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阿一:世俗谛与究竟谛-转

世俗谛与究竟谛

行者阿一

在【“无我”与轮回、业力】一文中初步解释了什么是轮回和业力,由于需要这篇内容做铺垫,并没有完全说明白文章一开始提出的问题,要说清楚这些问题,从认知上解决“无我”与“轮回”看似相悖的矛盾,我们先要认识世俗谛与究竟谛,才能明白问者与答者的立场,才能明白佛法究竟在说什么,这就是本文的要阐述的内容。

所谓谛是依其名和自然特性以及一致性、永续性、真实性来说的真实语。

世俗谛的定义:“根据世间人之间互相协议而被称呼的观念或概念等名称的真理,叫作世俗谛”(摘自善戒尊者《阿含笔记精选》)

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房屋汽车、锅碗瓢盆、男人、女人、众生、畜生等等,这些都是人们认识外境而赋予的概念名称,可能因语言不同,在发音文字上相差很大,但所指代的对象是一样的。人们借助名称概念才能分辨外境而不至于混淆不同的事物,才能学习、交流,发展出科学文化等等文明。这些都是属于世俗谛,也称“俗谛”,但这些现象并没有究竟实质,因为它们所代表的事物并非不可再分,它们存在的方式是概念而非真实,只是由心构想而成,并非基于自性而存在,因此世俗谛是基于概念法的。这些世俗习惯的表达方式并不是谎言,而是世间的真实说法。可是在胜义谛看来,这些世间的真实说法只是对事物表象的认知,把无常的当作常,把组合的事务当作实有、永续的,这种颠倒想是出于对缘起法的无知。具体到生命现象,将无我当作自我或灵魂,有人、有众生、有寿者等等,是因为对四圣谛的无知才会执虚为实,执妄为真。那么,到底什么才是究竟谛?

究竟谛是基于究竟法的真理,究竟法是基于事物各自的自性而存在的真实法。究竟法是最终存在不可再分解的单位。类似于科学把物质分解成最小粒子来认识其性质一样,在经教中佛陀把人分成五种究竟法:色、受、想、行、识五蕴;而在论教里究竟法有四种:心、心所、色、涅槃。心、心所和色等同经教里的五蕴,其中、识蕴列为心,受、想、行三蕴列入心所。至于心再分为89种或121种,心所分为52种,色分为28种,就不在这里细说了。心、心所和色三种究竟法包含了一切有为法,另外一种是无为的究竟法,即:涅槃。通过对这些究竟法的分析来了解生命现象的运作本质。

由上面的表述可知,究竟谛与世俗谛在看待同一事物的角度上是不同的,前者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后者是忽视本质看现象,科学即使是分解到当前水平的最小粒子,也只是增加了一个新的概念而已,没人敢说它不可再分,而佛法是一分到底。当然,佛法的目的是止息苦,聚焦于生命现象,与灭苦无关的话题都不是我们要讨论的。

我们通常赋予概念的事物是可分割的,比如说移动电话,是根据它离开了线的束缚可以自由移动和通话功能来认知并命名的,把它拆开来每个组件我们都不会叫它移动电话了,把组件拆分为元件,也不会认为单独的一个元件叫移动电话,每个元件都还可以再分下去。你去买移动电话,商家给你一个芯片你肯定怀疑他有毛病。同样,人的身体也是可以再分的,有毛发、指甲、器官、组织、细胞、血液、细胞液等等,你也不会把毛发叫作人。在究竟谛看来,人或有情只是一堆无常的名色变易过程组成的现象,并无实质意义上的人、我、众生。

那么,世俗谛与究竟谛是不是矛盾而不可并存呢?答案是否定的,究竟谛是从 世俗谛提炼而来,二者只是从不同角度看待同一事物,得出不同的认知。没有世俗谛,就不可能辨识外部事物,不但无法生存,也谈不上修行,佛法也是通过世俗谛宣讲究竟谛。没有究竟谛,就无法看清五蕴“无常、苦、无我”的本质,也就无法出离轮回,所以二者是不可分割的。但不可分割也不等于可以混在一起,讲和听的都需要区分世俗谛和究竟谛,混在一起很容易造成互相矛盾的混淆状况,变得不知所云。不少佛教宗派喜欢搅成一团,让人云里雾里不得其解,让不少有心学习佛法的人望而却步,或者纠缠在对灭苦毫无意义的哲学思辨中。

谈到这里,对于上一篇文章的几个问题应该有答案了。轮回也是世俗谛,当然是五蕴之身这个“假我”在轮回,业力当然是自做自受,将每一期生命一一对应的还是我慢,焦点都在一个“我”上。当然,这是常见。另一种答案是断见,否定轮回自然就没有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了。《杂阿含经》第五卷105经说到有个叫仙尼的外道去见佛,说其他外道大众主都不记说弟子命终后的趣向,同为沙门大众主,释尊在弟子有命终者时,即记说言:某生彼处.某生此处,为何释尊得如此法?佛陀回答说:

 【汝莫生疑。以有惑故。彼则生疑。仙尼当知。有三种师。何等为三。有一师。见现在世真实是我。如所知说。而无能知命终后事。是名第一师出于世间。复次。仙尼。有一师。见现在世真实是我。命终之后亦见是我。如所知说。复次。先尼。有一师。不见现在世真实是我。亦复不见命终之后真实是我仙尼。其第一师见现在世真实是我。如所知说者。名曰断见。彼第二师见今世后世真实是我。如所知说者。则是常见。彼第三师不见现在世真实是我。命终之后。亦不见我。是则如来.应.等正觉说。现法爱断.离欲.灭尽.涅盘。】

 第一师持“断见”,否认轮回,自然不会记说命终之后的趣向;第二师持“常见”,认为色身坏灭了,自我是恒常存在的,换个躯壳罢了。第三师持“中道”,否定现世来世有个恒常的“我”,断爱取,离欲贪,灭尽烦恼,不受后有,但也承认有轮回。仙尼更加迷惑了,大概跟上篇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些问题差不多的疑惑。佛陀在仙尼请法下继续为仙尼解惑,宣讲五蕴“非我,非我所,不异我,不相在”的甚深微妙法,引导仙尼看穿五蕴“无常、苦、无我”的本质。并告知仙尼:

佛告仙尼。我诸弟子闻我所说。不悉解义而起慢无间等。非无间等故。慢则不断。慢不断故。舍此阴已。与阴相续生。是故。仙尼。我则记说。是诸弟子身坏命终。生彼彼处。所以者何。以彼有余慢故仙尼。我诸弟子于我所说。能解义者。彼于诸慢得无间等。得无间等故。诸慢则断。诸慢断故。身坏命终。更不相续。仙尼。如是弟子我不说彼舍此阴已。生彼彼处。所以者何。无因缘可记说故。欲令我记说者。当记说。彼断诸爱欲。永离有结。正意解脱。究竟苦边。我从昔来及今现在常说慢过.慢集.慢生.慢起。若于慢无间等观。众苦不生。】

 佛陀说有的弟子对教义领悟不够,修行未能达到断诸慢的程度,因有余慢,故阴阴相续,继续轮回,所以才能根据其习性记说身坏命终后生某某处。而那些能解教义,断诸慢的弟子,不再轮回,就没有因缘记说其生某某处了。如果一定要记说的话,那只能说已经解脱,脱离苦海到达彼岸了。可见轮回也是遵循缘起法则的,此有故彼有,不会因为你持“断见”就没有轮回,也不会因为你持“常见”就不会轮回,“我”执不除,阴阴相续,前赴后继,轮回不止。佛陀提出“无我”的教导可谓一针见血,究竟谛让我们透过生命现象看清五蕴“无常、苦、无我”的本质,对五蕴的味、患、离如实知,对四圣谛如实知,从而生厌、离欲,不起诸漏,心得解脱。

可能还有人因为自己无法验证轮回而将信将疑,那么最好的办法是修行,借助禅定的力量用观智去亲知实见。当然这个难度比较大,不是一下子就能办到的,退而求其次,也可用缘起法来分析理解,对于一个皈依三宝的人来说这个应该不难。对于那些尚未对三宝生起信心的人来说,有一个包赚不赔的方法,那就是你相信轮回,诸恶不作,诸善奉行。就算没有轮回,你也不损失什么,反而收获了现世美名;万一有呢?你就增大了投生善趣的机会;如果因此精进修行,步入圣流,更确定不会投生恶趣了,这时已断身见、戒取、疑三结,已经没有当初的将信将疑了;若更进一步,断除身见、戒取、疑、贪欲、嗔恚这五下分结,得生般涅盘,不复还生此世,那就赚大了。

对上一篇文章涉及到无我和轮回的问题就暂时谈到这里,为此引入了世俗谛和究竟谛的说明,避免混淆两个不同角度的论述。至于其中一个问题:前后两期生命是如何一一对应的,也就是自作自受的问题,如果用究竟法深入分析,涉及到论教阿毗达磨的内容,以后有机会再说。

轮回真的不是好玩的游戏,大部分人可能都没有机会在下一期生命再生为人,如果有机会听闻正法,就好好把握,好好思惟四圣谛,想想我们这辈子到底应该追求什么?所作是否已作?


【禅世界 – 菩提苑 微信群】

 

发表评论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