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嘉陵-諸佛依二諦  為眾生說法

諸佛依二諦  為眾生說法

苟嘉陵

2020-12-11


修學佛法為何應知道有二諦呢?這難道不正是在把簡單的事愈搞愈複雜,反而使一般的學人望而卻步嗎?的確,一般宗教並沒有這個說法。故二諦———勝義諦與世俗諦———是佛教的特色。但這其中是有其實際原因的。

因佛法在本質上並不是宗教。所以不能只靠信仰而得解脫,而是需要人自己去努力。但傳佈佛法的人所面對的實際問題,常常是人不肯學。也正是因為人不肯學,佛法裡就有二諦了。

例如耶穌基督或穆罕默德,他們從來都沒有需要去闡釋上帝或天堂是「哪一諦」。因為基督徒與回教徒只要能全心全意信仰上帝,並謙卑虔敬地跟從祂的教導,就可以了。但佛法講的是人的經驗,而人又會有各種偏見與執著。故當佛陀要向世人表達「無上遍正覺」時,他必須要用「軟語」,也就是要能隨順世俗,才可以循循善誘。如果講得直白一點,就是佛陀也需要講一些「好聽的話」世人才聽得進去。至於什麼是好聽的話呢?如以佛世時印度的修行文化來說,就是要能「不再輪迴」了。

因為古印度的物質條件極差,社會制度與精神條件也是充滿了種姓與階級的極不平等。故當時印度人的思想主流是以為人生的本質是苦,人命則是微不足道而甚可輕賤的。而且印度人深信輪迴,以為人會一生又一生地不斷投胎。所以當時印度很多人修行的終極目標,就是希望能離開這個甚可厭患的人間。這就是佛陀當時所面對的文化環境。

所以佛法裡雖也講輪迴,但那只是隨順世俗而講的。修行佛法完全成功的人———阿羅漢,也因此就有了一個特色。就是能不再輪迴,或可「不受後有」了。

這個特色,滿足了當時印度修行人的心理與文化需求。但「不受後有」並不是佛陀所要教導且符合緣起法義的勝義諦。因輪迴本來就是印度文化裡的一個觀念。「不再輪迴」當然也同樣是。但如果事實是如此,什麼才是修行佛法有成者(阿羅漢)的勝義諦呢?

這個問題在佛陀所立的四聖諦裡有很明確的答案,即阿羅漢是不再煩惱的人。他們能「滅苦」與「殺賊」(賊為煩惱)。而這些是很實際的人的經驗,不像輪迴或不再輪迴,都是相對而言比較抽象的。所以佛法的勝義諦其實很實際。並不會像後來不少人所想像的那樣神秘而「不可思議」。

如不少人往往把勝義諦解釋為「不二」,或「不落言銓」,也就把一切「說得清楚的佛理」都歸結為世俗諦。用這種理解來看二諦,就是一種誤會了。因為這並非諸佛說法依二諦(註釋一)的本懷。但這種看法在近代的中國佛教裡,應是蠻普遍的。例如我們常會聽到諸如「用勝義諦的角度來看,一切與一切皆無差別,平等平等⋯」一類的話。但這種對二諦的理解是不正確的。

「不受後有」在原始教說裡雖是世俗諦,但它在佛法裡有其難以取代的意義。因為習法者最後會問一個問題:「如果阿羅漢是已經『不再輪迴』⋯⋯那他們最後是到哪裡去了呢?」這就是中國禪宗裡所謂的「疑情」了!

我一直以為禪宗很有趣,如有一句話說:「大疑大悟,小疑小悟」。因為這就等同是說人若完全沒有疑情,也就不用讀金剛經了。因為讀了也是無用。這就是修行佛法應分別於二諦的意思了。即修行人至少應「約略有感」於金剛經裡佛陀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經裡講輪迴或聽人講到輪迴,我人就老實相信輪迴,以法念處來說就是著相,也就是落「有無二見」了。

人如果以輪迴為實有,就會如相信物理學「物質不滅定律」般地去問「阿羅漢到底是到哪裡去了?」。但事實上,輪迴在佛法裡是方便教說,也就是世俗諦。是佛陀慈悲地隨順世俗文化,而用它來導人悟道的。對當時大多數的印度人來說,他們是必須藉著這個世俗諦———希望能不再輪迴,才會精進於佛陀所立的四聖諦與八正道。(註釋二)但在證了阿羅漢果而瞭解了勝義諦以後,他們自然就明白輪迴也是因緣所生。亦如當下的生命一般,是沒有自性,也是依假名而安立的。

所以修行人該問的問題不是阿羅漢會到哪裡去,而是每一個生命會到哪裡去。人若瞭解了緣起法,自然會明白生命本身就是遷流變化的過程,從來都沒有實質上的「生」與「滅」。如能了解「生本非生」,就會明白「滅亦非滅」。這就是關於「阿羅漢到哪裡去」的勝義諦了!

所以我人不應說勝義諦與世俗諦是哪個好,或哪個壞。也不應說它們是哪個高,或哪個低。龍樹雖在《中觀論》裡指出了諸佛說法依二諦,但並沒有指出何為勝義諦,何為世俗諦。似乎是給了修行人不少的「想像空間」。我則以為他是有意不說。因為說二諦的本意應是要修行人「自己見到」,也因此才名之為「見道」。人如果一定要在觀念名言上「認定」哪一樣是勝義諦,就可能馬上又會淪為世俗諦了!

我人如了解了這層義理,就會明白四念處(尤其是法念處)在佛法修行裡的位置了。人必須要能徹底超脫一切觀念名言的束縛,才可能到禪宗所謂的「大休歇田地」。而超脫所依靠的,就是透過世俗諦而通向勝義諦。也就是透過覺知而看見一切觀念名言在我人精神世界裡的位置,及我人是否有因它們而建構了精神領域裡的城堡,及意識形態上的枷鎖與桎梏。

阿羅漢是娑婆世界裡的「逆流」,因他們不與凡俗同知見。他們大都本來是深信輪迴。但在修習了四念處以後,就會如實了知什麼是深信了。就像他們也會如實了知———生命本來就是「無所從來」一樣。

但既是無所從來,自然就「亦無所去」了!

二諦並非始於龍樹,而是佛陀說法本來如是。而且不只釋迦佛如是,而是諸佛說法皆如是。因為說法者必須明白聽法者的因緣與根性,否則會是閉門造車。這樣才合乎緣起法義。

龍樹只是把這個事實在《中觀論》裡首先闡明了而已。

註釋一:

見龍樹《中觀論.觀四諦品》:

「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一以世俗諦,二第一義諦。」第一義諦即勝義諦。

註釋二:

見龍樹《中觀論.觀四諦品》:

「若不依俗諦,不得第一義;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


作者投稿禪世界。

 

 

 

 

 

此站點使用Akismet來減少垃圾評論。了解我們如何處理您的評論數據