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塔-佛法修行的道德戒律與佛教現代化

佛法修行的道德戒律與佛教現代化

梅塔

2021.04.20


《水滸傳》眾好漢里有一個頭領魯達,原為軍官,後仗義殺人被通緝,棄官出家,逃到五台山文殊院,法名智深,因身上有刺花,人稱花和尚魯智深。古往今來有不少評論者以為花和尚最後坐化,赤條條來去無牽掛,頗有佛家“煩惱已盡,該辦已辦,不再後有”的氣概。花和尚酒肉無懼,除暴安良,雖一生打打殺殺,但最終了悟世間因緣而成就某種境界的覺悟,這其實給出了關於佛陀所教導的戒的內容和呈現的某種訊息。花和尚的行為符合佛教的戒律,影響他的修行嗎?這一問題要從佛法戒律的形成說起。

佛陀最初教導弟子息滅貪瞋痴,防止為惡,遵行善道,讓身心得到安樂的良好行為,統稱為屍羅(Sila)。屍羅可以被簡略地分成五戒與十善,本身並沒有強制力。相反佛陀鼓勵修行人根據自己的能力、環境與判斷,儘可能地遵守這些戒德。隨着僧團的發展,佛陀開始為出家人制定一些共同生活的準則,即包含出家僧侶應注意事項(諸學處)。一些最重要的規定,被集結成偈頌,稱為波羅提木叉(Pātimokkha)。佛陀在逝世前鼓勵僧團所有成員,都應該以波羅提木叉為師。資深上座比丘對於學處的意見與心得,以及針對各個不同事件的僧團判決結果,被收集而成犍度(Khandhaka)。佛教部派分裂後,不同部派擁有自己的犍度。一些專心持戒的僧侶對不同的犍度進行分析與討論,形成毗奈耶(Vinaya),最後成為律藏。可見佛教的戒,即修行人應遵循的道德(virtue)和規則(rules)是逐漸發展起來的。佛陀在離世時,允許僧團對某些戒進行改革(見上座部佛教的《大般涅槃經》),加之不同部派有各自毗奈耶,說明戒律本身事實上是不斷演化的,並非一成不變的教條。這也符合佛法一切現象無常的觀點。花和尚所處的時代,奸臣當道,民不聊生,官逼民反,社會動蕩。在某種意義上,花和尚的所作所為是對世間不公的一定程度矯正,對豪強和腐敗政治的打擊, 也是其人生經歷和修行磨鍊的如實寫照 – 佛法的戒律不是乾巴巴的亘古禁令而是反映時代特徵的活生生的行為要求。

我們尊重傳統佛教的律藏。現今佛教的三大傳承中,以南傳上座部佛教的律藏最為古老、系統,也最接近佛陀時代的戒律原貌。漢傳大乘佛教的律藏最為廣大,收集了印度部派的不同毗奈耶,形成了各種不同的律藏。傳統上,漢傳佛教以法藏部的《四分律》、化地部的《五分律》與大眾部的《僧祇律》三者為主流,而其中又以《四分律》最為人所接受,而律宗即以研習《四分律》為主。除了印度傳來的戒律之外,中國禪宗寺院也制定了自己的戒律,如百丈清規和明本庵規。受到大乘佛教影響,菩薩戒在中國也廣受歡迎。藏傳金剛乘佛教以根本說一切有部的戒律為主,選擇性的吸收其他宗派的戒律,形成自己的律藏。在顯教戒律之外,藏傳佛教也很注重三昧戒。從佛教不同宗派戒律經典傳承的差別中,可以看到戒律要想在修行當中起到約束人的行為和戒除貪嗔痴的作用,其制定和實施要實事求是,要因地制宜,並要與時俱進。古時印度、中國和世界其他地區佛教不同宗派的戒律也許與當時的修行人和修行環境相適應,就象北宋末年的花和尚還需要用冷兵器的禪杖打抱不平而不可能訴諸現代公平公正的法律一樣,現代修行人所要求的佛教現代化需要對傳統佛教德戒律進行分析、甄別、探討和揚棄,形成符合現代文明、法律和道德觀念的佛教戒律。

本文討論戒德與佛教現代化,只是為了拋磚引玉,旨在鼓勵現代佛法修行人針對現代社會的大環境,提出一系列佛教戒律的改革目標和內容。改革不是為了標新立異,不是為了鬆懈修行人的自我約束,不是為了迎合世俗社會的感官享樂追求,而是使現代佛法修行人正常地約束自己的修行實踐,擺脫不合時宜的戒律束縛,有效地促進覺知訓練,幫助集中專註(定)和清凈慧的修習和開發。

關於現代佛法修行者所應該遵守的道德,我們可以從原始教典的《吉祥經》《慈經》獲得啟發,吸納現代社會的優良道德,並在不斷實踐中使修行人養成獨立修學品格。作為一個探討的起始點,我們列出下面十項道德期許:

  1. 遠離愚痴之人,親近明智者,禮敬那些值得尊敬的善知識。
  2. 擇地而居,累積福德,正確引導自己。
  3. 孝敬父母,照顧家人。
  4. 尊敬一切善知識,保持謙遜、知足和感恩的修學態度。
  5. 慷慨施捨、幫助和善待他人。
  6. 愛護此世間的人、動物、植物、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7. 捨棄一切邪惡之法,鍛煉精神品質,遵守佛法戒律。
  8. 從佛陀和善知識那裡聽聞正法,依靠自己思考和修學正法。
  9. 簡化物質生活,建設超越的精神生活。
  10. 平等對待一切眾生,願他們都心存喜悅。

佛教現代化的基礎是修學者的現代化,特別是廣大的在家修行人。傳統佛教對在家修行人有五戒的期許和要求。我們通過分析五戒的基本含義,對在家現代修行人的戒律作嘗試性描述(六項):

  1. 尊重生命(包括人、動物、植物)和其它世間之物(如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不作止惡揚善和對此世間利大於弊之外的傷害(harm)。
  2. 尊重和不貪求合理、合法的公共和他人財產。
  3. 對此世間人的性關係作合理、合法的約束和不貪求。
  4. 對文字和言語相關的含義和行為作合理、合法的約束。
  5. 對麻醉品作合理、合法的約束。
  6. 不攻擊和詆毀此世間包括科學、藝術、文化、宗教等中符合佛法的一切善法。

現代佛法修行人的道德和戒律是佛教現代化的重要課題。筆者希望同修們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從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角度梳理、揚棄和建立與現代修行人和環境相適應的道德和戒律,使得這些有活力的期許與要求,能切實、如實地利益修行者而不是束縛現代修行者,使之達到不同程度的覺悟,獲得佛法修學和人生的喜悅,自然而然關懷自己和他人。


【版權協議】【免責聲明】【隱私條款】

【禪世界論壇】

【禪世界現代漢語版】《相應部》《中部》《長部》《增支部》《小部》 和 《清凈道論》

【禪世界現代漢語版】經典翻譯 PDF EPUB電子書下載

《禪世界WIKI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