒童文學作品《木偶奇遇記》中的主角 – 一旦說謊,他的鼻子就會變長,很好辨認和形象化,深受天性單純的小朋友們的喜愛。可是在世俗社會中,妄語本身投人所好,招搖過市,其發布和傳播者豈會如此容易為人們所辨認?嚴肅認真的納粹德國元首希特勒、滔滔雄辯的意大利總理墨索里尼,動聽地用謊言激發兩國民眾陷入發動侵略的歇斯底里;高喊“讓美國再次偉大”的特朗普,短短四年里說謊成千上萬,導致暴徒攻打國會山的聲名狼藉之舉;笑容燦爛的曠世領袖金正恩繪聲繪色講述其祖父隨手一槍擊落敵人戰機,宣稱朝鮮各方面世界領先;“和藹可親”並發動十年浩劫的毛澤東與說謊者尼克松暢談瀕於崩潰邊緣中國的偉大成就。言說妄語作為溝通的一種手段,可以幫助醜陋政客們呼風喚雨、顛倒黑白和玩弄權術,也是不少普通人用以牟利、詐騙而獲得幫助、人際關係和心理安慰的伎倆。在傳統社會中,撒謊、說謊儘管比比皆是,人們往往仍然放不到桌面上供人一目了然。而在當代互聯網社會,公共媒體和自媒體空前發達,妄語和謊言的起源和傳播成本極低,加上妄語大王特朗普之流的倡導,不少人否認事實而用所謂“另類事實”給自己和他人洗腦到了毫無廉恥和不擇手段的地步。妄語者,一方面可能受到社會、法律和宗教制裁,但是另一方面,極大的社會、商業和政治等利益的誘惑,讓妄語者們前仆後繼,在現代世俗社會裡蔚為壯觀。
佛教界面面觀
佛教界作為世俗社會的一部分,並非晉朝高士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佛教在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教義演化紛繁而泥沙俱下。大乘佛教在古印度滅亡原因有自,便是由於當時的秘密大乘佛教與密教和印度教合流,裝神弄鬼而脫離佛陀的教義正軌,從而失去作為宗教的競爭力和存在必要。發展到明清之際的傳統中國佛教,與道家道學的虛無玄談和宋明理學的心性大論發生千絲萬縷的聯繫而有儒、釋、道融合的趨勢。某些佛教宗派甚至反對原始佛教中佛陀的親傳教義和教法,而只稱頌後起祖師大德的時代演繹,以非核心的方便之法凍結或替代佛陀的緣起、三法印、四聖諦、四念處、七覺支和八聖道等核心教義。從佛教經典來看,帶有“如是我聞”的佛教原始經典(如《阿含經》)長期被傳統中國佛教界所忽視與不彰,而很多署名不詳、假託作者和梵語化的後起大乘文獻卻為主流佛教所推崇和光大。即使在對待文獻持保守態度的上座部佛教的尼柯耶如《長部》和《小部》中,我們也能看到後期所添加的很多部派佛教而非佛陀時代的內容。某些佛教團體貶損包含佛陀的真切教導的原始經典,着迷於印度佛教後期來路不明的所謂經典,甚至某些已被證實的佛教偽經。即使針對很多大乘佛教徒喜愛和尊崇的《楞嚴經》,佛教界人士,“如梁啟超、呂澂等人,主張此經是在中國創作,非由印度傳入”,此經來源現今尚未有定論(見維基百科詞條)。如果有佛教宗派宣揚根據歷史考證存疑的並與佛教核心教義相違背的佛教經典,並作為其宗派的重要經典之一,難道不是一種對經典態度的妄語嗎?從佛教儀軌來看,當初佛陀和聖弟子們在修行中,並無寺廟、偶像、崇拜和等級體制,他們在空屋、樹下、河岸、墓地和他人施捨的住所等處自在地禪修,何等簡樸和瀟洒。到了大乘佛教時代,結合婆羅門教、印度教和其他世俗祭祀儀式,大乘佛教的儀軌得以建立和複雜化。中國的帝王們將佛教的象徵和儀式宮廷化:北魏皇帝和唐朝武則天要求工匠按照自己的形象雕刻巨大的佛像;而清朝的慈禧自稱觀世音化身,與其太監留下扮作觀音和善財的照片 – 這種藉助佛教形式而歪曲佛教威儀的東西,難道不是一種對佛教形制的妄語嗎?
修行人面面觀
佛法修學的實踐就是修行。不妄語戒是佛教徒所奉行的五戒中的基本道德戒律之一。佛教修行人在實踐中是否都在謹守不妄語戒呢?可以看到有人熱衷於宣傳如來、阿羅漢、遍正覺者關係等似是而非的說法,例如“凡夫來而不如、阿羅漢如而不來、菩薩非如非來、佛如來”,混淆核心與非核心教義的界限,這難道不是一種歪曲佛陀教導的妄語嗎?有佛教團體極力宣揚“佛法時代”所謂修行的唯一道路,貶低其他宗派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和契合現代精神的修行方法 – 這種不符合佛陀緣起觀的絕對思想,難道不是一種虛假代言佛陀的妄語嗎?有些修行人依據後期的經典,輕視佛陀的阿羅漢弟子的修行方法和成就,假借虛擬經典作者斥責佛陀的覺悟之道,或者宣揚後起經典起源的神秘不經之談以論證其真實性和正統性,這難道不是一種變相攻擊佛法的妄語嗎?有些實為惡知識的“佛教大師”為了實際的名、聞、利、養,刻意將佛教商業化、迷信化和庸俗化(中國河南和海南等地),鼓吹“覺悟是xx”、“xx心是佛”、“永遠在xx世界”、“xx大報告就是當代佛經”等,這難道不是一種惡知識的反佛法妄語嗎?還有一些自詡修行佛法的人,或非因計因、非果計果和顛倒因果,或基於無明而割裂勝義諦和世俗諦的關係,或攻擊佛陀核心教義(如覺悟和覺悟之道),或自我標榜、自我美化和自我認證所謂解脫境界,或宣揚疾病起源的無稽之談並誘導他人沉迷某種法門而不藉助現代醫學治療身心疾病 – 這些散布妄語的修行人,是佛陀在經典中所批評的狂妄我慢的愚者在現代社會中的真實寫照。
現代修行人如何對待不妄語戒?
佛陀在《中部》(MN.2.73.5)說:“……妄語(false speech)是不善的,戒絕妄語是善的;惡意語是不善的,戒絕惡意語是善的;粗言粗語(harsh speech)是不善的,戒絕粗言粗語是善的;流言蜚語(gossip)是不善的,戒絕流言蜚語是善的……” – 這裡清楚里說到不妄語是善的(wholesome)。不妄語還是一種修行人應該有的基本正直(intergrity) – “直心是道場”。《法句經》DhP.1.1(1) 說:“ 諸法以心(Mind)為先導,以心為主宰,並由心造作產生。” 語言表達心的意志(wills)、想法(thoughts)、念頭(minds)和觀點(views)等。要清楚說明心的狀態,供自己和他人了知,如實地使用正語而非妄語是其中的關鍵。語言也是佛法修行的教學工具,學人修行狀態的窗口。身語意之一的語言或言說能造作語業(verbal actions),對周遭環境中的自己和他人產生良善或惡劣的作用和影響,可見不妄語戒是何等重要。
那麼,現代修行人如何遵守不妄語戒呢?作為修行人的自我期許和佛教現代化的道德戒律的嘗試性闡釋,現代佛法修行人:
- 要了知何為妄語。
- 要在自己清楚知道和看見(know and see clearly)時,如實和實事求是地表達自己的意見。
- 要堅持善說、愛說、諦說、法說:
- 《雜阿含經》1218經:“我今當說四法句,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何等為四?賢聖善說法,是則為最上。愛說非不愛,是則為第二。諦說非虛妄,是則第三說。法說不異言,是則為第四。諸比丘!是名說四法句。”
- 《相應部》之《善於言說經》(SN.8.5): “很好得到言說的事物(what is well spoken),善言善語(the good say)當為首要第一;第二,言說法,而不是非法;言說令人愉快的,而不是令人不滿的為第三;第四,言說真實而非虛假。”
- 要清楚了知不妄語戒與謹言慎行沒有衝突,甚至不妄語與不言也不矛盾, 因為:
- 修行人有謹言慎行的權利;
- 修行人有基於善的不言說的權利;
- 修行人有基於善的不傷害的權利;
- 修行人有大聲疾呼的權利;
- 修行人有基於善的批評和批判的權利。
- 要如實、適時地批評、批判妄語,讓正語得到褒揚。
- 在佛法修行和世俗生活中,要辨別和遠離妄人與惡知識。
【參見】:《關於梁兆康先生在其他社交網路上的言論》
【禪世界現代漢語版】《相應部》、《中部》、《長部》、《增支部》、《小部》 和 《清凈道論》
您必須登錄才能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