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嘉陵-自由自在上車與下車

自由自在上車與下車

苟嘉陵

2021.03.23


最近因探討人天乘的修行是一切佛法修行的基礎,就發現不少法友對所謂的五乘(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分類有些反感,以為對這只存在於中國佛教裡的「判教」毋需太認真,因為它並不見於原始教典裡。對於這種看法,我能理解。但以為這裡頭的詳細分由,其實是需要說明。

因為乘的意思只是車乘,也就是載具。其功能只是載人到想去的地方而已。故五乘沒有高下之別,而是各自有其功能與作用。就像一個人可以在天氣與心情好的時候騎乘哈雷機車去郊外兜風,但也可以坐大眾捷運(如地鐵或巴士)進曼哈頓上班,而免掉曼哈頓昂貴的停車月費。此二者並無衝突,也沒有矛盾。而是要看實際情況與需要,來決定搭乘何種載具。

所以不少菩薩乘學人對聲聞乘與緣覺乘(即二乘,亦即解脫道)的輕視與貶抑,是沒有道理的。

因為二乘的修行目的只是解脫煩惱,並沒有任何錯,也和一個人是否慈悲沒有關係。就好像一個人騎機車去兜風,或因生病而去就診看醫生,都沒有任何錯一樣。而且上午騎機車的人,可以在下午就乘地鐵進城。任何人想要把病醫好,也只是天經地義。不會有人說一旦病好了,就應去「當醫生」。

所以指責修行解脫道的人是「陷於小法」不慈悲,是完全沒有理由的。

這就是目前不少中國學人對修行最大的誤解———以為「小乘」(聲聞與緣覺二乘)不究竟,甚至可鄙,故為佛陀所呵斥。因所謂的「乘」只是一套方法,就像人可以搭乘不同的載具去想去的地方一樣。而車只是車,是拿來給人用的。開藍寶堅尼名牌車的人,有可能會瞧不起開大眾品牌車的人。但在佛法裡,這種心態反而是有些可鄙的。因為那是一種高下之見,也就是勢利與炫富的傲慢心態。而一個佛法修行人如果以為自己所修的「乘」比別人的優越或高尚,其實和開名牌車的傲慢是一樣的。

我以為這就是印順長老之所以是一代大師的主要原因了。因為他指出了解脫道(聲聞乘與緣覺乘)的修行是「三乘共法」,所以是菩薩道的一部分,也就是其基礎。就好像「深明因果」是五乘共法的基礎一樣。

因此不只是不懂因果法義的人修解脫道會難有成就,而且也是未能諳熟於解脫道的人也很難會有菩薩道的修行成就。這話就像一根刺,扎在傳統中國大乘修行人的耳朵裡會很難聽,也會無法接受。但事實畢竟就是事實。印順法師只是說了他該說的話而已。也盡了一位可敬智者的時代文化責任。

人一旦瞭解了五乘的分類,其實是在講「上車」與「下車」,就比較不會落入哪個才比較究竟的高下之見了!

坐巴士的人,毋需因自己乘坐的車款體積較大,就看不上機車或小轎車。而事實上也沒有任何一種的車款或品牌,就絕對「正確」或「神聖」。我以為當下的中國佛法修行人如果不能邁過這高下與優劣的「大小乘見」門坎,就會無法實心進入解脫道的修行。而其結果,就是在菩薩道修行上的「華而不實」了!

所以在修行上,我對五乘的看法和傳統略有不同,即我主張修行人可以自由自在地「上車」與「下車」,無須僵硬地認定自己就是修某一乘。修行人不妨在人生各種當下的場景裡覺觀,也問問自己:「此時的我應是採取何乘的修行?」是應偏重自己的「內部整合」來平撫負面情緒?還是應即時對他人的苦痛伸出援手?

所以我主張五乘也應如車乘一樣,是拿來給人用的,也可以更增廣修行人的「修行空間」。當我們閱讀佛經時,其實就可以說是佛陀的「聲聞弟子」了,也是上了聲聞乘的「法車」。但當我們見到別人有難而需幫助時,自然也可以暫時跳下「聲聞之車」,而開始駕馭為眾生排憂解難的「菩薩列車」。

這不是要把四念處的覺知變成一種著相的修行。而是鼓勵大家可以機動且不著相地靈活駕馭五種法車。但無論一個人是上了何種法車,都會有屬於那種法車的前進與成長,而能最終建立或到達一個心靈之地———心地。

但在到達與建立之後,我們也都應學習如何自由自在地「下車」,而不執著於任何一乘。就像佛陀曾在金剛經裡教導我們「法尚應捨」一樣。

 

作者投稿禅世界。


【版权协议】【免责声明】【隐私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