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阿一:认识我与无我-转

认识“我”与“无我”

行者阿一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出生之前我在哪?死后我去哪”

“人是如何产生的?”

“人性是什么?”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

不管你有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些问题,古往今来,这些关于“我”的问题都是人们安放自我意识自然而然产生的问题,也是宗教和哲学无法回避的问题。

基督教说是上帝造人;

印度教讲梵我合一;

达尔文进化论说人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

亚里士多德说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人是理性的动物,人是政治动物;

普罗泰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

柏拉图说人是没有羽毛的两足直立动物;

尼采提出了宇宙人生永恒轮回的本体论;

大卫·休谟认为人只不过是由许多不同的感觉累积而成的一个集合,这些感觉永远处在一种快到无法想像的流动速度中互相交替汰换。个人的本体是只不过由一个人的各种个人经验所构成的松散连结。

……

当然,中国的思想家也都提出了各自关于人、人性的主张,儒释道三家都有完备的理论体系。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也不准备展开讨论各哲学主张,因为除了休谟对生命现象的认知接近“无我”这一主张外,其他都是在“有我”之上架构的。我们再看佛法是如何看待“我”的:

当观若所有诸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悉皆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如是平等慧正观。如是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如是平等慧如实观】(杂阿含经第一卷23经)

佛陀说过去未来现在的所有色、受、想、行、识都不是“我”,“我”也不在五受阴之外独立存在,“我”既不在五受阴内,五受阴也不在“我”之内。也就否定了众生认为的这个色身是“我”,这个物质身与精神活动的集合是“我”,或有一个灵魂在不断投胎成为一期期的“我”,或者这个“我”就在身体内部,抑或这个“我”包裹在这个身体里等等知见。但佛陀也没说“无”,而是用缘起法告诉我们,生命是缘起缘灭的一种无常现象。

注意到经中用的是“非我”而不是“无我”,讲的是“是”与“非”,不是“有”与“无”。佛法不是宗教,从来没有谈论过本体,不是解释宇宙万物本源的理论,只是对现实生命的认识论和超越生命的实践论,那些感官无法觉知的过去、未来、本体都不是佛法涉及的对象,所以佛陀对这类本体论、有或无的问题统统答复:无记。因为这些跟佛陀教导的灭苦之道一点关系都没有,可以看出佛法与上面提到的那些哲学思考有多么大的区别。即使佛经中有时也提到“无”,但一定是加了主语的,“色无我”、“受、想、行、识无我”,而不是笼统的“世上无我”、“根本不存在一个我”这种漫无边际的论断。但是很多学者,甚至是学佛者都习惯于望文生义、线性外推,让人无法理解和实践,纠缠于“我”无法自拔。有的法师说:“无我”就是世界上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自我。这话看起来没什么毛病,但对去除我见并无实际作用,谁不知道人都是要死的?世间万事万物都在变化,无常是每个人都感受得到的,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自我那是不是有一个无常的自我呢?世事无常,那就今朝有酒今朝醉吧。还有人认为“无我”就是人和万物都是一体的,不要有分别心,没有我和你,没有对错,没有好坏等等。五受阴怎么会没有区别,大家所缘外境不同,因缘不同,五受阴自然就有区别了,不然,你的工资打到我卡上行么?别人犯案抓你去坐牢你干吗?这也是一个线性外推的案例,佛陀教我们不起分别心是教我们断除欲贪的善巧方法,不是要我们把佛法作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法照搬照套。不分别怎么去择法?怎么去除不善法增长善法?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这跟佛经两千五百多年流传过程中的理解偏差和以讹传讹有很大关系,佛经是对话语录集,离开具体的情境去理解当时说法的含义只能是望文生义,出现误读和偏差的风险相当大,尤其是佛经在传抄过程中出现的错漏,翻译过程中用词的含义差异等进一步提高了误读风险。更严重的问题是重义理轻实践,把一些没有经过实践验证的理解当作佛法的真实含义,把一些修行过程中的殊胜体验当作真实成就,就如佛陀所说:“彼但有言。数问已不知。增其疑惑。以非境界故。”。须知佛法是架构在实践上的方法论,每一种善巧方法都是为实践服务的,即使在理解上出现偏差,在实践中也有机会发现并纠正,进一步加深对教理的理解,对教理的深刻理解反过来指导实践,如此修行才能不断进步,对“无我”的理解也是这样。

要理解佛法“无我”的概念,首先要明确“我”的定义。佛陀修行的目的是要止息苦,而止息苦后的清凉、自在、寂静就是“我”,这个“我”不会再无奈地面对老、病、死、忧、悲、恼苦,更无如此纯大苦集。这样一种“我”不是世间的色身,不是受、想、行、识,因为五受阴是无常、苦、变异法;也不是想象中的灵魂,这个“我”是能自主的,灵魂能自主就不会让你在这里无始轮回受苦了。认识了五受阴、六入处、缘起法,我们应该明白佛法的“无我”是什么意思了。这一点,佛陀在经中说得很明白了: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色非是我。若色是我者。不应于色病.苦生。亦不应于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以色无我故。于色有病.有苦生。亦得于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杂阿含经第二卷33经)

是故。比丘。所有诸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皆非我.非异我.不相在。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多闻圣弟子如是观察。厌于色。厌受.想.行.识。厌故不乐。不乐故解脱。解脱故。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杂阿含经第三卷82经)

从缘起法可以了知,导致生命现象无始轮回的根源是无明,无明的关键在渴爱,所有的渴爱归根结底是对“我”的贪爱,执五受阴为“我”就不断满足五受阴无止尽的食粮而不断造作,你无法叫人不爱自己,厌离自己。如果认识到五受阴不是“我”,跟它彻底划清界线,那就有机会断除对它的贪爱,不再为它鞍前马后,做它的奴隶,才能厌它、离它、舍它,不希望它再来,让你继续受诸纯大苦集。而在修行实践上,就能以旁观者的角色去审视五受阴,观察身心现象,如实知见身心现象的无常、苦、无我,不断去除烦恼,断除诸结,于诸世间无所取着,自得涅盘。

“无常、苦、无我”三法印中“无常”和“苦”是我们容易理解和体验的,但对于“无我”的认知往往停留在概念上,最多是从哲学思辨的角度去思考,“无我”在实践上的意义之重大是很多修行人忽视的,以至于长久用功而不得要领。把“无我”挂在口头对灭苦一点帮助都没有,佛陀经常教导比丘要如实知、如实见,亲知实见才能坚信不疑。只是信而不如实知只能算迷信,那就流于宗教信仰了。不能证伪的说法只能靠信仰维系,而佛法是需要实证的,不然得不到一点实际利益。不要寄希望于佛菩萨保佑,佛陀在经中反复提到要自证,是“自”知不受后有。“无常、苦、无我”不是理论推导出来的,而是实践证明的,佛陀在实践中获知真理,再把真理和证明的方法教给弟子。在教理上别人可以帮你,但在实践解脱上没有人帮得了你。对于“我见”的断除也是一样,最终也只能在禅修实践中实现。


【禅世界 – 菩提苑 微信群】

 

发表评论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